文章吧手机版
你回避社交,不是因为你内向,而是...
日期:2018-04-25 10:30:23 作者:丛非从 来源:三点一弯钩 阅读:

你回避社交,不是因为你内向,而是...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干货↑↑↑

  内向的你,也是被接纳,被允许的

  本来我想说,内向是一种病。

  想想还是算了,毕竟我也很内向的,骂自己是不太好。其实内向也挺好的,这么多年来,不知道给我做了多少次挡箭牌。

  每当我在跟不熟悉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出现陌生场合的时候,有重要人物在场的时候,跟姑娘单独相处的时候,我都觉得有压力,甚是尴尬

  但是因为我内向啊,所以我不会说话啊。多好的解释

  然后我就成了宅男。

  说起我很内向,很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服:就你?没比你能闹腾的。

  是啊。为什么在有的人面前我就内向,有的人面前我就很外向呢?

  因为内向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病,有时候犯病,有时候不犯啊。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染的这种病呢?

  我相信人天生是外向的,因为与人连接,是一件非常滋养事情

  婴儿需要妈妈,对于婴儿来说,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比不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更有利于生存。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时候,一定会把出厂设置设置为最佳生存状态

  与人连接,是那么的美好喜悦与人分享,喜悦就会加倍。难过与人分享,难过就会减半。孤单与人分享,孤单就会消失。困难与人分享,就会得到帮助

  有一个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边,接纳你,抱持你,允许你,关注你,认可你,看见你,那是多么滋养的一件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关系。关系是滋养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那么是谁修改了上帝的设置,把人变得开始回避社交,开始内向了呢?

  对婴儿来说,当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时候,就慢慢学会先不哭了。

  当关系不再是滋养,而是压力的时候,人就会回避社交——趋利避害本能果子好吃,人就会想吃。果子变坏的时候,人就想扔掉。

  对于婴儿来说,当他表达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婴儿就会更加渴望关系。如果需求被忽视,他就会怀疑关系。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会逃避关系。如果还被反过来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婴儿哭泣时,妈妈是什么态度很重要。

  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是否是被环境所允许和接纳的,他是否是被认可和看见的,他是否是自由的,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围的关系有没有在滋养他。这都在决定小孩子在怎样感受关系。

  答案如果是没有得到,那么小孩子就会回避关系,因为在关系中实在没得到什么好处

  如果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妈妈还做了很多破坏关系的事,忽视孩子,看不见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难过与害怕,还会反过来告诉他应该懂事听话礼貌

  当小孩子感觉到恐惧无助,妈妈不会帮助他,反而会指责他笨、懒。妈妈会反复的要求他,否定他,嫌弃他,让他不自在

  小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对关系产生恐惧。为了生存,他必须使用焦虑来应对关系,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地安全着,好累。

  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种常态,都不觉得自己在焦虑和累了。关系成了负担的一种象征

  这种累与焦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被激活一点。

  潜意识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关系即要求。

  关系即评判。

  关系即压力。

  这种感觉被带到大,所有的关系,都感受到了有某种潜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觉到有压力。最后发现,还是跟自己呆着比较舒服

  跟一个人在一起,如果你总觉得应该好好表现才觉得踏实,应该掩饰自己不好一面不被人知道。总要刻意表现与掩饰,不能乱动乱说,生怕别人发现自己哪表现得不够好,批判、嫌弃自己。

  在一起的时候,还要顾及下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有时候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处处照顾别人的感受,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想想就很烦,好累。

  因为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纳的,不相信别人对自己没要求。

  即使别人对自己有点好,也不敢接受人家愿意跟你建立关系,愿意滋养你,爱你,对你好,因为你值得。然而你却总有一种收受不起的感觉,不敢享受,你总想着这给别人添麻烦了,多不好,你就压力好大。

  来不及感动,就开始了焦虑。根本无法享受。

  别人的好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着怎么回报人家。生怕自己欠了别人的,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自私,生怕因为自己没付出就搞砸了关系。

  如果你说是啊,人家对你好你就是要回报人家啊。

  可问题是,拜托你先在当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动,好好被温暖。享受完了再图回报好吗?你这还没开始享受就开始思考该如何回报了。

  那感觉就像是:

  今天周五晚上,假期刚刚开始,然后满脑子都是:假期结束总是要回来好好上班的啊,没有单位会在你毫不贡献的时候还给你放假。

  然后你就开始焦虑:下周一要来了,下周工作认真啊,要认真。假期也没享受,光想着干活的事了。

  你就开始讨厌工作了,因为你从来不曾真正休息,光想着如何工作。

  你也开始讨厌关系了,因为你从来不曾真正享受,光想着如何付出。

  虽然你还是很渴望,但你却不敢接受别人的好了:还得回报,还给别人添麻烦,好累哦。

  跟人相处,如果累、焦虑、有压力、不享受、不自由,带来的不舒适感远远大于舒适感,为何还要与人相处。

  偏偏成功学家鸡汤学家都在告诉我们说:你要社交啊,你要人脉啊,你要阳光啊,你要善言啊,巴拉巴。

  然后你就又开始强迫自己,我应该去社交啊。

  潜意识听到的就是:我应该去受罪啊。

  潜意识就开始反抗:好讨厌,不想去。

  意识说:你应该去,这是为你好,这是对的。

  潜意识说:太累太焦虑太痛苦,不想去。

  k战开始。

  内耗开始。最后把自己搞得抑郁了。因为你的精力神不知鬼不觉中都消耗完了,抑郁就会登场说:别想了,对世界的感觉再麻木点,你就不用消耗了。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关系是滋养的,那么你就会自动想建立关系。如果关系是压力,你就想远离关系。

  所以如果你回避社交,那是因为关系对你来说不是滋养,而是压力。这时候强迫自己去社交,只能把自己搞得更挫败,自我否定,抑郁。

  你从来不曾相信,关系对你是安全的。其实你是被接纳的,你是被允许的。只要你不表现得太出格,你都是被欢迎的。

  你会发现外向的人,什么都敢说。敢唱、敢跳、敢讲黄段子。你敢吗?

  你怕,怕自己说错了还不如不说安全,说错了比不说惩罚更大。

  因为你小时候就是这样:不说才是安全的,一说就被指责。不表现自己才是安全的,一表现自己就被发现不好。

  外向的人的确容易说错话,然后被一些人喜欢,也被一些人讨厌。你敢吗?

  我猜即使有99个人喜欢你,只要有1个人讨厌你,你就安慰自己才不在乎,然后就不敢说话了。

  你为了确保自己绝对安全和不被讨厌——闭嘴是唯一的选择

  内向都是被自己吓出来的。因为内向者的潜意识目标就是:

  我要说出一些话,让所有人都不讨厌我,都喜欢我。当我准备好这样的话题,并且准备好怎么说的时候,并且在最恰当时机的时候,我才能开口说出来。不然我选择等待

  结果……

  你可以想到吧。

  你会发现内向的人如果被鼓励,被耐心,被赞扬,他就会慢慢活过来,而且还表现得很好。其实就是他已经在潜意识里酝酿了很久了,只等待着有人邀请他。

  如果一个人相信环境是安全的,他就会很外向;如果一个人相信环境是不安全的,他就会很内向。

  这个安全与否与真实的环境无关,只与内心信念有关。而内心的信念,则来自于童年经验

  关系本来就一种滋养,虽然不是所有关系。但当你开始相信其实你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接纳你的,对你不求回报的,认可你的。

  你就开始享受起关系来。外向,也就来了。

  正如你小时候或者你刚出生的时候那样——大胆表现,无所畏惧

  因为你坚信,无论你怎样,你都是被接纳的。你要相信,你正在被支持着,而非被评判着。

  你也可以说这是生理因素,我相信后天心理变化会导致脑结构神经系统等生理的变化。你说天生如此也很好,这样更理所当然坦然些。反正天生的,我什么都做不了。

  是不是天生的又怎样,你都可以在后天让自己更被滋养,更开放

  关注「三点一弯钩

  回复原创】即可获取更多文章

  点击图片,为你推荐?

“为你好才说你,别人哪管你啊!” 中国家庭式“泼冷水”,会吃人

  关于作者丛非从,一个好玩深邃的心理咨询师。著有《原来,懂比爱更重要》、《你是在恋爱,还是在发神经》、《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长期在北上深开设“萨提亚模式自我成长”、“OH潜意识图像卡训练”等课程微信公众号:丛非从(ID:congnotcong),18500215199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小程序,给你更多专业帮助

  喜欢吗?点个赞你的分享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回避社交,不是因为你内向,而是...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