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阅读量289万的微博热议话题:付出妈妈和“获得者”儿子之间的爱恨
日期:2018-04-02 16:30:13 作者:胡慎之 阅读:

阅读量289万的微博热议话题:付出妈妈和“获得者”儿子之间的爱恨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胡慎之

  不带诱惑深情

  不带敌意的坚决

  01

  前些天,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关于妈妈给30岁儿子送伞的故事,激发起了几百万人的关注和讨论,甚至上了新浪热搜

  这个故事中,付出者和获得者之间,似乎都很有委屈感觉

  科胡特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而这付出和获得者之间,似乎爱是带着诱惑的,而任何拒绝都必须是带着愤怒

  当然,在中国家庭中,父母孩子之间或者夫妻之间的冲突,似乎都是在证明这一点你不重要,你的感受不重要,你只有变成我理想的那个样子,才是好的

  这也就是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彼此不合理期待一个要理想的让我不焦虑,让我不恐惧,让我有荣光的孩子;一个要的是,不管我怎样,都爱我的父母

  如果不是那样,不让自己省心的孩子就是负担,TA打破了我,需要我承担更多责任,甚至要我牺牲自己(说白了,也没什么好牺牲的),但你必须承认这一点,这样才能完成一个过程伤害了别人,所以我很愧疚

  而愧疚需要用补偿,才能抵消,有些补偿就是源源不断提供资源,喂养对方的自恋而孩子就在这样的消耗下,要想不成为负担或者不好的人,那就带着愤怒和委屈的去满足,没有心甘情愿,没有情感表达,当然没有任何爱的链接,父母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负担

  之前和一个非常成功律师朋友聊天,她问我: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说她从来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家庭于她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位朋友有一个深得父母宠爱却又不务正业弟弟,只有家里出了事情,父母才想起她的存在,然后就会不停地向她索求帮助和资源,她感觉自己像是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被父母当成了工具她有想过拒绝,但又很害怕拒绝后自己变成一个连家都没有孤儿,这种即将被抛弃的感觉让她感到很害怕,甚至是绝望

  原来,在父母眼里,她一出生或许就是个负担为了让自己不成为负担,所以,讨好和对家庭的付出,也就成为她唯一的在家里的生存策略

  这个故事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共鸣,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家庭让人感到心寒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往往伤害你最深的人恰恰是你最亲近的人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尤其是婴儿,父母在他的心里就是天,就是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包括生存情感和安全等,都需要得到父母的给予

  所以,当父母愤怒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体罚或责骂孩子,而这时很多孩子第一关心问题是: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为什么父母的责骂会让孩子害怕?

  因为在责骂的背后,孩子体验到的是自己不被父母所爱在这样的情形下,亲子关系必定是紧张恶劣的,而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或者桀骜不驯

  在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直接导致了孩子对自己身份的准确定位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被爱的体验,那么长大后与别人建立关系可能只有两个极端:一是完全的付出者,二是认同自己是累赘或工具,即容易被人抛弃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存在感 无法意识到自我价值,那么也就无法进行自我认同,以至于与他人接触时,会变得战战兢兢地,甚至把别人投射为一个极有可能伤害自己的坏人

  02

  前面的那位律师朋友,她在和我们交流时候,经常说着说着就会拿别人和自己做比较

  我曾经问过她:你为什么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要带上别人?然后把自己变得很焦虑

  她说:很多人都焦虑,不单单是我换句话说,就是我和很多人人一样,并不是孤立的,你总不能怪我吧

  极致孤单,就是想象一个不孤单的世界,并且用想象与他人建立一种虚无的链接

  为什么她会这样说呢?

  因为她害怕犯错,害怕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时可能受到的异样眼光,所以,在这个时候她选择从众行动,就算犯错了,也能因为法不责众而免受责罚这样的话,当我们和大部分一样时,会感觉特别安全

  这也是因为她对人是不信任的,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所有人都不爱或者看不起她,这种被伤害的焦虑感让她无法与别人很好地产生链接她不能真正理解别人,也不能感受到别人对她的善意,在她的认知里,别人对她的好等同于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比如今天一位男性送她礼物,她就会认为别人想撩她,想与他发生关系同时,她对别人对她的看法很在意,或者说她会从别人对待她的方式中搜寻对她有威胁因素,然后进行自我防御

  因为在她的内心,任何付出或者给予对方什么,她自己能体验到深深的恨意,就好像幼年父母给她任何东西,哪怕是陪一会,都是带着嫌弃和怨念的,甚至眼神中那种冷冷,被她解读是你是个负担,你是个伤害我的坏人,我恨不得把你扔掉

  其实,她的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在幼儿期就已经存在了,父母的性别期待,让她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也从未真正体验过被接纳和被照顾的满足

  因此,她把幼年的体验拿来指导现在的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清现在

  在一次节日里,她第一次没有按照父母期待带各种东西回家,而是选择自己出去旅行父母自然有怨恨并且各种责怪,她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并且拒绝了所有攻击言语,承认了她自己一直想要的,可能永远在父母和家庭中得不到了,虽然很难过,但也轻松了许多

  好的父母是能够承受孩子的恨意,并且是在孩子犯错时候,还是可以爱着孩子的而把孩子物化的自怜父母,永远无法看见孩子真实存在的样子,并且孩子之是用来解决他们生命中无法面对的痛苦和焦虑的

  特别听话的孩子,和必须被父母照顾的成年孩子,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自怜父母感动自己的工具,或者是一场我是好人,我是有价值主题秀而对应的,孩子也将完成这场秀,比如特别恨自己的父母,但会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在微信朋友圈去歌颂自己的父母

  这难道不是在讨好朋友圈里的人吗?

  其他人虽然没真获得过什么好处,但起码能够消除我们内心中一个担心或者恐慌如果不这样做,别人会不会因为我没做什么,而不理会我了,这就是讨好者的逻辑,要表现得很好

  03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指责别人是啊,指责别人的那一刻,我的一切,都是因为别人造成的很合乎当初妈妈对我们说的:我生活不幸,都是因为你

  我有一位来访者,是一个22岁的大学女孩子,告诉我一个故事,从小妈妈做任何工作都没办法长久,而妈妈对她的解释是因为要照顾她;而妈妈情绪经常失控,而这一切妈妈解释是:我都是被你气的

  然后,她就自我定义为一个会伤害别人的人,一个坏的自己,当然也就不奢望有任何人会接受她就算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要她帮助,她会尽力,但完成后别人对她感谢,她会觉得很奇怪,她觉得自己只是完成一件事而已,因为不想自己被完全边缘化,害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怪物

  不止是她,我的很多来访者,他们都十分渴望父母能够跟自己说一声对不起,似乎这样就可以从创伤中走出来虽然很残酷,但我还是告诉他们,这种渴望被满足的概率非常低

  在中国的一些家庭里,父母的权威是不容打破的,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如果孩子反抗违背父母,那就是孩子的问题于是,很多孩子没有真正被父母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被共情因为孩子的一些情绪是不被允许的,一旦发泄坏情绪,妈妈就会说: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烦啊

  特别是传统中对哭的理解,例如,男儿有泪不轻弹,以至于小男孩会认为哭是一件羞耻错误的事情

  在传统的教育里,犯错了就是坏孩子,犯错了会受到惩罚的,而坏孩子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愧疚感对于没有在家庭中被很好对待的孩子来说,这两种感觉会一直伴随着他,导致孩子成长后的世界只有好坏对错两种极端

  除此之外,受中国孝顺文化影响,我们对父母形成了刻板印象,即: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提到妈妈就直接联想到伟大无私母爱,提到父亲就会想到山一样伟岸沉重的父爱

  这些长久形成的观念约定俗成想法成为了很多父母犯错后的免责条款,甚至有些孩子觉得责怪父母是一件万恶不赦的事情,于是,孩子成为了父母不用承担自己错误的借口或替代品

  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理解或重新审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父母或许没有面对错误的能力;其次,我们可以推责这里不是要求孩子责怪或伤害父母,而是要真正明白那不是自己的错

  04

  后来我问我的律师朋友,你感觉生活怎样?她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看上去不错你感觉呢?

  当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不那么好的自己时,这种感觉确实不好受

  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并承认自己确实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对待,然后给自己一个承诺,从现在开始好好爱自己痛快做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平常人,有着喜怒哀乐,累了会想休息难过了就会哭泣或找人吐槽,烦躁了就需要独处,有目标就会去争取......

  当我们开始自我负责时,也就不会随意责怪他人,也不会乞求别人的爱,虽然偶尔会感到孤单和失落,但这就是成长

  成长带着淡淡的哀伤,换言之,成长会失去做婴儿的愿望和机会,但同时你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自由自由的个体,并且能够轻松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当你能够在关系中愉快相处时,你会发现世界是温暖的

  这一刻,曾经的恐惧和焦虑才会真正被切断

  当然,这才真正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成为一个成年人,而不是成年孩子

  如果有机会可以跟胡老师面对面探讨原生家庭,

  你来不来?!

  今天二条荐书环节福利哦~

  lt;The End>

推荐阅读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吗?

  你们吵得天翻地覆,孩子一生都在哭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的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阅读量289万的微博热议话题:付出妈妈和“获得者”儿子之间的爱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