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大学子12年春节不回家之三:你愿意和王猛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或者
日期:2022-04-20 03:01:11 作者:琴台 来源:甜蜜的大枣 阅读:

北大学子12年春节不回家之三:你愿意和王猛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或者

  加关注

  甜蜜的大枣895

  北大学子12年春节不回家之三:你愿意和王猛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或者同事吗?

  作者/琴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关于北大学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的文章,已经写了两篇。自认已经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反复剖析了,可还有很多读者貌似不能理解枣姐的苦心。

  昨天的文章写得心平气和,没成想,还是有很多读者义愤填膺。有一个读者说——孩子是需要自尊的,哪怕胎儿,都有自尊心,所以,王猛的父母欠他一个道歉。

  我承认孩子需要自尊,但王猛的父母没有不顾及儿子的自尊啊。

  胎儿都有自尊心?那父母的自尊心就可以被随意践踏?

  这是怎样唯我独尊的三观认知!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三观认知,不是个例。

  王猛和他父母的是非对错,第一篇文章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亲子关系的走向和什么有关,第二篇文章也说得很清楚。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探讨一下当今这个社会某些泛滥的共情和理解。

  探讨之前,先问所有支持理解王猛的读者一句话:你们那么理解支持他,那是否愿意和这样性格的人成为朋友同事呢?是否愿意嫁给这样性格的人相守一生呢?

  事不关己的时候,都可以不负责任的表达支持和理解。当真让他生活在你身边,怕是连一眼都不愿意多看。

  所以,到底是支持理解对王猛负责,还是良药苦口指出他的不足来更负责?

  其实我很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读者支持理解王猛,她们不是更有共情之心,也不是善良慈悲,而是,王猛对于父母的控诉勾起了他们心底的“伤痕”,他们将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投射到王猛这个事情上,觉得王猛说出了她们隐藏心底没有讲出的话。

  在这个角度说,支持王猛的孩子,和自己父母的关系都不会太过良好,都属于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

  已经为人父母还支持王猛的,无疑是在儿女身上过分鞠躬尽瘁的,这样的父母,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天性宽厚,亲情关系锦上添花;孩子天性薄凉,未来养育出的,又是一只妥妥的白眼狼。

  很多读者劝我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确是提升自己的不贰法宝,但,与时俱进中“进”的到底该是什么?

  我不反对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但,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若因为父母过于宽容尊重反而愈发嚣张自我了怎么办?

  与时俱进不是让父母低到尘埃里去臣服在孩子的脚下惟命是从,与时俱进是在新时代新潮流新背景下,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会人。

  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远比过去丰富了,但是,为什么自杀的孩子更多了,校园霸凌更多了,得忧郁症的更多了,两性关系更乱了?!

  这是人们的思想没有跟着与时俱进的结果?

  要我说,是太多人太过于与时俱进以至于遗忘了灵魂。

  蒋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快感太多了,阈值就会不断上升。物质丰饶了,父母对于孩子尽心竭力的娇惯,孩子被满足的欲求日渐水涨船高,所以才有了和家长索取无度的白眼狼式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可以为所欲为,离开父母,谁娇惯你。没人娇惯,接受不了家里家外的落差,心理问题这才层出不穷。

  02

  前几天有个新闻,一个老人独居去世,走得很安详,死前把一切都收拾好,只以为儿女们几天后来了就能发现。谁想,儿女们一个月都没来,最后还是邻居闻到异味通知了儿女才知晓。

  这样一个很悲情的故事,居然有人写文歌颂这个老人仁慈,到死都不叨扰自己的孩子,赞叹这才是新时代的伟大父爱。

  看了这样的文章,除了无语,还感到一种薄凉:人性的自私和丑陋,简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老人独居去世一个月才被发现,居然成了伟大父爱的象征了?

  是不是很多人都盼着自己的父母将来也不这样“打扰”自己?

  这不是危言耸听,以我的观察,现在太多子女,是不堪父母托付的。他们的观念中,父母就是天生为孩子服务的,我有需要时,你们要尽力满足满足再满足;我不需要了,你们要远离远离再远离。

  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上学,父母要供养;工作了,父母要帮衬买房;结婚了,父母要帮带孩子。所有一切都完成了,父母老了开始需要子女时,孩子跳出来和父母讲界限感了,讲自己的压力了。

  我曾经多次写过婆媳关系文,很多读者评论特别毁三观。所有和婆婆不共戴天的儿媳妇,都能说出一大堆因为个人诉求不被满足而产生的愤怒。

  新时代的年轻人强调独立自主和自我,但是,需要父母时,完全没有半点独立自主的架势。

  昨天一位读者和我讨论,说王猛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不能对他要求太严格。这个说法我完全不赞同,一个34岁的男人还是个孩子?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巨婴?34岁还是孩子,多大年纪才不是孩子呢?

  时代进步了,巨婴却越来越多。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巨婴?

  最根本的一点,是父母错误的育儿观念——不是给的爱和尊重不够,而是呵护太多,太过照顾孩子的情绪,太依随他们了。

  王猛的万字长书我没有看到完整版,但我清晰记得开头的一句话,学校把他当成出成绩的工具……

  王猛能成为高考状元,绝对智商超高的,但是,没有老师的教育,没有学校的尽力栽培,他怎么可能有今天。学校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老师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把自己的母校说得如此一文不值,王猛的感恩之心又在哪里?

  王猛对母校的这种“无情”,当父母的应该很早就意识到,但是,她们并没当回事儿。她们当初并未意识到,对他人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对父母也不会有感恩。

  这一点上看,王猛的父母的确有自作自受的成分。

  03

  女儿小时候,我也和她就成绩死磕过。随着她读了大学,我越来越意识到一点,成绩也许可以决定孩子的工作和未来的社会地位,但和她能否过上幸福人生,没有太大关系。

  那些能够生活得非常幸福的学霸,一定情商也是极高的。

  学霸不是人人能成,但情商这个事儿,每个孩子都可以锻炼培养。

  这两天,我一直在开政协会,作为政委委员,我被分到教科文组参加讨论。小组里都是教科文领域比较杰出的人士,其中有一位专业素养极高的初中老师,说了这样一件事儿。

  去年放暑假,班上有个学生,整整玩了两个月,一点作业都没做。老师和家长沟通,家长一摊手:“他不写我有什么办法,一说他就晃膀子,总不能打他吧。”

  从尊重平等的角度,这个家长貌似说得很对啊,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不写作业就挨打。

  理论上能讲通的道理,现实中行不通。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打,将来只能长废了。长废的原因不是不写作业,而是小小年纪母亲一说就和家长晃膀子!

  小时候能够晃膀子,父母老了就能摔巴掌,不肖子真正长成了当父母的哭天抹泪,焉知一切都是当初自己娇惯纵容的。

  我当然不赞成体罚,但孩子太小没法自律教养缺失的时候,打几下比口吐白沫的说教管事多了。

  再怎么讲尊重和平等,和父母的大小头关系得摆正,这是必须的家风。

  不少人和我强调王猛的天性是敏感脆弱的,人的确有天性之分,但总拿天性说事,是错误的。

  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两眼一码黑,谁不脆弱谁不敏感啊,为什么别人就能慢慢变得不脆弱不玻璃心了?

  郭德纲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的家风,他现在这个年纪了,和父亲说话还毕恭毕敬着呢:“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有礼数有体统,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王猛的父母的确教育失当,不是失当在不够尊重孩子没有给孩子足够保护,而是失当在对他太宽容太溺爱了。

  所有溺爱孩子的家庭,养出来的基本都是“废品”。

  这些“废品”既有学渣也有学霸,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通人理,没有和谐良好的社会关系。

  还是那个教科文讨论组的老师,说了另一件事儿。有个孩子,从另外的学校转学过来,转学之前,嚣张跋扈,有点无法无天的意思。转学之后,这边的学校每天都有经典诵读,阅读国学经典,半年之后,不仅成为物理课代表,整个人也变得特别友好温情。

  父母还是那个父母,孩子却不再是那个孩子,为什么?

  天性或许不能完全转变,但当一个孩子有意识的愿意自控时,他天性中良好的部分就会不断被强化,不好的部分就会不断被弱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积极阳光乐观的人。

  家里有小孩子的都知道,刚生下来的孩子,很怕吵,睡觉很轻,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惊醒。当父母的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故意把孩子暴露在各种声音之下,一种是连话都不敢当着孩子说。不同选择的结果是什么?被暴露在各种声音之下的孩子,很快适应了环境,无论多吵,想睡的时候就能睡着;连话都不敢说的那种孩子,则越来越敏感,哪怕一阵风吹来,也能从梦中惊醒。

  所以,别总拿敏感脆弱说事了,34岁了还敏感脆弱成这样,都是因为从小被惯坏了。

  04

  作为一个情感咨询师,我也算见过了一些别人的人生,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当今这个社会,道德底线和认知能力越来越低了。

  写小三,太多人支持——人有七情六欲,感情的事儿,谁说得清呢。

  写小姐,太多人理解——走到这一步,她们一定也有自己的不容易。

  写带着孩子跳楼的女人,太多人大骂——都是渣男祸害的,多少女人在婚姻中生生被逼成了泼妇。

  ……

  面对这些“共情”能力超强的人,我好无语啊。

  我不是单线条思维的人,我也知道人性博大复杂,但是,再怎么博大复杂,也得有底线对不对?也需要自律对不对?完全由着个人欲望随波逐流,什么事儿都以满足个人情感为前提,和低级动物有什么区别?

  时代发展了,一切都向钱看了,这个社会的精神领地却在不断失守中,这就是我们所有人正在面对的现实。

  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唯金钱论,唯成功论,唯自我论,红尘十丈熙熙攘攘,到处都是狼奔豕突的人,但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思考过到底怎样活才是成功的一生?

  独生子女一代,孩子更少了,物质更丰富了,但是,出问题的孩子更多了。

  为什么?

  和社会大环境有关。网络的发达和普及,让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每个人都可以迅疾、没有门槛、不用负责任的参与其中。这是进步,同时也藏匿弊端——这个社会不再是正能量主旋律一种发声,负能量和消极黑暗情绪也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过去只能憋在角落里的那些负能量奔涌而出,喜大普奔的发现同类项真多啊。

  这样的现实,引诱了一大批人。

  七情六欲自古有之,为什么过去的出轨和小三没有那么多?因为过去抓到就要浸猪笼受惩罚,即便不受惩罚,社会名誉也败坏得没法抬头。现在呢,时代开放了,社会宽容了,人们更加追求自我了,更愿意关照一己之感受了。

  关照了自己的感受,就顾不上别人的感受了。

  一个人越是在乎自己的感受,被伤害的可能就越大,因为自私的人是不被社会大群体接受的。所谓的理解和认同,都是键盘上的理解和认同,当真到了生活中,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自私的人打交道。

  写了三篇有关北大学子王猛的文章,突然明白一个道理,王猛的父母的确不合格。在王猛的成长过程中,当父母的一定是溺爱过度,以至于才有了如今这被昭告天下的指责和“鞭挞”。

  王猛的三观认知不太有可能改变了。我比较忧虑的是那些支持理解王猛的人,他们也会是孩子的父母。带着这样的认知三观去当父母,又将培养出怎样的下一代?

  时代发展了,人们终于更全面的看见人性了,但惩恶扬善的鉴别力是不应该随着时代发展泯灭的。

  文化发展了,社会变得愈发宽容和有同理心了,但是非错对的标准,还是要坚持的。

  什么是是非错对的标准?

  很简单,就是看它是善的美的,还是恶的丑的。

  如果连善恶、美丑都不辨了,天道的惩罚也真的不远了。

  枣姐接受情感、生活咨询的两种方式:

  免费咨询: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加枣姐个人微信zaojieqintai留言,等枣姐得闲再回复。

  所有免费咨询均默认为允许使用素材。谢谢。

  琴台:《读者》《意林》签约作家。

  公众号:甜蜜的大枣

  欢

  迎

  关

  注

  甜蜜的大枣

  原生态集美小店

  苹果机宝宝打赏专用通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大学子12年春节不回家之三:你愿意和王猛这样的人成为朋友或者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