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除夕还有9天。
有的人,却不想回家。
不想回家,有不想回家的理由:
首当其冲的是,害怕淹没在被质疑的唾沫中。关于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你的选择,只要与普世价值观不符的一切活动,都可能拿出来被评判。
要是你的烦躁被发现,“说你,是为你好。”长辈们轻轻松松地怼回去。
所以,你的愤怒只能硬生生地吞下去。哑巴吃黄莲的苦,一个人受着。
抛开老人们惯用的以爱施恨的伎俩不说,这份苦,还来自你对家人期望后的失望。
一个人独自在外生活,会面临许多的选择:“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随波逐流地见好就收?”你无数次地这样问自己。每一次的坚持,都带着迟疑,而每一次的妥协,又有着放不下的坚持。
所以,每次回家,与其说你要面对家人的质疑,不如说你要再一次地面对自我的拷问。
对家的渴望,你从不曾放下。
2还有一类人由着对父母的怨恨,不想回家。
比如,王猛。一位12年不回家的北大博士,最近写了一封万言书控诉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在网上引起热议。
全文跨度30年,从幼儿园时被母亲当作女孩打扮到美国留学时与家人决裂,一一陈列了父母如何控制、忽略他的铁证。
王猛的控诉或许是真实的,因为被冷落、被忽视、被控制的体验是真实的。而写信只会加深这种愤恨的情绪。
他宁可在痛苦里沉沦,也不愿离开。仿佛痛苦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声讨父母欠下的债。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在地铁上看到的一幕。
那是傍晚6点,妈妈怀里抱着一个3、4岁大的男孩坐在长椅的一端,妈妈显出疲态,头垂向一边,闭目养神。
怀里的孩子小声地叫着妈妈,妈妈没有应声,只是拍着孩子的腿。
孩子变得不安,问妈妈要玩具,妈妈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卡车给他,他推开不要,非要一个红色的轿车。
妈妈皱着眉,解释说:红轿车在家里,我们一会儿回家了再玩。
男孩不依,哭闹了起来,吸引来了车厢所有的目光。情急之下妈妈朝孩子的屁股上打了两下,冬天孩子穿着棉裤,看得出来妈妈的打只是装腔作势。
但孩子看不到这些,在妈妈的威逼下安静了下来,心里想必是羞辱和愤怒的。
要是这男孩记仇的话,会像王猛一样,待他羽翼丰满时,把这账统统算回来。但这是小男孩的思维。王猛如今做的,不过是满足了小男孩曾经复仇的愿望。
所以,王猛的控诉不过是小孩子的哭诉。而小孩哭诉着父母的不好,威胁着要离家出走,只是为了要父母认错,喊他回家。
总地说来,一个不想回家的人,只因他从未离家。对家的不满与怨恨,把自己跟父母牢牢地黏住,即便身在他乡。
3只有真正离开家的人,才懂得父母的难处,念着回家。
4年前,朋友怀了孩子,请远在县城的母亲过来帮忙。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母亲对娘俩的照顾尽心尽力。由于父亲、朋友不在身边的孤单,还有在大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母亲虽偶有抱怨,但也只是说说。
1年前,父亲退休了,朋友也把父亲接来,原来的一家三口就变成了一家五口。慢慢地,朋友发现自己在家里女主人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反而是父母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的主人。
比如,母亲喜欢收拾她的东西;当她管教孩子的时候,父母会从中劝阻等等。最让她生气的是,父母没有经过她和老公的同意,就在某个周末请他们的朋友来家里玩。
她也曾跟父母说起这些不悦,但父母对此不以为然。
现在孩子3岁了,朋友想请父母离开。
请神容易,送神难。
“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要我们来,不需要了就要我们离开。”父母如此说。
面对父母的指责,朋友认了。
但没想到的是,过了一周,父母竟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断了女儿的念想。
朋友怒了,跟父母冷战了1个月。
直到她老公看不过去了,提议说:我们搬出去住吧。朋友觉得这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欣然答应。
就此,一家三口搬到了别处。没有父母帮衬的日子虽过得琐碎,但也知足。
按朋友的话说,跟老人住在一起的时候,搞不清自己是孩子还是妈妈?心里总是有团火憋着。现在分开住,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心里的火也就消了。
现在,每逢周末,一家三口都会回家,吃父母做的饭。
所以,回家,首先要离得开。
作者 徐 倩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周一至周五10:00~17:00)027-8530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