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4 月 15 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屋顶发生大火,巴黎圣母院建筑尖塔在大火中倒塌,起火原因尚不明确。
有网友在惋惜,也有网友提起圆明园被毁,称巴黎圣母院这次起火是“报应”:谁让法国当年来中国做强盗?
还有上星期,蔡徐坤方发布致 B 站(哔哩哔哩弹幕网)的律师告知函,称 B 站上存在大量对蔡徐坤表演进行恶意剪辑、诽谤的内容,要求立即删除相关侵权内容并断开侵权链接。
而现在却发现,蔡徐坤那个律师函发给了宽娱,但是幻电才是哔哩哔哩弹幕网,发错公司了。
宽娱现在准备告蔡徐坤公司诬陷。
而那些发誓要去爆破b站的蔡徐坤的粉丝,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通过b站的考试……。
可以说,让人非常尴尬了!
企业大佬们针对996的发言,把强制员工996说成是为了理想,“年轻就需要拼搏”,偷换概念的行为让人无比恶心。
最后人民日报也看不下去了,针对996发声:
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另一起爆炸性事件就是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了,事件过于黑暗庞大,在这里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
因为职业的原因,这些新闻,我都要去认真仔细地看,直到把整件事情的大概面貌都了解通透,如此才算是完成了每天的工作任务之一。
在刷这些大事件的时候,也有刷到很多细小却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事件。
比如今天早上就看到一个帖子,一个网友去b站应聘,但面试她的人却牵着一条狗走进了会议室。
看完这条新闻没多久,我被一个同事告知,那个曾经面试过我们的HR离职了,今天走。
在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蔡徐坤的粉丝依然在努力考试准备攻陷b站,和郑秀文相恋30年的许志安被爆疑似出轨黄心颖,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依然挂在热搜榜上,网友b站应聘被一狗一人面试的今天,zan哥离职了。
想回忆起跟zan哥的相识,却再也会想不起来,但跟她的两次交谈却印象深刻。
第一次交谈,我们是在公司楼下的餐厅偶遇的,就那样自然而言地坐到一桌,聊起天来,从餐厅一直聊到公司楼下的休闲区。
对当时新闻热点的看法,对新媒体行业的个人观感,对某一本书某部电影的印象,对耶路撒冷的感叹,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我们说了很多很多。
后来在微信上也有过一次深刻的聊天,那是关于写作,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的畅聊。
我跟zan哥的交往,仅限于此。
但从第一次的聊天开始,心里却是有一种熟悉感,哪怕往后的时间里,大家在同一家公司三个月没见过一次面,偶尔在走廊过道上遇见,也会有一种彼此认识了很久的感觉,至少本人会时常有这种感觉。
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件的背景衬托下,zan哥离职的事情无足轻重,但它却是发生在我身边最真实的生活片段。
这个前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打给妈妈,打给爸爸,打给爷爷,打给阿姨……。
家里生病的爷爷今天吃了多少碗饭,隔壁邻居的儿媳和婆婆又因为什么吵架,阿姨家养的那头猪又生了猪仔……,尽管相距千里,家里的大小事,她都知道。
似乎她去另一个遥远的大城市上班,也仅仅只是到楼下买了个菜的距离而已。
她真的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人、每一桩事的人,亲人朋友成了她生活的主角,家长里短成了她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遇见她的每个人,对她最大的印象全都是一脸的笑容。
我曾暗暗欣赏着,也暗暗许诺着,要把心和眼睛都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而不是跑到网络上成为一条孤独的网魂。
似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网上,世界各地的热点新闻,件件桩桩,都那么清楚了解,但对身边真实发生的人和事了解得如此匮乏。
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确实没办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很多时候,生活就是工作。
就拿媒体行业,看的每一部电影,追的每一部剧,浏览的每一起新闻事件,这些原本该是生活娱乐的事情,如今都成为为下一篇文章素材做准备。
于是,对生活的体验,全都成了为工作所做的准备,成了带有明确目的的行为,而不单单只是生活本身。
这种感觉就好像,那个拯救了世界的大英雄,回到家里,却不愿意帮妈妈洗个碗:
但要知道,爸妈不在网上,生活也不在网上。我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是来自网上的某一句名言,而是对身边真实的人和事的交往与实践。
我想,我把太多的时间放在网上了,嗯,今晚要跟zan哥聊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