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过年假期只有十天了,我有个朋友,终于在今年实现了不回家过年的梦想,早早地定了机票带父母出去玩了。
跟三姑六婆解释自己的设计工作不是帮别人搞室内装修,也不能帮他们新家免费画图纸;
又要和来串门的邻居们讪笑说自己还不想找对象,还要拒绝十几个质量极差的相亲邀请……
她爸妈倒也不是会帮着别人说话的类型,只是这么多年都为人老实,说没必要跟别人争个高下。
但越是这样,她越觉得窝火:自己不在家的时候,爸妈不知道被明里暗里占了多少便宜。
在一集《家有儿女》里,经常问刘星家借东西的邻居又过来借电熨斗和吹风机,妈妈刘梅其实是不乐意的,把电吹风藏了起来,结果邻居还是不依不挠地要借,她没办法,只能去拿给邻居。
邻居还看中了放在沙发上的小雪的杂志,问她能不能借过去看看,小雪马上拒绝了,“不,对不起阿姨,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你。”
邻居自讨没趣,只能拿着借来的电熨斗和吹风机走了。
◆ ◆
为什么说“不”这么难?
很多时候可能没有像小雪说的一样,是想完全地去取悦别人,只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对方没有对自己造成太大的伤害,就算了。
比如上面说到的刘梅,邻居既然能一次又一次地来借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就是吃准了她们家会碍于邻居情面不拒绝;
比如职场上你会遇到的一部分人,一起合作项目他就有各种各样看似无法拒绝的理由,把任务都推到你身上,说法是“帮我一个小忙好吗”。
爱情上也是。
有人说自己特别爱你、疯狂追求你,但其实你对他一点感觉也没有,怕自己拒绝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或者你心知肚明某段感情已经没办法继续下去,却因为不好意思说而一直硬撑着。
这些结果对你来说真的是无关紧要的吗?
我想起之前看到博主@Gu写:
“包括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也很传统。比如「吃亏是福」「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的成长经验只告诉我这些都是「懦弱」的表现形式,只会让人变成软柿子和受气包。自私的人都快乐,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别人的看法」这种东西。”
小时候你有特别喜欢的玩具,亲戚家邻居家的小孩来了说喜欢,父母大手一挥就送给人家,回头对哭着的你说“要学会分享”;
长大了你遇到处处为难你的同事,父母说“忍忍就算了,工作重要”……
选自《被讨厌的勇气》
◆ ◆ ◆
“其实我是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我不认为过于温暖,是一个跟别人维持良好关系的一个立场,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就更吃力。”
我还蛮诧异他会这么说的,作为一个需要长期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主持人,被贴上“高情商”和“温和”的标签,对所有的人面面俱到应该早已成为一种本能。
在工作范畴之内,他可以温暖地去对待遇到的人,但面具之外,他有选择说“不”的权利。
很多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情想清楚,我们甚至很容易对“他人很好”这样的个人评价甘之如饴。
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人很好=你可以随便麻烦他,他不会/不好意思拒绝的。”
明明自己累得要命,还要去安慰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跟你抱怨的朋友;
硬着头皮说“好”,还不如做一个自私的人来得快乐。
选自《变种时代》
◆ ◆ ◆ ◆
即使是相处多年的好友,习惯了在这段关系里都是你没有拒绝地付出得比较多之后,也很难再把习惯扭转过来,更何况是其他跟你非亲非故的人了,嗅到一点“人好”的气息,就开始用自己的要求来捆绑你。
选自《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
|玮 玮 日 常
今天是这样的小姐姐。
点 击 下 方 蓝 字 查 看 精 选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