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是一部由谢铁骊执导,孙道临 / 谢芳 / 上官云珠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样的一个人,舍己为人到这个程度,比俗世过了一半突然顿悟去当和尚的人还要有境界.
自私如我,只能景仰.
《早春二月》观后感(二):为了忘却的纪念
影片《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柔石先生就是我们的课文里那篇著名的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里要纪念的五位左翼作家之一。
难以想象这样的电影是在63年那个环境里产生的,更难以想象电影的情节竟然发生在20年代的中国江南小镇(镇名芙蓉镇)。
《早春二月》观后感(三):早春二月的影评
电影《早春二月》改编自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它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披露了五四运动退潮后苦闷彷徨的知识分子的一段心路历程。主人公肖涧秋是五四运动唤醒的青年,但革命风暴的洗礼并没有使他成为坚定的革命者,随着五四运动的退潮,他又陷入痛苦迷茫之中。应老同学陶慕侃的邀请,他打算到芙蓉镇这个世外桃源过一段清净的生活。
《早春二月》观后感(四):例行三颗星,献给中国电影史~
例行三颗星,献给中国电影史~
这部片子和《青春之歌》是一个女主角,这个大眼睛姑娘落落大方,典型的新中国美人。但是她的形象塑造是不是有点儿过火啊,不拘小节是可以,但也不能闯到人家家里翻遍人家的书吧……
没想到我们上官云珠戏份这么重,就是有点显老,颜值和女主是没法比了。
小小的芙蓉镇到处是流言蜚语,把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硬生生逼走,把一个孤苦的寡妇活活逼死,人言可畏!小人之口,小人之手。
《早春二月》观后感(五):看《早春二月》有感
情绪性镜头:当文嫂的儿子告诉男主他母亲哭的原因后,男主表情十分复杂。此时,画面出现了黑压压的乌云、被风吹乱的柳枝、柳枝在水面上肆意摆动着,雨随即倾洒湖面,再加上逐渐紧张的音乐,男主内心复杂、难以名状的滋味,借着这些物象表达出来。
将欲揭露的对象锁定在个人,且不断强化人物的悲情命运。人物的遭遇并非不可逆,而是可逆但却无能为力。
《早春二月》观后感(六):二三离题话
“悔不该他家有地位,又有钱,要是他穷得跟你一样,我就会爱上他了。”——陶岚对肖涧秋说。
如今这年代,话该反过来说。
五四时代,这个“文明”代作“新思想”的用法,如今看来新鲜了。
另,胡乱想到,如果朱自清《背影》因为父亲违反交规而被从语文教材中下课,那么陶岚自说自话进到肖涧秋房里等他,还翻遍他的书,夺他的信看,岂非侵犯隐私?这电影还让不让放了?
《早春二月》观后感(七):“十七年”里不可承受之轻
每每想到这是“十七年”创制的电影,就会为谢铁骊所感动
当年,知识分子离“臭老九”还有一步之遥,依旧可以描绘成忧国忧民、怀揣理想的积极形象
——多么难得!
但这种批判和揭露又是那样的轻不可言、隐忍而发
晶莹的悬置的泪珠,愁苦的紧蹙的眉头,悲痛的发颤的双手,绝望的发空的眼睛,无措的徘徊的脚步……原来,有那么多美好的画面还留在脑海里。
《早春二月》观后感(八):旅行者
这是风的三月
吹拂着大地
血色的青春
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路边的花香
弥漫着天空
血色的夕阳
染红了大地
琴声在呜咽
生命在呜咽
这是一条通往悲伤的路
也许我刚看完这片子至今没有回过神来,一下子就想到了萧涧秋。漂泊于各地的他,也是一个旅行者。当他兴奋地踏进芙蓉镇的时候,真是这个不知道是幸福欢笑还是危险伤心的世界。
《早春二月》观后感(九):肖先生去了哪里?
其实影片的最后主角其实悟到了教育并不能简单的拯救世人,所以开篇说或许教育能改变什么,经过文嫂的自缢学生的被迫辍学,有些事情并不是教育可以解决的,唯有革命,唯有改变现在的一切。主角应该最后会参加革命,然后陶岚也会去参加革命了。这其实是一个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一个缩影,从主角和陶岚的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知识青年普遍的一个现状,苦闷无从施展抱负,怀揣拯救的梦想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像鲁迅觉得学医可以拯救中华民族却最终拿起了笔杆骂醒世人,主角觉得教育可以改变现状,却还是最后投身时代的洪流,主角每次迷茫和坚定导演总会给他一个心理过程描写,有迷茫到坚定的眼神,从忧郁到激昂的音乐。
《早春二月》观后感(十):二月脚踩两条船
谢童鞋的心,顿时就春风般荡漾开去袅~~~~~
春雨淅沥,谢童鞋收起自己的小伞,钻到孙童鞋的大伞下面,借别人的信说出袅自己滴心声:偶爱你.......
人家照镜子,你孙童鞋挤进去照成一对干嘛,还趁机吃豆腐摸了小手,这暧昧玩得......够'新青年'
左搂右抱云云,倒真是说出了小镇众人的心声:谢和上官真是生活在这小镇,一定是小镇的两朵花,现如今被孙童鞋一并染指,好可恶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