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II》是一部由李炳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工程II》观后感(一):随便啰嗦下。
不可否认国家的强大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和保证,所以看到那些让人惊讶道合不拢嘴的画面我也忍不住热血沸腾,一股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很奇怪一直有一个想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尤其是看到这种超大型建设工程的时候,我就会想到那些热的要死的夏天和冷的要命的冬天无依无靠在街上摆个小摊赚点馒头钱的爷爷奶奶,他们回家连几毛钱电费都要斟酌再斟酌,这种巨型工程的研究建设经费但凡给他们一丁点也能让人生最后的岁月好过很多吧?!当然我估计很多会骂我各种话,格局小啊鼠目寸光啊幼稚啊傻叉啊等等。
翻短评的时候看到某网友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很多地方都能平均建设的话,北上广也不会聚集那么多人,也不会需要那些超大型的工程了。
有点被说中的感觉。
希望那些吸引了大多数目光的巨型工程之下,每个人都能从细节上活的更从容一些。
因为每个人的幸福才是该追求的价值,而不是成为时间里微不足道的一个零件。
四集下来,多少巨大工程让世人惊艳。中国即使落后,但一直不甘现状,我们勇于挑战,努力实现超越。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期盼未来。
自豪感当然有,但我并不想聊这个。而是想简单地讨论一下个性偏好和观影感受。
(偏负面)!
路、桥、车、港,一共四个话题。我最关心的内容是高铁,其次是港口。所以我观看的顺序是先看第三集,然后是第四集,接着看第二集,最后才是第一集。基本是一个倒序。
一切源于好奇心。作为一名90后观众,让我有动力下载观看的,是因为对未知世界充满热情,而让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要先睹为快。
关于中国高铁,片子的内容,简直让我惊呆了!正因如此,我有了足够的动力,把其余的三集都下载了。关于中国港口,非常精彩!这集同样没有让我失望。但第二集和第一集给我的心理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中国高铁那集,说到了空气动力学实验;无缝钢轨的焊接;应力克服扣件的制作;机车芯片的研发;等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成果的一种展现。再加上如何难、如何长、如何快,以及社会变迁的说明,让人眼界大开,长知识了。我觉得整个第三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
第四集也一样。传送带维护工艺;三维堆垛检测系统;港机的制造、搬运、安装;三峡船闸系统;三峡升船机;AGV自动化码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AGV)。
这让我想起了《超级工程1》的第一集——港珠澳大桥。这一集也很好地展现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师们的创意。每当遇到难题,就有 “一个大胆的方案被提了出来”。
可《超级工程1》的第二集和第三集,影片中科技展现与创意想法的时长却少了很多。感情的渲染逐渐被加大,观影感受越来越变得枯燥无聊。而观看《超级工程2》的第二集和第一集时,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再次的感受到了。
《超级工程2》的视角范围,从《超级工程1》的一座建筑物扩大到一个领域。但第一集的维度却把公路、空路、水路、铁路,都视为 “路”,而每种 “路” 又分别配置上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长。整集下来,“路” 的概念相当于涵盖了 “所有交通系统” ,也就是 “中国路” = “所有交通系统” 。在这样的宏观高维度下,往往只能告诉人们 “路已建有多少公里” 、“桥有多高多长” 、“工程难而艰巨” 、“成果巨大” 、“线网丰富而密集”,却没有较多展现科学技术。
“中国路” 的宏观维度太大了,跟其它三集不是同一个维度。虽然,第一集是本季的开篇,但我认为好的纪录片,都是可以肢解成一集一集地看的。第一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序论。纪录片跟连续剧不一样,不一定非要从第一集看。很多观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性地去观看。而当他们发觉节目有益,并且对节目产生好感时,他们才会看得更多,才会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特别是吸入不大看纪录片,甚至对纪录片非好感的人,这尤为关键。
“超级工程” 这四个字,应该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名词 “工程”,然后是形容词 “超级” 。“工程” 一词,大到 “所有交通系统” 都可以视为 “工程” 视为 “路” ,中到某一领域也是 “工程”,小到某一建筑物。
但如何告诉人们这是 “超级”,才更加关键。当维度太大时,一直告诉人们这东西 “是整段最大最重的”,观众其实没有实感。同样,告诉人们 “公路里程碑多少公里”,就算旁白运用了比喻 “赤道绕四圈”,往往人们也没有感觉。所有需要更加直观的图像和视觉效果,重点表现工程师们怎么克服 “大” 、“长” 、“难”。
“23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我不知道是个怎么样的概念,但一条一百米的钢轨跟另一条一百米的钢轨 “无缝焊接”,却吸引了我的眼球。
很多时候,维度太高,往往只能单一地从 “多”、“长”、“大” 去说明 “超级”。而维度太小时,又没有足够的内容是说明科学技术是如何成就 “超级” 的,这就是有些集数缺乏了些许趣味的原因。
总之,我觉得《超级工程1》第一集,《超级工程2》第三、四集,都是很不错的片子。其它的就一般了。不过,整体来说,无论是《超级工程1》还是《超级工程2》,都长了不少见识。^_^
《超级工程II》观后感(三):澎湃的精神,对应这个豪情万丈的时代
这一季的超级工程,比起第一季的结构紧凑,有所逊色,但是在镜头运用和声色表达上,又有所进步。
第一季每一集讲一个工程,这一季每一集讲一种工程。但是众所周知一种工程里总是包含了好多个方面,比如铁路有道路有车站有维护系统,码头有船坞有邮轮有吊装系统。所以常常这一集讲了的东西下一集又出现,虽然每次侧重点不同吧,但是这对我这种强迫症无处不在的人来说太难受了。这样讲述总给我一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感觉。
央儿的纪录片自从12年前后就大踏步的往前走了,仿佛跟随者网络的急速发展一起高速前进。在央儿的纪录片里,最常出现的就是主旋律声音,煽情,感动,说实在的我看了太多有点腻了。比较起来更喜欢看工程师们永不服输的较劲精神,从这个角度难道不能说明这是最好的时代吗——国泰民安,给了理工科人员实现工程梦想的机会。
当然了,央儿作为一个宣传口,种种煽情也不是不可以接受。把全中国连接起来,把世界屋脊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简直可以称为见证奇迹的时刻。我对庞然大物有种天生的敬畏感,这些超级工程带给我的震撼,特别难消散。只恨自己没有学工科!!
《超级工程II》观后感(四):优点在于信息量,缺点在于逻辑性
终于看完了《超级工程Ⅱ》。首先说信息量和知识点还是很多的,确实如宣传一样有很多干货。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叙事逻辑。
第一季介绍单项工程,每集故事可以有一套完整的逻辑,选几条线索交叉叙事效果很好。
第二季里每集牵涉众多工程,每项工程只能展现其中一些要点。这个时候还交叉叙事,把一个工程拆成两部分说,就会导致串联要点的逻辑层次不突出,每一集的整体框架有点乱。看下来的感觉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处蜻蜓点水。中间好几次都觉得这件事情还没有讲完,怎么就跳到下一件事了。过了一会儿又跳回来补充完刚刚的故事。还有些连补充都没有。
这样说来,《中国车》中国高铁这一集是我认为最好的一集。全集的逻辑比较清晰,车厢、轨道、线路、运营维护,章节框架搭建得很明确。而《中国路》这一集看得我最迷惑,当中的很多选材让我觉得不应该放在这一集里讲啊,看完真是不知道讲了个啥。
当然,如果放弃从通篇布局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纪录片,只抓当中的要点,我认为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的。比如高铁运营的自动化控制,港口货运的信息化管理,这些介绍都很容易让我这种工科生兴奋。
《超级工程II》观后感(五):评《超级工程II》 第一集中国路艺术手法
一部好的纪录片要达到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就像一面镜子,展现出社会的生活,并将它升华到艺术层面。而超级工程这部记录片,既把那些伟大工程展现给我们,又给我们见识了那些背后辛苦劳作工人的努力。本集展现的中国路从祖国的东西南北,从海边到内陆,从最发达的城市到偏远的村落,都被记录片记载了下来。这是一部斥资宏大的纪录片。
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在纪录片的开场变相我们连续展现了好几幅远景画面,以平移俯拍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几幕不同的超级工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庞大工程与雄壮自然风景的合一。在展现各种交通运输道路对城市生活的作用时,纪录片中大量采用快镜头来体现城市生活的,繁忙与快速。比如在三元桥更换桥墩时,影片却用几十秒钟的快镜头来体现出了43个小时的时间,营造了时间飞逝感。还有在上海机场,长江大桥进行拍摄时也都大量采用了,快镜头来展现川流不息般的交通。导演考虑到,再过多运用了大场面的远景,反正难免会有些审美疲劳。于是便安排了许多在建造第一线工人们的镜头,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向那些伟大劳动者致敬,体现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一致。
纪录片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许多已经完工的超级路桥工程中,在它们被建造的过程,并没有被记录下来,于是就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与三维动画,向我们立体展现了,整个工程从开工到完工,再到投入使用的整体过程。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超级工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工程内部构造的认知。配合上,巧妙的解说词。还通过三维动画来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复杂地形,以及全国路网的运行模式。来体现出整个中国的,公路铁路航运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专家和重要官员的采访,让纪录片更具客观性。片中采访了几位重要的技术人员和重要官员。从宏观到微观,从办公室到现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职责,都在为各种超级工程而不断努力,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推动祖国路桥事业的快速发展。
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超级工程的身影。然后这背后却是无数伟大劳动者和设计者的默默付出。才能换取我们今天的便捷,高效。纪录片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整个展现的内容升华,以达到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超级工程II》观后感(六):这两天打开新闻,铺天盖地的全是房价,此片推出的还真是时候~
最近新闻整篇的报道这里房价涨那里房价涨,
网络上的段子也是一个接一个,什么实业误国,房产兴邦;10年前卖房创业,10年后卖掉公司却买不起房;房子已经渐渐失去了其功能价值,俨然已成一种投资品;买的起房的越买越多,越买越富。10年前房价虽高,但还有个盼头,现在的一些房价普通人为其也许要奋斗一生。大多人对这个国家越来越不满意。
此片看了第一集,从中可以看出国家还是在很努力的解决人们的出行生活等问题,成就也是很瞩目的。基础建设影响到的是所有人,没有攀比,不分贵贱,大家因此不以为然。对于住房等问题,因关系到每个人自身利益,就牵扯出了各种不平等,不公平,每个人都想着暴富。为了钱途,国民的素质也是一低再低,各种无节操无下限捞金…………但以大局观来看,对比近20、30年的发展,13亿人的衣、食、住、行确实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且还在进行着……那些关系着百姓切实利益,以及不足的地方希望国家以后能多点方案,多花点精力解决,……
最后,借此“十一”祝祖国越来越好……o((≧▽≦o)
《超级工程II》观后感(七):千里江陵,一日可还
《超级工程Ⅱ》讲了中国的公共交通工程:公路、铁路、高铁、轮渡。(唯独缺了民航,看来当前中国航空工业还是乏善可陈呐,待C919开始运营,还是可以拍一拍的)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画面还算精美,数据也比较详实,但叙述实在杂碎每个工程只讲了一点,也不够专业。同样是讲交通,更喜欢第一部里讲地铁的那一集。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不是瞎讲的。经济的腾飞,城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经济化导致人口、物品的大规模流动。这片要是我来拍,还可以再拍拍快递物流什么的是如何运转的,涉及到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穿连起前面四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架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构想正在实现,但我们的交通时常拥堵,还不够高效,如何改进交通网络,优化运行程序,或许会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新命题。
拥挤的航路 via飞常准一句话总结:这纪录片在春运时候看,很应景。
《超级工程II》观后感(八):超级工程 效率中国
今年国庆好看的节目挺多——纪录片《超级工程2》,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新闻直播《江山多娇》……刚刚看完《超级工程2》,赶紧过来写感想。(文章写于2016.10.05)
2012年《超级工程1》播出时中国才刚刚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超级工程2》,中国雄心勃勃,已经开始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说法。(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64万亿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高速增长的经济,离不开这些超级工程。工业肌肉必须得要秀,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的成绩。
《超级工程2》四个部分:路桥车港,说的就是我们庞大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网络的关键词是什么?就是效率二字。“时间是生命,效率是金钱”,现代工业社会,要想脱颖而出一骑绝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效率是最最关键的因素。
怎么样提高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科技。科技上来了,效率就提高了,经济发展了,社会福利好了,人民生活才和谐,国家才真正长治久安。这也是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理科工科的原因。
从个人的角度上说,要提高做事情的效率,两个层面:客观和主观。一要依靠科技,不断地适用新的技术工具,学习改进做事情的方法,二做事情必须专注,尽量减少其他事情的打扰,一鼓作气把一件事情做完,拒绝碎片化,思维必须要完整。
《超级工程2》有不少关于效率的内容:
1.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
2.跨江跨海大桥“天堑变通途”,两岸通勤时间从数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
3.高铁发车密集最高时速能达到486km/h,春运40多天能够“搬运”30多亿人次
4.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有7个在中国(上海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青岛港、广州港、天津港)
在《超级工程2》中最能体现效率我觉得有两件事:
1.最高峰1小时通过1.3万辆车的三元桥仅仅用了43个小时就成功地换桥。
2.徐郑线只用30分钟正式连接到高铁网络上(室内换2000+条线、室外拆装200+套设备、50+套软件系统完成升级)
精确到秒的工作安排、上千次的演练,最终在极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就是效率。路桥车港,中国用了极短的时间实现惊人的飞跃到达世界一流水平,这就是效率。效率一旦上去了,就好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样,是不能降下来的,不然经济就搞不下去,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得不到根本性的满足。
我国是要开创一番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大事业注定了中国的效率会越来越高。效率高到什么程度,有个很形象的说法:每天早上一睁眼,我们就欠了中国飞速发展的GDP一个平方。在高效率的中国生存打拼,天天压力山大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我们何其有幸生长在拥有众多超级工程的伟大国度!压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的中国,不断提升的效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助推器,我国人民最终将享有前所未有、绝无仅有、空前丰富的国民福利。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微信公众号:笛在月明楼
简书链接
《超级工程II》观后感(九):内容不错,文案有待加强
第二季熬夜看完。
个人感觉确实觉得编排有点混乱,重复有点多,一会跳到这个一会跳到那个,对我这种逻辑完美主义者而言,不够完美。
另外,文案不甚满意,一直在强调世界第一,最大、最长,绕地球几周之类,以及每处都强调中国雄心,这种浮夸感性的词,和画面内容中,展现的工程技术踏实缜密严谨的风格有点冲突的感觉,反正我本人不太喜欢这种“另一种程度上的煽情”。
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很全面立体直观的展示了中国《超级工程》这个主题,里面的内容太牛逼了,拍得不错,尤其是最后的自动化码头,我觉得好像是在看科幻片的感觉……当然,片子拍得好展现的好你才会这么觉得,所以内容和拍摄我给9.5分,编排文案给7.5分。整体8.5,也短很高了。
《超级工程II》观后感(十):亲眼见到了京昆高速雅西段传说中的“阴阳界”
超级工程真的不错,充分体现匠人精神,虽然有些BBC痕迹,但已经很不错。以前以为我们只能拍“舌尖上的中国”,现在看来还是能拍出好的纪录片的。
前几天刚刚走过京昆高速雅西段(雅安到西昌),这段高速路70%以上都是搭建在桥上和隧道中,这里有传说中的“双螺旋通路”和泥巴山隧道的“阴阳界”。下午四点左右从西昌一侧进入泥巴山隧道时,还是艳阳高照、阳光明媚的天气。仅仅10分钟后、穿过长达10公里的泥巴山隧道从雅安侧出来的时候,突然一片昏暗好像一下子已经到了晚上、满山都是浓密的大雾、能见度不足50米、还下着绵绵细雨,路面湿滑。这就是传说中的“阴阳界”,以前听说过,这下亲眼见着了,太震撼了。
中国的西部多山,资源丰富,但是交通确实是远远不如东部平原。在西部多山地区修建工路的难度极大,费用更是天文数字,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