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蕾丝》是一部由保罗·索雷特执导,乔丹·莱德 / 加布里埃尔·罗斯 / 舍治·哈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蕾丝》观后感(一):《格蕾丝》
无意中发现的片子
海报是一只透明的奶瓶
可就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之后
孩子胎死腹中
母亲却执意要将她生下来
在家的时候
那个死胎突然间掉下来
当她在医院将她生下时
是一只小小的死婴而已
却在她的叮咛中死而复生
看起来很可爱的孩子
甚至钻进孩子的鼻子里
家里那只黑猫也越来越行为诡异
并不是来自别处
而是那个从不哭从不随便排泄的婴儿
身上莫名地出现伤口
流出浓稠的血液染满了小小的浴盆
孩子身边围满了大只大的苍蝇
明明喝下的奶水却一口吐尽
她想喝的
只是血液
母亲被咬破的乳房渗出大片血迹
可孩子还是贪婪地渴求血液
素食主义的母亲买来的动物肉
只是为了挤出鲜血喂养孩子
可是
孩子却挑食地只喝人血
黑猫把死老鼠扔到婴儿床上试图证明什么
母亲即使因缺失血液儿感到寒冷
而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制止的行为
就这样,医生成了晚餐
她恐惧地把尸体藏起来
却心知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逃脱的困境
她也只能这样一直走下去
为了这个怪异而又心爱的孩子
当奶奶踏进满地血迹的房间时她脸上的惊恐
以及那只黑猫的嚎叫
浴室里的尸体
房间里的锤头
这一切在一起的时候
一切都疯了
奶奶错手伤了母亲却同时被她咬住颈部动脉而亡
结尾的结尾
那个被长牙的孩子咬得支离破碎的乳房
渗着鲜血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
片尾还是之前的早晨出现的那首安眠曲
生命和死亡的结合。
《格蕾丝》观后感(二):专业剧透 供人分析
前面不说
下面这部分是按照电影的顺序列出来的:
助产士第一次来 说女人是idot,白痴一个
助产士的lesbian倾向:××博士说,我们三个就像老爸老妈和baby J
婴儿从来不哭
婴儿车上爬了苍蝇
尿布发臭 但是看起来却是干净的
孩子洗澡的时候 最里面那种恶心的液体 水都变红了
93华氏度 = 33.8888889 摄氏度 体温也是有问题的
助产士跟她的助手之间也有问题 可能又是lesbian
宝宝吃奶后 突然吐了 吃素的不爽?
女主角乳房出血
再次喂奶 孩子更喜欢出血的那一边
女主角卖肉做血浆喂养孩子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的某个片子
某女人丰胸 需要垫两块东西进去
这两块东西嗜血 每个跟这女人上床的人都被吸血 后来胸部长出来牙齿。。
唉 我坚持不住了 没继续看了
《格蕾丝》观后感(三):For Mom
看见海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会喜欢这样的影片,干净没有任何腥风血雨以及狰狞的画面,所有的恐惧单纯地用简单的镜头来体现.
我足够相信母爱的伟大能够使死婴复活,或许这是以种异想天开,镜头里僵硬发青的婴儿在不停的please中最终动了小脑袋,这是影片主线的伏笔,或者,分娩时水里的鲜血就已经开始了主线.
画面永远没有任何绚烂,干净的冷色调,以及房间电视机永远播放着的动物节目.
萦绕在婴儿房的苍蝇,猫咪的排泄物,死老鼠,婴儿身上不知名的恶臭,以及影片后来厨房里结垢的搅碎机,腐烂的苹果,一切都是隐喻.
第一只苍蝇被拍死时的一抹鲜血,玛德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喂孩子喝血后慢镜头向下的场景,Vivienne在儿子死后近乎变态地想要把母爱付诸于孙女身上的种种行为,这些镜头给人强大的心理暗示.
全剧没有任何惊悚或者恐怖的场景,玛德琳的表情永远是平静的,即使在最后,她开始为长牙的婴儿奉献身体的时候,面容上依旧看不出任何一丝惊恐或者悲伤,显露的自始至终是苍白.
《格蕾丝》观后感(四):拍摄不成功的好题材
其实片中的惊悚元素并不多,但影片的基调一直很压抑,把你的心整个往下压。
影片的主题是母爱,在结尾处写上了“For Mom”不过我不能从影片中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她最自己的固执与不信任造成的。
还有喝血的方式我觉得处理的很矫情,明明只要拿个针筒抽个几百cc的血放奶瓶里就行了,为什么要用乳房啊。
里面的人物处理的都很模糊,除了玛德琳以外,所有的任务形象的不够鲜明,模糊不清。使得影片也不是很清晰。
只能说这是个好题材,海报做的也很漂亮,我就是被故事的简介吸引来看这部的电电影的,但导演并没有排除符合我期望的样子
《格蕾丝》观后感(五):这是一部幻想的影片。。
首先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然后,我分析了一下其实这个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彻底死了,而且一直到最后都是死的,我的证据如下:
第一,孩子的身边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出现苍蝇,而且是越来越多。
第二,那个医生在她去生完孩子之后看望她的时候用厕所时说了一句:神经病。
第三,孩子的奶奶在发现孩子之后要带出是说了一句far away from me这里是me 单指一个人。
第四,在梳头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很容易就把头发梳下来了。
但是如果说这个婴儿早就已经死了的话是有一些一点的,这里我解释一下。一个是吃奶问题,片头注意母亲其实是有一把刀的,每次在婴儿吃奶的时候都是母亲在看关于动物的节目,其中有一次喂奶是很清晰的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母亲的实现突然模糊了,之后就是吃奶的画面,此时我觉得真实的是母亲潜在的心理暗示“孩子是嗜血的”导致的母亲自残。还有一种解释是为什么别人的血不好使而只有自己的好使呢?这个是上面的问题的解释了,因为在用别人血的时候确实没有过动物题材的那个节目,也就是活没有暗示了。然后是孩子的叫声,这个是确实存在的,在孩子的奶奶出现的时候可以听到声音就可以明白,但是你有没有注意过,每一次当孩子哭泣的时候都有一只猫和一只或者几只死老鼠,其实这个暗示着每一次的声音都是猫抓老鼠的声音,因为电影中间有一段是专门猫抓老鼠的画面,您可以听一听那里面的声音,确实是同婴儿的声音是一样的。下一个是孩子奶奶去探望儿媳的清醒,有一个一点是为什么看到了孩子如果是死的话又为什么会把孩子带走,正常人的话应该是很快的逃跑了。这里的解释可以到孩子的奶奶不小心用锤子打上孩子的母亲哪里去寻找,孩子的奶奶很心疼并且很后悔,这说明其实她是很爱孩子的母亲的,所以我认为把孩子带走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更何况逃走的时候说的是把我们带走,这就更加证明了其实孩子早就已经死了,然后就是结尾,结尾可以说是同开始接回了,因为母亲的朋友找到了办法,加上时间的变化,这更加深了孩子母亲的心里暗示,使得孩子变的吃肉,所以我总结通篇确实是母亲的幻想,而别人是感觉着孩子母亲的爱然后或者同情或者可怜然后做的一些事情。这是我的看法。
接着,这部电影大多出现的人物都是有一些心理问题的,这里按照出场顺序来说,我是很怀疑孩子的母亲和孩子的父亲的爱的,因为中间有一段是喂东西,这里就可以看出,而且我认为孩子的母亲其实是同性恋,她的结婚主要目的是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然后出现的那个医生,也就是孩子的母亲的好朋友,其实她是同性恋的,这一点可以确定,她和孩子的母亲还有那一只猫其实在没有期望有孩子的时候我想她们应该是在一起的,孩子的母亲和那位医生是在一起,那只猫代替她们的孩子。这一点在电影中有一小段是那个医生望着一个照片还有一行小字发呆中可以看出、然后就是孩子的奶奶,她看来是很怀念曾经有小孩子的生活,她有一种特殊的嗜好了,就是给别人喂奶...这个我猜想可以称之为心理疾病了。紧接着是那个奶奶信得过的医生,但是信得过的方法却很不好让人接受了,因为那个医生同样有一个嗜好,那就是喜欢和母乳,这一点正好和孩子的奶奶臭味相投了...所以这个就是孩子的奶奶很信得过他的原因了,我想他们也是应该经常有来往的。那个医生喜欢母乳这一点可以从他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喝的那个杯子里面的奶看出,虽然看不出但是可以猜到,因为之后有一段是孩子的奶奶采集自己的乳汁的背影,还有就是医生在给孩子的母亲检查的时候竟然要她的奶,这一点就很可疑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医生也有心里疾病。
这就是我非常推荐的原因,因为如果不细心看的话太容易就完全的想错了,如果我说的有哪些不对的地方欢迎交流...
《格蕾丝》观后感(六):违背自然规律什么的,是由自然决定的而不是由人心
从朋友空间里看到推荐,看过之后是大半夜,于是觉得不得不说点什么,否则对不起自己这颗害怕躁动的心,笑(本人今非昔比,实在老得已经不怎么敢一个人看恐怖片了)。
同样是那位朋友给出的连接,然后去了豆瓣,看了一个从个人角度理解这部片子的评论,叫做《温暖的心理恐惧》,作者完全推翻了鬼婴的设定,而从理性的角度来诉说,认为这是一部讲述精神异常及幻觉的片子,并逐一解释了片中很多心理暗示的地方。然后,那些细节,基本上都非常认同。很是喜欢这样的影评,我们普通人看电影,太过专业反而失去了原味,其实所谓的观后,就是看了一部有感触的片子,然后想倾诉而已,并由此说出自己的感觉,给出别人一个交流的契机,而并不是企图引导他人什么的(当然,如果是自愿被引导的,则也没有什么所谓)。
再回来这部片子,其实个人的感觉的确是鬼婴片啊。尤其结尾,非常明显的恐怖片的常见桥段,营造的那种未完的意象。
其实个人对恐怖片的理解,主要就是气氛的营造和心理的营造,这部片子其实两者都做的不错,如果真如豆瓣里的其他评论说的,被认为是垃圾片的话,还是有点冤的。只是觉得这个片子如果卖点是惊悚的话,倒真的并没有那么出彩。反而是其他一些细节部分,比较有值得挖掘的地方。看得时候也一直想,也许全部都是幻想偏执什么的吧,这个片子绝对并不是单纯地在卖惊悚,而是有别的什么,但偏偏因为其中恐怖情节较重,才使人又淡漠了那些想要暗示人的本就晦涩的东西。于是到了最后,反倒变得平淡无奇。
然后尤其是在看到最后时,更是有种“啊,这根本就是一部拉拉片嘛”的感觉。
其实从助产士和她的助手说“我现在和她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才迟钝地发现到,那个母亲是个同性恋者,所以才会在电影开头的时候,女主角玛德琳和丈夫ML时,表情如此平静,结束后,一个人仰面抱着膝盖看天花板(如果这个就是所谓的受孕的姿势的话),然后画面直接跳到大肚皮时,马上就联想到,的确生育的意象。不是爱,只是生育。而因为一开始知道这片子另一个题目叫嗜血魔婴,于是还一度觉得进入主题真快,让人没有喘息的空间。
嗯,故事不久,好不容易再次怀孕的玛德琳夫妇遭遇了车祸,丈夫死去了,当然仅仅如此,也许也可以是一部鬼婴片,失去丈夫,所以努力地保护血脉,但是偏偏真的不是。连车祸本身都是暧昧的,丈夫的脸一直是呆板的,一到死去,就再也不提及,没有时间去悲伤,便进入一系列的对孕妇及胎儿的抢救中去了。
然后既然是同性恋和鬼婴同时存在在这一部恐怖片里了,然后就会自然地联想一个词:违反自然。
所以虽然助产士对她的助手(新的爱人)说,和玛德琳的关系已经结束。但我想这并不应该是指两人的爱结束了,而是玛德琳结婚了,选择了那个正常的社会。
玛德琳那样喜欢看动物的节目,对自然的东西有很大的偏好,所以对于违反自然的行为,自然那么容易背叛,然后在背叛后,她最迫切的,便是得到孩子,我想,在普通意义上,一个女人,只有在成为母亲后,才能称之为完整的女人。而同性恋者的人生意义,从某方面来说,的确是残缺的。
而玛德琳会选择正常的结婚,自然是想要摆脱这样的残缺,但是结果却可悲的,生下了鬼婴,当然抛开鬼婴不说,如果玛德琳至终没有正常地怀上孩子,那么她的婚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即使那孩子真的已经没有了,她也那么执着地去相信那孩子其实不是一个死婴,于是才会有那么多失常举动。
比如她发现孩子嗜血时,她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去求助外界,反而是想去独立地维护自己的孩子。当然这里也有类似于母爱的主题,也许在与失去孩子比较的话,她宁可自己承受一切的诡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孩子是她背弃了爱人,经历过那么多的辛苦而得到的血缘,所以明知道也许早已经在车祸中失去了,却骑虎难下,不能放手。这样的精神状况下,进入偏执状态也是在所难免。
对于女人来说,生育绝对是害怕却又最期待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选择了婚姻的les来说,这种矛盾的感觉应该更加强烈,片子里那些生产的场景,也非常令人觉得恐惧,甚至于有些窒息,直到看到死亡的到来。另外个人觉得助产士这个职业本身也非常微妙,更何况她同为les的身份。笑,我想同性恋这个主题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心理问题。于是我也认同在这部片子里,很多人都需要这个孩子的存在。玛德琳作为一个母亲毋庸置疑,对助产士来说是个对爱人的成全,对那个婆婆来说也是,失去儿子,使她必须得相信还有个孙子存在。于是,是鬼婴或是臆想,都不重要了。他们都相信有,只是那个婴儿被母亲保护了起来,仿佛处在与他人无关的一个境地。只是不管怎样,事情发展到最后,还是得有一个突破口,于是当母亲偏执严重到杀人取血的时候,我想,总得有一个玉石俱焚的结尾。
结局其实很温馨,打死了医生,咬死了婆婆后,助产士带着玛德琳远走高飞了,并且她们乔装,生活在移动的车子里,在这个居无定所的背景下,谁也不会去执着地打扰一个母亲的偏执,也不会因为他们违反自然的相处而奇怪。于是我们看不到此时助产士眼里看到的真相,究竟是真的鬼婴呢?或者只不过是一个因为臆想而总是惊疑不定的母亲?
结局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恐怖桥段,但是如果又想表明什么的话,我想,是因为她们本身还是没有得到她们想要得到的,那个所谓不违反自然而生存的方式。
于是,长牙后的孩子,继续嗜着血,也许终有一天,会噬穿母亲的心脏,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后,与大家共交流吧。
《格蕾丝》观后感(七):吸血鬼?僵尸?成仙?撒旦转世?
···这片很不好说
···起初,我当这是部单纯的心理扭曲变态母爱大过天的电影,就像很多恐怖片里总有个抱个布娃娃当自己孩子的疯婆娘,之后发现错了。
···然后,看到死胎降生,心想,又一个飘荡的鬼魂有了归宿,可喜可贺,实则不然。
···接着,这孩子招苍蝇,还他娘的喝血,Sorry,是还喝他娘的血,就想到了本特利·利特在《梦魇》里所描述的中国吸血鬼,也就是所谓的“喝血的死鬼”,觉得嗯,很贴切,但感觉又不太像。
···记得有部双瞳,讲的是人若成仙必先经磨难,大难不死最好,就想这孩子是不是天赋异禀造物弄成了人,琢磨琢磨也不对。
···回想,了下吸血鬼的种种,唯独忘了黑夜传说前传里吸血鬼的家族壮大靠的是不是自然分娩,当然,这种说法相当不靠谱,印象中,好像也没有正常人生下吸血鬼的说法,这与传统的该隐犹大说相悖,即便穿越的《嗜血重生》里,也不是这种说法,于是囧。
···那么,撒旦转世的话,恶魔也是以正常人形态出现,然后招只黑狗,养群黑乌鸦造势,啧啧,也不是。
···最后,看到孩子长牙开始吃肉,擦,开始吃肉,这是僵尸啊!那个,哪位高人肯赐教,就是,僵尸,能发育么……
···我在无尽的囧中,囧得更深了
《格蕾丝》观后感(八):你倒是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是部恐怖片儿
从P2P上下下来就打开看了,也没看简介也没看封面。
单纯赶个潮流,看看现在都流行什么。
前十几分钟的时候我心说这电影有点儿恶趣味诶,一个素食主义的女的天天儿的看动物频道眼巴巴的瞅着各种动物被宰杀,我是个吃荤的,看到这都觉得心里膈应了,她还挺潇洒。看到后面我觉得不对,这电影不是一点儿半点儿的恶趣味,是十分的恶趣味,一女的,知道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死了,还硬挺着怀着,这在医学上说的过去么?我不知道,但是这小婴儿突然重回人间的时候我知道了,这是瞎扯呢。
于是我就猜,这个女婴实际上是个死婴,是这个女的疯了,以为这孩子是活着的,把她当活小孩儿养。
这不是个恐怖片儿嘛?猜到这,我发出了疑问。
而我从来不看恐怖片儿。
但是这都五十多分钟过去了,一般看到五十分钟的电影我都会看完的。出于对创作者的尊重。
原来这是个怪婴,丫不吃奶,吃血。
用她妈的话来说,She is special,she needs special food.
我明白了,我猜对了。这是个恐怖片儿。
于是为了喂孩子,也为了守住“养了个怪胎”这个秘密,这女的杀了家庭医生,又咬死了自己的婆婆。
最后跟自己的女朋友在一起,养这个孩子。
这女人的女朋友还是个医生,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可以提高你的血液水平。言下之意,我给你养血,你养孩子。
可是这时候,女人表情严肃的掀开了自己的背心儿,忧愁的说,可是她需求更大了。
丫长牙了。
小婴儿笑容清澈的把脸凑到她妈妈面前,那只养育她的咪咪已经没法儿看了。我只看了一眼,典型的美国式的让人想吐。
啪嚓一黑。
电影儿完了。
我来豆瓣搜着电影儿,一看,标签里有恐怖,惊悚,几个字。
我心说,你倒是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是个恐怖片儿呢?
都什么素质啊。
《格蕾丝》观后感(九):整部电影都是在讲爱,但爱得太另类,太痛心了
很多人对本片评分很低,有很多人说没看懂,没有结局。以我多年看恐怖片的经验对本片做个小评,纯属一家之言,请各位指点。
如果一开始就以女婴是个死胎的结论来观看,故事发展就很合理了,母亲极度渴望有个孩子,在失去2胎之后,这第三胎已让她失去理智,在抱着死胎不愿放手的母亲的心里,这个死胎是活着的,女医生不忍母亲伤心,给了她一个善意的欺骗——是活的。
于是,一个母亲在自己封闭的家里养着一个死婴的故事开始了,母亲想和所有正常享受亲子快乐的母亲一样,逛超市,置办婴儿床,挂蚊帐,放提示器,想让自己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打不死,赶不走的苍蝇都说明了这个女婴是死的,且正在腐烂的,从喂奶的镜头里就可以看出死婴干枯的嘴唇,那些啼哭的画面只是母亲的想象,是个假象。
女医生来探望母亲,送的礼物是个玩具老鼠,女医生其实是给小猫送的礼物,母亲依然想象成是给她女儿送的礼物,女医生试图抚摸安慰母亲,母亲叫stop,这里可以看出母亲有一丝知道孩子确实是死了,但不愿接受事实,母亲开始尝试用血来喂养死胎,奶水的分泌是幻想的反射,身体自然产乳。
女医生的助理不想让一个疯婆子缠着医生,于是阻止了她们之间的一切联系,从助理对女医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女医生是个拉拉,且喜欢上这个疯狂的母亲,从桌子上藏起2个女人的合影就可看出。
另外,祖母在失去儿子的极大悲恸中也疯狂了,甚至摸着自己的奶子幻想着以高龄再产子,在去抢夺孙女的过程中,她也把死婴当成了活的,企图夺走。
最后,女医生换上朋克的造型,剪成短发,漂染了发色,和同样朋克的死去的母亲及死婴开着房车四处游荡,被啃噬的乳房和惨白的婴儿都只说明两人都在腐烂,但爱却一直存在。
整部电影都是在讲爱,但爱得太另类,太痛心了。
《格蕾丝》观后感(十):如果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
我不记得自己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推荐,鬼使神差的我还是在网上找到了这部影片。
虽然说剧情有些拖拉,有些地方也真的不知所云。但仔细想想,一切不过是因为Medeline太爱这个孩子了。作为一个流产两次,下一个宝宝在她肚子里安然无恙八个月的母亲,她太难以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经在车祸中死去。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越想得到的就越是得不到。
在那场意外中,同时死去的还有自己的丈夫。在我看来,他们俩之间缺少爱。当我意识到Medeline是个同性恋的时候,我更加明白她的婚姻只是为了满足她当一个母亲的途径。
有点可悲
可不管怎么看,她做了所有的准备。婴儿房的布置很精心,儿童床也很漂亮(看到这儿,我也想要一个baby)。孩子最终生了下来,但却是死的。Medeline不愿意承认,固执的喂养自己的孩子,取名Grace。在自己的幻想中,孩子开始吸人血。
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为自己的孩子牺牲一切,疼痛也好,鲜血也好,都义无反顾。
结局有些混乱,Meadline不是明明被她的婆婆杀死怎么又活了过来?孩子开始吃肉但是然后呢?
Ending?
What's a fuck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