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 / 郭富城 / 濮存昕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爱》观后感(一):哪怕是死亡也可以微笑以对
看过电影,同行三人都很沉默,他们静静点燃香烟。晚上九点才回到学校,我还是坚持出去跑步,想了很多。
在越来越来商业化的电影市场,难能可贵的是顾长卫导演依然坚持用真诚与真情打动观众。
欣赏导演冷静睿智的运镜,没有过于煽情与不可控的感情倾泻。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电影不能只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更要给观众提供一个感情的出口,令我们走出苦苦纠结的苦痛。最爱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出口和抚慰。琴琴是电影里得意的希望,琴琴与得意同时也是这部电影关于希望的一抹亮色。他们卑微但自尊的爱着。感动于那些村庄山川的远景,壮阔的美让无助的心有了暂时安放的地方。
欣赏导演对于苦难的态度,很多场景更多是悲喜交加,电影不是一直给人无助与绝望,很多时候《最爱》让你笑,再让你哭。并不是无度的让你深陷黑暗之中,有些苦难也只是轻描淡写。我认为我们看待苦难哪怕是死亡都应保有这样的态度,适度的悲伤,并不是冷漠或冷血,我们更应该看淡得失,以积极的态度笑面人生。
我认为所谓的平等,需要更多人关怀弱势群体,年轻人关心老人,男人关心女人,来达到平衡。很喜欢左小的配乐,沉重的部分,轻松滑稽的部分,都辅助剧情释放了我的情感。最后,世上本来就没有尽善尽美之事,我相信我们所看到的成品中导演还是做了一些妥协与让步,但仍不失为一部诚意之作。
《最爱》观后感(二):真实地落到地上来
真实地落到地上来
—————《最爱》管窥
应当庆幸,在这样一个“看起来特别”的日子里,看了这么一部片子。《最爱》。
我离电影的世界好像脱轨很久,反正关于这部电影,我就是没有看到媒体的报道,听到媒体的声音。
为了“把握中国电影当前的脉络”,我却一直下载,一直在看一些恶心到看不下去,讨厌到想吐的中国电影。
2011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用不用我来数数?
《将爱》《我知女人心》《单身男女》《隐婚男女》《我们约会吧电影版》《硬汉2》《刀见笑》《战国》《关云长》《倩女幽魂》……
(本年度,只看过这些,也绝望了这些)
中国的导演越来越讲不好一个故事。总是摆了很多架子,放了很多明星,加了很多特效,可就是讲不好一个故事。
先不看故事本身的好坏吧,只说故事的这个讲。至少得让受众看得明白这个故事吧?
不,看起来好像是中国电影高估了受众,我们的受众看不懂这样的电影。
不,看起来又好像是受众高估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根本就不会好好地讲故事。
《让子弹飞》的热乎劲儿还没过呢。当然很多声音也一直在强调,我们本来就不必把《让子弹飞》妖魔化,一部亮点的电影根本崛起不了整个中国电影。更何况《让子弹飞》也并不是没有问题。
离《让子弹飞》腾空出世才四个月,《战国》《关云长》飞奔而来,让人发指的是,这些片子非但没有汲取某些第五代导演的教训,反而沾染上了中国大片的所有坏毛病。
看起来是在引经据典,把战国和三国的故事都搬出来,选得是大家耳熟能详,却并不够熟悉的英雄人物,用的明星、特效也不少,但除了“数典忘祖”,除了横溢的腰(或者是腰包,或者是腰间的肉块儿),我实在看不出他们横溢的其他才华。
除了妖魔我们的古人,中国电影还长期漂浮在一种自我臆想的状态之下,以架空和自我胡扯为生。
《刀见笑》,有媒体声称这是一部先锋武侠片。恕我愚钝,我看到的电影,没有“先锋”,只有“胡扯”。架空历史也就算了,利用炫目的效果和貌似紧张的气氛就想来糊弄受众的票子,简直是太不拿受众当回事儿了。
至于《将爱》《我知女人心》《单身男女》《隐婚男女》《我们约会吧电影版》之类的都市片,依然停留在架空的阶段。道行低俗,品味丑陋。重要的是在看完了之后,你会觉得这样的故事也就在电影里发生一下吧,因为它离生活实在是太远了。里面的人物总是一出场就有着帅气的脸孔,鼓囊囊的腰包以及豪宅、名车。好家伙,原来电影编导眼里的都市剧就是展现30岁功成名就的富二代如何挥霍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故事,大概也就只敢在电影里发生一下。
当然并不是说架空历史完全不可取,《让子弹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架空历史的。这样的“盗官记”原先只存在于马识途老师的小说里,基本无历史依据可循。但是它依然成功了。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必然的,偶然的。但是至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架空历史——也行得通。
很难得,这么久了,《最爱》是今年目前唯一一部让我半途中断剧情,却无法中断思绪的电影。停下来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想着它。
视听语言很熟练,并没有粘带着很多的艺术气质。如果不是从头到尾时而不时出现的那个可爱的男孩子配音,我差点就觉得这是一部纪录片。是,它就这么真实。终于真实地落到地上来。
故事一出场,几个明星大腕把我震了一下。因为剧情简介里只提到了章子怡和郭富城。但是我却发现各类配角也都是响当当的腕儿,濮存昕,蒋雯丽,陶泽如,孙海英,王宝强,《马大姐系列》中的马大姐夫王援朝的扮演者、相声演员李建华,以及唱歌的那个蔡国庆,唱民歌的那位李丹阳。
我是等了很久才等到章子怡的出场。感觉章子怡又回到了很多年前,《我的父亲母亲》里。但是仔细看之下,发现章子怡比以前更熟练了,少了几分当年的青涩,多了很多自己对角色的领悟,演技比起当年已经驾轻就熟得多了。
故事发生在HIV蔓延的一个小村子。大腕儿们的口音都不太标准,但是“鹅”“鹅”“鹅”的讲法和那些土屋房瓦让我猜测村子似乎是跟陕西山西有些渊源的,为了过审而故意模糊地域的痕迹?
濮存昕的出现让我小悸动了一下,也有些小失望。这么多年来,濮存昕一直给我的印象就是公益事业,我国首位“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演艺事业上建树不多。涉及到HIV这个问题,我真怕他又要开始HIV宣传了,如果他仍以这样的面孔示给受众,我觉得他这样的戏骨真可惜了一身才华。越看越不是,一个坏人,一个“血头”,村里人人得而诛之骂之的人。导演最后没有给他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人,我觉得他反而是这个落后小村庄里的“革命者”,是生活的窘迫默默地让他走了这条路,但至少他勇敢地向贫穷的生活发起了挑战,“有钱的日子为什么不过?”想法是没错,是把路的方向弄错了。他的各种经营方式各种策略在这个村里显得鹤立鸡群,也遭遇鄙视,但他就是这么一个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人。最后也应了大家的想象,他也落了下场,得了报应,自己的儿子死掉。可还是能够感觉到“坏人”的“好”,感到人在贫穷下的无力挣扎和无奈,感到疾病面前人的渺小和伟大。
蒋雯丽一反知性文弱形象,剧中泼辣的性格跟她秀气文弱的外表不太称,却有透露出一股子特别的味道。
而王宝强,还是那口特别的口音,也还是傻呵呵的状态。最后他的喇叭没电了,他自己的蜡烛也即将燃尽。心里又动了一下。
为什么特别提到蒋雯丽和王宝强,他们俩只是配角,剧中戏份不多,但人物形象和特色却非常明显。
因为我觉得这部剧里,一个郭富城+章子怡,也没有抵过一个蒋雯丽+王宝强。
相形之下,郭富城和章子怡的特色,是有些无力了。但我依然还是很出彩。
出彩的不是其他,是爱,是你在你人生最无力最诡异的时刻,还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是你们一起一遍一遍地念着结婚证书,调戏火车,勇敢而用力地将幸福抛给别人看,也绚烂给为时不多的自己看。
是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来成全你想死亡的念头,是用毁灭自己的方式来冰住疾病蔓延的速度,放慢你我分离的脚步。
没有爱过的人,应该能从中间捕捉到你今后为爱而生的影子。
而爱过的人,也能够从这样的极端方式里依稀回想到些什么,也许能够发出喟叹,真的爱,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以前也是这么爱的……我以前也这么爱过……
故事的最后,我忍不住鼓掌了。开头没有任何的名字,继续了我对这部片子始末的一无所知。“审核的小飞龙”一过,故事便开始了,原来精华都凝结在结尾了。结尾片花里,看到了导演里顾长卫的名字,我大呼“怪不得怪不得”。看到了摄影里杜可风的名字,我惊叹“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另外特别点到,音乐:左小祖咒。没有辜负,真的没有辜负。顾长卫以往的风格在继续,杜可风的摄影又更是“锦上添花”,还有左小祖咒的音乐灵魂。于是便有了这么一部为中国当前大片时代的“雪中送炭”。我并不是又要妖魔化这部片子,只是在这样浮躁的众生里,数典忘祖,粗制滥造,逻辑混乱,架空腾悬,毫无文化支撑,只顾从受众腰包里拿钱,完全不尊重受众甚至藐视受众的中国大片的群像下,能看到这样的坚持,看到这样艺术与人性关怀的并重,不去一味地捧落魄穷迫之人,也不去一棍子打死迷途犯错之人。多给了一分,只为向顾长卫致敬——为这样带着镣铐舞蹈的坚持,为这样费力不讨好、艰辛难两全的坚持。故事完整,逻辑清晰,画面朴实得让特效可以滚蛋。它就值得鼓掌。当然我上句话是吝啬了点儿的,但是“故事完整,逻辑清晰”,受众的要求其实仅此而已。
这部片子的名字,从 魔术外传 到 魔术时代 到 罪爱,直到今天的《最爱》。这样的“魔术”,谜底,我好奇。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部片的定位,类型: 剧情 / 爱情 / 奇幻。而且这跟我的想法不相近。我怎么也看不出这部剧里的奇幻色彩,血腥的部分隐去了,但却还能闻到血腥味。性感的部分保留了,却让人物形象丰满而优雅。
也许是爱情的奇幻吧。在落后守旧封闭的小村里,这样的故事,便是一段爱情传奇。而传奇,不应该是奇幻的吗?
《最爱》观后感(三):观后感。
大陆出这个片子,个人觉得还可以。看完整个片子,再回头感受前面的内容才明白过来。影片中,对农民的刻画很逼真,当然对人物绝望情绪的抒发也是很感人的。我觉得,赵柱爷爷,他的对不起抱歉,为儿子,为村子里人做的事情都让我体会到人性很朴实的很善良的一面;影片的重点还有琴琴和得意的爱情,两个孤单落魄的灵魂相遇,肯定会做些刻骨铭心伤风败俗的事情,既然世界都将他们抛弃,他们只能彼此惺惺相惜。寒冷中,章子怡的红色扮相为她加分不少,喜欢她,影片的这种适当的赤裸裸还是很有渲染力的。最感动的是,琴琴为了就得意,自己一遍一遍地在水缸里浸,然后给得意降温。琴琴在得意顶不住时,给得意说,明天把柱柱叔接过来,照顾他,给他做饭,给他洗衣服,帮他织毛裤……
有这么美好的人性,当然也有很丑陋的一面...比如,黄鼠狼他两干得缺德事,齐全干得缺德事,小海要得意房产才肯签离婚协议书……N多……不过这也回应了,爱有多艰难,就有多灿烂。
其实,最希望的就是,不要有太多贪念,不要做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最爱》观后感(四):若不是因为爱着你,若不是因为艾滋病
看《最爱》,我就是冲着顾长卫,蒋雯丽还有艾滋病去的。
我是在大三第一次看顾长卫的《孔雀》,那个时候有些不痛不痒。很有可能是河南口音听不太惯,也可能真的是因为删节太狠。于是直到我去年看了《立春》,会产生了对顾蒋二人的强烈的惊艳感。
我真的很喜欢并敬佩蒋雯丽,从《霸王别姬》里面惊鸿一瞥的妓女,到《金婚》里面一集一集的少妇直到老太太,更是《立春》中的丑女人王彩玲,她是真的能将自己融入电影之中,而从不介意牺牲的演员,在《最爱》之中骑着猪跑,厉害,真厉害。
相比之下,章子怡的表演太一般。她偏要将商琴琴演得和仙女下凡一样,衣服要那么艳,还有各种文艺小清新的碎花睡裙,你明明可以给脸上扑点土,不把头发梳那么光,像一个真正村中的艾滋病人。更不用打那么严重的柔光。看看人家蒋雯丽濮存昕。
顾长卫很善于描绘平凡人物的不现实的挣扎,并用最终的静默来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孔雀》,《立春》,以及《最爱》,从来都不是有奇迹,甚至仅仅是希望出现的。他展现给你的,就是烈日下躺在泥中的一条鱼,你看它摆尾扑腾,你看它的嘴一张一合,你看不见哪里能来一朵乌云下雨,你看不见有孩子过来捧它到水里,你活生生的看着它摆动的鱼鳍一下一下慢下来,它的眼睛慢慢的浑浊。
可是在电影以此作为终结的时候,却总会有莫名的感动,说不准是为它的挣扎,还是为最终归于现实的平静。电影从始至终都蒙上一抹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暖色,它散布于各种必要或者不必要的细碎情节之中。
而于《最爱》而言,与其说,赵得意和商琴琴的爱情,给艾滋病最终的死亡加上了一笔文艺感的暖色,倒不如说,是艾滋病将他俩的爱情笼罩出了一种无杂质的灿烂感。
爱情是什么?
是无私,是专一,是无所不尽其心。
是我想着你你想着我,是我想见你你想见我,是我想亲你你想亲我,是无法抑制的我想上你你想上我,以得到彼此渴望的交融。
如此这般的强烈深刻,也是不可避免的短暂。一如盛夏的果实,丰盈的汁水和绚烂的颜色,代价却是落树不久便由内而外溃烂变质。
这一份必定消逝的绝望感,更让世间男女不愿逃过此劫。
可是正因为艾滋病的渲染,延长了这果实的美妙感和纯粹的保质期。谁也不再想其它。女人不再嫌弃男人没本事,男人也不再介意女人不化妆的面孔。管他起因是偷情还是相亲,只想你你我我过一天算一天。你发烧我也爱你,你头发油腻蓬乱我也爱你,你身上生疮我也爱你,你死我也爱你。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的那一段时间里,得意喊琴琴“娘”,琴琴喊得意“爹”。最让人沉醉的爱情,便不过于此。彼此能给对方的,并不是单一的情人角色。亦夫,亦父,亦兄,亦子。亦妻,亦母,亦妹,亦女。
所以在得意发烧昏迷之时,一遍一遍的唤琴琴“娘”,而她也便真改了往日羞涩小媳妇的模样,将他的头抱在怀里拍他睡着,或是挥汗如雨打上井水给他降温。
这是爱情的最真实的甜蜜。没有什么surprise,没有烟花,没有浪迹天涯。
当然我看不到一百五十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所以只能就阉割版来评价。至少对于爱情的刻画,是细致真实成功的。
若不是因为爱着你
怎么会夜深还没睡意
每个念头都关于你
我想你 想你 好想你
不停揣测你的心里
可有我姓名
. 之后我看了《最爱》拍摄期间的关于艾滋病人的纪录片《在一起》。结尾处,是电子显微镜下艾滋病毒在人体内扩散的过程,虽然整个画面只有几颗细胞和病毒,可我只想说,很悲壮。
《最爱》观后感(五):生命的长度抵不过爱情的痛楚啊~
两个人在一起,相濡以沫,坦然相对,温天暖地的好,结了婚,女人穿着红色高跟鞋,男人打着红领带,挨家挨户发喜糖,牵着的手,让上天都嫉妒。
得了艾滋病,就都不一样了。过一天,赚得了一天的时间,赚得了在人间享受爱情的美丽。本是被原来结婚对象抛弃的男女,自愿结成一对,却总有家族,舆论的阻碍。但在生命面前,本是尘埃,又何必去招惹尘埃。
充满童心的一对美丽男女,把爱情诠释的比生命还美丽。最爱的是爱情的凄美,也是生命的无常。非常棒的国产片,演员到位,故事曲折,主题鲜明,值得一看呀。
蒋雯丽那演技 出神入化了
《最爱》观后感(六):原来爱就是人性试炼后剩下的
看完一部电影如果没有所得,其实蛮对不起自己的,在参与了一场自己未曾经历的人生后,勉强压抑那份悸动,本身就不符合咱的个性。而《最爱》作为一部诣在探讨人性、爱情等等困扰世人问题的电影,在选材角度上比较合理。当人生所剩无几,被告知随时要去上帝报到的那段时光里,感情的确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内心的伤痕。因为极致,才能让人性晾在X光下,把一切变得如此透彻,过滤后剩下的就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点。
所以,人性是什么?也许就是潜伏在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反应。抗拒与恐惧并肩作战,把人生当做一场试炼,人性充当了最好的试剂,因为只需一点点,就可以洞悉所有。那么,爱情又是什么?是两颗孤单的心找到彼此的瞬间,还是同病相怜下的相知相惜?如果说,爱情是一种向往,那么,人性就会不断地考验着爱情的向往。并非每段感情都要痛彻心扉,也不是极致人生下才能放大爱情的复原能力。
剧中的赵得意和商琴琴,不过就是一对被命运摧残下诞生的爱侣,他们的厮守并非是爱情的顺其自然,而是一种对抗命运,享受生活的勇气。电影真正感动人的不是他们爱情的伟大,而是在看透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死亡时,还能保有对于人生的最佳状态,所谓活一天就得意一天。
当现代人还在自己的感情中纠结时,也许我们早已背离了爱情本来的轨道,不是现实太诱惑也不是感情太脆弱,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在极致的状态下逼自己做出最佳的选择而已。爱与被爱,本就不是互相改变的拉力赛,升华到付出与所得也显得太过肤浅,最爱的那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极致下的选择,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靠近灵魂入口处的选择,所谓的付出与改变也不过就是选择之后的自然展现。
说实话,看完本片,对于人性的感触并不是很多,因为了解自己,于是人性就变成了一副躯壳,在谁的身上套下去,都是一个不变的本质。没有什么好探讨的,而面对人性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就是勇敢面对罢了,这也是剧中人物所传达的意义吧?
可能是顾导刻意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给观众,所以很多他想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也许是在下眼拙看不出来,这个可能性也蛮大的说),让我比较惊艳的倒是章子怡的表演,以前不是很看好她,觉得演技水平没有什么突破,而这一次虽然和当年的成名作《我的父亲母亲》有相似的地方,演技也是不愠不火,张力不是很大,但是内敛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几处落泪的镜头,还是很有触动人心的魅力的。也许是顾导顾忌章大牌的形象吧,她在剧中算是最美的女人了,就连最后发病死亡也没什么艾滋病该有的病症出现。这比蒋雯丽骑猪跑的场景不知道美了多少倍!
《最爱》观后感(七):门口那香喷喷的大米
圣经当中记载过一件事.按照古代犹太人的律法,麻疯病人必须远离人群,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在家里生活,因为这病不洁净,免得传染给别人.所以当年犹太先知耶稣路过村子,那些可怜的麻疯病人不能进到人群里,只能远远的呼喊他,求耶稣医治他们的病.有一回一个麻疯病人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那人的病立刻就被医好了.
这位麻疯病人太幸运了,笔者所要说的幸运,绝不单单指病立刻就好的神迹发生在他身上,而是耶稣对他那温暖贴心的一摸.可能因着可怕的传染病,这病人已经好多年没人敢碰他一下了,他的心早已冰了,他的爱早已灭了,但耶稣竟然愿意摸他.
这是爱的触摸.
这爱的触摸医好了一个人;
这爱的触摸医好了一个人的身体,更医好了一个人的心灵.
相似的环境背景也出现在电影《最爱》里,但那群热病村民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最爱》观后感(八):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在生病的时候选择看《最爱》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果然很自虐。故事发生在一个因为卖血而感染艾滋的小村子,他们把它称为“热病”,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没有未来的绝望里。电影始终贯穿在一个因为艾滋死去的小男孩的叙述中,这个村子的艾滋就是由于他的父亲非法卖血引起的,濮存昕饰演的大儿子属于现实社会典型的自私、贪财、无良之人,为了赚钱把道德良知全都扔了。琴琴和得意的爱情其实一开始并不单纯,因为你有病我也有病,所以就在一起了,讽刺的一点是当琴琴想跟得意一起上吊自杀的时候,得意却在最后一刻放弃了,然后得意发病,琴琴却是为了救他而死。画面中唯一的色彩应该就是章子怡的一身鲜红的棉袄,在一片灰暗场景中那么漂亮,她几乎都是穿粉色和红色的衣服,看起来不像是那个世界的人,那么美丽,郭富城的扮相让我很惊讶,原来他可以变成这样一个十足农村青年的样子,整部片子从主角到配角都很出色,如果没有剪掉那么多的话完全可以称得上伟大了。遗憾的是顾长卫导演原本想展现给我们的是艾滋村的全景图,最后却被迫剪成了两个人的小爱情,但是它依旧很打动人。我们结婚吧,趁活着。这句话似乎成了这部片子的标签,我更喜欢另外一句,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最爱》观后感(九):《最爱》:及时“性”乐,悲从“中”来
文/是俊
《最爱》不是个讲爱情的故事,却是个讲爱本能的故事。人性的欲望在这里被挑拨得很丑陋。无论是偷了红袄想许给老婆的老疙瘩,还是冬夜屋顶上赵得意伸向商琴琴的手,甚至是为了瓜分学校财产而不择手段的村民,都只不过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获得最后一点生之快乐所做的挣扎。《最爱》标榜的是一种大美(生死绝恋),而呈现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人性,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悖论。丑是不能感动人的,它只能激起观众的理性思辨或愤恨式荷尔蒙,但影片里携带这种丑的却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弱势群体,到最后原本准备好要感动的我只能在脸上写满八个大字:“爱不起来,恨不下去。”
就形式上讲,赵得意与商琴琴的“先性后爱”是前卫并且西化的,由性荷尔蒙到多巴胺,被牵动的欲望刺激了爱情故事的推进。影片中有个情节很有意思,追随赵得意的两个村民,远远望见正在晾晒衣服的、春风荡漾的商琴琴,啧啧叹道:“浪啊,真是浪啊,我怎么就没得热病啊!”它透露出“死亡”以及由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这段姻缘发生的直接推动力。《最爱》残酷的一面在于那段使得部分观众动容、伤怀甚至落泪的情爱,实质上不过是一男一女在一个没有选择余地的局面下,被迫的相互拥有。他们被曾经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事抛弃,想要努力跳出孤独的绝境以获取生存的意义,于是抓紧了这个虚幻的精神意义上的东西,并通过肉欲的放纵来证明它。
“那我也要活着。”印象里这句台词出现了许多次,在这对苦命鸳鸯各自命悬一线的大病不起里。但是影片对这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意义呼喊得很无力。艾滋病人是一个不宜被讨论的群体,生命的脆弱反比出他们的坚强。在赵得意和商琴琴死前最后的欢愉里,他们赖以为生的私人空间是通过外人的嫌弃与同情得到的。死亡的真实性一再冲击他们,使得自己无法去在意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商琴琴可以大哭大笑地重复着“合法结婚”的正统浪漫,仅存的尊严被反复强调,自我麻痹的背后是无尽绝望。
悲从中来。“中”字我加了引号,这是个敏感词上的敏感词。
传《魔术外传》是由赵齐全的故事、学校的故事和赵得意商琴琴的故事三部分构成的,远不是《最爱》这样一支独大的局面。赵齐全是个和“政府”打交道的人,他能搞到“城里人吃的白面儿”,能有效投机为自身幸福不要脸,他周围挂满了敏感雷。而人去楼空的学校则直面乡村教育问题,现在明明已经义务教育承担娃娃们的学费了,大好青年都自愿去山村支教了,怎么好胡说那些个老师就不回来了呢?只有讲这不露点的生死绝恋最保险。保险的《最爱》牺牲了它的执着和锋芒,埋下的是顾长卫的心有不甘。四轮叔的“红本门”是个很象征化的桥段,导演在这里告诉你:首先,要有真相,真相是可以被藏起来的;但是它不能丢,一旦真相面临着被曝光的危险就意味着你面临被神经被失踪的结局;在这样一个生死难料的世道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跟着你在意真相的下落,偷欢苟合的性乐照旧。四轮叔的消亡是传统记忆的流丧和被毁灭,人们为此表示片刻的伤心,而历史依旧前行。
(以下省略六百四十字……)
很多演员在《最爱》里找到了一种回归模式,撒疯的蒋雯丽,隐忍的陶泽如,憨傻的王宝强,和村花般的章子怡。熟脸太多确实为这部文艺电影平添了许多烦忧,比如赵齐全已经是一副彻头彻尾损到家的小人嘴脸,但却顶着公益一哥濮存昕的神采,我始终无法对这个人物给一个痛快的评判,甚至很多时刻我会觉得他可怜,同在红旗下的那么一种身不由己。但若没有这些神态各异的众生相,影片黑色幽默的就不会同蔡国庆聚精会神的那一“呸”一样,那么力道,那么有滋有味儿。
《最爱》是个好看的电影,部分原因在于故事中不断有人死去,甚至开篇就是被谋杀的、还是个孩子的“我”鼻音浓重的旁白。用赤裸裸的递进式死亡来推进故事,手段是有些低的,相比于之前的《孔雀》和《立春》,《最爱》里的顾长卫变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这个孱弱又肥大的市场体制要膨胀到何时,也不知道一直被追问“你肿么了?你肿了么!”的中国电影到底还要肿多久。
《最爱》观后感(十):趁活着,我们结婚吧(转)
看完最爱,基本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形容它了,导演将人性的各个方面抽离,借助一个禁忌的话题,使之形象化,一场热病,将人性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表现在了电影里。
被热病打破了平静生活的村庄,人们的恐惧,麻木,自私等各种人性劣根被放大,面对热病的威胁,人人自危,有病没病的又是在折磨自己,银幕上呈现的那些算计,那些丑恶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折射,不过只是被放大而已。
而借助男女主角的相恋,处于绝望深渊中人性的闪光点也被导演挖掘出来。
其实最开始,以我浅显的经历,我并不觉得得意于琴琴之间是因为爱,他们只是因为两颗受伤的心灵需要慰藉,一个人太寂寞,所以想要一个伴,既然大家都讨厌与躲着我们,那就让我们自己相互慰藉,相互取暖。
只是到了后来,渐渐的这些有发生了变化,两人间再也不是简单的需要慰藉,需要温暖,因为有了你,我才有了希望,生活的一切苦厄才有了解脱。因为有了你,我才在黑暗的深渊中看到光芒。
所以两个收了伤的人对于这感情各外的珍惜,害怕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已经再也承受不起,这份爱真的爱的太坎坷,这份爱真的爱的好艰难。
得意因为有了琴琴,生活有了希望,琴琴有了得意,活着不再绝望。
最爱,一段绝境中最不可能的爱情故事?还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忽视的最平淡的事。
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趁活着,我们结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