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弹》是一部由Sharon Maguire执导,米歇尔·威廉姆斯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马修·麦克费登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弹》影评(一):不安的伦敦之夏
这个月刚看过《猜火车》和《蓝色情人节》,偶然间发现了这部由两位主角参演的影片。2007年夏天的时候我和女儿在英国呆了一个月。而这部影片正巧拍摄于2007年春。还记得在伦敦最后一天,希斯罗机场,由于恐怖袭击造势,机场加强了检查,导致我们入关时间被延迟。朋友委托办理退税事宜也被迫取消。等我们刚落脚上海,老公从格拉斯哥打来电话说当天因有燃烧的汽车冲入格拉斯哥机场导致该机场被迫关闭。后来新闻报道说嫌疑人是中东恐怖分子。
本片已经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了,诚然,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很难给她一个明确的定位,由于编剧把过多的不同类型的段落拼接在一起,没有很好的过渡和衔接,使得影片看起来有点乱糟糟。有些叙事本应该更完整和深入,却被导演喊卡了,也让我的兴致戛然而止,just kill my half-cocked desire。an identity crisis?study of guilt and grief?conspiracy thriller?可能是因为本剧导演和主演都是母亲的缘故,影片中母爱的光芒万丈的确给人印象深刻。当米歇尔在与嫌疑犯母子对话中警醒后飞奔到寓所到游乐场寻找孩子的情形的确打动了我。
伊万可能就不是个配角的料,看片前的期待在影片之初就破灭了。
关于兔子先生,女儿三岁前有个枕头宝贝,天天拿着嗅,无枕不睡,直到最后面目全非。她说那上面有一种牛奶味道,很好闻。那年夏天,我们就抱着一岁的女儿闻着她的枕头宝贝辗转于英格兰苏格兰的火车地铁公交车轮船。如果这部影片还有点意思的话,那就是她让我想起了曾经在UK的日子。
《燃烧弹》影评(二):《燃烧弹》:用仇恨消解不忠的羞愧
年轻女人的丈夫是拆弹专家,家庭生活寡淡,有无形的裂痕。出于对这种夫妻状态的不满,女人在酒吧等待丈夫执行任务回来的时候,被报社记者布莱克搭讪成功,进而偷情。时间无聊地过着。在与丈夫儿子去看足球赛的路上,女人遇见了布莱克,并借故不去体育馆,而是和他回家厮混。就在两人云雨的当口,他们看见电视上的直播:球场遭到炸弹袭击,变成人间地狱。女人的丈夫和儿子当场殒命。剩下的故事,就是女人治疗感情中羞愧所带来的创伤。
这就是《燃烧弹》的情节。电影的绝大部分都用来展示女人的自责和懊恼,她不能原谅自己,陷入疯癫的状态。通过对从前——主要是儿子——的回忆,以及现今处境的蒙太奇剪接,制造出女人生活的全面崩溃。羞愧这种原始的力量,重重将她压在城市的所有角落中,使得她在仰望印着儿子和丈夫照片的巨大气球时,屡屡走在自裁的边缘。但这一切因写信的举动逐渐改变。
写信是心理医生的建议,建议她给爆炸的幕后主脑本拉登写信,从而说出心里的想法、怨恨和希望。这一写信的过程被处理成电影的旁白,像是以文字衬托的mv,配以女人沉沦的主要画面,并由此呈现人肉炸弹执行者的家庭生活,以及警方在爆炸前一个小时已知爆炸发生等事。后一个线索通过女人丈夫的同僚来叙述,这个男人喜欢这个女人,以为这是一个机会。
自从女人以不忠的性爱,裸身目睹电视上的惨剧,剩下的电影内容就是她漂流在自我救赎的急流中。她彻底疏远布莱克,原先的诱惑现在看起来像莫大的讽刺,但他成为他了解整个爆炸案的资源。女人就此获悉人弹儿子的学校,接近这个亚裔男孩,并时时出现自己的儿子身影。女人要复仇,可没有办法集中起应有的力量。她同样在丈夫男同事的追求中沉浮不定。
女人无主的沉沦出现转机,这是在发现爆炸案的秘密,亦即英国政府明知有爆炸而不予制止,同样看球的丈夫男同事退场保住性命。这种反差激起了女人第一重的仇恨,而且这仇恨光明正大,相当有合法性,政府(即丈夫男同事的形象指向)开始占据不忠羞愧的地位,这是女人的转折。她从揭穿不轨追求者的虚伪之后,坚定了仇恨的第一种来源,她有了重生的可能。
而充任第二种仇恨的渊薮就是传说中的本拉登。女人将他当作一个恶魔,不断强化这种恶魔的认知。在替影片树立了反恐怖主义的主旨的同时,也将其塑造成女人宽恕杀手及其儿子的依据。这是一个复杂的转换链条,帮助女人清除了不忠所制造的最大程度的障碍。这时,她找到了恰当的仇恨,宽恕与自我宽恕就成为一种恩赐,她可以借此来释放自我的道德责难。
不忠的所有阴影并未全部祛除,女人要确信自己已经克服了布莱克的诱惑。这种克服必须是直接的、彻底的、不带丝毫留恋。这一关键的对耻感的驱逐手段,主要利用一种虚幻的精神失控来完成。女人在这段自制力的空白阶段,与儿子(而不是丈夫)在幻象中“重逢”,女人温习作为母亲应有的一切德行。当女人追赶着“儿子”,几乎要自杀却未遂。女人将不纯洁的身体解救完毕。
儿子的死后“重生”,最大的收益是让女人还原了母亲的体验。有了这个积累,她就可以冲刷掉布莱克带来的、对身体的放纵。如此,再叠加上述两重仇恨,女人就可以回到起点,彷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更为离奇的是,女人具备了施舍宽恕的宗教标高,她脱胎换骨了,重生了。在我看来,不觉得那次偷情必须要承受这种压力,所以我在电影的逻辑起点上怀疑电影的真诚。
不管怎样,女人借助对本拉登的仇恨,纾解了既不能陪儿子赴死,又愧对丈夫的双重内疚。她有了布莱克的儿子(或者是丈夫的儿子,总之这不重要),在孩子呱呱降生的当口,女人的角色犹如彻底换过。她带着无罪之身,又可以进入母子之爱的轮回。儿子降临,女人新生,这两种过程合二为一。女人的所有困惑和迷失都不复存在,一度自我毁灭的根上开出了花。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1:26
这个片子下在电脑里很久了,当年下来是因为看了简介以为有点类似惊悚片,结果看了十几分钟,感觉索然无味于是就停手了,因为最近没有啥片子可以看,所以开始翻库存了,就把这个片子找出来了。
片子开始是一段很温馨的母子情,还让我以为是单亲家庭的成长故事。而后看到了记者男,才发现原来是个熟面孔,才发现原来还是有大牌的。片子1/3的时候看到了一点香艳场景,不过这个恰恰衬托了内心的失落以后接下来的巨大悲痛。后面的故事都是很平淡了,当然女猪的演出还是很尽力的,足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个母亲。
这样的片子虽然没什么大场面和特技,不过依然是挺有味道的,特别适合有孩子的人去看去体会,因为不管人有没有钱,不管是母亲在海滩的陪伴还是父亲陪伴孩子去球场,对待孩子的爱那都是一样的,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那个爱的本质是没有不同的。
片中的母亲因为在孩子离去的时候自己在偷情感到愧疚不已,但是如今的现实中,为了所谓的感情,抛家别子的女人亦不在少数,至于搞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的那就自然更多了,不知道是所谓的文化古国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道德呢还是西方国家逐渐的开始注重了家庭概念,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追求所谓的人性自由,我看到的知识现象而看不到内在的原因。当然片中的女人似乎对丈夫也没有任何愧疚感,或许是因为在婚内已经感受不到太多所谓的爱了,这个就是给自己的借口和理由了。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和快感的权利,但是追求的过程中要想不伤害别人是不可能的,无非就是看故意还是客观,以及有无愧疚,自己的良心是否安宁罢了。换言之,就是怎样才算是心安理得的面对另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自己法律上该忠实的人还是所谓的情人。
影片推荐指数:四星,看着那沙滩上母子相戏的画面,值得在多加一星,特别适合有孩子的人去观看。
《燃烧弹》影评(四):《燃烧弹》:恐怖袭击下的女人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16289698.html
Incendiary-燃烧弹-2008
迷上了Michelle Williams,就开始找她的电影看,本片就是其中一部。这是一部看似很小众的片子,下载了很久才搞定。网上对于此片的评论也是不多,让我越来越觉得Michelle Williams选片的品味是那么与众不同。
影片的故事很散,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主线,由很多的小场景串联起来。全片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恐怖袭击后,一个女人的生活。影片展现出女人的伤心、恐惧、迷茫、孤独,以及最后的频临崩溃,随着影片的结束女主角重新找到希望,坚强的继续生活下去。这部影片只是将现实展示出来,并没有别的复杂情节,平淡的如水一样。
一部没有情节起伏,只是展示现实的电影,往往会拍的比较平庸,本片既是如此。整个影片的观看过程中,让我昏昏欲睡,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充斥在画面中,看起来相当的无聊。影片中人物的也如梦呓一般,说着让人似懂非懂的独白,使剧情更加乏味。最主要的一点是,全片几乎没有高潮部分,我找不到那一段场景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回来起来,这部电影就如同没有看过一样。
全片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Ewan McGregor与Michelle Williams的激情床戏。Michelle Williams让我喜欢她,除了她的美貌,还有一点是因为她敢于为电影献身,说白了就是敢脱敢露。她与Michelle Williams的激情戏,两点尽露,完美身材尽收眼底,Ewan McGregor也以美臀出境而且还舌吻起来,有点近似于假戏真做了。两位演员倒是非常敬业,不过在我来看,这样大尺度的场景完全没有必要。这段激情戏与影片的主题没有太大关系,看来编导是想通过床戏使影片增加看点。
继续来说演员,我看本片主要是看Michelle Williams。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影片前半部分就美的无法形容,出场时的装扮美艳到极致。即使影片后半段她变得憔悴、萎靡,但还是无法遮盖住她美丽的容颜与劲爆的身材。通过本片以及其他由她主演的电影,可以感觉到她的演技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擅长把握这种内心比较复杂的女人,而且她也好似愿意接拍独立制作或者小成本电影,比那些喜欢接演视效大片的女演员强很多。至于Ewan McGregor,他在本片的表现实在让我失望,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就是一个傻乎乎的男人。可能是剧本所限,让他没有发挥空间吧。
最后提一句本片的音乐,以舒缓的钢琴为主,配合影片悲伤的情绪,很好听。不过,本片的音乐听得太多,会让人产生压抑的感觉,毕竟音乐这是为电影服务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如果不是为看女主角Michelle Williams,不看也罢。
序列:0269
[燃烧弹].Incendiary.LIMITED.720p.BluRay.x264-NGR
2011-04-08
《燃烧弹》影评(五):论逻辑的合理性
首先,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Ewan迷,他的片子我基本都看过,除非没有片源的,这部《燃烧弹》我一直没有看,看名字,以为是说战争的,打战之类的,所以本来没啥兴趣看。
主要实在无聊,于是还是看了一下,电影主要是说反恐的,女主的孩子和丈夫在一场阿森纳球队比赛中不幸遭遇了恐怖袭击,2人同时身亡,然后女主各种不能接受的一个故事。其中Ewan饰演的角色不是女主的老公(呵呵),他饰演一位记者,与女主在酒吧相遇后,两人就干菜烈火了,于是我们总局把有关镜头就和谐掉了。这些都不重要,我主要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女主的心态,其实到现在我都无法理解的。
电影一开始出现的画面,基本都是女主和儿子日常相处的画面,然后一直有回忆去海边的场景。导演通过这些镜头是要告诉你女主有多爱她的孩子。女主的丈夫是一个拆弹专家,感觉性格是那种比较孤僻的,和女主感觉不是那种能互相了解对方的人。
然后镜头切换到女主通过自家窗户看到对面的人,这个镜头还特别切给了记者(ewan扮演的)。之后女主就换上衣服,跑到酒吧里去喝酒了,其实意图也很明显,是去勾搭男人,顺利勾搭上记者。女主还是有老公孩子的啊,就这样和记者勾搭上了。
之后,阿森纳队比赛,老公和孩子去看球了,记者来找她,她和记者在家里偷情的状况下,在电视里看比赛直播,看到了悲惨一幕的发生,OMG,这个编剧的脑回路我是服气的。然后跑到现场找儿子老公,之后就再也不理记者了。
又莫名不断的穿插女主给恐怖分子的信件朗读,然后女主各种觉得对不起儿子,一直关闭自己,直到出现了幻觉,这也就算了,幻觉到最后,居然还发觉自己怀孕了 ,电影也没有交代着孩子是谁的。
在说说记者,明明是个花花公子,见到女主就专一了,不但还帮助女主找到了凶手,还一直默默等待着女主,说真的,电影看到最后,真的已经无力看下去了。
我只想知道,编剧到底要表达什么呢,重生?
《燃烧弹》影评(六):最后那个婴儿到底是谁的?
看完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感到疲惫之外,唯一一个让我想了想的问题就是:那个婴儿到底是谁的?
我想,这个孩子是导演的,只因为她的这部电影需要一个生命的象征。
这个象征可以挽回一个几乎要自杀的女人的生命,同时可以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
知道为什么导演要让那女主角是荡妇吗?
就是因为到最后导演需要一个新生命,而女主角的丈夫显然已经不能跟她完成这个使命了,于是才安排了伊万,又或者那位丈夫的同事。
多么可笑啊,一个本应充满人性光辉的角色却是一个趁丈夫儿子不在带男人回家的荡妇,而这荡妇还被当作一位伟大的母亲来延续令人赞叹的生命。
整部电影,那位拼命认真努力工作、对家人充满感情的丈夫,成了导演眼中死不足惜的陪葬品,在后面的悲哀中,喜欢寻找刺激的出轨的女主角竟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她丈夫的一丁点思念与愧疚,反而在电影结尾,骤然因为肚子里有一个不是自己丈夫的孩子而彰显得无比伟大了。
真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怎么样想的。
大概外国人的理念的确和中国人不一样吧。
真是难得一见的差片,深度不够,力度不够,视角单薄,人物无力……
不过,幸好以前看过“BJ的单身日记”,否则,对导演实在就没什么希望了。
《燃烧弹》影评(七):不为人父母无法理解此片,我为《燃烧弹》正名。
看了许多对此片的评论,都在强调此片结构松散,主题模糊,不知所云⋯⋯
实际上此片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丧子之痛!不为人父母者,永远无法理解这一点。
影片前半部分对女主出轨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她在影片后半部分的内疚心理——这并不是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婚姻,而是因为她因出轨而苟活,并因此与爱子阴阳两隔。她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出轨与爱子之死有着因果关系。
当女主在寻找爆炸案制造者妻子的时候,发现她也有一个儿子。她不仅没有以怨报怨,反而将母爱转移到了这个孩子身上(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使女主在生活中又有了精神寄托。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又将她刚燃起希望击的粉碎!
影片的一条副线是那个情种记者对爆炸案的执著调查(以此来补偿自己对女主的歉疚),看似与主题无关,实为为女主的转折做铺垫。爆炸案调查的最终结果就是女主与警察情夫在房车中的摊牌对质。真相大白使女主对现实彻底绝望(尽管她在得到那张名单时实际上就已经知道了答案),从此沉浸在爱子死而复生的幻想之中。
影片最后那个出生的新生命的父亲到底是谁实际上真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女主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她的儿子又复活了⋯⋯
《燃烧弹》影评(八):当代祥林嫂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当在本片中第N次的看到女主人公回忆起儿子在海滩上玩耍的样子,第N次听到来自虚空里的“妈妈”把主人公从昏睡中惊醒,我不能不联想起了祥林嫂的故事。虽然影片结尾其实还说得过去,终于点题讲到了要战胜失去孩子的痛苦,重新站起来生活——就像古代曾浴火重生的伦敦一样。
本来影片可以拍得更细腻深入:当主人公的丈夫儿子在足球场被恐怖分子炸死之际,她正在和另一个男子偷情,这种错位对她产生了极大刺激,多么好的一个切入点来反思生活的荒谬和不可捉摸的恐怖啊;本来影片也可以拍得更流畅紧张:警方(丈夫的上司)居然事先知道这一切,为了钓大鱼却宁肯牺牲百姓,这完全可以拍成一个紧凑的故事。结果这位《BJ单身日记》的女导演却把影片拍得乏味绵长,陈腐无聊地反复用回忆试图表现主人公的痛苦,打动观众。真是可惜了米歇尔•威廉姆斯等几位的演技——她几乎是片中唯一的看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