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秋雨》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1 12:26: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秋雨》经典观后感10篇

  《秋雨》是一部由孙铁执导,前田知惠 / 张涵晰 / 靳东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雨》观后感(一):历史只是用来铭记,那些过去的已经过去

  1.电影通一整条线贯穿下来,足以让人深刻反思中日关系,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

  2.剧情:因为爷爷被认为是汉奸,断送了父亲的青衣梦。远在日本的单纯栀子,来到中国,一派其乐融融中,却通过除夕的一封爷爷的邮件得知了爷爷在中国过往的罪恶行迹。从而引出父亲收到那封关于爷爷真相的邮件,这种矛盾升级中通过父亲的态度,抛出了中日关系的正确价值观。

  3.我记得在和菜头的评论回复中看到对中日过去与现在的区别:挨原子弹轰炸的是军国的日本帝国,那些当今愤青要敲灭的是被美军占领,实现了和平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拿了一堆诺贝尔奖的日本。

  4.父亲对待过去的态度告诉我们,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管是国家的历史还是个人意义上的历史,过去的已经过去。

  《秋雨》观后感(二):有些历史,永远不会抹去

  我比较喜欢秋雨这个剧本,特别是结局,应该说,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穿插的京剧表现形式,和最后的结局。

  单说整个剧情,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可能最初会认为是一段异国小恋曲,宣扬中日友好、京剧、和平,如果真是如此,那不免落了俗套;有些人说影片下半段的转折很突然,其实从一开始,很多细节就已经开始做铺垫了,老何文革时期的遭遇、老何父亲的死因、桥本的隐瞒身份、托孙女带来的药.....(原谅我看过有一段时间,有些细节漏掉了,等某天重看的时候再补充。)

  所以,这个转折并不突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托出当年的真相。

  只不过,如果完全赤裸裸的展现这段历史,与当初拍摄这段影片的年代和初衷不相符,宣传友好和平嘛,所以这段反人性的侵略历史搭上了一段小清新异国京剧恋情,用这个载体慢慢浮出水面。

  最要感谢的是编剧和导演给的这个结局,老何重新带上围巾走出戏院,外面飞着雪花,真相已经揭开,有些事可以放下了,有些事却永远再不会抹去,每个人的选择会怎样,影片没给人答案。因为任何答案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说说演员,老何演的很好。另外,靳东的这种表演形式,真的很亮,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像清风拂面;四郎探母包饺子那段京戏,作为一个不懂京戏的人的感觉就是,挺好看的。

  整片下来,除了那段恋情铺垫少了稍显不适外,都很流畅,剧情干净,没有废话桥段。

  和现在众多脑残国产片比起来,这部05年的影片真是太难得了。

  补充:站在我个人,我对那场侵华战争日本犯下的罪行是永远不可原谅的。对本片中这段异国恋情我持中立态度,如同上述评论中说的,“可以接受,也是不能接受的”,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心能不能承受。直接的国恨家仇,你能承受你就接受,你不能承受你就不能接受。很多事,哪怕你无辜,也会身不由己。

  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宣扬和平、友好,所以才会有这一系列的感情戏、学京剧等等。最后编剧和导演还是耍了个滑头,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因为答案在每个人心里。

  《秋雨》观后感(三):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本来不想写了,但是一学习就控制不住自己摸鱼的手...躺平

  故事情节上可能因为主题太过工大,所以我看起来总感觉进展的有点快,虽然有很多铺垫,但我还是感觉有些不能接受(主要对何鸣哥哥爱上栀子不理解,怎么就是他的铁镜公主了?)除夕夜以后的剧情发展的很快,但因为有铺垫也基本合理,对一个情节耿耿于怀,就是栀子登台。且不论她半路出家有没有能力,我一直纠结的点在于戏院是否对观众构成欺诈。作为一只法学狗,看到这里我想戏院公告售票时应当注明了铁镜公主的扮演者是徐妙春春姐的,结果演出时换成栀子,对于观众而言,无论这背后怎样有利于中日友好是一个多美好的爱情故事,都违背了购票时的意思表示,戏院应当对此负责。

  闲扯结束,面壁...

  《秋雨》很文艺,切入的点比较巧妙,以小见大,一个05年的片子应当说比较新颖。说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

  首先肯定是除夕夜包饺子的戏了,这场戏太妙了,来来回回间三个年轻人心里的那点事唱出来也唱开了,何父最后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三个铁镜公主,一个四郎,他是儿子是师弟是异国他乡的情郎,好看又好听

  然后是一个我没太理解的情节(涉及女主的情节我都实力懵逼)女主高高兴兴地跑去找春姐,我个人比较讨厌这里,我感觉有点像没经同意就闯进了个人领域,有被侵犯的感觉,尤其是春姐表达了不满之后,栀子也没有很尊重她,栀子说的事情很紧急么?紧急到一分钟都等不了?而且她就那样跪!下!去!了!突然想到《怨气撞铃》季棠棠,岳峰说他再也找不到一个女人愿意为了他跪下求人,棠棠那一跪我心都要碎了,可是放到栀子这里我却感觉少了一些...真诚?

  还有何鸣哥哥讲戏那一场,虽然听起来有点尴尬,但是真好看啊,自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我对所有阳光倾斜的场景都失去了抵抗力,太美了,像梦里。在剧情里这样带着梦幻美感的戏还有两个人在排练厅表露心迹那一场,莎士比亚实力客串,带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又让人无法拒绝的爱情而来,穿过一层又一层白纱,看到一个少年。

  人物:

  栀子:总感觉女主这个角色树立的有些单薄,演员的眼睛很美,很单纯很清澈,但是抵不过人物太单薄

  何冀初:毕老师的戏真好,电影一开头车站接人,几秒钟就能让人看出来是演旦角的,还必定是个美人,毕老师软,但又不让人觉得娘,我觉得这是现在许多影视剧娘化旦角演员应当学习的经验。何老板善良,能面对副院长的刁难还留下栀子,所以也能在最后原谅无辜的栀子成全一段爱情;打动我的还有何老板对戏的热爱,他(依然地)面对副院长的嘲讽,去公园给别的京剧爱好者拉弦(不知道专业怎么说)拉的专心,投入,一举一动里都是爱。

  春姐:春姐戏也好,一看就特霸气(想到霸王别姬里的巩俐),在副院长面前摆的起台柱子的架子,也能在何冀初面前做一个孝顺的徒弟,在何鸣面前,更是一个敛了所有心思的单恋暗恋的中规中矩的师姐,在栀子面前,又是一个打翻醋缸的...好老师?哈哈,总之各种情感都把握的非常好,自己在家里唱《四郎探母》对镜自怜那一幕美呆~

  何鸣:终于可以做一个安静的东吹!何鸣哥哥怎么那么会撩!顶着那么一张脸撩妹!有没有天理了!05年的哥哥太瘦啦太瘦啦,但是更突显了眼睛和鼻子,眼睛里有日月星辰波光潋滟!鼻子,想坐在鼻子上滑滑梯,想咬他的鼻头(闭嘴。想摸摸他的喉结和锁骨(闭嘴!何鸣哥哥那么活泼,是四方城里最明亮的少年。三十岁?完全不像啊,应该是二十四五的年纪,好奇,又无所畏惧“我什么都能受住”能感觉到刚毕业的哥哥还在用技巧演戏的阶段,还没到现在在各种角色里游刃有余的状态,但是哥哥有一个大杀器:眼睛。可能台词功力火候还没到,但是眼睛里的戏还是很足的,各种状态都展现的很饱满。

  猝不及防的结束这堆唠叨。滚去看梨园子弟了,开心。

  《秋雨》观后感(四):秋雨

  三颗星,一颗给靳东一颗给师姐一颗给何老板,栀子让人出戏,剧本写得额……一言难尽啊,京剧感的确很强,但是貌似我看到了?程派青衣私下爱练贵妃醉酒(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

  靳东的扮相,演技真的很有神采,最喜欢他剃了头,睁大眼睛的那一刻,真是妙不可言,师姐的戏感很足,满腔爱而不得,只好通过在戏中偷偷将爱慕之意传达,只是可能是剧本所限,表演到后来显得很单薄。我也看不透师姐。老爷子大概是戏感最浓的一位了,可能也有我觉得他老,就蛮好的成分在。

  前田知惠……不说了,在我差点能说服我自己,用心感受到日本姑娘的纯真的时候,她竟然给师姐下跪了,于是我懒得再替她的演技说什么了,不喜欢这个桥段。上戏台的时候身板那一个僵硬,话说,唱戏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认真对待好么,学姐常说,现在学唱戏都是从唱开始练了,但是一旦到了身段这一步,是绝对不能怠慢的,一上台,就算唱得很烂,也一定要架势在那里。(来自一个初学一年戏的新手)所以老爷子和师姐是想把戏班子搞砸么……

  抛开这个不说,亮点还是很多的,例如上述的三个演员,除夕夜对戏,师姐的表演和靳东的表演都很耐人寻味。师姐以戏文表爱意,何鸣似知非知隐含拒绝之意,何鸣栀子满腔爱意,老戏骨嗓子坏风韵存,戏曲真是一种美好的东西,把人一下子串联在了一起。我想起了大晚上几个不同院系的女孩子走在大马路上就唱起了戏,唉,也顾不得吓到人了,这大概就是缘分。

  看过剧透,饺子什么我就跳过了,说句玩笑话,他们大概以后都不想吃饺子了。

  现在想想,中国人其实的确很宽厚,相信也有像老爷子那样的中国人存在。

  《秋雨》观后感(五):秋雨落梧桐 都在倦眼中

  一场戏未完,门外冬雪已至。

  国仇家恨方寸天地间百年唱不尽,一个“妻”字在舌尖翻转如鲠在喉,说出来,胸中块垒就浇化了,明天,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那年轻的武生带着不恭不羁初次出场,眼里还有些淡淡的浮,随着英挺眉眼的露出,梨园世家浸润的挺拔就都显出来了。修长指尖剑花翻涌,讲一出《四郎探母》的故事。那姑娘名栀子,南方的花朵,淡雅芬芳,如同他们的爱情,不知所起,沁满衣襟。练功场里年青人起转腾挪,帘幄后的姑娘念着欧洲古老家族的爱情告白,古今中外,一线穿起,不姓蒙太古的罗密欧不知是否会比不姓杨的四郎更幸福,但至少此时此刻青春的爱那么恳切。屋外的阳光落在青年纤长鸦睫上,勾勒出挺拔英俊的线条,仿若千里平原上一株沉默的青杨翠桦,我在屏幕外尚且一阵脸红心跳,何况在他怀中的有情人。

  姑娘自东边岛国来,尚不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因见了年青人腰背直挺辛苦练功,竟央着把娇媚红娘才子佳人的段子换了金戈铁马家国恩仇中挣扎不易的《四郎探母》。姑娘明白,爱不是相互凝视,而是一起眺望同一个方向。

  扮将起来的驸马爷听见响动一回头,瞬间我明白了那句歌词:雪化云开的明媚,像极了你眼眉。哥儿掩在道具后的唇角一定是扬起的,所以才有眼中盛满笑意的斑斓星光。好看得我只觉得口拙笔锈、腹内空莽,翻遍脑海竟寻不出一个字词来形容。

  除夕夜一家人包饺子,栀子想要帮忙,无奈未曾学过被遣去烧水,姑娘心性上来张口就是一段《四郎探母•坐宫》,暗恋年青人多年的师姐一时间也起了好胜心,芒果台惯常会有的哭啼厮打在这里只是气氛融融的斗唱。三个铁镜,一个四郎,他是儿子,是弟弟,也是情郎,这是名叫何鸣的年青人日后的所有角色。师姐怕他“一去不回还”,姑娘在楼上言笑嫣然,他在楼下映着窗上剪纸唱“杨延辉有一日愁眉得展”,老父亲望着年轻面孔几乎要洋溢出来的幸福,也将多年未碰的青衣唱腔拾起,与儿子对两句。

  若,这一切都这样安然开展,这片子也不会叫做《秋雨》。一封来自栀子爷爷的邮件凭空搅起一池波澜,他们之间隔着的国仇纳在小小的饺子里,栀子泪流满面,何鸣彻夜不归。打击似乎并未放过这对恋人,原来比国仇更切肤的还有家恨,战争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鲜血和杀戮,还有祸延父亲喊劈了的嗓子,让老父亲后半生不得不离开挚爱舞台的疼痛。看着老父抱着多年前盛极时的衣裳昏然睡去,电脑屏幕上还有为了孩子们幸福而想隐瞒家恨的电邮,年轻的武生是怎样心如刀绞我们可以想见。

  只是,日子还要过下去,不论心中有多少苦涩惆怅,一方戏台上别人的生死悲欢都要演下去。正式演出那一天,栀子向师姐道别,痴恋守候的师姐也曾撕碎年幼时的合照,低低唤一声“驸马”,这时也明白,自己与师弟,说到底也只能是姐弟,台上的铁镜能全四郎骨肉团圆,生活中的大姐如何不能全弟弟爱人之愿。台上丝竹管弦啦响,红袍清俊的驸马爷拉开了腔式,这次对戏的公主却不是平日里一起练功对唱的师姐,而是心有爱恋怎奈隔国仇家恨的栀子,驸马爷一声“贤公主,我的——”,老父在后台近乎祈愿的眼神,师姐幕布后的泪流满面,栀子身上属于父亲当年的珍贵戏服,似乎都无法缓解这个字哽住咽喉仿若失声,戏词里是杨家一门与辽人仇深似海,戏外是何家三代更兼国仇。

  当何鸣终于把这个“妻”字吐出来的时候,唱词,丝弦,都不重要了,心结解开,老父亲推门而出,漫天大雪里,挺直了腰背。

  《秋雨》的剧本是少见的用心之作,《四郎探母》一出戏选得恰到好处,可以是情爱间的相携相扶,可以是师姐不甘心的害怕放手,更要紧的是含着死生悲欢家国之思,两个年青人的爱恋之中那些本不应承受的历史带来的重压。戏中有戏,戏中含情,人生如戏场,还有谁登场。千个读者千个哈姆莱特,恋爱的看见互扶和懂得放手,学术的看见历史、战争以及背后的惨痛,眷恋眉眼如我,只好说,我瞧见眼含千重言语的挺拔小哥。

  人物塑造上线条清晰,细节也能顾及,对于何鸣,我无话可说,因为没法客观评价,驸马爷一回头我便没有魂了,也许比那更早,靳老师一嗓子“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浅”我就疯了,他好嗓子好眉眼好身段好心肠美极了的手腕手指,好了,咱换个人说,换个人说。

  《秋雨》里最喜欢的人物其实是何鸣的老父何冀初,当年倾国倾城的青衣花旦,因为父亲被认为汉奸,文革那个年代里被逼喊劈了嗓子,从此不能再守住一方舞台,希冀都在孩子身上,所以斥训初回家的何鸣殷殷盼望。从对桥本栀子的无可奈何到真心接受,其实国仇家恨他本人经历得切肤血淋淋,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他选择独自守住秘密。不知道老先生把自己珍藏的戏服拿出来给仇家的孙女穿上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一定是爱多过了恨吧。

  师姐暗恋而不可得,挣扎过,痛苦过,终于把从小爱护到大的小师弟交到栀子手中。当电影进行到师姐倦极低低喊那声“驸马”的时候,真是心疼了。这样的好女子,一定值得对的那个人。

  桥本栀子,其实我觉得,她是这出戏里形象比较单薄的一个,的确她善良、单纯、刻苦,并且坚韧,她懂得爱是利他的,但是很抱歉,因为她是从头到尾没有缺陷的形象,所以私以为不像其他人那样鲜活。

  这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看的《大奥》电影版,西岛秀俊演的生岛新五郎,以艳名盛誉幕府时代的歌舞伎者,为了爱,飞蛾扑火,演过他人爱恨情仇的戏曲演员,总是在情一字上风华绝代。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那些戏台上百年不衰的故事里,总是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人间的情爱从欧洲写到亚洲,从古往写至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两心相悦,阴阳相隔,那些事,那些情,那些凄凄惨惨戚戚缠缠绵绵婵娟,秋雨落了梧桐叶,都在书生倦眼中。所以,心中有爱,能渡尽劫波千万,修得所怜之人,国色倾城。

  《秋雨》观后感(六):秋雨之秋雨骤降

  原觉得这是个不知所云的名字。,甚至不如在日本时的译名《北京之恋——四郎探母》,即使是这个译名,也觉得难以涵盖整部片子。直到看了导演的自述,才知道一部反映日军侵华的片子几易其稿,才改成如今这个穿上温情外衣的样子。所以最后定名为秋雨,有淅淅沥沥的凄凉感,好吧,也算说得通。

  好片子永远不怕晚,不过,也太后知后觉了…

  无意间,泪雨滂沱,毕彦君老师演的真好,许多细节处拿捏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我看见了熟悉的长安大戏院,看《秋雨》的拍摄时间,有点憧憬,或许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中粮…,只是憧憬而已。

  太过巧合、确是惊人之举,战争中的日本爷爷杀了誓死不降的中国爷爷,心存悔恨的他在辗转知道中国爷爷有个遗腹子之后,一直在殚精竭虑地寻找,在网上冒充中国父亲的同龄票友交往谈论京剧,并且让自己的孙女从小学习中文,在日本爷爷的影响下,日本孙女从小也非常爱好京剧。直到孙女长大成人,日本爷爷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中国爷爷(可以说是仇人)家中寄住并师从中国儿子的徒弟学习京剧,而中国爷爷的孙子因经商不顺也恰好回到家中,与日本孙女一见钟情。有点拗口,但基本剧情就是这样。我愚钝,未看原著《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但是听说剧本改的和原著也大相径庭,总之我不知道日本爷爷心中究竟怎样想的。也许这样做,他(日本爷爷)就能得到救赎?

  不过再细细品味一些豆瓣上的影评,我更懂得了中国父亲拿出自己曾经的戏服相拥而眠。那一刻,她一定也因为自己的父亲沉冤昭雪而欣慰吧,毕竟在有生之年,从敌方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怎么说,老怀大畅吧。

  只是他们(中国父亲和日本爷爷)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第三代会有彼此相爱的可能,而这不幸成为事实。

  日本爷爷很自私,他觉得只有说出真相才能得到救赎,他以为只有知道真相才能让这对有情人的感情得到判定、或者说、恋情得到祝福?

  只是他不曾去想,这历史的重担让年轻的爱情来背负是否太过残忍?

  感动于中国父亲的胸怀,他决定不破坏第三代一双小儿女的跨国恋情。宁愿自己默默承受。在给日本爷爷的回信中,他重申,我不会原谅你,但是我也不会把事情真相告诉孩子们。

  但是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前进,未关的电脑,已经接收和回复的邮件让本来就痛苦万分的何鸣(剧中的中国孙子)在一霎那间洞悉更残酷的真相。

  镜头切换到舞台上,四郎在听到日本姑娘栀子的开腔后的愕然,一句“我的——妻”中间犹如跨越万水千山、只一个妻字重若千钧,在髯口后面是怎样宝光流动的一双眼睛。不得不赞同某知名导演对何鸣的扮演者(靳东)的赞誉——他是少有的能用眼神演戏的——几乎所有人都通过那一双深如井的双瞳,望过去、一直望过去,直望进四郎(何鸣)心中…

  他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影片在大雪夜里戛然而止,确实连我也觉得拍不下去了。中国人民以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了一个热爱中国、热爱京剧的日本少女的心愿,甚至,给了她珍藏多年、代表怀念和回忆的中国父亲视若拱璧的戏服和头面、可说是情敌又是师傅的中国男儿的师姐让与她和爱人同台出演《四郎探母》的心愿。也只能给她这么多了。她最最想得到的,他们给不了

  何鸣能给,但是他会给她吗?

  即使碰触一颗火热的心去,她能要吗?她负得起么?

  世仇、国恨,这一切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来说、让她来做选择太残酷了。

  也许有的事情真的是不知道比知道为好

  原来爱情真的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唯一

  所以,只能这样,伴着雪夜和昏黄的路灯、一切的一切在戏台上终止

  心好痛…

  《秋雨》观后感(七):十年后火遍电视荧幕的男主原来是他

  为什么会看?我猜可能是因为男主角长得不错,长头发的时候有点像蓝正龙,五官很明显(十年后火遍电视荧幕)。故事不是太好,尤其是男主角和日本女孩的相恋,转得太快了,我都来不及接受。京剧是电影的线索。另一个我会看下去的原因,或许是男女主角的定情曲(?!)是《四郎探母》。谁叫蔡康永描述过这一出戏呢。

  既然女主角是日本人,难免牵上中日的历史情感问题。不同于其它的影片,没有直接歌颂什么或控诉什么,而是讲现代人的某种处境和态度。不过对此我也谈不来什么,但我很喜欢一边唱《四郎探母》,一边做饺子的情节。听不懂,但好玩。说到听不懂,不得不说没字幕的不习惯,没也就算了,为什么讲日文的时候也没有!那我要怎么看啊?现在看字幕看习惯了,连中文的视频都不自觉地找字幕。

  看京剧的片段,纯粹是有趣,看战争的部分,真是恶心又悲壮。人肉包子,想到都要吐,更不要说吃下去的日本兵了。那段历史,永远的伤痛。但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秋雨》观后感(八):深沉冬夜,秋雨已过,旧人背影飘零远去,四郎栀子声声诉来

  05年的电影,15年看时仍然感动至深。

  无论是电影中毫不夸张,甚至至今都依然妥帖的扮相,还是少年阳光下回眸一望时的怦然心动,还是每个演员专注于表情、语气、身姿甚至指尖的演技,都让这个下午身伴的一壶茶静静冷掉。

  很佩服编剧和导演对于这部剧的把我。

  战争,对于一个受害者而言,于国,国破之恨,于家,家亡之仇,种植在心中,根深蒂固。老一辈的人在伤残的国土之上,破碎的记忆中深深被摧残。那不单单是一代人的痛楚,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噩梦。遗留下来的印记,并不是泛泛几个词语就可以概括,而是融入血骨与命运里的愤怒与无奈。

  而对于施害者而言,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枷锁?世人均知受害者苦楚,但其实伤痛同样反作用于施害者身上。在当时战争中,被洗脑般的热血,懵懂的举刀,与自身环境同流的杀戮杀戮,将内心良知的不安埋在死人情景的麻木中,甚至推入“环境使然”的标榜之下,再不理会。岂不知,良知是存在的,是不可磨灭的。

  若正向,则苏醒愧疚,日后寝食难安活于旧事中,日日被折磨;若反向,则与良知彻底决裂,只每日生活在看似”理所应当“的时代挡箭牌下,一味否定与良知有共识的一方。只因没有勇气面对滔天罪孽,更无颜余生后世。

  所以你看,战争,除却当时当权者的阶级利益之外,又有谁获益了?

  自施害者与受害者一代开始,子子孙孙之间的纠葛也就埋下种子,成为必然。忘记?倘若时代可以忘记,时间可以忘记,但是融入血脉中的冥冥注定呢?

  海灵格认为,每个人的问题都可以在家族中找到根源,而最好解决的方式,则是“施害者与受害者同时手拉手,并看到上帝不站在任何一方。”

  四郎与铁镜公主的故事,不是也同样发生在何鸣与栀子之间吗?历史从来就是车轮,它不是未曾发生,而是谁也无法阻止它再次发生。

  仇恨与偏见,让它发生在下一代是最不明智的选择,因为那将生生上演上一代的悲剧。只有将这一切在这一代平息,或许才是最好的终结。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世代渊源,过往的一切在无法左右中注定发生,而我们也因此牵涉其中,按照暗流的力量缓步向前。

  唯有接纳过往,才能踏出新的一步。

  深沉冬夜,秋雨已过,旧人背影飘零远去,四郎栀子声声诉来。

  谢谢编剧,谢谢导演,谢谢靳东,谢谢所有演员,谢谢国粹京剧,看一场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秋雨》观后感(九):一场还不算太冷的《秋雨》

  在一个咖啡因作祟的夜晚,看完了《秋雨》。

  那些有关京剧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霸王别姬》。看过《霸王别姬》后,我差不多二十年没进过电影院。因为在影院里只能看大片,而我排斥那些所谓的大片。它们犹如一座金碧辉煌的豪宅里大理石餐桌上的山珍海味,极尽奢华,却冷得吃不出家的味道。电影成了一张好看的皮囊,心却被掏空,因为没人关心它到底要说什么。 而在我看来,电影最迷人的地方恰恰是它所揭示的东西在观者心头的萦绕,和引发观者展开的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生活的深层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秋雨》算是部小片,外表不太炫目,但它更像我心中的电影,虽然专业我不太懂。用光唯美,胶片感浓厚。朴素但讲究的场景,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画面固然重要,但一部好片必须有好的故事。而故事从离观者身边开始讲述,总比从远处来得容易让人听得进去。这是一个薛晓路写得不错、孙铁也还讲得不错的故事。

  算上桥本栀子从未露面的爷爷,寥寥六个人物,却在啼笑皆非的相遇后,上演了那样一段情仇纠葛。蒲公英般的日本女孩栀子,欢快地飘落到有着隔阂的父子何冀初、何鸣之间。她的到来和对京剧的热爱,不仅让父子冰释前嫌,也让她与何鸣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反应。《四郎探母》圆了两个异国恋人的梦,却也击碎了栀子的师傅、何鸣的师姐徐妙春的心。在年夜饭到来之前,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然而栀子爷爷关于饺子的故事,让一切戛然而止。尽管最终,宽恕让每个人都得到了救赎。

  几位主演虽不是一线大腕儿,但每个都恰如其分。前田知惠中文说得真好,她日本女孩特有的清新干净其实自然本色就好,不许要太多表演的成分,她站在那淡淡一笑,就是栀子。靳东瘦到让人心颤的身板,却赋予了何鸣那样神采飞扬和充满力量的眼睛,有板有眼的身段念白,利落到让人吃惊的鱼跃,除了天分更多的还是功夫和心思。尽管他演不出北京男人的痞,但这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是山东人。毕彦君把一个角儿的范儿和神儿不露痕迹地融入一颦一笑,将父爱与善良从眼眸中温暖地散发,便是老戏骨的功力。这也证明了与其为巴结票房选择知名度,倒不如讨好角色保证契合度,就像穿衣服,品牌不重要,适合自己的才能穿出味道。

  电影网把它归类为情感/爱情片,我倒觉得其实它更是一部伦理片,它所探讨的远远超出了男女情爱。何鸣和栀子的故事存在,是因为它要牵出的那段历史过于沉重和鲜血淋漓,美丽的爱情只是要在撕裂观众的心脏前施以麻醉。那场血腥的战争在《秋雨》中被压缩到了最小的篇幅,这也是影片的独特之处。中国每年不知要出产多少讲述那场战争的影视剧,大都被各种惨烈、血腥和仇恨占据。是的,战争本就是残酷而血腥的,也给像何冀初这样的家庭的几代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而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和事实,无论你放不放得下,都在那里不会改变。对站在历史身后的我们来说,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解决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态度。

  有时,站到自己的对面去看,很必要。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才能知道为何那双脚走出了那样一段路。战争留给手握屠刀之人的创伤或许不必刀下之人少,毕竟,除军国主义者之外的正常人心灵都难以承受那样的凌虐。如果过错方能真心忏悔,我们也该学着慢慢宽恕。因为赎罪和谅罪一样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像何冀初从杀父仇人的讲述中认识到父亲何放轩是有何等气节的英雄而决定为他修坟;就像何鸣从逼自己唱戏的父亲何冀初身上读懂了那份固执的背后是怎样的抱憾,而为了他的幸福父亲又是怎样试图隐藏惊天的秘密;就像徐妙春从执着的栀子身上领悟到为何自己不可能是铁镜公主,而《四郎探母》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情敌和暗恋之人的故事。

  正如栀子的解释,冤家既是亲人又是仇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更多时候关乎权衡和取舍,因此世上才平添了那么多纠结。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跳出当时,站到远一点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楚。任何瞬间点燃的情绪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冷却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那样以为。这个温度和尺度孙铁把握得不错。有时,一刹的激越倒不如缓缓的堆积来得动人。如果没有《我认识的鬼子兵》的搁浅,恐怕也不会有《秋雨》的靠岸。这是六年的冷却沉淀出的思考与深度。

  观影几遍,我才落笔,仍不肯定它要讲的我都理解了,也不完全明白为何它要叫《秋雨》。男一靳东的解读是,它寓意雨丝让本意寒意极浓的秋天更寒。我倒觉得这场《秋雨》不算太冷,尽管它的结尾高潮让人有种凄冷之感,但事后慢慢回味却微微有些暖意。

  因为,它告诉我们要向前看,虽然前路或许并非坦途,但至少或许会有希望。

  因为,人之本性仍为善,至少剧中的每个人都在用善良理解和包容,相信并希望生活中多数人亦是如此。

  其实,名字只是个无关紧要的符号,它不是脸,不是手,也不是脚。如果玫瑰不叫玫瑰,而叫牡丹芍药,它依然是那般的芬芳。

  重要的是,无论创作者的灵感是何等的苦痛,呈现给观者的必须是美的形式。绘画如此,电影亦然。能在观者心头萦绕一抹余温的作品,才是真正动人的艺术。

  《秋雨》观后感(十):以罗密欧和朱丽叶开场,以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结束。

  刚才看别人的影评才知道栀子说的那段有点熟悉的“名字、玫瑰花、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脸……”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原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上最知名的仇敌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就是要讲一段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像杨四郎与铁镜公主那样仇敌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甘十九妹》的影评里,我陈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仇敌之间的爱情,如果最后不是分开,往往以爱人们双双自杀结局。

  如果是家仇、私仇,两个人不是分开就是双双自杀,就像罗密欧和朱丽叶、尹剑平和甘十九妹都是双双自杀。如果是国仇,战争期间,绝对没有好下场,《广岛之恋》里男的被狙击,女的定性为法奸,剃光头、关小黑屋、拉去游街。《闯关东》里,龟田一郎(又是靳东演的)的爱人被愤怒的中国人群殴死,龟田一郎自杀。《精武英雄》花子只能回到京都等陈真,不敢再留在中国。

  战争结束后,两国结束了敌对状态,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几代人,国家之间交往加深,双方民间交流频繁……

  杨四郎探母回辽身份暴露,萧太后本要杀了他,但女儿铁镜公主为他求情,亲戚们也说好话,最后萧太后没有杀他,还是让他们小家圆满。中国人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喜欢这个故事,说明这个故事符合中国人的感情需求和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既牢记历史、又温和宽厚、大气磅礴的国家,虽然栀子念着《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悲剧的台词暗示这段爱情是“悲剧式”的开始,但四郎和铁镜公主的京剧未必不会给他们一个“大团圆”的美好未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秋雨》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