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弗兰肯斯坦》影评10篇
日期:2018-0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弗兰肯斯坦》影评10篇

  《弗兰肯斯坦》是一部由丹尼·博伊尔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约翰尼·李·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戏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肯斯坦》影评(一):弗兰肯斯坦的基与情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Repo 又名《弗兰肯斯坦的基与情》之我见

  目测会是一篇不短的repo,辣末从何说起呢?我们不妨先看几句台词:

  怪物“我想要的只是你的爱”

  怪物“主人,我爱你,别丢下我独自一人”

  怪物“我会全心全意爱你”

  怪物“我们是一体的,你活我就活,你不在我也不活了”

  弗兰肯斯坦“我想要的只有你”

  最后十分钟戏里,我分明能够听到全场那么多双24K纯金狗眼一个个爆掉的声音……也正因如此,下午场的最后响起了此起彼伏的!不可抑止的!发自兽心的!叫喊与掌声……

  看了下午场和晚上场,总的来说,这戏所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物,怪物渴望得到科学家的爱,但是当他出现在弗兰肯斯坦的面前,弗兰肯斯坦吓坏了,于是为了再次见到主人弗兰肯斯坦,怪物杀掉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梦中情郎,可是他也知道弗兰肯斯坦就要结婚了,于是他又潜入弗兰肯斯坦的洞房,把人家老婆先JIAN后杀了,最终两人在爱与恨的纠葛中一起走向了终极的失乐园……【整个大雾】所以,在最后的对峙中,科学家说“你杀了我的弟弟妻子”时,怪物的回答却是“我想要的只是你的爱,”赫赫,还有比这更直白有力的表白没有?!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整个人差点拍着受从座位上弹起来嚎叫!!!

  对于怪物来说,我摧毁,我杀你至亲,甚至我祈求一个女性伴侣,都是在引起你对我的关注,我害怕被抛弃,害怕你会恨我,害怕你对我恐惧眼神,因为我爱你啊主人SAMA!!!【怪物抱大腿蹭】。于是,整部戏就在如此坦诚相待的对白中高潮并HE了。【喂】

  Well,关于弗兰肯斯坦的基与情就讲到这里,剩下的就留给大家脑补好了……【其实是怕再写下去会被揍。抱头跑。】接下来就是正经的REPO了!花痴缺亲肉体算正经么?当然算啊好么!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正经的事么!【认真脸】

  晚上缺怪物那场PO主的座位是8排1座,就是正对屏幕正中间,而且距离屏幕很近。【才不会告诉你们,为了近距离欣赏缺屁屁买了8排,结果仰视屏幕到脖子僵硬呢】结果一开场,怪物缺破茧而出,那个屁股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甩在我脸上【?】,PO主顿时都六神无主了好么!只会对着屏幕咽口水好么!差点就痴汉一样地伸手了好么!!!怪物缺像婴儿一样,挣扎着学着站立,学着奔跑,那个屁屁就一直在眼前一颤。一颤。一颤。一颤。一颤。。。。。。这种颤怎么形容呢?我想可以这样,你们去全家超市,买一盒布丁,倒在盘子里,然后轻轻推一下布丁,然后,那就是缺屁屁呈现出的质感了……太美味了不是么……这里,不得不说,这场的摄影和剪辑都相当的厚道!各种近景!各种特写!各种定格!于是除了缺屁屁之外,我们还欣赏到了被布料包裹紧致的大咚……【一公升的鼻血】

  整场弗兰肯斯坦,台词和情景各种即视感,当科学家缺说到“take my hand”和“Boring”时,还有缺滔滔不绝地演绎科学理论,并认真且理直气壮地说未婚妻笨的时候,我真的仿佛看到了221B的那货……并且……我真是爱死腐国人的幽默了!不管什么剧都能吐槽这也算一种技能么!当科学家冒着风雨去偏僻木屋“造人”时,还发自真心地问了句“天气总这样么?”然后讨论起食物村民【姑且这么叫吧 不记得名字了…】说我们只吃水里游的,喂,接下来该说仰望星空了是吧……【金馆长脸】最后,村民问起科学家这里的食物如何,科学家用了一个词“unbelievable”unbelievable……unbelievable……unbelievable……我想他一定吃过仰望星空了……

  没文化的PO主在看剧前没有看过原著,只看过电影,对黑白电影中沉默不语表情僵硬的怪物形象仍然心有余悸,可是没想到舞台剧版的怪物竟然是个乳齿可爱、乳齿萌的存在!!!【抓心挠肝】并且在戏剧最初,把怪物诞生时对世界的懵懂与好奇刻画地辣末美好残酷!怪物虽然有着成人的体格,但是灵魂却是像婴儿一般单纯,当然这只是最初。开场用了较多的篇幅展现怪物学着站立时的挣扎,当怪物摇摇晃晃终于能够站立后,我们看见他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笨拙地奔跑,笨拙,且喜悦。他会用近乎膜拜的姿势迎接初升的太阳,他会用发自内心的欢愉与鸟儿共嬉,他会好奇天空中降下的雪花,这时的怪物表现的是一种不自觉的对自然的崇拜,并且像个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善意和惊奇。之后,怪物遇到了老人,老人教他读书识字,他学得很快,从之后与科学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读过的书还不少,并且还能说出“我同情撒旦”这样具有主观观点的话,这正如怪物自己所说“我能够理性思辨”,这时的怪物表现出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性的崇拜。最后,怪物祈求科学家为自己创造一个女性伴侣,并多次说到“你是个天才”“你一定可以做到”诸如此类的话,然而当科学家毁掉已具人形的怪物2号时,怪物绝望了,他的孤独需要科学家来救赎,可科学家竟然食言,将他弃置孤独的深渊而不顾,再也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了。这时怪物表现出的是对创造者权力的崇拜。短短两小时,怪物的“人格”表现出了丰富变化,从对自然的崇拜,到对理性的崇拜,再到最后对创造者的崇拜,引人思考与动容。同时,私认为怪物与科学家即一个人的两面:毁灭与创造。正如怪物最后所说“We are the one.我们是一体的”,也相当值得深思。

  然后说到角色互换的两个版本,我更倾向于缺科学家+米勒怪物这个搭配,首先,米勒版的怪物对我来说真是“惊艳”,他说自己观察并模仿自己的小儿子,获得饰演怪物的灵感,于是我们能够看到米勒版怪物中,开场他坐在地上掰起自己的脚在吃,这动作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婴儿会做的动作,米勒把这种人类婴儿的动作融进怪物的动作中,恰当好处地表现出了新生怪物的特质,而这一动作是缺怪物版所没有的。再说科学家缺,之前也说到了,各种Sherlock即视感,的确,缺的科学家更能表现出那种偏执、疯狂、技艺高超的天才形象,就像剧中未婚妻说的那样“一直病得不轻”,我想缺对这种疯子天才已经驾轻就熟了,所以演起来才这么一气呵成,拿捏到位。当然!缺怪物也是我心头爱!!!!!整一个大萌物在舞台上到处跑谁受得了……

  最后,让PO主脑脑缠地大叫一声:舞美最高!!!!!灯光最高!!!!!舞台调度最高!!!!!!整场戏的布景与调度堪称简洁有力!!!这么精妙的换场设计劳资眼睛都看红了好么!!!!!【原谅PO主职业病…】

  诶……不知不觉2500了……辣末就写到这里了!【越写越正经是怎么回事……

  最后……我十分想再见赵忠祥【不对】卷毛缺!!!【酷爱滚吧!

  《弗兰肯斯坦》影评(二):为了挑战自己,所以创造;因为有了思想,所以杀戮

  好看,但是虐心。看完不想说话,任各种声音在脑海里对喊,有点炸裂。。。可还想再看一遍,哈哈哈,麻木的心就要反复煎炒烹炸才能获得新的体会,秘制配方,正宗"虐心"!

  抒情下,先说点题外话

  几年前,不曾想象30未满的自己会有此种经历和此般心境。总觉得那个时候的痛已是最大承受限额,再多一分都要上天台,殊不知恰因为经历太少,未见世面。经过几年,知道天台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慢慢变得低温坚硬,也就不再想天台的事儿,每天一手抱着热情,一手拎着退路,勇敢生活,人都是这样长大吧。

  不开心的时候,自己关上门,卸掉盔甲,静静的和《小王子》待一会儿,闻闻那100%的纯真,戳痛自己,感慨无常。

  ok,扯回来。。。

  看完的感受无人诉说,想起《消失的爱人》,有些想哭,都是因爱生恨的人间悲剧开始的小确幸便是天大的欢喜,此后的大惊喜却难填欲望的沟壑,于是疯狂的报复,用你意想不到方式呐喊着"我是这么的爱你,信任你,为何如此对我?!"付出全部的爱最终只能感动自己,所以故事的最后才会那么的伤心

  和老人相处,他像个婴儿被照顾,认识并感受着这个世界,美好而和平,在老人眼皮下偷偷去体会雪的乐趣,那种淘气得逞的小快乐被成人演绎,看得我好感动。他愿意为此砍柴担水,甚至把兔子内脏都清理干净,这是能让老人和他爱的人开心的方式,付出爱的感受更加充盈满足

  可在大人们的认知里,惊喜一定是"精灵"赋予的,米勒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选择躲藏,可内心那渴望被尊重念头太痒,冒险尝试,最后我伤了心,你送了命。只可怜那老人,如果眼睛看得到,故事是否会有另外一个结局

  佩服百年前的雪莱——怪物,我们,复制,繁衍。不一样的属性,一样的需求陪伴,被爱,异性,占有。当外表的属性被拿掉,是多么的不堪和虚伪,可同时,又是多么的简单和纯粹,我们只是想拥有"爱"啊,所以社会是进步了么?

  quot;脱双"(有脱单就是脱双吧)后的心一直很敏感,嗅到一丝暖意便会逃走,你之蜜糖,我之砒霜。以爱的名义在一起,远一分"你不爱我",近一分"你绑架我"。。。可惜我的数学一向不好

  quot;我没有要求被生出来,但是既然我存在,我就有了权力"每个人都在要求公平,要求被同等对待,也许没错,可寻求公平的方法错了,亦或玻璃心才一味寻求公平,强者只会制定自己的规则吧。

  quot;我受过教育的,我很有礼貌"边整理床单,边怯生生的坐在一旁,这一刻全场都笑了,为他孩童般的天真和些许心疼,紧接着画风变了。。。"我学会了撒谎"。。。然后。。。当时真的怔住了。。。《消失的爱人》中,强悍的她在同样的场景里杀死了他,还强悍的制造了假相,一时不知该如何摆放自我的价值观,只能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解么?

  《小王子》说——每个大人曾经小孩,只是很少有人记得。亲爱的小王子,其实每个大人都记得,只是抗拒去回忆,我们惧怕和如今的自己对比,这会让我们痛恨如今的自己。

  在世人眼里,丑陋的米勒一定是怪物,这是生活经验。可卷福又何尝不是"怪物",没人理解他的逻辑,他的语言,他的想法,他的处事。倒是盗墓父子俩可以和他正常对话,因为供需关系简单。一袋金币便可愉快"玩耍"

  尾声,复仇的气氛依然凝重,可面对主人的逝去,米勒又悲伤的那么真实,宁愿随他而去,他是唯一"认得"他的人,主人知道他的全部秘密,即便一直想销毁他,即便是意外的产物,可在怪物心底对于主人的信任与生俱来

  你想销毁我,我想摧毁你

  你为了挑战自己,创造了我

  我因为有了思想,挑战了你

  你承诺我,我信任你

  你背叛我,我折磨你

  相爱相杀,人间游戏

  把脑子里的声音都记录下来了,放在这里,记录此刻的怪异的自己。。。

  《弗兰肯斯坦》影评(三):不可错过的巨作

  《弗兰肯斯坦》真正的巨作。整个舞台的布局,灯光,编剧,以及最震撼的表演,都令人深思和震撼。本片难以言说,因为的确一个故事串起了所有的科学,哲学,神学,宗教,它展现创造,毁灭,纯真和黑暗忠诚谎言,以及无尽的孤独。怪物每一步艰难的摸索,学习成长,怪物对着弗兰肯斯坦诉说他的刻苦无尽的孤独,那委屈无奈愤怒,不解,全场都在笑,但我却几欲落泪,他想要得到爱,他想要去爱人,他想要破开这孤独,他想要有一个伴。他顶着丑陋的皮囊在月下咿呀学语吟诵诗篇,他口齿不清地念诵Paradise Lost(Paradise也是他学会的第一个单词)他身处人间,被地狱般对待却始终向往天堂。当他说出Friend的欺骗语时,我甚至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第一次尝试。一切矛盾又对立。他被教会一切纯真,也被教会一切黑暗,他被期待创造,又被希望毁灭。导演为了让这对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有共同的共生更紧密的链接,尝试换位,我们没有买到Benedict的怪物版本,Johnny的怪物表演很到位,前期也很用力,但是到了后期,有些让人脱戏,感受到了以演而演是为小成。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Benedict的怪物版本。今夜很难忘

  《弗兰肯斯坦》影评(四):每一个怪物都是孤独的

  昨天看完BC版的怪物,激动的心情久久都未能平静。一想到怪物缺抖动着雪白的臀部背对观众,他赤裸的双腿健美有力,我就怎么也缓不过来了。小说是以剧中博士弗兰肯斯坦的名字而命名的,但我认为这一次整场戏的主角并不是这位创造者,而是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怪物。

  想起毛姆爷爷写过的一句话,在这里形容剧中角色最恰当不过。“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那个怪物外貌丑陋可怕,外人见了只觉毛骨悚然,尖叫不迭。但他内心世界与常人无异,渴望着爱与被爱。可当博士出尔反尔,残酷地摧毁女怪物;甚至他还在最后对怪物扬言,你必将会被毁灭。我觉得怪物从头到尾都是在不幸的悲惨中度过。正如怪物亲口所说,月亮是孤独的,和他一样。当看到路人用皮鞭和木棍大力且无情地打击怪物缺,怪物缺无助地喊叫着躲避着,那一刻我是多么想能够陪在怪物缺的身边,替他挡下那些咒骂和拳头。

  网络上也有姑娘赞美米勒版怪物,看得我心痒痒的。很遗憾没有看全两场演出,做不了比较。但BC的演技已经不容我赘述,再多的赞美也是徒劳,都表达不出我这个脑残粉对他又多喜爱。怪物缺第一次吃锅里的东西被烫到,然后他伸出一根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一下锅子的把柄,让人觉得他很聪明同时也觉得心疼;他跟着放飞的鸟儿一起奔跑,大笑时的愉悦;第一次看见下雪,像个孩子兴奋又顽皮地伸出舌头,迫不及待地要品尝白雪的滋味。怪物很聪明,很快就跟着瞎子老头学会了说话和阅读。

  接着他学会到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概念,也萌生了无数疑问。为什么我会饿?为什么我不是国王?为什么他们要打我?同时他也在不断模仿周围人的动作和行为——于是就出现了他放火烧瞎子老头全家的一幕。最原始的同态复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他学习着好的东西,也接受恶的洗礼。此时怪物还不会因为报复这种卑鄙行为而觉得羞耻,他甚至带有一丝快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学习到更多,也在自我思考判断,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文明人。而在他发现自己究竟是怎么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时,我觉得这是怪物悲剧生命的一次重创——他第一次自我厌恶起来,腐烂着充满死亡气息的坟墓是他生命最初的源头。怪物向往着美好,但曾和腐肉蛆虫为伴的自身却是如此丑陋。

  而之后博士毁坏了怪物的女伴又再一次毁灭了怪物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向往,黑色的欺骗与谎言迎来了整场戏的高潮——怪物缺躲在新房里挟持了伊丽莎白。有一幕镜头让我印象很深,伊丽莎白微微提起裙子在床边坐下,怪物缺也模仿着拎起了自己的裤子坐下。这时很多观众都笑了,怪物尝试着做一个文明人,我相信他的内心也是很乐意这样的。之后他对伊丽莎白用强。在此之前暴怒的他说了很长一串话,突然有一个几秒钟的停顿。怪物缺哽咽了,甚至要落下泪来。他的内心是有挣扎的,因为伊丽莎白是那么一位善良如圣母的女人,可他将要做的却是一件完全不可原谅的事情。但他又不得不进行欺骗,他自认为这是弗兰肯斯坦亏欠他的。

  最后不同于小说的结尾很是微妙。我差一点以为弗兰肯斯坦死了,那么怪物又该是孤独的一个人了。此时两人的地位关系已经起了变化。不再是怪物追随着博士,而是博士受着怪物的领导,一起朝寒冷的,茫茫无边的北极走去。像是一个悲伤的,见证命运沉浮的幽灵,却依旧徘徊在孤独灵魂的边缘。

  那一句“All I want is only your love”最终还是说了出来,只是对此他们谁都已经不在乎了。

  《弗兰肯斯坦》影评(五):Frankenstein的台词

  At first, I knew nothing. But I study the ways of men, and slowly I learnt how to ruin, how to hate, how to debase, how to humiliate. And at the feet of my master, I learnt the highest of human skills, the skill no other creature owns. I finally learnt how to lie.

  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事实上台词都很好。以后慢慢补吧。

  《弗兰肯斯坦》影评(六):“灵与肉”的高下——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

  周日在人艺连看两场《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四个小时,看得颇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以下简称BC)和约翰尼·李·米勒(以下简称小米)两人分饰科学家和科学怪人两个角色,可巧的是两人都演过福尔摩斯,两福同台飙戏,又是这样一出经典科幻剧目,累也认了。晚上回来看网上评论,一水儿的称赞BC演技赛高,当然也有个别同学说小米的怪物演得比较好。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开来看。

  评价一个角色的塑造水平,不能单纯说“演技”,还得记着外形对观众的刺激,外形对了,观众就信了一大半。所以这是为何怪人只能光脚,科学家却要穿八道褶儿的长风衣。有时候说某某演员演啥都像他自己,没办法,长相决定的。个人觉得,恐怕还跟体型相关。高矮胖瘦,先天就带了角色的“形意”,体型又捎带影响气质。张飞是豹头环眼,不会是削肩细腰。你要说诸葛亮是个胖子,我死都不信。

  人类体型分三种,内胚层的胖子,中胚层的肌肉男,外胚层的瘦子。看影像,小米是肌肉男,BC是瘦子。肌肉型的演员,感情丰富外露,爆发力强。而瘦的演员,总是长于内心戏,感情表达的方式也是深沉凝重。表演工作坊的李立群和金世杰老师就刚好是这么一对“肌肉VS瘦子”的演员。两种不同个性冲突,看起来当然带感。

  说回弗兰肯斯坦这部戏,虽然名为“灵与肉”,卖点却是角色互换。虽说此举能够更加完整而深刻地展现作品“善恶同体”的主体,但个人认为这事儿对小米其实挺压力的。科学家和怪人这两个角色,都与普通人差别巨大,对于马脸麻杆BC同学来说,演出可谓得心应手。毕竟只要可劲儿往“神经病”上靠,他的强大气场就能把观众视线拉到自己身上。而小米同学比BC矮了那么一点点,帅了那么一点点,前额嘴唇都富有丰盈的肉感,无论怎么看,都更像男人,而不像怪物或疯狂科学家。

  凸显在角色塑造上,不得不说BC怪人版的观感远远高于小米怪人版。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剧本的结构中,怪人是挑起冲突的攻方,科学家是守方。从放火烧屋到杀人沉湖,总是怪人步步紧逼,科学家节节退让,怪人是扰乱日常的特殊力量,所以饰演怪人的演员应当在气势上强于饰演科学家的演员。在BC怪人版中,角色的分配恰到好处,不仅BC怪人完美展现了咬住不放嘴的杀气,而且小米也把身处漩涡中内心两难尚存人性的科学家表现得丝丝入扣。反观小米怪人版,当两人对戏时,攻方的怪人气势不足,两脚像是钉在地板上,只靠挥舞双臂来造势,应当是守方的科学家却大显geek风范,在舞台上走位风骚,这样一来,戏味儿就变了,不仅前半场绵软了许多,科学家和未婚妻的对手戏也欠缺了温度,BC的科学家太过凌厉,毫无依恋的意味。不过从BC能带动对戏演员的情感反应这一点上看,仍然不得不说他真是优秀的演员。

  其二,单就对“怪人”这一角色的诠释,个人觉得还是BC胜出的。其实在看完第一场时我就在想,珠玉在前,小米要怎么演?他不可能照搬BC的诠释方法。果不其然。以开场的“破茧”来比较,BC是全身抽搐了十五分钟,让人感受到怪物在适应每一块筋络肌肉时的不适感。这个怪物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完全的“异类”。而小米版的怪物,身体表现的重点在右腿,让人觉得他只是一个“某处异常”的人类。他面对草地,雪,火,他人的反应也更像是个无人教育的孩子,而非一个怪物。的确,这出戏里“科学怪人”这个角色的演出方法众多,他不是人,他不是任何一种生物,可以是野兽,婴孩,机械……但有一点是最为重要的:他的自我厌恶感。一个生来就不被爱的“人”,当然知道这是缘于自己的丑陋,他认识美,但不敢渴望爱。他对自己是由尸体造成这一事实充满厌恶(参见盗女尸一节)。这种自卑在BC的表演中,被夸张成了“狂妄”。他在背诵诗句甚至要求权力时,不是乞求,而是扭曲地昂着头,显示出傲慢(看,我懂得如此之多!)而且BC的肢体动作更加怪异,传递出这种狂妄的毫无来由。

  再看小米的怪人,出场尚可,但从跟老爷爷对戏开始,就有一种抓不住角色的感觉,令人疑心他是师承表现派。从学了语言站起来之后,他对怪人的塑造就只剩下吐舌头甩胳膊摇脑袋三板斧了。要说这是天真,我实在不认可,要说是“奴性”倒还有些像。把怪人演成智障,还不如突出他身上官能性的部分(虽然他只在新婚之夜那一场展现了他的好体力!),把重点放在“肉欲”或“恶意”,戏可能会更加好看一些。而最后两人共同步入北极的那一幕,本该是怪人逆袭的得意与自我解放。但小米的表演太轻,便失去了令人回味的分量。

  总之,一出好戏,半边分量在演员身上,而说到对角色的理解,考的是个人素养了。然当下演员,皮相美的多,而灵魂有厚度的少,即便有好本子,又交付何人演说!但愿戏剧工作者们能再多下功夫,才好把观众喂饱。

  《弗兰肯斯坦》影评(七):Frankenstein┋能不能他妈别再无休止地管他叫“卷福”了?

  【写于2015年12月28日,于长影电影院观后。】

  【首发自微信公众号:图斯鸠皮德 TuStupid】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EyNjEwNQ==&mid=400838803&idx=1&sn=9b91e3630df2f946597a22f5406520b5#rd】

  倒不是对这个绰号有什么意见。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土地的人民都这么神奇,有能用一个角色的名字称呼一位演员一辈子的本领。我的意思是,即使在今天的话剧影像放映结束之后我还是听到了一堆,什么“原来卷福还演过这个”“我都认不出来卷福了”“卷福好辛苦啊”,云云。

  人民群众是毫不知情的,他们不认为“本尼”比“卷福”更合适,他们也不知道这两个词儿都是两个字。大家都更喜欢后者,因为大家都这么叫,所以我也这么叫咯。所以几乎在所有人的心里,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都是一个顶着深色卷发目光机警的性冷淡大侦探。

  作为一个演员来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好事,糟透了。你演弗兰肯斯坦,你演哈姆雷特,你演Alan Turing,在这片土地上都会被在宣传海报上打上大大的两个字:“卷福”。

  谁管你叫什么啊,你演过夏洛克,你就是卷福。你永远都是卷福,没什么人在意你是作为一个演员个体存在的。

  这事搁你你糟不糟心。

  我就问你糟不糟心。

  还是说说今天看的这场戏。

  这部话剧改编自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豆瓣条目里是这么写的:“改编自由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由编剧尼克-蒂尔改编之后,舞台剧《弗兰肯斯坦》将从“怪物”的角度来讲述这个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科幻故事。” 玛丽雪莱心也是够累了,作为一部伟大书籍的作者还是没能单独存在,她是作为“雪莱的妻子”被放在简介里的。

  由导演丹尼-波尔(Danny Boyle)担纲执导,于2011年在伦敦西区正式挂牌上演。这个NTLive呢,就是National Thartre Live的意思,英国国家剧院现场。这个项目向全球录制播放最好的戏剧现场作品,于2009年诞生。

  所以在这个消息放出来之后,有人以为这是现场话剧,还真的有人这么想。真的。所以我被问了好几次,每次我都战战惶惶的把“录制版”放在最前头,谨防哪位朋友为了围观“卷福”花这100块钱。我的心也是够累了,不过不及玛丽雪莱。

  其实在差不多一年半之前我已经看过了今天长影电影院放映的这个版本。2011年的嘛,资源都凉透了的嘛。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在B站有,字幕制作来自ISHERLOCK字幕组。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版本更广为流传,可能是本尼老师对怪物的演绎更为有张力一些?不能这么说,我没看过约翰尼李米勒演怪物的版本。噢,顺便一说,这个话剧是本尼和约翰尼每天轮流扮演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医生和怪物的。

  而且,在录播版里的弗兰肯斯坦从巨大的囊泡里“出生”的时候,裆部是有遮挡的。但是据说在现场,是没有的。

  也就是说,本尼老师和约翰尼李米勒老师在全英国国家剧院的现场观众面前,前十五分钟是一丝不挂的。

  向演员这个职业致敬。

  比较好笑的是,在话剧上演的时候,本尼老师的前女友,据他所说两个人现在已经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不过后来他先上车后买票地和苏菲亨特结婚了)(先上车后买票的意思大家自己体悟)给他打来电话,她已经和她的父母买了前排的票打算看一场他的话剧,不知道他是否乐意。

  本尼老师说,没什么不乐意的。不过就是在前女友和他的爸爸妈妈面前全裸着蹦来蹦去大概十五分钟而已。没什么不乐意的。

  再次向演员这个职业致敬。

  我想先说说这部话剧的舞台灯光和美术设计。英国国家剧院是不可能缺钱的,在这部作品里,整个舞台中央铺设了一条铁轨。上头第一张图,就是开场不久的时候,一辆货真价实的,充满蒸汽时代风味的行进着的火车,贯穿开进了舞台。上面的工人们都戴着蒸汽时代的眼镜,轮着锤子,凿子或者其他的什么玩意,跟着背景音乐舞蹈起来。

  而第二张图大家可以看见上头有一堆亮亮的小点儿。那是挂在舞台上头的无数个小灯泡,随着剧情一闪一闪,有的时候甚至会像波浪一样分批次地闪亮,真是相当好看。非常的震撼。图片里看起来非常不起眼,但那着实是很大很大的一片,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大小各异的灯泡。它们呈不规则的倒棱锥形在舞台上吊出了一片相当迤逦的世界。

  如果大家能够看上一遍,还能发现舞台中央是有一个圆形升降结构的,这个圆形升降结构可以旋转,可以上浮下沉,可以分裂为两个半圆分别旋转和上浮下沉。剧中的很多情节和场景都是靠这个神奇的舞台支撑起来的,Victor的家中以及他的卧室是后高前低地微微倾斜,面向观众。有很多情节就发生在这个倾斜的半圆形台子上。

  由于我极度推荐大家寻找资源,或者购买DVD,(有机会等明年如果所在城市和NTL有合作去观看放映也可以。如果有的话)我是不会剧透的。

  绝对不会。

  这个故事充满了隐喻和哲思。爱和背弃,人之天性,还顺带提到了一点儿宗教。

  如果能去看看玛丽雪莱的原著就更好了。

  如果说得太多了就显得有点儿过度解读,我是说,无论谁看这部作品都会有代入感。可能你是执拗单纯地寻找陪伴的怪物,可能是追求创造带来的满足感的弗兰肯斯坦医生,可能是那个悉心教会了怪物不少事儿的瞎眼老爷爷(ooooops,剧透),可能是啥也不懂一心只想和弗兰肯斯坦生猴子的他的表妹(ooooops,剧透again)。你可能是所有人,你可能所有人都像,或者说,所有人都有点儿像你。

  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无论是怪物原始的欲望和渴求还是医生的天才疯魔,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激动人心。

  感谢约翰尼李米勒和本尼迪克特康博巴奇,感谢所有参与该剧演出的演员们,以及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话剧永远不会黯淡,时代的进步只会让它的魅力历久弥新。

  《弗兰肯斯坦》影评(八):等了五年,圆个小心愿

  周末早起,在重度雾霾中穿梭30多公里,就为了看五年前一部剧的录影,这份诚意足以感动英国国家剧院了吧。今年是National Theatre Live正式入驻大陆,虽然拿出的第一轮作品都老得很,而且三部剧已经看过,但禁不住有错过五年的Danny Boyle力作《Frankenstein》。主办方无疑指望黄瓜先生(大家都叫他“卷福”,不过我觉得Cumberbatch和Cucumber更像)赚眼球,甚至联合Tom Hiddleston的《Coriolanus》打出“男神季”的标语,但该剧最让我期待的还是Boyle的导演,对Mary Shelley经典哥特小说的改编,以及Jonny Lee Miller——这位演艺才华很可能不输给卷福、只不过没有走商业大运、但又比他帅得多的男演员。

  到了遥远西北部的中间影院,终于有懂行的工作人员给我答疑解惑:虽然该剧在初演时是两位男星每场交替扮演弗兰肯斯坦和怪人,但本轮大陆的片源只有卷福扮演怪物的版本,也就是说,我期待两个版本一网打尽、享受Lee Miller大放异彩的机会暂时破灭了。

  开场颇具印象派色彩,怪人从一个貌似襁褓的圆形布障里挣脱而出,在血色的光线下像一只刚出生的羔羊蹒跚挣扎。Boyle对怪物行动的想象应从婴儿、幼兽和精神病患者身上汲取了很多灵感。这种充满表现力的诠释很适合舞台,卷福的表演也无懈可击,但偶尔会被“有爱”的女观众解读为“萌”,招致煞风景的笑声。

  剧直接跳过小说之初对弗兰肯斯坦人物背景的交代,让我担心这样的删节会弱化人物动机和故事深度,到后面才发现,这一桥段被巧妙地转化为弗在一个梦境里与死去弟弟的对话。该剧将小说中很多难以在戏中直观表现的心理活动和时间延展转为人物的话语,若编剧和演员的功力不够,很容易让类似桥段显得突兀做作,但在这里还是流畅有效的。如果说遗憾(不可避免的),那就是怪物逃跑之初与老农一家的互动和结尾追逃到极地——这两个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段落——还是改编得过于简单了,以至于怪物秘密寄宿的小屋完全没有出现,只通过上下舞台和老农儿女的感叹(“你看,地里的石头都神奇地消失了!你说是谁干的?我们终于可以开垦了……”)来衔接,人物互动有些松散。虽然把力量放在对话上无可厚非,但还是觉得这样有创造活力的导演,这么大的制作,完全可以多演半个小时来更深地挖掘怪物的世界。或者,可能只是我意犹未尽吧。

  不得不佩服雪莱,18岁的少女在19世纪初就写出了兼具浓烈的哥特氛围和浪漫色彩的恐怖科幻作品,其所包涵的思想内容也足够丰富、甚至多变。人性兽性、边缘化是催生犯罪题材作品的永恒主题,但她让其中之一创造了另一方,于是权威、归属、伦理这些哲学概念也被一并卷了进去。尤其是在这个年代,从克隆到生育本身,人类文明反省自身创生的权利责任俨然变成了小说影射的一个重要方面。怪人是弗兰肯斯坦沉迷科学、远离人情的产物,但他却将爱和皈依人类社会视为终极目标。弗摧毁了辛辛苦苦答应怪人制作出的女怪人,只因为他不能接受怪物比自己更深刻地领悟爱和情的事实。自尊受伤之后是赤裸裸的嫉妒和复仇的欲望,他因此对女怪人所下的“毒手”,从某种意义上,可归类为hate crime,甚至比怪人杀生的行为更令人不安。弗追赶怪人到北极,一心要消灭他,却发现怪人已是唯一他所拥有的东西,而在他因寒冷和饥饿而险些死去的时候,怪人也紧张得不知所措。这外表的怪,和思想的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势必互相依存。到最后,爱与恨,正义与邪恶,其实已在高热下相容,流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在每段人和人的关系中。

  可能是品味被NT惯坏了,以至于两部今年的新作都有点underwhelmed。但NT的作品有个特点,音乐几乎只在换场时出现,就算故事有高潮低谷,但戏的能量是恒定而连贯的,这或多或少弥补了拍摄剪辑所留下的片段感。所以每次看完还是会有世界转换的恍惚,都需要长长舒一口气。这个周六,不大的影院坐了个满场,远比零星要响亮的掌声迟了五年,虽然一想到这只是个录影,大家也不禁扑哧作笑,但谁又能说不爽呢。

  (七月末中间影院场)

  .上周末又看了众筹成功的第二版。Miller对怪物的诠释,很多灵感来自两岁的女儿,难怪其角色也更惹人同情怜悯。第二次看,发现英国现场观众和大陆后辈的笑点频繁错位,甚是有趣。Underworld的电音专辑听不来,但为该剧做的配乐相当精彩。

  《弗兰肯斯坦》影评(九):《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丹尼·鲍尔的名著解读

  《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丹尼·鲍尔的名著解读

  文/姜小瑁

  2013-08-07

  名著的电影/舞台剧改编似乎从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一方面,它结结实实地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当然这个“踩”究竟是“借力”还是“践踏”要分好几种情况讨论;另一方面,名著庞大的群众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工作者的自由,太过剑走偏锋的视觉化呈现方式必定会被扣上“亵渎”的帽子。虽说名著改编实在众口难调,但观众之间却早已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共识,那就是不论导演怎样努力、卡司怎样强大,名著改编注定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是失败的。这种观点的流行甚至泛滥并非毫无根据,我们每个人都一定遭遇过不止一部名著烂改编。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未免有点过于“一刀切”,因为即使在烂片中也可能会有几处闪光点,这几处闪光点就是导演对名著的个人化解读。毕竟,碍于时空和媒介所限,电影和舞台剧很难达到文字那般的延展性,也不得不对名著进行取舍和修改,以使其能够在新媒介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并成为导演抒情与言志的文本。

  舞台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绝非对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完满改编,但我们却可以将它看作丹尼·鲍尔对原著所做的一出精彩注脚。虽然这版舞台剧不可避免地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节并因此削弱了故事的层次,但它对保留的部分做了独到的阐释与扩充。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原著中隐性的女性元素的呈现和对女性角色的充盈。

  舞台剧以小说中的第一个高潮,即怪人的苏醒,为开端,打破了原著的套环形叙事结构(concentric circles of narration)。随着套环形结构一起消失的还有Walton这个人物,这样本来三个人的一场戏他就始终没了姓名【咳咳。Walton在原著中虽然一直充当幕后工作者的角色,但其在小说结构中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因为他既是弗兰肯斯坦的镜像,又是其反面,他的存在反衬着弗兰肯斯坦的阴暗面,揭示了后者必将走向毁灭的原因。可惜的是这个重要的人物在舞台剧中被隐去了。舞台剧伊始,怪人打破了某种类似母体的装置,破壳而出,仿佛新生儿冲出母体获得崭新的生命。这是对原著内容的充盈,也与许多《弗兰肯斯坦》研究者的观点暗合,即弗兰肯斯坦充当着父亲/母亲的双重角色。他企图绕过自然的生育法则,用不自然的方式创造新生命,因此是个自然、神道的僭越者。而弗兰肯斯坦的工作室,或者说怪人所躺的工作台,也因此成了母体子宫的象征。生产的阵痛在小说中得到了文字的戏仿,在舞台剧中,这阵痛则由那几道强烈的闪光描绘。

  不仅如此,舞台剧对女性的形象和作用也做了极大的扩充。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以被动的受害者的身份存在着,她们总是低男人一等,更不被允许分享男人,亦即小说的秘密。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或许只有到死的那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她深爱的男人总是躲得远远的,以及为什么他从一个翩翩科学美少年变成了一个堕落的神经质。但在舞台剧中,女性绝不是下等的存在——她们拥有与男性同样的话语权、梦想权,与男性力量分庭抗礼。剧中,伊丽莎白与弗兰肯斯坦就“责任”进行着争吵,伊丽莎白更是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生存现状的不满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新婚之夜,弗兰肯斯坦向伊丽莎白坦白了自己僭越自然创造生命这个事实,与妻子分享了自己最黑暗、最隐私的秘密,将女性摆到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位置。这些都是原著中未曾出现的情节,也是丹尼·鲍尔对原著所做的私人现代化注脚。除此之外,舞台剧中的女性还肩负起了捍卫文明的责任。小说中,怪人在弗兰肯斯坦的新婚之夜潜入洞房,将伊丽莎白残忍地杀害。剧中,导演加入了伊丽莎白与怪人的互动,前者成为了全剧中唯一一个愿意诚心接受并帮助后者的人,她代表着文明本该具有的宽容与博爱的精神。但怪人却将这份善心视作粪土,他将从造物主和人类身上学到的撒谎的本事反打在善良的伊丽莎白身上,将其强暴并杀害。玛丽雪莱的原文中并没有关于强暴的描写,但是许多批评家认为伊丽莎白死去时的姿势带有极高的色情意味。想必导演是将这种模糊其词进行了舞台具象,形成了自己的解读理论。

  提到文明,不得不说《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也与《弗兰肯斯坦》的另一主流解读脉络暗合,那就是文明使原本善良且崇高的人性堕落。在小说中,怪人不停地重申“我本善良”,是人类,或曰文明,的残忍将他打造成了一个可怖的杀手。在舞台剧中,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出生不久的怪人用一袭红衣将自己裹住,踉踉跄跄地跑到了街上,正好碰上了庞大的机械,也就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在庞大的机械面前,怪物这个“新生儿”反而像个充满恐惧的垂垂老者,似在暗示机械/科技对人性的打击,或曰其丑陋的一面。且此时的怪物着红色,生命的颜色,而机械则是暗色系,似乎是生命与非生命的猛烈碰撞。此时的怪物或许,如他自己所言,仍对生命抱有美好的期望。这一段是描绘正是怪物与现代文明,或曰堕落的现代文明的对撞。文明堕落的另一标志便是卖淫。怪人赶跑了企图猥亵妓女的坏人,表明其正直的本性。但获救的妓女被怪人的外表吓坏了,顿时忘记了怪人的救命之恩,纠集街上的人群对怪人进行恐吓与殴打。可见“文明”与“野蛮”之间并非有多么明显的界限,其转换可能比翻书还快。

  文明不仅使人性堕落,走向崇高的反面,甚至还使人“去人化”,变成了不会感知、没有情感的机器。在怪人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威廉之后,弗兰肯斯坦孤身一人踏上雪山,准备与怪人决一死战,替弟弟报仇。然而,当见到这个肌肉协调、能说会道、热爱《失乐园》的怪人后,他居然忘记了自己寻找怪人的初衷,完全沉浸在对自己创造物赞美的巨大狂喜中。他忘记了眼前这个所谓完美的艺术品是死尸、腐脏拼凑出的怪物,自恋与自大表露无遗。然而怪人自己却没有忘记这个事实。在恳求弗兰肯斯坦依样画葫芦为自己创造一个伴侣后,怪人对这个行为产生了怀疑,他不确定自己是否会爱上这个用死尸再造的“人类”,这个浑身散发着死亡的腐臭味的反自然产物。不仅如此,怪人对“爱”也有着深刻的理解,爱就是整个人像泡沫一样翻腾,内火中烧,心如铁锤,让人有无所不能的勇气。这种对存在本源的怀疑和对爱的炙热向往是弗兰肯斯坦所不曾感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怪人成了正经的人类,而人类则已经堕落成了毫无情感的怪物。

  总体来说,《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对玛丽雪莱的小说做了中肯的呈现,同时揉入了导演对于小说的现代思考(如女权,如文明与人性的巨大冲突)。两位主演的表演更是无可挑剔,毕竟,或许许多人看这场剧的初衷就是膜拜演员吧。

  《弗兰肯斯坦》影评(十):你很怪,可你很美

  早晨起迟了,睁眼拿手机就看到文慧园23号的推送:今日放映卷福《弗兰肯斯坦》。从睁眼到买票支付完成总共没超过10分钟,虽然卡里只有230,还是毕业季正缺钱的时候,想到卷福仍然只挣扎了3秒就决定买了。看之前是冲着卷福去的,看之后却觉得从场景到演员都可以用marvelous来形容,收获远远大于120块的价值

  导演奇思妙想,伦敦公映期间两个主演经常调换角色演出,今天看到的是卷福演creature的一版,但鉴于他以前的表演不难猜出他演creator的样子,话虽如此,如果有机会看到另一版还是一定会去的。前十分钟没有台词却张力十足,随着剧里强有力的心跳,我的心也跟着噗通噗通,一直知道卷福演技好,肢体表现力极强,可是长达十几分钟的无对白、纯形体却看得心里一揪。抛去粉丝的个人崇拜,不得不说在前十分钟我甚至忘却了台上的表演的是卷福,像是被某种力量牵引着去感知,感知一个生命以非正常方式被创造后的变化。他初来世界却并不是婴儿,身边无人照料指引,可他顽强并倔强地感受光芒,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行走,无数次跌倒翻滚伴随无力地呻吟,直至站起,那一刻作为观众的我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心疼。因为他丑陋的容貌吓坏了创造他的人,他逃了,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无不排斥他,打骂他,直至遇见盲爷爷。一年的时光,盲爷爷教他说话写字读书,教他正确的道德标准,盲爷爷多次提出带他见儿子儿媳,他都小心翼翼地拒绝,我猜他是预料到了结果怕连盲爷爷都不能守护他。结果如他所想,儿子儿媳把他当怪物一样击倒赶走,他却没有像以前那样选择听之任之,他满腔怒火说要报仇,一把火烧死了三口之家,包括赋予他新生的盲爷爷,那一刻他说他没有遵守诺言,并没有守护他。看到后来不难发现,他杀死William是因为creator抛弃他不见他,奸杀Elizabeth是因为creator违背了承诺亲手毁掉了他的一个梦,这些无不能看出这个生命的脆弱,他希望有人对他负责,希望他相信的诺言都会兑现,否则便要毁灭,哪怕Elizabeth信任他、理解他,可他的心里只有复仇。

  作为一个不被理解的存在,他不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赋予他生命的父母,他孤独又小心地活在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上,他孤独,他想爱也想被爱,他问creator没经过他的同意就创造了他为什么要被抛弃被毁灭。最后好似恶魔一般的他是这个世界的产物。假想盲爷爷的儿子儿媳接受了他,他会和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永远幸福下去;如果世人不厌恶驱赶他,他会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在城市里;如果他得到了creator创造的另一个同类,他会和她去别的地方开始新生,可是这些如果都不存在。他厌恶自己出身,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方式,和旁人一样觉得自己是从坟墓里挖出由野兽的食物组成的生命,他厌恶人们因为他无法改变的先天因素排斥他,他致力于改变生活状态可是毫无起色。他痛恨创造他的人却害怕这唯一与他有关联的人撒手人寰,哪怕两人相爱相杀在北冰洋的船只里也没关系,只要creator活着。这便是悲哀,孤独的异种生物的悲哀。我常常觉得自己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喜欢一个人行走,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偶尔会觉得孤独,可这种孤独完全不能和creature的孤独相提并论,他孤独在于诺大的世界没有同类,站在了大多数人类的对面,而我的孤独只是不被想起,不曾被孤立,这样想来他的痛足以扭曲摧毁一个人,只要有人抱抱他,告诉他他其实不丑,他其实有人爱,他就不会变成恶魔。可世界的不公在于缺爱的人变成了恶魔,吝啬爱的反而是大家眼里的正常人。

  如果世界排斥你,我愿给你怀抱,在我眼里你没有原罪。如果他辜负了你,请别伤害我,我不愿承担别人的过失,只想让你知道,我在你这边,你并不孤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弗兰肯斯坦》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