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死期将至》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死期将至》经典影评10篇

  《死期将至》是一部由多罗塔·肯杰扎夫斯卡执导,达努塔·沙弗拉尔斯卡 / 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 / 帕特雷齐娅·谢夫奇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期将至》影评(一):死期将至

  开篇似乎还不错老太太路上出了点惊险,一个人惊乍得喃喃自语,那一段让人有点高深莫测,不晓得这片会拍成很有哲学味还是抽象前卫派?不过再往后看可真就够闷死人了来来回回就是一个人孤孤清清的与世隔绝生活,想说个话都只能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好像被全世界都抛弃了一样。老太太一直以为自己的儿媳妇是坏人呢,谁知道真正坏了心肠的竟是自己心心念念挂怀着的宝贝儿子,原来真相从来都是残酷的,伤你最深的人必定是你最亲的人。

  生命静静的逝去,老太太最后的一段时光如湖上涟漪般淡去,让她的死如涅槃。

  是不是生活的像狗一样单纯时,我们才会发现——我们老了。

  可看着那个小胖丫头时,我哑然,青春何惜,耄耋何惧啊……

  趴在核桃堆里与老狗一起吃核桃时,也许那映照的就是美丽的生活……

  《死期将至》影评(二):摄影太赞了

  舒缓的奏鸣曲,摄影教科书

  虽然分数最多给四星,但是必须要力荐这部片子,只因为它的摄影。它是这两年看过的摄影最牛的片子了,所有镜头近乎完美无可挑剔。想想自己也玩了几年单反了,但拿出哪张也比不了人家任何一个定格,唉,汗颜哪。不知道灯是怎么布置的,但就是那老房子自然光线也必定是极佳的。

  当然,不只是摄影,音乐也达到了与画面相得益彰境界,老太太几乎是一个人撑起整部电影的表演炉火纯青,影片节奏舒缓,如同莫扎特A大调般怡人。

  生命静静的逝去,老太太最后的一段时光如湖上涟漪般淡去,让她的死如涅槃。

  是不是生活的像狗一样单纯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老了。

  可看着那个小胖丫头时,我哑然,青春何惜,耄耋何惧啊……

  趴在核桃堆里与老狗一起吃核桃时,也许那映照的就是美丽的生活……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2843457/blog/7579025/

  《死期将至》影评(三):终于,现在我能安静的死去了

  她是一个美丽优雅的老妇人。她忍受不了医生直白粗俗的检查用语;她为自己和狗做精致的早餐;会在深夜轻声轻语训斥狗;她说话会用敬语,不论对谁;她会穿精致的衣服,涂那只最爱的口红,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

  她是一个孤独可怜的老妇人。身边只有一条不离不弃的狗;打不通也接不到的电话,即便每次铃声响起,她都用尽全力跑过去;喝不上的热茶,搬不动的钢琴;床头柜上摆放着的凉水和药片。

  她固守的是回忆,她赖以存活的只有回忆。现实,只有一次次的绝望

  她从望远镜中看别人的青春,时光交错中与自己的过去共舞。沉醉之时,一声犬吠拉回现实,它明明是通人性的,为什么导演会这样安排。或许是因为回忆太美,只会越陷越深。听到“交易”,她嘲笑现实世界愚蠢。“金钱买不到一切”,可惜,连亲人也不懂。

  那个只认识食物和戒指,不会说敬称“奶奶”的孙女。她悲哀“她真的是我的孙女么,这能使我孙女么”。看着这个令人厌弃的小胖孙女如此忘我得吃核桃,我在想,她和那只同样爱咬核桃的狗区别在哪,听到她问奶奶的将至“要多久”,我知道了,狗是通人性的。

  所有的期待与爱,似乎都给了那个定格在少年时代的儿子。离别的拥抱,她那么眷恋,他却只是形式,然后牵着毫无教养女儿离开。给母亲的只有一个背影,而在她眼里,看到的仍是当年那个一直回头招手,爱着她的儿子。因为犬吠,她听到儿子的背叛与无情,她不解,质疑自己,质疑过去,质疑人生。又因为犬吠,她翻看的老照片洒落一地,她没有再像往常那样责骂狗,没有再捡起,无视地走过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绝望。总会知道一些残忍的真相,是导演残忍,还是人生?

  暴风雨的那一夜,她说“暴风雨让人振奋”。电影的灯光效果好像只有那一束雨,她径直走过去,忘记年龄,忘记孤独,沉浸在雨中,与自己和大自然相拥。银发丝毫没有影响到,正是盛开时。

  她荡起秋千,像她常说的,是疯了吧。疯的那样纯粹,笑的那样单纯,像回到未经世事的过去,让人心碎。音乐声中,画面再也分不清动与静。明明是在摇摆着,我却看到了时间的静止。

  她把房子给了懂得珍惜的人。终于,有人帮忙移动了钢琴,有人端了一杯热茶。终于,在孩子们欢快的吵闹声中,她听到了内心安宁。死期将至,无需准备,无需迎接,终会将至。她会如愿上天堂

  “你看见黄昏,日落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己,深埋谷底。”

  《死期将至》影评(四):《死期将至》我也想像老奶奶那样虽然孤独但是优雅的老去

  昨天把《死期将至》这不电影看完了,104分钟,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还有那只狗,那种一直充满着整个屏幕的孤独,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幕。

  有一幕是白天老人家看到了儿童乐团跳交谊舞,到了晚上老人家里的保险丝坏了,她起来点蜡烛,然后在烛光之中,老人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光与自己心爱的人在偏偏起舞,那个镜头在年轻与年老之间的切换,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不知是梦境还是现实的虚幻当中,特别美。

  有一幕是老人家与自己孙女的对话,老人家对于满载着自己一辈子回忆的房子想要让自己的孙女进来居住让她继承它,但是小女孩的不耐烦以及对这个房子的不屑,却只对他的戒指情有独钟,老人家答应她会在她死后她可以得到这枚戒指,她说这要过了不知道多久,老人家很难过说不用了多久了,你最好帮我祈祷一下我可以上天堂,小女孩说:“好的”。 老人家是真的伤心了。

  镜头有好多次拍到老人打电话或者接电话,那是他儿子的电话,他儿子一年有一两次来看她,老人家打电话也总是打不通,老人家总是时不时忆起她儿子的孩童时期,也许那时期他们的相处是最多的时候记忆也是给她最深刻的时候,等待那种心情,等到最后老人家打电话给他儿子说你不用来了,不需要,知道最后老人离开,孩子都没有出现

  老人家换上了自己喜欢的衣服,给自己化上了妆,躺在床上,那时候进度条还有20分钟,蜡烛在准备熄灭之时重新燃烧起来,当时我意识到了老人可能是要自杀。我当时的想法是,老人是孤独而死。但是看到蜡烛准备灭掉之前又重新燃烧让我想到没有那么简单,果然老人跳起来说死,怎么可能,又看到了一个虽然孤独,虽然年迈但是一直拥有一颗年轻的心的这样一个可爱的老人。

  老人在经历过一次之后,她做了一个我她自己认为疯狂决定,她把自己的全部的财产还有房产都作为遗赠赠送给了儿童乐团,并且把自己的遗产2400,用做修葺房子,她认为那是一个疯狂的决定。

  老人家最美的那个镜头,就是她在荡秋千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她也许也回到了自己的孩童时代,就像把遗产赠送一样,荡秋千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件疯狂的事情

  最后,老人家没有喝到小朋友给倒的茶就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希望她是感受到了温暖的。

  人孤独地来,孤独地去,想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就是孤独,我想拥有的是老奶奶面对死亡的心态,优雅地离开。我们绝对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感受到如此的孤独,老人和孩子一样,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外头的时候别忘记常回家看看,常常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

  如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导演的作品《候鸟》一样,她的《死期将至》给我带来了同样的震撼,神一般的存在

  《死期将至》影评(五):死期将至

  一位老人,一头银发,守着一座空空的大宅,和一条叫做费城的狗。一阵敲门声之后,一张老太太的脸试探性的闯入了镜头,迟疑了一下,露出微笑。就这一笑,拉近了我和她的距离,我打心底里对这位老人有了亲近感。穿越了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固执地坐在了所有人群的最前面一排,这是被谁传染的坏毛病呢? 美到极致的光影,在黑白胶片上比放大的每个细节,特写和中景更多,生动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人和狗,配合的天衣无缝。 黑白的影像中,看不到演员老去的痕迹。一样优雅和高贵

  以旁人的角度,或许不能感受老人孤独寂寥的十分十三吧。。。这或许是现代社会老龄化的一个小缩影吧,或者膝下五儿孙,或者被儿孙抛弃了的,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社会的悲凉。 无亲无故的一个人,房子都没有了温度,或许小猫小狗可以抚慰心灵的缺失

  年轻真好,有足够的精力去探索世界,去游览缤纷多彩的世界,也有足够的热情去闯荡

  《死期将至》影评(六):老人

  人们之所以敬重老人 因为老人始终以人一种沉重的死亡的镜像 反射着每个还未被青春遗弃的年轻的面孔

  老人身上承载了所有我们已知与未知的信息与记忆

  过去 我们都曾是那个骄纵无礼的孩子 想吃就吃 想闹就闹 最终都被老人的宠溺与乖僻俘虏 他们的一举一动 都像一场来自陌生星球观影

  现在 我们成长为人 过着自己的生活 不再打电话 回家看望老人 即便少有的聚在一起 也是满不在乎的打着哈哈敷衍

  而有时 只是有时 当我们注视着他们 心里猜测着未来的自己 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 睡着每晚短暂 易被惊醒的睡眠 白日在屋里晃荡 跟宠物碎碎念 打嘴仗

  可是为什么老人在回忆的意味里甜笑的时候 我们却在泪目?老人的悲伤似乎也被我们自主地放大了好多倍。

  片中的老人Aniela爱喝花茶爱喝酒 给狗喂黄油面包 偷窥邻居小孩跳舞 讨厌噪音和小鬼 但最后把房子留给了乐团 老人不傻 不瞎也不聋 老人精明的很。

  《死期将至》影评(七):多看一部多罗塔的片子,就会更加爱她

  片子节奏很慢,但里面蕴含的东西却能让人在看完后内心澎湃。

  波兰电影以镜头语言闻名,早期的波兰短片已经把它运用的炉火纯青。

  多罗塔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功力,又加入了女性独特的触觉视角。

  沉静温柔。像一片晨曦的森林包裹在雾境中。

  走进老人最后几日的生活,用镜头扑捉老人最后的孤单,一个有些伤感故事

  隔窗窥视跟秋千都体现出一种孤独感。

  透过玻璃似梦似幻的那些回忆片段是片子的点睛之笔。

  黑这部黑白片带来了心灵上的色彩

  午夜停电,老人站窗前旋转起舞,年轻跟年老大身体不停地切换。

  那一刻,我不知不觉的流泪了。多么优雅的女人,有过年轻的身体跟激情的心。

  想偷盗的孩子爬上窗子跟老人的那段对话,表演的是那么自然,风趣。

  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我已经笑出了声。

  多罗塔,又一部没有黑点的片子。

  《死期将至》影评(八):老人与回忆

  看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和老人是最好的演员。

  本片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优秀,镜头的运动就像音乐一样优美,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干净利落的剪辑,使影片充满张力。本片采用黑白摄影,而好的黑白影像出来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贝拉塔尔曾经说过:“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彩色银幕对我来说太多姿了。”有些时候,彩色也许会令画面感觉扁平化,而黑白影像的确没有彩色的绚丽,却拥有黑白的强烈对比以及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过渡,摒弃掉色彩的干扰,人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在光和影上,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构图感。这样一来,黑白往往显示出比彩色更丰富内容和内涵来。

  一个老人独居在一座老宅子里,除了一条狗之外,陪伴着她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忆了。片子当中不时出现的那些闪回镜头,配合着老人甜蜜笑容和闪烁的眼睛,真的很漂亮

  老人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女。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不过总是来去匆匆。对于老人来说,最宝贵事物就是自己的回忆了,而她一生的回忆都与这座房子有关。她甚至打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记忆,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可对于儿子来说,他只希望把房子卖掉,而孙女只想着吃东西和得到老人的戒指。老人把孙女带到旧房子里,告诉她二战之前这里是多么的漂亮,她拿出儿子小时候玩的玩具,一只翅膀会动的玩具鸟,问:“你想留着做纪念吗?”“不。我想要奶奶的戒指。”“现在还不能给你,要等我死后。”“那到底还要多久啊?”于是老人发现,所谓共享回忆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回忆是一个人的事情。片尾,老人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邻居夫妇所办的儿童乐团,换来的条件是他们要翻新这座老宅子,供乐团使用,并且承诺永不卖出它。因为对于她来说,看着那些穿着纱裙的小女孩们和吹着小号的男孩们,至少能令她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而她的儿子,却只存在于旧照片中。

  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微风吹过,她开始荡秋千。音乐响起,镜头在老人的头顶、背后、正面、侧身来回切换,配合着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织,我们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屋顶、天空、老人被风吹起的白发和裙角、印着花朵的衬衣、满是皱纹的脸上幸福的微笑。镜头向下,老人抬起头说:“生命是美丽的。”太美了!

  小孩子们搬着乐器冲进了屋子,大喊大叫,兴奋不已。这所寂静的老宅霎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老人谨慎地下楼看了看,又慢慢地爬上了楼去,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镜头拉后,现出了窗子、老宅的外墙、院子里的树木…远处,孩子们在玩耍。镜头逐渐提升,我们看到房顶,树梢,直到天空。好像她真的到了天上一样,正如她所说:“天堂才是最好的归宿。”一个人的逝去,带着她所有的记忆,这就是全部。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婆,以及所有的老人们。一个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这就是他所拥有的全部。

  片子当中,似乎讲述了记忆的隐秘性和不可分享性,似乎人本应该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些事物,如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正是它们的存在能令人深感温暖,因为你至少知道:有人和你关心着同样的事物,感受着同样的美好,甚至承受着同样的困惑和痛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就不是孤独的。

  《死期将至》影评(九):死亡夺走一切,留下所有

  一位老人,一头银发,守着一座空空的大宅,和一条叫做费城的狗,把时间凝固在进入落地窗的阳光里。老人总是喜欢推开窗用望远镜看窗外的人和事,而每到这样的时候Phila会趴在窗上和她一起看,老人被过去的记忆缠绕着,现实往往能够唤起那些美好如初的画面,儿子向她挥手告别(老人的笑容像晴日里的果园,能闻到满浆的芬芳转而却又是无奈),自己和情人跳舞(可以看到整部电影里并没再提到这个男人,是不愿不想还是不忍,我只看到老人被Phila惊回现实时的震颤),黑夜里看到自己穿着婚纱在镜子前兴奋地旋转,儿子甜甜地叫她妈妈……这些画面犹如被蜜茶泡过却又仿佛永远隔着一层玻璃,像滚烫的冰,在穿过林子的阳光下蒸腾出深色的雾。

  电影开始时老人到医院去检查,在医生第二遍冰冷地说出脱衣服,躺下后,收起了笑脸,转而对她说,你给我去死吧!我们这一辈子仿佛总是在讨好别人,强迫自己显得温文尔雅地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这就是世俗,它们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老人在等车过马路想起了自己死去的母亲,显得那样的不经心,她说我还是有点喜欢她的,我觉得她的死就是在向我发泄,她忽然死去,她死时比我年轻,或许年轻不了多少……这是电影里老人第一次谈到死,从这个小片段里我看到了老人的不羁坚强性格的来源。而死只是一种发泄,这种发泄对生者的影响直到生者再次变成死者才结束,而新一轮的影响却恰恰在结束时又开始了。可以看到死亡就像一个瑰丽的巫术,不尽相同,却全然相同,看开了其实就可以安然的服从这一场自然的安排。

  老人一直不肯卖掉自己的房子,并叫自己的儿子在她死后搬过来住,但是他的儿子一直以女儿不愿意为由推诿。母子间也早已没有了过去那样的亲昵,一次次拜访只是例行公事,我能看到老人的泪水,像云翳一样,她真的很孤单,她会责怪Phila,骂它上辈子一定是下层的舞者,像个婊子一样乱跳,小傻瓜,但是要知道老人早就没有人关心她了,是被老人沉浸于回忆中不可自拔时也只有Phila的叫声才能把她拉回现实中来,它或许只是不想让老人过于伤心吧。

  老人希望通过让自己的孙女喜欢上这栋房子来留住这栋房子,但是孙女却说这栋房子应该被烧掉,她根本就不喜欢老人,说老人是巫婆,她只想得到老人手上的金戒指,她叫她阿奶,却从不尊敬地叫奶奶。她在一个晚上听到自己的儿子对他妻子说,我会让他把一切留给我的,她不会知道的,她总是支使我,我已经受够了。老人真的不敢相信她一直那么信任的儿子竟会这样对待自己,他再也不是那个会在朝阳里对自己甜甜地喊妈妈的人的,她看着儿子儿时的照片,我相信那一刻,她的心该是碎了。我想起一句话,越是年纪大了就越看不得老人哭,尽管在这部电影里老人很少哭,更多时候是在笑,但是当那些美好的影像逝去时,老人的笑却是那样的让人心痛。我不想说那个儿子怎么样,但是他真的不如一条狗,Phila至少能给老人可以依靠的温暖,而他只让老人感到万分的痛苦和绝望。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最柔和的镜头莫过于老人像那些音乐团的孩子一样地荡千秋,电影中重复出现的那首钢琴曲又响了起来,像晨风一样的颜色,婴孩一样的呼吸,老人笑着说,生活真是美好。是啊,生活真是美好,我们这一生总是忙碌而庸碌,总以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总是为自己没有得到的后悔自责,但是这一切真的重要吗?生活本来就不需要定义,更不需要去寻找意义,我们可以像疯子一样冲进暴风雨中,我们可以在拥挤的街上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像个没有教养的野人指着定律说bullshit,我们的存在就是意义,而死亡让这一切显得更真实。

  老人最后把房子留给了儿童音乐团,她记住了那个下午闯入她生活的称自己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男孩,她把自己的戒指留给了笨蛋儿媳妇,在一个有阳光的下午,老人听到了长久以来消失在房子里的人声,那是儿童音乐团搬进来了,男孩狂乱地弹着钢琴,人影像多棱镜那样显得不真实。于是她相信这所房子能够保留下来了,房子里所有的鬼魂也有了永远的居所,Phila蹲在自己两膝间,窗子打开着,微风吹着,橘色的阳光像一床浅色的被子盖在老人身上,老人睡着了。她说Philadelphia,我最对不起你,其实是我最舍不得你。天堂其实一直很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只是看你想不想再睁开。不知道最后她有没有再想到自己的母亲。他们说,人死时,会看到自己脱离子宫时的情境,这只有等我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去验证了。

  生活是一颗不断被抛光的火山石,渐渐圆滑而冰冷,我们触摸它只是想寻找那些逝去的感觉,死亡则把这枚石头融进血液,最后归还给永生的土地。

  《死期将至》影评(十):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用电影照见人生之“死期将至”

  波兰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波兰电影最重要的历程就是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和连绵而至的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将这种苦难变成艺术。波兰的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从希特勒的蹂躏到斯大林的独裁,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人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中生存下来的。但是,不得不说波兰电影最宝贵的地方,那就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剖析民族性格,将人性中最脆弱而柔软的地方完美的展现出来。说起波兰导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耶斯诺夫斯基,瓦伊达,波兰斯基等等,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一位被忽略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总是喜欢用特写和空镜头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因了女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电影总是如一股泉水一般,潺潺的流进人的心里。

  《死期将至》以怀旧的质感呈现出整部电影,巧妙的回忆方式,华丽的特写,流畅的剪辑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之感。然而,故事却残忍的让人心痛,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死期将至的来人来叙事,其中穿插了家庭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以及沟通的问题,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虽然影片中的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来房子,当老房子面临拆迁的时候,老人表现出了毅然决然的捍卫,或许对于她来说,这间老房子是唯一属于她的东西,她所有的生活,所有的青春都贮藏在这里,她不愿离开,仅仅是因为她生命的无处安放。

  前两年,家里的老人接连着趋势,健在的外公外婆整日处于惶恐之中,他们的害怕不言而喻。而那几年,我总是以标榜自我式的生活不肯归家,然而,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说,外公外婆选好了墓地......从那一刻开始,我懂得了生命的倒计时。他们看着我成长,看着我成熟,看着我离家,而他们的生命,就在这看着,看着的过程中慢慢的流逝。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外公对我说,他一定会亲眼看着我飞黄腾达,而我到现在依然碌碌无为........

  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几十年的人生缩短到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让你在这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体会到生命的历程以及最终的归宿。这也是电影的残忍之处,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把匕首,直接插进你的心脏。在《死期将至》这部电影中,主体是一个老人等待死亡的过程,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并没有设计太多情节用来解释老人的生平,而是在此后的过程中,用望远镜来作为时空的过渡,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也使整部电影增色不少。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第二,用细节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第三,关注个体生命,避免说教和政治,第四,形式之美和内容之残酷形成明显的对立。

  “色彩作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的一门语言。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充分发挥其能指功能,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本片沿袭了黑白电影特有质感,用最单纯的色彩组合呈现出一个老人最后的时光。每一位导演在进行色彩选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而色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在线,而是一种意向性的符号元素,可以这么说,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的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定一个主题,深化其主题,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构架。传达出了电影更深层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影片中的生死观以及延伸出来的人性关怀,摆脱了波兰电影以往的道德焦虑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以及生活问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死期将至》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