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色婚礼》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色婚礼》经典影评10篇

  《白色婚礼》是一部由让-克洛德·布里索执导,凡妮莎·帕拉迪丝 / 布律诺·克雷梅 / Ludmila Mikaël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色婚礼》影评(一):弗朗索瓦,這裡就是海

  《白色婚禮》這部電影看了也有些時日了,未敢輕易寫下這篇影評,怕寫得不好,玷污了這部我覺得題材選得相當好的電影。在芙蓉隧道里欣賞塗鴉,不禁在“弗朗索瓦,這裡就是海”這幅畫作下陷入沉思,那時對這幅畫的感覺是詩意的,詩意中帶有淒涼。回來后每每回味這句詩意淒涼的話語,後來才得知是電影《白色婚禮》結局一幕牆上的一句話。

  法國導演克勞德導演了這部《白色婚禮》,一言蔽之就是一場男師女生的戀愛。影片中男主角的身份是一個年近五十的已婚哲學教師,女主角則是家庭破裂歷經些滄桑但卻天賦異稟的十七歲幼嫩女學生,這樣影片中似乎融入了一層大眾意淫的戀父情節,同時又有洛麗塔情節和婚外戀,如此電影矛盾元素多元化,思考空間較大。按照大眾的道德標準,這是不倫之戀,理應成為禁忌,不為世人所包容和理解。編劇將這些禁忌一絲不苟的攤開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自己去判斷,重新思考或定位愛情觀。抑或是要質問,這個時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爲什麽愛情有如此之多的禁忌?

  女學生的父母都曾是文藝青年,暢談政治理想,探究哲學,最後父親成為一家精神病院的醫師,母親變成精神病,每兩個月都試圖去見上帝,自殺成癮,但卻次次都從死亡邊緣被拉回來,兩個哥哥則是毒癮君子,在女學生十一歲時把她拉入同吸毒,之後兩個哥哥被抓,她則靠賣淫為生,換取毒品,并依靠堅強的意志戒毒成功,之後女學生不滿自己的生活狀況,於是遠離故鄉,來到巴黎的這首學校開始自己的求學生涯,試圖改變自己,洗禮自己。但男教師則不相信她戒毒成功,在他看來,所有的癮君子都是騙子。導演并沒用給出任何女學生有可能毒癮仍在的鏡頭,因此女學生的話應該是可信的。編劇似乎用此來告訴觀眾,女學生歷經滄桑,意志堅強,克服毒癮,獨立能力強,孤身一人來到陌生城市求學,積極追求理想生活,但卻在愛情面前亂了陣腳,失去理智和自製力,最後喪失了年少生命,以此來討論愛情的毀滅性和建設性。

  男教師的妻子在經營一家書店,他在一所學校裡授課哲學,二人感情稍為平淡。女學生的多次無故缺席引起了男教師的注意,男教師起初只是試圖幫助這個女學生,後來感情隨著女學生的哲學觀見解出眾,天賦、靈性異顯,而備受教師欣賞,隨著時間推移二人感情發生蛻變和升溫。男教師的生活開始從平淡的湖水變成潮浪翻滾的大海,然而最後這大海也隨之吞噬了他的婚姻工作

  我們總是在追求和談論愛情,但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麽?性慾,佔有欲,創造慾,毀滅慾,抱負欲?佔有欲和創造慾完整的體現在女學生要求男教師和現任的妻子離婚,和她住一起或者一起離開開始新的生活。女學生渴望佔有男教師,并期待和他一起創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而當佔有欲或創造欲得不到滿足,女學生的毀滅欲就開始表現出來,她剛開始一直往男教師家裡撥打騷擾電話後來又給他的妻子寫匿名的恐嚇威脅信,最後又叫人砸壞了他妻子書店的玻璃,讓人開大貨車撞他的妻子;最後她成功的毀滅的男教師的婚姻、工作及社會地位。抱負欲則充分表現在當男教師拒絕和她一起的時候,她要求做完最後一次愛若再見面就當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然而之後她一再輪換男性伴侶,公然在男教師的哲學課上和男子曖昧,故意讓男教師碰見她和其他男子做愛。當男教師受到刺激后精神略微崩潰,她心滿意足的笑了,這不僅僅是一種抱負欲同時也是一種毀滅慾。

  有人認為,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我們在談論什麽,其中蘊含著一個詞“顧影自憐”,這個詞貌似清純,與前面所說的那些“慾”沒有多大的關係,然實際上這是所有愛情的罪魁禍首,電影開場只是,女學生請男教師吃飯,回家的路上女學生說:“我喜歡你,因為你和我一樣孑然一身。”人類有一個通病,那邊是只有對與自己有幾分類似的人才抱有真正的好感,在我們探尋女學生和男教師相戀的軌跡時,便發現,這無非是一場女學生與自己的愛情。“每個人的愛情大多都是與自己對話,戀愛的過程無非是將對方設想成自己心中的摸樣,然後敗興而歸,不歡而散”。女學生說,“你對我真好,很少有人對我這麼好”,顯然這並不是真正的理由,並不是很少的人對她好,只是她的潛意識里拒絕了“非同類”的關心。

  在哲學課上,男教師和學生討論了潛意識的問題,男教師在提問中,女學生回答道,柏格森認為,潛意識並不存在,它是所有潛藏記憶的總和,你想要恢復就可以恢復;拉辛認為人被潛意識所控制,人一旦心中充滿激情就會著了魔似的為那激情所控制;佛洛依德認為,潛意識是所有主體被壓抑的總和,我們都被不能感知的力量所操控,就像在“宿命恐懼癥里”,人是潛意識的囚徒,被壓抑而成為潛意識的想法和慾望的囚徒。女學生的精彩回答,贏來了好評并開始受到男教師的青睞。但女學生雖深諳人是潛意識的奴隸,人被激情所控制,但卻未曾意識到自己也是命運的奴隸,為那狂熱的激情所操控,最後喪失了所有一切。

  女學生對男教師的愛究竟是屬於什麽?戀父情結嗎?女學生的父親並不為她所好感,她的父親拋棄了她,她和母親長期住在一起,父親僅僅只是名義上的父親,女學生對父親的概念並不深刻,如果只是單純定位為一種“戀父情節”,那麼顯然是不合適的。在這部電影,這樣的愛情是無法被解釋的。愛應該是跨越性別、年齡、階級、種族、國度,所有的“不倫之戀”戳穿了也不過是愛情。健康的愛情是包含著信任和包容,但影片中的愛情先天殘疾,但仍然屬於愛情。

  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到底愛她(他)什麽?究其本質,應該就是一種感覺。男教師對女學生的關心和引導讓女學生感覺到了溫暖和自信,男教師陪著女學生讓她感覺到不孤單,男教師和女學生的魚水之歡讓女學生感受到肉體的快感;女學生的聰明睿智、靈性讓男教師感覺到了自己已經消逝的青春和激情,女學生的風情讓男教師感覺到了自己男人魅力和肉體的快感,女學生的死讓男教師感覺到了一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愛戀。

  然而感覺這詞囊括得太多東西了。莫認為愛一個人的外表是庸俗的,莫以為愛一個人的內在是高尚的。愛對方的外貌,因為對方的美讓自己感覺舒服,感受到外在美的存在,這是一種感覺;愛對方的內在,因為對方的內在也讓自己感覺舒服,感受到了內在美的存在,這也是一種感覺。其本質無非是愛上對方的一種感覺。人類依然的通病,只看表面,沒有看到實質,欣賞“愛對方的內在”的似乎透過了表面看到實質,卻沒有意識到這“內在”其實也是表面,不過是二者方位不同,一個在裏面一個在外面罷了,或者是“內在”的字面意義接近“實質”,人類糊塗了混淆了而已。也許有人會反駁道,愛對方的容顏是庸俗,容顏會老去,那這份愛也不免是會變遷僅是暫時的而已,可試想誰能保證他的內在能夠永遠保持當初,人都是會變的,且看那世人,善良的變成惡毒,友好的變成敵對,脫俗的變成庸俗,謙卑有禮的變成驕橫跋涉,若按前者說來愛內在的也無非是庸俗罷了。

  男教師對她的妻子說他這一生第一次覺得見到了一個異乎尋常的人,這人就是十七歲的女學生,他說這個女學生年少就深知人類生命的無力,直接洞見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驚歎女學生的智慧。當得知女學生曾是妓女的時候,他便毫不猶豫的離開,并在離開時拋下了一句鄙夷的話。但之後男教師得知女學生對她妻子的那些作為之後,把她從課堂中拉出來,給了她狠狠一巴掌。她領受了巴掌之後,說了句:我愛你!男教師便脫光衣服近乎乞討的和女學生開始做愛。男教師起初的鄙夷是道德君子,是虛偽小人,但最後的那次曝光的做愛,男教師已經索性脫下了道德的外套,不顧後果,因為女學生的愛他的方式雖然激進,但卻令男教師動容,無法抑制。

  林夕在《富士山下》這首詞中寫道:我絕不罕有,往街里繞一周,我便化為烏有。這首詞是一個男人在面對一個對自己懷有執念的舊情人的說辭,勸其放棄。似乎所有的男人在擺脫女人時總會用大概此意的措辭,然而,男教師對於女學生的意義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男人嗎?電影中女學生對男教師說:“你讓我變成一個女人”。這句話的含義如何深刻,我不是女人自然無法解讀(求女性朋友正解)。但大略看來,應該是說男教師對於她來說意義非凡,絕非是那普通男子所能取代,這似乎超越了愛和性的本身,使女學生在百般無聊的人生中上能夠拾得一絲的美好,也就在最後願意從容的死去。

  電影的最後結局是男教師和女學生的事情敗露,男教師的妻子離開了他,他遭受了社會的譴責,被調往敦克爾克的一個小鎮教書。女學生則消失了。直到有一天警察給他打電話讓他過去他授課的教室旁邊的一間房子認屍。女學生在臨死時身邊帶著男教師寫的一本書,書上有男教師的簽名和住址。她就在男教師的教室旁邊租了一間房子,足不出戶,僅靠房東每幾日給她帶點麵包度日,維持了兩個月,她很少說話,每天都坐在窗前的看著對面的男教師上課下課。房間牆壁上寫著一句話:弗朗索瓦,這裡就是海。

  影片在前面她的母親在一次自殺未遂后醒來說,我仿佛身躺在海洋,融化其中,無比愜意。在女學生看來,有男教師在的地方就是海洋,那是女學生的天堂,她願意融化其中,少女的執念令人感歎,也使這曲師生戀顯得盪氣迴腸。女學生是荊棘鳥,執著無畏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在最後用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後的絕唱,超越了人世的美好,超越了愛情本身。

  這部影片結局令人倍感惋惜。生命中花朵不止愛情這一朵,我們也深知一花凋零荒蕪不了這個夏天,一星損落,暗淡不了整片星空,但愛情之花是最為殘酷的一朵,也是最為美麗的一朵,擁有這朵花,也許不算什麽,但失去這一朵,便註定荒蕪、暗淡一生,除非,除非,你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影片中略感不足的便是取景缺乏細膩,細節的表現力不夠,對於情感的過渡稍為蒼白,色彩若能稍微調整,加之恰當的背景音樂,那該是完美之作。

  僅以《The Thorn Birds》這首詩獻給影片中的女學生:

  There is a legend about a bird which sings just once in his life

  more sweetly than any other creatur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From the moment it leaves the nest it searchs for a thorn tree,and does not rest until it has found one

  Then, singing among the savage branches, it impales itself upon the longest, sharpest spine

  And,dying,it rises above its own agony to outcarol the lark and the nightingale

  One superlative song,existence the price

  ut the whole world stills to listen,and God in His Heaven smiles

  For the best is only bought at the cost of great pain

  《白色婚礼》影评(二):只是对话

  弗朗索瓦来玛蒂尔的家

  玛蒂尔:“我母亲,我受够了我每次她的情人离开她,我都得去医院看她,她总是想自杀。我父亲可以让我自己呆在这里,在圣埃蒂安,或者让我跟着妈妈,所以我就在这里了...我父亲是个精神病学家,我是那场失败革命中诞生的孩子。在六八年,无产阶级让我的父母失望,那么他们求助于什么呢。印度哲学 世界 生命 不过是一场幻觉。你是哲学老师这些应该都知道吧。于是爸爸不再关心任何让他烦心的事,比如我们。我母亲变得对事情超脱到两个月就去见一次她的上帝。说正经的,她还好,但她是个疯婆子”

  餐厅对话

  弗朗索瓦:“你为什么恨你的父母。我们都有幼稚的一面,当幻觉被打碎 的时候都是痛苦的”

  玛蒂尔:“他们生了我。我没要求他们这么做”

  弗:“生养孩子并不容易

  玛:“这就是你没有孩子的原因”

  弗:“你已经把学业荒废了一半,能否把你的烦恼先搁置一边...来学习”

  玛:“为什么要学习。你出生了,四处奔走,然后死掉“

  弗:“教养和文凭会帮助你奔走得更好更舒服一些。”

  玛:“你相信吗”

  弗:“这就是我教学的原因。生命远比你所能期待的更为丰富。失望是空虚的一种..伪装”

  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空虚,但当你感受到的时候,它真的很痛。“

  弗:“你还年轻,学着敞开心扉去面对生活。“

  饭后对话

  玛:“我喜欢你。因为你像我,孤独。”

  弗:“为什么这么说?我有妻子,朋友,学生。可你呢,你有男朋友吗?”

  玛:“为什么要喜欢一个我十年之内就会忘记的人。而生命中有太多幻觉,我因清醒而看不到任何希望

  课堂上关于潜意识的讨论

  玛:“对经典著作和伯格森来说,潜意识并不存在。它是所有潜藏记忆的总和,你想要恢复就可以恢复。我只发现拉辛很有趣,一旦受到情绪影响,他的人物就被力量控制和操纵,就像疯了一样。这些力量来自上帝,但是却和弗洛伊德学说里的潜意识相同。19世纪晚期,有了弗洛伊德,他在自己医学实验的基础上定义了潜意识,潜意识是所有主体被压制的记忆总和,而它重新出现时就像病症一般,我们都被我们完全不能感知的力量操纵,就像在宿命恐惧症里,有些人成为他们命运的囚徒,多次被同样的情节所摧垮,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命运的受害者,对于精神分析学家来说,他们是自己潜意识的囚徒..”

  玛蒂尔念书段

  “上帝就像一个乞丐直直地站在,某个他希望能够给他一点面包的人面前。上帝在祈求我们的爱时,时间就是他的耐心。他自觉是一个朴实的乞丐。”

  玛蒂尔在弗朗索瓦家

  玛:“我突然好害怕,害怕你离开我。在巴黎我只能想着你,我要疯掉了,一直等着打电话,我不在乎任何人,甚至是我那被痛苦折磨得不成人行的母亲,甚至是我的父亲和哥哥。我再也不能没有你,赶走你的妻子吧......或者离开她来和我一起住,房子虽然小了一点,但我们可以搬走。”

  弗:“我们不能”

  玛:“因为学校吗”

  弗:“你才十七岁”

  玛:“那又怎样”

  弗:“不用十年我就会老去“

  玛:“你这样说的时候就已经老了...你认识多少白头偕老的夫妇,看看你周围。我爱你,不管你是衰老,肥胖,瘦得皮包骨还是得病都不会改变。它已深深植根于我心中。谁知道十年后我们会在哪里,我们或许会死去,或许是你,也可能是我。我爱你,就像我之前从未爱过。你让我变成了一个女人。你看不到我是在求你吗。”

  弗:“那我们怎么生活,只靠爱情吗?”

  玛:“那会很浪漫的。那你是什么意思..”

  弗:“没人会宽恕一个像我这样年龄的老师喜欢上自己的学生,尤其你还是未成年”

  玛:“请求把你调到别的镇,我会装作是你的女儿,我会藏起来,这样就不会有人看见我,我会像个隐士一样生活。我不要什么尊严,只要我和你在一起就好”

  弗:“那不会超过两个月的”

  玛:“有一天你告诉我没有人知道生命中有什么在等待他,而绝望只是空虚的表现。你说过我们应该敞开心扉面对生活,不是吗?人可以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我们不一样,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路。相信我,相信生活。”

  课堂

  弗:“尼采认为,纯粹的思考并不存在。同样,哲学对于纯粹真理的阐明只是故弄玄虚而已,尼采说,形而上学的学者是必死之人,是被献给玄虚,上帝和完美,但却不想活着的人。他不能忍受生命,所以他带着哲学的优雅抛弃生命,并发明一个新的,他称为彼岸的..上帝,来生,道德..所以我们不要被欺骗,这所有的哲学构建只是为了隐藏这一潜在的观念。即我不能承受,我不能承受生命。所以我为了非常具体的,现实的原因发明了另一个...这所有的哲学构建只是为了隐藏这一可怜的存在。即否定了自己生命的哲学家疲惫的生命.."

  玛蒂尔死后

  房东:“噢可怜的女孩。你能想像吗,她放任自己死去。她两个月前把这间屋子租下,她不出门,也没见过任何人,她像个隐士一样生活。她每天坐着看着窗外,我每两天给她买一次东西。” (窗外看过去是弗朗索瓦现在上课的教室)

  墙上写着:这就是海洋,弗朗索瓦

  《白色婚礼》影评(三):忧郁恋歌——《白色婚礼》

  或许是因为有稍许的恋父情节,故而,我对《白色婚礼》这类师生恋影片,抱有较深的好感;或许是大多叙写突破世俗枷锁与乏味生活的男女,如何在欲望与理性的钢丝上瞻前顾后地行走,打动了业已深陷某种固定日常模式的我;抑或,看见男女主人公都深以为然地谈论"因清醒而看不见希望"、"人生是一场徒劳之旅"的一刻,孤独的人开始因其颓废与淡漠,而相互靠近,像同类刺猬取暖般,恋恋不舍又惶恐其伴随而来的伤痛,这种如影随形的两极性着实令我迷恋。

  男主人公弗朗索瓦,一位年逾不惑的中学哲学教师,有着善解人意的妻子——开一家书店,并喜爱文字。或许两人都意识到业已消却激情的婚姻,却选择畏葸不前。他付梓出版过《西蒙娜薇依的神秘主义哲学》一书,但睿智而富有思想的灵魂终屈从于成为"命运的俘虏"。

  出于怜悯、爱惜的育人心态而帮助玛蒂达,在共进晚餐后的路上,弗朗索瓦略带惊讶地体味到惺惺相惜的安慰,早慧的玛蒂达显示出非同龄人的清醒与忧郁,"生死之间这段路怎么走还不是殊途同归?" 她说"为什么要和一个我十年以后就不会记得的人在一起?"或许弗朗索瓦是赞同的,但他却说"所谓绝望,不过是一种潜在的空虚……你还年轻,试着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生活吧。"

  弗朗索亚试图对一个晚辈拨乱反正,而玛蒂达却要寻求一种爱的欲望与激情,让她无所皈依的心灵得以安顿。这种出发点的背离或许也暗示了结局的悲剧性。

  课堂上,玛蒂达援引弗洛伊德、拉辛的观点对答关于"潜意识"的问题,可与后面弗朗索瓦因激情磨损后,离弃玛蒂达,却又被她擅找男友的悲愤操控时,在课堂上讲的一段话对读。"整个哲学体系只是为了掩盖潜意识这一概念,潜意识使人对生活绝望,……这整个哲学体系只是为了掩盖自身的痛苦和疲倦的人生,正是哲学家本人,否定了生活。"

  这话语背后浓重的凄凉与无奈,像极了林荫路上窥见风中急旋且徐缓飘舞,落地后又旋即升腾的枯叶,不知前路何去何从。

  于是,弗朗索瓦难以抵挡少女玛蒂达的诱惑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整个影片呈现的阴郁基调唯有在两人恣意妄为时才被打破,荡漾在光点跳跃的湖面上,微波泛泛,在山坡上做爱……这一切都带给弗朗索瓦日后以无限的眷恋,其余的日子都是昏沉抑郁的。我最喜欢的是某些截图式的"走神",像一幅忧伤的画作,苍凉而惘然。

  当玛蒂达抛却骄傲也无法挽留弗朗索瓦时,便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弗朗索亚,折磨他的妻子。弗朗索瓦愤然的跑去找玛蒂达,却瞬间为激情与欲望裹挟,造成难以预想的后果。

  当一年后,玛蒂达身死,弗朗索瓦才惊觉这索然无味的生活居然有她"隐士"般的陪伴,呵,多像那时她对日后的臆想。同时,令人联想到影片开头那位罹患抑郁症的法语教师浮勒费信上说的"我们能为她做点什么呢?她的不幸远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海,弗朗索瓦,这就是海。"影片的最后,弗朗索瓦来到沙滩,苍茫而悲凉的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看起来是那么的小,然而谁知道他曾赠予过一个少女——生的希望。

  "在这样的大海里沉落,何尝不是安慰。"——《无限》莱奥帕尔迪

  (看法很肤浅,嘤嘤嘤)

  《白色婚礼》影评(四):残忍的不是报复,而是甜蜜。

  之所以四颗星并不是因为剧情拍摄不够给力,而是直觉告诉我留点余地和迂回似乎更匹配这部电影的感情。一些些遗憾,却是最有力的证明。

  试想如果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婊子努力作小三的罪恶史。若发生在中国会有多少大奶跳出来骂街泄忿,而旁人又会是怎样像找到过街老鼠一样喊打这对狗男女。但是剧中是怎样的?作为旁人的校长,看到最后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相濡以沫的俩位忘情男女隐瞒了学生和老师,只为给俩人留下最后一刻的欢愉。那一刻,我的眼中只有满满的感动,和酸楚。

  正因为故事发生在以浪漫为代表,爱情为座右铭著称的法国。这样的话似乎对这对感情建筑从机理上就有了底儿。只能给人越看越耐看合理的感觉。

  如果让我总结观后感,我不会说很多,一句话:这就是一个17岁少女的感情啊!

  17岁的年龄不会懂得太多,不懂得怎样为人事故,不懂得怎样收敛,只是露出尖锐的刺角自我的爱着,盲目的冲撞,像一个拔了触角的蚂蚁,不知道下面的路会打开的是那扇门,依旧坚持自我的走着,纵然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但那一圈却没白过。

  写到这里,突然乱了思绪,不知作何提笔。

  煞羡这个女孩,她有的勇气。

  最后我想说,不知道片头封面上印的法文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只觉得中文翻译这个《白色婚礼》四个字犹是大爱。不想解释,只想保留着这样的暗喻与深意。就像前面我说只给了这部片子4颗星一样。不愿说破不愿谈开。有句话不是说嘛,“有的话不说是个结,说开是个疤。”而我却认为这个结生长在了那里比疤要合适的多。

  也扫了扫其他人的评论。我并不想像他们那样把这个女孩神化为爱情的精灵,爱的维纳斯云云。相反,我只觉得,她不是精灵,不是仙女,不是恶魔,不是爱情的守护者或是迫害者。她只是一个少女,一个拥有17岁的少女。

  《白色婚礼》影评(五):我的玛蒂尔

  电影以男主角的视角展开,通过男主角带出女主角,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因此从叙事角度来讲,男主角处于主动的位置,但从两者的感情发展来看,却是女主角处于主动的位置。既然观众透过男主角的视角去进一步了解女主角,也就是观众离男主角的心理世界最接近,反而与女主角的心理世界有隔膜,这造成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玛蒂尔,我想把我心中的玛蒂尔还原出来。

  “一切都是虚幻”,是玛蒂尔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不仅说明了玛蒂尔看透了世事,心智成熟,也隐藏了她那份未与任何人说的坚强,是从一路玻璃碎上爬过来的坚强,没有关心,没有帮助,更没有爱。

  两人第一次共餐,离开餐厅时,玛蒂尔先走出门口,并没有前行,反而看着弗朗索瓦走过身边,没走几步便停下,回头。正如她猜测,他是玛蒂尔心中的那一位,是愿意等她、顾念她心的那一位,与她同是孤独者的那一位。从她告白,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起,她就已经单方面确定踏上一条可能遭人唾骂、可能受尽侮辱、委屈的爱情之路。坚强如她,也倔强如她,认定的事就是她的目标,绝不悔改。

  为了他,她愿意去上课、学习、补习,让屋子更像家,让活着更像生活,也让自己更像原来的玛蒂尔。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看到了原来的玛蒂尔是多么的迷人,虏获弗朗索瓦的心,也带走了我的心。

  站在讲台上玛蒂尔口若悬河地讲解“潜意识”,掌声四起时,她那咧嘴欢笑,芊芊手指也难掩如银铃般笑声的模样,是那么的璀璨,那么的玲珑;透过弗朗索瓦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眼中的玛蒂尔,正认真地考着试的玛蒂尔,一头金发盘扎起,露出晰白光滑的颈项,那短款的上衣难以遮挡雪白挺直的后腰,曼妙身材若隐若现,温暖的阳光在她身上悦动,她似乎也和观众一样触到了靠在一旁偷视的弗朗索瓦小鹿乱撞的心跳,扬起那欲笑还羞的嘴角,这明显一副恋爱中的小女人的模样。

  在一次雷霆大扫荡、明确他的心意后,她用自己来浇灭他满眼的气焰。爱神降临了,一切都不是虚幻,或者说一切都变得不真实的真实,连夜幕下红衣包裹的孤独的心都那么真实。白昼,他是完全属于她的,可一到黑夜,他却必须离开这特为他安置的家,回到那个有另一位名正言顺的女人等着他的家。对是“回到”,这里只是他俩遮瓦掩蔽之处。

  坦诚一个人的过去,是一种无保留的信任,是她对自己的爱的信任,是她对他的爱的信任。可这信任被撇开了,得来的是疑惑的眼神。一锅白粥与老鼠屎,他只专注于那黑点。略施伎俩也只是担忧他会对她的爱有所减少,只是彷徨、只是不知所措、只是想留住他。

  多天的分离,以一宿云雨解相思。或许是自信对他的爱的力量,又或许高估了他对她的爱,相守的渴望敌不过名誉、家庭、所谓的社会道德。是他低估了她的爱,是他无法放下头上的光环、肩上的包袱,是他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所需。如果拥有的并不是完整、彻底的爱,她宁愿毁坏。往日的美好,以一宿云雨断情丝。

  说断难断,明显的报复,明摆的惩罚,一切都是爱。即使一掌又一掌的热辣在脸上烧起,也要声声的告诉他,“我爱你”。俯耳倾听,宽硕的胸膛,跳动的心脏,慢慢拦腰覆掌,到紧紧相拥,澎湃难止。

  可能是她愧疚至极,可能是他无法原谅,以致落得如此结局。她认定的,就是一生的事,从开始到结尾的事。走到这一步,她能做的,就是,真的是,像隐士一样生活着,偷偷地看着他、爱着他。没有他的人生,也不再有意义,更是虚幻的,像烟,握不住。正如她妈妈割腕闭眼的那一刻,他闭上眼睛的一刹那,俩人泛船湖上,共享美好春光,这就是海洋,这就是永恒。

  《白色婚礼》影评(六):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人在每一段时期所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天意的,比如这段时间遇见的人,听说的事,看到的电影,听到的歌,都是有一定逻辑存在的,所以不要期望有男女朋友,期望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你做好一切准备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

  在前天把这个电影看完,正好是在五月的尾巴看完,对整个五月算是完美的告别,我喜欢五月,因为五月的阳光正好,五月的微风不噪,五月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一个月,本想发一个微博把整个五月的图都发上去,可是却怕人知道。

  这个电影是通过一个公众号推送知道的,原因是德普,他最爱的女人是这个片子的女主角,看完这个电影我也深深爱上她,那个气质极佳的她,那个叛逆中带着真诚流露的感觉,不是因为她与他老师的洛丽塔式的爱情故事,只是因为她的灵气美丽。

  现在的我看着这种爱情电影并没有什么样的感触,也不会反映到生活中,我倒是觉得看“最好的我们”感触颇多,男二号会与生活中的朋友混淆,那几天的我估计按照他们所说的荷尔蒙泛滥吧,看到什么都会多想。但是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离生活很远,所以感触并没有多少,只是单纯的喜欢女主,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已经镜头的完美处理。

  女主的裸体,每次睡醒之后的姿势,对爱的狂热,感染人的人物,让剧中那个墨守成规的老师也不禁动情,不知所措,徘徊之后陷入了爱情,所以不为爱情所感动,我更偏爱剧中的她,德普说我不愿娶她是因为不想破坏她美好的姓氏,所有人都以为这是渣男,可是我觉得这是爱情,我喜欢这样的爱情。

  与朋友聊天到深夜,相同的爱情观,不想对爱情负责,这也是很多人看不惯我的原因之一,但是我想爱情是生活的乐趣,并不是依靠,我不能因为爱情做出什么改变,可是我却会爱情狂热,现在想想,是很对不起周先生。

  对不起。但是我不会后悔。也许之后再也遇不见比你更好的人,我祝福你。

  《白色婚礼》影评(七):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截关于过去的档案,

  让他不忍将她放弃,

  一次关于生命的对话,

  让他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

  一段关于潜意识的论述,

  让他看到了她独有的聪慧,

  他爱上了她,

  爱上了这一生中,第一次让他觉得异乎寻常的人,

  爱上了这个只有17岁,却深知人类生命的无力,

  直接洞见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的她。

  然而他不懂,他根本不懂,

  他不懂一个17岁女人的爱,

  他不懂她爱得那么纯净、绝对、彻底,

  他不懂透过一切年龄、身份的表象,

  爱情只是两颗孤独心灵的彼此贴近。

  他爱得被动,爱得犹豫,爱得世俗,

  爱得像个被嫉妒冲昏头脑的傻小子,

  爱得像个被年龄吓到裹足不前的笨老头。

  他得到了真爱,却无力去爱,

  年龄的悬殊,外表的差距,身份的不切合……

  让他失去了爱得勇气,

  她的关于过去生活的叙述,

  让他质疑爱的真诚,

  她用17岁的身体和稚嫩模仿妩媚女人的诱惑,

  让他觉得她是个小妖精,

  太擅长男女之间的那套把戏。

  他得到了真爱,却擦肩而过,

  除了做爱的瞬间,他再也抓不住她给的爱。

  当他接到同在敦刻尔克的电话,

  当他踏进简陋的出租小屋,

  当他看到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在白色被单下她的惨白的脸,让她忆起童年时穿着的少女裙,

  当他从窗口瞥见自己授课的教室,

  当他拿起记着他的地址与电话,封面上写着“Pardon”的,她曾经辗转得到的他的书作

  ……

  她实现了所有关于爱的誓言。

  刹那间,他被击中……

  如果可以,他愿意付出一切让时间倒流,

  他要紧紧抱住他的心爱的17岁的小小新娘,

  永远、永远都不轻易放手让她离开。

  然而他失去了,永远的失去了,

  失去了这个世界上唯一与他如此契合的心灵,

  失去了他的挚爱。

  在黄昏的那片白沙滩上,

  他明白了她的心智远比17岁的女孩成熟,

  她早已洞悉了生命的本质,爱的真谛,

  早在他们相识的瞬间,她便看透了他的心灵。

  他们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两颗孤独却默契的心,

  在茫茫人海中,她找到了他,让他爱上了自己。

  在黄昏的那片白沙滩上,

  他羞愧,他后悔,

  他以教授哲学为生,还小有成就,

  那颗世俗的心却跟不上她的步伐,

  她走了,留下那片海伴他终老,

  失去了她,他的生命再无意义。

  L'OCEAN, FRANCOIS,

  IL Y A L'OCEAN.

  《白色婚礼》影评(八):爱是一场幻觉

  这是一部26年前的“老”电影,但放到现在来看,竟毫无违和感。所谓经典,就是无论出于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让人心灵震撼的力量。当时的Vanessa Paradis刚满17岁,影片中扮演的高中少女也正值花季17岁,凭借这部《白色婚礼》她拿到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具潜力演员,对于Vanessa Paradis来说不得不是肯定。

  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颖,讲的是师生恋。这类的题材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中年男老师倾心不已,从而把对异性所有的希冀都投射到对方身上,为了他而努力勤奋向上,并竭尽全力刻意寻找各种话题去搭讪。但这样的情感大多止于暗恋,很少有真正发展成正常情况下的恋人,而伴随着少女的成长,终有一天幡然醒悟嘲笑当初自己的痴傻天真无邪。

  日本电视剧《魔女的条件》中则是描述了女教师和男学生的不伦恋,松岛菜菜子和泷泽秀明的黄金搭档演绎了成熟女性和帅气高中生的爱情,当年可谓是风靡一时;而这部十年前就上映的《白色婚礼》被誉为法国版的《洛丽塔》,也看到了《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叔叔和小萝莉的组合,可是剧情中的45岁男教师远没有让雷诺那么酷和傲娇。

  他叫弗朗索瓦,是这所高中的哲学老师。她叫玛蒂尔,从巴黎来的问题少女,处于要被学校开除的边缘。她的脸色苍白如瓷娃娃,清澈的眼眸从皎洁的素颜中透露着洁净的柔弱,很难让人把她与吸毒卖淫的不堪历史相关联。而将近五十岁的弗朗索瓦,略微发福的身躯和松动的皮肤,在小镇上和妻子过着平静的生活,无所谓好与坏,激情与破败,只是平稳地日复一日。

  他在把迟到又桀骜的她赶出教室后无意中遇到了昏倒在路边的她,以为是自己的严厉指责导致的心怀愧疚促使他送她回家,也第一次了解到了真正的她。她有一个自杀倾向的母亲,屡次尝试杀死自己未果,也有一个担任精神病医生却放任孩子们不管的父亲,更有一个因为贩毒而被关的哥哥,这样的家庭成分使得她决定逃离并具有了超越本身年龄洞察世事的敏锐。

  她认为只有他是对她好的,他们在晚饭后散步时开始讨论哲学层面上的话题,她看透一切的心态让身处冷静理性世界中的他不由得当起了导师,对她说还是要好好面对生活,于是她开始正常上学,做好学生的本分的同时接近他。她的接近是掠夺式的,不顾他人感受,只是自己想要,就一定要获得。

  那次课上他让学生们探讨“潜意识”的意义。教室里的学生都有默契似地低下了头,或者被老师调侃一番后互相取闹一番,但始终没有人说出具有分量的话语。她起身了,然后娓娓道来,不仅震惊了在座的所有学生,也震惊到了他。“古典学派和柏格森认为,潜意识不存在。它可能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我个人觉得拉辛的观点很独到,他说,人一旦内心充满激情,他的身体就会着了魔似的被那激情操纵。这股力量来自上帝,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上世纪末诞生了弗洛伊德,他以医学经验为基础来定义潜意识。潜意识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并且有时会以某种(精神病)症状出现。我们都受制于我们未意识的压力,例如:命运神经官能症。一些人是他们命运的俘虏。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经历,就好像他们命该如此。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些人是他们潜意识的奴隶。弗洛伊德尝试医治非肉体因素引发的疾病。这些病人是,他们未意识到的压抑的思想和欲望的奴隶。而弗洛伊德将他们唤醒,病人就会意识到这些破损的记忆,并讨论它,于是病的症状就消失了。”很难想象,从一个17岁的学生口中可以说出这么深沉富有哲理的话语。而这些借她口传递的信息使得影片的意义超越了简单世俗上的师生恋。

  他们开始疯狂相爱,他看着熟睡的她的青春肉体小心翼翼打开窗户的一角让阳光透过照亮她的躯体,那画面精致如一幅大家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也许一开始他们之间只是情欲上的吸引,但逐渐玛蒂尔希望对他完全占有,希望他离开妻子,开始不时打电话到他家,只要是他老婆接起就挂掉;开始写匿名信到他家告诉他妻子他已经爱上别人了,甚至当面请他和她一起生活,哪怕她躲起来,但是一定要选择不分离。

  和所有师生恋或者老少不伦恋的情节走向一样,被世俗洗涤磨平棱角的中年人在面对人生新选择新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选择退缩和中庸,弗朗索瓦也不例外。他那才华横溢一边开书店一边担任编辑的美丽妻子完全没有任何过错,而他早已被规划好的生活不容许他凭借一时的爱情重新洗牌。

  他的犹豫推动了她的离开。离开后的她选择逆反报复。结交新的男朋友,在他的课上公然卿卿我我挑衅,在校园里勾肩搭背故意让他看到,派人在他老婆的店窗上画上侮辱性的话语,精神上的折磨让妻子不堪重负。他气急败坏之下冲到教室里把她一把揪出,两个巴掌换来的是她小鸟依人的靠近和轰动全校的教室做爱。最后他和老婆离婚,他被调到其他地方任职,而她,则因为母亲的第六次自杀死亡不得不回到巴黎料理后事。

  时光跳转到一年后,独身一人的他某天接到她死亡讯息的电话。

  原来她两个月前搬来同一个小镇,从不出门,依靠房东送来的食物维持生活,每日坐在窗前,看着对面的房子,而这房子就是弗朗索瓦每天上课的教室。她就像曾经向他允诺的一样成为隐士,他也许永远都不会明了她在想什么,但是她在空白的墙壁上留下一行字: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洋。而她的床头摆放的是他写的书,背后是他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一切都是预谋的,她知道他会来看她,虽然一切都已经太晚,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体面地完成了这最后一场仪式般的告别。她成长了,成熟了,不再一味要求占有,而是选择自我了解来达到解脱。

  爱是一场幻觉,她成全了自己幻觉的同时也使自己永远留在了他的心里。

  《白色婚礼》影评(九):寂寞的大叔们:有些女娃不能碰!

  17岁的问题少女爱上中年男老师,天雷勾动地火,一番欲海沉浮,一场欢爱缠绵,一出啼笑因缘,一幕人间悲剧。

  小萝莉来自一个混乱的家庭,母亲有严重的精神病自杀成瘾,父亲长年缺席不负责任,她从小和哥哥们吸毒贩毒,还卖淫——禁果分外甜,恶之花更迷人。没有孩子的中年老师对她产生了又怜又爱的强烈感情,两情相悦,两性相吸。

  男人有美丽不俗的妻子,没有孩子,过着平静而体面的日子,没经受住聪明性感的小萝莉引诱,动了欲念,欲罢不能。当家中电话刚开始莫名的响起,男人的妻子就说,你不许爱上她!他还很笃定:怎么会?她才17岁。怎么不会,面对年轻美好的身体楚楚可怜地主动送上门来,谁人能抗拒?

  课堂上,老师的眼中已然没有其他学生的存在,他的心他的魂都在那个丰满的、柔软的、雪白的小身体上,而且她还那么聪慧,对人生的意义,对佛洛依德,对生死,有感悟有灵性,让这位哲学老师——情何以堪?

  一树梨花压海棠,如果时空就此停止,那真是再美好不过,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小萝莉不满足现状,她要他离开妻子和她在一起——冲突出现了。人到中年的他明白情欲短暂,激情过后依然平淡。他想到,她才17岁,十年之后怎么办?他想到,她才17岁,他们靠什么生活?爱情吗?他想到,她才17岁,众人会怎么评说他?他如何向妻子开这个口?……小萝莉不以为然,她不管未来,她只要把当下这种感觉保留住,她提议和他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隐姓埋名,装作是他的女儿,甚至可以躲起来不让人看见?她恳求他!

  他没有答应她的恳求。她迅速交了新男友,在他面前极尽挑衅;她威胁恐吓他的妻子,让他家无宁日……他怒而挥掌向她,企图制止她的癫狂,然而只需她再度轻柔示爱,他依然无力反抗——光天化日之下,他居然可以在教室里和她做爱——情欲之魔一旦招惹上身,哪里肯轻易离开,丑闻曝光,游戏结束。

  备受伤害的无辜妻子决然离开了他,原来工作的学校也无法再待下去了,他只身来到另一个城市,还是教书,直到一天接到警察的电话——看到了洁白床单下苍白的尸体和墙上的一段遗言,她租住的房间正对他上课的教室,房东说,她每日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

  寂寞的大叔们:有些女娃不能碰!温香软玉送上门来,你有没有想好,你拿什么来为这不伦之爱买单?奸近杀,一晌贪欢的结果可能是缠纠一生的孽债难偿——她杀不死你,杀不死你的妻子,她还可以杀了她自己。

  导演大慈大悲,用这样一个悲情故事警告世人: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贪爱逐欢,如以舌舔刀锋上的蜜糖,刹那的甜美换来的是割舌之痛,又如手举火把,逆风而行,玩火者必自焚。

  :法国真是个盛产萝莉的国度,天真甜美的皮囊里散发出不经意的性感魅惑,17岁的凡妮莎·帕拉迪丝在影片中就是个小妖精,长大后的她成了强尼·德普的爱人,还生育了一对儿女。

  《白色婚礼》影评(十):为什么喜欢洛丽塔

  六年前看过的只依稀有点印象,今天看起来毫无看过的剧透感。当年看的时候多半怀着猎奇和泛滥文艺心,从中学时代就拥有数量庞大的洛丽塔题材名单收藏,如果早几年看的时候我写了影评一定也会跟周围各位保持风格一致的自我陶醉,挖掘一下自恋小情绪帮主角之间虚无缥缈的感情提升到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新高度。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标签还是我心中不变的萌点之一,不过我想更多的它只是一个载体,就像纳博科夫总说他的洛丽塔的故事是“非道德”的,那些闪光的东西并不是故事本身,更不是现实,至少对我来说洛丽塔这个标签能激起我热情的组成部分如果具象和实体化就会是巴尔蒂斯笔下的少女们,萨丽·曼以及路易斯·卡罗尔的影集。

  是的我喜欢少女们的身形体态,同时这些优雅的作品抓住一些含混和稍纵即逝的事物,当你置身其间时并不能理解完全,成年后却可以有一辈子时间去比对着这些标本猜测解析组成自己的那些无关痛痒。如果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推动故事力量的魔术师是亨伯特,《白色婚礼》这个故事的能量源却是马蒂尔德这个萝莉本身,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在我看来都不是剧情上常理划分的悲剧性,这就又落入了前面“非道德”那个狡猾的陷阱,不如这样看,这两个故事实际上都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主导的一幕小游戏,他们狂热恋上的只是自己的创造,世界都是他们的道具。为什么《洛丽塔》从一个疯狂地囚犯自白的角度絮絮叨叨也能赢得观众的同情和耐心,陪我们玩的实际上是作者赋予主角内心世界丰富多样的积淀,那些诗歌和优雅狡點的说辞他眼中截取的光线构图画面。洛丽塔看似主角只是恰好作为承载这一切的媒介,被投射的画布。马蒂尔德自身是很好看的,美而且坦然流露的生命本身就是正义,用自身去践行认定的事物,这一切就已经够完满了。用现实的条条框框去装点这个故事就更显其可望而不可即的珍贵。所以这两个故事都是非常美好的结局,把现实中不可见的丰富内心爆发力的具象化呈现,激烈情感本身就是自我呈现的自导自演,在一起是对现实的妥协才不是结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色婚礼》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