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末点》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 斯嘉丽·约翰逊 / 马修·古迪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赛末点》观后感(一):吐槽一下这个男主
所以呢?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搞婚外情的凤凰男杀了自己的情妇还逃脱了法律的制裁?excuse me?看见男主对警察说不要破坏我家庭的幸福,不想我刚怀孕的老婆伤心,我差点笑出了声。是到底是谁在破坏自己的幸福呢? 这个男主除了自己会点为人处世,还有点运气,做人方面一塌糊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方面不想放弃老婆的荣华富贵,一方面又想念情妇的性感聊骚。最搞笑的是,这样竟然能构成杀人的动机,因为情妇想要正位就起杀机。我简直不吐槽都忍不了。 想表达幸运我可以理解,不过不能看见这个渣男绳之以法实在不大块人心。这个片子要是在国内早就会被说三观不正了。这样的作案动机和作案手法简直是侮辱观众智商。不过斯嘉丽真是太漂亮了。
《赛末点》观后感(二):《赛末点》
金钱与野心的追逐让人性的恶狰狞如魔鬼,爱与欲的痴缠让人生的选择恣意妄为又制造出难以承受凛冽的后果,最终的结局意料之外又无力反驳,极富戏剧化的突转裹挟着反讽意味,终究所有的机谋与算计都抵不过命运走向的随心所欲,导演伍迪艾伦在结尾处用一个纯粹lucky的峰回路转令人唏嘘不已又感慨惊叹。
《赛末点》的剧情主线很俗套,人物设置也不新颖,决心要摆脱贫困的网球运动员,处处碰壁不得志的美丽女演员,善良单纯的富家女,虚假的用意,可悲的欺瞒,空洞的婚姻,膨胀的欲望,险恶的阴谋,在这轮生活大转盘里,每个人都处于极速的旋转之中,男主Chris的抉择使得每个人无意识地进入一场博弈,辨不清眼前真实的方向,只是一片混沌嘈杂的风尘,待尘埃落定,赢家侥幸地潇洒,输者沉默地狼狈。
影片整体框架是出轨的丈夫Chris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艰难抉择,这艰难来自于Chris鱼与熊掌无法兼得的苦恼和挣扎,来源于他陷入love与lust的迷乱困境。奢华富足的上流生活他不可能舍弃,而风情万种的情人又难以摆脱,Chris就如司汤达笔下野心勃勃才华横溢的于连,奋不顾身地攀爬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竭尽全力要把卑贱贫瘠的身份远远抛开,而当他终于费尽心力地身处云天之上,自然再不肯掉落至狼狈不堪的地面,也不容许任何人将他打落回原形,即使是他曾经为之疯狂的情人。Chris需要保护他得之不易的地位,他需要决断,一个干脆利落的决断。
Chris最后的解决方式非常极端化,也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残酷与他之前的温情的行为表现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不禁慨叹欲望与邪恶之间的如影随形的亲密关系,人被逼至绝地之时的反击可以是这样的义无反顾,为了维系自己的最后权益可以不惜毁灭一切。Chris获得了一个险恶的胜利,刀剑凛冽的利刃仅仅从他身边擦肩而过,擦耳的风声携带着威胁,只是虚惊而已。
伍迪艾伦对Chris结局的反转处理使得这个本来俗套的家庭伦理故事取得别样的光彩与刺激,他将人性潜藏的恶与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用一种恶搞的方式对命运进行无奈的嘲弄,关于luck,关于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逻辑。
影片开场是Chris在阅读《罪与罚》,快结尾处Chris在阴黑的厨房里与鬼混对话时也提到了此书,也许这是导演伍迪艾伦对《罪与罚》的一个戏仿。《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一度沉迷于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认为人具有平凡与不平凡之分,平凡的人应该被不平凡的人所指使所奴役,不平凡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者与创造者。这个理论颇具自命不凡的意味。从这层面上,也许Chris也像《罪与罚》的主人公科尔尼耶夫斯基,将自己设定为不平凡的人,在成就伟大事业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得阻扰他,否则他必行使历史给予他的权力进行必要的正义的清理,以使得道路顺畅。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证明这是个错误的理论,科尔尼耶夫斯基在犯下弑人之罪后,终究难以忍受来自痛苦的内心折磨的惩罚,而Chris,也或许将在内疚不安中带着一身罪恶度过余生。
Hardworkismandatory.ButIthinkeverybodyisafraidtoadmitwhatabigpartluck
lays.
cientistsareconfirmingmoreandmorethatallexistenceisherebyblindchance.
opurpose,nodesign.
Ithinkthatfaithisthepathofleastresistance."
Themanwhosaid"I'dratherbeluckythangood"sawdeeplyintolife.Peopleareafraidtofacehowgreatapartoflifeisdependentonluck.
《赛末点》观后感(三):只是因为短评放不下啊啊啊啊
对于威尔顿来说,什么是爱情呢?他爱诺拉吗?真的忍心就这样杀了她和孩子。总感觉是激情占多。
生活中,物质爱情激情充斥,也许出轨都已经是常态,怎么样才能保持爱一个人到底的心(本片一开始威尔顿对后来他老婆的爱,都是建立在物质之上,所以要长久太难)
Match point讲求的就是lucky这个词吧。所以本以为老太的戒指会让威尔顿归案,没想到最后成为了幸运的球,过了网。也算是环环相扣。
还是喜欢斯嘉丽,和她饰演的诺拉。其实诺拉很理智,知道应该拒绝。她也确实一直在拒绝。女人从一开始都是很理智,但是当她陷入了这段感情,也就相信了这个男人会给他幸福。
还有男主走路真的假的太奇怪了!
《赛末点》观后感(四):接受运气的眷顾,但不要迷恋
老头讲:Everybody is afraid to admit what a big part luck plays
quot;Hardwork is mandatory.But I think everybody is afraid to admit what a big part luck plays.Scientists are confirming more and more that all existence is here by blind chance. No purpose,no design. I think that faith is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
The man who said"I'd rather be lucky than good" saw deeply into life. People are afraid to face how great a part of life is dependent on luck.It's scary to think so much is out of one's control.
看似讲的是运气很重要,但我寻思这其实是一种人生告诫
本片其实是在告诫我们:
1,狗屎运的确会存在,我们必须承认
3,走狗屎运的人必须及时收手,正确的意识到狗屎运不持久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没有认识到运气的存在。而是太迷恋运气眷顾自己的美好感觉
偶尔的狗屎运往往在更长久的前行之中是害了自己的最大祸根
1,平时不认真学习,偶尔竟然获得好成绩,这样的人一定不会脚踏实地的积累
3,一次的占小便宜得手,导致犯下大错
4,偶尔的手气好,然后赌得倾家荡产
5,靠听消息炒股赚钱,然后加大投入后最终赔了大钱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人总是希望寻找一种不劳而获的easy模式取得财富与成功。这里面不乏会偶尔获得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情况,但其实你只是恰恰走了狗屎运,馅饼掉到你的头上而已。
本片其实在告诫我们,狗屎运的确存在。但一定不能让他变为一种让我们偷懒的模式,这次有狗屎运,下次就不一定有了。
走了狗屎运固然好,但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心状态重新清零。权当狗屎运没发生,下次还是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做人做事才对
《赛末点》观后感(五):八面玲珑的小白脸完胜决胜局
大段大段的抑郁铺陈,似乎只是为了最后能有一个关于人性与道德观念的结尾。
印象最深刻桥段:深夜伏案惊醒的男主在幽暗的斗室内与被自己杀害的情人和隔壁邻居的那段对话;之后,B警官仿佛被托梦似的猝然惊醒,惊呼:“我知道他怎么杀的人”,再之后,从一开始就自作聪明地把犯罪嫌疑人设定为吸毒者的A警官揶揄B警官陪审团是否会对这个梦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男主的运气真是太佳了,男主的match point结果竟然令A警官得意洋洋起来,B警官识大体地放弃了追踪豪门女婿的念头,为一顿早餐放弃当个福尔摩斯的机会。
小白脸不可恨,可恨的是小白脸吃着锅里的还惦记着别人碗里的,更可恨的是这样的小白脸还有那么乌龙的运气!
奔着马修同学去的电影,结果只看到马修同学花瓶似的被摆来摆去,每个场景出场不到两分钟就撤了,然后大断大断的是男主不要脸的戏份,是角色连累了演员么?怎么瞧着这爱尔兰小伙子如此不顺眼呢?男主说谎的天份简直胜过了天才雷普利!那可怜的美国小演员就这样毫不知情地毙命于情人的猎枪下,含冤不得雪!
男狐狸精比女狐狸精更可怕,女主不是说了么:“八面玲珑”。雷同的经历与雷同的目的,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赛末点》观后感(六):观望欲望
一个成家男人在外偷情。性的欲望与激情使他全身心投入,他老婆想要个小孩,他一直回避,回避这个话题,回避和他老婆做爱。他感觉和他妻子做爱只是个程序化的事情。他的情人是名二线女演员,演艺事业未有所起步,但性感迷人,为所有男人而动心。故事男主人公一方面回避老婆,回避生活。另一方面又渴望激情,又不想把情人的生活拉入到妻子的视野。事态的新发展是情人怀孕了,他面临两难选择。在欲望与生活间摇摆,最后设计杀死了女情人。他妻子也如愿怀上了第一个孩子,看似生活美满的家庭生活刚刚开始,但男主人公陷入悲痛的深渊,他为自己忧伤,为自己曾经疯狂沉迷的女情人忧伤,为自己的罪恶忧伤。电影的名字叫《赛末点》。导演想表达一个主题:在人生的航船上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没人的欲望无法控制,他令人痛苦又让人愉悦。
我在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省略了很多细节,作为对故事和文学的解读我感兴趣的一个角度是人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欲望法则与理智情感的较量真的是千百年来的永恒话题吗?无可否认故事的男主人公虽然富有情商和智商,但他仍为情感所伤,在他杀死女情人的时候他也把自己杀死了。表面上他安静的生活,有可观的财富与社会地位,有和谐的形式化的美满家庭,但幸福离他已经越来越远。人是一种理智动物吗?如果是,面对生活的浪涛为什么仍有数不尽的烦恼?也许理智与情感的较量只是人为虚构的一个幻影,代表欲望的狄奥尼索斯酒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统治者,理性阿波罗太阳神的权杖只是在文字视野中被描写成虚幻的形式力量代表。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疑团情结恰恰是生活之网,但人又是多么可爱的动物啊?游离于有限与无限之间,游离于短暂与永恒之间,他把希望寄托于思维的花朵,但真的能找到幸福之果吗?黑格尔与康德太过乐观了,他们走到一个顶点,就像一场梦上演到最深处,也许安格提涅的话是最让人伤感的:
人们不知今天与明天
但生命永恒
我并不惧怕任何人的暴怒
因为蔑视的缘故
当信心百倍的去等待一个当然结果的时候,欲望之神悄然登场,一切被控制于偶然之间,如同《赛末点》开场的那只球,在中间隔栏处,是前进还是后退,那是一个问题。
《赛末点》观后感(七):穷小子、文艺青年、和笨贼
伍迪艾伦讲故事的技巧真是一流。一个俗套的故事却演绎得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表。
从一个美国梦式的穷小子结识富家女最终入赘豪门的故事(性别角色颠倒版的《麻雀变凤凰》),再到文艺青年喜闻乐见的为真爱不顾一切欲火焚身(非大叔版的《烈火情人》),最后终于演绎成了表面机关算尽实则破绽百出的笨贼(运气却比《冰血暴》里的主角好太多了)。
如果是习惯看看八点档的观众应该会喜欢第一个故事。不过伍迪艾伦摇身一变却展现出了文艺范儿,就斯嘉丽那几场激情戏真是看得让人又惊又喜,让文艺青年们心有戚戚:妈的这才是真爱哪!然而剧情却又急转直下:男主杀了邻居大妈,又杀了身材曼妙的斯嘉丽姐姐。而且伍迪艾伦连一个被杀的镜头都不舍得给,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能够狠下心来喜欢这部电影的女生是多么难得。而能够狠下心来不喜欢这部电影的男生又是多么难得。
基本上,这部电影是基于男性视角,而整个故事的过程:富家女也娶到了、事业也算成就了、小明星也上过了(混合着点点乱伦与偷情的快感)、最后孩子也生下来了。虽然中间出现一点麻烦事,但总算顺利摆脱了。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生,怎不叫人心生喜悦,愿意活在当下?
反之,喜欢这部电影的女生我真不知道是认同了电影里哪个角色:从头到尾被克里斯蒙在鼓里(或佯作不知?)的老婆,还是悲惨地怀着克里斯孩子死去的诺拉?
我想象着伍迪艾伦在每个人看完电影时,在他那副沉重的黑框眼镜后笑眯眯地望着你,问你:喜欢吗?
2012/7/14
《赛末点》观后感(八):这部电影是装文艺装大了
个人认为伍迪的电影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比较好,说爱在罗马好是因为有那个美丽人生的主演。说午夜巴黎好是因为风光不错,演员也不错。但是整体上,伍迪比较矫情,相比于科波拉的雄浑,卡梅隆的霸气,斯皮尔伯格的深邃,昆汀的潇洒,伍迪只是个矫情的装饰品。
这部电影矫情的有点过。男主角的样子看上去就是个调情小白脸儿,这种人像运动员,还读坨坨司机的书的人吗。让角色偶尔引经据典,显得文艺非凡大掉书袋。
其实以前还是喜欢老爷子的电影的,但是老爷子慢慢地走向了毁灭的道路。越来越矫情,越来越取悦当地的旅游局和附庸风雅的人。结果就各种违和感都出来了。开始觉得雅致,后来发现其实他作品中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味道的,就是伪文艺的味道。把大本钟拍得像卢浮宫,把罗马拍得像巴塞罗那。不得不说,过了,,当形式大于内容,或者只剩下形式的时候,还是建议老爷子去国家地理做声情并茂的导游节目比较好。
其实刚刚写了一篇独家新闻的影评,那里还给的四星,但是看了赛末点,我终于忍不住发誓不再看老爷子的片子了。真的够了。
这两年老爷子有点风生水起,也说明了一向大气尚武的好莱坞开始夜夜笙箫不早朝的味道了。虽然不是主流,但是我相信当年肖申克救赎到泰坦尼克的时代,是不会有这样的导演多少市场的。直到近几年,也不知是经济危机还是什么,美国的电影水平下降的太快,我们发现,大概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的时代。青黄不接。施瓦辛格史泰龙一辈的动作巨星只能靠卖老镇江湖,帕西诺德尼罗也卖老镇江湖,德普五十了,金凯瑞斯蒂勒也耍不动了,阿汤哥和梅尔吉布森也都大隐于世了,女星新生代尚有可说,男星有谁?总不能把二缺从英国拉来吧。
万幸,学院奖还是有点骨气的,最佳影片给国王也好给德黑兰也罢,还总是有那么一股子尚武大气的爱国豪情在里面。最佳男主给国王给林肯还都是大丈夫【虽然国王比较怂,但是影片中也算是带领英国人反纳粹了】。虽然影帝偶尔有失偏颇,但是也基本上都不算是矫情。幸好都不是老爷子这种。
《赛末点》观后感(九):不露声色,恰似一汪清泉流过,真见功力!
拿《赛末点》和《安妮霍尔》去对比是不公平的,就好比拿太极拳和铁砂掌对比,理念和套路不同。很多美国的影评人把《赛末点》作为最喜欢的伍迪艾伦的作品,(注意,最喜欢,不是最好的),就像《血色将至》的导演说他最喜欢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巴里林顿》,而非其他,我也有同感。我最喜欢《赛末点》。
看到一个评论说,它具有『古典建筑的美』,我觉得太贴切了,我怎么没先想到这么形容。美感,是《赛末点》不同于伍迪艾伦其他作品的第一关键。
听觉,有一个导演说,电影要先考虑的不是画面,是声音,其实也不无道理。在创作上面,从声音的美感出发去连贯一个电影,也是很多导演使用的方法,尤其是形式主义,美感受听觉影响很大。打个比方,一个滔滔不绝的帅哥,显然没有一个沉默寡言目光含情脉脉的帅哥更容易带给女孩子浪漫。说话多少是一方面,台词的音调,节奏,频率,一样决定了美感。在《赛末点》中,伍迪艾伦显然很注意演员说台词的方式,控制它而让它悦耳。好像现实中,会谈恋爱的人都很注意声音语速。
还有,《赛末点》不张扬,把形式藏匿于无形。《安妮霍尔》我也真是喜欢,妙趣横生,创意迭起,分析精辟,——一看就太有才华了。《赛末点》就像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没跟人打过,就是轻轻拍了一下要暗算他的少林高僧的头将之击毙。看到了吗?张三丰没有摆出李小龙的小龙问路和大龙摆尾,而是轻轻一拍,旁边的人都不知道他出招了,对方就死了。《赛末点》就是如此,它没有那么明显的企图,也没有虚荣心,可以看出来导演特别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尤其是穷帅哥和穷美女两个角色,然后,接着这个故事,讲出一些自己关于悲观,悲剧的某种理解。却不求让观众去赞同和理解,因为他讲完故事了他就舒服了。
看到几个评论一直纠结于,将《赛末点》立意于运气,把运气比做擦网球的这个比喻。其实,这些都是旁枝末节,或者说,仅仅是小手段小招数。它们都是为了一个悲观的表达来服务,那就是,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人生来是那么的不平等,世间又那么不公平。人甚至无法纠正自己的怪癖,憎恨自己的方方面面却无法改变。可是人几千年就是这么活的,就这样吧,也别多说啥了,别表达太多的观点了,最后好好拍个凶杀惊悚片,起码可以对付一下投资人。也许就是这样复杂的心情,就诞生了现在的《赛末点》。
穷人和富人。看,富人的恋爱活动多丰富,又是歌剧,又是网球,又是下棋,又是party,又是打猎。多罗曼蒂克。再看两个穷人搞到一起,肉欲,肉欲,肉欲。除了肉欲带来的亲密感可以最直接表达内心的惶恐,还有什么?孤独的时候可以听音乐看小说,有了异性的时候,抓紧时间去体验亲密。
再看富家小姐和穷美女,富家小姐多可爱,挑的那个演员看得观众都喜欢。从小没人逼她奋斗啊,所以她可以可爱,相反,穷美女的童年,父亲的放弃责任,母亲酗酒,她挣扎着,她并没想赚多少钱,穷美女就是想挣扎着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平复一些心理上的缺失,就是这样却带给她最大的不安。
再看富小姐,多么安静,即便是丈夫冷漠了,她从来不吵不闹,也没那么大心理反应。丈夫说陪她去看歌剧呀,她还夸两句。再看穷美女,心里的不安,就是希望跟她产生肉欲的那个男人,可以跟她有个结果,其实她也没怎么爱这个男人,但是要知道,这是她这辈子唯一可以做成的那么一件事。起码她可以去结婚了。
穷帅哥非常犀利,不露声色,却步步为自己好。话少,到位,有时候还有点脸红显得害羞,最重要的是帅得阴郁。攀高枝就得找这种帅哥来。
我喜欢《赛末点》,也喜欢《巴里林顿》,因为我属于全世界99%的人——也就是说,我是一个穷人,除非你属于那1%里面,如若不是,你一定会喜欢《赛末点》的。它就是一个老头在雨天的环境优雅的老宅里给你讲了那么一个故事,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却暗藏唏嘘。
《赛末点》观后感(十):运气决定成败,or…没有其他
如果上帝告诉你,运气,唯有运气,对你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你会不会感到无比沮丧?或者,你会不会感到无比坦然?
显然,伍迪•艾伦扮演的就是这个上帝的角色,他要通过电影《赛末点》告诉你,运气可以是怎样一种睥睨一切的丧心病狂的存在。这个电影结结实实地震撼到我,因为直到电影结束前五分钟,我还大大低估了伍迪•艾伦的野心。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的电影,台词容量较他正常的电影少了大半,也没有那么多调侃和文字游戏。剧情则最值得称道,可以说,是用前面99%的俗套,引出最后那1%的震撼人心的结局(当然时间分配没有这么准确,后面也可能是2%,总之很短而已),前面的俗套越严肃、越标准,后面的结局越震撼、越出人意料。虽然电影简洁、干练得一点也不像那个小老头神经质的风格,但我们依然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了日常的伍迪•艾伦,甚至是更纯粹、更鲜明的伍迪•艾伦。那就是,他为了思考一个问题——也许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个微不足道问题的或者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不惜让观众感兴趣的、关心的甚至信奉的所有一切都成为铺垫和牺牲品。
——欲望、道德、公正、因果报应,在运气面前统统都败下阵来,真是让人到底意难平。
这个电影的可怕之处,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就是强迫(不是温和的启发和诱导,而是粗暴的强迫)人去思考:是不是有些人的成功真的靠运气?是不是有些人运气一直都好,而有些人则相反,运气一直都差?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回避这个问题,我们轻视运气,我们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或者,我们相信运气的公平,相信时来运转、苦尽甘来;相信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可是,也许我们相信那些只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而已,相信那些可以让我们心安理得,但那些并不是真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醉乡民谣》,那是一个从头到尾的失败者的故事。电影中几次让人感受到希望,但无一例外都是幻觉,无一例外都没有意外。直到最终,没有意外竟然成了全片最大的意外。主角不光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者的悲壮;也就是说,科恩兄弟不光不屑于励志的鸡汤,也不屑于悲剧的崇高,他们只是想揭开人生那荒诞的真实而已。两部电影,一个讲述彻头彻尾的成功,一个讲述彻头彻尾的失败,实则都是讲述运气的残酷,殊途同归。
Furthermore,你还可以再认真思考一下:对于成功而言,运气之外,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对,是野心(当然,野心还有个好听的说法叫进取心,但我不喜欢,我觉得那只是人类自我美化的粉饰而已,不如野心更贴近自然的本质)。野心也很重要,在《赛末点》里,野心总是跟运气相互依附、不能割舍。但是,人生在世,谁没那么点儿或大或小的野心。这部电影并没有说:野心是成功的基础,野心是运气得以实现的平台——那是很low的论调,伍迪•艾伦当然不屑于此。这部电影里说的是,唯有相信运气的人,甘心把一切裁决交付给运气的人,才能看开一切,放手一搏,去驰骋他的野心。
当然,恐怕也有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后也不愿正视我上面的所说的话。影院退场的时候,我听到旁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对同伴愤愤地抱怨说:这个人不会好过的,他一辈子都得受良心的谴责!听到这句话,我在心中默默给老太太点了个赞。
别管老太太,还是来听听上帝,听听伍迪•艾伦的声音吧。下面是电影中一段导演附体男主说出的相当于画外音的台词,也是全片的首尾呼应的主旨:
Hardwork is mandatory. But I think everybody is afraid to admit what a big part luck plays. Scientists are confirming more and more that all existence is here by blind chance. No purpose, no design. I think that faith is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