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柜来的人》是一部由侯孝贤执导,钮承泽 / 张世 / 庹宗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蛮喜欢影片的色调,淡淡的,幽幽的,风柜的白云,海,小屋,小道,都给人很安静的感觉,影片的叙述也很安静和简单,,原来世界上每个时代,每个角落的年轻人都是一样的,叛逆,冲动,单纯,对未来充满的幻想和期待,虽然最终要冲破自己的小宇宙,接受长大和现实,当然还有暗恋的滋味,,,
:thanks 小王的推荐,嘿嘿嘿,,,
:张世,庹宗华,牛成哲好嫩啊,哈哈,很有趣
:当时台球的桌子好小啊,,,
《风柜来的人》影评(二):《风柜来的人》
侯孝贤的电影里很多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风柜来的人》中就更为明显了,阿清记忆中的父亲高大,像是一个英雄。这样一个伟岸的形象一直存在阿清的记忆和想象之中。虽然现实中的父亲只是一个坐在一张枯藤椅上,头上有一个洞的人。即便洞是被棒球打出来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忆他的父亲,和别人谈及他的父亲,他记忆里高大伟岸的父亲。他不愿失去他,可是在一封来信中他得知父亲去世。他回去奔丧的场面处理得很低调,倒是后来吃饭的戏显得张力十足。他又一次回忆起他的父亲。前后两种形象,阿清的情感截然相反,侯孝贤通过会议,闪回和现实构建了一种强烈对比,从而变现出阿清的心理感受。他心理的无依靠和自伤感一下子发泄出来了,他失控了。 父亲的丧失,再次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意义而存在,这是一种 成长的洗礼。一种通过亲人的逝去而浴血重生的悲壮之感。当阿清回家为父奔丧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躁动的心情多了几许沉重的苦涩,他开始严肃地看待生活,学会默默地爱恋和思念。渐渐地,他的声音和面孔失去了少年无忧无虑,而增添了成年的苦涩贺沉思。他从此无法再用寻欢作乐的方式对待人生了。这或许就是侯孝贤影像下父亲的意义吧,父亲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 青春的成长是一个有关于爱情的重要过程。通过爱与被爱产生责任和自信,通过拥有和失去产生失落和坚强。阿城在《且说侯孝贤》一文中有这样的评说:“《恋恋风尘》与《风柜来的人》都有一个难处,即少年人的“情”。“但少年人的“情”之难写,还不在于此,而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却无经验爱惜。”《风柜来的人》以少年挥霍开始,忽然就有尴尬的沉静,因为尴尬,所以还时时会暴躁,这暴躁并非不纯,原来质感就是这样的。”这很概括了阿清的青春躁动。大部分关于青春成长的影片没有给予出路,他只展示出一种状态,包括焦灼、躁动、群殴、性……这些作品让人有种不堪回首的感觉,比如《朋友》中的东洙 俊锡最后不得不命殒街头,《猜火车》《发条橙》更是展现了一个迷幻混乱的青春,《香港制造》疯狂的奔跑,《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从十几米跳台跳下后被无数人的脚把头硬踩下去,和他心中的饮泣……而我们这些观影者就像鲁迅笔下铁屋子里较早清醒的人,但仍无路可走。 《风柜来的人》让人感觉是没有背景的,他不是《悲情城市》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他的背景在影片中给人感觉很淡化,使之令人忽视,而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往事》给人一种实在的广大的历史背景在其中,唯一一个被强化的现实是他们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这有点像《十七岁的单车》的小贵。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期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从城市中索取,但是城市必须在他们身上索取,他们也必须有所付出,这是一种互动。侯孝贤就记录了这种互动。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个情节,阿清三人去看电影,花了三百块,爬上了建筑工地11楼,只看到一扇没有完工的窗口,他们被骗了。电影在这里代表了一种城市符号,而在这里他们必须为这个城市符号复出金钱,而更大的付出是情感的丧失,当阿清目送小杏离开时就注定了他的无奈和丧失,一种刚萌芽的情感被连根拔起,这种付出的代价又怎么可以轻易衡量。如果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呼吁的是城市人给予小贵这样外来者以生存空间,那侯孝贤又在期望什么呢? “我从风柜来就不会慢下脚步……”《风柜来的人》中传出了罗大佑、李宗盛的音乐,他们的音乐记录了从农村到工业文明的那一段心灵史,记录了成长的心事和青春的惶恐。罗大佑、李宗盛是那一代的心路程的见证者。 他们对于一个享受快餐文化和钟爱摇滚的一代是丧失意义的,但是对于侯孝贤这样一个年龄的人意义却是深远的。就如同《甜蜜蜜》中不断出现邓丽君的歌曲一样,这不仅是作为强调背景,亦加强了人物心理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者出现。这是侯孝贤记忆中的青春,他在呼唤自己记忆中的青春,他在为自己的青春唱一曲挽歌。影片中的空镜头亦是如此,拍得极为精致美丽。那一系列台湾风景的空镜头,构图似中国古典泼墨山水画,在影片中复沓如歌地呈现,以景寄情,给影片涂上了如诗如画的抒情色彩。这些都是走情绪的场面,只能 用感觉去把握,情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风柜来的人》影评(三):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苦闷
侯孝贤导演一贯的风格,淡淡的、纯纯的。只是这一次充满了苦闷、压抑与孤寂。
小岛,小岛上的人,中国人,台湾人。很中国却更台湾,他们已经本土化了。几十年的隔绝,他们的土地已经发酵出了自己的文化。疯狂的喜欢台湾好几年了,可是时至今日依然勾勒不出她的清晰的容颜。一面是文艺片中的台湾,一面是综艺节目里的台湾、偶像剧中的台湾,到底哪一面的她才是真实的她呢?侯孝贤的乡愁是可以体会到的,风貌也是真实而丰富的,只是已经老旧。当下的台湾,我真的无法描摹。
青春的人生命力旺盛,有那么多的力量与激情,如果无处宣泄就只有滋事、压抑、苦闷、乖戾。要怎样的将自己撕裂才可以将其释放?立大志,有理想,走正道,努力拼搏?
青年眼睁睁的看着她走了,连一句挽留、一丝表白的勇气都没有,感情被来来往往的人潮淹没,只有大声的叫卖来呼出心中的狂喊。只是依旧无人理睬。到这里,电影便结束了,导演毫不拖沓,收放自如、点到为止。感情已然宣泄,然而内心依然四面围墙、密不透风。
《风柜来的人》影评(四):你冷,因为你在游荡
你冷,因为你在游荡
《风柜来的人》就凉意十足,因为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记忆和游荡的电影,而其中三个细节令人动容。
蛇与苍蝇
这个段落之前,阿清在和大家一起吃饭,席间他说了他父亲打死一条蛇的往事,段落之后,是阿清和几个新朋友认识而后打架的事情,段落的中心,则是阿清一个人坐着给母亲写信。
不难看出,这个段落是孤独的,阿清处在旧的人群与新的人群之间,他独自坐在陌生的城市,表面的寄托是给母亲写信。而实际上,他却看到信纸上有一只死去的苍蝇,于是,他一边在苍蝇的周围画着一圈圈不规则的线条,一边想起了父亲打死一条蛇的往事。
镜头闪回,小提琴响起,在对比强烈的冷色调画面中,一条蛇快速游过草地,童年的阿清站在那里,木然看着父亲挥舞着棒球棍,看着蛇死去。
这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段落,它包含着两个动物的死亡——夏天的苍蝇,草地上的蛇;两个人物——孩子和父亲;两个城市——风柜和高雄;两段人生——童年和青年。
飞舞的苍蝇和游动的蛇,本身就是一个表征,它们共同指称着消逝、浮动、飘荡,而这一切并不浪漫,它就像蛇和苍蝇一样的令人感到恐惧、恶心,阿清的记忆也是如此。
在挥舞的球棒里,我们当然看到了父权,但我们都知道,阿清的父亲自己也被棒球击中变得痴呆,而后死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清的父亲和死掉只剩一层皮的蛇,并无区别,阿清是带着这个记忆出发的,从风柜到高雄,他带着泥土、带着斗殴的伤痕,带着父亲头上被棒球砸下的黑洞,他就是一只无处躲藏的苍蝇
,就是一条被人击打的蛇。
至于阿清在苍蝇周围胡乱画的线条,我们也许不应该作过度阐释,但那至少给了我们一种感觉,它和在棒球棍底下翻滚着痛苦死去的蛇一起,给了我们一道被围困,被杀死,被迷惘的寒意。
彩色大银幕电影
这个段落讲述的事情很简单,阿清三个人拿了姐姐的一千块钱出来逛,碰到一个骑电动车的人,这人跟阿清他们说有电影看,三百块钱一张票,阿清他们交了钱,来到指定的十一楼放映厅,终于发现被骗了。
第一个镜头,摄影机把阿清等人从黑暗中带出,接着跟摇,于是阿清他们看到摆在眼前的根本不是什么银幕,而是透过空的楼房显现的高雄城市。阿清他们终于喊了出来:“他妈的,我们被骗了。”“他妈的,还真是大银幕,还彩色的。”
第二个镜头中,摄影机位置推前,镜头慢慢摇了半圈,于是我们和阿清他们一起,环视着这个城市。而这时他们说的是:“我们找他去。”“高雄那么大,怎么找?你以为是风柜啊。”
可以注意到,在第一个镜头中,城市面目真是被限制在楼房驱壳的景框里的,此时我们看这个城市,还真的像在看电影,一场彩色的演员众多,剧情繁复的电影,而第二个镜头,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楼房了,我们已经距离更近的,也许是更赤裸裸的,面对这个城市。
前后对比,城市的印象迥然不同,一个在画框中,一个在眼睛里,一个在幻梦中,一个在现实里,而连接这些的是两个字——被骗。
被骗的是一个想象,粗俗、破落、没有一技之长、虚度年华,这一切注定关乎青春,关乎无奈的城市,关乎一个晃浪在街头墙尾无枝可依的想象。
但它被骗了,阿清们想去寻找,却不能,因为城市太大,他们花了九百块钱,只能站在十一楼看一眼这个城市,他们花费的全部青春,在这个城市里,又能看到什么呢?
台球与硬币
这个段落出现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它并不孤单,因为影片就是以台球开始的,第一句台词就是问谁被扣了四分。
台球本身是一个表征,它带着街头青年的粗俗、放浪形骸,带着压抑,带着冲击、碰撞、偶然……
这个段落的台球也是如此,在它之前的剧情是:阿清痴呆已久的父亲死了;它之后的剧情是:小杏终于选择了离开。
他们把一枚硬币放在台球上,然后用母球去打,两个球碰撞,硬币落下,又放上去,重新击打。
这个段落是诗意的,因为有维瓦尔第的小提琴陪伴,但也是悲凉的,因为有台球和硬币。
关于硬币,我们也许可以胡思乱想到马拉美的诗《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也许可以想到科恩影片《老无所依》里那个用硬币决定生死的杀手,想起汪峰的《硬币》,但似乎有一点不会改变,硬币,它永远都是冰冷的,它永远都穿着偶然的风衣注视着你,让你浑身颤抖。
影片到这里,所有的人似乎都面临一个选择:小杏要选择与黄锦和的关系,阿清要选择面对小杏的朦胧情感,阿清的朋友要选择职业,未来的道路,还有姐姐吴美丽、黄锦和……所有的人似乎都被生活的细流推送着,在城市的风口遥望。
他们在微笑,音乐很美,光线很柔和,台球静静的移动,硬币默默的落下,显示出命运必然的一面。
于是,该选择的人都作出了选择,男的、女的,活着的、死去的,爱的、不爱的……
夏天,当你看着窗外烈日下移动的车辆与人群,低下头来默想往事,那些风尘中已然尘封的记忆,一切远去,漫随流水东风,是否也能有这样一些图像在你心中。
那飞舞之后死在血泊中的苍蝇,那在草地上风干的蛇,那繁杂而虚落的城市,那在夕阳下闪着光的硬币。
一切只为刻写悲凉的青春。
《风柜来的人》影评(五):风柜来的人
《风柜来的人》是侯孝贤导演,朱天文编剧的一部电影。
一群少年面临成长和青春的困惑。阿清、阿荣、郭仔打架,是英雄主义在作祟,对女性的调戏与追求,是青春期在鼓动。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小伙的正常成长是受到压抑的,他们的父母瞧不起他们,父母差不多都不对他们抱以希望了,总是责骂他们,乡里人也对他们都不以为意,他们在乡里只能打架斗殴,一方面打发闲逛时光,另一方面则是证实自己的“英雄主义”。此外,他们难以在城市立足,第一次在城里坐公交车,坐了好几次才坐正确;摩的师傅一看到他们就向他们兜售;还有他们的被骗;找工作受到姐姐的说教指骂;郭仔跟着阿飞混最后被杀;阿荣最后帮人卖带子等,都是“英雄主义”受挫的表现。爱情上他们也受到了挫折,他们心里受到压抑,特别是阿清,他暗恋阿杏,可惜最后未果。压抑一方面是城市带给他们的,另一方面则是童年与现在的今昔对比造成的。
长镜头理论的践行,一幅世俗生活的完美画卷。
空白。特别是阿荣姐姐最后为什么跟一个流氓在一起,值得深思;阿杏去拜访男友家,看到男友母亲在斩杀一只生了虫的鱼的情境也值得深思。我们从中可以生发很多感慨,特别是关于这群青年人为什么这么“无所事事”“不可理喻”,极为让人愿意去思考。
最后,我想说,看侯孝贤的这部《风柜来的人》,让你笑声不断,但笑过之后,你又心有余叹,看他的这部电影,让你感受到的是笑中含泪。
《风柜来的人》影评(六):《风柜来的人》观影笔记
1、侯孝贤拍打架,会固定机位和视角,利用建筑物隐藏暴力的细节。《悲情城市》等亦如此。《风柜来的人》里打架时,路过的巡警只看热闹。
2、风柜的海声萦绕耳旁。
3、三人海滩玩耍,配乐赞。
4、四男生伴着海潮在心爱的女生前搞怪,80年代的青春片啊!
5、成了傻子的父亲静静看着自己的儿子离开。
6、拥有恋情羁绊的人留在了家乡风柜,没有恋情的人则进行了一场青春叛逃。
7、有一段配乐如恐怖电影一般= = ,真的蛮诡异的,开头也是。叛逃进行曲。紧张又兴奋。后来得知,是杨德昌做的配乐?有几段是小提琴吗?杰作。
8、风柜与高雄的景观对比。在都市里依靠公交线路、问路寻找港都戏院或河西路等一个个具体地点,而不是依靠熟悉这一经验,这是都市空间的切入方式。
9、阿荣的表姐和同居的女人给了三个年轻人的异乡生活一抹亮色。
10、童年经验闪回,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当下。过去:爸爸打死的蛇成了干皮;当下:被信纸里压成了干尸的昆虫。81min也是,长大的阿清坐在家门口,宛如一个小孩。原来父亲去世后才明白他对自己影响这么深。
11、“风云致雨落洋洋,天灾时气必有伤,命内此时难合和,更逢一足出外乡,出外无贵人,做事难成,失物难寻,功名初难后有,婚姻不宜。”恋人的矛盾。
12、阿荣姐夫的出现,让这三个年轻人又添了一份寂寥。没有两性之悦。
13、两次出现的街头摩托仔:“买书买药看表演看电影”。台湾80年代的实体电影广告?(诈骗啦)不论真假的话则让人想起《儿子的大玩偶》,应该也是当时的一部分现实,即电影票不好卖。三个年轻人被骗后,在废弃的高楼里望着缤纷的高雄都市景观,“他妈的真的是大荧幕,还彩色的嘞”。这一派都市,也真是如戏般梦幻迷醉啊。
-他妈的我们找他去
-其哪儿找啊,高雄那么大,你以为这是风柜啊
三人买电影票被骗,在废弃的高楼愤怒地望向高雄的都市景象。
《风柜来的人》影评(七):我们都来自“风柜”
如果不是镜头多次延伸到海滩和不时传来的拍岸的海浪声,我甚至会产生故事就发生在我家乡某个城乡结合部的错觉。裤衩、汗衫、烟头、吃饭的铁盆、简陋的桌球、胡乱塞在裤子里的衣服角和轰鸣的追风摩托,还有能想到的似乎是关于叛逆的青春荷尔蒙的一切——打架斗殴、互相追闹、辍学、聚众看片、赌博、酗酒、飙车、调戏女生……
看似百无聊赖的生活,实则充斥着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还有对过去的无处安放。
阿清对童年对家人的追忆,只能在无数个漫长而揪心的白日梦中频频闪现,它们和曾经伟岸现在却残废不能自理的父亲、成天抱怨喋喋不休的母亲还有被外人欺负只能忍气吞声的哥哥这些让人不想去面对的现实一起,撕扯着一颗无力而迷茫的少年的心。往昔和未来,似乎都找不到精神的归属。于是只能活于当下,在压抑中用武力释放,释放后逃离游荡。
这群土逼青年从小镇风柜来到大城市高雄谋生活,慢慢感受到生活不是只有海滩、不是只有永无止息的打人和被打、不是只有和兄弟嬉戏打闹。他们笨拙地学坐公交车,也在兜售影票的怪大叔前局促不安,他们努力找工作,认真撩妹,也憧憬着赚大钱买城里的房子,虽然只有被骗的份。阿清也在阿杏的身上感受到一份青涩而纯真的感情,一场暗恋的初恋,也算是尝到陪伴却不能拥有的甜蜜与无奈。
当那个日夜陪伴的一心想要守护的阿杏离开时,阿清没有主动挽留,也没有依依惜别,只是一脸茫然,六神无主地站着,望着远去的车和远去的人,就和当初收到父亲的噩耗一样,漠然接受着发生过的一切,包括渐渐逝去青春——不再拥有,不能改变,不能挽留。
最后的做兵叫卖让我有想哭的冲动,向来低调的阿清,突然就冲到摊前站在凳子上大声叫卖,反复喊着“做兵大拍卖,三卷五十块”,当阿荣怪他:“喂,你要我赔本啦?”,他理直气壮地回道:“什么赔本!郭仔后天就要走了,你还讲那么多干嘛?拼了!”是啊,不然该走的人都要走光了。像是一场与青春与过去的浩大的诀别,即使明天依然要被未知和压力裹挟着向前走,但还是要在此时青春散场的时刻,敬往事一杯酒,敬那些跌跌撞撞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却也不失热血与温存的青春时光。
然而,真正凄凉而悲壮的还不是内心声势浩大的诀别,而是周围对叫卖无动于衷的人们,每一个人的青葱岁月都珍贵难忘,但路人云淡风轻的表情告诉我们,大大小小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有人上场有人谢幕,我们都不过是那海里的一朵朵浪花,拍打到岸边,在长鸣不止的海风里,一阵声响。
《风柜来的人》影评(八):风柜来的人
侯孝贤说:“我会拍《风柜来的人》,是因为我去澎湖风柜探王菊金的班。在公交经过风柜时,我感觉非常特别,于是在风柜下车,在杂货店中看到小型的撞球台,一些人在那儿打着撞球,就是在那时候有了拍《风柜来的人》的构想。因为《小毕的故事》是改编自朱天文三百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于是有机会便和她聊起来,由于当时她对电影还是新手,所以也只是随便地聊,并没有聊到电影题材的问题。后来找了她写故事,于是她介绍了沈从文的自传给我,其实我对内地小说并不熟,但我看完沈从文的自传后,感觉沈从文虽然写的是自传,但他的观点是俯视而客观的,于是我在《风柜来的人》中就想用这样一个客观角度去拍摄。但是在电影中如何达到所谓的“客观角度”呢?我对如何在文字与影像间转换并不是很清楚,我记得只是常要求摄影师陈坤厚镜头要摆远一点,然而有时候在朦胧模糊之际反而创作能量是最强的。” 沉迷于单线叙述,而不爱在叙述结构模式上应用技巧,侯孝贤使用这种传统乃至固执的叙述手法,在令人感到沉郁有余却活力不足之外倒是更让人感觉到和自己的生活很近。 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是克制而隐忍的,电影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如此,怨而不怒。《风柜来的人》中的阿清就是这样的,他不善表达,笨嘴拙舌,对于爱情迟钝不堪。从影片中看以看出他喜欢小杏,但是他却不曾说一句表露感情的话,没有一个要挽留的动作,能让我们读懂青春的惆怅的唯独是他目送小杏离开时的失落和伤怀。他的青春反叛也是群殴式的,他永远不会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砖头拍板,或许有人觉得它甚似贾樟柯的《任逍遥》,当结尾以五种不同声音表现青春的无奈时,青春就这样被残酷地证实了。 青春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天真无知不再是他们的权利,而他们却还没有学会成年人的难得糊涂和随波逐流。他们那么认真而执着于他们的倔强和努力。所以期望长大和拒绝长大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长大了。侯孝贤的电影里很多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风柜来的人》中就更为明显了,阿清记忆中的父亲高大,像是一个英雄。这样一个伟岸的形象一直存在阿清的记忆和想象之中。虽然现实中的父亲只是一个坐在一张枯藤椅上,头上有一个洞的人。即便洞是被棒球打出来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忆他的父亲,和别人谈及他的父亲,他记忆里高大伟岸的父亲。他不愿失去他,可是在一封来信中他得知父亲去世。他回去奔丧的场面处理得很低调,倒是后来吃饭的戏显得张力十足。他又一次回忆起他的父亲。前后两种形象,阿清的情感截然相反,侯孝贤通过会议,闪回和现实构建了一种强烈对比,从而变现出阿清的心理感受。他心理的无依靠和自伤感一下子发泄出来了,他失控了。 父亲的丧失,再次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意义而存在,这是一种 成长的洗礼。一种通过亲人的逝去而浴血重生的悲壮之感。当阿清回家为父奔丧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躁动的心情多了几许沉重的苦涩,他开始严肃地看待生活,学会默默地爱恋和思念。渐渐地,他的声音和面孔失去了少年无忧无虑,而增添了成年的苦涩贺沉思。他从此无法再用寻欢作乐的方式对待人生了。这或许就是侯孝贤影像下父亲的意义吧,父亲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 青春的成长是一个有关于爱情的重要过程。通过爱与被爱产生责任和自信,通过拥有和失去产生失落和坚强。阿城在《且说侯孝贤》一文中有这样的评说:“《恋恋风尘》与《风柜来的人》都有一个难处,即少年人的“情”。“但少年人的“情”之难写,还不在于此,而挥霍却不知是挥霍,爱惜却无经验爱惜。”《风柜来的人》以少年挥霍开始,忽然就有尴尬的沉静,因为尴尬,所以还时时会暴躁,这暴躁并非不纯,原来质感就是这样的。”这很概括了阿清的青春躁动。
《风柜来的人》影评(九):风柜来的人
“没当兵,没一技之长,高中又没毕业,你能干什么啊?没出息……”阿荣姐姐的这句怒斥,我想,兴许是所有长一辈的人对阿清一伙人的直观评价吧。
风柜,位于毗邻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上。一个很奇怪的地名,可能是因为它坐落在海边,地域里总是有不绝于耳的呼呼的风声。所以才会有这个叫法吧。
阿清(钮承泽),阿荣(张世),郭仔还有土豆。是四个从小就混在一起的好哥们,他们约莫十七八岁,头上总是顶着邋遢的发型,走到哪里都是啪嗒啪嗒地趿拉着一双拖鞋,衬衫的扣子永远只合两三颗,敞着自以为潇洒十足的胸膛四处游荡。
辍学后,百无聊赖。而时间,却好像总是很慢,很多。
他们终日骑着摩托车疾驰在一团团低层白云下的平直公路上,为的只是去县城看免费的国外电影。他们打架时卯足了劲的向对方踢打,嘴里不住的骂着“干你娘啦!”,为的只是殴打赌博时被识出耍小伎俩的敌家。他们在波浪翻腾的码头边湿身乱舞,摆弄着手舞足蹈的戏谑动作,为的也只是博得妙龄少女的好感……
最终四人因为一次恶斗而被带到警局。终于,风柜待不下去了,于是除了土豆,其他三个人就偷偷摸摸从家里跑了出来。想要开始新的生活。目的地是大城市~高雄。
侯孝贤的几部前期作品,每一部都是表面上的家常式的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澎湃,对观影者的内心激荡不乏。那份激荡,不仅仅是来自其长镜头下的苍凉,于我,更多的其实是一份莫名的共通性。也就是说,在侯孝贤的电影里,我总是能看到我自己。
《恋恋风尘》里的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以及最终消逝的纯真恋情。这破落的旧房子,同小时候我的旧家,我外公外婆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一个在九份,一个在永新罢了。阿远痛哭流涕时的内心波澜,我不也曾泛起过数次呢。
《悲情城市》里内外省人的相互屠杀。(我大外公便是49年国民党战败后退往台湾去的所谓外省人,看着长远镜头里的二二八事变和白色恐怖时期内外省人相互打杀。人头攒动,叫喊声迭起,时而一个人影颓然倒下,另一个人影又手持械物愤然跃起 。想起我那至亲血缘却又素未谋面的大外公,曾经也生活在这样处处流着无辜鲜血的岛屿上。看着看着,双眼便不觉淌下泪来。)
而这部《风柜来的人》,背景是七八十年代。彼时的台湾,正值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而类似的,我成长的千禧年前后的中国大陆,尤其沿海的广东几个城市,正也是经济腾飞的阶段。我的叔叔,哥哥,姐姐甚至身边的同学们,也和阿清他们一样,“没当兵,中学没毕业,又没一技之长”就跑去大城市里做工养家?时空就好像错乱了似的,当我看着他们三人彷徨在车水马龙的宽广街道上时。我总是会恍惚,仿佛走在街上的,就是从小教我唱歌、领我玩闹的堂哥和堂姐。当然,我高中毕业后和同学们初次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县城的时候,坐在昏黑的车里,支着腮帮用新奇的双眼看着大城市里光怪陆离的夜景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时候,心里既是惊又是喜,脑子里可不曾也有阿清的那句“妈的,以后有钱了也要在这栋楼里买套房子”的狂言?
家:这是一个永远话不完的主题。侯孝贤的前期作品也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一部一部拍过来。电影的男主角阿清,家里有一个含蓄,饱经岁月风霜的典型东方母亲,一个总是唠唠叨叨不停斥责阿清的姐姐,一个木讷老实的教员兄长。还有一个,便是阿清的父亲。父亲因为在阿清童年的时候一次棒球比赛中被击球手极速的棒球打到额头,而变得起居不能自理。每次面对自己的父亲时,阿清总是不耐烦,不情愿。可是当他静默下来的时候,他却总是想起小时候与父亲呆在一块的时光。
父亲要出门时,在母亲的万般劝喊下,百般忸怩的阿清闲步走出院门目送父亲离去。在和父亲打完棒球回来途中父亲果敢的制杀一条游行在草丛中的恶蛇。饭桌前父亲对流连于游戏而全身脏污不已的自己的严厉训骂……
记忆中的日子里,总是日光明媚,清新爽朗。浮现的也总是身姿健朗的父亲和笑容满面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些对父亲的清晰记忆,日后打从经脉里、血液中影响着逐渐长大的阿清。
然而,在母亲和哥哥姐姐眼里,阿清却永远都是桀骜不驯,整天只知道惹事的叛逆少年。他们相互之间永远只有沉默和谩骂,长辈不知道阿清心里的挣扎苦痛,阿清也不会明白家人的爱深责切。他们之间,永远有一道无形的鸿沟。
在阿清在家里的床头柜里偷了些钱打算离开风柜的时候,镜头对着大厅里半掩的大门。背着包的阿清仓皇走出大门后彳亍地回头看了一眼坐在门廊下木靠椅里的父亲,这场景就如同小时候自己一次次的目送父亲出门一样。只是,驻足的阿清换成了父亲远去的父亲换成了阿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再一次回到风柜的家,是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葬礼之后,木然的阿清呆呆的看着门前的旧物,不觉又记起了繁多的童年往事。内心悲恸万分的阿清终于在姐姐的连番训斥下摔碗而去,独自一人曲坐在海边的小屋前默默流泪。
如此这般的讲述和释放,在侯孝贤的电影里有很多。他的电影里,灵魂永远是人,而且那个“人”,永远是不能用几个标签就能定性的。他既可以刚硬的游走在江湖刀棒里,也可以柔软的深陷情事泥沼中。有时候,他会为了朋友冲锋陷阵,也有时候,他会因为不爽而与哥们大打出手。只是,人性本身就是繁杂的,又岂是几个短词就可以概括的?
友情:电影的主线终归还是整日猫腻在一起的阿清,阿荣还有郭仔。
在风柜的时候,你可以在烟雾缭绕的桌球店里找寻到他们慵懒的身影;你也可以在喧杂的赌桌上看到他们狡黠的面容;不过他们那刚劲十足的身姿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混乱的人群打斗中。他们一起在海边肆意玩闹,一起为逗乐少女而在码头上狂舞。然后一起被带去警局,一起离开风柜。
在高雄的时候,他们一起住在一个小宿舍里面,一起被街上的拉客骗去钱财,一起进加工厂做工……
可是,他们之间是不是就没有矛盾呢?也是有的。简单率性的阿荣不知阿清心里苦闷而对其开起了玩笑,两个人起了口角之后就在船头上打了起来。
虽然后来大家又和好如初。可是就像那个身着黄色裙衣的女孩子所问的,“嗄!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啊?他们不是好朋友吗?”……这,谁又能回答的清楚呢?
爱情:阿清在高雄的时候,喜欢上了大自己很多的同乡黄锦和的同居女友小杏。小杏是一个容貌清秀,性情善良,为爱情离开家乡基隆独自来到男朋友身边的女子。但是,在并不融洽的感情下,她终日眼圈黑乎,忧愁满面。面对自己的男友,总是绞尽脑汁想讨他的倾心。她买花,买饰物,拜佛求签,打扮的妖娆万分。可是换来的,依旧是黄锦和的暴躁冷漠,不知怜惜。而面对阿清他们的时候,她又能欢喜的和他们说话,吃饭和逛街。所有的一切,阿清都看的很清楚。每回听到他们俩的吵闹声或者看到小杏面容惨淡的神情时,阿清只能默默的在远方呆立着,他又能改变什么呢?他只是会因为阿荣的新朋友的几句对小杏不得体的话而大力推搡对方,也只能在醉酒后心生嫉妒而变得清醒异常摔门而去。身处感情漩涡的两个人,阿清其实就是另一个小杏,而小杏也就是另一个阿清。每一次的努力,其实都是在自己伤害自己。最终,小杏离开了黄锦和,去了台北。而阿清,则望着远去的小杏,忍痛挥别了自己感伤的少年时光。
成长:当看着小杏头也不回的走上大巴后消失在纷杂的公路上时,无法的阿清站在人群里落寞不已。镜头一一扫过两人走过的街道以及小杏的住处。最终,阿清来到阿荣卖录影带的地方,听闻郭仔接到兵单。
于是就问郭仔:“郭仔!郭仔!那你不回风柜啦?郭仔!郭仔!……”
还在和客人说价的郭仔道:“回啊,我明天回去嘛!就在马公报到啊!”
阿清沉默片刻后,扔掉还未抽完的烟蒂,叫上阿荣,站在椅子上大声叫卖“来来来,做兵大拍卖,做兵大拍卖,三卷五十块……”
镜头对准人群中的阿清,显得很渺小。但他的面容却又如此的坚毅。这让我想起了在旧校园里骑着自行车饱经沧桑的小马和新志,还有终日徘徊在阳光灿烂的北京城楼顶上的马小军。这是一番经历伤怀后的洗礼似的沉痛宣泄,尽管个中滋味是那样的令人难受。但是,那是人生中必须要迈过的坎。阿清是,阿荣是,郭仔是,小杏和黄锦和亦是。
配乐和长镜头:因为我对电影的各个专项技术了解不是很多,我只能浅谈一下我稍微熟悉的两个领域。先说配乐吧。电影刚上映的时候,用的是当时台湾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手李宗盛的同名歌曲。可是片子出来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电影从上映到下片,前后不过半个月。票房更是一塌糊涂。同为新导演的杨德昌看过《风柜》后,觉得很是可惜。于是就对侯孝贤说要帮他重新配乐。同是制作人的摄影师陈坤厚因为电影已经亏损太多,对此想法嗤之以鼻。但是侯孝贤却欣然同意。于是两个人花了二十几万又开始重新做配乐。深受古典乐熏陶的杨德昌给《风柜来的人》配的是维瓦尔第的《四季》以及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结果做出来的效果出奇的契合。提琴的悠扬、轻快以及沉缓,给电影的剧情铺陈、深含蕴意、以及整体美感,都增色不少。
其中有两段我觉得尤甚,一是片子末端小杏和阿清一段短暂而又甜蜜的时光,他们一起上班,一起逛街,一起打桌球。辅以《四季~冬》,让人觉着两个人就一直欢愉的涤荡在那悠扬轻快的曲子里一般。二,便是小杏坐大巴离去和阿清站在凳子上叫卖录音带时缓慢流出的《G弦上的咏叹调》,沉缓而又忧伤的曲子意喻着那些伤感的记忆虽然很难作别,却又不得不话别。
而长镜头的话,作为日后侯孝贤的一大标志。这部影片里也有很多处出现,其中有三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是阿清几人在内安躲难的时候,为了抓住一只鸡杀了下菜。镜头对准的却是四处乱窜的母鸡,画面既生动有趣,又彰示出活脱脱的生命力。二则是阿清从警察局回来后,正值家里过节。阿清因为烦躁姐姐的絮叨责骂,呛回了姐姐几句。却被气愤的母亲随手砸出来的手里切菜的刀割到了腿部。镜头就一直端放在母亲切菜的前处,一动不动。把母亲的那份愤怒而又柔情的心理变化刻画的丝丝入扣,可谓浑然天成了。三呢,则是黄锦和因私偷货品被工厂开除后和阿清一行人喝醉酒后回到住处的一场戏,从五个人摇摇晃晃走进门,上楼梯,再闲言疯语,最终阿清惘然若失地冲出门去。中间就夹杂了几个分镜头,画面也只是上下竖移。真是要叹服演员的水平和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
影片:《风柜来的人》是侯孝贤第一部确立自己风格的电影,改编自女作家朱天文的一篇短篇小说。我相信侯孝贤笃定在里头见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身影,也在成片里注入了不少年少时的经历。参看其自传性影片《童年往事》即可窥见一斑。类似的家庭结构和打打杀杀的少年时光,至亲死后的冷漠变成无休止的热泪………
以自己成长故事作为电影题材的名家不在少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以及这部《风柜来的人》。它们无一不是纪实性的刻画作者自己切身的成长记忆,参杂着无力的缅怀和深刻的认知及反省。而且,都是经典佳作。
看得见远空中一叠两叠暗云,与沙滩上三个灰条条浮移的小人。潮岸不知伸向何方。他们亦将是,其去未知。
《风柜来的人》影评(十):品评风柜
这是一位资深电影人推荐给我的电影,不如期望中的好。是看过的第三部侯孝贤的影片。
怎么评定这部电影呢,首先,电影的情绪处理得比较好,该渲染的地方渲染的不错,把理想与现实的种种隔阂的伤境,人们的卑微与渺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描写的非常的不错。音乐的卡位,演员的爆发力,镜头的节奏对主题的诠释都是锦上添花之笔。个人很喜欢的最后一个场景的镜头,钮承泽饰演的角色在听到张世饰演的角色对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和他的朋友要去当兵后,抽烟特写的沉寂镜头,演员爆发情绪,音乐渲染,演员内心节奏的力度,与音乐的强度,以及镜头扫射街头种种人的艰难生活。这一系列镜头很好的诠释了主题。
不了解侯孝贤,也不了解那个年代的电影制作的背景和问题,其中有一些画面的抖动问题,破坏了画面的平衡感和连续性,这在一位如此盛名的国际大导演身上怎么会出现呢?还是那个年代技术上达不到,所以会有写参差出现?
这部电影他的写意性要大于叙事性。冥冥之中上帝的手渗入到镜头世界里,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你得到感悟。我联想到的是两位导演那就是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和大陆的贾樟柯,这两个导演的比较出彩的几部电影,前者是描写战后日本的种种,比如说东京物语,后者是描写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种种,比如说是小武,对比台湾在乡土和城市之间的转换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两位的描写给我的震撼力要比这部电影大的多。什么原因呢?首先,前半部分主要人物不突出,后半部分描写太多。前半部分渲染,描写人物不够。其次,演员选择不好,角色塑造不鲜明,主要角色与心理想想角色生形不符。再次,镜头上的客观叙事和叙事结构上的主观描写有冲突。
由此可见,导演受小津安二郎,甚至还能看见有点新浪潮电影的影子在里面影响颇大,但是没有到达以上导演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