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拉斯维加斯》是一部由迈克·菲吉斯执导,尼古拉斯·凯奇 / 伊丽莎白·苏 / 朱利安·山德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一):不错的文艺片,我讨厌文艺片
这部片子的优点在于,逻辑清晰,没有不合情理的情节。这在文艺片或者商业片当中都属难能可贵。我不觉得一个人想要死掉有什么不合逻辑,编剧交不交待原因也没什么要紧。一个人厌倦和绝望的理由,本来就太细小,太平常,太经常。因此无法也不必逐个言说。也因此,这样的绝望不可能因为一次励志或者遇到一次爱情就被撤销。
对我来说不可理喻莫名其妙指的是,比如朗读者里面,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宁可冤枉坐一辈子牢这一类的事情。又比如一个本来绝望得想要自杀的人因为爱上一个人就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了。既然这么容易就又对生活充满希望了,那你早干什么去了?你倒想清楚啊,你一开始没事儿找没事儿要死要活做什么?
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在逻辑上吹毛求疵而在哲学和伦理上相当宽容中立的人。所以电影人在电影里想要表达任何观点,除了赞美暴虐或反对自由之外。我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却无法容忍逻辑上的混乱。
缺点是太啰嗦,你看到最后真是想要诅咒为什么大家都非要把电影拍到90分钟以上呢?本来要是三四十分钟讲完这个故事(绝对不存在讲不完的问题),我说不定会觉得这部电影挺好的。
一个男人卖掉所有的财产,来到拉斯韦加斯,打算喝酒喝到死。他在赌城遇到了一个经常受虐待的妓女,他们可以说是相爱了。他继续实施原定的用酒精自杀的计划没有改变。而她继续她的妓女生涯,也没有改变。尼古拉斯凯奇的确长了一张天使一样悲天悯人无欲无求的脸,难怪早年去演天使。
这种自杀的方法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欣赏,但怎么死其实也差不了太多,何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怎么死也是别人自己的自由。
文艺片的讨厌之处在于,太执著于概念,以至于除了概念简直什么都没有。真的是必须要非常闲,或者非常郁闷,或者非常有毅力要去附庸风雅的人才看得下去。比如这一部,逃离赌城。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二):濒死的腐烂
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不是一天两天,看过远离赌城(Leaving Las Vegas),感触反倒比从前的名作还要多。
故事很简单,适合想患抑郁症的朋友欣赏,凯奇这次是一个失败的编剧,家庭、事业都已崩溃,他选择了一种奇特的结束方法,变卖家产,来到拉斯维加斯,想要靠酗酒来自杀。
旋律谈不上优美,但够凄凉。片中可以说仅有两个人物,几乎不需要配角,即使配角有台词,也都坚硬而阴冷。两个主人公的情迷意乱,伴随着贯穿始终的爵士乐,冷冷的色调,有意调暗的灯光,烘托的是一个濒死的主人公,一个腐烂、堕落的酒鬼。也许对我来说,谈不上有什么美感,倒是可以引发些许思考。
凯奇不惜自毁形象,通片眼神迷离,潇洒、睿智、男人味,好像都不见了,也许有人会从中看到主人公的可悲,但我猜凯奇想要传达的,抑或远在可悲可怜之上。
其一是一个12秒的镜头,凯奇初到赌城的翌日凌晨,天渐渐放亮却依然灰暗,霓虹灯还如夜晚般闪烁不停,高大的酒店楼下,一辆洒水车漫不经心地驶过街道,驶过镜头,用了短短12秒。我们每每想到赌城,总是一派灯红酒绿,熙熙攘攘。原来,我们忘了它还有清晨,浓烟散去,酒气蒸发,生活照旧,只不过这时候,大部分人还没离开梦乡。
其二是片尾回顾性的慢镜头,凯奇略带羞涩地笑着,最后轻咬一下嘴唇,画面从此定格,徐徐黯淡。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三):销魂蚀骨爱别离
曾经以为《阿飞正传》和《大河奔流》就是纠结的极致了,而《the big blue》只是它们拙劣的模拟,直到看了《离开拉斯维加斯》,才知道人生和爱情还可以这样去描述。
影片介绍里说,电影充斥着华丽的绝望,其实整部电影就在写一个人慢性自杀,如何不绝望。我们用一生的经验,加上衰老的痛苦,以前还有宗教的欺瞒,去平衡这绝望,可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失意编剧,却拉着一个赌城妓女,用一场恋爱,把绝望展示的淋漓尽致。
剧情很简单,一个叫做本杰明的男人因为家庭的破碎失意酗酒,事业滑坡,酒精向空气一样包裹着他,避免被现实的大海淹没,也像毒品一样渐渐摧毁他的健康。被老板解雇的他带着最后的积蓄来到赌城,打算饮酒寻欢至死。在这里他邂逅妓女萨拉,两人相爱,天使般的爱人依然无法改变他赴死的决心,最后他死去,女主角带着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忆,离开拉斯维加斯。
比起韩国式的爱情绝症片,如温情的《八月照相馆》,或者更加好莱坞式的《美丽心灵》,《离开拉斯维加斯》最狠的手法,便是用绝望的蒸馏器,将爱情里最迷醉的部分提纯。drink to death,凯奇饰演的本杰明是我见过所有电影中喝酒最多的角色,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他在超市买酒,然后在他出场的任何地方都是酒不离身,直到最后死去的时候,床边放着的依然是未尽的酒瓶。在他清醒的短暂时间里,他可以咬着嘴唇,露出孩子般的微笑,几杯酒下肚,他会谈吐幽默,勾搭女性,酒精的伤害让他眼圈泛红,浑身颤抖,但在酩酊大醉的表象背后却有一个极其清醒的强大意志,让他拒绝求生的努力,反而用更多的酒精麻醉痛苦,同时毁掉自己的生命。在赌场,当他和萨拉快乐接吻遭遇麻烦时,酩酊大醉的他呼喊的台词却是“不要带走我的孩子……”这句话直接指向本杰明绝望的根源,加上电影里一张被他点燃的全家福旧照,一切不言自明。
本杰明从来就没有醉过,曾经的家庭破碎让他绝望,他曾想借助酒精逃离,酒精却像潮水般让这种绝望吞没了他的整个生活,使他不得不选择死亡来摆脱绝望。他和萨拉之间的爱情,则像绝望的潮水在命运礁石碰撞下激起的一抹浪花,无论谁都捧不起,留不住,却又美的无法形容。
本杰明说萨拉是他的天使,最大的原因在于萨拉可以包容他的一切。正是这样的价值基调将电影归入了文艺片的行列,但作者将人物的基调拿捏的很准,试想把酒精换成毒品,把妓女换成艾滋病携带者,这样或许看上去更洒狗血,但电影的美感恐怕会损失殆尽(Ps1:又让我想起讨厌的李樯,只知道洒狗血的绝望)。不过我个人觉得电影结尾的处理方式有些矫情,要是换了我,可能会做梦境跟真实的情绪性平行蒙太奇,梦境里,健康的凯奇和萨拉做爱,真实里,凯奇是想做做不成的。
价值观解读:对现实恋爱毫无参考价值,适合文艺青年自我纠结的某种人生寓言。不然就可以看成这样一个社会新闻:某日,在北京五环外某出租屋发现一男子因酗酒过度死亡,据悉该名男子曾是北漂编剧,与妻子离婚后事业衰落,经常酗酒嫖娼,死前曾与一卖淫女短期姘居,死亡原因初步排除他杀可能……
编剧手法:本杰明打算离开萨拉单独赴死,用的是自己找小姐故意让萨拉看见的牺牲法,让人联想起《蝴蝶效应一》里面男主人公最后拯救女主人公的那个言语暴力,当然,这个手法没做到极致,临死的时候,本杰明还是舍不得萨拉,打了电话重逢。
视听语言:MTV手法的典范,情绪性镜头贯穿全片,剪辑手法灵活,凯奇在泳池喝酒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毕业生》里泳池的画面,两个片子主人公都叫本杰明,大概是巧合吧。
音乐:我在网吧看的片子,字幕走完我才退出,因为出片尾字幕的时候,还有那么迷离的歌声在耳边回荡……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四):Leaving Las Vegas-谁温暖了谁
电影没有也不需要告诉我们尼古拉斯 凯奇为什么会颓废到靠酒自杀的境地,因为会有太多的理由,太多,太多。
总之他使我们成为了探索“死亡的理由”的人。他也会疑问:“究竟是因为老婆离开我才酗酒,还是因为我酗酒老婆才离开?”
伊丽莎白 舒是一个宁愿呆在一个打他逼迫她卖淫的男人身边的妓女,也是一个极度空虚需求被爱的女人,所以她为了有一个熟悉的气息而忍受在那样的男人身边。
当这样的两个人相遇的时候,我们应该期待他们发生什么呢?相知、相恋知道相互的救赎?不,用她的话说,我接受他的为人,我不会让他改变什么,因为他也接受我。
在拉斯维加斯,光怪陆离的城市,一座在荒芜沙漠上建立的堕落之城,就像荒芜空虚的精神世界里那自我描绘五彩缤纷的泡沫一般,脆弱而飘渺。
尼古拉斯不停的喝,很讽刺的是,他似乎只有在醉酒的时候是清醒的,他在眩晕的精神世界里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幽默机智,他能像孩童的般笑着,清醒的时候他更像是被现实压迫成的疯子,目光呆滞,身体因酒精中毒不停抽搐,他有着孩童般无助的眼神,却没有孩童般的希望。
他空虚,所以在街上搭讪来的妓女伊丽莎白只和他聊了天,然后安静的睡去。他自知,所以逃离,所以当伊丽莎白叫他搬去她家的时候会犹豫,也所以当伊丽莎白为他而哭泣的时候,他会离开。
可是,伊丽莎白就像一只惊惶的兔子,她需要他,她害怕他会离开或者死去,他的胸膛在他活着的时候依然温暖。她为了支付他那花天酒地的开支,只有继续出卖着肉体,她说:“最坏的已经过去,一切会好一起来。”
在影片最后的时间里,尼古拉斯知道自己将死去,他拨通了即将搬家的她的电话,在昏暗的房间里,她让窗帘投进一丝阳光,他看见她脸上刚被嫖客打伤的脸,问道:My dear,What happened to you? you are my angel。她哽咽着看尼古拉斯喝完最后一口酒,他们只做了一爱,在结尾,他已快不能动弹,而她刚刚遭受一伙人的强奸,有着严重的伤痕。那爱是痛苦的,极少有欲望的成份,烘托出这个残酷的世界,给温暖的,接受温暖的,都已冰冷不堪。
尼古拉斯最后一次醒来,眼神迷茫的发出了一声似乎是解脱的呻吟。
两个卑微的人的相爱又能给命运带来怎样的改变?不能,该走怎样的路,仍是走怎样的路,该毁灭的,仍得要毁灭,男人注定在走向死亡,女人注定得独自走在街上,试图与人搭话,上床。所以导演让尼古拉斯颓废的那么彻底,没有一丝眷恋,没有一丝悔意。
突然想起我喜欢的那首《FADE TO BLACK》,里面有句歌词是: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五):远离绝望,还是远离绝望的真实
“我已记不清是妻子离开了我之后才酗酒,还是因为我酗酒才导致妻子的离开!”当Ben(凯奇饰)喃喃地说出这句话的同时,我却被从那个含下他无名指上的婚戒、满脸稚气的风尘女孩(不是Sera)一双专注的大眼睛中所透出的难以形容的东西牢牢攫住,这眼神似曾相识,或者更可以说是记忆犹新,这是一种深深将我打动过、甚至让我一度认为是唯一能够理解我的目光(虽然最后发现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怜悯,我却已经仅仅为此而经历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疯狂)。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我竟无可解释地爱上了这部绝望的电影。
有的人一辈子是为了希望而活着,可有些人一辈子的最终目的则是毁灭——自我毁灭(哪怕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一点)。理智让人努力避免陷入任何一种沉沦的境地,却无法阻止沉沦这种东西对我们所产生的致命吸引力——一种潜意识里的向往。
孤独——那种无法与人沟通,得不到他人理解所造成的深度的孤独其实才是导致Ben走上这条不归路的真正源头,而酒精,只不过是个媒介、出口和寄托罢了,所以我不喜欢影片介绍的开头所写:“Ben是一个酒鬼,所以……”——这是他的生活、他的选择、他的无奈的精神世界,无需任何人或任何价值标准打着任何旗号对他进行指指点点。
这种孤独、这种面对现实的无力与无助造成了Ben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失意和挫败,让他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漠。他也曾经想要尽力摆脱这种困境,可惜任何努力到头来都是徒劳,对他而言,走至这步也许真的只有酒精才能将现实中由于理性而带给他的种种痛苦给一概麻痹与忘却掉,才能让他的情绪暂时镇定下来,从而以另一种悲剧性的洒脱来重新审视这个处处充满着欲望与绝望的不真实的世界——Las Vegas正是这个世界的缩影。
于是,Ben焚烧了过去的一切记忆,变卖了所有能够兑现的财产(除了一辆车),只身从追名逐利的Los Angeles来到灯红酒绿的Las Vegas,目的只有一个:喝酒至死。你可以为他的这种自毁行为感到心痛,或者也可以被他这种执意赴死的勇气所打动,但我觉得这其实更像是一种态度,一种绝望下的抗争,他是要用自己的死——死在这个陌生的、堕落的、根本不属于他的浮华中心来证明自己最后的个人尊严、来嘲弄如此这般荒唐且不公的现实世界。
然而未曾料到(是Ben?还是银幕前的我?),妓女Sera竟出现在了他的这趟毁灭之旅中,两颗受伤的心就这么不经意地走到了一起,简单、纯粹,甚至让我差点以为接下来将会是一场浪漫的相互救赎。然而,回头一想,其实这样的相识相知根本从一开始就已经不再纯粹,是早就埋下了隐患的,而原因,只有一个:钱!正是钱一手促成了Ben与Sera之间的“缘分”。为什么这么说?试想:Ben在大街上拦下Sera,直接说想和她聊一聊,仅仅只是需要她当一回倾谈的对象,排解目下的寂寞,Sera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毫无疑问,她会向这个“虚伪而做作”的男人丢下一句“神经病”,然后优雅地再向其竖一次中指后转身离开。如果真是这样,哪怕两人距离再近、再怎么渴望从对方那里得到心灵的慰籍,终究也是走不到一起的。
en自己深知这点,因为他曾在酒吧里、银行柜台前直言不讳地尝试过无数次,同时也失败了无数次,他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永远无法逾越的交流鸿沟,所以他只能收起单方面的幻想,花钱做了一回嫖客——500美元,出手相当之大方——只有这样,Sera才会放下本能的戒心跟她走一回。
为了能够找个人倾诉得先干这个,得先用钱将其买下,否则没人会相信你,这是多么可笑可悲,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恐怕这也是Ben对这个畸形的世界彻底绝望的缘由之一吧。
当Sera将一个精致闪亮的小酒壶作为爱的信物送给Ben时,Ben说道:“看来我终于遇到了真正可以理解我的人!”或许正如他所说,Sera确实是Ben这一生遇到的人里面最理解他的一个,但这种理解起初却并不是同样的绝望,Ben是,而Sera不完全是,虽然她同意不干涉Ben的酗酒,不干涉他一心求死的初衷,然而在其内心深处——我相信——仍是保留着一丝希望,是不甘于永远孤独地停留在地狱中的,所以当Ben答应与其住在一起之后她会营造一些的小小的、简单的生活乐趣——她是想要给自己的情感找一个可以依托的对象。
可是,Ben对此却是心知肚明,虽然说了之前的那一番话,但他依然确信这样的爱情其实更多的只是建立在某种同病相怜的基础之上,两人能在一起也不过是命运的另一场捉弄罢了,说到底,他已不想再卷进任何情感的漩涡,不愿再背负任何患得患失所施加给他的沉重,所以在他心底完全无意去做任何改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既然确实能够排解一时的孤独那暂且走到一起又有何不可?而至于最后的结局,则根本就是无从谈起,也许唯一可以肯定的,就只有自己的死这一件事而已。
所以Ben送耳环给Sera,却用一句话使双方均陷入了无奈;所以Ben不惜通过和其他妓女上床来让Sera看清自己的决绝,让她放弃对自己的任何希望。而当Ben终于从愤怒的Sera口中得到一句“滚蛋”之后,我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感到了那种所谓的解脱。
不过,在Ben离开后,电影却又向我展示了现实施于Sera身上的最为残酷的一面——对她来说,有什么会比被几个中学生轮奸、殴打,再让房东无情地扫地出门更加凄惨的呢?我觉得较之先前被那个变态的皮条客男友深深割伤大腿时的痛苦,此刻的她坐在大街上茫然地吸着烟、戴着用来遮盖眼伤的墨镜、一副不知该何去何从的状态则更加显得悲凉与无助——或许至此Sera才彻底的绝望,才真正体会到了Ben为何对于这个世界再无眷恋的原因。
en还是给Sera打了电话,想再见一见她,而当Sera赶到旅馆之时却发现Ben早已卧床不起,浑身抽搐着,眼窝比以前陷得更深。面对垂死的Ben,Sera终于理解了这段爱情的真正源头到底是什么,于是两人履行了“我们终究会发生关系”的承诺,Ben也为此“兴奋起来”,他又饮了一杯酒,缓解了一下躯体的抽搐,然后便投入到这最后的快乐之中。
清晨,阳光穿过厚重的窗帘射进昏暗的旅馆房间,映上了Sera美丽的侧面轮廓,而Ben则如愿以偿,在Sera的温柔中死去,再也不会孤独。
“You are my angel!”Ben对Sera这么说。
“我知道他会死,可我爱上了他,他的一切,他也是。”最后的独白,Sera这么说。
Fallen Angels——我想。
片尾,当Ben的那一抹升格的微笑赫然出现,我喉咙里的哽咽终于控制不住化为了……
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一笑中,而随着这一笑的逝去,不会再有一丝痕迹留下……
Leaving Las Vegas——究竟是该远离绝望,还是该远离令人绝望的真实?
我不知道……
(后话)
还想再说说这部电影的原著同名小说,这是作者John O’Brien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就在小说出版前几天,他忽然自杀,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en选择了什么,远离了什么,我相信John O’Brien也是一样。
艺术往往就是这样,心里的东西表达完了,现实中一切其实就可以结束了,至于这是否终究是一个悲剧,也只有作者自己一个人清楚。
自杀,这是人生的最后一门艺术!
——川端康成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六):。。。
i don't know, it's just...
i really like this guy. i've neverfelt anything for anyone I've been with, as a trick, you know! And it's...
It's weird. I feel kind of confused about it.
We were with each other only one night, but I felt the relationship...
I felt like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being formed.
42分钟电影背景加入修女,也是一种象征,也是俩人彼此的一种救赎,虽然时间是那么的短暂。1小时21分钟那,本来前戏什么都挺好的,但是凯奇大爷来个站不稳,顺便再把玻璃桌子一屁股坐碎。。。简直是倒饭。。。
不过即使这样,女主还是接受了他。。。不过作为观众我并没有见惯不惊这样的酒鬼。包括最后临死前凯奇迷离的双眼望着镜头,恩。。。也是倒饭的感觉。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七):When the loves life
这部电影可说真是跌宕起伏,我一开始也有所了解这部片但不知道结尾,我也真确实没猜到结尾,没想到是悲剧收场。从开始凯奇疯狂快乐的采购酒,到借钱,搭讪失败,被开除,去赌城,碰上瑞萨,第一次两人的夜晚,第一次分离,瑞萨出事,第二次相见。。。高潮,低谷,高潮,低谷。。。到最后的高潮,名副其实的高潮也是导演唯一一次在片中拍摄两人做爱,最后的做爱,真爱在此诞生而永存两人之心。在片中我一百分的羡慕瑞萨对凯奇的无所顾忌的爱,我也十分不解为什么这样的爱还不能使凯奇回心转意从新做人,真爱无价,或许我这个从未恋爱的孩子还不懂,写下来吧第一次写这么长的评论虽然我阅片无数却从没写过评论,在我人生中的第十玖个单身的日子里写下这篇爱情悲剧片的评论,虽然单身没什么不好,也不需要谁的怜悯,虽然我觉得光棍节就是对光棍们的怜悯的施舍,但还是想尽快找到一生所爱,让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点,更长点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八):被遗弃的群体的真实写照,谁救的了
性、酒精与妓女,是整个片子打印下的最深的烙印。颓废荒芜的人生,对酒精成瘾的男人,有着强烈被需要需求的妓女。大量的色情镜头和偶尔点几次的金钱、虐待、赌博。
导演仿佛自己也想让自己沉入到一种迷幻的状态,合理的堆砌中总放着一些杂乱的穿插,不经意间的不知道在何时何地进行的女主人公的对白,逃脱不了的挣她卖身钱的男友的消失,还有莫名其妙的爱情,仿佛一个劫难到另一个,逃脱不了,偏偏又要沉浸在其中。
只想说一下角色的性格问题。妓女爱酒鬼的老式悲剧桥段,也只有关注到自身存在这个问题才更容易代入观众。
酒鬼演员-尼古拉斯凯奇,我从来不知道他有那么多胸毛,那么多失态与不雅很容易引起本身的厌 恶反应。一直正向救世主的形象让我花了30分钟才进入角色,对酒精上瘾,生不可恋,已经完全不能自己的人,一层层复杂外壳剥开后,那脆弱、无助、荒唐、柔情、颓废、可怜、卖萌、堕落、沉溺等的角色让人又爱又恨。跟传统打架斗殴的形象设定不同,不知道原因的颓废,已经将他锁定到黑暗之门中。心中猜测着他的遭遇,心理预期是堕落颓废的人终将得到救赎。貌似有着救赎之光的女主角,最终也没有搭救成功。这不禁在天真的内心中敲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对当事人来说颓废到沉溺其中的状态,是否真的可以或者应该改变?所谓的救赎是否是真的是救赎?
妓女演员-忘了名字,只记得不停的裸露和大尺度表演的敬业精神。一个看起来个性洒脱百变娇俏的女子,脱离光鲜的外表,居然是一个被人控制又离不开施虐人,爱上嫖客却只是因为内心的安逸。她的善良无处安放。这个角色的从某方面说比男主角要更耐人寻味。不停的会问为什么?为什么找虐?为什么有那么强的照顾别人的意愿?不客观的说,这类型的性格或许与其爱上嫖客不如生个孩子更会有被需要感,当然不提影片最后那个怪异勉强的性爱场景。
她性感、看似火辣的性格却同时空虚寂寞沉浸于自己的可怜状况中又不去挣扎。那落魄的人生仿佛是拖入了谷底,是什么让她这么沉醉于这种生活?还是像影片中不经意间提到的钱?谋生手段?穷途末路?一种进入循环的内心求证是否让她不停的经历反复的自我证实没有办法再寻找另一条出路,她的不久于人世是指什么,影片中没有提,也许只是为了一个牵强的合理理由。她那些种种被虐待的生活在世界底层的状态,更是一个被遗弃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九):我爱你,但我更爱酒
没看到英文翻译前我以为片名应该叫做:Escaping from Las Vegas or Running away from Las Vagas,看完之后很是被片中的中性叙述基调所打动,一点都不judgemental,犹如片中尼古拉斯凯奇在他们开始这段感情前对Sera所说的,什么都可以,但你不能干涉我喝酒。后来看到片名叫做:Leaving Las Vegas , 觉得也只有leaving这个词才能和这电影的基调合拍了,leaving,就是离开,他或许感伤,也或许不带任何情感,just leaving。互不干涉,即使很希望对方为自己做出改变,但他们都明白他们之间的爱情如果被彼此束缚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片子让我想起大岛渚的《感官世界》,那里面的两个主人公,生命存在就是为了做爱,至死。《Leaving Las Veags》里的尼古拉斯凯奇似乎也像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疯狂与酒精做爱,即使他说他爱Sera,但其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已经虚弱的如同一只将死的枯叶蝶,即使他正在用尽生命的最后力量和Sera做的时候他最后没忘记举起他的酒瓶,干了最后一口。可以说他更爱的是酒精吗?
但为何他要酗酒这个关键问题作者一直没有交代,Sera问过,但他没有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片名:Leaving Las Vegas,人是在逃离,逃离我们自己,醉死在消沉中,逃离出人世间。
《离开拉斯维加斯》影评(十):绝望的爱情
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部绝望的电影。 女主少年时就为妓,过着没有未来的日子,男主才华横溢却因沉溺于酒精而逐渐失去身边的一切。当两颗绝望的心相遇在拉斯维加斯时注定了悲剧。女主尝到了爱情的滋味,得到被人尊重的片刻时光,为了这份爱情,她甘愿在男主生活陷入窘境时出卖自己去养他,只要他爱自己,可以付出一切,接受最残酷的侮辱。男主在面对爱情时却已酒入骨髓,无法治愈。他的大脑被酒精侵蚀的时间越来越多,面对深爱自己的她清醒的知道自己拖累了她。爱是什么?在这里看到两个没有未来的人,为了爱彼此的成全,他试图用酗酒来赶走她,一次又一次,可她依然不离不弃。看着为了自己伤痕累累的她,最终他选择了自杀。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亦是一切的开始。她开始重新寻找新生活,可他却是她心中永远无法抹去那道彩虹。
故事看似平淡,没有太多大起大落,可两个人真实得让人心碎。旧时昏黄色调的电影中,女主如蔷薇般青春娇艳又脆弱,一无所有却甘愿为彼此付出的两人,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