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告別》是一部由林书宇执导,林嘉欣 / 石锦航 / 柯佳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日告別》影评(一):思念是一種病.《百日告別》
最好的故事是源於真實的經歷,面對同電影一樣失去摯親的經歷,導演林書宇就經歷過,雖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電影雖然是虛構的但也有真實的一面、日常的一面。這使《百日告別》在情感上是一部好作品,正因為它有同理心、有人性的真善美與瑕疵,所指的瑕疵並不是電影的毛病,而是人與人之間那種複雜但又共通的點,但每個人都不可以要求別人為你做太多,但人總會分誰好誰壞、關心也是會有冷漠的、甚至只是掛在嘴邊比較隨口的關心。接不接受就要看個人的看法,畢竟沒可能做到人人明白你的情感、你的想法,對於現實的無奈,大概要學一下景隨心轉與隨和一點,讓自己多一點同理心。《百日告別》之所以感動人也是同理心,兩位主角喪偶後走進新的狀態,未知的、混亂的、生活的新階段早就開始,但上帝卻回收了眼前美好的一切,林嘉欣演的心敏要結婚了,石頭演的育偉要有新的生命,但通通撲空。
面對一下子喪失親人會迷失,真正的痛並不是當下,而是往後接受了事實後才會有的孤獨感。思念是一種病,導演以寫劇本為悼念親人的儀式,他在訪問提到會把那個人永遠放在心。拍電影是為自己釋懷、鼓勵同樣的人、去認識死亡、接觸死亡、不忌諱去談生死、去放下但仍然要記住、去記住但不能沉淪於悲痛、去關心而不是寒暄。電影裡可以令到主角釋懷、感到安慰的人都不是他們的家人,而是通過對身後事的處理、瑣碎的事情令到主角們看到亡夫/亡妻的啟示,令他們相信與心安理得。電影是很注重細節與人的關係,比如心敏在未婚夫離世後與他的家人有疏離感,除了往後是未婚夫的弟弟有交集外,基本上未婚夫的家人是冷淡的,在靈堂上甚至不當作是家人。而育偉的太太是基督徒,但她的家人下不到決定所以無法尊重她的信仰。人生已經走到終點,不完美,到死後還要成為別人吵鬧的對象。就這樣各自喪偶的一男一女參加百日的法事,經過了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相信鬼魂輪迴了、亦經過面對死亡的幾個階段。憤怒、自責、消極、接受、重生,情緒的過渡期有先後次序,男女主角因人而異,但他們有共通點,就是有一段時間曾嘗試自殺,不願承認愛人已離開。
男的經歷過性愛的放縱、怨天怨地、質問上帝、女的去了沖繩完成未婚夫安排的行程、過程中感覺他在身旁,從沒遠離。但旅行終究有完結的一天,回國仍然要面對往後的生活,看似一臉堅強實則柔弱女子。女人用旅行當作儀式去紀念未婚夫,男的到處去太太的前學生處還學費。其實當中發生的事情都是小事,有些對白微不足道卻很重要,大概是一份同理心與尊重,也側寫了二人的生前的刻劃。而最後的公映版刪減了一段戲,就是心敏與未婚夫的弟弟有一段床戲,導演最後刪走是深怕華人觀眾反感,但其實這段戲的目的是讓對方感受到未婚夫的氣息,那種熟悉的氛圍與感覺讓他們親近。
在《百日告別》裡有幾個畫面會有感覺,男方那面一方面很恨車禍的司機,但聽到死者媽媽的電話傳來的聲音也怪不了多少,失去親人的並不止他一人。第二是他趕走亡妻的學生,而後來從那個女學生身上領受到妻子對學生的愛與溫暖,會為學生而準備。第三是他到家家户户交還學費,有些人隨便就打發了他,但有一户人叫兒子彈奏歌曲給師丈聽,這或者就是基本的招呼與尊重吧,之後一句對白帶出亡妻才是最好的老師。也許育偉看到了學生的表現,令他知道亡妻有多努力,讓他的內心感到溫暖,又或者是一種責任看著他們成長,從學生身上看到妻子的待人接物,潛而默化。
至於女方,在沖繩的酒店假裝丈夫在,為了要安全感而用枕頭堆成一團東西。這原是屬於他們的旅行,在路口遇上一個說日文的老人家,老人家說了一大堆東西又送她糖讓她感到有人關心。本來結婚要搬到新家,但她一時接受不了,所以自殺但不果。既然自殺不了,就理應好好活下去,對他們二人來說真正釋懷的是陌生人,前學生彈蕭邦的練習曲、也許是語帶雙關,要育偉好好練習未來的日子、適應日常。心敏從未婚夫的中學老師身上得到一張卡,「花開花落終有時」。他們分別感受到亡者的愛與靈魂的存在,又或者這就是呼叫與回應。人鬼殊途,命中注定。
電影的結尾有點意思,完成百日告別後,就告別百日。傷口何時會復完,沒人知道,他們不是要忘記而是沉殿一份愛。旅遊巴在山路上駕駛,鏡頭映著旅遊巴落山,漫漫長路寓意出口、寓意下一站。未知的人生正在等著他們,人生無常、悲喜有時、聚散之間、最重要是抱緊眼前人。
在金馬獎與金像獎上林嘉欣分別有提名,最終在金馬獎憑這部《百日告別》獲得影后寶座,她的一舉一動自然有氣質,也許她是大眾心目中最佳妻子的原形。實至名歸演繹出內心的傷痛。焉知生才能焉知死,從死亡裡發掘到人生的意義,好好過日子,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命題。電影不是要宣揚什麼正能量,而是帶出了當中的無奈,百日告別是個紓緩的過程、它是如此的真實、平淡的電影顯淺的帶出生而為人的難處、直視傷痛,把禁忌性的題材轉化為開放的課題,是華語影壇中鮮有的作品。
《百日告別》影评(二):三百日过去了那人仍在思念的路上
“死去的是你 还是留着的我 活着的 是你 还是被带走的我” 很棒的细节,白描,隐晦。 但是经历过失去的人,都能读得懂。 因为有共鸣啊 完成逝者最后的愿望,走完最后这段路。 看完才发现青峰写的歌十分对应的唱出这个故事。 再听的时候 每一句 对应的情节 再敲打在心里 花开花谢有时尽 这不是一部每个人都能共鸣的故事 我在经历失去之前,一直也以为自己是冷漠的人 但是没当被触动伤口 依然会很痛 林书宇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完成这个故事的呢 敲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 是否也如同一个告别的仪式呢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是真正的告别 真实的伤口会有愈合的时候 而心灵的伤口呢? 不知道 但是会有的 随着下山的巴士曲折前进 随着又一个百日告别
《百日告別》影评(三):花开花谢终有时
你离开的第1天。
我推着你走在阴暗的地下走廊,几乎要站立不住。
回到家,我们一起吃饭的碗还放在桌子上,你却已经不在了。
他们讨论着该如何送你走,我坐在人群里,呆若木鸡。
我不想正视,不想思考这一切。
你离开的第7天。
我去佛寺为你做七,随着人群念经超度。
我突然在这时感觉到信仰的无力,所有的信仰都救不了你,也救不了我。
别人的关心,为了调节情绪而开的玩笑,或是称作感同身受,都只能放大我内心的痛苦,对你的思念,愈甚。
幻想你还在我身边,一起吃饭,一起谈天,你弹琴给我听,我们拥抱,亲吻,幻想过后,我坐在床沿上,依然要正视自己以孤身一人的事实。
没有了你啊,日子似乎都变了样,我没好好吃过饭,垃圾堆了满地也不想收拾…
“他们说做七是帮离开的人祈福,但比较像是不断的提醒我们他们真的走了。给了一个期限,要我们放手。”
“那你接下来呢”
“……”
你离开的第49天。
我开始回到一个人的生活,我开始工作,融入人群,却仍在一个人做完一桌饭后望着桌子的对面发呆。
我开始逼迫自己直面伤痛。
我一个人完成我们的蜜月旅行,完成攻略上一个个的 to do list,吃想吃的饭菜,寻找巷弄里小而精细的咖啡馆,用被子裹住枕头,假装你还睡在我身边。
我打开尘封已久的钢琴,听你爱听的曲子,替你收拾那些细微和琐碎的后事。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治愈着自己。
我终于离开我们的家,整理你的衣服和喜爱的漫画,撕掉门上的红色双喜,它们黏得那么紧,好像连它们也不想让我们分离。
我把衣服拿给你的家人,我们淡然自若的谈笑风生,说着你的往事,好像我们都好了。却在一转身面对你的衣物放声哭泣,我们互相取暖式的紧紧拥抱,却无法让心里填满一分。我最想拥抱的人,是你啊…
在如水般流过的这些日子里,我过得麻木又自持。
我当然想过放弃我的生命,随了你走,可我最终还是失败了。我默默的收拾干净自己,狼狈又哀默。
第一百天。
我把你的钢琴放回原位,我做了你平时做给我的饭菜,一切就像你没有离开时那样。
让我最后为你祷告一次,其实啊,不是为着让你能安然离去,是我终于开始,说服我自己。
花开,花谢,终有时。
“不知道什么时候…”
“不知道…”
日子总要一天天过去,你却一直,在我心里。
这是电影《百日告别》。
关于至爱离世后的自我疗愈。
两个家庭的破裂,两个人的自我救赎。
故事讲得很慢,细节却很触动人心。
在失去后的日子里,我们终将走出那巨大的悲伤,回归日常。
在这回归的一百日里,那些无奈、无力、痛苦与艰难。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也说不出更多的话了。
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你们。
关于电影的幕后:
1.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钢琴曲来自肖邦:练习曲Op.25 No.1。又名“牧童”。
2.林嘉欣凭借这部片获得了第52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因为妻子生前的一句话:
「你會一直做下去吧,感覺你真的很喜歡拍電影。」
他写下了这个故事,并拍成电影。
《百日告別》影评(四):“花开花落终有时”
两个边缘人物的情愫是老套的故事,《外出》《晚秋》等等。林书宇的《百日告别》是典型的文艺片路数,静默与内敛。
两条主线几乎没有交集,却因一种相同的际遇穿越时空暗合。主人公虽有短暂相遇,但是交叉之后继续各自发展、前进。
生活确实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感情与故事,各自的不幸不会因为相遇就负负得正,“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文艺片的一个特征是,导演会花一些篇幅在沉默上。而大多数电视剧和商业电影会把篇幅用在对白和矛盾冲突上。
肉体欢愉、视而不见、放浪形骸、出门旅行、反叛暴怒、自我放逐……都是手段,但却都不是根本解决办法。
对林书宇也一样,切身的感受让痛苦更加内敛与绵密,娓娓道来,让人更加感同身受。
除了时间以外,所有的干预和宽慰都像是揠苗助长。
「紐西蘭有一個工作,那應該算個工作吧?有一個人會開著直升機,在廣大的草原裡尋找跌倒的綿羊。因為下過雨後,羊毛吸了水,羊跌倒了就爬不起來。這個人就要找到這些綿羊,輕輕地搖落牠身上的雨水,把牠扶起來。」
「那萬一有羊一直沒有被找到怎麼辦?」
「不知道耶。但時間久了,水蒸發掉,牠就能站起來了吧。」
「太陽愈大就愈快囉。」
这段台词既暖心又呆萌,但是也说明时间治愈一切的道理。即使没被找到,绵羊最终也会自己站起来。
除了生死,生活中的我们也处在各种告别之中,告别爱人,告别一个住所,告别一辆旧掉的自行车,告别一份工作,告别一段生活。
总有不舍,因为人类是感情动物,但总要开口总要挥手总要忍住不回头,因为
“花开花落终有时”。
《百日告別》影评(五):那夜的尽头可有光
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没来由的,突然鼓起勇气把它看完了。这大概是我看过最悲伤的电影,在宿舍,一个半小时的影像,我花了三个小时才看完,不断的暂停,来控制身体的颤抖压抑想大喊的冲动。
差不多从石头被送进医院开始,我就带入了自己的故事,眼泪一直往下掉。
电影中的情感,真实的吓人,把我不愿再回头看的痛苦告别细细摊开,每一帧画面,都让我回想起当时的自己。
百日,是一个仪式,告诉未亡人,该放手了,该为自己活了。几个百日过去了,心上被切掉的地方结痂了,不疼了,只是不再存在了,一直空在那边,找不到了,只能靠回忆活了。
电影看完,我甚至没有记住女主角的名字,我只是借着一部电影的时间,发泄自己的思念。我不知道从电影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是好是坏,从我内心来说,它帮我这样愚钝笨拙的人,表达了不知该怎么说出口的离别。
我们带着无数的爱来到世上,却要面对一次次的告别和痛哭,学着与不完整的新生活相处,与告别后的自己和解。
想起一句话:你走了之后,再也不怕鬼了,因为那个世界里有你。
这部电影,我不敢再看第二遍,太疼了。
《百日告別》影评(六):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幺会永垂不朽
她和他分手了。
回到家,看到他换下来的衬衣还没带走,习惯性地就扔到洗衣筒里。
涡轮一直在转,和心里深深浅浅的往事一样……
衣服晾干了,她不由自主地拿起来,放在脸旁,好像要留住什幺似的。
——即使是XX洗衣机,也洗不掉记忆的味道。
这是我从前刚进广告行业时,接触到的一支台湾电视广告。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视频找不到,只能用文字大致描述。
我个人喜欢的台湾电影大多也是如此风格。
不张扬、不狗血、不人为高潮,只是不疾不徐,低吟浅说,尽力还原生活的底色。偶有暗流,但观影者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一窥其汹涌。
今天要安利给你们的这部《百日告别》亦如此。
林心敏(林嘉欣饰)与未婚夫仁佑面对繁琐的婚礼准备工作;同一个城市中,张育伟(五月天吉他手-石头饰)和妻子晓雯喜迎即将出生的小孩。
一场连环车祸,心敏、育伟失去了亲密的另一半。平淡贴身的如常,一瞬间成遥不可及的幸福。
曾执导过《九降风》、《星空》的导演林书宇于2012年失去妻子后,经历了一段很长的低潮期。就是在这个慢慢走出来的过程当中,有了影片故事的构思,给了林书宇莫大的温暖和抚慰。
林书宇认为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拍出来可以给到其他人同样的温暖和抚慰,而且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告别仪式。
而我最爱的林嘉欣,在片中的表演,不仅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她静默、她隐忍;
她握紧拳头、她无语凝咽;
她哀而不伤、她抽而不离;
她在笑与哭、木然和生动之间的切换自如, 均给出了教科书般的表演。
十几年前,邂逅她的电影处女作《男人四十》,她笑起来连眉梢和嘴角都弯弯的样子,让我第一眼就上了瘾。
而现在她已为人母,青春不再,我却发现,不仅她的笑,连她的悲伤或者平静,都同样让我上瘾。
在我印象中,最近几年的台湾电影女性角色里,只有2012凭《女朋友、男朋友》同样获得金马影后的桂纶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电影以传统法事的行进为时间轴,从头七到百日。
故事的两个主角除了法会上会相遇,没有太多交集。两条线分开叙事。
石头沉浸在丧妻的大恸中,像一块随时迸发的火山岩。
他查到仁佑的电话号码,想打过去发泄,不料仁佑的妈妈在电话那端的悲伤让他顿时失去了发力点,因为他无法再向一个丧子的母亲去抱怨什么。
他将妻子生前弹奏的钢琴推进储藏室眼不见为净;
向晓雯生前的教友咆哮;
跟其他女性上床寻求短暂的安全感;
在风中狂奔呼喊……
而心敏自疗的方式则更加收敛和克制。
她在每个人面前强装镇定。
面对妹妹的担心说着“没事啦”;
即使在患有严重老年痴呆,根本记不住上一分钟的事情的父亲面前,也只是像说别人的故事一样,淡淡的说出“仁佑走了”这四个字,淡得让屏幕外的我心碎。
只有独自一个人时,她才不用掩饰悲伤。
看着仁佑最喜欢的漫画书,笑着笑着就哭了;
照着他留下的食谱做菜,也不知嚼在嘴里是什么滋味;
去独自完成两个人没来得及实现的蜜月美食之旅;
酒店check in时递上两个人的护照;
用另一床被子堆成人的形状,假装可以抱着仁佑入睡;
跟着那本他精心DIY的美食攻略一家家去寻找;
还像完成作业似的认真地给每家店打星;
直到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攻略的最后一页。
回家后,将仁佑的衣物整理好送到他弟弟家。
看到他在屋里偷偷穿上哥哥留下的衣服,再也忍不住,两人紧紧抱着一起,让眼泪畅快地流,但仍然是安静而无声的……
最终,石头选择了以坚持和延续来自愈。
他去听晓雯生前学生的钢琴演奏会;
一家家找上门,去偿还妻子离世后完成不了的课程多出来的学费;
还把藏起来的钢琴又推了出来……
那张甜美的脸,两人在琴前偎依着的温暖,还是时常在梦中浮现。
但好好活下去,应该才是她最想看到的吧。
而心敏还是做不到放下。还是忘不了仁佑那厚实而有力的怀抱。
于是安静淡然的用安眠药甚至杀虫剂做调料,为自己做了一顿最后的晚餐。
但或许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她最终死而复生了。
收拾好心情,她去到高雄,探望仁佑的国中老师。
听着老师讲他过去调皮捣蛋的点滴,她会心地笑;
但看到仁佑年少时为了安慰老师失去女儿写下的卡片,还是忍不住大滴大滴地流泪。
当年他用幼稚的笔触写下的“花开花谢终有时”,好像冥冥中注定,在多年后也用来解开爱人的心结。
百日终于到了。
全黑的画面上打出几行白得耀眼的字:
此日为卒哭祭
至此之后 不能再哭
而接下来那两行字,也似乎在喻示着什么:
如光在影之中 如喜在哀之中
做完最后一场法事,下山的车上,两人又坐到了一起。
或许彻底走出伤痛,还要很久很久,但阳光塞进车窗,打在脸上。我们知道,那一天,终将来到。
悲伤的词人林夕曾写下了这样的无可奈何:
相聚离开 都有时候
没有什幺会永垂不朽
不止死别, 生离亦如是。
:电影中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暗喻。一则是关于澳洲绵羊的故事;一则是冲绳老奶奶爬坡时跟心敏说的话。这里就不剧透了,等你们自己去发现。
《百日告別》影评(七):百日告別-如光在影之中 如喜在哀之中
這應該是我在豆瓣寫的第一篇影評
那麼 這部電影是不是真的那麼好?
其實我一直認為 影評向來就是很主觀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在豆瓣那麼多年都不想執筆寫下的原因 那些主觀真的就是我的個人哲學 僅此而已.
「百日」是在又一城AMC看的 恰逢那晚看完以後看到FB上說AMC就在同一天宣布 又一城分店即將在明年一月關閉 向來喜歡在UA看的 那晚莫名其妙的就買了AMC的票 可能冥冥中有些注定吧 那麼「百日」這部電影 好像就真的是我對又一城AMC的告別 叔叔說 又一城AMC的結業 好像也是我們對過去一年Msc生活的說再見 當然 她有她的寓意 而我 似乎 也是不能否認 有些時光 有些記憶 它真的會“被告別” 在你的不情願裡.
那麼說回這部電影 林嘉欣 是我在異度空間以後 就很少留意的了 看到她 就會聯想到當年看異度空間時由心底散發的恐懼 她不算驚艷 一直都以乾淨的臉孔出現在大眾面前 在百日裡也是飾演一位在交通事故裡失去未婚夫的未婚妻 她靜默 她隱忍 她痛苦 她哀慟 以上的所有並沒有宣洩在她的嚎啕大哭裡 她一人走完原本蜜月規劃的路線 嘗遍原本兩人要一起吃的美食 她會在嚐到美食時不由地露出滿足的微笑 隨之又在想起自己其實是一個人後又默默的低下了頭 她在人前的每一次強裝鎮定 對著妹妹說「沒關係」 她咬著嘴唇 她皺著眉頭 她握緊拳頭 她安靜地無聲地抱著未婚夫弟弟流淚 聽著老師講過去的故事握著未婚夫年少時寫下的卡片大滴大滴流淚 她安靜淡然的用安眠藥殺蟲藥做調料為自己做了一頓最後的晚餐 死而復生後碰到來看新房的經紀依舊還是強裝一切相安無事 我覺得這種安靜的悲慟是最悲痛的悲慟 誰說悲傷不需要太用力
石頭 我從來不知道他會演戲 來看百日 全然就是抱著看林嘉欣演技的心情 可是石頭卻出乎我意料的 最喜歡他兩場戲 第一場是他用公用電話打給肇事司機母親的時候 他聽到電話那頭 那位同是失去至親的母親撕心裂肺的思念自己兒子時 我想他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痛恨司機為何在車禍中也去世 害得他就連憎恨也不知道應該憎恨誰 於是乎找到司機的母親 試圖發洩 可是當聽到對方其實也是跟自己的一樣的心情時 他的滿腔悲慟忿恨無處可發 變得更加痛苦 第二場是 他與女同事在對方家裡做愛的那場戲 我從來不知道當死亡與性聯繫在一起時 起的化學反應居然是這樣 一點都不覺得噁心 不覺得有任何背叛 有的只是千瘡百孔之下充滿窒息感的悲愴吧 那一場戲 揪心難耐 我不知道石頭是怎麼發揮的 我不專業 可是我想給他120分.
七七 四十九天 孤單的旅人來到冥河渡口 此去陰陽分界 人鬼殊途
我想 每個人對於 生死離別 都有自己的告別儀式
「百日」相對於死亡 講得更多的應該是面對死亡過後那些留下來的人吧
「百日」好像也是在提醒我們 給自己一個期限 去用力悲傷痛苦 也是一個期限 讓我們學會放手
「百日告別」
“我拒絕 我喊 我哭我放棄
我笑 我回想 我發呆 我遺失
死去的 是你 還是留著 的我
活著 是你 還是 被帶走的我
然後繼續完成
趴在思念上聆聽
澆灌以告別“
戲中有很多的譬喻 我最喜歡那個女同事說的綿羊的故事
「紐西蘭有一個工作,那應該算個工作吧?有一個人會開著直升機,在廣大的草原裡尋找跌倒的綿羊。因為下過雨後,羊毛吸了水,羊跌倒了就爬不起來。這個人就要找到這些綿羊,輕輕地搖落牠身上的雨水,把牠扶起來。」
「那萬一有羊一直沒有被找到怎麼辦?」
「不知道耶。但時間久了,水蒸發掉,牠就能站起來了吧。」
「太陽愈大就愈快囉。」
百日草花期很長 卻難免有凋落的一天 花開花落終有時
我想 這部戲裡的確參雜了很多林書宇自己的私人情緒
願每一個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人都能被人在廣大的草原裡找到自己 能被人輕拍掉身上的悲傷
就算沒有被人找到 也但願 能被光照耀著 早日擺脫那些沉重
「你好好的去 我也會在人世替你好好的看生命的景象」
紀念wxf.
《百日告別》影评(八):該起來了
上午和媽媽去外公家
開著電視 兩個人默默地將一張一張錫箔折成不同樣子的元寶
外公離開已經20天了 媽媽還是天天會去外公家待一會兒
我呢
依舊頹廢著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似乎看到了這大半個月來的自己
走在路上的失魂落魄
為了做七儀式的紛爭吵鬧
每天活在對已故之人的思念與回憶中
無人訴說 也不願開口
迴避著所有人的目光
白天碌碌無為
夜晚噩夢連連
無限墜落進自己挖的悲傷深淵
從此萬劫不復
當身邊的人都紛紛收拾好心情
打起精神上班 生活
我卻依舊對整個世界失去好奇心
原本滿腔的激進和自愈能力消失殆盡
就像電影裡說的
“做七好像是在反復提醒活著的人放手”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走出來
我只希望在這之前我的自閉抑鬱不要傷害到身邊的人
《百日告別》影评(九):凡事皆有轮回,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再遇见罢了。
这部片子等待了好久好久。终于等到了。
但有的事情,也许就永远都等不到了。
这类型的片,曾经我是不敢碰的。害怕难过、揪心、呼吸不过的感觉。
如果凡事皆有时,那么现在就是最刚好的时刻。就是想要这样细腻的情感,透过屏幕直击人心。
一起感受痛的感觉,好像无法承受的感觉。
一个假装两个人一起蜜月旅行,一个假装学生的琴音都是她在弹的。
莲花卡片上写着:花开花谢花终有时。
我们难过的是,这个人再也见不到了,曾经给予过的爱、快乐、温暖猝然消失、不复存在。花谢花开自有时,凡事皆有轮回,只不过不一定会在遇见罢了。
百日告别,是人们给在世者的期限,可以难过一段时间,但是过了这段时间,还得继续走。
她说做七,是提醒活着的人,他们真的走了。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每个人对过世的人告别的方式都不一样,如何放下,才是解脱的开始。2016-11-8 17:07:09
《百日告別》影评(十):孤单旅人 百日告别
影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林嘉欣那双标志性的眼睛。豆大的血滴从她的眼帘顺着鼻梁流淌下来,她伸手摸了摸身边的男人。
这是她见他的最后一眼,触碰他的最后一次。
林嘉欣在我心目中的确是这类型电影主角的不二人选。眼神哀而不伤,表情平静。
但是我却觉得这股平静下面有股涌动,有关不舍、有关茫然、有关哀怨、有关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的确,当真正的伤痛袭来,其实是哭不出来的,你只会一直怀疑、一直迷茫,怀疑这是否真实。其实你知道是真实的,只是你希望自己还在梦里。
心敏的独自蜜月没有惊扰任何人,自己上路就好。带上他的证件跟生活用品、带上一起计划的行程。在不合时宜的冲绳雨天去看海,去吃荞麦面,入住也要递交你的护照,穿着你的睡衣、把酒店多余的枕头都塞在被子里,闻着你的味道,好像你一直都。找很久才找到的咖啡小店,逛景点时身边都是快乐的人,爬坡遇到不知道一直在说什么的奶奶、猝不及防就已经到了行程的最后一页。
这都没关系,我一个人也做得很好。走完这一趟,大概就可以重头再来。
然而旅行并没有带来新的起点,回到台湾后发现自己其实还在原地打转。一次次地去念经祈福根本无法让心平静,满脑子都是要随着他去的想法。随后在新房子自杀不成,她更像厌恶自己一样,清理自己的呕吐物,也不想见人。
台湾电影一直受日本电影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上。看着觉得沉闷,但后面却发现这沉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有几处让我很动容。
一是育伟打电话给肇事卡车司机,忍不住狂摔电话泄愤,不料电话却被接起,是卡车司机的妈妈。他妈妈一直哭着说,不要哭不要哭,妈妈会照顾好自己,你要好好跟着菩萨走。满是溺爱、伤痛,仿佛她在对她的小男孩一直说着亲切的话。这时男主角泣不成声,他内心大概觉得可恨却又无法不同情这位母亲,大家都是可怜人而已。
第二处是未婚夫的头七,心敏拒绝了妹妹的陪伴,独自一人在家看未婚夫生前爱看的漫画。看了一晚,不知不觉天已亮。关上灯,窗外已透着微微晨曦。心敏窝在沙发上,看着窗外。剪影看不到她的表情,我觉得此刻的她真的好落寞。
第三处是她到日本完成跟未婚夫的蜜月美食之旅,中间去了一趟景点,她一个人走着,身边尽是快乐的有人,拍着照说着笑。她看着他们笑了笑,自己埋头又往上走了。我最讨厌最讨厌这种感觉,好像全世界快乐的人都在跟你强调,你是一个人,你不快乐你也不幸福。
男主角那条线我不太喜欢,这里就不详细再讨论。林嘉欣真的拥有我梦寐以求的气质,似笑非笑,不咸不淡,所有人都看不穿她到底在想什么。
最后的最后,他们有没有成功告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忘记一个人没那么容易,不想接受现实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慢慢来,不要逼自己忘记,起码我们还可以想念回忆,就按着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步骤来告别。
就像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女孩的未婚夫意外身亡,女孩决定一生不嫁,每天在微博给未婚夫留言,一说就是15年。
她最后一条微博说,明天我就要结婚了,我不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