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之王》是一部由麦克·卡希尔执导,迈克尔·道格拉斯 / 埃文·蕾切尔·伍德 / 爱丽森·阿什莉·阿姆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州之王》影评(一):"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你"
这好像是我人生中的另一个死期,毕业降至,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意兴阑珊之时随手点开的电影,心猿意马的看着.第一次落泪,在charlie卖掉她的车,她焦急的跟他争吵,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苦苦撑着这个家和这个不着调满脑子都是幻想的父亲,她头也不回的摔门出去.
被感动的时候,那个词叫做共鸣,其实物理学上有个词叫共振,那是因为,某些情节和感情投射到了你曾经的某个片断,你感同身受.
于是这个吵架的桥段,投射到我和父亲争吵的年代,整整好几个月没讲话,那种'我是你唯一的女儿,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的委屈.
第二个桥段便是紧跟着,charlie卖掉大提琴,那个我先卖掉我妈妈也不会卖的大提琴,赎回了那辆破车.我当然要流眼泪.
接着又意兴阑珊的看着,一度我甚至以为编剧最后会让他们真的挖到宝藏,向全世界那些持有固见的人宣告说,你看,你不去追随你心目中的梦想,看你失去了什么.
Costco,各种不靠谱,警察夺门而入,charlie抱起米兰达告诉她说,"我读了很多为人传记,我也想在这一生中做一些伟大的事,然后我意识到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呆在这儿,告诉警察,都是我逼你做这些的,我非常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
我突然那么羡慕charlie,无论如何,他有一个"我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米兰达,我这么绝望的觉得,这个潜在的人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生命.
------------------------------------------
对这个荒诞的父亲致以敬意,对米兰达致以更深的敬意
《加州之王》影评(二):父亲
我总是不能懂,有关父亲。
这算是一部喜剧片。记得长江7号上映的时候,有人说,拍喜剧难,拍让人哭的喜剧更难。无疑加州之王做到了后者。说实话我并不很能理解这部电影有关梦想的部分,我只看到了父女情。
如果你有一个疯爸爸。你知道他很爱你。你明明不相信他说的任何一句话,却愿意为了使他高兴而顺从他的想法。你知道你也很爱他。你们之间有矛盾,有争执,但最后都会化解。彼此都为对方做出牺牲,可能是巨大的牺牲,所以有感动,有快乐,有信任,有爱。这很美好对吗。
Miranda 和Charlie,他们更像朋友。他总想像个爸爸一样照顾她,却总是事与愿违。影片结尾,她被绑在那间小屋里,对着离开的Charlie大叫了一声:“dad!”她知道他要离开了,可能不会再回来。她的爸爸,这一次真的没有归期了。
电影最后,Miranda打开那个箱子,闪耀光芒的,也许是金子,也许只是父亲沉沉的爱。
在看这部电影前一个小时,我刚刚看完美丽人生。美丽人生里面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为他的儿子在苦难中以近乎奇迹的方式创造了一段美丽人生。
我觉得这两位部电影的区别在于,美丽人生强调父亲在单方面的无私付出,而加州之王强调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强烈感情。但毫无疑问都是很感人的故事。
父亲。
《加州之王》影评(三):重新理解精神病
看完整个电影,电影中那个充满激情,满脑子疯狂幻想,富于才干的父亲,让我想起来我生活的乡村两个被大家视为精神病的人。一个是我爸爸的同事,和我家也有亲戚关系。我叫他伯伯。人到中年时,突然看了一些当时被视为“黄色书籍”的杂志,竟然买了一些当时视为有些淫邪的白色三角内裤,然后逼迫老婆穿上。有关他的疯狂的事迹,我只从父亲口中得知这一件,其它的不得而知。只知道后来他接受精神治疗,每天服用药物,人也变得越来越虚胖和沉默。另一个精神病患者则是不知受了什么影响,突然将自己家砖瓦房子拆除,然后自己动手建了一座外面粉刷了泥巴和干草的房子。当然新建的房子比原来拆除的更为丑陋,以致人们认为他肯定是疯了。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觉得理解了这两个人。他们都是敏感的人,肯定是受了什么影响,了解了还有另外的世界,想凭借一己之力也想复制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但是他们囿于自己的知识和整个社会环境(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的人见识过什么东西呢?),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却又靠着心里那混沌的想法想实现自己头脑中那些疯狂的想法,怎么不被当时的人视为神经病呢?他们俩也许一个只是想看看书中那穿着性感内裤的女人,一个想住书中描绘的金碧辉煌的大厦。可是在当时封闭的乡村,这怎么可能呢?也许他们不像电影中的父亲为自己的疯狂举动找到了一个关于爱的很好的动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实现头脑中那些疯狂的想象和想法。可惜,在那个电视都不太普及的年代,他们能做什么呢?至少现在我觉得他们肯定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只是两个在黑暗中挣扎的敏感的灵魂而已。
《加州之王》影评(四):关于《加州之王》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和她那个被常人认为是精神病的爸爸之间的故事。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她和爸爸一起生活。但其实她如果一个人的话会过得更好,因为她那“玩世不恭,拿整个世界来取乐”的爸爸只会把生活弄得一团遭。在爸爸住进精神病院期间她着实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后来爸爸从医院出来了,并宣布他打算寻找西班牙探险家胡安留下的宝藏。她觉得荒谬,但是为了不让爸爸出事,只好陪着他瞎胡闹。最后他们找到一家超市里,爸爸宣称货仓地板下有一条河,河里就是埋宝藏的地方。为了让爸爸开心,女孩去超市当起了售卖员。出于对父亲的爱,她弄清了超市的地形、保安措施、人员配备,甚至为他偷出了经理的万能钥匙,尽管他没经过她同意就卖了她的车,并把他们的房子抵押了三级贷款。于是一天夜里,女孩和爸爸去了超市,打通了水泥和钢筋。爸爸跳进河里,不一会儿又上来,说他终于找到了宝藏。这时警察也来了。为了不把女儿牵扯进来,爸爸假装把女儿捆了起来,自己又跳回河里。他的尸体再也没有被找到。
这部片子听起来讲了一个感伤的故事,但是其过程并不让人难过。整部片子在柔和的爵士乐中展开,充斥着加利福尼亚明媚的阳光。在看的过程中你会会心地笑,结尾却会落泪。女儿和父亲扮演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角色。女儿很现实,父亲却耽于梦想,不切实际。他们两个因为爱互相妥协,却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最终,现实向梦想妥协,正如女孩所说,如果爸爸不捆着她的话,她也许也会毫不犹豫地跳进去,和爸爸一起,永远和他幻想中的宝藏在一起。毕竟,谁不想去追求梦想呢?只是在这个如此现实的世界里,那种被写在书里的纯粹的梦想是生存不下去的。一味地追求它会毁了你自己。所以,没有了爸爸,女孩仍会坚强地活下去,而对于年迈的爸爸,这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加利福尼亚”据说是西班牙探险家取的,意思是有着无尽的金子和美女的地方。这是一个探险家对于加州的幻梦。影片的最后,女儿亲眼看见光着屁股的日本人从海里爬上来,体现了导演个人的心愿,即在这个如此现实的世界里仍执着追求梦想的爸爸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加州之王。
《加州之王》影评(五):美国梦
老 Charlie 在找什么?真的只是黄金吗? 在山顶祈祷的教士们曾看到的美丽山谷无边草原成了高尔夫球场,成了无数工业化进程的代表物中被重重保护才能保存的一点价格昂贵的自然。西班牙人带来了梅毒、流感、上帝,带来了预兆着疯狂未来的轰鸣。在从抄本时空到现代的变迁中,河流消失了,林立的建筑代替了森林。野蛮退却了,残存的遗迹封存在数百年前的石洞中……这何尝不是 Charlie 自己的写照? 对于这个潇洒而忧伤的老嬉皮士,爵士乐队、医学学位、妻子、房子全部远离的疯子,抛家弃女遁入精神病院的失败者,一个自始至终都不知自己“是否存在”的人,唯有这个寻觅已久的洞穴,这个刻画了幼稚怪异异教徒壁画的水底洞穴,这个三百年前的时空,才是他的归宿。入口塌了,他也因此“存在了”。 最后,偷渡客们真的来了。赤裸上身做着美国梦的广东佬,冲着黄灿灿的光芒来了。 来了就好。WELCOME! 有人跳进深渊,有人在阳光海滩上欣喜跳跃——这很好,这都是美国梦。
看到小 Miranda时,我不止一次想,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该多好。但我当不了这样的父亲。我不会教她做死掉的印第安小人,不会让她听彻夜的爵士,不会给她烤小狗饼干然后忧郁的坐在一旁。 Charlie 蹉跎一生直到最后才发现他唯一的所有就是深爱的女儿。Miranda呢,心路几经改变最终明了自己可以毫不犹豫地随父亲而去。分明一对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爱人,他们之间何曾有过真的隔阂? 暗河的洞口最终被堵上。他带着欣喜和决然游向他的自在之所。留给女儿并且也是他希望留下的,是加州海滩上的阳光,是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这对父女是真正的诗人,幻想家,精神病人,这样的人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 观影的我们,有人看到阳光,有人看到地下的暗河——这没有问题,这就是生活。
亮点之一, Miranda 问 Charlie告诉了那个黑人老友多少事情的时候,黑人老友的露齿一笑,实在经典。这老友是我见过的最淡定的角色。 亮点之二,小 Miranda 的演员选得挺好,喜欢。
《加州之王》影评(六):有关梦想这个主题,国产再过十年也拍不出这个水平
看到有人说老查理从下水道上来的时候抱着盒子
反复看了几遍以后发现
电影里老查理从地下河出来的时候,并没有抱什么盒子,应该是带了少部分金子上来
浮出水面的时候看到女儿昏倒在地,情急之下顾不得金子,随手扔在了洞口附近
抱着女儿的逃生的路上老查理想了很多很多,他在思考怎么把金子留给女儿,在思考怎么帮女儿免去牢狱之灾,独自承担罪责。路过洗碗机的时候他想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捆住女儿之后,有一个镜头是老查理提着空盒子去了洞边,之后抱着沉甸甸的盒子折返,再然后抱着空盒子离开。这一段应该是藏金子了
而留给女儿的纸条就是要她买下洗碗机
电影的最后一刻,女儿打开洗碗机看到了金子,明白了一切。自己的父亲没有疯,他用洗碗机里的金子证明了自己。而为了帮自己免去责任,承担了一切终结自己的一生。深沉的父爱让她泪流满面
而老查理则是死在了追求梦想的路上,死的那一刻,他触摸到了自己的梦
为何国外拍梦想就可以拍的这么高大上,甩国产追梦电影N条街呢?
《加州之王》影评(七):单纯与疯狂
我想,这是一部单纯的电影。现在很少有单纯的电影了,电影表现的内容各式各样,但总是无法让一种纯粹的东西打动心灵。但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单纯!
单纯是一种品质,就像我们总是追求各种物质的纯度一样,人生如果能够单纯一些或许会更美好一些。看了各种影评之后,对这部电影大赞特赞的最火的影评并没有打动我,反而是一个理性得让人觉得有点生厌的影评给我以好感。虽然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而这个影评的作者对这部电影的缺点毫无保留的揭示出来并没有让我觉得因意见相悖而不快。那篇影评说得很好:电影的主题陈旧,无非是梦想与亲情;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拍摄的某些细节和情节的处理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主题过于理想化而失去了现实根基。这些评论都让我觉得一针见血,但看完他的评论之后更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当中的单纯让人喜欢。
父亲是单纯的,有梦想就去追求,无所顾忌,倾家荡产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想尽各种办法,耗尽一切精力。就是这么疯狂而热烈。父亲是疯狂的,因为其单纯的追求。而整部电影也就如同童话一般,即便最后的结局并非美好,我也并没有感觉到感伤。因为这是童话,童话中的死亡是一种状态罢了,比死亡更重要的是梦想。这就使电影之所以单纯的地方。其实,这部电影关于梦想事寻宝这一设计似乎就已经在向观者表明了:大可不必当真,童话,童话而已。
既然如此,童话就应该是美好的,单纯的。所以,主人公最终一定会完成他的梦想。但是最后他还是因为追求梦想而离开了。看来这部电影不是纯童话。它只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最最单纯而疯狂的童话罢了。童话讲完了,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的。电影当中美好的固然很多,但是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影片最后,几个中国的偷渡者类似游泳一般上岸,为了终于到达了梦想之地而狂欢不已。可是,他们为何要远离家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呢?“为了梦想”。开始我是这么想的,因为这符合主题。但是难道梦想就是在加利福尼亚,在美国,在发达国家吗?梦想应该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的,何苦来此呢?说到这里,我想之后的就不必多说了。因为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是不近人情的,所以总有人想着去一个充满了梦和黄金的地方,就不必面对残酷了,梦想就可以生根发芽了。有的人说这样的结局设计是对中国的蔑视,难道导演特地设计了中国偷渡者的场景是为了发泄对于偷渡者的愤恨吗?还是不必这么义愤填膺,现实如此,不承认也无用。
再来看电影的名字,《加州之王》,开始看到的时候就想到了《狮子王》,称之为王,无非是表明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罢了。回到现实,他的女儿还是要面对苛刻的老板和艰难的生活。难道他最后留下的寻宝所得的金子就可以让女儿一辈子顺风了吗?如果把它看作是儿童读物的话,那大概是这样的,“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其实,他留给女儿的是单纯和疯狂的资本。黄金并不能将人从现实当中解救出来,而心灵可以让人暂且拥有童话的心境。这才是他一辈子为女儿得到的一切。
《加州之王》影评(八):答案在大地与河流之中
我想,无论家庭如何,每个父亲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健康,也希望在他们离世时,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活下去的足够资本。这位父亲最后的孤注一掷,就像几十年前来这片土地淘金的人一样,耗尽心血,不顾一切:测量,挖土,寻找金库。为了让他的女儿以后不必吃苦,能够从容生活,这一点,虽然他的女儿不一定懂,但至少在寻宝的过程,她不时开怀大笑,暂时摆脱了苦闷、单调、无聊的庸常生活,像个小女孩一样无忧无虑地渡过了一段时间。也许,这就是意义所在。
爱,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从来都相信这一点。年老的父亲由于对女儿的爱而一点点向女儿妥协,既让人感到欣慰,不知为什么,还有一点点心酸。
让我最难受的一点是,这位父亲最后就那样走了:沉入水底,解开救生绳,任凭水流将他带到远方,让自己尸骨无存,融入于天地之中。从此,归于尘,归于土,归于水,归于大地和河流。就像《红楼梦》所说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而他的女儿似乎也没什么表示。她的内心不痛苦吗?或者,因为父亲本是一个荒唐的人,带给她和她母亲的痛苦已经够多,所以她对他的离去并不觉得非常痛苦?
而到底她打开箱子时,里面有没有藏着金子?也许,有没有金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释然了。
《加州之王》影评(九):4 charlie dreams
charlie也许有疯狂的举动·但他没有疯掉··
大家都有自己想追求的成功或理想··每个人想要实现它都得靠“天赋”和“努力”··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或者天生的财富,但还有重要的就是坚持··
在这个体制的社会·成功是追求理想的目标··可惜charlie的标准跟大众不太一样··他所能放弃和坚持的·跟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他被认为是“疯子”··
在他和他女儿的交流与生活中··自然地流露出了他细腻,善良,健康的情感···
我想·最后charlie是胜利的·但也许别人都看不到他的成功·这都不重要···
因为他进入了他的梦想··
《加州之王》影评(十):加州之王
美国电影很喜欢借助小人物的经历和情感世界来表达他们的爱国主义,《加州之王》也是如此。影片以加州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颇具黑色幽默意味的父女情。说影片幽默,是因为导演用夸张的戏剧冲突和轻松的背景音乐,让影片在表现生活现实的时候,不至于过于压抑。毕竟影片是借父女情的故事,来表现美国精神。
说到加州,这是一个有太多象征意义的地方。她拥有美丽的阳光、迷人的海滩,还有让人心生向往的传说。
角色父女
从小就遭到母亲遗弃的米兰达,坚强、独立,不到17岁已经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为了养活整天处于白日梦状态的父亲,她不仅需要打工为生,还需要为不知所谓的父亲担惊受怕。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压力,让她的神经终日处于紧绷状态,一旦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她就开始焦虑。
几个月前,米兰达把父亲查理从精神病院接了回来。查理看起来还不错,虽然胡子很长,说起话来还是有些不着边际。
米兰达和查理开始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偶有老友去看看查理,米兰达继续去麦当劳打工赚钱养家。他们现在的家是查理从小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太多的东西伴随着查理成长,还有他曾经谋生之用的大提琴。房子那老旧、斑驳不堪的样子饱和了查理多年的回忆。如今物是人非。
对于查理,呆在精神病院的2年时间好像是个真空期。他方才知道女儿为了生活已经辍学。她必须加倍工作才能勉强维持家用。也许,没有查理的日子,米兰达的生活更加轻松些。查理丝毫没有减轻她负担的行动。他只会悠闲自得的呆在家里,好像上天会掉金子,让他花之不尽似的。深夜,米兰达疲惫的回到家中,看到厨房里堆积如山的脏碗碟,她生气的关了灯,只当没有看到。
米兰达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和父亲团聚的时光,已经被琐碎的生活冲淡了这份喜悦。导演从一开始就描绘众多生活细节,不断的加重米兰达对于眼前生活的厌倦感,直到她难以承受的时候。
虽然是查理把米兰达一手拉扯大,但是米兰达对查理的认可仅仅停留在责任之上,少了很多亲情的滋养。她通常直呼其名,很少叫查理“爸爸”。刚从精神病院出院的查理希望自己在女儿心中是个父亲的形象,但他自私的行为方式,恐怕难以让米兰达适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让人感到角色错乱:父亲是需要女儿倍加呵护、迁就的小孩,未满18岁的女儿则是养家、纵容父亲的大人。其实,查理非常在意女儿的感受,一旦米兰达不认可这件事情,他会让自己收手。
掘梦前奏
为了减轻米兰达的压力,查理说要去一家餐馆面试,米兰达欣然陪他前往。她一直坐在车里等着,却迟迟不见查理回来,问了餐馆的人才知道原来查理撒谎骗她。查理正在那个餐馆附近搜索,而且他有备而来,一早准备好了地图、GPS。
米兰达非常生气,她用力的拍打方向盘撒气,直到把自己的手打的生疼。看着查理自顾自的样子,米兰达的脑海中浮现出查理上吊自杀的情景。从这时候开始,她意识到查理并没有痊愈,她也知道自己无力阻止他的疯狂行为。所以只能看着他,查理去哪里,她就跟去哪里。
查理总是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认真地干着些什么。他拿着观测星象的工具、地图,一副进行什么重大研究的架势,神秘而痴狂。米兰达就像一个家长,陪着自己的孩子过家家。月黑风高之夜,他们爬过了铁丝网,在荒芜里走了近7个小时后。查理开始用金属探测仪寻找他的目标。查理还真专业,他知道响亮地声音是源头,低沉的声音才是实质。当他听到金属探测仪发出频率密集的声音时,放下工具,开始徒手在草地里翻找。没想到,真的被他找到了一个像戒指一样的东西。这是一个17世纪的宝贝迪布鲁,查理认得它。查理如获至宝,信心百倍,一听到金属探测仪发出不规则、密集的声音,他立马兴奋不已,手舞足蹈的开始用铲子挖掘。
原来,当查理在精神病院治病的2年中,他偶然在医院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1651年的神父日记。顺着日记中提到的种种细节,查理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他的寻宝计划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当查理跟米兰达解释他们找到的迪布鲁时,样子认真地像个科学家。一旦米兰达质疑,查理居然能拿出很多资料作为佐证:比如神父手指上带的迪布鲁等等。查理进一步解释他的寻宝计划:在日记中,查理发现1624年时,西班牙女王曾经把金币埋入了地下。现在,查理正准备全力搜寻。
米兰达听得愣神了,查理的样子像执著的寻宝专家。他以为自己的热情和万事俱备的态势会感染到女儿,至少让她相信自己。可米兰达没有,她甚至觉得父亲是不是又该送去精神病院了。查理几近哀求的语气希望女儿能够相信他的猜测是合情合理,而此刻的米兰达已经认定父亲又疯了。她绝望极了。
经不住查理的反复哀求,米兰达收下他们找到那个迪布鲁,查理才稍微定心了些。或许为了找到一些查理执着的缘由,米兰达认真地读起了神父日记。
正当米兰达采取沉默的方式对待查理的时候,他开始他的破解宝藏之旅,不时给正在工作的米兰达打来电话汇报一下。读着神父的日记,米兰达渐渐相信宝藏确实存在。查理沉浸在他的淘宝之旅中,风雨无阻。或许这样的寻找过程本身充满了乐趣,况且他们还会有意外之喜。米兰达依旧在麦当劳打工,她只是偶尔参与到父亲营造的梦想中。一路上,她领略了加州各地的美丽风景。有一次,他们在公园里发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面的纹样和神父日记里插图上的一模一样。他们俩兴奋的举止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还好查理想到了色诱这一招,把那个严肃的女警察给搪塞了过去。在查理仔细测算过的地方,他开始动用大型挖掘机来工作,还真地被他挖出了17世纪的瓷器碎片。
偶然的发现让父女俩都开始有些疯狂,新的大麻烦随即而来。本来,他们一直沿着河床挖掘,可当他们翻过一个小山头的时候,却发现在他们的目标地点上建有一个大型超市。
难道这就能难倒查理父女吗?他们佯装成顾客,带上他们的专业测量器,大大方方的走进超市开始工作:测距离、找位置。这时候的米兰达如若无人之境,和查理一样。大型储物柜地下6英尺的地方,正是查理测算出的正确位置。查理使劲把货物拖了出来,在地板上作好记号。根据他的计算,只需要花上4个小时,就能把宝藏挖出来。查理决意在这里开挖,他怎么可能被眼前的这些水泥地板拦住呢?可是,米兰达清醒了,她再也受不了父亲这样的疯狂行为。如果说之前在荒芜的地方偷偷开挖,米兰达有些陪着父亲玩得心态的话,如今在超市里掘地三尺可不是什么闹着玩的事情。米兰达试图阻止查理,但是查理怎么忍心放走这样的机会呢。无奈她只能以离开的方式表明姿态和决心。就在离开超市的时候,她看到了洗碗机。她不禁停住脚步,站在洗碗机前看着洗碗机那涓涓的水流、缓慢旋转的悬臂。
洗碗机让她想起了妈妈。米兰达的妈妈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她的收入足够维持整个家庭。虽然没法每天陪伴女儿,但也给她做了不少玩具。出于工作需要,妈妈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双手,甚至连查理都不能碰她的手。当妈妈离开后,只有米兰达和查理相依为命。查理无法忍受一个人的孤独,终日沉迷于他的音乐中。年幼的米兰达经常在父亲的演奏中,独自和妈妈留下来的玩具为伴。就这样,他们熬过了非常辛苦的一段日子。
虽然事隔多年,米兰达和查理现在能够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生活如死寂般毫无希望。有些回忆是查理不愿意想起的,他宁愿选择一些疯狂的方式来遗忘。但米兰达却不这样,她明白生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为了购买挖掘的设备,查理居然卖掉了米兰达的那辆破破的车。米兰达快气疯了,她和查理大吵一顿,把多年来的怨气一股脑的爆发出来,她劝查理醒醒吧,不要为了那些自己幻想出来的东西而奋不顾身了。当米兰达怒不可遏的走出家门,邻居家正在弄一个捐赠仪式,米兰达黑着脸在鼓掌的人群中穿过。
当邻居的房子不断翻新、修葺的时候,他们的家显得格外破败。当别人阖家团聚、和和美美的过日子时,她不仅要为生计奔波,还要照顾一个患有妄想症的父亲。如斯的对比,一次又一次刺激着米兰达。当然,最伤她心的,依然是查理毫不体谅她。
深夜,查理在门口徘徊着,等着女儿回来,邻居孩子的欢笑声不断的传来。他犹豫着要不要割爱大提琴,赎回女儿的车。在夜色中,大提琴低沉的声音仿佛是父亲对女儿的忏悔。曲不成曲,只有一个个简单的音符在指尖掠过。
米兰达拼命工作,她不愿回家对着那个神经兮兮的父亲。查理彻夜未眠,偷偷跑到女儿的房门口看看。一天又一天,查理每晚都悄悄看看女儿的房间,只是女儿从未回来过。他不禁想起以前的时光,他也是这么坐在家门口,谈着琴,等着女儿回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米兰达回家来。在家门口,她看到了她的车也回来了。查理在门口的椅子上睡着了,米兰达心疼他。看着星星点点的灯火,想想自己的生活,那么辛苦的工作换回的是什么?与其这么没有希望的等下去,真的不如赌一回,就赌查理的宝藏。
挖掘梦想
米兰达和查理开始全面部署他们的计划:如何在超市里去挖掘宝藏。
首先,米兰达混入超市内部,探查实情。她应聘到那家超市做了促销员。表面上她站在那里促销汤料,其实不动声色的观察着超市内部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安全系统。她画下超市的精确平面图,和查理一起研究作战计划。
经过长期的观察,她发现只有经理拥有所有的钥匙,这些钥匙能够打开所有的门。米兰达开始有意和经理套近乎。经理对这个身世凄惨的女孩充满了同情,他邀请米兰达参加家庭聚会,让她能够多认识些朋友。米兰达满含感激的听着经理劝说,心里绕着经理腰间的钥匙打转。
为了能够拿到经理的那些钥匙,米兰达参加经理举办的家庭聚会。聚会轻松、愉快。米兰达无心享受这样的时刻,只对经理的钥匙感兴趣。她一刻不停的注意着经理把钥匙放在那里,手中、腰间、裤袋中。当经理的妻子帮她找比基尼的时候,她小心翼翼的偷走了经理那一大串钥匙中其中一把钥匙。
查理自然不会闲着。也许是求财心切,也许是不够信任米兰达,他找来了一个熟悉保安系统的朋友佩普。深夜,米兰达把千辛万苦的偷来的钥匙放在了查理的床头柜上,她盼望着父亲醒来就立即能够看到。
第二天,米兰达又一次被嘈杂的声音惊醒。这次不是邻居的装修声,是搬家的声音,而且是她自己家。她迷迷糊糊的穿着睡袍下楼,却被上楼的陌生人撞得清醒。看到自家的客厅,她几乎傻眼了,客厅已经被搬空了。原来,查理入不敷出,银行来收房子了。米兰达出离愤怒的质问查理,查理没有丝毫的伤心,因为,他看到了米兰达放在床头的钥匙,也正如米兰达期望的那么欣喜。
他们的父女情总是因为查理的做法而濒临崩溃。没有标准可以衡量查理的做事方式的对与错,只能说他的方式是否得到女儿的认可。当查理一次次的拿房子去银行抵押的时候,他似乎从未为孩子想想。米兰达从小就知道查理不是一个尽责的父亲,而查理也认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符合美国自由的精神。如果事事为孩子考虑,那就是“中国人”了。
无论父女的关系恶劣到什么程度,他们心中共同的探宝梦还是让他们携手共进。终于到了真正动手的那晚。3个人按照之前研究的方案、分工开始行动。
第一步就是让安全系统失灵,然后他们才拥有足够的时间挖地三尺来寻宝。当他们拿着钥匙正大光明的开门进入超市的时候,报警系统果然瞬间启动了。警察当然会随即出动。他们在超市里弄开了消防罐的瓶子,做出是由于气体泄漏而触发报警系统的假象。然后他们潜伏在超市里,等着警察来了又走。这下才是彻底的安全。
大超市里应有尽有,他们在超市里找到很多他们需要的工具,然后就开工了。门口佩普负责放风。米兰达跑去看洗碗机,一遍又一遍的启动洗碗机。黑暗里,忽明忽亮的洗碗机给了她巨大抚慰。突然间,查理听到了金属的声音,他顿时兴奋,拼命的凿那个金属物质,当金属物被凿破的时候,气味难闻的水喷涌而出。原来,查理凿坏了地下水道。于是,查理在超市里找到了潜水的设备,他决定一定要潜下去找到宝藏。这时,米兰达又一次提醒查理宝藏不是真的,劝他放弃幻想。查理神情凝重,郑重地向女儿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带齐装备潜入下水道中。
为了引开警察,佩普以身犯险。尽管他拒绝招供,警察还是猜到真相,立即折返回来抓共犯。米兰达听到警笛声越来越近,她知道事情马上就要败落了。于是,她用尽全身的力气,想把父亲从水下给拉上来。此刻,查理刚刚看到一个刻满文字和花纹的东西,他正试图靠近看个清楚。他们俩的较力拉锯就此开始,米兰达想把查理拉上来,逃跑;查理想让米兰达把绳放长些,挖宝。终于,米兰达敌不过查理迫切之力,一头撞在货柜上,晕倒了。晕晕乎乎的她多么希望这些事情从未发生过,他们能够回到之前的生活中去该多好,哪怕生活拮据。
查理自己爬了出来,看到昏倒的女儿,听到警察折回超市的声音,知道事情不妙。他抱起女儿,把她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他为女儿擦拭额头的血,告诉女儿他已经找到了金币。大批警力开始搜查超市。唯一的方法就是牺牲一个,保全另一个。查理把女儿绑在自动贩卖机上。临走前,查理塞了一张纸条给米兰达,只身回去了。此刻的米兰达终于喊出了“爸爸”!警察发现了查理,查理如他自己所愿的跳入地下水道中。赶来的警察慌乱中踩塌了洞口。
查理生死未卜,警察也没能找到查理的尸体。作为未成年人,米兰达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她驾车去超市买东西,像往常一样。超市里,工作人员以及把那个他们凿开的洞口补好了。她拿着父亲的纸条,找到了洗碗机。当米兰达打开洗碗机的时候,迎来了一橱的金光,照亮了她流着泪的脸庞。
加州的海岸边,米兰达看到一群游泳的人,大声地问她“这里是加州吗?”她笑着说了句“欢迎!”影片在加州的明媚的阳光和温和的海风中结束了,寓意希望的结尾减弱了影片处处营造出来的悲伤和绝望。
虽然电影的拍摄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是并不影响影片中关怀人心的情感传达。影片中,用生活细节的累积出米兰达倦怠的心情,用洗碗机寓意着生活的希望,还有饱含着想象力的宝藏,将充满现代意义的场所、情景与古老的航海、探险、宝藏相联系,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现状和不着边际的幻想编织的恰当而充分。更没想到迈克尔·道格拉斯能胜任这样一个角色:癫狂的状态,满脑袋的头发和满脸的胡子,不修边幅的形象,丝毫没有往日的不羁浪子情怀。
虽然,我极不喜欢影片最后将游泳偷渡到加州的人设定为中国人,毕竟这是美国人自娱自乐的电影。它充分展示美国人宣扬的自由精神,美国人的优越感在影片最后表露无疑。或许,我们曾期望看到一个家庭亲情的电影,影片的最后打碎了我们最初的企望。影片最后的情节,以一种极为自满的方式表达对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还有他们所认为的全世界人对美国的向往。
(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