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回家》是一部由李廷香执导,金艺芬 / 俞承豪 / 童孝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人说当我们发现长辈们的白发时,就说明我们长大了。看完后我哭了,即使现在每次想起,也是感动不已。
看到一半时我对相宇非常生气,偷东西,发脾气,说谎话,十足的坏孩子,但看完后,我又被他的善良和纯真所打动。直到后来我慢慢回味时,才突然想起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根本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甚至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没被人爱过的孩子,你叫他如何去爱别人。相宇母亲的戏份很少,但已经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缺少关心,甚至一度觉得这个孩子是一个累赘。她有一个身为都市人都有的通病,烦躁,疲倦,势利,冷漠。跟着这样的母亲不难想象,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最后的当我感受到了孩子的真诚和善良时,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的错。
虽然和外婆的日子很短暂,但是他真实感受到了外婆的爱。女儿的冷漠,外孙的调皮,生活的苦难,外婆从没有抱怨过,一切的一切全都包容。这份单纯无私的爱,让人感动让人心疼。外婆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相宇第一次感受到了幸福,笑的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幸福。虽然没人教,可他不再调皮捣蛋了,还明白了关心和体贴奶奶。
结局是伤感的也是幸福的。穿针,写信,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事,但对外婆却是极为困难。相宇急得边哭边说,你不能说话,又不能打电话,所以你要给我写信阿。外婆你要是生病了就寄一张白纸来,我知道是你会马上来看你的。他着急的把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做了。外婆哭了,相宇哭了,我也哭了。
《爱·回家》影评(二):我爱你和对不起
《爱·回家》可以算是屹立于当今世界影林的一朵奇葩,一个毫不曲折的故事,不甚华丽的拍摄与场景,加上长相普通演技平凡的演员……它如此粗糙却让人亲切而感动,有时候我在想,或许这部作品才真正抓住了拍摄电影的初衷,回复本真,讲述故事。
我对于小男孩相宇的感情,是颇为复杂的,一方面厌弃着他,另一方面却又理解而同情。孩子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他们总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就是中心,而一旦换一个地方,总会别扭地不适应,哪怕是从汉城换去纽约,他也一样不会习惯不会开心,更毋宁说是去一穷二白的乡下了。(其实很多大人也是一样,但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直观感受到的世界,大人的盲点却往往存在于某个自以为是的领域,本质上并无区别,所谓成熟,其实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幼稚——这个话题暂且不议,以后再挖坑)
我们怎么能要求这个孩子迅速适应乡下的生活呢?他一直生活在汉城,又怎能想象这个世界上竟有一个地方连纽扣电池都买不到,连肯德基都不知为何物?在他心里,那些都是常识啊。再说哪怕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大人与一个又哑又傻、一闷棒打下去都不带吭气的无趣老太婆一起生活,也算是勉为其难,更何况是一个还不知体谅为何物的小男孩呢?让他温柔根本就是苛求。
我心疼老人,所以讨厌他;但我更理解孩子,所以我更心疼单薄寂寞的他。
而我对这个孩子恨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每每看到他,我总能回想起当年那个自负刻薄的自己,那时候的我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说话直接而毒舌,总是毫无保留地揶揄和嘲讽他们的所作所为,还以此为快。毕竟那时家里发生了太多事,有些亲眼目睹,有些是从他们口中探听所得,彼时我未经世事却不由得窥伺到了成人世界的不堪,肉体、淫欲、金钱利益、人情冷暖……即使是今天的我看到了那样的事也会抵触不已,何况是一在一个半大不大的年纪,自以为自己看得懂世界,却偶然会惊觉成人的规则远远超越着自己想象力的边界,可怕而无法理解。
于是那段时期我自我标榜为了不得的正义化身,不仅对社会上的负面行为愤慨不已,更对自己父母的所作所为(包括他们周围的人)嗤之以鼻,像是永远手握一柄锋利匕首,每一次开口都是在捅伤别人,保护自己——世人只道孩子的刻薄是任性自负,有时被孩子冷漠的眼神和话语戳中弱点,更是极尽厌烦、甚至恼羞成怒,却从来没人体谅过这样的孩子,刻薄从来不等于任性,有资格任性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求仁得仁,但刻薄的孩子往往除了那把匕首之外一无所有,正因为如此,他们只得将自卫的匕首攥得更紧,用冰冷刀锋换一丝凉薄的温度。
相宇终究还是幸运的,因为外婆对他的爱与包容是无条件的,他不是感觉不到,只不过倔强别扭的小男孩自尊心让他一旦做过了坏事就难以放下架子握手言和,如果没有那次顽皮地受伤和见到外婆时脆弱的嚎哭,很难想象小相宇什么时候才会表现出自己的爱与歉意。
人心呵,永远是在遇见最爱自己的人的时候最显脆弱。路上摔一跤,没人看到,没关系,站起来,擦拭伤口拍拍灰,依旧可以面不改色地往前走,但如果摔跤的时候亲人就在身边,几滴眼泪就仿佛变成了免不了的事。
人还真是奇怪的动物。
但有时候也该庆幸有那一跤,庆幸摔跤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关心自己的人,有一个能让自己肆无忌惮哭泣的人,对外婆来说,小孩子的撒娇和哭泣就是对她最好的爱的回馈,也已经是这个倔强的小男孩表达爱意最最直白的方式了。
——外婆,这个词代表我想你了,这个词代表生病了,记住了吗?
——外婆,你以后要是生病了,就寄一封空的信过来,我就会懂,就会来看你。
——外婆……
外婆依旧没有表情,但是说到这里的时候,小相宇早已泣不成声,如果不是网速限制,电影不合时宜地卡住,相信我的泪水也会如小蟹般爬满脸颊吧,倒不是因为想起自己的外婆,只是看着这个孩子从刻薄到温柔,从不懂事到会体谅人,从固执地不愿承认爱到对外婆的情感随着泪水一起喷薄倾泻,我再一次想起了自己。
我想起自己说完“你就是个吃软饭的”的时候老爸那强忍着的颤抖的手和抽搐的表情,我想起对老妈呼喝道“我不要穿你买回来的地摊货”和骂她穷鬼时她难看的神色和夺门而出的背影,我更不能忘记自己十几岁的时候爷爷奶奶突然来看我,而那时我对他们因为重男轻女而对我多年不理不睬的行为耿耿于怀,因此暗地里把他们称为死老头和死老太太,后来被老爸发现,他当着全家人的面骂了我,我当时还委屈地坐在电瓶车后座上泣不成声……
太多这样的事件了,以至于现在的我回首往事时,常常满怀愧疚,想替当年那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弥补些什么,可是固执可笑的自尊心却让我对父母家人的那句我爱你和对不起始终说不出口,没有人知道他们当年被我伤得多么千疮百孔,即使很多年以后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那些伤痛的感受却永远历久弥新。
其实刻薄的人也是累的,每一次吵架过后我都会跑到床上将门反锁然后嚎啕大哭,正是经历过这样的累,也在变得渐渐温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平淡生活的安逸祥和,我才更加珍惜后一种生活,如今都已记不起上一次与人吵架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现在的我正在尽力地扮演一个女儿该有的角色,用行动表达那么多年以来的爱与亏欠,因为我知道,有些话,今天不说,错过就是错过了。
小相宇还是比我早熟,纵然在妈妈问到他有没有什么想跟外婆说的话时他低头沉默,但在最后一刻还是把写满了我想你的纸片塞到外婆手中,并且在车子启动的时候跑到后面不停地做着对不起的手势。
或许他也预感到这一次挥手可能是永别了吧,不过不管原因,这已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男孩所能做到的最好。
这个世界上有两句话最等不起,一句是我爱你,一句是对不起。放下无谓的自尊和骄傲吧,能表达的时候请尽情表达,不要等最好的时机一去不复返才恍然后悔,因为有太多事,错过就是错过了。
《爱·回家》影评(三):父母在,不借贷。
今天是2016年的大年初一。
下午跟弟弟妹妹窝在床里看这部电影。简单、缓慢镜头讲述一个性格乖张戾气的城里小孩到乡下贫穷潦倒的外婆家的故事。那些山山水水的镜头很有代入感,感叹我的外婆家的周边也是这样的风景,我也在这样的乡村度过整个童年。
偷外婆的簪子、把外婆的鞋子扔出去藏起来、在房间里溜起冰来、一脚踢碎马桶缸,我看的是揪心又难过。不断跟妹妹说,这破小孩真是不懂事,任性自我又粗暴。他妈妈没有教他与人和善、心怀感恩么?待看到下半段,小男孩为了跟女神一起回家而让外婆自己坐车的片段,气愤的眼泪都来了。
“真特么想扇他一巴掌”忍住哽咽着说。
“你是学习心理学和育儿教育的,怎么那么容易被情绪带动呢?”妹妹看着我说,“这想法可不行喔。”
妹妹的话让我如梦方醒。每个小孩来到世界上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善恶之别。家庭教育的缺位才导致他变成这样的性格啊。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到:“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
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此时是起着显示屏的作用。
他的破坏性表现在踢烂马桶缸、在房间里溜冰、把外婆的鞋子扔出去、欺骗其他小朋友说“疯牛来了”、偷了簪子去买电池等行为。或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妈妈突然把他放在外婆家,没有给他提前做好心理预期。他用破坏性行为来寻求关注,表示抗议情绪。
不合作、不友好的表现则在邻家小男孩找他玩,他一脸不屑,还踢了他家的狗狗一脚、炖鸡没成为肯德基时大哭大闹、嫌弃外婆买的新鞋子等行为。这或许他在汉城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缘故,不懂得怎么表达友谊。当然他必然也是一个被骄纵溺爱的小孩。
可恶么?
以教育的角度来说,他也是很无辜的人啊。每个儿童都有追求卓越的天性,可是为什么他会成为这样让人讨厌的小孩呢?他的母亲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的说出了教育的真谛: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测试方法-投射。心理投射测验依据测验目的、测验材料,测验的编制、实施和对结果的解释方法,以及受测者的反应方式。了解个人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这些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孩子往往就是家长的“投射物”,孩子的一言一行、性格特质、兴趣指向、意志特征等直接投射了家长的状貌,所以有“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个问题家长”的说法。
想到这里,开始同情起小男孩了。
电影的尾声,他接到妈妈要接他回城里的信。离开前帮外婆把所有的针都穿好线、教外婆写字,告诉外婆,想他了,生病了就告诉他,一定会马上回来、在车子远去的时候隔着玻璃窗用手语对外婆说“对不起”。心里还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无法预测未来的小男孩会长成怎样,至少外婆成功的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温情的种子吧。
送走小男孩。镜头停留在渐行渐远的汽车上很久,很久,久的我一度以为它会停下来。
妈妈会带上外婆一起走。再不济导演也应该安排小男孩下车给外婆一个大大的拥抱。(整个电影中,小男孩和外婆都没有过多的肢体接触。连外婆的手都没牵过吧。)
可是,并没有。(导演真是残忍)
下一个镜头,投射在外婆弯曲九十度的背影上,缓慢的移动。
她走向深山长谷、空空如也的家。
苍茫大地,青山不老。
只留下茕茕孤立、孑然一身的外婆。
心里难过的无以名状,心疼那可亲可敬的老外婆。
在电影里,对妈妈这个角色充满了怀疑。
同是天涯上进人,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为什么妈妈不赡养外婆?连这个能力都没有么?
结婚4年,准备明年生娃A姑娘,与先生都是外地人。双方家长都远在西北某城镇,是守着家里一分三亩田的朴实农民。他俩大学毕业就留在广州,几年积累、打拼,工作也慢慢开始稳定且有起色。以他们的收入情况,积蓄加房贷在广州买房安家咬咬牙应该也没问题的。
某天一起吃饭说起生娃和学位的事,问她关于房子。
她风轻云淡的表示不着急,有孩子也可以租房子住的。
如今,才深深地理解她作为子女的那份善良和孝顺。
她说,
“ ‘父母在,不远游。’是我们每个春节返程的感慨,我们没办法不离开父母在外面工作、生活。如今,能做的是努力让他们的晚年更舒适,更丰足一些。让父母有任何事,不管是生病还是置业,或者其他想法,都能以经济或者行动去支持他们。
所以,父母在,不借贷。”
---------------------------------------------------------------------------------------------
后记:关于老外婆每次无法满足外孙的要求时,都会用手语说“对不起”。因为外孙要吃肯德基而去卖草药换一个鸡回来炖。在房间里溜冰、偷走她的簪子、扔了她的鞋子、踢烂马桶缸也不责怪不惩罚。用卖菜的钱给外孙买巧克力派、偷偷的把钱放在游戏机上让外孙去买电池以及成全外孙跟女神一起回家,而自己一路走回来等等。
脑洞大开。
想起我的外婆,我的童年。
虽然我并没有小男孩这些前面那些恶劣的行为,但是我的外公外婆还是给我很多暖心的回忆。
站在岁月长河的这端,往回看那些闪着光的浪花朵朵,忍不住边写边哭。
听说,人情绪激动的时候不适宜表达,容易过度抒情。
而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就容易流于伤感主义。这是一切文学的大敌。
唉,洗洗睡了,改天收拾好情绪再写。
《爱·回家》影评(四):记录一些暖心的片段
影片开头,大巴上,小男孩一边玩着玩具吹着口哨一边漫不经心地问妈妈“她聋吗?”“她能说话吗”“那她不会像你一样打扰我吧”“她可怕吗”“她年纪多大了”妈妈皱着眉头很不耐烦。接着山路十八弯,母子俩出现在公车上,周围是乡下人,还有鸡乱飞。根据这些情节,我已经能够想象出外婆的家一定有点破落生活拮据。然而,等真正见到外婆家的时候,我还是惊呆了,外婆的家真的很破啊,还脏兮兮的,破旧的床,积满蜘蛛网的窗台。
外婆走路非常驼背,差不多成90度鞠躬,城里来的孙子当然很瞧不起这么邋遢的外婆,淘气的孩子骂外婆“哑巴,聋子”,不想跟外婆一起走,默默地跟在后面,外婆回头的时候立马转头装作玩石子;外婆给孙子拿珍藏着的零食,孙子一脸不屑咬着巧克力走开了;孙子玩游戏,外婆让他穿针,他嫌烦,在再三恳求下才嫌弃着穿好针。
接下来记录一些暖心的片段:
1、孙子大半夜上厕所很害怕一定要外婆在外面陪着,外婆就在寒风中蹲着陪同
2、外婆虽然驼背,但却会直起身子为孙子拿放在高处的东西。
3、房间里有蟑螂,孙子跳起来大脚“打死它!打死它”外婆捉住了虫子却把它放生了,还向窗外张望了很久。
4、游戏机没电了,孙子向外婆要钱,外婆没有钱,孙子骂外婆“真蠢真没用”,还把外婆推到了,把缸踢碎了,把外婆的鞋子扔了,然后偷了外婆的簪子去商店换电池,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也没有找到电池,后来迷路了,由好心人送回家(这段的音乐挺喜感的),回来的时候发现外婆的头上插着勺子神色复杂。
5、下雨了,孙子本不想理,只拿回了自己的衣服,想了想还是把外婆的衣服也收回来了,雨停了,怕外婆发现,又照着原样挂回去。
6、孙子不吃饭,外婆问他喜欢吃什么,孙子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咕咕哒咕咕,chicken啊chicken”,外婆也比划着表示知道了。
7、外婆拿着四个南瓜(也可能是其他蔬菜)出门了,回来的时候手上拎着一只鸡,浑身淋湿了,但是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子盖上被子,然后杀鸡做饭,然而孙子醒来一看发现并不是肯德鸡,摔了饭哭着说不吃。第二天孙子醒来的时候发现外婆发烧了,给她盖被子敷毛巾,把她的簪子重新插回去,手忙脚乱地给外婆做饭。
8、一起去集市上卖南瓜,孙子躲在一旁看外婆辛苦地卖瓜,神色复杂,外婆给他买鞋子买面,自己却只喝水,孙子看见外婆付钱的样子很是触动,看见电池也没有像以前一样无理地讨要。
9、外婆问孙子想要吃什么给他买,孙子指着地上的巧克力派包装说想要。
10、丢下外婆独自回家后孙子有些愧疚,去公交车站等外婆,没看见外婆的时候很失落,终于等到外婆了马上绽放笑容,嗔道“你怎么这么久”,主动去帮外婆提东西,还把巧克力派偷偷地塞在外婆的包裹里,偷偷地笑。
11、孙子摔得很狼狈看到外婆的时候放声大哭,外婆就是他的支柱。
12、临走的夜晚,孙子穿了很长很长的针线,很认真地教外婆认字,很认真地做了图文并茂的卡片。
13、走的时候,孙子倔强地不说再见,不和外婆告白,别扭地把卡片交给外婆,车启动后在车尾望着外婆。
14、“如果你病了,就给我发个空信,我马上就来”
《爱·回家》影评(五):多一点人性与宽容,少一点狭隘与计较
一部韩国的电影,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感动,为什么?
在孩子为了自己的私欲,拔了外婆的发簪,我们会无语,孩子发脾气把饭碗甩地上了,我们会伤心,孩子将仅有的瓷缸打破了,我们会难过,孩子怕丢脸不让外婆一起坐公交,我们会感叹。无关国籍,无关语言,仅仅是这些小孩不懂事的行为,我们都如此动容,可见人性在世界上,其实都还是有一套标准的。
而在外婆对着外孙许许多多的无理行径,都是以宽容忍让对待,穿针不配合不生气,墙面被乱画也不生气;陪伴蹲坑没怨言,帮忙剪发没话说;孙子生病了,冒雨也弄来一只鸡,孙子不让她一同坐车,她索性走回村里,还把不多的农产买了,给孙子买鞋穿,买面吃,买巧克力饼,偷偷把钱塞到游戏机里。
最后韩国导演还是给把我们往善处引导,农村孩子被戏弄了,不记仇还救了孩子一把,孩子感恩以后,会把发簪插回外婆头上,还会帮外婆盖被子,教外婆写字,寄外婆明信片,在祖孙送别的时候,孩子忍不住做了一个对不起的手势,充满着浓浓的情怀,这既是儒家文化的亲情,也是人性里面的善。
历史既不能忘记,现实更加要珍惜。如果你喜欢这片的话,我相信也会对日本大地震的人们给予关注与同情的吧,就如张家玮所说的,那些是真真实实的人,也是跟我们一样,继承着电影中那份东亚的泛儒家文化,也跟所有的地球人一样,有自己真实的人生。
感谢片中被导演偶尔挖掘的演员金亦芬奶奶不加修饰的本分演出,也希望日本的受灾群众,能尽快重建家园。
《爱·回家》影评(六):爱,因为在心中
我自小是被外婆带大的,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那么宽裕,爸妈忙着挣钱,我就给外婆照顾。
过小的记忆已经记不清了,只有些许片段存在脑海里。外婆年迈,幼儿园起,我便自己上下学,看着其他小朋友都有爸妈外婆接送,我总是那么羡慕他们。这也许让自己从小就开始学着独立同时又养成倔强的性格吧。
那时我最最渴盼的事情就是回到乡下,过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和哥哥腻在一起,每天就等着外婆做好多好多好吃的,那些她从来都舍不得吃的。现在,外婆就像影片中的外婆一样一个人住在乡下。虽然条件不像影片中那么的艰苦,但是,好像那种感觉,那种暮年老人的孤寂如出一致。妈妈劝过外婆不要住在乡下了,来跟我们一起住,可是,她,又怎么舍得轻易离开过了一辈子的地方,这里的生活只会让她觉得格格不入。
外婆,我爱你!谢谢你的爱!
同时,影片又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爱情。现在对于爱情,我总是喜欢比自己年纪大的,觉得只要年纪比我大就可以照顾我,关心我,就是那么爱我。说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起了哥哥。那个小时候,把我看做比他生命还重要的男人,他是那么的爱我,可是如今,他已有了妻儿,我也彻底的退出了他的生命。真希望可以遇到像哥哥那样爱我的男人。这或许就是我自己爱情观形成的原因吧。我的男人我不希望他多帅,多有钱,只需要懂得疼我。我便是,永相随。
《爱·回家》影评(七):久违的感动
第一次与这部电影邂逅是在大学里,虽然只是看了片花,但是感觉一定很感人,但后来各种原因,就忘了看这部电影。不想近十年后,无聊中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竟让我清泪恣肆······
或许是泪点低吧,居然哭了好几次。好久没哭过了,久违的泪水让我思绪万千······我想到了我的奶奶,想到了她晚年的颓境,想到了那时我虽然心疼却无能为力的痛苦!我知道,奶奶的离去与妈妈的冷漠永远是我心里抹不去的伤。如今老人已作古,回想过往生活中的场景,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奶奶去世十年有余,难道是在天之灵让我遇到这部片子来追忆她老人家?还好,在来韩国前很偶然的去了骨灰寄存处,看到奶奶的骨灰盒那么孤零零的锁在箱子里,心里无比酸楚······
如果不是在韩国,我想我也不会看什么韩剧。快一年了,看了不少韩国的电视剧,但是总感觉没有养分(没有深度),也就是饱饱眼福(帅哥美女啦)。但是这部电影却不知不觉中戳中我的泪点,让我数次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故事很好。都说孩子跟老人的心是最干净的。孩子的心干净是因为不谙世事,简单而纯净;老人的心干净则是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洗染,洗尽铅华,看透世事所以干净。当这两种干净相遇时,必然会给我们心灵冲击。我想我们的大多数正处在人生的名利场阶段,利欲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此,我不想批判什么,因为我们要成长就一定要经历。我想说的只是,如果心里感觉累了,不如看看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心灵除除尘。
以前一直对“佝偻”这个词不解,那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这部电影里的外婆身形将它诠释的淋漓尽致。在韩国也有不少如外婆身形的老人,走路直不起腰,看着都觉得疼,不知道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呢。她们大多都是在寒风中卖菜的老妇人。真是挺可怜,以后再遇到,不管价钱,都要买点,她们一辈子真是太不容易了(因为韩国基本上都是多子女家庭)·····
《爱·回家》影评(八):我想你、我想你、我想你。。。
崎岖的山路,佝偻的腰背,布满皱纹的可爱脸庞,没有一句话,这个陌生的外婆用她浓浓的爱包裹着这个不懂事的外孙,宠溺着这个闯进她生活的隔代亲~
我不想赘述外婆保留很多年的银发簪被外孙偷走后的包容;不想赘述外婆在饭馆里饿着肚子、看狼吞虎咽的外孙时的幸福;不想赘述老人冒雨带回来的一只鸡惹得外孙失望后的慌乱;不想赘述两个老太太短暂见面时说的“死前再见一面“的悲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赘述这个外婆的慈爱和伟大,像你我的外婆一样!
我忍了八十分钟的眼泪,在外孙爬在车后玻璃上用手在胸口画圈圈时、在老人拄着拐棍孤独的蹒跚在山路上时、在那一张张翻过的写着我想你、我想你、我想你、我想你的卡片时,轰然落下!泪珠也牵动了我内心对外婆的思念,婆婆,你在天国好吗?我想你。。。
《爱·回家》影评(九):想念我的外婆
没有课的周五下午,躲在办公室里,关上灯,盖上毛毯,一个人静静地欣赏这部电影。很简单,很朴实的情节,却让我哭得一塌糊涂。相宇的任性不懂事,却被外婆毫无怨言地容纳。那饱经沧桑的脸庞,平静地看着外孙的胡搅蛮缠,她总是用最朴实的行动去表达对外孙的关爱。蓦地就想起我的外婆了。前几天国内清明放假,我还在想,最近做梦会不会梦到外婆呢?可是直到这边的复活节假期,我都没有梦到。
从小在外婆家里长大,所以对外婆有着很深刻的感情。跟片中的外婆一样,我的外婆也是长得很小,花白的头发后面用古老的簪子扎起来,走路时稍微有点驼背。外婆属于那种标准的旧时代女性,不认识字,有双很小很畸形的脚,脾气很好,总是安安静静做着家务,从没见她跟谁生过气。也或者是她年龄大的缘故,每天淡然地过着简单的日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我记得当时幼儿园时经常考得很好,妈妈看到奖状总是很开心,可是记忆中好像没怎么看到外婆的笑容。
因为从小就很乖的缘故,好像没有像相宇那样对外婆做过过分的事情。唯一让我感到内疚的有两件事。
一是外婆送我到车站。那时候我上小学,趁周末去了一趟外婆家,周日下午,外婆跟我一起走路送我。还记得先经过菜地,之后是桥,然后还有不短的一段路才能到路边等车的地方。记不清等了多久,车来了,我上车。车开之后,透过车窗,看到外婆瘦小佝偻的背景,还有蹒跚的脚步。虽然当时还上小学,不是很懂事,但说实话,当时就有点心酸,怎么能让外婆一个人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呢?路上不会出意外吧?
还有一件事是外婆生命中最后的几年。到现在我都不确定外婆究竟得了什么病,可能是老年痴呆吧。儿孙都不怎么认识了,不会动弹,就靠别人照顾。可是当时,我正在读小学的最后一年然后读初中,功课的繁忙让我无暇去顾及这样一个老人。甚至在外婆嚷嚷着想小便的时候也有些厌烦(因为她隔几分钟就喊,喊得很频繁。让她小便,她实际尿不出几滴,但没过几分钟又开始喊,其实根本就没有尿意)。是啊,现在想想自己实在是太没有耐心了。
我初二那年外婆过世。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怎么哭,不知是不是因为外婆的病已有多年了,麻木的缘故。之后也没经常梦到她。每年上坟,基本都是妈妈跟姨妈们过去,大人们都没有要求,我也不怎么去。应该是11年的春节吧,她们去上坟,我就跟去了。大姨把姥姥和姥爷坟前的杂草拔了,然后跪了磕头。没等我跪,大姨说,你就别贵了,站着鞠个躬好了。我想了想,说,我还是跪吧,好不容易来一次。其实心里是想说,这个夏天我就要出国了,以后再来上坟的机会就很少了吧。
外婆一辈子没有什么享受到什么大福大贵,不过也没吃什么苦,这样也算是不错的了吧。
祝外婆在天堂一切安好~
《爱·回家》影评(十):爱本如此
感人、温暖又有趣味
如果是更早些年看到这个片子,我应该会哭的很惨,会心痛的更浓,会会对相宇更多两分恨吧,但如今更多的是释然和懂得。
看这片子的时候总是想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如果说童年往事讲述了时光和生死,那这片子更多是将视角集中于讲述爱。
外婆的背被生活压完了腰,她的过往无从而知,但时间和经历磨砺了坚强的心和厚重的脚底,因而即便浑浊的双眼也能读懂年少的孙子一切的心语。相宇起初的厌恶、调皮和不懂事在外婆看来一定幼稚至极吧,见过风浪的心和眼一定宽容地将这一切看做是一种趣味吧。而外婆这一生大概也经历了太多的爱与不爱,生离与死别,尊重与蔑视,背叛与信任,所以垂垂暮年生活不会被缺少了鞋子、缺少了银簪多了外孙而被打扰。面对时光、面对外孙,外婆剩下的只有经历岁月淘洗后无声的爱和奉献。
相宇是个典型的城市小孩,厌恶乡村中年老的外婆、辜负外婆对他的爱,虽然幼稚但孩童多数如此,面对乡村女孩的情窦初开,对少年的道歉都充满了童年的趣味。城市的生活中他喜欢独处,因为那有游戏机和机器人为伴,乡村的生活因而这两样东西的缺失而变得索然无味了,但正是远离这些,他才回到了最本真的生活,在外婆的疼爱中学会接受爱也学会付出爱。
在相互磨合的生活中,爱就在祖孙间涌动,爱本就如此,淡然不求回报,爱給人带来的不应该是沉重而是温暖和释然,也许这就是一幕幕长镜头带给我的最深的感受。
献给外婆,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