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号街车》是一部由伊利亚·卡赞执导,费雯·丽 / 马龙·白兰度 / 金·亨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欲望号街车》影评(一):从公主病到丑陋人生
《从公主病到丑陋人生》
巾城
本身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戏剧剧本,伊利亚•卡赞的版本是它的第一个电影版本。全片有很强的舞台戏剧感,其与蒙太奇镜头的立体感
完美的结合也是影片最为
成功的地方之一。
布兰奇的角色是我认为的历史最佳虚拟角色之一。布兰奇出身没落贵族,时时叨念着
自己的“贵族”身份。她的“文艺”让她陷入深深的纳喀索斯
情怀;她
自以为是的
理想主义则加速了她的
迷失和堕落;而反过来,她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
谎言来掩盖所有的龌龊,以继续伪装自己
幻想中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她确实是可怜的;但她绝不是无辜的——因为她的人生是她由自己的
所作所为决定的。最终,姐夫对布兰奇的揭露和摧残(包括最后赤裸裸的
耍流氓)崩坏了她最后的一根神经,导致了其悲剧性(其实也并非完全悲剧性——考虑到
精神病院可能是她最好的归宿)的
结局。
剧本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恰恰用了这样一个神经质的角色去揭露当代美国
社会的种种弊病和
人性的种种黑暗。围绕布兰奇的各色人物,他们之间的
故事构成了整个戏剧的主线,电影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
拥有立体的个性。斯蒂拉的无主见(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她个性的其中一面有《红楼梦》中邢夫人的影子),斯坦利的尖锐和粗俗,米奇的伪善(虽然这种伪善非常常见,而它也未必是恶,或出于恶的),等等。他们的身上的每一面都有一种群体的缩影。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代表了一个阶级的没落(毕竟我觉得布兰奇所怀有的并不完全是一种贵族情怀,顶多算是一种扭曲的向往贵族的情怀;而她自己也不是贵族;她只是——某种程度上——有过于严重的公主病和
依赖症),倒更像是“平等”的美国民主社会中被日常
生活的虚饰所掩盖的人性本身的丑陋。
《欲望号街车》影评(二):《街车》与白兰度
我是真的被马龙-白兰度迷倒啦。
从《唐璜》到《教父1》,再从《码头风云》到《欲望号街车》,白兰度在我心中的形象呈完全逆生长,看着一个过度肥胖的糟老头一部部在电影中渐渐变为躁动不安的性感青年,这种
感觉真的无法形容。期间
岁月的跨度太大,胶片时代从彩色渐渐褪成黑白,画面中他的模样也逐渐轮廓清晰,在渐显粗粝的线条与分明的光影中愈发焕发出
年轻的神采——终于,到了今天的《街车》,我看到的白兰度,不愧为好莱坞
空前绝后的雄性
魅力之王。
《街车》里饰演Stanley的白兰度,就是赤裸裸的欲望符号,是
现实的最终演化,是庸俗的无穷集合。Stanley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无不是背弃道德、有违法律、践踏人性的举动,他对
妻子Stella、妻子的
姐姐Blanche造成的
伤害,正是庸俗
丑恶的现实对人类个体所施加的
暴虐与折磨。然而,现实固然残酷,却又因利益与欲望而鲜活诱人——对于Stella,是驱使着她一次又一次遭受家暴后依然奔回Stanley怀抱的欲望;对于Blanche,是现实在
理想面前的
张牙舞爪、挑衅叫嚣。人性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无力,只因我们在强调“人性”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其中光辉的那一面,而同利益相纠缠的兽欲与恶念,则被我们
自欺欺人地归咎于“
残暴的现实”——其实从这种无力感中就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无法反抗,正是因为这些欲望是深深植根于人性本身的,是自内而外侵蚀整体的,无法防御、不能抵挡的隐疾。而Stanley的角色设定,正是把这欲望的毒性完全暴露出来,让他整个人成为与现实相融合的象征性存在,通过他对Blanche
姐妹的恶行,从而直接展现出现实对人性的同化与伤害,达到更具戏剧张力的效果。
然而,由于没人会拒绝欲望的魅力,Stanley的行为在片中自始至终没有受到影片倾向性的指责。导演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他“恶”的一面,然而这种“恶”是
理所当然的、出自于人类最原始的
情感与需求;而白兰度又赋予了Stanley一角
无与伦比的“
纯真”——当他被蓬头冲醒,满屋子寻找妻子、大喊着Stella的名字时,当他站在楼下向楼上的妻子投去懊悔的
眼神时,当他跪下抱住Stella、失声痛哭时,之前一切的
冲动野蛮、暴躁易怒都只会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
不知所措的
孩子,是如此的
单纯天真,如此的值得被一次次原谅。他一切行为的驱动力都只是直接利益,Blanche的到来破坏了他生活的平衡,于是他处处迫害、把她逼疯;妻子Stella的
离开令他感到无助与
孤独,让他即将出世的孩子受到威胁,于是他满心
真诚地接她回来、乞求原谅。这些“直接利益”远非仅限于物质,更包括
友谊(不愿Michi被Blanche骗婚),
尊严(为Blanche对自己的诋毁而
愤怒),和爱(对妻子、孩子的需求与占有欲)。至于为了守护他自己的利益,会令其他人牺牲掉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们视之等闲,很难对他产生厌恶感,只因潜意识里便明白Stanley所代表的现实,本来就没有“悲悯”可言。
不得不说,《街车》里这样的白兰度,是人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的极品。就像现实一样,他太
简单粗暴了,却又过于多变复杂。各种矛盾在他身上展开最凛冽的交锋,而他各项魅力值的消长则仿佛厮杀在战场,唯一可控的就是始终强大的欲望。如果说费雯丽赋予了《街车》这部电影舞台戏剧一般的强烈
震撼力,那么白兰度则是用其如此纯粹而浓郁的
气质,为影片增添了
难能可贵的
真实——在这里我可以不负任何
责任地呐喊,除了白兰度,没有任何人能够承担Stanley这个角色!年轻的他,就是Stanley本人,任何后人,都学不来他身上那种令人
疯狂的魔性:欲望。只能成为拙劣的模仿者。而费雯丽的Blanche,在我看来(……依然是站在不负责任的角度……),是需要后天的
磨练与工巧来诠释的,年轻时期的费雯丽演不了;而换一个美人迟暮、历尽冷暖的伶俐女子,却未尝不可同样到位地描摹出Blanche的
心境。
简而言之,演Blanche需要技术,而Stanley更需要天赋。
比起周一才看完的《码头风云》,我不是
很喜欢《街车》,如果说前者是披着黑色电影外衣的
经典英雄故事,后者则在夸张荒诞的外表下有一颗太过晦暗、
压抑、扭曲、腐烂却又鲜血淋漓的黑心。前者是那样
浪漫,比如最终从
迷惘中站起来的英雄,比如在死亡与
绝望的尽头里涅槃的
爱情;而后者,后者呀……仿佛既不悲壮,也不感伤,只有现实对人性最尖锐无情的嘲讽,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的
情绪只有空洞二字可以形容。还记得周一从图书馆里走出来时,仿佛被人才狠狠抽完巴掌又紧紧抱住的
激动心情,恨不能瞬间移动到电脑前将之尽数倾吐;然而今天电影结束后,我扒出英语预习,翻了几页,却又懒懒地躺在视听室大沙发上睡着了……醒来后,除了睡得有点儿毛以至于到处找水喝,唯一那么点儿肯活动的脑细胞都给了“根据空气能见度与气味判断雾霾浓度”这一环保命题……关于影片,我不愿回想。
就像片中的Blanche一样,我说过,自己是最可悲的那类人。Old-fashioned,却又在现实的鞭刑下被迫向畸形
改变;因此我在
生活中大多时候是在体味
空虚与
痛苦。然而老派的故事能予以我幻觉与
安慰,有关,爱与希望,光明与理想……知道我为什么那样
喜欢《坠入》么?因为在Joey践踏了
一切美好的故事里,在那个爱情成为
背叛、希望化为泡影、光明遁于黑暗、理想碾成积尘的异想
世界里,
小女孩最终还是做到了,用最纯真最
执着的
信念,支撑着他重新站了起来。也许在现实里这依然是一个
悲伤的故事,却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我并非偏爱Bad Ending,只是偏爱大部分Bad Ending里那种“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遗憾。然而《街车》一片,是从人心底里、
灵魂根部生长、蔓延出的无力感,它冰冷而轻灵,如影,如鬼魅随行。
关于没能说完的白兰度。《欲望号街车》里的他,正是这么多年来我对他
期待的形象。然而当我真正观看了他在影片中的表演,再
回忆起之前看过的他的角色们,简直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26岁到70岁,这个
男人在银幕上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
时间,绝不只是容貌的变化,而是个人气质在银幕上完全扭转、颠覆的奇迹——从Stanley
浑然天成的粗俗与恶,到Terry从颓废
迷茫中
挣扎出良知的
美好,再到Vito由对
理智的掌控与人性的洞悉从而成为相对黑暗中的绝对光明,直至最后
垂暮之年的精神科医生Jack完全收敛在世俗气息里的
平庸。这些,那些,怎么可能是由同一个人演的呢?偏偏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是那般不留痕迹,那么让人
相信,有这样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而并非仅仅限定在银幕之上。很多演员都能做到人戏合一,但那是建立在演员气质与角色气质的契合的基础上——比如Jon Hamm与他所擅长的Don Draper式人物,比如Johnny Depp与他所擅长的各种
寂寞怪咖,比如Ryan Gosling与他所擅长的Driver式冷面
悲情角色们。看这样的演员演这样的戏,我很少会惊叹他们的演技是多么
炉火纯青,因为能感知到,他们根本就是在为角色注入完全属于自己的灵魂;但白兰度不一样……他好像有,许多个灵魂。
最后呢,我实在也不想再谈《街车》里的费雯丽了。Blanche这个角色令我感到
焦虑不安,并且身心俱疲。“文学,音乐,爱与诗”,“与周遭人群所
格格不入的精神
境界”,“注定被现实所撕扯、毁灭的理想主义者”……这些评论我看够了。我还年轻,不想看到妥协,也还不急着谈被毁灭。
——
更何况我还暗地里向往着现实。
何不以整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做结?以下,Blanche用来形容Stanley的话语——
“他好像个畜生,畜生的
习惯,他甚至像个类人猿,
成千上万年过去了,而他,斯坦利·科瓦斯基,就好像石器时代的幸存者,带着从森林杀死的动物的生肉回家。而你,你还在这里等他。他会打你,还会打呼噜,也可能会吻你。而这,当然是假设亲吻已经被发现了!……丝黛拉,人性已经有很大进步,好像艺术、诗歌、音乐,还有人性的
温柔,这都是我们
成长的表现,而我们将
坚持这些,竖起这些旗帜向前,继续进行我们的黑暗旅程。别再和野蛮人待在一起了。”
但事实是,人性总想要与野蛮共存。
《欲望号街车》影评(三):【146】《欲望号街车》——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被
命运冷落的
女人《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年代:1951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伊利亚·卡赞 / 主演:费雯·丽、马龙·白兰度、金·亨特
电影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个像布兰奇这样,让人既可怜又烦感的角色。可怜是因为她家道中落,
流离失所,只能投靠
妹妹家中;她人到中年,早已风采不在,却能跟米奇彼此
情投意合,本想会有一段美好姻缘,却因他无法接受她浪荡的过往
经历而离她而去;她还得在妹夫斯坦利可怖的
家庭暴力阴影下生活,甚至还遭到了他的强奸,以至于精神失常住进了精神病院。然而她始终自命清高,
言谈举止矫揉造作,不肯放下贵族生活的做派而让人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的悲惨境遇实际上体现的是人性的阴影,事关自己,也事关身边的人。她的妹妹斯黛拉属于
有心无力,夹在中间
左右为难。
丈夫斯坦利像一头丧失理智的野兽,时不时就会咆哮暴怒,如同
定时炸弹将平静生活
夷为平地。
事实上,从布兰奇来到这个家庭的那一天,这样的悲剧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影片改编自威廉斯的同名话剧,因此对白以及布景都有浓厚的舞台剧风格。卡赞运用了很多原剧中的台词,使得影片有了莎士比亚的高雅气质。但是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的表演。她精湛的演技将这个有点神经质的布兰奇演绎的
入木三分,因此她凭借此片第二次问鼎奥斯卡影后,只是后来她却跟布兰奇一样,遭受了精神问题的困扰。马龙.白兰度的性感在片中得以发挥,紧身衣下的健硕肌肉丝毫不逊色于当下的男网红们,他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同性迷恋的对象,同时,野蛮的斯坦利也是他演艺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亮点1
第41分钟,斯坦利在楼下大声喊着“斯黛拉”,刚刚挨过丈夫拳头的斯黛拉又动了恻隐之心。在一个长镜头中,斯黛拉缓缓走下楼梯,斯坦利跪在地上,两人拥抱在一起,疯狂地亲吻,在激情中把所有矛盾都燃烧掉了。有人说斯黛拉有受虐倾向,而刚好斯坦利又是个暴虐的主儿,他们在一起其实是非常合适的一对。
《欲望号街车》影评(四):仅以此纪念久久无法平复的心情
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发生碰撞时,在这个欲望横流的社会,过于理想化的幻想终会幻灭,等待这些人的不是疯人院就是墓地。布兰奇就是一个极端的女性符号,虚荣,充满浪漫的幻想,希望周围的人都是绅士,可现实世界终究无法满足她的想象。在看影片时,一直不齿白兰度演的妹夫,他现实,粗鲁,暴力,可是,他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男人的形象,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都教授和温柔的休格兰特,当现在的荧屏上充满各种符合甚至超越女性理想化的男主形象,从而绑架了一大批想要讨女友欢心的男人时,像《欲望号列车》这样的片就应该出来敲一敲警钟了,We should come back down the earth!
《欲望号街车》影评(五):与其冀希男人不如自立
我喜欢如同野草一般顽强的生命,所以喜欢《飘》的女主,自私自利,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甚至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自己种庄稼。白兰奇年轻的时候肯定很漂亮,身边追求奉承的男人多,她贪恋这些虚荣,她最后走的时候还幻想有百万富翁约她旅行,已不年轻的她还是擅于利用美色,懂的调情,她的风情还是迷住了米奇,她很想抓住米奇这根救命稻草,可她的妹夫太坑爹了揭了她的老底,当然究根结底还是她自己作的。再喜欢一个男人,伤心一阵子足矣,没必要玩火自焚。《被嫌弃的松子》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一直在填补她的空虚和从小缺失的父爱,可她选的男人都有问题啊,最后自己也悲剧了。把幸福冀希于别人或男人都太不安全了。烂苹果理论,你不把烂苹果扔了怎么能找到好苹果呢。中华五千年历史,一夫一妻制才实施多久,不到一百年,男人变了吗,在男人艳羡古代三妻四妾,现代小三小四的年代,姑娘你还把所有希望冀希于男人身上,希望你好运。男人写小说,一般是得到武功秘籍潜心修炼称霸舞林,女人写小说大多是迷倒霸道总裁或牛B人物,一个价值观是事业然后才是美女,另一个只是男人,事业次之。以前看新闻,一个女的40多岁,老公要跟她离婚,家里穷,离婚也没什么财产,她一家庭主妇没有挣钱能力,将来生活都成问题,采访中她一直在那哭。哭有用吗?出现问题解决问题40多没有技能做保洁保姆养活自己还是没有问题的,喜欢小草坚韧的生命力,烧不死来年春天再发芽。
《欲望号街车》影评(六):欲望号街车 观感
被带入到那种压抑里。一个可怜的老女人,悲惨的经历,人们的歧视,让她活在不敢白天见人,只敢晚上出现的阴影里,她为了逃离这一切,去投靠自己的妹妹,可是新的生活也同样是一场噩梦的开始,妹夫的暴力,粗鲁,野蛮,并且得知她的过去,当她好不容易遇到新的恋情,也被妹夫的实情相告搅了。她渴望被爱,她想要一个平静的日子,可现实带给这个女人的确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活得恐惧,战战兢兢,于是拼命用幻想来填补内心缺失的。她的精神世界在残酷的命运下一点点崩塌,一步步走向崩溃······
这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任何情况下见男人都会赶紧在脸上擦擦粉,她 总是精心于打扮自己。住进妹妹家后,她会去买灯罩来装饰。种种生活的细节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对美好,对幸福的追求者。在遭遇各种打击后,她就用幻想的美好来继续这种追求。向往的美和现实的不堪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悲剧人物的极力追求美的执着,在悲剧本身又显得那么力量单薄。
影片名叫 欲望号街车,百度一下欲望的意思,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强烈的向往。影片的开头女主人公上了这辆车,她想去找妹妹,摆脱以前的不堪和痛苦, 然后开启新的美好生活,这就是她的欲望,一个小人物在卑微生活下的期盼,可这辆 欲望号街车,带她驰向的却是幸福的反方向,将为她带来的是一场梦魇的开始。
分析一下女主的悲剧,在她之前生活的环境里,人们对于她这样的弱势人物的冷漠,歧视,狭义思想下的不包容,人们尽情的伤害她,嫌弃她,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更没有爱。她来到妹妹家后,妹夫是让她接着悲剧的重要人物,野蛮暴力粗鲁冲动蛮横酗酒,动不动发火摔东西,蛮劲来了连老婆也打,贪财,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冷漠,这样的人物,自然与女主合不来,但女主也没有地方去,只能呆在那狭小的房子里忍受着这样的妹夫。她和妹夫的朋友好上了,当这个男人从他妹夫那得知她的过去时,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又打听得知真相后,便不能接受她,这对她来说,又是一个打击,好不容易有的希望告终。她的精神世界失常,她拼命地陷入幻想之中,最后被妹夫联系的精神病院带走。或许这妹夫是那种环境下人物的集中体现,那个环境里这种人太多了,楼上的邻居是这样,台球室里那些打闹的人们是这样,女主之前生活的环境里欺负她,不善待她的那些人是这样,她的一场逃离未能摆脱这样的环境,这样环境里的这些人是她不幸的始作俑者。
有黑暗压抑的地方,也有那么微茫的光明。她的妹妹对她的确很好,为了她,经常与自己的丈夫争执打闹。楼上的女邻居对她们姐妹两也很好。妹夫的朋友,那个喜欢女主的男人,人也不坏,最后当他眼看着妹夫带精神病院的人带她走时,这个男人看不下去了,给了妹夫一拳。
接着再谈女主的妹妹和女邻居,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酗酒脾气暴躁,时而发疯欺负她们时而清醒认错,说爱她们的丈夫,她们总是原谅,隐忍,承受,影片中妹妹有一次对丈夫说话直了,妹夫立马发飙,说见不得妹妹这样跟他讲话,家里他最有地位,而当时姐妹两只是紧紧的把头低下,由此看出,在当时的环境里存在这样的一个男权社会,看不到平等,女人只是顺从。结尾的部分,妹妹看着被送走的姐姐,心里十分难过和对丈夫做法的愤怒,她抱起孩子,说再也不想呆在这个家了,随即去的是楼上的女邻居家。接下来,可以想象,丈夫又来道歉让她回家,她心软又还是原谅丈夫了。感到这类人在生活中的的无奈,她们虽善良,正直,但仍旧保护不了想保护的,反抗不了想反抗的,她们活在对命运的顺从里,虽是光明,却微弱得驱散不了黑暗。
有感而发,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受。推荐观看,经典的永远值得欣赏,思考,品味。
《欲望号街车》影评(七):世间谁许你放纵自己
刚看完欲望号街车这部电影。说说吧。
费雯丽扮演的是一个脆弱之极的女人,据说她在拍完这部片子以后就直接送去进行精神治疗了。一个本身就神经质的好的女演员接演这样的角色实在是对于自己才华的浪费。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梦露在乱点鸳鸯谱里面的角色,直白的让人心疼。
这部电影,展现的是两种人的直接对抗。一种人在世事打磨中磨掉了所有保护层,脆弱至极;另一种在打磨中变成了和原来磨砺它的同样质地的人。而本片的结尾则是,马龙白兰度的角色挑衅般的强奸了费雯丽之后的一天,白兰度,和拒绝接受她真实经历的男人,还有他们其他几个朋友坐在家中的圆桌打扑克,房间里白兰度的新生孩子在啼哭。费雯丽被精神病院的医护接走。
费雯丽接演这个角色,也就接受了对于自己脆弱一面的认知、袒露与质疑。对费雯丽,除了在梦露的故事里听到过,看过魂断蓝桥,还有最后她和劳伦斯的结局,也就不知道其他的事情了。但是这部片子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她会为那么多人所爱。
片子一开始,火车站,老实说我没有认出来那就是费雯丽。从人群中匆忙出现定给她的镜头中她提着行李,走路的步态和表情都是那么平凡,没有光芒。这部片子的故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白兰度的家里完成的。你会看到费雯丽一直在洗热水澡,换衣服,梳头发,用舞台剧的口吻说台词。虽然这种口吻被人认为是电影本身是舞台剧的缘故,但是其实转念一想,费雯丽所饰演的人在与她格格不入的环境中,就好比做戏一般的生活着,也就能够慢慢理解。
看下来,费雯丽扮演的白兰芝就逐渐让人疲劳了。看看周遭的大环境,人们总是大笑大吵打打闹闹,结束一天的劳作就往家一坐呼朋唤友打上几局扑克,要不就在保龄球馆干架,楼上的女人嫌丈夫不回家还会往楼下的牌桌浇开水。可是白兰芝呢?试衣服,唱歌,梳头发,并且希望能够在自己妹妹的家里得到庇护和包容。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之下的生活。
纵使影片结束时,费雯丽对医护说,whoever you are, 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但这落幕,不过是她人生的总结。她依赖别人,无论是谁,不过索求之物不尽相同。她是矛盾的,她似乎越来越走向精神化,但其实她的精神领域一直在退让。她一再的后退。一开始,她所追求的爱被她用尖刻而现实的语言杀死;后来,无论是谁她仅求慰藉,无论是十七岁少年还是送报纸的年轻人;直到最后她想要委身于一个毫无魅力的她根本就看不上的男人。
费雯丽全片最打动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和追求她的那个人在湖边吃饭(大概是湖边吧),那个男人平淡却真诚的表白:I need someone, you need someone, could it be you and me? 她在恍恍惚惚的回忆表情本是暗淡的可是瞬间却被点亮,她含着眼泪拥抱了面前的人,她感觉到被上帝救赎了。那一刻她是幸福的,或许是她认为自己那是已别无所求。而最终,这个男人无法接受她的过去,理由是:you are not clean enough, I can't bring you to my mother. 听到这句话,你看,费雯丽在他眼中不过依然是被物化的女人,我不要你了,因为你不达标。另外一个镜头则是在片尾,费雯丽和医护人员搏斗中慢慢不去抵抗,在地板上平静的躺着,她的脸反置在镜头前,仿佛终于死心。
世间谁许你放纵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有他人要爱。脆弱的人,你也应该至少有一件、两件事情要忙,容你立身于世,让你拥有为人的底线。因为欲望,无法立身于世的人消耗不起,没有底线,就容易放纵欲望。这时欲望不再引你往前走,而是带你换车去一个叫墓地的地方。在那里,你将亲手埋掉你的灵魂。
《欲望号街车》影评(八):欲望吞噬理想和灵魂
那些敏感,脆弱,而又不想与现实妥协的人最终被毁灭。
精神灵魂层面的东西在现实中一文不值。没有人能够抗拒欲望的诱惑。人性毕竟是脆弱的,人们都是欲望的俘虏。
一个纯洁脆弱的理想主义者是没有可以逃避之处的,要么进疯人院要么死亡。神经官能症不是现代世界的后果,而是我们与世界的分隔和不适应这个世界的结果。
不适应这个世界的人都是精神疾病的患者,而精神上的疾患无法治愈。疯掉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选择,目的相同,都以和世界的彻底的决裂为目的。脆弱的浪漫主义者最后的下场。
太冷漠,给这个人编织了一个童话般简单自我的梦境,却把真相告诉了其他所有的人。
有梦想不是错误,但大部分时间花在幻想上就是错了。幻想会上瘾,幻想越多越美好,现实显得越紧张越残酷,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于是渐渐就想躲在幻想里不再出来。时间久了,连自己的现状也忘记了。
爱情,有着瑕疵但足可以满足的爱情。拥有着爱的红晕和被爱的温暖。尘世的爱情,终究要适度地放低自己。
《欲望号街车》影评(九):我很纳闷的一件事
我很纳闷的一件事是,<乱世佳人>是1939年拍的,是彩色的,《欲望号街车》是1951年拍的,怎么倒成黑白的了?这片子又不是回忆录。
小时候在电视台看过这部片子,片子不分级太害人了,我爸妈又不管我,他们认为电视里能播出来的,小孩儿都应该能看,结果我看了,完全看不懂,印象最深的就是马龙.白兰度在楼下大喊大叫,让我挺害怕。还有费雯丽被抓到灯下仔细一看,果然老态尽显。
过了这么多年,重看此片,说是重看,基本和新看差别不大。总体来说,费雯丽的演技非常出色,或许稍微有点儿舞台腔,但也还好。此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此片的剧情,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写出这样一部剧来?这是我最想探究的,也希望有知道的同学点拨一二。
以前认为很多人很多事都很简单,随着岁数的增长,感觉我越来越不明白了,很多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曾经自以为强大的理解力完全崩溃。如果说人情练达即
文章,我是要不及格啦。所以布兰达理解不了妹夫斯坦利,斯坦利更理解不了布兰达。就像有人不理解为啥我家里养着狗,看见凶猛的大狗还怕,那是因为我家的小狗性格比较懦弱,所以我只了解懦弱型的狗,那些一口就把人咬死的狗我很难理解,也许它们受到过人类的虐待;至于把别的小狗咬死的狗我就更难理解了,也许和杀人犯的心态一样,出于仇恨嫉妒等种种原因?需要理解的事情太多,我的脑容量明显不够用,这事儿跟布兰达有点儿像,年轻貌美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宽容你的过错,而今年老色衰,要是理解力还不够?——死的方法有很多种,相信陌生人,是最愚蠢的一种。
《欲望号街车》影评(十):于尘土中
说实话,在看电影的当时,我并不怎么清楚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主要是女主过去的经历模模糊糊、欲说还休的。
从头到尾看的就是费雯丽和白兰度的演技!!
片子真的是脱胎于话剧。整个2小时电影95%时间里都在两个场景:房间室内和门口户外楼梯。费雯丽有很多面部表情特写镜头,尤其是她半痴半癫的神情。
回来后查了点资料,才发现这片子看点就是两位主角的演技,情节真心没什么重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它表现的是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姑娘们。她们活在尘土里,却成天幻想着优雅闲适的生活;她们灰头土脸上班给自己挣个盒饭钱,却满脑子都是诗歌、游轮度假、话剧音乐会。
以前没有网络,这一切被诠释为一种很文艺的现象:人的欲望、破碎的梦幻、粗暴的现实,等等。现在有了网络人们比以前犀利刻薄,这种现象一言以蔽之:玛丽苏。
你有公主的命,随便你折腾随便你梦幻,比如帕里斯比如维多利亚;但你没有公主的命,就不要得公主的病。一个普通人就每天踏实地活,你要认为自己该是公主命,那就自己去博取,Kate王妃就是典型的例子。既没公主命,还成天伤春叹秋的,哀叹周围的人都那么粗鲁低俗,生活条件简陋不堪,那就。。。。。。。。。。
白兰度在这个片子里好邪恶。尤其是近景拍到面部表情的时候,那种满不在乎、粗犷简单又带着凶暴的暗流。
但是,但是,我最后最想说的一句是:
费雯丽真美啊!!她每次一牵起嘴角笑出来,我整个魂都飞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