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才 第一季》是一部由朗·霍华德 / 詹姆斯·哈维斯 / 明基·斯皮罗执导,杰弗里·拉什 / 强尼·弗林 / 尼古拉斯·罗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 第一季》影评(一):爱因斯坦的迷乱私生活,这部剧颠覆了我对天才的想象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
Copyright ? 流量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君君最近被一部美剧深深地吸引了,单看剧情简介就十分的清纯不做作。
它讲述了天才爱因斯坦如何攻破难题,破解原子与宇宙奥秘的生平
经历。
《天才 第一季》影评(二):爱因斯坦是个大渣男!
【这里是腹黑狗子(gouzishuobagua),留下你想看的八卦,我们扒给你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哦~】
提到爱因斯坦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常人触及不到的相对论?还是小学课本里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笨蛋的骗局故事?
《天才 第一季》影评(三):传记片的软肋
这部剧和电影《莫扎特传》都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一般情况下,不要指望通过一部剧(或电影)真正了解一个大师。影视戏剧化的
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肤浅叙事)会让人物
激动人心的
珍贵特质和
现实生活的复杂性都基本被抹杀,于是
伟大的人物成为小丑一般的存在:神经质的怪胎、儿戏般的
成功,到处狗血的生活……实际上他们身上的缺点恰恰是凡人的一面,他们也是人,所以有各种缺点很正常,而且现实也比剧中的更具复杂性,并不是
简单地骂一句“渣男”、疯子就可以概括的。爱因斯坦
自己晚年
曾经也说过羡慕
一位朋友夫妇,他们共同走完一生,而自己却是两段
失败的
婚姻。如果我们不是
执着于对他进行道德评价,也许会更能了解他一些。另一方面,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深邃的
思想,对真理和美的执着的追寻(晚年执着于统一场论,尽管被很多人视为“悲剧”,但远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无所成,恰恰是一代大师执着于真理的悲剧英雄般的风范)。甚至也包括“善”,他后来在公共层面对整个人类
命运的
忧心忡忡的关怀和实际行动,那种
超越于普通人个人算计之上的广博的
情怀是完全无愧于一代伟人的声誉的。影视化之后这些几乎都
荡然无存了,完全成功实现了庸俗化,也将观众的眼睛导向了庸俗。并不是基于事实改编就叫客观还原,就会带来“
真实”。
《天才 第一季》影评(四):天才般的爱
国家地理的第一部剧,真的是下足了料。从第一场开始,就告诉大家,我们拍摄的和你之前认识的爱因斯坦不同,不再是那个教科书中的伟大科学家,而是个食色性也的爱因斯坦。
看完剧后,让我回想起学生时候,
老师常常禁止我们早恋,其实
恋爱并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很多时候两个早恋的学生反而能相互督促学习。其实老师害怕的不是早恋,而是
失恋,或者说是
爱情后期的那种撕扯,这往往特别容易毁了一个人。
剧中一直隐隐约约的讨论天赋与
感情的关系,
米列娃和大部分人一样,遭遇爱情,就把自己投入其中,原先的
梦想追求,在
爱人面前都居于第二———因为陷在恋爱里的人,都以为爱能
拯救一切!
爱因斯坦
对待爱情是简单的,甚至缺乏道德感的,爱情燃烧起来就
享受在爱里,但感情稍稍褪去了一点,他就单方面寻找下一个爱情的火焰,
等待下次的点燃,
周而复始。
爱情在米列娃手里是全部的
生命但在爱因斯坦手里只是保持
热情的工具。
米列娃选择了一个,不可能完全属于她的人。这场赌注,米列娃一开始就注定是个输家。
他们走在一起,便开始了爱因斯塔的腾飞,也开始了米列娃陨落。
我们说着爱因斯坦渣,但倘若爱因斯坦对待爱情
忠贞不渝,或许他身上的那份
激情就不会那么充沛,纠缠于杂碎的感情中,或许很难让爱因斯坦一次一次释放自己的光与热,也不一定会达到我们看见的这些成就。爱因斯坦对感情的不负责,也让他能获得
源源不断的新鲜的爱,也一定程度,让他摆脱了束缚,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他身边的人,真的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他爱过的人和他爱的人都已死去了,他
伤害的人,已经没有了知觉
他留下的一个个公式,将一直闪耀
剧中出现很多评价爱因斯坦的
一句话“你真是个天才”
但我觉得爱因斯坦
某种意义上
他也是个感情的“天才”
当爱不再能够带领我们变的更好之后,
我们要抽离,然后投入到新鲜的感情里?
还是要坚守,然后
相信爱的本质是
平淡?
我们能不能别再只是用道德去评价行为?
是否还能加上对天才的一点点的怜悯呢?
《天才 第一季》影评(五):《天才:爱因斯坦》散评(也许更)
所有视频在微博上。有些剧透吧,但不多。
【S1E1】这部美剧和《Feud 宿敌》一样采取主题制,主题是固定的,每一季会讲述一个不同的天才。第一季是爱因斯坦,第二季是毕加索。这个片段我是特意选的,这绝对不是这部剧的重点,这也只是爱因斯坦个
人生涯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非常
无足轻重的一点。这个没有道德美化、也没有经我仔细考证的片段,也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并从来不说自己是某某人的粉。因为我害怕
失望,因为我知道没有人是
完美的,因为我生怕无论是我多么崇拜敬仰的人极有可能因为一个灰点而让我接受犹如
当头棒喝般的颠覆洗礼。
我一向
不喜欢用普遍性去看待问题,所以我一直觉得个案分析才是最切实和相对客观的。但是我也知道这样的做法很单蠢,很耗时费力,从输入和产出的结论来看是极为没有效率的。每段婚外情发生的理由、契机、原因等都是不同的,有的就是因为某一毫秒的
迟疑或
冲动而
改变了许多个人的命运轨迹。作为有
才华和
能力的雄性,吸引雌性的可能性就大很多。越是成功的人,面临的
诱惑就越是多,出轨的机率当然也会局部或整体地提高。每次我们都可以听见这样的理由去为TA们开脱和解释:1. 这只是一时冲动。2. 我们只是相爱了。3. 我们只是人而已,有本能、
情感、和
欲望 ... 4. 这是我们的私生活,与我们的工作能力等无关,是两码事。5. 其他理由。
是啊,我们只是人,所以作为人类的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无法自制、会向欲望软弱地投降、会向
人性懦弱地妥协。我们只需要遵从不
压抑的本能、抛却道德和伦理的束缚,然后在享受了禁忌的欢愉与刺激之后,在完事后诚恳地向神灵和自我
忏悔,这样每次就可以把自己的罪孽赎清了。是啊,这是多么便利的一条万能理由;因为,我们只是人而已 We are only humans。这条理由,可以为所有不负
责任、不计后果的人性行为做出
理直气壮的种种雄辩。你可以同时爱两个人,你可以享受
性爱的欢愉,但是请你不要亵渎你曾经做出的对婚姻庄重而神圣的誓言,请你不要去伤害无辜被蒙蔽的人们。如果你的
老婆同时宣称她
爱你也爱另
一个男人,并和另一个欢
爱的男人说你搬进来我们一起同居,如果你们双方觉得这样也可以,那说明你们一家都很博爱。如果你自己可以任意妄为,但是你却对
妻子同样的做法感到反感,那请你
放弃你虚伪的双重标准。那些一边高举着人类前进大旗为人类做出公认贡献的同时,却毫无愧疚感地去彻底伤害一个或多个人的感情、摧毁那些人对人性的
信任,为什么每次TA们都可以被
社会和大众原谅,甚至媒体还会刻意淡化TA们的瑕疵?!一些女星因为对媒体
态度不好就被集体封杀数年,但同样的男星做出更
恶劣的举动却每次都可以被TA们对业界的功绩所掩盖,这样是公平的做法吗?
我其实早就知道这样的喊叫,无疑就是弱者的表现。任何制度,无论是政经还是婚姻等,
从古至今,都是为了
满足最高当权者即刻就要实现的利益、或为了最大化最大资源垄断者的最大权益而存在的。你不满的话,有本事爬到最高点啊?!做不到身处规则之外的话,就只能服从、或战斗、或屈服、或依附。。。然而就是因为是处在需要
挣扎的最底层的弱者;作为在体力、权势和金钱
意义上的弱者,才更能数倍放大地看清人性的丑陋与美善。人世间的虚伪,总是会引起我本能的生理性的反胃和干呕,比如,那些道貌岸然的嘴脸和游戏人间的手段。有时一想到那些带给我
感动的文字和艺术作品,居然是由如此品德的人创作出来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感情让我止不住地泛酸水。如果纯粹是渣滓倒也容易处理得多,
单纯地厌恶或憎恨就可以了。但是人往往是多面且复杂的生物,所以不可能全被一种单向的感情占据了所有的空位。所以,只有停止无意义的喊叫,然后爬到最高点,然后再来打嘴或傲视或劝服或支持那个曾经或依旧纯良纯美的自己。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那些不
结婚的花心大萝卜,或
离婚少数次的
男人,
说不定是更正直也更
真诚的好男人?
——————————————————————————————————
我有时甚为
迷茫,才能和人品是怎样的一种牵扯不清的关联或绝然分离的无关?有惊世才能的人,是否无论人品如何,世间怎样也奈何不了TA?那些留下传世画作、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的人,那些作品里满是清透真善纯美的大师和伟人,如果细看私生活的话几乎都有些令人乍舌得作呕。结合人品来看作品的话,便一下对作品中渗出的各种
情绪清明了然,而这种
顿悟直让我胸口翻腾着难以下咽的恶心。凭什么?有才就可以
任性胡为?有才就可以暧昧留情?还是,正因为多情
风流才会有才?因为骄横妄为才受拥戴?只要冠上有才,一切低俗便会高上、所有
奇形怪状便是
特立独行。原来,这个
世界成功的规则能让纯净正直如此涩口难堪?夜色里,
泪水格外得咸苦。
最近了解了一些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如沈从文等,居然都有婚外情、有的还结了四次婚、把婚外恋的情愫写进作品。然后再看那些政治伟人,即便是爱因斯坦也是公开追求一夫多妻制的。然而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贡献,后世自动把这些瑕疵削弱和抹除了。
从生物的角度,男人的婚外情出轨外遇等都可以得到解释。但是我恶心的是双标,并且为了自己的私利伤害了无辜的人,还用生物的特性合理化正当化自己毫无责任感的懦弱行为。既然知道自己多情,有种就
光明正大、
自由身了再花心。爱因斯坦居然
明目张胆地问为何不可以同时爱两人?可以,但不要结婚。
——————————————————————————————————
《天才 第一季》影评(六):《天才》:颠覆你心目中的天才
近年来,国家地理频道一直尝试在剧情类电视剧领域逐步发力。在成功制作《刺杀林肯》、《刺杀肯尼迪》、《刺杀耶稣》、《刺杀巴顿》和《刺杀里根》之后,2015年又经过迷你剧《圣人与陌生人》的试水,国家地理频道
信心倍增,于是《天才》
横空出世了。如果说“刺杀”系列还只能称为电视电影的话,4月底开播的《天才》系列绝对是地道的剧情长剧。“刺杀”系列的成功离不开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和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兄弟的参与,在托尼·斯科特自杀去世之后,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的加盟更使这一系列名闻遐迩。与此相类,《天才》系列同样有着大师级的制作班底,这位大师就是朗·霍华德(Ron Howard)。
国家地理频道/《天才》
《天才 第一季》影评(七):戏说与真实
电视剧集更像是看完原著以后的狂想。再结合自己已经有的物理学常识,进行图像化思考。
当然爱因斯坦的两个主演特别棒,为这个剧集增加了精彩程度。
第一集做得非常棒,主要功能是用来让大家熟悉里面的主要角色,爱因斯坦遭遇的反犹太的敌人来了,伦纳德教授;他一生当中的癖好就是挑战权威,包括他对于女人的小爱好。
如果细细来说里面有很多问题,第一个大的问题是没有表现事实上为爱因斯坦家族提供经济来源的,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
当然还有再讲一些他的一些小的不足啊,第一是夸大了爱因斯坦少年的愤青性。他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1905奇迹年,事实上文章是经过四年的思考写出来的东西,普朗克曾经还警告过他说他在物理专业理论方面走得太远。第二篇证明分子存在的论文,事实上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他证明得如此精彩,分子的大小是4×十的二十三次方,非常接近于真实的数字,因为没有争议,所以他把它作为博士论文。
《天才 第一季》影评(八):有点失望
看了3集,随便说说。
老年主角
眼神略凶,不如爱因斯坦本人慈祥
年轻爱因斯坦那个难听的口音,无语了,听他说话简直煎熬。
艾因斯坦是有些风流,但美剧都得刻意渲染一些肉欲镜头吗?
小朋友想看看了解下艾因斯坦不行?
为了过于突出戏剧化剧情冲突,不惜篡改事实?印象中艾因斯坦是很希望进入联邦专利局的,怎么剧里演成他不想去。整体过于强化矛盾冲突,对艾因斯坦的思想、
信仰和情怀发展关注和体会不够。
感觉编剧/导演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不够,虽然是基于Walter Issacson的著作,但失去了原著很多发光的东西,把一块美玉变得有些俗气。
继续观看。。。
《天才 第一季》影评(九):真实伟人
《天才》,一部叙述爱因斯坦生平的电视剧。爱因斯坦,一个令人敬畏的名字,一个与宇宙的星辰同辉的名字,天才的代名词——也许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但是,天才也是人,有人性。这部电视剧非常完整的诠释了什么是天才,天才与普通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天才的人生,也有普通的一面。
他从小就在不断追问这个世界最本质的问题,什么时间?什么是光?如果人追着光一起奔跑,会发生什么?他被人们认为蔑视权威,可他敬畏的是大自然。他一生都在不断接受挑战,无论是来自机械的现实生活,来自不被他人甚至家人理解的孤独,来自科学权威的视而不见,还是来自至死无果的统一场论。他无法始终是正确的那个人,也许,正确对于他来说,有时是那样的理所当然,有时是那样的令他内疚自责。但他很清楚,他这一生的追求是那永恒的公式。正如他拒绝担任以色列总统时所说,政治只是一时的,而公式确实永恒的。
电视剧的最后部分,老年的爱因斯坦不再是那个当年年轻气盛的青年,他不再有层出不穷的新想法,甚至被认为是物理学界的“老古董”,他感慨,自己只剩下发言权了。然而,一位小女孩却使他重新拾起了自己,从前的自己,一个不断追问这个世界的自己。剧最后一幕,小女孩与老爱因斯坦在街上漫步。女孩问:“是什么使您变得如此聪明呢?”爱因斯坦笑着答道:“好奇心。”
《天才 第一季》影评(十):真实的爱因斯坦
感觉是个很有历史感的剧,让我们认识到了真实的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周围的人,有人说他渣,是有点儿渣,尤其在对玛丽和马列娃上,确实是自私,任性,但是他也确实是个真性情,不畏传统人,娶了腿有残疾,外人看来有些怪的马列娃,之后又娶了比自己大,离过婚,带着几个孩子表姐,一直都有跟着自己内心的选择去走,但对马列娃的伤害真实让人看的气愤不已,尽管这样,他是天才的事实不容争辩,他在学术上的追求以及他张扬的个性始终如一。挺喜欢这个剧的,因为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的爱因斯坦,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生命中对他有很大影响的不同的女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科学家在处理政治和战争问题的选择,还有战争背景下的其他人的生活状态。所以这部剧其实是很丰满的,探讨的问题也深刻,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