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鲁特》是一部由布鲁诺·杜蒙执导,法布莱斯·鲁奇尼 / 朱丽叶·比诺什 / 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鲁特》影评(一):附议:法国人自己的喜剧!
当胖探员和他粘着睫毛的好基友烂漫的在白色沙滩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我却为那压抑又窒息的美丽海景所魔怔。一帧一帧的看了好一会儿。
无论是戴着法式水手丹顶小帽的摇橹小哥那一口一口啐出去的,带着嘲讽憎恶血丝的唾沫。还是贵族老爷太太们那矫揉做作,尴尬疯癫的举止言行。都没有那两个曾经似乎相爱过的年轻人,到最后一个把另一个像捕杀海豹一样,一拳一拳砸倒在水洼里的场景来的具有冲击感。这里不存在罪恶,没有人在处理自己要吃的食物时候,心怀罪恶感。荒诞不经的表现手法不过是一次面无表情的对人世的本质陈述。好像在你耳边笑呵呵的说道“看清人类社会的真面目,首先要不带一点人性”。
说实话,整部片子上大部分出现过的人,令我看的顺眼的却寥寥无几。无论是拽酷帅冷屌炸天的摇橹小哥,或是美目深邃,敏感多情的比利小姐,还是纺锤身形飘上天还散发着臭氮气味的企鹅探长。更别提那群散发着没落腐臭味的做作虚伪的贵族们以及肮脏粗鄙恶鬼般食人的渔人们。以至于这种厌恶情绪都攀扯上到法国人本身。看完一部电影能看到讨厌一个国家的人,我也是被自己搞醉了。不过也有令我愉悦的东西,比如那让我想到萌萌的“Strandbeests”的风力帆布车、被死胖子恐吓质问的小狗、倒三角型耻毛、还有感觉嚼起来很有嚼头的手指。
结局到是挺令我满意。飞的那段说不出来什么意义,在我看来就是炫耀他丫的会构图,的确构的真TMD的美!还有的大概就是老家伙的“童真未泯”吧。唉!做作的法国佬!
《玛·鲁特》影评(二):阁下只管乘风起
在拍了七部严肃沉重、写实主义的剧情片之后,一向压抑、阴郁的杜蒙似乎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他的电影语境——将人性的怪诞一面与社会的复杂用荒诞的手法交互呈现。看过他的上一部迷你剧集《小孩子》的观众应该深有体会,情节怪诞离奇,人物的表现和整个剧集的氛围趋向呆滞和迟钝。[玛·鲁特]全面继承了《小孩子》的这些特点。如果说,[小孩子]只是杜蒙标志着个人风格确立的试水之作,还有收着的地方,弥漫在荒诞喜剧背后的“悲哀”感还能被常人体悟,[玛·鲁特]则大胆到飞了起来。《玛·鲁特》影评(三):法国人自己的笑话:杜蒙《玛·鲁特》中的梗
昨天《玛·鲁特》公映后有个法国朋友去看了,我问他如何,他说外国人可能看不懂。后来查评论的时候,发现法国媒体基本跪舔,外国媒体比较模棱两可。看完以后我也觉得这片太土生土长了,很难在国际上找到共鸣。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片中乱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饰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几乎像是个中世纪寓言故事。知道这些背景这些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帮助的。这里面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略复杂,且听我慢慢道来。
《玛·鲁特》影评(四):《玛·鲁特》:用超现实具化现实的荒诞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2期。除作者个人博客、网络平台及其参与的公号外,所有媒体、自媒体如欲转载,必须得到周刊授权并付转载费。】 电影去戛纳,大多是为了造势、镀金。得了奖一方面是艺术家的自我实现,但更切实的利益则是票房丰收。可今年有三部片子,公映与戛纳首映同日,好像自己来参赛、参展是给电影节面子。它们分别是伍迪·艾伦的《咖啡馆社交圈》(开幕片)和主竞赛中阿莫多瓦的《胡丽叶塔》、布鲁诺·杜蒙的《玛·鲁特》。前两个人人皆知,不必多说。杜蒙的新片是一部非常「法国」的电影,首映后法媒一片叫好,国际媒体不知所云。全法公映后电影院里观众反响也非常正面,但是国际上运营就比较麻烦。 《玛·鲁特》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北部,斯拉克河到大西洋的入海口有附近渔民捡拾牡蛎卫生,到了夏天也是富人的避暑胜地。1910年夏天,疯癫鄙俗的贵族Van Peteghem一家来此度假,家中性别模糊的大小姐Billie与渔民Brufort一家的长子Ma Loute产生感情。两家也因此产生交集。当地同时还发生了多起游客失踪的案件,两个负责调查的警探形象显然沿袭了《丁丁》系列中警察憨傻搞笑的传统,在恐怖中制造笑料。 【不能刹车的比诺什】 杜蒙在法国本就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两夺戛纳评委会大奖(仅次于金棕榈的榜眼奖)。新片不但与之前阴郁、沉重的风格发生了断裂,更因巨星朱丽叶·比诺什而吸足了眼球。两人之前在2013年的传记片《卡米耶·克劳代尔,1915》中有过一次合作,但《玛·鲁特》喜剧甚至闹剧的风格,非但杜蒙并不熟悉,比诺什更是从未涉足。这位法国女演员最为中国观众熟识的角色应该是安东尼·明格拉名作《英国病人》(1996)中的魁北克军队护士,该片为她拿下一座奥斯卡。而作为第一个欧洲三冠影后(1993威尼斯《蓝白红之蓝》、1997柏林《英国病人》、2010戛纳《原样复制》),比诺什在欧洲影坛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玛·鲁特》影评(五):说好的喜剧片呢
老师想看personal shopper,我做了简单的功课发现那是一部恐怖片,虽然有暮光女,而这是一部喜剧片,据说。。。
然后在江城看的第一部法语电影就献给了它,苦笑不得。
2017,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在武汉参与到法国电影节了,先简单说下今晚的观后感吧,千头万绪。
1景色还是不错,法国北部想想好像是去过鲁昂和象鼻山,saint michel 阴差阳错没去成,如果去了再看这个电影肯定有阴影,现在也不想去了。
2电影支线有点多,有点散,brutfort一家,那个所谓的“贵族”一家,相互通婚是什么鬼,警长和表情呆滞的助手,间或出现的被吃掉的人们。
3既然是一个荒诞电影,为何还要安插在真实的生活中,那个圣母飞起来我整个都出戏了,她怎么没被吃掉,这里是反讽吗。
4Binoche好歹也是凯撒影后吧,这种荒诞的表现手法,真的接受无能。
5不吃人的时候,风景还是挺美的。
有点困了,回头再码,观影过程中欢笑不断,也算是不那么沉重的恐怖片吧,哈哈。
《玛·鲁特》影评(六):我谦虚死了
【标题套用大忘杠的一首情歌《我谦虚死了》】
在你忍俊不禁的时候内心流淌的是悲伤压抑。 初次看杜蒙,像这种哲学式的表达很奇妙,演员用十分夸张怪异的方式去表演,一层一层拨开,本以为是一个低等家族与高贵人群之间的隔膜,看上去是一对跨越这种隔膜的男女爱情,从两人亲吻牵手见家长一切都那么自然又难堪,本以为成了,这就是一桩爱情故事嘛,可是最后稚嫩的男主将女主扔进河里,沙包大的拳头一拳一拳的砸向女主的脸你又要懵逼了,原来男主这一家是食人肉的。 这种表演方式加上这样突兀的故事结构,只会让人给出一个疑问:这群人怎么那么傻逼啊?当你觉得受不了这种傻逼的时候,对没错,杜导让他们飞起来了。
《玛·鲁特》影评(七):片子还可以这样拍
今天在法国影展上看了三个片子,一个《西葫芦的生活》,一个《将来的事》,还有一个就是《玛•鲁特》。《西葫芦的生活》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动画片,片子最后小孩子们天真地对着孤儿院护工的发问,让片子变得稍微有了点儿让人思考的价值。而《将来的事》,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空洞的片子,片中那些不可辩的哲学问题也像是装饰,但于佩尔阿姨的表演真是没得说,可以说,是她支撑起了整部片子。《玛•鲁特》看之前瞄了一下豆瓣的评分,6.5让人完全不敢产生期待,但这却是今天最让我惊喜的片子。如果要说前两个片子可以给7分的话,这个片子可以给9分了。
片子一开始,作为中产阶级代表的一家人出现的时候,两位家长装腔作势地谈论着海湾的美,把当地人当作另外一种物种——类似于野外飞行的鸟——谈论着。玛•鲁特盯着他们,眼中充满了不满与愤恨。而这种愤恨,在他在沼泽中救起三个小女孩儿的时候消失了,他对她们产生了一点儿好奇。尤其对比利产生了一点儿好感。在孩子们玩乐的过程中,比利与玛•鲁特甚至相爱了。在玛•鲁特眼中,比利是个喜欢穿男装的美丽的姑娘,而比利也确实美得让人难辨雌雄,他在水中赤裸露出腰窝的那一幕,屏幕前的我,甚至也被惊艳到。当最后玛•鲁特知道比利有着男孩子的身体的时候,他被激怒了,觉得自己被玩弄了,打了比利一顿,并将其带回家,准备吃掉。但最终他还是不忍,又把比利及其家人放了。不管比利是男是女,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他们确实还是有相爱过吧,从最后玛鲁特抱着他的发小,却看着比利的眼神里可以看出。
如果片子只是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我会觉得有点儿好玩,但让我觉得片子好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片中充满了无数无品笑话,让人既想笑,又觉得有些残忍,但最终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不管是无用的警官,还是吃人的玛•鲁特一家,还是关系混乱的比利一家子。他们的所有行为、动作、对话,都让人忍俊不禁,觉得惊喜不断。办案的警官,分不清找不到和失踪。玛•鲁特一家,以最自然的方式,做着最不自然的事儿。比利的家长们,号称欣赏生活的美,却又像是漂浮在空中一样对生毫无实感,他们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
我曾一度以为英国才是喜剧之邦,原来法国也完全不输给他们啊。
《玛·鲁特》影评(八):玛鲁特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陈凭轩(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7897015/ 昨天《玛·鲁特》公映后有个法国朋友去看了,我问他如何,他说外国人可能看不懂。后来查评论的时候,发现法国媒体基本跪舔,外国媒体比较模棱两可。看完以后我也觉得这片太土生土长了,很难在国际上找到共鸣。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片中乱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饰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几乎像是个中世纪寓言故事。知道这些背景这些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帮助的。这里面有些比较简单,有些略复杂,且听我慢慢道来。  Ma Loute、Billie和两个警探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来自于贫穷的Brufort家长子玛·鲁特这个人物。该词是法国北部皮卡迪语,意思有点儿复杂。当代年轻人说法语的时候,有个词叫biloute,随便什么字典都查不到。这个词也是皮卡迪语,原指「鸡巴」,引申义为「哥们儿」。随着各种搞笑北方人文艺作品的盛行,该词逐渐进入全法流通,成为时髦口语。参见无营养喜剧片《欢迎来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2008)。 而loute作为阴性词使用时,自然就是amie的意思,所以ma loute字面意思相当于当代法语中的ma meuf,中文里大概也就是「我的妞」。但由于这个用法太陈旧,很多法国人现在认为两个词是同意,就是指「伙计」。 当代法国,北方和西南(可以一直到马赛)的口音在法国是最受歧视的,特别是北方。当然从「鸡巴」可以引申到「哥们儿」,当地文化本来可能也比较粗野一些。皮卡迪语俗称施蒂语(对,就是《欢迎来北方》片名中的那个ch'tis),北方人也称施蒂人,一般其他地方人说到这个词都是忍俊不禁的感觉。能上Youtube的童鞋可以在上面搜到很多搞笑施蒂人和语言的视频。 他们的食物也比较重口。法国是奶酪之国,但是各地奶酪千差万别。北方人的玛华勒(maroilles)号称是全法重口冠军、噩梦般的可怕奶酪。当然这些都是刻板印象,俺前任就是里尔人,「粗」是有「野」是有,但是「粗野」是没有的。而且我也真心没觉得玛华勒有多重口,反正比山羊奶酪好多了。  Van Peteghem一家 2. 地理与影业梗:Roubaix, Tourcoing, Le Fresnoy 哎呀跑题了,拉回来!上面说的这些,生活在里尔附近的贵族Van Peteghem一家很可能是不知道的,而且1910年皮卡迪语在北方以外根本没什么知名度。所以这完全是一个给当代人看的梗。 说到Van Peteghem家族,片中说他们来自里尔附近的胡拜和图尔昆两个卫星城,是个很容易忽略的梗。里尔当然就是上法大区的首府、法国北部最大城市,胡拜和图尔昆当时因工业发达而比较繁荣。但今天这两个城市是里尔地区最穷的地方,衰败得一塌糊涂。政治上曾是左翼票仓,近几年却成了极右大本营。有点儿像咱们的东北(不但是「老」工业基地而且还需要「振兴」一下)和美国的底特律(曾因汽车业衰败成为死城)。说到这儿,不由想起豆瓣上有人把《欢迎来北方》译成《东北欢迎你》的梗,笑了我好久。 熟悉法国影业的人一听到图尔昆,就全明白了。这个城市虽然穷得一塌糊涂,但却是赫赫有名的电影学院和制片厂Le Fresnoy的所在地。它家和同在图尔昆的Pictanovo都是《玛·鲁特》的联合制片方,据说大量后期还是用了Le Fresnoy的场地和器材。这摆明了是植入的招生、招聘广告嘛!  Machin(中)和Malfoy(右) 3. 名字里的小秘密:Brufort, Machin, Malfoy 好了,剩下这些呢就都比较简单了,会法语的人都懂的,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但还是要知道一下。 捡牡蛎的穷人家姓Brufort,这就是brut(野蛮、粗砺)和fort(强壮)的复合。劳动人民嘛,下层阶级嘛,干体力活的嘛,神经比较粗壮嘛。当然还有茹毛饮血这个暗喻要做进去。至于贵族家Van Peteghem,我是真不懂,查也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有一点就是这个姓肯定是荷兰语源,而北方省与比利时接壤。然后嘛,就是欧洲各国互相损的时候,比利时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蠢。跟片中近亲结婚的梗有关,特别是Christian这个明显智障的角色。 两个探长角色延续了《丁丁》中的杜邦、杜庞形象和导演自己的电视作品《小孩子》中的警察形象,现在只说名字。探长叫Henri Machin,而machin这个词就像是英语里的stuff,所以是用很轻蔑的语气说「某探长」。片中结尾处主角不断叫他的时候就是「machin! machin!」,爆笑效果。问题是,杜蒙已经亲口承认这是在向Alfred Machin致敬,所以这层意思也不能忘记。杜蒙很喜欢的Alfred Machin是二十世纪初法国一位重要影人,并且他——也是北方人! 探长的小跟班儿Malfoy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复杂了,就是法语里mauvaise foi,大致就是不诚实的意思。不要跟我争mal和mauvais的问题,词源上都是同一的。好了不说了,大家看片愉快!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玛·鲁特》影评(九):风格突变之巨大让我瞠目结舌
杜蒙这部新片我不太喜欢,跟他之前作品很大不同,风格突变之巨大让我瞠目结舌,杂糅了多种类型片元素的疯狂喜剧。然而,过于地道的法式喜剧风格(古怪的口音和扭曲的动作)让人难以捉摸其精髓。尽管演员们七情上面的夸张表演相当罕见,尤其是目睹茱丽叶·比诺什不顾形象地装疯扮丑,我仍然觉得重点并非简单地嘲讽上流阶级的愚蠢和虚伪。非职业演员们看来则顺眼多了,沉默不语的面部表情以及风景优美的空镜头让我联想起导演早期的经典作品,那种久违的绝望感和荒芜感翩然而至。然而,当这两种风格杂交在一起时,我又觉这部作品变得陌生而费解起来。食人家族的隐喻和易服癖女孩的爱情线都不像是顺手拈来的情节,在迷惑的外壳下究竟隐藏着什么内涵呢?今年这部戛纳竞赛片值得再次品味。《玛·鲁特》影评(十):这B装的,我服!
- 《玛鲁特》这B装的,我服!看过几部类似的影片,但名字都忘了。这部影片夸张怪诞的人物形象设计和表演,还有令人咋舌的台词,再结合干练清新美丽沉静的摄影,为我们献上无比牛逼的讽刺艺术大餐。
无论哪里,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就有善恶,就有阶级斗争,即使是在美丽宁静的滨海渔村。影片只不过是将假丑恶放大了,细化了。没落的贵族,沉浸在虚空的自以为是的自我世界中,陶醉于屎一般的审美观念里。自觉高人一等。贫穷的、孤陋寡闻的海边渔民,粗鲁残暴,吃人肉,他们并不觉得在贵族看来美丽的渔村美丽。“穷乡僻壤出悍匪”是真的。还有自吹自擂,百无一用的警探,象征着笨拙敷衍的国家机构。万恶的阶级和人性啊,上帝救不了你,人间只不过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游戏。祝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快乐。
——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