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圣车行》是一部由莱奥·卡拉克斯执导,德尼·拉旺 / 爱迪丝·斯考博 / 凯莉·米洛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圣车行》影评(一):啦啦啦
这是一个讽刺的标本。 梦工厂 影片开始一堆人在影院中被催眠,无疑他们是在看电影,现实中我们睁着眼睛看电影时不也是被催眠的吗。卡拉克斯站在高处俯瞰剧场,此时一个没穿衣服的小孩从过道穿过,紧接着又有一只年老的黑狗。偶觉得代表的是新生和死亡,我们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在影院中度过的,被催眠的一生。。。 卡拉克斯的摄影机 紧接着是一个小女孩从窗外向外张望的画面,镜头逐渐拉远,窗户是圆形的,像极了摄影机的镜头。卡拉克斯说过:“我站在摄影机后面,对面是一张女人的脸,以及一整个世界…”这显然就是卡拉克斯的摄影机。这也标志着属于他的电影开始了。 讽刺与还击 十个故事代表了现在几乎能看到的所有电影:动作捕捉、CG、情欲、伦理、黑帮、爱情,几乎是整个电影产业的缩影。我反倒觉得故事本身并没有被卡赋予那么多含义,相反其中有几段还被故意拍的很烂。在这堆烂故事当中你会觉得只有一个故事拍的非常好(阴沟怪人梅德)而那个恰恰是卡拉克斯自己的电影。还有那个男主角名字叫“奥斯卡”,显然是有意为之。这是卡拉克斯对整个美国电影工业的还击与讽刺。 德尼·拉旺 早上德尼·拉旺从家中出来已经是第一个剧本结束的时候,到他晚上回到家中跟陪伴猩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可见演员是一天24小时都在表演的,哪个是真的家,哪个是剧本中的家已经不重要了。无怪乎他在车中向大佬皮寇利抱怨:“现在摄影机越来越小了,小的都看不见了。”暗示娱乐工业已经将明星的全部生活作为“电影”和消费品。 Holy Motors是一个单词变位 Holy Motors就是Hollywood,卡拉克斯喜欢玩这种音素变位的游戏。一辆辆加长豪车像生产线上的产品有秩序的进进出出,量产着“梦境”。Holy Motors就是造梦的工厂。晚上这些造梦的机械们窃窃私语:“人类已不再需要可视的机械,我们就要被淘汰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每个故事的过场中穿插的一些黑白老电影画面:单调而乏味的肢体运动。这些不都是好莱坞曾经造的梦吗。它们就是被淘汰的产品。而现在的加长豪车早晚也会被淘汰。Hollywood在追求梦幻的道路上急速前进,谁还会去留恋那些老电影。随着造梦手段的不断翻新,终将有一天电影也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卡拉克斯在讽刺当代电影创作趋势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老电影的尊重。
《神圣车行》影评(二):电影版的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引言:按照我的理解,这是未来的故事。那个时候,演员就是巨大舞台上的玩偶,观众可以随时来看(可以想象“西部世界”那样的娱乐类型),这使得演员的生活与工作必须交融在一起。所有的演员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世界,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戏不停上演,没有止境。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意大利小说家伊塔罗·卡尔维诺的小说,小说是这样的(引自维基百科): 『小说开头是以“你”这个第二人称叙事为主,且“你”是一个读者,刚买了伊塔罗·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却发现装订错误,于是去换了一本新的小说,打开后却发现跟前一本完全不同……如此的循环反复,于是“你”踏上了一个旅程。
小说的章节安排是这样的(根据时报文化出版《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吴潜诚校译)): 1.第一章 2.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3.第二章 4.在马尔泊克镇外 5.第三章 6.从陡坡上斜倚下来 7.第四章 8.不怕风吹或晕眩 9.第五章 10.在逐渐累积的阴影中往下望 11.第六章 12.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 13.第七章 14.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 15.第八章 16.月光照映的银杏叶地毯 17.第九章 18.环绕一空墓 19.第十章 2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21.第十一章 22.第十二章
小说非“第X章”这样的标题都是“你”在旅程中打开的新小说的标题,有趣的是,若将这些章节标题排列在一起,则又可以形成一个故事的开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泊克镇外,从陡坡上斜倚下来,不怕风吹或晕眩,在逐渐累积的阴影中往下望,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月光照映的银杏叶地毯,环绕一空墓,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卡尔维诺的这本小说的确是非常神奇的。即使不谈这部小说无与伦比的结构,单单看书中那几个只拥有开头的小说,也是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而且都是异常出色的开头(绝对能勾起读者无限的好奇心)。 所以,能够写这样一部小说的作家,只能称之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了,毕竟,普通小说家只能写自己谙熟的类型与风格。像卡尔维诺这样,一口气写这么多(虽然都是开头,可是那也是正儿八经一个章节的开头),还都写得直追其中最精彩的那些同类,的确可以说是神乎其神。 “神圣车行”是法国导演莱奥·卡拉克斯的电影,电影内容是这样的(引自豆瓣): 『黎明到夜晚,再从夜晚到黎明,奥斯卡先生在自己的生命中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角色。他时而是大老板、时而是杀手、时而是女乞丐、时而又是怪物或者是居家男人。就好像是旅途一般,他总是在这些人物中间乐此不疲。 看上去他是在表演、拍电影、演话剧——但是,摄像机却总是缺席。他很孤单,只有赛丽娜陪伴他。赛丽娜是位身材修长的金发女郎,总是在轮胎和引擎的背后,从不现身。她开着巨大的汽车在巴黎和巴黎周边到处转悠。看上去,他就是像是一个杀手,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目标,从不停歇。 为了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为了寻找奥斯卡背后的动机,这个女人的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玄机。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么?有人知道他的家人么?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么?』 虽然电影有意在模糊奥斯卡先生的行为是否是一名演员在拍戏,但我觉得不妨就认为他的工作就是演员,而一个又一个任务,就是要拍的一场又一场戏。这样的话,戏中戏这样的结构,的确是非常像“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实际上,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也就是奥斯卡需要完成的一个又一个任务——对应的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等于是,我们在一部电影里,看完了许多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当然,对于一定要有开始一定要有结束这样的大众观影体验来说,这些戏中戏是不完整的,让人浮想联翩却给不出前因后果的,但我们的确可以去推测去想象它的原貌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而即使我们懒得去想,也无关紧要,奥斯卡在拍戏这条主线也足够我们去挖掘前因后果,毕竟,这才是我们在看的戏。 不过呢,导演将神秘一直保持到了最后也还是选择要语焉不详。我们还是无法确知奥斯卡所从事的工作究竟是不是一个演员。但是,这都不重要,就像阅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本小说一样,小说的结尾根本就不重要,因为它没有结尾也不需要结尾。
《神圣车行》影评(三):和司屠聊《神圣车行》
不流
听你不止一次
推荐《神圣车行》了,所以就想和你聊聊。
开门见山,你觉得它哪里是好的?
司屠
你也喜欢吧?
不流
我非常喜欢这部。但你也喜欢,我觉得有点意外。
司屠
我为什么不能喜欢,哈哈,我
很喜欢。
不流
因为这部电影,其实还是非常技术性的,在表达语言上。而我觉得你可能
更喜欢去技术化一些的,
朴实一些的。
司屠
我喜欢的是导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整体。
不流
嗯,什么样的整体?
司屠
技术吗,就是一个点子,用这个点子串连起了整体。这个用一辆车带着这个人,在一天中,去做不同的行为(表演)的点子。我觉得这个导演想到这个点子时应该是非常
开心的。
不流
点子很好,表演也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在表达上还是特别满的。这是唯一我觉得不是优点的地方。就和上次我们聊过的,一个人走路,走着走着穿过很多时代,有点类似,我很喜欢这个构思。
司屠
这个我已经写了。
不流
哈哈,好,你先别给我看,我也准备写,等写完了互相看一下。
司屠
对,
差不多,可以填充进去很多东西。每一个填充要有区别。我觉得他完成得非常好了,都照顾到了。
不流
说回这个电影,我觉得和大卫·林奇《内陆帝国》有一点是相似的,就是表演者最后虚实难辨的设定。但《神圣车行》更宽广、更可信。
司屠
而且,
美女与野兽,这个
感觉太好了。我很喜欢这种的。
不流
你是说劫掠女模特那段吧?那一段非常迷人,是最不可解的一段了。
司屠
都是,这里面有很多
男女关系吧。
不流
嗯,但不全是美女野兽,最后一段就是反转的,是野兽与男人。但模式相似。
司屠
有
父亲和
女儿,有叔叔和侄女,有两个表演者,有女司机和演员。对,因为在我理解中,一个男的对于一个女的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野兽。哈哈,他和所有女的,都是野兽和美女的关系。所以,这是很
忧伤的。
不流
和小
女孩也是吗?
司屠
也是,父亲啊,父亲对女儿就是野兽。有
温情也有兽。和恋人就更是了。
不流
所以,整个忧伤,都落在野兽身上?
司屠
每一个都忧伤啊,整个也忧伤。
不流
正想说,和恋人那段,是高潮之一,像一个透气的裂缝,但很快就合上了。
司屠
中间哪个唱歌的时候,我是有点
激动的,来得太是时候了的感觉,感觉导演很不错。
不流
嗯,那一段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感觉前后的
情绪环境,在这一段里的中断,特别好。
司屠
和恋人那段,最后看到从前的恋人和
一个男人摔在地上,他就尖叫着冲向车,这种处理很好。
不流
我只看过导演这一部,看完找了他别的,还没来得及看呢。
司屠
《新桥恋人》很好,很早以前的片子了。
不流
尖叫着、呕吐着。不仅是
心理,也是生理的。
司屠
呕吐了吗?好像有,是很好。
不流
本来想和你聊之前看一部别的,但想了一下,不看,就聊这一部。纯粹点。
司屠
干呕。
不流
嗯,捂嘴冲向车,要逃离。
司屠
在这样一个框架里,他有很多可能性,很多选择去做填充。
不流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片刻,是最后一个任务,男人要进屋之前,在门口犹豫了一会儿,抽一根烟。
司屠
是啊,比较典型。我们都能
感同身受。我就是觉得这个整体特别,他提供了这样一种整体,很不错。至于里面填充进去什么,根据他的
气质个性兴趣点,他做的也挺好了。
不流
故事里最
震撼我一点,是主角的“彻底扮演”的设定,扮演别人、别的身份,一整天的生活都由扮演构成,所有
真实的自己的
时间,只在车里换妆、看合约,以及和恋人相会那一会儿。
密不透风,很
绝望、很忧伤。
司屠
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对这种扮演的忧伤兴趣不大。
不流
嗯,这就是我开始说的,我觉得你不一定会喜欢的点。
司屠
你的意思是说他在表达“我们都在演,都是演员什么的”?
不流
不是,如果是这样,那就流俗了。
司屠
我对这种人道主义的关怀,从无兴趣。
不流
就是在这个设定下面,男人的个人体验,非常有说服力。
司屠
对。导演选择的例子,他串连整体的方式。
不流
嗯,一个点子只是起初的动机,其实作品要好,就只能好在它的可信度上面,这个点子如果给好莱坞拍,就是类似《木兰花》一样的道德或伦理冲突。
司屠
对,是叙事,而不是内容:道德伦理冲突。
司屠
嗯,你刚才说的密不透风是什么?
不流
是男人的身份演换之间,他是没有自我的缓冲余地的,这种密闭感,有种幽闭
恐惧。
司屠
可是我甚至不需要去弄明白他到底是不是在身份演换,导演怎么做都可以,只要它“合理”。这个片子成本应该不高吧。
不流
搞不清楚高不高,看起来应该不是大制作吧。
司屠
这点子真是太好了。
不流
你再说说这个点子,你觉得好的。
司屠
就是前面说的这个整体,你相当于树起了一个
完美的书架,里面放进各种书。当然,它比书架复杂多了。
不流
如果不是篇幅的限制,可以无限演绎下去,也无限真实下去。
司屠
嗯,就是把可能性都呈现出来。每一种可能性都不同,把它们放在一个整体里。那个作为运载工具的车也在发挥种种作用。
不流
那你怎么看待最后一个场景,车们开口说话。
司屠
车说话了,太应该了,我不知道让我拍会不会想到,我觉得我也会想到的。就是说人走了,还有车,我要给车也一段戏,必须要给它一段,给它什么,我作填充。
不流
我反而不太喜欢这一段,我觉得溢出了,多了。
司屠
车这段,说明导演是有点萌的,很年青的的感觉。那你怎么结束?
不流
哈哈,也许吧,我觉得到男人和猩猩会面就可以了。
司屠
女司机走了就结束吗?
不流
车已经完成了。
司屠
那其他车呢。
不流
其它车已经表达过了。恋人的车就是。
司屠
你得给其他车一个交代,这个片子不只是这一辆车。
不流 22:51:47
两个就够了。大于一,就表示了有更多。
司屠
它们最后都去哪里了?
不流
最后就是回去了,回到哪里不重要,总有一个地方它们会回去的。
司屠
是这样,不流,如果只到男人回到家庭,和两只猩猩在一起,你看,会不会给人这个片子,非常伦理道德的感觉?这个结尾太重了。
不流
两种可能,一种是会的,如果很关注伦理道德这一点。另一种不会,我就不会觉得,因为男人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说的结尾重,是的,但是加了车的结尾,它虽然不重,但是又拔高了,高和重一样都有问题。
司屠
这个片子提供的结尾,虽然说有点满,但是它的好处在于,它成为叙事,让重心落在“整体”上。什么拔高?
不流
就是叙事的结尾,或者是停止,停止在什么地方呢?停止在事的阶段就可以,最自然,但停在事后面或这事关联的别的方面,就是多走了一步。
司屠
没拔高,让车聊聊天,然后熄灯睡觉,很自然的,打打呵欠,就跟一群人在宿舍里,快要睡觉时一样。有一搭没一搭说两句,然后都不说话了,一切都结束了。
司屠
不,车的结局也是事的一部分。
不流
我喜欢不要多走这一步,我喜欢你的小说的停止的时间点就是这样的,在事里停止,嗯,那其实这就不是个问题了,我们对事的衡量有不同。
司屠
在我看来,是要把车算上的,车不是个道具,对事来说跟人一样重要。
不流
你说这一点我赞同,但在这个电影里,我仍然觉得车的表达略多。导演其实最后不仅多表达了车,也多表达了司机。
司屠
因为这个片子里,车的份量很重的,不仅是串连,最后不能不管车的,最后落在人和家庭上,车感觉没有着落,是不够的。
不流
司机带上面具下车了,要在我年轻一些的时候,我会非常喜欢,但现在喜欢他再节制一点。
司屠
落在男人回到家庭,结束这个片,你会觉得这个片子没拍完。对,戴上面具这个可以再想想。但我觉得也可以接受。戴个面具,对这部分突出一下。
不流
嗯,说到底,结尾这两个情节,其实都不错,并不是根本性的错误。
不流
我觉得,片子不一定要有拍完的感觉。
司屠
我觉得车这个结尾挺好的,最后笑了。
不流
事情本来就永远不会结束,拍完是一个奢望。
司屠
拍完,和完整是两回事。
不流
是啊,结尾是轻盈。
司屠
作品中的事有它的完整,无论多残缺的事。
不流
明白,完整和结束是不同的。
司屠
这个演员我也喜欢的,像悟空。看了这个片,上次是第二次看,我现在在听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哈哈。
不流
嗯,之前看过他年轻时的一部《浮生狂想曲》就很喜欢这个演员。
司屠
这个演员长得就像怪物。
不流
我现在听卡兰卓的电影配乐,哈哈,最不让我分神的音乐,怪物,好词。
司屠
《新桥恋人》,可以看看,也是他拍的。有好多叫新桥的地方,不只是法国有。经过新桥,想起恋人。都是因为这个片。
不流
嗯,一定会看看。你最喜欢里面那一段?
司屠
我都喜欢。我是这样的,我盯着看他会不会出问题,看完了也没发现什么问题,所以,他不错的。
不流
哈哈,那真的是很喜欢这个片子了。你这个说得很好,他不出问题,就是准确。
司屠
这个人的气质很好的,而且是过了好多年才拍的片,每一节都浸透了他想表达的。是他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思索的集成。
不流
在一个虚构的、点子里面,想不出问题地表达,那是非常难得的。
司屠
对,就看他怎么安排。其实很少让我这样兴奋的片子的。
不流
我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一个艺术家他是不是能很多年去琢磨和做一个作品,如果能这么做,他就能很丰富地填充这个作品,至少有这个机会。
司屠
是的。一滴滴的血。
不流
很多作品看起来很不可信、很单薄,就是因为他不够,时间不够、思考不够、感受不够,他整个作品都不够。
司屠
现在很少看到好片子了,没有自己特殊的整体,这个特殊的整体,又是如此的让人感同身受。
不流
其实只要是人设想和实现的,他就没有特殊性,越特殊,反而越平常。就是这种平常,也是很难做到的。
司屠
有没有别的好片子推荐,我可能没看过的。
不流
我这两天正准备和陆支羽聊的一个片子,捷克的《鸟,孤儿和愚人》,不知道你看过没有,我很喜欢。
司屠
题目不太对。
不流
嗯,你说哪里不对?
司屠
我说这个片子的题目趣味。什么鸟孤儿愚人。
不流
就是三个名字,我很喜欢,列出来名字,很简单。
司屠
好的,我去找来看看。
不流
我有片源,我回头分享给你。
司屠
神圣车行,刚出来时我就看过的。这次看是重看。
不流
嗯,我也重看了一遍。你说一些你喜欢的电影名字。
司屠
《可能是魔鬼》,《天堂陌影》,《安德烈·卢布廖夫》。
不流
我喜欢第一个和第三个。
司屠
天堂陌影呢?
不流
天堂陌影,我觉得不好,明显是中文的减省。更直接、直白一点我觉得更好。
司屠
我是说电影。
不流
哦,电影我还没看过。
司屠
你说题目?
不流
对,说题目。
司屠
意思大概是:比天堂更陌生。有很多翻译,不知道怎么会事。
不流
那比“天堂陌影”要好,这个名字。
司屠
金基德那个《萨玛利亚女孩》,我也挺喜欢。
不流
你说到他,我举个我不喜欢的片子,《春夏秋冬又一春》。
司屠
他的其他都没兴趣。太硬。装逼了。
不流
《萨玛利亚女孩》我五年前看过,印象不深了。
不流
是的,太硬了,无趣,一种笨的匠气,我说“春夏秋冬”。卡拉克斯就不笨。
司屠
卡拉克斯,很骄傲的,看得出来。我女朋友正好写了关于神圣车行的一段评论,我晚上发一下你看看。
不流
聪明人骄傲是很可爱的。
附:刘懿写的关于《神圣车行》的那段评论:
前不久刚看了卡拉克斯的《神圣车行》。《坏血》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几乎很难理解他连接电影情节的方法,偏戏剧。但朱莉德尔佩接近结尾时说了一句,“我难过的是结束”,我被他这一句话给触动了。同样《PolaX》里女主在树林里的一段自白,对自己身份的无尽困惑和质问,从小至今的经历,像是真的又像是她的臆想,一个人悲剧的开始,最终悲剧的结束,她需要别人来宽恕从出生就根植在她身上的坏。这段很感人,甚至让我落泪了。卡拉克斯的电影都有很强烈的感人之处,非常私人化的情绪,或者可以说他是很高傲的,在这高傲下产生出的情绪,只要你感受到了哪怕一点,就足以撼动你了。但神圣车行有些不同,多了和周围环境的互动。如果说坏血是“我是天才我就得这么拍”的做派,那神圣车行就是一种更踏实的感觉,通感更清晰。
这部片子同时也带出了一些我的好奇,与片子无关。如果Holy Motors是一个大公司的话,片中的任务就是公司每天派德尼拉旺(男主,假定他是Holy Motors的一个员工)去做两三个行为表演。什么时候行为表演也能成为成熟资本运作下的硬通货呢?在某艺术评论上看到有人说那些没有艺术家本人在场的行为表演(由演员完成)是山寨。我觉得我们是不是需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现场作品呢。是不是在现在我们仍然还要放大或者错误理解艺术家的身体价值,并以这种心态称之为没有还原原作力度的解释呢。(我倒不是排斥精英,身体价值是对应前面的行为艺术的。相反,真的精英而不是名流就包含着激进的品质,我们时代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反精英实在令人反感),不知道任何我们还在质疑的问题一旦成为流行,我还会不会支持它。因为作为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天平座来说,新就是对的,即便它包含着坏的因素。
《神圣车行》影评(四):Holy Motors 做记录用
主角为委托人提供私人定制版演员,扮演委托人想让其扮演的各种角色,所以我仿佛看到了导演的各种意淫念头带进到了电影中的电影。
扮演老妇女在街上行乞。
变成动作捕捉演员和另一位女演员缠绵,模拟的是两个巨大的怪物ML
摇身一个瞎眼的瘸腿的疯子穿过下水道和墓地来到一个拍摄模特的现场,在咬断摄影助理的手指后搬着模特离开,来到一个铺满花瓣的山洞,疯子一边抽着烟一边吃着钱,顺便尝了一下模特的头发,然后他偷偷把手伸进了模特的胸,说着听不懂的言语,紧接着他仿佛觉着模特穿的太暴露,把模特身上的一部分衣服撕了下来把她的胸和头都蒙住,只剩下眼睛。然后他自己把衣服脱光了,居然是笔直的小和尚,躺在模特腿上酣睡了过去。
做一个普通家庭的父亲,去接从派对回来的女儿回家,并对女儿在舞会的无人理睬和自卑进行教育。
entracte(不知道这个 幕间休息 是什么意思)中拉着手风琴在大厅里往前行走,很多人也吹奏着乐器加入了他的队伍(很好听)
成了一个小混混去一家中国工厂杀死一个人,并把那个人变成了自己的摸样。
当一个刺客,光着上身带着面罩将在闹市区旁边咖啡摊上的银行家枪毙。
是一个行将死去的老人,在床前和侄女谈话。
遇到了另外一个演员,两个人感慨颇多。
最后一个委托是去一个称之为家的地方,和两只猩猩家人一起望着窗外
演员是我,我是谁
《神圣车行》影评(五):最后她也带上了面具,走向夜幕。
导演没有玩太多特技,或者花式镜头,单凭故事撑起了整部电影。
这是对未来的展望:摄像机越来越小,直至到彼时的消失不见。为什么?车子们说因为人们讨厌机械。他们也害怕自己被抛弃的那一天。想想也是件好事?变得更加自然,接近人的柔软,回归自然。似乎可以抛弃摄像头的一些弊端。
摄像机越小似乎也包含了电影娱乐工业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入侵的隐喻。例如开头僵尸般无情感可怖的电影院里的观众。
而没有了摄像机的拍电影,像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真假难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但这次我们还拥有了演员戏外的视角。跑任务变得没有什么感情,却应该是非常耗费感情。
“我们这周有在山上或者森林的任务么?”
“我想念森林了。”
坐在神圣车里,窗外呼啸而过巴黎。他抬头盯着车里小视频的巴黎。变绿变红扭曲变形。颜色的运用加强了现代城市给演员的陌生感和他自己本身的异化感。
每一个任务似乎都揭示了点什么拍电影的真相,如果你愿意就可以读出些讽刺和悲哀。比如那段差点骗过观众的车中父亲角色。在病床上爱得死去活来然后临走时才问了名字的叔父角色。片中唯一他真实的生活片段该是和那同坐在神圣车里的女演员的三十分钟。女演员开始唱歌的时候似乎导演又在以音乐剧来混淆观众的真假判断。
“你有三十分钟吗?”
“有。”
“那跟我来吧。”
最后他握了握她的手,然后离开了。看着躺在血泊里的两个人,他像是狂人慕德那样大叫着跑回车里。他们的感情都耗费在戏中了,面对属于他们自己真实生活的仅存的一些真,他们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克制、隐忍而冷漠。悲哀。
后来电影变得更加荒谬和神秘。他分配到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到猴子家过这一夜。这只猿好像象征着所有人类的抽象概括体,无所谓具体哪一个。神圣的车子们在夜晚开始窃窃私语。
最后她也带上了面具,走向夜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