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轮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7 03:3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在轮下读后感10篇

  《在轮下》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读后感(一):中规中矩

  前半部很一般。“平实”到可用平庸”一词概括。毫无出彩之处。那种成人的居高判断使得很难迅速介入情节进展。第四章海尔纳被开除后,开始有起色。至第六章,汉斯的钳工经历文字终得以沉潜下来。第七章,汉斯醉酒之后沉水而死,此章尤为出色。2013.1.7

  《在轮下》读后感(二):要做父母的人有福了

  让人想起卢梭的《爱弥尔》。以前一个老师上课说,生下孩子之后,最好先看看《爱弥尔》,再教育孩子。不过我会建议,先看看《在轮下》,再对孩子进行教育。Im Vergleich zu Hans bin ich gluecklich. 黑塞的魅力在于那种对自由,对内心呼唤追寻。换个角度,也是黑塞的局限。 Unterm Rad.

  《在轮下》读后感(三):环境描写细致

  当我看到汉斯和赫尔曼亲吻时,“卧槽,这都可以!”

  当我看到艾玛和汉斯亲吻时,“卧槽,这也可以!”

  当我看到艾玛带着汉斯来到角落,对小汉斯循循善诱时,“呵呵!”

  ——————当时看书的简介是一本批判旧教育制度的书,读了后我觉得这和咱中国的教育制度没法比。对于我这个饱受中国应试教育摧残青年来说,汉斯那点小求学时的小挫折根本不算啥。个人觉得主角求学时的经历比较畸形,如果没有遇到赫尔曼,或许又是另外一番风光吧。

  《在轮下》读后感(四):在轮下

  可怜的小汉斯,一直生活在轮下,缓慢地、无法抗拒地走向死亡……由校长牧师主导的教育开始,一点一点摧毁、强力限制汉斯的天性,他活在周围人的期待里,习惯性的也觉得这是自己愿望。一丁点的自由活动就很满足的汉斯显得有点可怜,乖乖的、安静的扮演着少年天才角色。直至遇到赫尔曼,潜移默化引导着汉斯有了自我意识,这一意识让汉斯深觉恐慌,他意识到自我这个概念,却没有办法与这样的自己和解,赫尔曼也不够强大到足以引导他找到真正自我。一个天才就这样混沌的、慌乱的走向所谓堕落。

  《在轮下》读后感(五):一如既往

  也不知道最近是换季天气转凉的原因,还是整日下雨的原因

  或者跟天气根本没关系只是我自己在不断犯病的原因

  每天晚上都感觉难过撕心裂肺痛苦

  不断想到:死——这个已经被压下去很久的念头

  可生命终究还是顽强的,我还是选择了读书来拯救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

  结果显而易见

  至少在今天这样一个连续二十几个小时不停下雨的日子里,我没有再难过到一个人躲在家里痛哭,或是不顾脖子肩膀疼痛跑到外面淋几个小时雨

  远离人群,多读书,保持平静,活下去。

  《在轮下》读后感(六):轮下尤可寻

  天赋异凛,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对自由向往的汉斯是如何一步步陨落,泯然众人,最后向着习以为常的向下坡路走去,陷入深渊,这是世俗车轮下的悲哀,值得我们反思

  而作者塑造了一个性格迥异的海尔纳,他虽与世俗格格不入但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存在价值,“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乃幸矣。回到现实,我们身处的社会也是这样,大多数人被世俗同化,麻木不仁,如祥子般如行尸走肉的活着。可是即使在穹顶之下不依然有着像海尔纳一样的人,不甘于轮下,为自己真心喜欢事业奋斗实现着自我的价值吗?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被利益熏心,坚守着自己独有的心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世界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不要只顾着感叹“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的万般无奈。。。

  《在轮下》读后感(七):2012-12-30

  传闻中的世界末日年里,读完这最后一本长篇。整部小说弥漫着英国绘画清淡朦胧气息乡野以及修道院的田园景在作者笔下处处铺展。

  从久前德国的陈旧教育体制看到了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身影。每个人有每个人成长轨迹,如果按部就班,或许汉斯该是个中规中矩的语言学家,毕竟对于他来说,读起希伯来文如同享受。他不会走到应试教育的囚笼中,也不会在最后走向河中的死亡。

  而对于海尔纳来说,虽然整篇的评论倾向于他,但依旧觉得他虽才气满溢但教养缺乏,因此我甚是对他不喜。

  末日未毁的世界,缺少了一个教育乌托邦。

  《在轮下》读后感(八):平淡却又充满忧郁青春

  外国文学写作手法大致与国内不一样,一切平淡铺述,在这本书里可能没有所谓的扣人心弦高潮迭起。却在平凡文字以及居多的环境描写中,逐渐在心灵上捕获你,那么亲切自然

  汉斯,总代表千万个被剥夺童年嬉戏玩耍的美好时光的孩子,我们曾经历过,而此刻的孩子身上愈演愈烈。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更高价值的生活,在社会后期固化的阶级,使平凡人家上升的渠道,大致也只有学习了。否则,便如书中结局一般,成为手工业者的一员,对于汉斯来说他的结局是悲哀的,技工的生活在充实背后也是内心无法跨越的鸿沟,那种落差,也是他的其他工友所无法感受的,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是迈入了这条路,他们所感受的是自我沉浸式的快乐。对于他们而言,这也许是一件快乐而又悲伤的事。每一个人,都被灌输成功,而学校老师也对每一个抱有希望,而这种希望背后,也充满着一种残忍。如何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好升学。天才,永远是少数,对舞而多数的平庸者,便被残忍遴选,抛弃的被冷漠对待,而选中的便要接受更残忍的扼杀。或许其实没有真的对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此时此刻能读到这本书,或许在悲哀背后,会充满感激。曾经,注定要成为曾经。而我们注定要走向未来。此刻,你应该是美的。

  《在轮下》读后感(九):略失望

  高三的寒假读完了《德米安》 顿时心潮澎湃 感慨万分 。黑塞给那时汲汲功名手足无措的我带来的心灵震撼是莫可名状的。于是无限期待着高考完之后能够疯狂阅读的时光中与黑塞的曼妙重逢。

  高考方去 辄急不可待购置了一堆书籍 《在轮下》便是其一。

  花了三日时间读完了《在轮下》却有些失落了,窃以为《德米安》比《在轮下》精彩太多……

  我以为可能有如下原因:

  1.《在轮下》是黑塞早期的作品 十余年之后 《德米安》横空出世 洛阳纸贵。彼时黑塞的写作语言、手法上更臻成熟思想也更为深邃

  2.纯属个人臆想… 谢莹莹的译笔似乎更为流畅富有灵韵。不过 也许是早年黑塞作品本身的语言不及后者,与译者无关。

  3.《德米安》的心理描写精彩绝伦 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也许更符我胃口

  再谈谈作品本身吧…我心中没有汹涌澎湃之情,欲言的不过是些碎片化的东西

  1.不是每一个厌恶学院陈腐教育的孩子对生活中其它一些事情仍充满热情。海尔纳喜爱诗歌,他生性敏感忧郁又满怀激情。而我身旁却是有不少人既烦厌学校教育,对其它事情也感到索然无味。他们混沌迷茫,谁能指引他们,找到心中所爱?倘使找到了,若他们所爱违世乖俗,他们能否摆脱众多桎梏,去苦苦求索,做一个坚毅的朝圣者呢?

  2.海尔纳家境优越……

  3.青年人怎样做到不被家长的严威或关怀牵绊,做那羽翼渐丰的鸟儿去自由之空自在翱翔呢?汉斯洞悉了父亲的失望之情 是多么张惶无错啊

  很多问题我现在都不得其解

  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却得不到答案……

  长路漫漫 来日方

  以后再去思考吧……

  2015.08

  《在轮下》读后感(十):改变自身命运无助

  这个序把这本书的揭露意义夸大得也太多了吧。不可否认书中是讽刺了教育,老师的冷漠,对学生天性的扼杀。但是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到原来一个勤奋向上的学生越来越落后,难道不会阻止他和所谓的差生交往?希望孩子改变命运,不会一直施给他压力让他努力学习上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屡见不鲜啊。学习那么多小时常见的,学习的东西也是那么枯燥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个性。到了大学学习的也是那么类似,不能展现老师的才智,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总是中国教育也就不断重蹈覆辙,扼杀一批批人才培养一个个企业螺丝钉

  但是,汉斯的父亲希望汉斯能在学习上有所长进,可以走和别人不同的路,不当技工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老校长、牧师长辅导汉斯希望他能考的好成绩也是付出了他们的心血在培养,不可以都抹杀说这样残害了汉斯。神学院的校长看到汉斯在这门课上成绩下降了就更加冷漠,老师也不关心所谓落后学生,这样的例子在国内教育就是屡见不鲜。不过如果我是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不会喜欢落后学生,我也懒得管,所以我也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只能说汉斯是那个环境下想改变自身命运的悲剧,要么取得极其优异成绩走出乡村,要么就是去当学徒。所以这是社会的悲剧而不能太苛责校长,牧师等等人对学生的压迫。他们能做什么呢?汉斯曾经那么努力学习后来成绩一落千丈神经衰弱,后来溺水而亡,很可惜的一个人就这样被摧残了。但是如果他不努力,他一开始也是走和他的儿时同伴一样就去当学徒,那样的生活难道更值得称道吗。

  海尔纳这样的天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就是像汉斯那样通过奋斗来改变自身命运。曾经异常努力学习的狭隘的我就是一个小汉斯,尤其是初中时候,努力保持第一,还未那个成绩斤斤计较不是第一。初中时我承认还是有若干比我有才华多的人,老师专门对我进行竞赛辅导,但是最后我什么奖都没获,压力大,实在没有才华是造成这的原因。那时候的天才也被打压了,不知道现在如何。幸好后来渐渐我不是那样书呆子,没有厌学到被退学的程度,还勉强可以混着。汉斯的悲剧不会在我身上发生

  改变自身命运是那么无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轮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