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是一本由[德国]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一):2012年的最后惊喜
作为第二次阅读黑塞的著作,此书可谓是2012年的最后惊喜。过程中,仿佛自己也融入到了那个世界。之前在《骚年迈尔斯的海》,《海边的卡夫卡》和安哲的电影中出现过同种经历。赫尔曼黑塞确是位了不起的作家。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二):思想家与艺术家,理性与感性
“你们的出身是母系的。你们生活在充实之中,富于爱和感受的能力。我们这些崇尚灵智的人,看来尽管常常在指导和支配你们其他人,但生活却不充实,而是很贫乏的。你们的故乡是大地,我们的故乡是思维。你们的危险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我们的危险是窒息在没有空气的太空里。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家。你酣眠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照耀我的是太阳,照耀你的是月亮和星斗……”在书架前默站许久,找到了一本抵得住疲惫的书《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他说,思想家的思维是一种不断的抽象,不断地脱离感官,努力建立一个纯精神的世界。而艺术家则是把最无常的、最易逝的事物铭刻在心上,并恰好在无常中揭示出世界的意义;不是避而不看无常的事物,而是投身到它中间去;以至诚之心,将无常变成可以与永恒相比拟的东西。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三):如果没有母亲,该如何奔赴死亡。
1.歌尔德蒙说没人懂艺术家的时候,我频频点头。每每我读完一本好书,都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无力感,面对着自己又在这世界上失去了接受崭新共鸣的现实,真是打心底悲哀。再遇到这类书不知道又会在多少本书以后了。(然而我并没有创造出来什么,即使创造出来,那也只是心里一个模糊的影像,并不能为世人所感知)
2.两周稍有些艰难的过程里,(因为歌尔德蒙是我所有认识的人物里最有强烈共鸣感的人,上一个人物还是考尔菲德),常常给歌尔德蒙予以重创的,也是使我感到颤抖的事物。我常常停下来喘息,意识到今天已经不能再读出下一个字。
3.我曾经努力抛开这本书带给我的打击继而去思考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歌尔德蒙有了朋友圈以后会怎样,或许他会发“今天遇到的女孩叫塞丽,我真喜欢她美好又饱满的乳房!”他一定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虽然同样通往艺术,但是道路是不同的。他大俗,继而才在大俗里获得了大雅。
4.我原以为看到这样一个人物的死亡会使我难过。但是我没有,相信很多人都没有。他确实没完成他要雕刻心中所想的夏娃形象的理想,但是作为主人公的他已经没什么怨言,我们观众之流更是不会对此产生异议。
以上。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四):艺术家或者思想家,我不知道要如何选择
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我现在22岁,要读研了,心中自以为有了想要过的生活的样子,可却还是低估了人心的复杂。我其实很矛盾,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纳尔奇斯,安安稳稳地做学问,追求心理的宁静,过一种外人看来体面的生活。这基本就是我前两年的追求目标,现在我如愿地保研了,貌似毕业以后就能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但这个时候心里却充满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纳尔奇斯说:“我并不是永远宁静和通达,很多时候我的不宁静和内心的冲击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因为我不是那种愿意把自己暴露出来的人”。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是纳尔奇斯,很多人甚至不如他。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母系人还是父系人,到底是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去看这个世界,还是像思想家一样生活在“修道院”里。很多人想都没有想就选择了后者,觉得做人就是应该追求一种安稳、宁静和体面,最后发现自己过得不快乐。所以,有些人突然说:“我要去看这个世界”,我也不例外,但是歌尔德蒙的生活和他内心的孤独真的是我们能承受的吗?做一个流浪汉是自由的,但是这个自由实在是太多变了,也许你能像大冰一样和一群流浪歌手过共产主义的生活,也许第二天当你们在雪山脚下没有足够的粮食,就会在争夺食物时不小心杀死了同伴。歌尔德蒙看过太多美景,看过太多死亡,体验过不同的爱情,心里却还是无法满足,这个感受会变成一种欲望,无休止地扩张吗?当纳尔奇斯和歌尔德蒙几十年后再次相遇后,两个人还相互羡慕着对象,一个有纯真的天性,一个宁静智慧,但是讽刺的是他们俩都觉得自己不是对象心中所想的那样,那么谁能告诉我到底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五):主流人群生活状态的两大类也不过如此
“是的,像Goldmund式的生活也许不仅要纯真一些,合乎人性一些,而且,不是清清白白地过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营建一座充满和谐的思想之园,在它的精心栽培的花圃之间毫无罪孽地踱来踱去,而是投身在残酷的生活洪流和一片混沌中造孽,并承担其可怕的后果,归根到底是更需要勇气和更伟大的吧。也许穿着拖鞋在森林中和大道上流浪,日晒雨打,忍饥挨冻,享受声色之娱,然后又以吃苦为代价,可能更艰难,更勇敢和更高尚的吧。”
故事背景虽然设定在19世纪中期的德国,故事要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却古今中外皆可套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的梗概清晰,由Goldmund在修道院,离开修道院去流浪,享尽人间欢娱尝遍人间艰辛,到最后年老回归修道院三个部分。Narziss的父性、理智、学者派和思想家,和Goldmund的浪漫主义交相辉映。其中穿插着的叙述(连着Narziss说话的口吻)也略带着作者本身的智慧腔调。
想来的确,要像Goldmund一样觉醒后去流浪本身,就是极需勇气的。放在现在来说,还会有多少人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流浪者,分文未有毫无建树的度过一生。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和Goldmund在追求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充满着矛盾,他也想要将内心的想法变成客观存在,于是有了后来的雕像创作,但故事中雕像创作本身,除去是对为自己在世界上留下若干证明之外,更多的却是他母亲给他诸多幻想和寄托的结果(家庭教育很重要啊!)
人哪,就是这样,有个安逸平庸的生活又蠢蠢欲动,太过激动的工作和生活又让人早衰,脆弱的生命经不起折腾,所以我在书中寻找黄金屋,在旅途中享乐,在工作中自残。。
与君共勉~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六):神秘与差别,思想与艺术,宗教艺术
德国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勤劳严谨,所以我一直也以为这个以严谨出名的国家在文学艺术方面应该在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方面有很多灿烂的成果,但是黑塞以他独有的浪漫神秘气息和永恒哲学让人看到德国在浪漫主义也不缺乏伟大的大师。这也难怪,一直以来德国所创作的音乐和哲学都是让世界所仰慕的,在这样的氛围里怎能不诞生如此浪漫的文学呢?
按照黑塞的说法,纳尔齐斯是思想家,歌尔德蒙是艺术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却都是通往完满存在的途径。思想的平面性与艺术的灵性在作者笔下所产生的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让人思考。歌尔德蒙当初出走寻找自由与爱之后回到修道院的时候,看到那一尊圣母像,于是种种经历过的与幻想过的爱都浮现在脑中,这个时候的歌尔德蒙完成了从探寻者到艺术家的升华。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他回到修道院所在的城市,看到当年爱过他的女子都已年华逝去,当他看到那些熟悉的街道和院落,在即将进入黄昏的那一刻,坐在河边的他哭了,哭的很伤心,哭的是自己那些虚度的年华。这一幕也许是黑塞对恍恍度日的年轻人的一种告诫,人们应该追求永世的价值而不是一时的时代偶像,是对人性的孜孜追求和不断探索,这种探索在《荒原狼》一书里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比起纳尔齐斯更喜欢歌尔德蒙,纳尔齐斯那种苦修的生活态度对如今的现实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歌尔德蒙勇于对自由和人性的追求也许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当然从篇幅也能看出来。
如果没有纳尔齐斯也就没有艺术家歌尔德蒙,没有理性的指引就不会有感性的升华,就像是老子的阴阳论
最后歌尔德蒙的遗言更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没有爱你们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死!“
至于宗教艺术,我只是看完后脑子里一直出现这个词,隐约有种还不能表达出来的联系..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七):读书笔记:不疯魔不成活——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书籍简介:(节选自豆瓣)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作者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父性、一个母性。一个通过思考来获得想要的生活,一个通过感受和经历来获得艺术的灵感。
诚如纳尔齐斯所表述的,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和所追求的都是不同的,方法不同、过程不同、结果当然也各不相同。纳尔齐斯本人是一个理性、聪颖、极具逻辑的人,所以他成为了优秀的修士、神职人员。
而相反的,歌尔德蒙却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他同样聪明,但是他需要的却恰恰是不循规蹈矩、桀骜而自由的生活。只有从这些经历中,才能获得他想追求的东西。
可能这两个人是一种极端的人生和态度,我们大多数人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有的人会偏于理性多一些,有的人会偏于感性多一些,但大多都逃不出这两者的范畴。而我认为,极致或许才是他们最后得到想要的生活的原因,太过平衡的生活可能反而也就造成平衡的结局。
不疯魔不成活。
文字平淡,不花哨,故事却极具引人入胜。无论是纳尔齐斯像是隐士一般自律而略显单调的生活,还是歌尔德蒙五彩缤纷却风餐露宿的生活。都吸引着我不断看下去,想看一下究竟他们会怎样,他们怎么了?
当纳尔齐斯最后的那段表白似的话语道出的时候,我没想到我居然很感动,居然眼睛有点小湿润。这么一段不煽情的表白,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打动我的。或许是因为这两个极致、极端的灵魂,终于在这一阵真正地理解并相爱了吧。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八):如果你是他们
是在咳嗽最猛烈的时候把它看完的,几次像在纸上写读后感,总是被各种的毛病所阻断,最后写在纸上的东西,连自己都看不懂,然后就放弃了,因为那时已经没有所想了。
看黑塞的书,还要从《荒原狼》讲起,那是更加遥远的过去,也不知道遗落在那本本子上了,除了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荒原狼形象外,什么都忘记了,然后是《悉达多》,读他的书,真需要一个静的下来的心。《悉多达》读了一遍,感觉像是什么都懂了,但是后面发现人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明明感觉什么都懂,但是明明就是做不到,一旦涉及到宗教类的书,我往往就开始害怕起来了,怕沉沦进去,也怕自己对不住自己。
然后开始说这本书了,什么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什么母爱才是一个人最初的本源的等等一类的,他们都说得太多了,没有说得必要了,况且我读书并不是为了去研究还是其它的,仅仅就是愉悦身心,不过,话说有时候一直一直不停的读,有时候真连这点也给忘记了。不过是两个好朋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墨守,一个流浪,说不上谁的更好一点,相互影响着,彼此映照着,如果硬是要扯上那些个宗教、母性啊之类的东西,就是一个从小缺乏母爱的人,用了毕生的精力去寻求,最后该是找到了。
把复杂的书弄得肤浅好像是我的能力,我总是这样一边深深的沉入书底,沾上几片叶、几滴水就出来了。拍拍屁股就走掉了,像没事人一样,我也想努力的把自己弄得高深点,用点文史哲把它透析了,可就这样,我的这些永远浮在表面,我永远浅藏辄止。我总是把书评写得像日记,把自己弄得成一个很懂的人。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九):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朝圣者的容颜既是两个少年的容颜,也是耶稣来到人间以后许多未曾真正从生命的至深处认识圣者的“朝圣者”的容颜。
纳尔齐斯年长一点,是修道院里虔诚的苦修者,是潜心钻研的神学家。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修道院,在基督信仰的支撑下过着单纯而充实的生活。
歌尔德蒙则年少丧母,被父亲送进修道院。他天资聪颖,相貌俊美,接受纳尔齐斯的启迪,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歌尔德蒙生命里那激荡的活力无法被纳入修道院静谧的生活轨道。歌尔德蒙逃出了修道院,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流浪者。他放纵自己的情欲,不断地与女人们狂欢,他狂喜地与他人打斗,甚至还杀死了一个人。后来,歌尔德蒙遇到了一位雕塑大师并成为其最杰出的弟子。大师准备把自己的技能传给他,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因为他不愿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下来。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流浪,直到因为勾引伯爵夫人而面临被绞死的命运。
这时,已经当上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出现了,他让歌尔德蒙获得了赦免,因为他相信:
“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迷途在深沉浸的黑暗中,灵魂的圣殿里的神火仍然不会熄灭,他仍然不会丧失创造力”。
歌尔德蒙开始在修道院专心从事 雕塑艺术。不久他再次外出游乐,途中染上重病,回到修道院。纳尔齐斯在他临终前表示了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是黑塞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刚修改好的原稿送给好友汉斯布特梅尔阅读,附去的信中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它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十):逝者如斯
有些书,未至终篇即已忘却;而有些书,直如深深铭刻在记忆之中。仿佛过往的尘埃,本来不觉得如何,随着时间逝去又慢慢沉淀下来,直到淹没一切。
这本书是中学时代买的。那时在《外国文艺》上刚读到黑塞的几个短篇,介绍说他是“最后一个浪漫派骑士”。这个评语很有点微妙,中学时代的我还不太能理解,直到读到这本书。
阳光中,俊美的少年歌尔德蒙被带到了一个修道院,认识了不苟言笑的导师纳尔齐斯。这两人一如火,一如冰,却又如双子星座般交相辉映。然而纳尔齐斯觉得有若天堂的修道院,在歌尔德蒙看来几如一潭死水。他离开了修道院四处历险,与农妇在草堆里做爱,与骑士的小姐相恋,在树荫里看着那羞涩的小姐掏出一个雪白而小巧的乳房,以及在黑死病泛滥的村子里挣扎。这些充满了奇异光彩的故事,对于当时还是个半大少年的我来说,也有着一种异样的吸引力。那种仿佛来自天外的故事,带着几分诡异,又是那么的美。杨武能的译书读过不少,但大多并不喜欢,特别是他译的海涅诗,全无诗味,可是这部小说却有如神来之笔,杨武能译得神采飞扬,每一个字都似乎要脱离纸页飞翔起来。
人生如此,歌尔德蒙最终还是死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沉溺于堕落和享乐之中,可是黑塞并不是一个写教诲故事的作者,歌尔德蒙堕落的一生却有如一块久经打磨的钻石一样,透过时间的折射放出奇异的光彩。生命是什么?歌尔德蒙是一个在阳光里挥霍着自己生命的少年,而沉浸在玄学中的纳尔齐斯则是在书本里挥霍掉一生。有如一面镜子的两面,映照出的只是一个人的两种形象。抛开这一类玄之又玄的解读,只想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美,有着无限的勃勃生机。直到今天,有时梦中也会做到一个场景,就是书中讲到的在修道院时歌尔德蒙在一些同伴带领下去和几个农家女鬼混的事。一夜荒唐后,当歌尔德蒙要离开了,一个一直不说话,梳着长辫子的小女孩在他跳窗走时忽然拉住他,轻声说:“你还来么?”
“你还来么?”
这声轻唤,如此哀婉动人。只是,已经挥霍了的青春岁月,一去再不能回。临死前的歌尔德蒙看到纳尔齐斯时,没有忏悔,只有欣慰。人生不需要什么,记忆已经是最好的补偿。还能记得往昔,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