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买不到的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10-12 03:0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买不到的味道》经典读后感10篇

  《买不到的味道》是一本由[日]平松洋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买不到的味道》读后感(一):《买不到的味道》后记

  这是个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时代,只要打一通电话,无论是从没到访国的京都老店的锅具套装北海道帝王蟹,还是托斯卡纳的鲜榨橄榄油,都可以收入囊中。便利美味自不必说,但不管怎么“挥金如土”,依然有买不到的味道。

  买不到的味道,精妙就再日常里。

  放置一夜完全入味的煮芋头,泡了菜汁的米饭,哗哗沏好的粗茶。就连一不留神便会扔掉的白萝卜皮,只要搓上盐、撒上炒芝麻,也能立刻变成下酒好菜。挂在通风处干得恰到好处的肉不可能市场上买到,自己拿捏着风干的程度,不禁舔着嘴唇期待品尝的那一刻也是。

  因此,才会有逃不掉的味道,永不厌倦的味道,以及情不自禁无法自拔的味道。

  每天的厨房里都藏着无数无法用“好吃”一语概括的味道,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不能再漫不经心。我也喜欢外卖回家或在外面吃,但对自己手边的东西也绝不忽视,毕竟“味道”存在于时时处处,存在于再平常不过的炒圆白菜或一滴酱油里,甚至是变酸的腌白菜里,只要足够留意。

  日常生活总是在一副一成不变面孔下从指尖匆匆溜走。而那些买不到的味道,就像是楔进时光长河中的楔子。

  摘自《买不到的味道》后记

  《买不到的味道》读后感(二):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其味道

  quot;仅仅一把厨勺,便能让心情豁然开朗。”这种情怀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作者在书里也写到:“蒸蛋总是能让早晨的融融暖意沁人心脾”。也许日常再微小物件在平松洋子看来,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或许他本人就是个幸福的人。

  我们常说这世间最难得的东西都是买不到的,就如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每天的厨房里都藏着无数无法用“”好吃“一语概括的味道。

  《买不到的味道》中,一切看似简单、平常的物品,都变成的世间最纯真享受,我们可以想到妈妈的味道、爸爸手艺……这些都足以激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想要的味道,这些味道在院里家乡故土后都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你不需要吃货,只要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都很难对书中描写的幸福感感染,每次都禁不住想起那些最亲切的味道。而正如书题所高所我们的,这些味道都不是用金钱衡量的,我们可以买到许多东西,然而偏偏有些味道无法买到。

  对于吃我总是无法抗拒的,或者自己下厨、不然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不管是哪种类型,总觉得其过程都是一种享受,很难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时候更觉得我们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而幸福,而是过程中的感受

  每一件物品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每一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故事,在经历后,有些滋味只能自己言说,甚至无法表达,那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也许有一天等我们真的成熟了才可以感知

  看过本书后,老觉得自己生活过于粗糙,没那么精细,然而自己的幸福感也并没有下降,可是还是忍不住去羡慕他的那种生活状态。我常常在想可若是真的变成那样,也不一定就如他之心境,还是好好地做自己,好好感受生活带来的幸福。

  幸福那么多,也那么平淡,反而觉得那种突如而来的谈不上是幸福,而它一定要是慢慢的,让人很享受,让人无法言说。也别看不上当下的琐碎,或许换种情境,感受就会不同。

  如果要去感受那种平淡的幸福,喜爱生活,懂得生活,此书就别错过了。

  《买不到的味道》读后感(三):买不到的味道,精妙就在日常里

  没有人要对吃陌生,在钢筋水泥四方城里,吃简直是寂寞的我们的唯一慰藉,心胃相连,胃的满足自然带来心的温暖。和所有粗糙的年轻人一样,我也喜欢煮泡面和叫外卖,冬日的夜里,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泡面,往里丢着青菜鸡蛋,仿佛咕噜咕噜升起来的不是蒸汽,而是整个冬天的幸福感。

  书中有一句话叫“买不到的味道,精妙就在日常里”,这是一种很妙的体验,简直可以说,没有在厨房叮叮咣咣研究黑暗料理的时光,就很难知道食物器皿的故事与神奇。当然中餐和日料不管在食材还是做法上都相差甚远,第一次去日料的时候,最先被吸引的是安静雅致环境和小而多的精美器皿,在这样的餐食面前,会产生一种仪式感,会觉得这样的食物不能被浪费

  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变大了原因,火辣三湘地区的我口味竟然越来越清淡,越来越喜欢家里的味道,厨房的味道。每每再兴致勃勃地走进那些记忆中的经验小店里,第一口下去便是失望,剁椒鱼头里拌面条,口味虾里加米粉大汗淋漓还是大汗淋漓重口味疯狂叠加,少了些回味。少了过去,没有明天,只有现在,唯有当下的爽。很多人都是这样吧,吃的环境、是记忆、是一起嘻嘻哈哈的伙伴,当一个个人、一片片记忆散落在时间潮汐里,那些碗筷食物的气息,也自然跟着一起洗涤而尽。

  烦躁城市生活中,偶尔有一个闲适的周末,可以翻开这么一本书,让你感受食物、器皿最原始状态魅力,那一滴柠檬清香,一碗猪油拌饭的滋味,能瞬间让我们宁静与幸福,其实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朋友需要,情绪需要,什么卡路里,什么重口味,我们通通海纳百川

  吃这么快乐的事,但愿你和我,都能一直从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买不到的味道》读后感(四):刺入糊涂麻木生活链条中的一颗钉

  以前看过一本书,讲北大路山人因为觉得市面上的器皿俗气,在镰仓设立了星冈窑,开始按照自己的审美制作食器,他说,料理的美和绘画建筑的美是一样的,关心料理的人也会关心食器。

  松浦弥太郎也写过他珍爱的木工面包盘,每天早上一片烤吐司,一只原木面包盘,用完只擦不洗,期待奶油和果酱的残渍渐渐渗入木纹后的样子

  这本书里,平松洋子写道:“吃过晚饭悠然周末,家里有备好的精致点心,再精心泡一壶玉露,我果然还是想将茶碗和点心放在 托盘中,静静地端到餐桌上。总之,在这样那样的场合,托盘总给人一种微妙感觉。”

  对器物的执迷似乎带着一些形而上的仪式感,这好像有某种说不清联系,就像商周时的青铜器,大多原本是盛肉放酒的食器,但主人死后就变成象征地位等级的陪葬礼器。

  有一件事必须承认,具备基本必需品的生活,多一件东西就会多一些“麻烦”。好比托盘,购买使用存放保养修缮直到它寿终正寝后的处理,每一环节都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但这些时间金钱精力换来的除了托盘本身,还象征着礼仪规矩,以及更重要的,被填充饱满的生活细节——八岁的平松洋子端起托盘那一瞬间,被差遣的怨气立刻被一种庄重覆盖

  “突如其来羞涩,我仿佛已成了大人的一员,脸色泛红,内心甚至涌动着愉悦紧张感”。

  这也许和女孩子口红男生的剃须刀没有多大差别,一种成人世界参与感,关于成长的记忆便被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填充饱满。而这些不必要的东西也会有微妙的转变,一旦人们不再细细体味它们为生活附加的情味时,即刻沦为繁文缛节

  这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方法吧,细化感官,在每一个微观处感受生活与自身,不一定是器具。书里有一篇读完特别余味,讲手指。用指尖捏住桃子的皮撕掉比用刀子削皮有情味,因为手指先于舌头尝到了桃子的味道,毛茸茸的表皮、熟透的果肉、略黏腻的汁液……

  手之于吃的细节太多了,卖西瓜小贩会先敲一敲让你听饱含水分咚咚的声音,买柚子前也要掂一掂,还有蛋糕盒子上不小心蹭上的鲜奶油,吃薯片最后一定要把拇指食指上的料也舔干净才算真正吃完,半夜饿了去厨房翻吃食也要用手指捏着,拿筷子算什么偷吃……

  所以说平松洋子写的,不是用或者不用某种生活工具、把日子过简单还是过复杂,而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感受力,让每一个日子都圆润饱满起来,像水滴一样微小却充满张力

  是刺入糊涂麻木生活链条中的一颗钉。

  《买不到的味道》读后感(五):素味可珍惜

  日式居家的日常,总是绕不过一日三餐灶台餐桌这几平米。家中的一饭一饮,如果认真对待起来,方能体会到那难忘的、久久回味的滋味。这大概就是作者笔下的“买不到的味道”。

  如果说和每一本书的相遇都是难以躲开的缘分,都是每一个当下自己的灵魂伙伴,那么,这本描写生活点滴的书,是遇见了怎样的读者了呢?坦白的说,因为是在图书馆凑够10本书,在要闭馆之前实在挑不着更好的,于是就从书架上拿起了这本封皮配图本真又有意味的一本新书。之后搁置了好几天,觉得总没有心绪读下去,初看下去内容过于简单平白,像居家主妇敝帚自珍一般的,说着自己生活的那点体会,值得看吗?甚至说,值得写吗,值得翻译过来吗?单看目录就觉得这本书不够丰富绚烂辛辣刺激,主要都是厨房餐厅的器物和日常的饮食,有那么多好说的吗?

  然而在清明节一个人宅在家时,面对简单素朴的新家,面对我开始珍视的绿植和向往简单生活的时刻,我想到了这本书,就像在吃过珍馐盛宴后,就想喝一碗小米粥那种惬意,我开始耐下心来从头开始再拾起这本书。这一次我发现,就在目录间,我看到了新的内容,而在之前,那么明显的字,我却好像完全没有看到。每一篇文章的副标题,都把简单的器物饮食给予了新的生命,这才是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文本里的闪光句。如果只是匆匆的翻过,哪能体味到个中滋味?

  举几个标题的例子来说吧。第一辑中的第一篇,筷架——一个可以回去的港湾。把筷架比喻成港湾,作者这样解释

其实,筷架可不仅仅是已使用具,也不是膳食点缀或者优雅表演,它是用心守候着筷子能平安回来的地方。……我这样执着于用捡到的东西做筷架,也许正是想要试着剥离一切多余要素,去理解他的功能。如此一来,“没有也行,有的话更好”——这种似乎可有可无的小用具就会啪的一声,在餐桌上占得一席之地

  一个简单的餐具,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餐具,作者体会到它的功能或者说引申出它在餐饮之外的意义,这是多么微妙的感受,我能想到的作者思想轨迹是这样的,一,有了筷架,吃饭的时候能够更有礼节卫生,能够主动工整的摆放筷子,自然也就能有礼貌的夹菜、坐席;二,筷架,不管你用不用它,它就在那里不弃不离,等着筷子回到这个港湾,就像时刻提醒着我们,世上总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在守候着你的回来,心中要有这份安全港;三,没有也行,有的话更好的生活态度,就像筷架这样的小物件,也贯穿在生活每一个环节,不执着于拥有,不抱憾于舍弃,有亦可无亦可,不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设限。

  后边的标题,有的是通过副标题能够看出这个器物的功能或者意义,有的是告诉我们一些方便好用的tips。且看这几个:

  大盘——祭典氛围主角意思是说在聚会中用大盘装上小吃,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食物,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被重视,这种方式简单大方

  桌布——好似每天的洋装。“桌布带来的氛围和用抹布擦净桌面后的感觉完全不同。不是扫去一切从零开始,而是用织物轻盈的营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餐垫——餐桌上不可侵犯的领域。“餐垫清楚划分了每个人用餐时不可侵犯的领域。它就像我们趋于糊涂麻木生活的链条中刺进的一颗钉子。”

  手指——咬下去之前的味道。“为为此深深震撼:能品尝味道的不只是嘴。仿佛身体在瞬间分解,陷入无序,但感官却在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温柔的接纳了一切。”

  另外说到的居家生活小提示也很方便可行,比如做沙拉,可以用甩干蔬菜的洗菜篮子竹叶可是当朴素保鲜膜;珐琅瓷锅盖可以做镇石压在煎鸡肉上;五花肉切成片腌好后风干一晚炒菜味道不同;食物夹在餐桌上人人适用;酱油有时候一滴两滴即可,有时候可以不用……这些简单的日常道理,写成像诗歌一样的文字,虽然有点啰嗦,初看有点索然无味,但是细品下来颇有回味。

  想到人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怪鸡肋喽?其实鸡肋有什么罪,莫不是那个麻木的舌头只为了“自以为是”的膨胀和刺激,才容不下、品不出本真之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买不到的味道》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