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背藏身》是一本由徐皓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背藏身》读后感(一):幸好,有此藏身处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住了
打开书 更加惊喜
里面红色的线条 间或出现的小插图 各种细节都透着怀旧感和武侠范儿啊
两名弱女子不费吹灰之力打败无数侠士
《刀背藏身》读后感(二):讀《刀背藏身》
這幾天讀了幾本徐皓峰的小說,被某篇序文吸引。「不擇手段是人傑,不改初衷是英雄」,這句話引自古龍,卻也是徐皓峰作品裡常見的命題。
※※
「女人長得漂亮,有用。」在《民國刺客柳白猿》,施谷蘭與柳白猿臨別前如此說,說完是欲哭的模樣。
施谷蘭原是史實人物,書裡作「谷蘭小姐」,她的父親死在民國軍閥孫傳芳手上,於是變賣工廠家業,委身嫁給一名軍人,希望對方助她報仇。然而,軍人只想獲取美人芳心,婚後沒有實現諾言,施谷蘭於是自己練了槍法,在佛寺埋伏,開三槍,殺了孫傳芳。
「女人漂亮,沒用。」再見到柳白猿,她這麼說,說時帶著恨恨的神色。
在徐的故事裡,女子的美貌常像兵器,犧牲色相,是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但精神與肉體高度分離,身體賣了出去,精神上卻能抵禦反感,因此沒有俗氣的味道。
在他筆下,貌美的女性同時附帶超脫的精神特質,精神上庸俗的女角,則面貌模糊,像《倭寇的蹤跡》裡的一群異族女子與ㄚ嬛,在書裡沒有個人形象,只能做諷刺效果,襯托真正有戲的兩位女主角。
這個角度看來,徐皓峰筆下的女子似乎帶有美國西部電影的基因血脈。在西部片裡,不論是風塵女子或尋常婦人,只要有目標,她們無論如何都會做到,不惜一切。我們看柯恩兄弟《真實的勇氣》(True Grit),小女孩為了尋仇,萬里追兇,最後發現真摯的目標能歷久彌新,一輩子完成了一件事。
※※
在他的故事裡,另有頭腦清楚的人,他們懂趨利避害,知江湖路險,但是心臟跳動頻繁,時常有股卸不下的勁力;儘管思路清晰,心裡卻有塊不受大腦控制的地方總是沸騰著,我們常喚其為血性。
徐寫《師父》,有一段是軍官林希文的感嘆。他想,生命如此無聊,令每個人都變得下賤。他沒有見過一個高貴的人。他跟隨的督軍不是,他的師父鄭山傲也不是,督軍是強者,鄭山傲是聰明人。高貴的人是誰?或許是被林希文弄死的耿良辰。
耿良辰踢了八家武館,軍界代替武行出面干涉,林希文往耿良辰肚子裡插了兩把匕首,不致死亡,但要把他趕出天津。肚子裡插著匕首,只能慢走,走快會劃爛腸子,林希文逞著跋扈,對耿良辰多講了一句:「天津人討厭,是光嘴硬。你要讓我瞧得起你,就往天津跑五十步。」耿良辰不只跑了五十步,還慢行二十里,回到天津方死。從後座鏡看到,林希文笑耿良辰是蠢貨,但心裡知道他是高貴的人。
回天津是原則。耿良辰沒有讓,因為價值超脫了他的生命。看這種故事,認這種高貴,多多少少是有點中二。但聽任何英雄故事的人,很難不被中二病打動,嘴巴上會嘲笑這種取捨是空泛的浪漫,但實際到了相近的人生難題,卻時常希望自己有多一些捍衛自我的勇氣。畢竟,在「中二病」莫名其妙地成為一種集體現象之前,它曾經有一個與在定義上完全相反的早期病癥,我們說是「不俗」。
來點不俗的,《一代宗師》裡頭,一線天那樣說。於是,放棄生存,跑回天津的徒弟不俗;放棄目標,為徒弟報仇的師父亦不俗,他們都是思路清晰的蠢貨,他們都有血性,一輩子活成了一個人。
※※
再提一個跟前文全然無關的。
《師父》裡頭,鄭山傲娶白俄女子,陳識勸他當心,對方年輕貌美,可能騙走他一輩子的積蓄。鄭山傲會意,只是笑笑:「她從小受窮,當然會很自私。但男人的錢,不就是讓女人騙的嗎?」這話剛聽,好像有些輕鄙,但回頭想想,也能做另一解。
或許賺一輩子的錢、練一輩子的武,有許多事做了一輩子,都只是為了有天能把一切全都給埋葬了。
《刀背藏身》读后感(三):与其说是武侠小说,不如说是武侠寓言……
知道徐浩峰,是从《倭寇的踪迹》电影里。但是因为风格与传统武侠片太过迥异,所以拖了好久也没看完。之后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去影院看了《师父》,从此开始成了他的粉丝。《箭士柳白猿》的电影拍完了好久,一直没有上映,下载也找不到,很是心急。等了几年,终于在影院上线,第一时间跑去看了,毫不逊色《师父》的精彩,从此从粉变为脑残粉。也因此对《刀背藏身》更加期待。然而,徐浩峰的电影也许注定充满波折,这一拖又过了一年多。实在等不及的时候,无意中翻出了几年前朋友送给我的这本书,于是花了几个晚上断断续续的看完。本书与其说是武侠小说,不如说是武侠寓言,戏谑的情节背后,总会让人久久沉思。
《师父》:四星。电影版乃是我成为徐浩峰粉丝的引路之作,也是本书的第一篇,所以感觉应该会是全书最精彩的,然而看完整本书后,发现这个故事是最平淡的。其他五篇都比这篇还要精彩许多。
《国士》:四星半。壮年的高手,迟暮的老炮,有野心的军阀,有魅力的女性,这些人物基本成了徐浩峰的标签,每一部作品里都会出现。故事不算复杂,就是一个小聪明遇到老滑头的故事。结尾是亮点,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男主角硬生生变成了打酱油的。
《刀背藏身》:五星。看这个短篇,原本我是拒绝的。怕知道了剧情,从而降低将来观影时的乐趣。犹豫再三,还是看完了。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元素,每个人物都好像五线谱上的一个音符,看似简单,但是组合起来却魅力无穷。
《倭寇的踪迹》:五星。全书最精彩的一篇,徐浩峰写喜剧比写武侠更有天赋,可惜这样的作品只是昙花一现。不过回头想想,如果每一篇都是这样的风格,也许就无法凸显出这一篇的精彩了。
《柳白猿两篇》:四星半。融合了时代背景,看起来更贴近传统武侠一些。人物经历更加传奇,剧情也更加荒诞。一般来说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多不抵原著,但是《柳白猿》是个例外,电影版感觉要比小说精彩一些。我想,这应该是原作者、编剧和导演都是一个人的缘故吧,如果换成别人,肯定会给改得一塌糊涂。
最后,希望《刀背藏身》能早点上映。电影的质量也不要因为之前的一些风波而降低。然后《国士》也希望能早点拍成电影。
《刀背藏身》读后感(四):《刀背藏身》——读后感
徐浩峰是个有理想的人,有文化的人,对于中国传统的气韵,把握得非常好。仔细想想《一代宗师》,有王大导的味道,也有他的味道。两人对于男女之情的描述,都是含而不发,要品的那种味道。要仔细去想,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刀背藏身》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柳白猿》、《倭寇》都已经看过,《师父》讲的是武林界开宗平的规矩,隐藏在阳光下的渣滓。《国士》讲的是武林界名誉的规矩,也是暗规矩多于明规矩。《刀背》其实讲的是武林正派人士的气节。
这几个故事中,最喜欢的是《国士》,主人公以快破巧的方法,才是武学正道。这也是武术日益成为体操术和故事,而不是成为运动的方式。看武林故事,纯粹是为了找到些中国老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找些文化根子。要真是争强好胜、强身健体、杀敌卫国,现代社会都有更为专业化、更为有效的方法。
中国武术已经是传说,变成了一种大众心理上的娱乐。很简单,走镖卖艺护院的技巧,缺乏系统的整理梳理,还藏着掖着,不能共享,群策群力,凋零是必然的。
《刀背藏身》读后感(五):寻一棱刀背
两年多前偶然参与一次民间中医爱好者聚会,主人是辞去城市的工作退居京郊村子里的一对夫妇,现以整理印刷医书和其他经典古籍开网店为生。大家在客厅里席坐聊天,因为是被长辈领去,我大概被视作小孩子有不参与讨论的自由,便随手从背后的大书架里抽出一本书来,是影印本的《逝去的武林》。后来这书我就没放下过,吃完饭去村后游山,仗着自己手脚敏捷,先上到山顶看着书慢慢等大家,到不得不道别时书还没翻完,回城用手机搜了电子版又看了一路。那时候我学咏春没多久,正是脑子里使劲琢磨的时候,《逝去的武林》不是武侠小说,口述的是形意拳大师,说的是武林旧事与拳理,徐皓峰记录,一句是一句。以当时对武术有限的领悟,我相信这本让人得以窥探心目中神秘武林一角的书是真实的,因此爱不释手。
后来等来了徐皓峰编剧的《一代宗师》,又同样一鼓作气读了《道士下山》,电影版上映时我摔坏了脚踝在医馆养着,至今没法去看,床边的书里有类似《逝去的武林》的《武人琴音》《高术莫用》,以及这本武侠短篇集《刀背藏身》。
徐皓峰的武侠小说不落俗套,角色死了就死了,是微小而饱满的一个人。微小并非卑贱,世间走一趟干脆利落。更没有主角光环这样的设定。总的时代背景是民国,人物出现消失、来回穿梭,各有各的不得已。他不告诉你谁好谁坏,不非把你绕进一个严密的叙事逻辑里,读小说读的是故事吗?在他的小说里读到的是神气,是他所说的“中国人的样子”,是规矩和尊严。我还爱他的写法留白,不把读者当傻子。
这是个飞速发展伴随着空前断裂的时代,回头一片茫茫,与传统的巨大割裂让人近似无处藏身。小说里师带徒形式的传承早已失去秩序,以前有“四打”一说,“打武”——很好理解,要学好功夫少不了挨打。“打医”——中医世家培养传人要打,不打记不住,以后治死了人,自己这一脉就真断了。“打艺”——梨园、杂技班子传统的师带徒,师父打起来是毫不含糊的。“打偷”——小偷技艺不精被人捉了现行难免被打,师父培养时就格外严厉,一片良苦用心。当年京城小偷用两根手指在开水里夹肥皂片是基本功,现在的小偷一比真是low了不止一点。
武术需要完全改变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锻炼出全新的动作反应和感受能力,更迷人的部分是整个过程你在逐步探索仿佛完全不了解的自己,并且在自然里感受到与其他生命形式联结的“意”来。懂武的人,看世界的角度和生活状态都会有所不同。杀人是武术被创造的最初目的,也不过是上述过程的附加效果。
给我白手接骨的师傅属于家传武医,祖上偷了杨氏太极拳,从里面变化出一套中医绝学,他6岁开始练功,马步一站就四个时辰,拿顶六个时辰,头下面是钉子板。练内功在坟地,必须祖父日夜监守,谨防走火入魔全盘皆输,这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完全是打出来的。师傅严守家族规矩,跌打正骨免费,都算作行医必须会的基本功。五岁以内的小孩伤寒免费治疗。有时候天气变化,带生病的孩子来医馆找他的人站满屋子,他被围在当中,无比的镇定和专注。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格外天方夜谭,掌握着人体精妙奥秘的武人和医者,仿佛与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维持他们世界运作的整个体系早已分崩离析,只剩片石块瓦在民间气息奄奄。《武人琴音》里写李仲轩因立誓终身不授艺而无法带徒,多年后徒孙辈寻上门才知道师父尚云祥一支的形意拳最终在韩氏传承下来,感叹不已。
《刀背藏身》书名一语双关,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过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民国以后的武林是残缺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间都换了。再写武侠是寻一棱刀背,磨掉锈色,或可折出当年的光影来。看徐皓峰写武林,乐见光怪陆离的世俗众生,乐见细节详实的江湖规矩,乐见武人文相的义信风骨,看得你心绪满足,如脚蹬地,力上腰胯,是条整劲。
也喜欢后记《黎明既起》。“‘黎明既起,洒扫庭除’是朱子家训的开篇语,也是老一辈人一日的开头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规矩矩。“人与人相对,亮着精气神,所以人间爽利。”模模糊糊觉得,这话真对。无论生活是什么景况,一定要活得精神、敞亮,气色不好便羞于见人。
这不是书评,顶多算因这书的触动随便写写,在突然意识到可能无法再完成自己学拳愿望的这个雨夜里。
2015.8.1
《刀背藏身》读后感(六):徐皓峰的硬派武侠
国人十分好面子,这是我读徐皓峰武侠最大的感触,书中是民国。无论武林中人,三教九流,极重名声,因为名声是关系,地位,权势的资本。他们可能会想尽办法规避比武,也会十分圆熟地打圆场,说着漂亮的场面话,维持住他们的体面。面子自然是有权势有名望者所特有,他们一味要维护体面,同时也是巧取豪夺,歪曲规则,固守利益,新人不得出一头地,新事物不得滋生,风气不变,制度难改,武林照旧腐烂。国术考试,名家不愿一个无名无派之人以军营兵技取胜,便以避免伤亡为由取消决赛,巧言辩解,“中华武学是宽恕之学,国考取消决赛,为向大众宣示,具备止戈罢战、好生厚物的精神,方为真国士……”。国人聪明至极,然而罔顾规则,永远只能是那么一小撮人得利,世事也难有变化,进步。陈识北上开武馆——一战成名是只存在于小说中的,他要在武林中人约定俗成的规则中行事,要谋划,牺牲了徒弟后,他原有的决心动摇了,为自己的不择手段愧疚,也带着心灰意冷,杀了军人,狼狈出逃。精于算计,人事里少不了算计,功夫里也有算计。“我不是他师父……我是个算账的”。
《刀背藏身》读后感(七):焦点虚化的意趣
徐皓峰的短篇很喜欢定位在一个衰败的时代,基本选在清末民初,民生凋敝,世情萧条。人物也不是青年才俊或者英雄豪侠,因为江湖不再,武林式微,侠义无从实践,绝不是读来胆气丛生的武侠故事。当然,也许武侠小说这个标签本身就和作者的创作初衷不够符合。文中于武功的描述往往极尽简洁,常常是一招一式之间胜负即分,少见喂招拆招之类的桥段描述,
谈不上什么阅读快感。武功的意义不是锄强扶弱而是象征威望和权力,因此比武不再是一种切磋讨教,而往往成为出人头地或者挑战权威的手段。而最唏嘘之处即不论武功高低,都不得不被时代的洪流席卷,臣服于热兵器和工业化。
徐皓峰不仅让人物排除了脸谱化的正邪强弱,甚至故意含糊了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区别。故事的焦点流转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每一个人的背景动机都从主线中旁逸斜出,着意安排篇幅去交代。很多时候更是“插科打诨”,补充一些当时的世景人情,野史轶事。有时这种节奏的打乱很让我困惑,有的时候又觉得咂摸出了一些味道。《国士》里写道重视名声的前辈名宿在雅集上得知被后生挑战,“在雅集上被叫走,显得俗务缠身。即便逢当罢官,损财的噩讯,仍不动声色完成雅集,方算风度。”这种朴素的补充却顿时营造出当时新旧交替中的老人们看似淡泊名利的做派背后对名声风度极度钻营的追求。如此的细节比比皆是,常常是一两句的点睛之笔,点染了满纸的平铺直叙,让人回味。“明朝至今的传统,以业余身份为高雅,各行名家都是业余者,甚至四百年来的名医多是看书自学的人,临床实例寥寥,以医理著述博名。专业人士,难成名家。”这种和读者所处时代的认知相背离的细节非常新鲜,旧时代的评价体系和我辈大相径庭,因此这种补充使得人物的行为更易于理解,讽刺或者悲悯的色彩都被深化。
很多时候,人物是为了描写时代而刻意设定的。《倭寇的踪迹》里波西米亚妓女代表了明朝曾经开放交融的文化,不具姓名的农民刻画了底层人民备受剥削的现状,武士团和代表武林的第一高手暗示了本土武学的止步不前,十夫长和他的官兵的行动说明了军队作战方略上的落后,监察史和海道防则代表了官僚阶级的极端腐败和狂妄。故事情节简单粗暴,但在众多人物直接间接的补充之下,时代气象因此丰满起来。整个朝代风雨飘摇之中却犹不自知,统治阶级沉湎于自我陶醉和催眠之中,下层人民苦闷或者懵懂但无处发作,少数的清醒者用鲜血警世却如泥牛入海了无回音。这篇作为全书唯一带有滑稽荒诞情节的小说,背后的沉重和压抑却是通贯始终。
作者在后记中自述说自己的文字均是为了电影创作,并非纯粹的文学创作,不知是否因此导致他极端克制的文风。作为读者确实感到很多描写神似拍摄前期的采风或者资料储备,展现风味为主,服务主线为辅,并非典型的小说体裁或者架构,颇为特别。
《刀背藏身》读后感(八):徐皓峰笔下的女子
徐皓峰笔下的女子,好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侠女和农妇。徐的文笔极其洗练,描写大侠之风也多重对话。他却不吝笔墨描述女子相貌神态。无论侠女还是农妇,在徐的笔下都无疑十分迷人。美,且仗义。然而昨日却看到有友邻评论“他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就两腿一掰等着被操”,心下愤愤然,想为徐大叔正名。这便是我写本文的缘由了。
徐的书中是有农妇的,她们的确“两腿一掰等着被操”,但这不是因为徐大叔自己的恶趣味,而是当时社会因素,受生活所迫。最典型的不是花船妓女,不是被强上的船夫之女,而是《倭寇的踪迹》里崔冬悦寻找的农家女。当年杯水之恩,崔冬悦找到她,见她生活艰难就丢下银票作为报答。银票数额对于崔冬悦可能是九牛一毛,对于她,却是节俭一点可以活一辈子的钱。“她将银票一把枪在手中,果断地说:’好,我和你睡觉。’”掰开大腿,只为还账一身轻。这样的女子折射出的现实,叫人心疼。
但徐的书中更多的是振奋人心的侠女。像是 “如影如响” 棍打南京武林世家的贝慕华,像是以一人之力抵抗海道防大军的监察史夫人,像是为夫效命假扮妓女去套人底细的邓玲玲,像是做“放足手术”立誓刺杀孙传芳为父报仇的谷兰小姐。有男女的地方自然会有性爱。但私以为如果女性在这段关系中掌握了自主意识,因为喜欢而非被迫,那就不丢人。将一切欢好场面一概而论,视为女子不自重的行为,简直是存天理灭人欲复辟。若女子有所为,为爱,为国,为信仰,那就堪谓侠女。
《师父》中的师娘无疑是侠女。“师娘叫赵国卉。女人名中有个国字,太大了。”这位名中有国的师娘,小脸纤身,脖颈如荷叶杆挺拔。我一向对这位师娘极其偏爱,不知是因宋佳的演绎还是因这段文字:
“跨过荆棘,站在院中,他喊:’屋里有人么?’女人走出,一双眼震住了他。
不是十六七姑娘的明眸,不是青楼女子的媚眼,如远山,淡而确定不移。神差鬼使,他说是来比武的。
她以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情,做出招待亲朋的礼节,从屋里端出个脸盆架,说:’洗把脸,慢慢等。我男人回来,得要一会儿。’
他洗了脸,两个时辰后,她成了他的师娘。”
这样气韵的女子,的确清爽如雨后林木,让姑娘们也喜欢得不得了。说师娘是侠女,非因武功,而为气魄。十五岁时心智未熟,追究不清是因喜欢还是被迫和美国老师生了个“小丑”。师父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她却也懒得追究是喜欢还是被迫。直到生死相别之际,她才确定了自己对师父的喜欢。为此她赶了两条街,直到看不到师父。“脚腕累得如刚炸好的油条,一掰即断。”身受拘役而心念未绝,即使自己追不上了也要让小狗追上向师父表白心意。这样的女子你说她只是“两腿一掰等着被操”?我不服。
《国士》里的职业画师艾可丹也是个侠女。她的侠在于她的痴。一个混血美人儿,为名家石风涤代笔多年,未曾越界彼此尊重。却在石老濒死前产生了类似柏拉图的爱意。在石老死去的现场,“艾可丹一丝不挂沿墙行走,步伐不急不缓,眼光不疯不癫,想事神情。”当晚她把自己给了石老唯一真传的弟子,脑里却想着石老开过的玩笑—— 一死即投生,回来给她当儿子。女子为爱人竟痴狂至此,也算是有了一身令人热血沸腾的侠气。这样的女子你说她只是“两腿一掰等着被操”?我不服。
《刀背藏身》里的元姑实在是个复杂的女子,身份徘徊于女侠和农妇之间。和四个男人发生了关系。看起来最符合“两腿一掰等着被操”的设定,但我却觉得她终究还是最富有侠女气度。
1934年,元姑的男人挑战孔鼎义的爷爷,爷爷拿无刃之刀挑烂了元姑的衣衫。“女人无伤,无女人本能的惊叫,衣破处也不手遮,姿婷婷,斜望爷孙俩背影。”坦然而立,足够波澜不惊。
元姑男人死后,她的第二个男人是孔鼎义。她是喜欢孔的,孔也是恋慕她的,但孔爱的却是自己的养女。元姑何尝不懂装糊涂一定能嫁了孔,却偏要提起他的养女。孔做事绝,把她丢回欲强暴她的二堡身上,还不忘恨恨骂:“骚货。”如此便绝了二人的未来。
元姑的复杂性在于她原是个侠女,却在丈夫死后生活越来越无望,渐渐沦为农妇做派。她的第三个男人,冒名顶替她死去丈夫的战友出现时,当年那个锁骨莹白的她,“散着头发,在给药炉煽火,眼睑如将腐苹果般灰黄。”他找元姑大抵只是为了保命,故敬她如神。元姑呢?不知是被迫还是喜欢,从了他下半生终究是有了着落,貌似又好命回来了。但终究还是把自己待成了个村里人,“在城里,处处别扭。”徐皓峰笔下的女侠往往有信仰有追求,农妇却对生活有着力不从心的无奈之感。女侠是因为喜欢,农妇却是因为被迫。“再相处吧,后面有几十年。在后面就是死了,人死便改了习惯,下辈子生到城里去。”到这里,似乎已经望得到元姑余生平坦的农妇生涯了。
元姑的命数转折在于后来被二堡强暴。当年二堡想强暴她,也许是对命运的屈从想给自己随便找个人家,元姑没有反抗,却被孔鼎义所救。被孔丢回到二堡身上,她只对二堡说了一句:“我男人上战场,不知弄死了几个日本兵,他不是机灵人,弄不死几个——以后再烦我,一定弄死你。”从了丈夫战友的元姑,命运本像石子落地,终于有了着落,却因为被二堡趁酒醉强暴得手再起波澜。 她被强后找二堡比武,“我没杀过人,下不去手,比武,才好弄死你。”至此,元姑方才精光乍现,显露了武人家的女儿应有的模样。二堡偷袭,元姑被刺将死。她“顺石面滚落水中,展平身体,似躺入棺材”,平静地停止了呼吸。竟有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气质。但到这里,恐怕又有人要骂了,一会“两腿一掰等着被操”,一会又要杀掉强暴她的人,这个女人真有病。我却认为不然。第一任丈夫是因为喜欢,开始忍受二堡是因为生活无望。许身于孔是因为喜欢,从了丈夫战友是为救他也是为自己后面的日子。在侠女和农妇间转换,这便是她的复杂性了。有了后面日子的她,被二堡强暴,宁可玉石俱碎也不肯苟且偷生,这便是她的侠义了。
还见到有人评论:“徐皓峰书中对女性的态度简直书中一景。”虽然这句话贬意满满,但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那么徐皓峰对女性的态度是什么呢?
“她说:’好人,我该如何报答你呢?’我说:’不用报答。’她就将头一缩,睡着了。我将她展放在床上,便关门离去。”
“沈飞雪默然,片刻找回话:’鬼都知道你喜欢她。’孔鼎义:’喜欢跟喜欢不一样。这辈子第一眼见她,她四岁。善举,要善始善终。’”
“他距北海楼七十米远的街口,扒着墙边望着她。他知道自己家脸色灰黑、五官走形,这样子不配死在她面前——男人何必死在女人面前?
不吓唬她了。
耿良辰狠看她一眼,转身离去。她是这辈子记下的人,下辈子碰上,要认出她。”
“郑山傲转头看她,父亲看女儿的惬意。缓了一下神,领悟陈识的用意:’她从小受穷,当然会很自私。但男人的钱,不就是让女人骗的么?’
陈识一愣,随即一笑。与其瞩望于主义、宪法、佛道,不如瞩望于小孩和妇女。”
“自十五岁起,每日挥刀五百下,这个数字约束住了我,不会胡思乱想。从今日起,我以你为约束。”——这句话不是书里的,是《师父》电影里的。
《刀背藏身》读后感(九):期待徐皓峰的电影作品
徐皓峰《刀背藏身》: 看的时候,心里默默为这几篇短篇小说打分,看完后发现哪篇自己都非常喜欢,不分上下。 《师父》里武行的衰落,《国士》里那位军官最后的消失,《刀背藏身》中一位坚守仁义的男人,《倭寇的踪迹》里啼笑皆非的大明体制,两篇刺客柳白猿中人生各不相同的柳白猿,一个去追随了心爱的女子,一个在准备的未来革命中遗憾逝去。 最后看两篇后记《黎明即起》《人民不答应》,对徐皓峰肃然起敬。看他写的小说,觉得比拍的电影好,还可惜为什么去拍电影。小说里有人物和生活,有江湖和历史,有文化背景,话不说满,留个你思考的空间。但在后记中,徐皓峰直白地说出,写小说是为了以后拍电影,毕竟做导演是志向。徐皓峰在后记的寥寥几千字中提出当下的叙事艺术的廉价性,盲目地追随好莱坞讲故事的模式,丢掉了心绪。徐皓峰是位优秀、尽责的电影人,两篇后记推翻了之前我对他的看法——也的确容易遭人骂,逆流而行,否定当下,必然招惹有心之人的愤恨不满。
《刀背藏身》读后感(十):武术的平静
1、
徐皓峰的文字,还是这样令我心动:“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文出短篇武侠集《刀背藏身》。
六篇短篇小说,《师父》、《国士》、《刀背藏身》为新作,其余三篇《倭寇的踪迹》、《民国刺客柳白猿》、《柳白猿别传》都已有改编电影。徐的文笔、精气神,是独一无二的才华。在《逝去的武林》、《武士会》两书中,徐皓峰利落的短句,古意盎然的人物、对白,我读了有微醺的感觉。读罢新作《师父》,所有的武术绝招、武林规矩、历史大潮,都让位于徐皓峰赋予小说的整体气质:平静。我看到了一个侧卧的作家,看似嘴唇不动地在讲述已和当下中国相去甚远的另一个中国,他已形成他自己的知识体系,不需附和商业潮流,不必高声喧哗,武学精华了然于心,已化入周身,现在的徐皓峰,写作即是习武。
已是第三次写徐皓峰的书,这位在中华武学中浸淫日久的文人,凭借文字再次显示了呼之欲出的功力精进。这一次,他以武侠故事的框架,将“武术的平静”诠释得极耐寻味。
武术不是体操,不是为减肥、健身而存在的任何运动。正统的武术,练心比连拳更重要。因为任何门派的武术,练下去就会练到一击必杀的层次。不知“武术的平静”,武术就会成为最可怕的存在。而忽略“武术的平静”,武术就会以“宝贵的文化遗产”、“华丽的运动项目”等虚假的面目存在。其结果现在已很显著,以传统规矩授徒,教授正经功夫的正统武馆,大量存于海外。
2、
武学,功夫,不仅不再是主流中国的文化,连在流行文化里,也属末路穷途。香港一代洪拳大师、电影人刘家良的离世,被标榜为“功夫电影已死”的悲观事件。王家卫导演,徐皓峰参与编剧的《一代宗师》,虽然票房胜利,但正与反的两派评论声中,已可见“人心不古”的现状。很多人理解不了影片中民国武林人物的言谈举止,大家受不了武林人物不打架时的状态,有人认为这是王家卫在玩武学浪漫。其实知道徐皓峰其人的观众,一眼就看出了那些说话深藏不露的大师,确是徐皓峰竭力想留存给后世的真实武林历史。
谁才配得上叫“宗师”?徐给过定义:“ 从前的中国是‘宗师制’国度。特别是艺术和技术行业,靠服众,让大家在道德和专业水准上服气,不靠暴力、集权和垄断,这才是宗师。”
而在《刀背藏身》的序言中,徐又写了一段话:
“我童年住的那条京城胡同,仅一户无文化人家,安稳低调。七十年代末,他家儿子娶妻,在胡同空地摆的酒席,客人都是外来人,席间不知何故,突然群起对骂。这场全无顾忌的粗口,震撼胡同居民,觉得天地将变。民间传统,没文化的人要学文人作派,杜月笙即是一例。‘谁学谁’的关系逆转,便换了人间。”
否定了传统文化,其中的一个表现即是“认为武侠就是暴力、色情等低俗元素混合体”,继而使得武侠小说只剩梁、金、古三位大师,无人有兴趣重看民国的还珠楼主、王度庐、白羽、郑证因。文人在武侠小说中藏匿了许多中华精髓,现在不仅荒了,而且残了。
读徐皓峰这本新书,敬佩他竟能熬过这么多年的孤独。目睹那么多荒腔走板的所谓武侠影视剧,眼见城市里的孩子学钢琴、学跆拳道、学拳击,一个拥有“高术莫用”武学修养的人,该有多么孤独。很多人不是怀疑武术是不是能打,而是脑子里根本没给武术留席位了。
3、
徐小说中的每一场打斗,都是内行看门道的功夫,而如我等外行,也能在多读几遍之后,体会到武术的威力。以《师父》中的段落为例:
“人体是天然的卸力系统,拳头的击打力度再大,也会被肌肉弹开,最多把人打得皮开肉绽。而经过站法训练,拳头可产生透力,透过骨肉震伤内脏。这一站,在八卦掌叫‘夹马桩’,在咏春拳叫‘二字钳阳马’。”
光看《叶问》系列电影,你可能对咏春拳有极高的热情,但当你去看咏春实而不华的三个套路“小念头”、“寻桥”、“标指”的视频,甚至去练习,枯燥和乏味很快就会使你那颗当代的脑袋得出“这哪有实战可能”的结论。而咏春师傅再三要求你练习时要做到“平静、放慢、准确”,是不会出现在甄子丹等人的台词里的。武术,是平静做基础的运动,因为其它任何传统文化,都是以此为基础。平静之后,才是旧时中国的各行各业在统一价值观后产生的民族尊严。
不平静会如何?《师父》中的一句话足以概括:“利益上建立的友谊,常以背叛为结局;学问上建立的友谊,可以依靠。”
不平静,就学不到真的学问,而利益却领会的很快。从前的师父,无需也无意靠电影传播绝学,因为“功夫不是买卖”。现在的师父,即使拍了视频,也会让躁动着“解密拆穿”的网络力量冲散了自尊的可贵或自欺的可怜。徐皓峰就在这样的时代里写着“武侠小说”,一招一式,都力求真实、高强。看他的小说,想习武的会立马动身,因为悟到“武术的平静”之妙旨之后,你就不会有顾虑。而只求人生有质量的普通读者,则更为幸运,因为再差的环境下,中国总不缺高人,有高人,我们就有处藏身。
于11月1日发表于《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