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应许的祈祷》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4 05: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应许的祈祷》的读后感10篇

  《应许的祈祷》是一本由[美] 杜鲁门·卡波蒂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应许的祈祷》读后感(一):让人流泪的是未应许的祈祷

  英俊帅气的美国小说家杜鲁门·卡波蒂在他的小说《应许的祈祷》的扉页上引用了圣特雷莎的一句话

  “让人流泪更多的是得到应许的祈祷,而非未应许的祈祷。”

  如果你选择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向洪全的译本的话,甚至还来不及细细品味这句引言,你就会被正文开始之前的《编者手记》搞得啼笑皆非。卡波蒂的编辑老友约瑟夫·M·福克斯花了数页的篇幅讲了这本小说写作来龙去脉,包括这本1966年就与兰登书屋签下两年约的小说是怎么拖拉到1981年出版的,以及卡波蒂如何在这十五年间声望顶峰跌到谷底乃至被纽约社交界除名。

  书的目录只包含三章,从页数来看,后两章加起来都没有第一章多,典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正当诧异这本写了十五年的小说居然短到只有三章的时候,福克斯告诉你说,关于这本书的遗失章节哪儿去了,有三种猜测。然而,当你花了一周的每晚睡前一小时把这本书读完掩卷之时,大概又会觉得那些遗失的章节其实不重要,至少不会像曹雪芹被烧掉的后四十回那么重要。

  我并不在乎杰奎琳·肯尼迪成为总统遗孀、船王续弦的八卦人生背后有什么隐情——也许我死党在乎(因为他崇拜肯尼迪)——我也不在乎玛格丽特公主是不是因为她老公是个双性恋而真的晚年寂寞,所以我更不在乎玛丽·麦克劳德究竟怎样利用了小说的主人公故事讲述者“我”,P·B·琼斯,一个父母不明性向成谜的年轻作家,从而导致后者沦落到寄居在基督教男青年旅社写下人生的回忆录

  卡波蒂凭借《冷血》名声大噪期间,从兰登书屋那里拿了一笔堪称巨款的预付款,用来写作《应许的祈祷》。不断延期之后,他罔顾编辑的劝导,把已写完的章节率先发到了<ESQUIRE>杂志上。正如编辑预言的那样,卡波蒂这回玩儿脱了,纽约的名流们,读完杂志上的内容之后集体噤声。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卡波蒂所预期的投诉和差评都没有,只是,一夜之间,所有的轰趴所有的晚宴都对他大门紧闭,就好像这位被各位阔太所钟爱的英俊小说家没被生出来过一样

  看过这本书的人会说P·B·琼斯就是卡波蒂本人的化身,但是根据那本据说是他的童年写照的小说《草竖琴》的内容来看,卡波蒂的童年虽然远离父母陪伴,但是至少有波西米亚风的老姑婆照料,他对邻家邪魅狂狷(?)的小哥暗恋也似乎是一片赤诚,怎么看怎么不像琼斯这种在修女照料的孤儿院长大的小鬼,七八岁起就要为了一块五美分的巧克力出卖童贞。随着他离开小镇,去混纽约,重口味程度不断增强。若不是这本书太小众,它简直应该会成为这个男女平权多文化融合时代的少儿性启蒙读物石康的前卫写作、冯唐的肿胀文学也会相形见绌

  《应许的祈祷》的写作过程是卡波蒂不断修改、反悔、重写的过程,他不断地打腹稿,把内容在觥筹交错酒席间不断讲给身边人听,但是偏偏不肯诉诸笔端。被那个曾经把他捧为文艺明星的纽约社交界踢出局,想来卡波蒂心里必定不好受。

  于是在浓墨重彩首尾呼应的第一章的某些地方主人公琼斯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应许的祈祷》,但是没有取得意料中的成功,于是他抛弃了他的金主,当时在小说出版界位高权重的朗曼小姐(老夫人恰当),应一位传奇同志之邀远走巴黎,使得前者形容憔悴以泪洗面借酒消愁还被圈内人嘲笑为袒护小白脸失去了理智

  对于琼斯的小说出版遭冷遇的设定,也许是卡波蒂在杂志上发表了两章内容,生活开始急转直下之后,加上去的。福克斯将卡波蒂后期的困境归结为他的酗酒和无节制的嗑药,对他浪费才华散漫混乱表示痛心疾首。这个评语被我记在心中,以至于在拖拖拉拉的写读后感的过程中,一直把卡波蒂和菲茨杰拉德的形象在心中反复交叠。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他死的时候“评论家批评他生活腐化、自暴自弃、所以短寿,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引自维基百科“菲茨杰拉德”词条)。卡波蒂1924年生,1984年去世,活了60岁;菲茨杰拉德1896年生,1940年去世,活了44岁,他确实更短命一些。看来美国的读者和编辑对写作人的要求着实不低,又要多产名作传世,又要养生远离酒毒。然而,会不会正是他们的“堕落”、混乱、舍得一身剐,才刚好能写出让读者念念不忘作品

  不要以为这一类因为时代的关系——菲茨杰拉德的井喷期正是大萧条之前美国歌舞升平的时候,卡波蒂的鼎盛期则是冷战越战古巴导弹危机疑云笼罩传统价值观消亡左派崛起的六零年代——而依赖酒精毒品的作家不努力,小说主人公琼斯流浪欧洲寄居威尼斯的时候,每天“从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是他的写作时间。虽然卡波蒂创造的这位作家琼斯,成功转瞬即逝、辗转痛苦深渊,似乎最后也不得善终,但每天六小时的写作投入,也足以让那些成天嚷嚷着要写些什么但就是不动笔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刷淘宝的人(比如我)汗颜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早就已经礼崩乐坏黄钟尽弃瓦釜雷鸣了,所以《应许的祈祷》中卡波蒂借琼斯在各种餐厅酒吧遇到的不同人物之口所讲出来的上流社会人士的秘辛,讲真,不足为奇

  譬如某犹太裔英俊霸道总裁因为种族缘故而无法跻身在他看来更高级白人圈子,尽管他征服了那个圈子九成的人的老婆仍然觉得意兴阑珊,终于有一天他遇到了圈子小头目某议员的矮胖老婆,于是誓要将矮胖夫人搞上床,夫人最后让他搞了,他却不行了,既而发现一床血迹——是的,夫人正值大姨妈,且窥破了霸道总裁的心理,将计就计籍此羞辱之。

  譬如一个出身低微辗转不同男人身畔的年轻女子,设下诡计怀了一个富二代孩子并摸透未来婆婆的心理,顺利上位,后来富二代遇到真爱想跟该女子离婚,这名女子很不爽,算准了所在豪门的命门,枪杀富二代老公却成功脱罪。另外还有非常八婆的对各色人等癖好的详细描写不一而足。今日之网络文学,天涯贴吧奇葩论坛,以上这些故事只算入门级好吗?当然了,如果是四娘发帖写作协主席四十五度抬头看天看得泪流满面,倒是另当别论兔子还不吃窝边草,把圈内人的秘辛大公开的确有违行规。正是要有卡波蒂这样敢于违反行规敢于拿身边人下手的名人作家,才能好奇的读者看到更多猛料啊。衣锦夜行的燕公子的走红大致也遵循了这条铁律不是吗,要怪只能怪卡波蒂生不逢时了。

  带着四个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真正写出来的遗失章节——可能写了被他毁了,可能压根儿没写,可能写了但被前任握在手中(一说是锁在洛杉矶灰狗车站的储物柜里)——卡波蒂本人,一如纽约那渐渐凋残的午后时光,凋落在一九八四年的夏末。在我心中,更希望他的时间停在1958年,因为那一年,从乡下逃到纽约的霍莉小姐,穿着一袭小黑裙,站在蒂凡尼的门外,吃着早餐

  《应许的祈祷》读后感(二):普鲁斯特

  情色口味多样的作家的一本非常性感的书,可用“骚浪贱”来概括翻译不错啊,准确把握了卡波特“骚浪贱”这一特质

  卡波特这本雄心勃勃的《应许的祈祷》。

  (卡波特声言,该小说将是普鲁斯特的杰作追忆似水年华》之今日再现,并将一览欧洲及美国东海岸富豪——部分贵族,部分则是咖啡馆社交界名流——的小世界。)

  第五十五页末尾一段,表达了卡波特对自己此书的想法

  “因为真的东西未必就有说服力,无论生活或艺术都是如此。相信普鲁斯特吧。如果它采用历史纪实的写作手法,而不是性别换位、事件变形以及身份更替,他的《追忆》能有现在那样的特质吗?如果他绝对实打实的写,反而会不那么可信,不过,那样可能会更好。接受性差一点,但更好。”

  卡波特是写的够暴露的,比普鲁斯特暴露多了,接受性是差到家。他还胆大包天地把初期写成的几章发表在《时尚先生》上。<莫哈韦沙漠>一章首先面世,并引来了一些议论;然后第二章<巴斯克海岸餐厅>却引爆了一颗炸弹,在卡波特打算刻画的那个小圈子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几乎他在这世界上所有的朋友都因为他几乎毫无掩饰的披露隐私而与之绝交,其中很多人再没跟他说过一句话。

  据猜测,1976年在《时尚先生》发表<原资原态的怪物>和<凯特·麦克劳德>之后,他暂时停止了《应许的祈祷》的写作。

  所以《应许的祈祷》这本有着宏伟规划本书再也没能彻底完成完整出版了。

  .

  卡波特经典作家吐槽之福克纳:

  还有迷恋洛丽塔的威廉·福克纳——此人常常是神情凝重,举止庄严,心头压着两重的负担:一厢要惴惴不安地摆出上流社会的举止,一厢又在杰克丹尼威士忌带来的宿醉中挣扎

  卡波特经典作家吐槽之萨特、波伏娃:

  外斜眼、面容白如馅饼,嘴里常叼着个烟斗的萨特跟他老处女似的姘妇波伏娃常常靠在一个角落里,像一对口技艺人扔弃的玩偶

  卡波特经典作家吐槽之加缪:

  还有加缪——身形瘦长,一头卷曲的棕发,眼睛溢彩流光,充满生气永远一副正在聆听的焦虑神情:他是个易于接近的人。

  《应许的祈祷》读后感(三):转:一头有金色蹄子的黑羊

  ·B·琼斯,一个私生子,出生于圣路易斯,在一家天主教孤儿院长大。十五岁那年,遇车搭车,逃往迈阿密。然后在那里的一家大型宾馆按摩师,男女通吃。五年之后,攒足钱,他踏上了去纽约的路。不是为了继续皮肉生涯,而是想去尝试一下真正向往的人生—成为一名作家!

  为了实现这个文艺梦,琼斯从一个办公室跑到另一个办公室,从一个故事写到另一个故事,也从一张床单滚到另一张床单。结果是,他依靠某位熟女相好朗曼小姐的帮助,终于出版了一部小说。可没人理睬,评论界视此为小白脸的额外酬赏,普通读者则根本乏人问津。于是,琼斯先生只能辗转欧洲,经年累月四处游走,坑蒙拐骗,出卖色相。饶是如此,他仍旧努力地写小说,即便结果仍旧是哑弹一枚,毫无声响

  前方的未来不过就是明天,一心想写一部小说的琼斯先生,其实已经把自己活成了一部牛逼的小说。

  并不复杂的故事,这部只有三个篇章的杜鲁门·卡波蒂的未竟之作《应许的祈祷》,却足以好看得让人心头一紧。

  1966年,卡波蒂毋庸置疑是当时美国风光无限的小说家,占据了各种电视节目时尚杂志,更成功赢得上流社会的青睐,尽享名望与财富之乐。不久他就宣布,打算写一部如同普鲁斯特描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法国上层社会那样无情地检讨美国富人阶层的长篇巨著,并拟定名为《应许的祈祷》。

  就像书里的那句话,“作为幻象真相”,卡波蒂或许真的将自己的成功以及上流社会的接纳,当作了他人生坚牢不破的真相。可实情是,当他在《时尚先生》发表了一两个章节之后,一夜之间,卡波蒂就几乎被他的富人朋友圈给驱逐了。此后,他在自欺欺人和嗑药、滥饮、滥交所构成的世界中不可自拔,才华被虚掷,痛苦却未尝减少。最终留下来的只有他号称已经写了厚厚一沓手稿的伟大小说当中寥寥无几的数页。

  然而这寥寥数页一如雷诺兹·普莱斯所言,“这薄薄的一本短篇小说在卡波蒂看来或许只是他壮志未酬迈出的第一步;但是在表达人类感情竞技场中,它们却代表了他最为辉煌胜利。”

  不论是有意的冒犯,还是无意的狂妄,《祈祷》里的三篇小说都具备非同一般犀利魅力。一个流浪汉般的主人公,从纽约、巴黎到威尼斯,辗转流徙令小说平添一层流动之魅。作为作家的失败与作为男色供应者的成功,也使得整部小说自然充斥着各种文艺圈的高端八卦和恶毒嘲讽—譬如他调侃贝克特与长相平常的古根海姆家族的女继承人的风流韵事,穷困潦倒的贝克特“脑子里不可能没装点其他什么”—同时又咸湿得恰好令人不觉寡淡。而最重要的是,虽然基本每隔三页就会有一次重口性爱描写,但卡波蒂努力想写的还是一个关于好孩子的故事。

  这个自嘲从小就会为了一块巧克力糖而出卖肉身的孤儿,其实一直给自己设置各种底线。做男妓时,只攻不受;虽然也想占古根海姆家族女继承人的便宜,可还是觉得自己的作品可以一夜大卖,于是“自负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傻瓜”;自以为是个床上浪荡子,原来是个腼腆大男孩,将自己的狗留给动心的女人手足无措可爱至极。

  因此,与其说这部小说是一本对于上流社会的“无情检讨”,不如说卡波蒂想写的是一个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受伤与受辱中,仍旧自觉不自觉地想要做一个好孩子的故事。琼斯未尝不想学坏,至少极度渴望成功,但他终究发觉,自己那一点混迹社会得来的小奸小坏,在他所见的那些闻人名媛那里,根本不值一提。

  真相并不存在,真相也不过是另一种幻相,“但幻相,作为一种无意间透露实情的骗术之副产品,却能攀上那些距离不可企及的绝对真理之巅更近的山峰”。我无法揣测卡波蒂本想如何设计琼斯的命运,但从仅存的三章来看,琼斯的作家梦果真能实现的话,也一定是因为他毕生都是一个失败的作家。

  换句话说,琼斯先生在苦咸现实里仍旧怀揣香甜作家梦的故事,其实正是这部小说的幻相。卡波蒂告诉我们的真相恰恰是,那些自以为是一头翻江倒海的黑羊的人,到头来反倒因为自己的金色蹄子而被赶在门外。

  《应许的祈祷》读后感(四):Decode the characters

  TC intended Answered Prayers as a modern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the story of a poor man who rises to the glamorous top of society only to be disillusioned with the people he finds there.

  The narrator, PB Jones, is somewhat autobiographical.

  The heroine Kate McCloud is based on a lot of women, including Ann Woodward, Pamela Churchill, Cappy Badrutt, and the main one, Mrs Harrison Williams or "Marvelous Mona."

  The gossip Lady Coolbirth in "La Cote Basque" is Slim Hayward, later Slim Keith.

  quot;Cote Basque" names a lot of names too, including Babe Paley, Gloria Vanderbilt, and the Bouvier sisters, all of whom were familiars of TC.

  The "Kate McCloud" chapter includes Tennessee Williams as Mr Wallace, a gay john, Katherine Ann Porter as Alice Lee Langman, a sex-obsessed gossip columnist, and Ned Rorem, who is not disguised under an alias.

  A later unwritten chapter included a real-life male courtesan named Denham Fouts.

  ut it's the two main scandals in "Cote Basque" that were the bombshells.

  The first is the 1955 murder of playboy Bill Woodward by his wife Ann, who got off with the help of his mother Elsie. Ann Woodward committed suicide after reading an advance copy of "Cote Basque."

  The other is a wholly fictional account of how Bill Paley cheated on Babe with a menstruating woman and was nearly caught while washing the sheets in the bathtub.

  TC was close to the Paleys and his veiled swipe at Bill's philandering pretty well destroyed the friendship and the marriage. The public humiliation of Babe and Bill Paley and Elsie Woodward (no one liked Ann) cost TC most of his high society connections just as he was spiralling into alcoholism and drug addiction. This and the exhaustion from In Cold Blood wore him down to death.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应许的祈祷》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