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5-16 12:4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精选10篇

  《商业创新设计》是一本由柴春雷 / 邱懿武 / 俞立颖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一):平心而论,是本有视野的书

  国内谈硅谷的设计思考风潮已经有些日子了,这类书也越来越多,基本都有看过。

  这本书的作者提了一个创新3.0的概念,将设计、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形成整合式的创新。正好验证了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整合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这本书给了一个很不错的视野与起点。可以作为基础读物,这也是我看到其他一些评论里讲学院风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确实是个好的开始,好的框架,平心而论,如果高校如今有这样的交叉学科教学体系,也很不错啊。像美学ceo是通俗读物有意思,吸引人;而设计师式认知则更适合做深入研究探讨的人且重心非商业;那么书更适合一些在设计思考起步的人,做深入阅读时,可以参考这本书后面的参考读物,来完善整个系统。

  另外,我觉得第二章的方法和第三章案例在交叉索引上做得不错,如果是电子版可能更方便。敲掉一分的原因是第三章的案例,基本每个例子我都在网上看了一下,如果能举一些更强有说服力的设计会更好,由于好的设计需要一个验证的过程,目前的案例猛一看很有想法,但还需要时间验证。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二):设计思考与商业新格局中的百家争鸣

  我一直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就像很多人说,苹果代表了设计,代表了创新,毫无疑问,苹果的产品确实很有设计感,但显然只是漂亮的外观就能代表苹果的成功。否则以前在工业设计上遥遥领先的索尼如今怎么可能输掉比赛。我们花钱请设计师来做作品,把外观和图都做的好看,这在互联网行业也是越来越普遍的事情。现在设计思考的书越来越多,有学术的,有理论的,也有案例的,显然大家的设计意识都普遍觉醒了,但是用什么保持竞争优势,我们总是含糊其辞:因为我们看到的总是成功的例子,但是成功的经验几乎都不可复制。于是才有了这个领域的神秘,引得一波又一波的人驻足围观。

  很多人都说,设计很重要。设计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本书里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设计与创新的关系的良好理念,确实几句话讲不清楚,第一章的全部篇幅都在阐述这一理念。但这是个非常大的话题,一本书还不足够讲得清楚。

  显然,这是一个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来理解和探索的新领域,国外已经好多企业型人士写过这个新领域的文章,尚未有系统体系,国内更是鲜有这个方向的专题总结。介绍里作者是浙大的,案例也好多来自浙大,作为国内第一个研究这一方向的一群人,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我反复看到书中强调的一个理念“设计是用手思考的过程”,对于一个新的交叉领域的探索,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百家争鸣。

  商业设计嘛,验证成功与否,我们有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看这个设计在商业实战中的成败。我感肯定没有谁(包括这本书的作者)能准确判断某个商业设计是否会成功,无从在这个设计投入市场并取胜或完败之前,判断是否它会成功。很多国外这类书籍举例都是显然已经成功或者已经失败的案例,已经给我的脑子里留下了固有印象,最开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最后一部分的案例集,让我有些小失望,里面多数设计并出自大公司,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市场检验,可能有些是获奖作品,但是真正的商业环境要比赛事惨烈。可是后来我扫描了作者他们做的网站后,看到了一些有趣的项目,突然改变了一些想法,这是一个验证未来商业成败的过程啊。诚然,经典案例会给人以说服力,但是你反过来想想,哪一个经典案例得到过复制?!甚至曾经的经典设计,在当今已成为了反面教材,比如诺基亚,比如柯达。

  总得来说,我感受得到这是一本用心的书,百家争鸣嘛,就没有是非对错,大家都发表一下不同的观点才是完善这个体系的最好方式。这是一个开拓眼界的时期,我想不到什么理由不去多看多读多思考。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三):巨大讽刺--本书出版就是对书名“商业创新设计”的讽刺

  2014-7-24更新

  我一年读很多本书,但没有评论的习惯,看到作者的豆油才想起来评论过此书,忍不住说几句。标题改为“巨大讽刺--本书出版就是对书名“商业创新设计”的讽刺”,原因如下:

  1、关于创新设计。本书的包装排版设计感觉就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很多图片图标跟内容没有太多相关性,很多商业图表没有相关解释,让人云里雾里,搞得成本居高不下,195页书(豆瓣信息上有误,写着236页)卖98元,这样的设计在商业上有意义吗?商业模式画布里的价值主张、核心资源和成本结构三项,只能说作者没提供或设计很差。

  2、关于精益创业。从作者自己写的评论中就可知,本书出版就是闭门造车,一点没有精益创业的精神,好意思在书里讲精益创业?

  --------------------------------------------------------------------------------------

  书里面讲的创新和设计,完全是堆砌词条,看了等于没看。设计部分讲了设计好处等,设计方法如探索、诠释、创想就几页纸,也没有展开,接着就讲精益创业和四步创业法里面的内容,基本没有原创;创新部分假惺惺写了创新定义和建议等,也完全是罗列一大堆词条。第二部分的工具也是罗列一大堆工具,没有使用说明和使用心得;第三部分的案例,每个案例就几页纸,由于作者书里前两部分没有独创的理论,所以案例部分基本也是堆砌词条,把设计方法如探索、诠释、创想简单解释一下,有点牵强附会。

  前面好评的几个都是托吧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四):本书背后的故事,一本书,一段研究生生涯的故事。

  从12年3月到14年4月,这本书的筹备和修改、排版、校对、出版经历了整整两年时间。故事大概是从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的,我一直想在毕业的时候能有一本有点深度的成果,曾经想过要不出本《30天教你如何拿红点》,也想过出本《设计思考》。一直都都停留在玩笑的阶段,并没有去实践。

  1.本书的萌芽

  那时候,我自己和几个同学在做一个网站平台FOUND+,模仿Quirky的。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我相信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互联网会改变我们传统设计的各个环节,并会颠覆从设计到商业的流程。我向同学们介绍了KickStarter、Quirky、Fancy、Pinterest等等商业模式。希望同学们不要为了用户体验而交互设计,跳出专业的局限,先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用户体验。

  2.被入侵的设计学院

  那个时候有一本书对我启发非常大,《商业模式新生代》亚历山大博士借用设计的工具、方法和流程去全新的展示商业模式的构架。恰好,我看到2009年《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设计学院30强中,居然有7所商学院。

  我突然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商学院的人开始入侵到设计领域来了,他们开始谈设计、重视设计、利用设计,而我们设计界人也应该要探索从设计到商业的话题。在国际上有DMI(设计管理)的组织,但在国内,大部分人理解设计和商业的关系都只是上下游或产业链或跨领域的关系。我的嗅觉开始对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我个人也想从设计跨界到商业领域。

  那段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国际一流商学院的资讯,发现以罗特曼管理学院罗杰·马丁教授为代表,几乎在MIT、哈佛、伯克利、西北大学、斯坦福、INSEAD等一流的商学院中,总有一个学术代表教授在研究设计对商业的驱动。

  3.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迭代

  这门课结束了之后,我一直在总结整理,设计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从商业模式设计到互联网产品设计,再到运营的学习和教学过程。除了理论,我一直在推进自己的项目,跑代工厂,搭建电子商务,可以半年后,我放弃想模仿的Quirky。这期间不是设计出了问题,而是很多很多设计以外的事情搞不定。

  现在回头看来,一个好的设计并不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商业,成功的商业模式中设计只是重要的一环而已。任何事情、项目、人都是有时间属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的商业模式设计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证明其意义:

  1.从咨询和研究的角度,利用模式工具去重构、研究分析、总结、获取灵感;

  2.对于创业项目来说,商业模式的设计,就好比技术一样是不断迭代的工具,借用这样的工具可以让团队发展方向、战略更加清晰,团队对项目发展在宏观人有统一的认识;

  4.半年的瓶颈期

  从准备课件到上课,再到指导作业,这对我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但是,我不满足于只是做一本像国内众多设计书一样堆砌的低质量书籍。但是,从我开始去整理从设计到商业的整个体系的时候碰到了很多的困难。经常卡在一个节骨眼上,无法有进一步的进展。再加上平时杂事太多时候根本是不可能静下心来写东西的。

  5.2013年春节,闭关一个月。

  每年回家过年对我来说都是思想上休息加油的阶段,早在2009年的寒假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了繁体版《為什麼你的公司生產不出iPod,设计思考是关键》这是日本教授写的关于设计思考。也是我对设计思维的启蒙。在2011年寒假一字字看完繁体版本《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后简体中文版本 IDEO,设计改变一切),看得热血沸腾。开学之后给实验室同学做了长达4个小时的读书报告。

  13年的春节,我运了一个大行李箱的书回家,这些中不乏我已经第N次阅读的。闭关期间我基本上的每天从中午12点起床到半夜3点的节奏,在墙上画了一张大大的脑图,一步步具象框架和每章节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月后,框架基本定型。

  6.高速撰写

  到了年后回校,拉上能写手立颖,花了2个月的时间写了3W多字,在和华章图书杨兄的沟通策划后,发现我的思路有点太专业。所以那时候我们决定兵分两路,我写专业书,早期名《设计驱动创新》,立颖写畅销书,早期名《大设计》。

  一写就又是半年,期间很多的同学帮忙,曹瑜、哲宁、念欧、李冰、南楠、浥晨等等,帮我整理思路、设计工具,整理作品案例。

  7.挫折

  十月份,先把促销版书《大设计》提交给出版社初稿的时候,受到极大的打击。杨编辑明确的指出我们的积累还不够。这样书无法出版,巨大的打击。可能是第一印象的缘故,《 设计驱动创新》就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着急的我又联系了华中科大出版社的林航编辑,她给了极大的鼓励,促使我继续完善《 设计驱动创新》,而原计划的《大设计》因为时间关系夭折中途,于是选择了折中方案,融合两书。不过,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大设计》里面的内容大部分内继承下来完善,预计15年会推出。

  8.成稿定名

  书名让我们讨论很久,《商业设计》、《商业创新设计》、《商业设计创新》、《设计驱动创新》、《设计力创新》、《设计管理》、《设计3.0》,这些名字都模模糊糊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以设计思维驱动的商业创新设计。最后在11月份时候,响应路甬祥院士的“创新设计”理念,在他答应作序后,将书名定稿《商业创新设计》。

  9.排版和印刷

  本书前后经历了十几个版本的迭代,从里面的图片、图表、icon、版式,所有的设计都是我一页一页PS、AI、ID的。我对印刷和排版有极大的洁癖,我容不得一点小BUG。在交稿重新排版期间,和出版社有了较大的争议,我不管的坚持我要的排版方式,但是排版尺寸的改动和压缩页数减少成本。中间和出版社磨了好多次,终于基本上被我坚持了下来。

  10.在线平台

  书的迭代不可能很快的,畅销的周期也不会很长。所以,我配合书本搭建了 www.chuangxinsheji.com 官网,将一些书中没有展示清楚和完整的东西通过互联网去更新,其实第二部分的设计工具在官网上都能下载到画布。

  11.要感谢的人

  这本书是有柴老师牵头,汇集好多人一起模式商业设计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的老师、同学、学弟学妹,实验室的同学。太多太多人了,由于作者数量的限制,不得不限制住了人数。通过本书的战线,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待设计。同时,写写对设计一些思考和看法变成业余的爱好,可能还有很多的设计教育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希望能本书能给设计师、管理者、投资者对设计的带来新的的认识和启发。同时也期待,下一本书,更加通俗版本的设计书。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五):我只是路过的学弟,大家请无视我

  话说起来认识邱师兄还是在大一的下半年,作为我们社团的代表和邱师兄的团队合作一本毕业生纪念册。虽然当时也没有十分用心参与这本纪念册的设计(只是在拿到样本后做一些后期的小调整,文字修改= =)但是当时的已经为工业设计的魅力惊叹。原本简简单单的几张图片,几段文字,在不同的形状,色块与色彩的搭配下居然能展现出如此的光芒着实令人大吃一惊。所以当时对于邱师兄以及他的团队是满怀崇拜之心的。

  可能从小就是一个“脑部多动症儿童”,整天喜欢做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即使现在在香港念医学工程的phd貌似仍是如此= =成天想象着我做的scaffold 如何与cell相互作用,如何调节cell fate,如何...如何...虽然最后大部分都被证明是空想。。。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选专业的时候应该也有报工业设计的念头,不过是因为感觉是个“冷门专业”还是什么原因。。。而且感觉当时应该和邱师兄聊过,估计本人天赋不够没有被师兄建议加入工业设计大家庭吧哈哈(如果记错了希望邱师兄不要怪我。。)

  今天也是偶然来到豆瓣看到了这本书,虽然还未读过,但是作为一个ym着邱大神的学弟,我还是无耻地填了力荐哈哈,其实觉得世上估计没有一样东西适合所有人的品味吧,以专业内的例子来说现在医学工程做的很多工作也都是patient specific,可能另一个相同症状的patient就需要完全不同的therapy condition。设计当然也分好坏,对一部分人来说合适的可能就不适合另一部分人,一些人觉得很有新意的另一些人可能就说这我早就想到过了。人生亦然(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脑中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来= =)

  最后还是希望送上自己的祝福,祝邱师兄能继续走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加油。其实比起读书我貌似更喜欢一些实物,希望下次有机会能亲自体验邱师兄的作品吧哈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商业创新设计》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