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22 21: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经典读后感10篇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一):萌萌哒村上脑洞已开大

  首先,这是一本消遣读物,非常适合烦躁压力大的时候阅读。当然,也适合在挤地铁的时候读。

  其次,这还是一本严肃的科普读物,因为什么西默农啊,什么长岛茂雄啊,什么《寡居的一年》啊,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从来都不造这些文艺东西啊。。

  最后,大桥步的插画简直是要萌哭我了,配上萌萌哒村上君的自言自语喜剧效果已然明朗。不过村上的散文集果真不是高冷挂的,我甚至感觉得到他身体里的小逗比蠢蠢欲动。哎,其实有时候我脑洞也是这么大,我是不是也能成为小说家呢?

  我特别喜欢每篇文章最后的tips,好像他总能从日常生活里发掘出一些东西似的,比如发现山手线的线路图是灯笼椒的形状,还自问自答:你知道么?比如买了一条印花头巾不知怎的心砰砰跳,这简直不是高冷成功人士应该有的行径!明明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萌物TAT

  而且他的很多观点也是新奇有趣,比如他认为开手动挡的女性魅力四射,觉得她们飒爽灵巧拥有明确的目标清晰视野,是人格独立坚守自己人道路的人(嗯,开自动挡的姑娘啊喂!你们哪里够格做村上君的粉丝~~);再比如说他喜欢人数少的派对,听莫扎特小曲,喝着葡萄酒,然后听穿晚礼服女子(还是中年女子)讲-鸵鸟的饲养方法!这是什么路子?我觉得生活中有这么一个人跟你这么说话简直是太有趣了!

  哎,最后我只想说:村上君,我也想尝尝鳄梨天妇罗盖饭,那是什么味道呀,是否有机会和你一起品尝呢

  :我好喜欢那些插画里的女子,都是用眼睛余光瞧人的,有的还露出了Nipple呢 后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被包裹进鱼里的鱼型人还有鳄梨人 看了之后心情莫名变好!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二):很轻松的一本书

  以为是随笔,所以内容都是很轻松的,有些段子不禁让人哈哈大笑,当然,我想这不仅是村上村树的奇妙故事同时译者功不可没

  以前觉得随笔是不大有意思的东西,不像小说可以跌宕起伏惊险刺激,但是读了这本《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之后刷新了以前的想法

  大萝卜有大萝卜的故事,难挑的鳄梨有事另外一个故事说实话,我倒最后一个故事才记得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有点难记啊。

  书里面有好多村上喜欢的音乐美食啊,我记录了一部分打算在周末边放音乐边尝试烹饪一下。比如难挑的鳄梨里面,说到的沙拉:黄瓜洋葱、鳄梨拌匀,浇上姜汁沙拉酱。不知道姜汁沙拉酱是什么味道,不过听作者描述的,真的很想尝试一下。

  还有还有,作者在吃樱桃的那个士兵那个故事里,提到的普希金的《射击》竟然不告诉我们结局,是在是让人难熬。

  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本随笔集呢~推荐~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三):你好黑暗,我的老朋友

  这是一句歌词,来自于美国影片毕业生》的主题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原文为:“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其实,我从未听过这首歌(自然,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我却很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以及它独特意境和味道。只是后来似乎又忘了。确切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似乎再没有想起过它。

  直到昨晚,读村上春树随笔集《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其中有一篇文章《你好啊黑暗,我的朋友》。读到文章标题的那一刻,有一种强烈似曾相识的感觉,却怎么也想不起这熟悉感从何而来。村上在文章里写道——“从前地铁银座线的列车在停靠车站前一定会突然熄灯,乘客大约有一秒钟被抛在黑暗中……每当变成漆黑一片时,我便独自胡思乱想:是啊,在人们即将抵达目的地之前,总会深深的黑暗前来造访。随口就哼起《寂静之声》开头那句‘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来。”

  至此,全都想起来了。就是那首歌,在让我因此而知晓它的那篇文章里被称为《寂静的声音》。那篇文章也叫《寂静的声音》。我记得,文章作者说这首歌有着“紊乱无序的幻觉般的歌词和意境”,而她却对它“顽固地、不动声色地喜欢”。她说,歌声让她“仿佛看到一个懵懂无知女孩踽踽独行狭窄清冷小巷,前面是没有尽头的黑夜”。与这首歌混杂在一起的,有年轻迷茫,还有一段带给她太多痛苦屈辱情感记忆。某个深夜,当她在街角又不期然听人哼唱这首歌,刹那之间泪流满面。(对这些文字和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我竟然会记得这么清晰。而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成天丢三拉四,却对某些细枝末节有着惊人记忆力。)而我心里的某个角落,也在读到她这些句子的那一刻流下泪来。我知道,她是在歌声中听到了自己内心茫然和深深的无助,而我,则分明也在她的文字里读到了自己萧索难言的心情。我清晰记得自己把这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粘在了剪贴本上,之后曾又反复地读。那个时候,我似乎正深陷于某种类似于“darkness”的状态之中,挣扎着,找不到出口,于是,那些描述这类状态的文字便成了我寻寻觅觅的药物——我想从中找到治愈的力量。当然,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而我也真的很久都没有再想起过名为《寂静的声音》的这篇文章和这首歌。并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对于文章的喜好完全变了口味。毫无疑问,我现在更喜欢的,是类似于村上随笔里的文字:平淡平和安静从容快乐,有趣。或许,这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代表我现在的心境。文字不再是我的药,而已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水和空气;我也不再寻寻觅觅,只是一路走,一路东张西望,遇到好的,就留在身边,和它朝夕相伴。无论生活还是阅读,似乎都平淡琐碎波澜不惊,可我却深深迷恋其中的滋味。我甚至早已想不起还有一个英语单词叫“darkness”。

  是村上重新唤起了我的记忆。再想起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从来没有过坠入类似于darkness状态的经历,我是否有能力品出当下生活的真味?还有,如果从很年轻时起就只喜欢村上这类文字,我的人生会不会太无聊啊?我忽然意识到,从某种程度或角度,就是那段近乎自虐的日子不知不觉锻造(或亦可说是孕育,反正就是类似的意思)了今天我自认为拥有的性格中的一些美好成份,比如淡定坚定,还有内心的安静。

  村上说,如今地铁银座线列车已被改良,停靠车站前的短暂黑暗不复再有,可他“不知为何很喜欢从前那个样子”。

  我想说的是,我真的好喜欢这句歌词——“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虽然,要意识到黑暗原来也是我们的朋友,似乎真的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可是,深深的黑暗之后才会有迷人的黎明,就仿佛冬天对春天的孕育,不是吗?

  还想把这首歌送给我的朋友。她现在无疑正处于某种艰难之中,就是那种“darkness”的状态。我想跟她说,所有的淡定和从容几乎都是劫后余生,而不是天生。所以,她也一定可以获得。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四):对于第二本村上radio的一点心得

  书名:村上春树: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村上radio

  作者:村上春树

  插图作者:大桥步

  译者:施小炜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16日

  出版:南海出版社

  出品:新经典文化

  我本科硕士毕业论文都是写村上的,这些年也一直都在关注和村上有关的书啊访谈啊获奖啊什么的,村上给我的印象始终表里如一大男孩,有些害羞,但相当闷骚,小小的个子,毫无自信羞涩的脸(从访谈和写真中可见),低低的爱(参见《私语书》中黎戈对摩羯男契科夫的描写)和在文字中思量人生、孤独暴力体制啊啊(从《1Q84》等书和耶路撒冷文学奖领奖辞中可见)。

  若把村上的作品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录生活琐事心事的清散文,另一类是心系人类社会的严肃小说(仅为私人分类,无理论依据)。毫无疑问,这本书属于前者。早年上海译文貌似也出过村上radio的散文集,还有南海前几年出的荒芜心绪这种短篇集。既然写作对象是生活琐事和心事,就必须来好好思量村上春树的“性”观。我们知道,早期村上的作品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就被贴上了“小资”“色情”等标签,对于这一点,村上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大意)如果这些日常性生活的描写都成了色情的话,那你们大家的性生活都是什么样子啊?用他在领奖词中的一句话说,即:I'm a story teller,and the duty of a story teller is to present the truth to the public. 这句也是大意啊,原句我不记得了,也没有去复制,大家可自行查证。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村上这本书的大萝卜和鳄梨其实是两个短篇的描写对象,其中大萝卜那个故事让我噗然嗤笑,他只是想呈现这样一个故事而已。联想到另一本radio的双胞胎姐妹那一篇,他也只是想呈现他的“性”观而已。

  评论想写的实在太多,但是因需要查证和引用的部分太多……待日后慢慢补充罢。

  一句话结束这个评论吧,虽不是严肃小说,没有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忧虑,但是能从中窥见村上春树本人的想法和日常细节,不失为一本有趣的读物。

  以上。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五):像是被可爱的海豹强吻了脸颊

  村上先生是我仅有的几个可以说出:“他写的书我可都看过”的作家。当然要是严厉地一本本审核的话,也并不是“每一本”,只能说是“几乎每一本”,但是“他写的书我可几乎都看过”就没有气魄了,姑且就对那几本漏网之鱼视若罔闻吧。

  这本书是作者在《an·an》周刊上一年份的随笔连载,具体是哪一年呢,在《月夜狐狸》中说是2010年(P115注)。相较于读的上一本随笔集《朗格汉岛的午后》中年富力强的村上,写这本集子时的村上先生已经过了耳顺之年(村上先生是49年生人,竟然是共和国同龄人^___^)。林少华先生说村上春树小说的主题大多是现代高度工业化下的社会中,人作为单独的人找寻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的边缘人,或者即使不是边缘人,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自身积累问题。而面对这样的主题,阅读体验虽然可说是奇妙无比,像是历经一遍又一遍现代都市传奇,但究其本质,用愉悦度来评分的话,恐怕并没有那么轻松。也许是这个原因,村上先生的随笔反而大多都很轻快,读来常常忍俊不禁。村上先生的幽默是一种“软”幽默,有点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意思,就拿头一篇《蔬菜的心情》来说吧,古怪老头说:“不追求梦想的人生,就跟蔬菜一个样儿。”本来很励志的一段话,听的小男孩却反问道:“可……那是什么蔬菜呢?”虽然村上先生只是复述电影的情节,在我读来却像他原创的一般。之后他又点睛似得做了总结:“要是有人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不追求梦想的人生,就跟蔬菜一个样儿’,只怕我会忍不住想,果真如此吗?细想起来,蔬菜其实也算得上种类繁多,当中一定会有形形色色的蔬菜的心灵,形形色色的蔬菜的情由。倘若从一颗颗蔬菜的角度出发去眺望世间万事,(有时)就会不知不觉陷入沉思:自己此前作为人类的生涯究竟算什么?不分青红皂白,轻忽傲慢对待别人或事物,这样可不好哦。”既契合了自己小说一贯的主题,又欢脱得像是饭桌随性玩笑

  村上先生的又一绝活是比喻,在中文圈子里的作家里比喻用的让人忍不住赞叹的当属钱钟书先生,钱先生的比喻是博学的比喻,是把鲍小姐说成是“部分真理”的比喻,而村上先生的比喻是孩童般的比喻。在《海豹之吻》里,村上先生这么说海豹油的腥味:腥得就像“早晨睁开眼一看,身上骑着一头大海豹,怎么推也推不开,还被它强行撬开了嘴巴,伴着温乎乎的口气,把湿漉漉的舌头使劲伸了进来”。(P144L2)这么一说,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只大海豹,冲你吐出了舌头。

  聊村上先生的作品当然也少不了音乐,读倒数第二篇《June Moon Song》的时候,我恍惚觉得我以前是读过的,也许可能是之前随便翻的时候顺便看完了。前女友的英文名字用的是Jane,我查了字典才知道June用作名字的时候和Jane是一个字儿,所以也没管是不是女用名,就给自己用了这个字儿。冷不丁看到这个字儿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接着往下看最后一篇《威尼斯的小泉今日子》,读到了这么一段话:“人们有时会把内心的哀痛和辛酸寄托在音乐上,以免被那份重荷碾压成齑粉。音乐便具备这样的使用功能。小说也具备相同的功能。心灵的苦楚与哀痛虽然是个人的、孤立的东西,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又是可能与别人分担的东西,是能被悄然编织进共通的辽阔风景中的东西。正是它们,把这些告诉了我们。(P208L15)”前女友经常问我读小说有什么用,那时候要是读过村上先生这段话就好了,就能够用她也常听的音乐做类比:“就和听音乐一样,为了不被生活中的破事儿压成齑粉吧”

  :看到“齑粉”觉得有点眼熟,想半天记起来是小时候看过一个和范仲淹有关的成语,叫“划粥割齑”,当时光顾着想什么粥能被划成四块了,没留意还有个齑呢。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六):村上教教主的亲民时间

  读村上已经成了某种习惯,只要村上出新书,一定照买不误。与其说喜欢,不如说村上于我,已经变成了习俗一样的东西。就像是春节,早没了孩子似的兴奋劲儿,可要某年心一横真说不过,也还确实不是一跺脚那么简单。在放弃的同时,总会觉得另一种空虚蓦然升起。

  村上的小说从《1Q84》起,就读得索然无味,也许不是村上变了,而是我已经不可逆转地跨出了村上教所圈定的范围。即便如此,隔一段时间,我还是会拐回来,将自己浸泡在村上的语境中,也可能是怀旧,像见到村头那棵老树似的有种莫名的温暖和亲切;也可能是让向前跋涉的自己退回来,休息一下。这时的村上,文字里有种massage般舒缓迂回渐生暖意的治愈功效。

  村上的随笔尤其如此。短小而任性。亲近感和疏离感共生,给人的感觉类似一个贴得很近的背影。看似口无遮拦而其实字斟句酌。

  村上的随笔一直都很有趣。所以,读村上的随笔一直都很轻松——这似乎应该是天下所有的随笔赋予自己的使命吧。村上的随笔尤其如此。

  一直以为,村上的小说具有一种“猫性”。如果见过猫沉思的人,大抵可以理解我所说“猫性”,猫的若有所思往往极其专注,看起来也极其深沉,予人一种在思想的湖底不慌不忙毅然前行的深刻感,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猫君其实什么都没想。村上的小说也是如此,看似很深刻,但也只停留在“看似”而已。村上小说于我而言,真正的价值在于他所构筑的那种荒诞不经,那种如在一扇变形的玻璃窗前探察外部世界的窥视感。说村上的小说具有这种“猫性”,只是我的直观感受,并不想说服或者影响任何人。

  但随笔就没有那样非要琢磨出个一清二楚的必要,一眼望得见底也是一种魅力

  村上的随笔很饶舌,叽哩咣铛就是一本,看起来很多,如村上自己所说,“量产一批”就是几十篇,可仔细读来,却似乎也没说什么。但村上随笔的魅力在于,一向冷峻低调的村上,突然摆出一副要和读者掏心掏肺的架式,这个样子,想要粉丝们不买账都难。村上又出随笔了,村上教教主的亲民时间又到了,信众们怎能不奔走相告呢?霍霍!

  虽然教主会一如既往地叨叨踏入文坛之前和之后的林林总总,在希腊的林林总总,在意大利的林林总总,听音乐的林林总总,跑步的林林总总……尽管在他之前的那些游记里,在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在他的各种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随笔里都以各种角度,各种幅度仰拍,俯拍,全景拍,中景,近景,大特写过,但我还是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宛若抚平褶皱地读过去。然后,在字里行间,寻找全新的蛛丝马迹。哇——教主原来有信件拖延症;教主原来开的是敞蓬车,而且换了三辆;不喜欢太宰治;没喝过焦糖玛其朵;迷恋过小泉今日子……

  然后,满足地咂着嘴,合上书本。

  也许这就是治愈的力量。

  村上的文字里有一种不温不火,不轻不重的治愈的力量。绝不写什么举足轻重的事,即使会有争议,也会先在脑门贴上“一家之言”的声明,总结起来,无非是吃穿用度,和小怡情。他的文字也永远摆放在合适的温度里,以及合适的湿度里——你不会被热情地烫到,也不至于被冰到手;既不会搞得你浑身湿漉漉,黏腻腻,也不至于就干到嘴唇皲裂,浑身皮屑飞扬。

  对村上的文字,早已没有了惊艳之感。是啊,即使面对世界排名第一的美人,看个十年下来,也总归会相看两厌了吧。但教主的文还是能习惯性地一路看下去,就像是在走一段熟到不能再熟的路,全部的路灯被顽皮的孩童打烂,也终归能摸黑走下去。路,还是那条路,不会在一夜之间有什么改变。村上还是那个村上,十年之间也几乎说不上有什么大到了不起的改变——至于这一点,还真是不知道叫人说什么才好。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七):村上春树竟然是个萌大叔!

  村上春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大萝卜我吃过,和排骨一起煮汤,味道不错,可是鳄梨是什么玩意?大萝卜和鳄梨又有什么关系?莫非可以一起煮了吃?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要了解其中奥秘,只得翻开书。

  原来是本随笔集。村上自写完《1Q84》后,准备写点随笔,就接下了《an·an》杂志的邀约,重新开始写那个叫做“村上Radio”的专栏。从专栏名字可以看出来,主题十分松散,不讲跑步,不讲旅行,不讲某个城市,不八卦,不历史,只要是村上写的,什么都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写这样的专栏可真舒坦呐。

  不过村上君却说,“随笔难写”。为什么难写呢?相比小说和翻译,随笔既不是本行又不是兴趣所在,面向谁,何种立场,写什么,都是问题。“哎呀呀,到底该写什么好呢?”这样一个问题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篇随笔。在这篇叫做《随笔难写》的随笔中,村上说他写随笔有三个方针:第一是不具体写别人的坏话,第二是尽量不写自我辩解和自夸的话,第三是避谈时事话题。但是你往后继续翻,没过多久他就破了戒,在《Anger Management》这篇文章里大大的吐槽了二十年前和某企业家的一次交往,尔后在《奥运会好无聊?》里则忍不住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一己之见”。我一边看,一边乐,村上叔还是管不住自己的笔吧,哈哈哈。

  话说这本书可乐的地方太多,有时候我忍不住想,村上老师难道是和菜头变的?这当然是我信口胡说,不过随笔里的村上春树真是一个萌大叔。嗯哼,这句话他老人家大概不会自己说出口,因为他专门有一篇随笔谈到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把年纪(也60多了吧),但绝对不管自己叫‘大叔’。”“若问什么缘故,那是因为当一个人自称‘我已经是大叔啦’的时候,他就变成真正的大叔了。”虽然已经是大叔,但也不能自暴自弃,村上大叔是这个意思吧。

  在《写不成信》这篇文章里,村上君透露了他的拖延症,小说可以每日每日写下去,日记和信却总是没办法,总是想着“呃,等明天再说吧”,于是三天、一周、一个月也过去了,信终于还是没有写。这样大大感慨了一番之后,文章的结尾,村上淡淡的说,“眼下就有五封必须回复的来信堆在我的书桌上……尽管这样,我却扭头不顾,仿佛是为了确保自己的不在场证明一样,在写这篇无关紧要的稿子。真没法子呀。这是怎么搞的呢?得得得,等明天再说吧”。

  整本书,村上都是这种口气,有意无意的卖着萌,说说他对于某种观念的看法,谈谈近来干了什么事,从住酒店讲到开车,从穿西装讲到吃牡蛎,从读书讲到鳗鱼店里的猫,一切都无关紧要,但一篇一篇读下来,又觉得有意思,一方面当然是对村上私下里的生活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村上在细碎的文字里展示了对生活的耐心,还有那难得的情趣。村上君没有直白的说,唔,要做个有趣的人吶!但他分明在告诉我们,活的有趣多么重要。

  最后,让我们回到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这两个短语分别是两篇文章的标题,放在一起,除了好听并制造某种悬念外,并没有特别的意思。《大萝卜》里村上复述了一个《今昔物语》中的古怪故事,很值得讲给你听:一个进京赶考的男子半夜赶路,情欲大发,与田地里的一个大萝卜进行了美妙的交合,结果萝卜地主人的女儿因为吃了这个萝卜竟然怀孕了,后来男子飞黄腾达,回到这里时听到了这个故事,便和那萝卜地主人的女儿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嗯哼,我现在说村上春树是个萌大叔,你应该不会反对吧。

  .对了,鳄梨到底是什么东西?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八):“不要脸”的老头

  应该是高中的时候,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只模糊的记得腻歪歪的青年,估计读了几十页之后不了了之了。然后每次听到村上春树这个名字,都有一种恐惧感。因为看不懂他的书。

  在豆瓣看到了这本散文的介绍,名字起的倒是蛮有趣的。买来放置了一个月,心理还是有些发憷。终究还是打开读了。结果用了一个下午,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期间被逗笑好几次。一边还骂道,”这个不要脸的老头“!

  散文中,他表现的不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文化人的样子,而是一个有些羞涩,爱喝啤酒,烤牡蛎,喜欢美女,喜欢跑步,注重健康,幽默,不太自信的老头样子。完全颠覆了我想象中作为一个世界闻名作家的样子。作家不是都应该愤世嫉俗,不修边幅吗!

  看到了他真实的样子,反而对他的书更感兴趣了。以后会试着看看。

  看到他说到读书的时候,图书馆进新书了,他请求老师把书本的外皮给他,他就算是闻着书的香味也是极其满足的,而且他在年轻的时候,阅读量是巨大的,少有人比的。所以,想学会写作,巨大的阅读量是必须的基础。

  印象较深的,他喜欢跑步,啤酒,烤牡蛎;雌的多春鱼比较好吃;做梦都是油炸毛毛虫啦,熊猫排骨饭啦;直接喝下极其腥味的海豹油,为了健康,被当地人都佩服;还有,边吃着用军帽装着的樱桃,边面对决斗,结果对手因为这份淡然,决定放弃决斗;一个高中每年邀请同学们推选当年最佳书本的作者来学校,学生们都很喜欢读书,但是大部分目标都是在理工和医学上,因为他们知道当时资源匮乏,需要实用的知识才能更加改善当地的情况;一个小岛每年都会邀请他;他面对美女的请求,一个个的签名而且亲脸颊,哈哈!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九):随性到“恰到好处”的村上春树

  我本来打算以“好色的村上春树”作为这篇书评的名字的,还颇为自得于能想出这么个诱人的题目,但是盯着它想了好久,觉得《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里的村上好色不假,但不仅好色,还好酒、好美食、好慢跑、好音乐以及好谈好色,光说好色太单薄,而且更关键的是,村上的好却好得“恰到好处”,比如他说自己不喜欢签名,但却对一次在西班牙举办的签售会回味无穷,原因是读者中有不少女孩子,不仅要签名,还要索吻。面对这种无疑会延长活动时间的额外要求,村上假装很矫情地说自己很“无奈”地起身亲吻,然而立马笔锋一转,又否定了活动举办方“时间有限,不要再吻”的声明,以“身为一个作家,我得恪尽职责”的借口,有求必应,一直亲到最后。村上“炫耀” 式地讲述了自己的这段遭遇,还不忘“拉仇恨”地来上一句“大多是窈窕美女哟”,但写到这里就不写了,“罢罢罢,这话还是就此打住吧。只怕要被世上的人讨厌。”“狡猾”的村上比谁都知道,写到这里“好处”已经占尽与写尽,再占再写就真要被世人讨厌了,而且还收到了引而不发、欲盖弥彰以及余音绕梁的效果。对此,读者恐怕也只剩下艳羡,感叹这老家伙还真够坦诚和可爱的。所以,单用“好色”来限定村上,又怎么好意思呢?于是思量再三,换成了现在这个标题。不过如何解题,我先不急着说。

  作为世界知名的小说家,村上极少涉足小说之外的体裁写作。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怕那些平时积累起来的小知识、小插曲、小记忆、小感想之类被随笔之类的形式漫不经心地抛出去,轻易地挥霍掉了,而原本这些材料是可以放在小说里派上更大的用场的。在这种表态中,无疑有一个体裁的等级观念,恐怕诗人、散文家看到了要不服气,但对于一个小说家而言,如此看重小说对读者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村上到底还是“量产”出了一批随笔在日本《an·an》周刊上连载,并将一年的成果结集成了这样一本名为《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的随笔集,虽然与他的小说创作相比,加上这批成果也依然微不足道。如此出尔反尔,是因为写完了《1Q84》的村上,为此小说积累的素材,还剩下来好多边角料没用上,就此扔掉怪可惜的,于是就一股脑儿地用随笔的形式抛给读者了。但读者先别急,村上不是向大家扔垃圾,他说他这个啤酒公司即使生产乌龙茶,也不会偷工减料,还是要以“村上的方式”尽心尽力生产出全日本最美味的乌龙茶。反正好话都被他给说完了,不仅说了,做得也真不赖。也许这就是村上的味道。

  村上的尽心尽力,在我看来,体现在了他的态度与感觉上:他是以写小说的态度和感觉来写这批随笔的。不过与小说写别人作主人公不同,这里直接把自己请到了舞台的中心。主人公村上的性格在各个短篇的轮番接力下挺鲜明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他不具体说别人的坏话,不自我辩解和自夸,也避免就时事政治问题表态。总之就是恰到好处,就是不激烈不绝对,就是在上述条件下追求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宽松随性地状态。所以,他讨厌签名,到了非签不可的时候也就高兴地签了;可以在全世界所有的神面前宣誓说论喝啤酒,瓶装远比灌装美味,但“不知不觉就败在了现实的便利性脚下”,在家里却几乎只喝那种一拉就开的灌装啤酒;虽然觉得别人在翻译时的错误特别刺目,但即使遇到事关主要故事情节的重大误译,也只能做到悄悄告诉编辑,而不大声说出来;羡慕美国画家奥基夫的特立独行,即使接受了以生产菠萝罐头驰名天下的食品公司的邀请来夏威夷免费度假,却最终就是没有按照交换协议画出自己不想画的菠萝广告画,但村上却认为自己若是在相同的处境下,只怕会前脚来到夏威夷,后脚就把菠萝画好,然后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种一面发觉“好像不大对头嘛”,一面又认为“算了、由它去吧”的知行方式还真是充分暴露了村上“不适合闹革命”的性格,但话又说回来,村上不是不讲原则,只是在可讲可不讲的情况下尽量随性罢了。“恰到好处”的哲学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在投资拍摄雷蒙德·卡佛小说一事上戏耍了他的“铜臭熏天、胸无点墨”的日本某企业就一恨二十年,从不踏进这家企业的店铺一步。

  村上随性到恰到好处的状态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表现于文字之中。读这本随笔集,每每惊叹村上把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太好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译者施小炜先生)。就像一部精美的电影,似乎某句台词就是天生该有其中的某个人说出来的一样。村上在书中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写作时“心里只惦记着这么一点”,即“反正就拣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如此放弃预设读者反倒能“写得更为自然”。于是,在这本书中随便一找,就能看到写得自然的例子。如在《美味鸡尾酒的调法》中,从调制鸡尾酒,写到《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又一下转到开始谈性爱,说了两句打住了,“算了,不说啦。”然后又自语了一句:“我在说什么来着?啊,对了,是说鸡尾酒。”又如《一人份得炸牡蛎》,写到结尾的时候,把馋虫写出来了,于是“哎呀呀不行啦,这么写下来,忽然无比想吃炸牡蛎。好为难哪。”文章戛然而止……

  据说《an·an》是一本女性杂志,相信如果有关于这本书的签售会时,会有更多喝过村上牌乌龙茶的女性读者想着不仅要签名,还要索吻吧。这下老头儿可能更得意,但是身为男性,我们也羡慕不得。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删节版首刊于《文学报》,此为完整版。)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读后感(十):还没有完全看完,但中间的某个翻译想问问大家意见

  书只看了1/5,但已经被村上灵动的想法和幽默的表达吸引了,很适合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上几篇散文,回味当中村上眼中“古灵精怪”、描写得细致入微的身边事情。

  但是读到《所谓“Meet Goodbye"》一文中,关于长岛茂雄的一段翻译,却深感费解:”比如说他在当总教练期间,回应采访时曾说过:‘我信赖球员,但不信任他们。’当时我只是觉得‘又在说莫名其妙的话啦‘。然而时过境迁,我处在类似的角度,才实实在在地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微妙差别。如果不信赖周围的人,事情就不可能有所进展;但若是信任过度,有时反而于人于己都不利。这话很有道理。“

  自己倒是觉得这段,把信赖和信任二词的位置互换,会来得容易理解和通顺。信赖不是更深层的信任么?看这段的时候相当费解,所以来问问大家意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