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48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清玄美学三书系列是林清玄关于“生活美学”“人生美学”“情感美学”的清澈感悟与优美描写。
对于美学,很多人都认为是非常阳春白雪高山仰止的,但是,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生活美学的概念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了。
摘一段知乎网友对生活美学的理解——
生活美学是什么?生活美学是现代人所热捧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人在生活物质基本满足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国人对心理这一块的认知并不充分,并不重视。所以当经济提升、物质充裕之后,人们刚刚开始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
其实生活美学是近几年才迅速流行起来的观念,但往回追溯的话,这个概念的起源其实是《新周刊》提出的“生活家”概念的延伸。
而“人生美学”和“情感美学”则是对“生活美学”概念的延伸,即将对人生、情感的美好理解、美好寄托、美好需求等内在精神需求用文字体现出来。
林清玄的文章,因为其文字表象上的美好和精神内核的美好两者兼备,所以,是最能体现这集中美学理念的文字。
林清玄首先是个生活美学家,他对各种美的体验,首先是从对生活中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开始的。
就像《新周刊》对生活家的描述一样:“生活家是谁?是能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
林清玄显然是生活家。他对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他朴素的生活美学。比如他对生活品质的这段论述,就是对生活美学的极好的诠释——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他对“生活美学”的理解,不仅有这种“概念性”的表述,也有很多来自实际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比如他在《凡事喜悦,自在生活》中提到的种种美好——
真心相会则是,所有美好的古物,都是古代工匠性灵的说话,这说话穿过历史与时空,贼光消失,性灵化为诗歌,只唱给有缘的人听见。只要我们静下心,不只用眼睛,我们就能与那些美好的性灵相印了。——《玩物上智》
回来的时候,走过那还盛开着的金合欢,遇到路边那棵硕大的木兰,身心无浊意,山水有清音,这世界原来如是美好。——《雪三昧》
西瓜吃完了,西瓜皮洗干净,可以做一道美味的沙拉。若与萝卜同腌,最为美味可口,绿白相间,十分美丽。——《一物全体与身土不二》
一路上走走停停,绕过瓦厝、樟湖,时常有动人的视野出现。尤其到了樟湖的坳口附近,同时有三条彩虹出现,天上一道,山谷里也有两弯,在糅合着雨丝与阳光的午后,有一种出尘之美。——《猫空半日》
读小学的时候,去看了一场电影,看到一个身穿白袍的少女弹竖琴,琴旁置满了纯白的马蹄莲,那个画面令我为之着迷,那时候也没有听清楚竖琴的声音,但仿佛觉得“演奏音乐就应该像那个样子”,轻柔、舒坦,有一种灵性之美。——《竖琴与法国号》
广东馆子用荷叶包糯米团,糯米中可有各种变化,咸者可以包肉,甜的可以包芝麻或豆沙,不管做什么,都非常鲜美,真是把荷叶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食家笔记》
对于服装的价格与美学,因为打折而被混淆了。本来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精美的服饰,买上少数的几件,却往往因为贪求便宜,而买了许多品质不是很好,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东西。由于外在环境的打折,我们对于美的要求也随之打折,心灵也跟着打折了。——《季节之韵》
再来是意大利,阳光像极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开朗强壮,但给人一种美学的感应,那时阳光是轻拍着人的一双手,让我们面对艺术时真切地清醒着。——《光之四书》
茶的美学渗透到日本所有的视觉文化,包括建筑和自然的欣赏。不喝茶你永远不能知道日本。——《抹茶的美学》
无论是对于美物(古董)、美食(荷叶糯米团)、美景(午后彩虹)、美植(野生兰花),还是对于美人(弹琴少女)、美服(精美的服饰)、美文(书中美好的文字),他都能有细致动人又透彻明晰的理解和描写。
这就是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这就是“生活美学”。
那“人生美学”是什么?
首先,“人生美学”是“生活美学”在文学界兴起之后,人们对同样具有文字美感又颇具人文气息并对人生有深刻感悟深刻体验的文章的拓展定义。自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对“美学”的现实需要就上升到一个颇为明显的高位。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产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人们都希望是外在和内在兼具美感的。这就是美学对人的全方位的影响。
对于“人生美学”,林清玄在《人生不乐复何如》中是这样体现的——
“活在当下”也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淡然自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快乐地活在当下》
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生起很深的珍惜,因为一生里能这样地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一生一会》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谢;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一心一境》
人生里的跌倒与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是使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跌倒,学会认识失败,等于是学会人生的一半了。不怕跌倒,不畏失败,就能生起一些从容。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一生从容》
生命中有许多非常重要,却一点也不紧急的事。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不紧急却重要的事》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年的不如意事总合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常想一二》
林清玄的“人生美学”与他的“生活美学”紧密相关,因为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所以,才能从生活中领悟人生的道理。“生活美学”更多的集中在对现实生活的展现上,“人生美学”更多地展示精神领域的美感。最美的人生,是自我了解的人生,是时时有正向时刻,永远快乐地活在当下的人生。淡定而从容,才能从外在的生活之美,升华到内在的灵魂之美。
最后是“情感美学”。
无论是哪一种细分的“美学”,其相通之处都在于“美学”二字。美学的关键都是美的立意,美的意象,是一种情感体验。而“情感美学”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主题的“情感体验”。
基于文学的任何一种美学,都不能脱离其文字美,这恰恰是林清玄美学体系的基础。林清玄的“情感美学”就是在美好的文字的基础上,展现其对父母子女之情、朋友之情、自然风景之情、文化艺术之情等各种事物的“欢喜心”。有爱,有情,有欢喜,于动心动念处,又能自然对之,平静观之,细心品之,从容记之。
他的有情,是博大的有情,是辽阔的有情,是宽广的有情,所以,这种“情感之美”包容万物,且能在万物之中体现。
在《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中,林清玄的“情感美学”是这样体现的——
山是温柔,雾是温柔,樱花是温柔,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万物的心》
情爱,算是人间最浓烈的感觉了,若能存心如清茶、如素帕,那么不论得失,情意也不至于完全失去,自然也不会反目成仇、转爱成恨了。——《忧欢派对》
要温和的爱,这样方得久远;太快和太慢,其结果都是一样迟缓。——《不要指着月亮发誓》
“生活美学”“人生美学”“情感美学”立体地组成了“林清玄美学三书”,林清玄的“美学体系”是他本来就有的,是他自身具备的体系,是他基于自身美好的文字所写的关于生活、人生、情感等不同方面的文章来自发体现的。所以“林清玄美学三书”不是人为的强加的概念,而是对林清玄美文的精确概括和精准定位。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很多发现美的眼睛。还好,林清玄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还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以及一支善于描述美的妙笔,所以,如果你没有发现美,那么,先跟林清玄去认识美享受美吧。在被领进门之后,我相信,你也会对生活之美,人生之美,情感之美有更敏感的体会。 ->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读后感(二):愿你深情,愿你获得温柔的力量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是千万畅销书作家林清玄“美学三书”系列里关于情感美学的清澈感悟与优美描写。今天有幸读到,初读便深入内心,在书里感受到情之美,亲情,爱情,友情。读美的书,能缓解郁燥,品味生活之美。
1
在作者的笔下“冰糖芋泥”不是普通的“冰糖芋泥”是一副慈爱的母亲形象,母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了孩子的口腹之欲挖空心思变着花样做一碗饱含母爱的小食。
苦瓜也不是一般的苦瓜,是一种生活智慧。唯有品尝过苦瓜浓苦人,才能在最苦的时候品尝到一种清甜。母亲通过苦瓜的苦,来让作者明白没有经历过失恋之苦,就不会品尝到人生之甘的生活智慧。
作者写番薯,写父亲之爱,写父亲那个年代对番薯的感情,对农作物的坚持,写番薯寓意着人的命运,长在土里才有安全感,才是安全的所在。
作者写生活里的再平凡不过的小物,感受着这些小物带给我们的一切,用心去爱,也得到爱。因为有母亲慈祥的温柔的爱,父亲宽厚的爱,那些生活里的艰难困苦迷茫无助竟都化成甜美。
2
作者写离别,以咸淡总相宜的态度来看待离别。“天下无不散筵席”,每每离别。人们无不相拥而泣,一步三回头再拥抱,如今生再也见不到的痛苦。
在作者的美文里,作者以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离别,因为有离别,才有相聚之时的喜悦幸福之甘。
人生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我们只需坦然面对一一品尝。如离别的咸,咸也有咸的滋味。咸后才有甘甜。
3
作者以莲来描写爱情,相识之时以莲为定情信物,喻爱情的纯洁洁白。分别之后以种莲来寄托相思。以莲子熬做美食,品一碗相思之苦,永生难忘。作者还以早上的莲花喻做一个人在年轻时候的志气,青春如花也易凋谢,奉劝青少年如惜花一样珍惜青春。
4
在《忧欢派对》中,作者以一个小故事来来阐述了人世间万事万物的两面性,我们得到什么也将失去什么,因为有痛苦的离别才会有幸福的相聚;作者还通过对潘金莲的翻案讨论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启发,清楚的认识一个世界需要以两面的角度来看待。
在痛苦之时细读林清玄的书,瞬间便有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自在的感觉油然而生。林清玄的散文朴实易读引人思考且有正能量。写作基本上以小见大或类似于比兴手法,由生活中的普通多见的花鸟虫鱼,吃喝品茶转入人生顿悟,既寄情山水又感慨人生,读林清玄的散文,便有一种对人世的通透,体会到俗世的哲理。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读后感(三):万事万物皆有情
生活越来越焦躁,人也变得越来越无情,对身边的一切大多忽视,有多久没抬头望望天看看树了?为了物质上的追求,将自己变成赚钱的工具,而不再享受生活的一切,或许是没时间或许是没兴趣。世界薄情,人也很难再怀抱深情。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作品,是书名吸引了我,越来越多的朋友说我性情寡淡,似有“看破红尘”的味道,那就看看如何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
最喜文章的语调,朴实又饱含韵味,道理是都懂的,但从他的笔下由特定的人物讲述出来,增加了信服度。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加,越来越喜欢名家的散文,他们大多有一个相同的主旨——将生活最好最美的一切记录下来,展示在读者面前,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美好,如果说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他们帮我们挖掘出来了。在林清玄的眼中,世间的一切花草都是有情的,家人间的亲情、恋人间的爱情,都是围绕在我们身边满满的深情。如果能感受到深情如此,哪还会怨世间无情第一。
书中插画全书分六个章节,由浅入深得讲述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生活艰辛不易,当外部的压力越来越大时,人越来越迷茫时,不妨静下心来,先从身边的自然万物中去发现,去体会情感智慧。
“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苦瓜、红心番薯、长命菜,这些我们日常熟悉的蔬菜,除了作为饮食只需,它们自身的特性,就已然富含深意。苦瓜的苦,是常人所摒弃的,而他在失恋时偏偏爱上这样的苦,似乎只有嘴里都是苦的,心里的苦才会平衡点。但是,母亲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世界上没有不苦的苦瓜,就像没有不苦的恋爱,最好的苦瓜总是最苦的,但却在最苦的时候回转出一种清凉的甘味。”细细思索,苦瓜确实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所谓“苦尽甘来”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从万物中体会它们对这世间的情感,我们又如何能做到无情。
书中插画世间万事,最浓的情感不外是爱情,但它也是最伤人的。当爱情中的另一半走远了分散了,留下来的那一个该当如何?《情重》里那个老太太,如若能像她一样拥有丈夫一生的真情对待,自然会在他逝世后睹物怀人,至死不渝便是这样的情重。而作为年轻一辈,谈爱情太过奢侈,真心对待的恋人也会变心,那又该当如何?“情爱,算是人间最浓烈的感觉了,若能存心如清茶、如素帕,那么不论得失,情重也不至于完全失去,自然也不会反目成仇、转爱成恨了。”“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对于爱情的百种滋味,只是让我们品尝,相爱的甜离别的咸失去的苦,品味一番才能知道这世间的味道。对于浓烈的爱情,也当如是品尝一番。
书中插画都说世人无情,那是不懂情在何处,常常忽视隐藏起来的情意。要简单的,从早起时看到的阳光雨露,到窗外屋角开放的花卉,乃至于一猫一狗,都是能让我们感受到情意的。让心放空平静下来,去感受它们生长的奥秘,去发现它们的情,生而为人的我们,又如何能做到无情。
人与人之间的情,没有绝对的甜和完美,总会多少存在缺陷,而缺陷何尝不是另一种情滋味。所以,不必惧怕,只要真心对待,面对得失泰然处之,世间的情那么多,自然能尝到甜的滋味。
热爱万事万物,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品尝百种滋味,最后真心地说句:“做人真好!”就足够了。附赠明信片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读后感(四):当你说别人无情时,你想过自己有情吗
经常在知乎上看到“为什么现在的男生都不追女生了”这样的问题,更时不时地在一些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的公众号上,看到很多教女生怎么撩汉或怎么管住自己的男朋友这样的文章。
情感需求是人类的两大刚需之一,除了吃饭,情感似乎是最重要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人类们好像陷入了一个“无情”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人“独善其身”,越来越多的人“孤芳自赏”,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却一次次地发出“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无情了”这样的感慨。
欧阳修曾经说过:“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同样,无情也只是与自我相关,与其他的任何事物没有什么相关之处。
也就是说,有情还是无情,都是自找的。
我们不知不觉地,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无情的人。就像那句话说的“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生而有情的,但人的感情和精力一样,都是有限的,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感情也要面对取舍,于是就有了浓淡深浅,一次的淡与浅不是问题,但面对的选择多了,淡和浅的次数也就相应的多了,于是,情浅情淡就慢慢地接近无情了。
怎样做一个持续深情的人呢?
林清玄说“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要温和的爱,这样方得久远”,“柔软的心最有力量”,等等。
要有持续的爱,是先有一颗有爱的心,要有深厚的爱,就要先有一份博大的爱,不只爱人,还要爱山,爱水,爱花,爱草,爱鸟兽,爱鱼虫,爱世间一切可爱之物……
所以他才会说:“山是温柔,雾是温柔,樱花是温柔,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
他也会说:“‘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母亲的话,一直温暖着我,使我眼湿。简单,而有丰沛的爱。平常,而有深刻的心。”
不是所有的情的付出,都会得到同等的回报,所以,会有伤情,伤情之后也会有逃情。而情的出逃也是情的回归的开始,“逃情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更勇敢地去爱,因为情可以病,也可以治病”,逃情是为了更勇敢地爱,是爱的另一次重生与开始。
人生在世,无人可以离情。在情的世界里,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要与情打交道,要用情与所有的人、事、物打交道,所以,对情的练习,对情的使用,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重要现实。
所以,请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的人吧。不要因为一朵花的凋落就认为春天不再,不要因为一个人的离去就认为人世悲凉,很多事能影响我们的心情,但不要让它们改变自己的基本观念——那就是基于深情而对这个世界本来美好的相信。
我们相信世界美好,所以我们有情,我们相信彼此善良,所以我们相信人间有爱。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从做一个正向的人开始——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命便无限美好,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
持续地做一个深情的人,从持续地爱生活开始……
《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读后感(五):滔滔人世里,不受人惑的人
文/蒋婵琴
01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时隔两年之后,再读林清玄先生的书,是以此话为开篇。一个人未曾历经世事锤炼、深刻悲喜、无常洗礼的人,又如何能说出如此情义丰沛、人心柔软的话呢?
一句简单的平常话:“简单,而有丰沛的爱。平常,而有深刻的心”。他的母亲在年少时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被他视为是母亲给过的最美好的遗产,并希望自己的文学,能不断地趋近那样的境界……
他的母亲如同万千中国女性一样,平凡、传统、充满韧性与耐力,始终不失爱与纯真。她一生照顾丈夫、养儿护女,心中无我,习惯将优乐寄托于孩子身上。即便曾历经儿子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悲苦,但她依旧能感知自然、天地、万物之美。
“有一回,她说故事说到一半,突然叫起来:‘呀,真美!’我们回过头看,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着爬到前面那片芒花地时,栖在芒花里的无数萤火虫霍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美得让我们呆住了。”
母亲将这份纯真与敏感遗传给了林清玄先生。他终究能通过文学的形式,得以践行与延续:在平凡中遇清欢,在简单中悟有情,在苦境中修从容。人生也活出了滋味与智慧。
02
文学是什么?大抵是一个人的见地、观感、体验、实践、思想的结果,不断形成新的文本,向外界、他人呈现内心所思、所感、所悟。写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自己的头脑和心产生亲密联系,承载起情感、理性、独立及清明的智慧,从而沟通自己和读者。
无论是《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还是《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人生不乐复如何》,你依旧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份清明与平易、深刻与智慧。他是这个喧哗、热闹的时代,时刻保持“静观”与“自在”的人。
“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我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他还是自带佛心、柔情与淡泊之人。
看他的书,仿佛是在看秋月里的流星、田野里的桃花;听山谷里的清泉、寺院里的晨钟暮鼓。字里行间透露的清幽平易、悲心柔软、智慧大气,充满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这些文字有情感深沉的记忆、对万物人事的珍爱、也有对因缘生命的观照。
“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情感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他习惯将世间所有与自身交集、发生过细微、个体的人、事、物一一记录并流露出来:父母、童年成长、爱与雪、花与情、相思与茶、时间与生命、戏与梦……所形成的人性幽微、心智谦卑、人格境界,道尽了一位作家真实而质朴的观照。
而这些微小人、事之观照,恰恰也是你我之生命在平凡琐事中,发生过的最重要而深刻的情事与万物。
03
他写母亲:“尤其是父亲过世以后,母亲显得更加孤单了,头发也更白了,这些,都是他把半生的青春拿来养育我们的代价。”
他铭记父亲的教诲:“他叫我做创作者,不做理论家。”在他的父亲看来,“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他写’长命菜’:“……当然吃‘长命菜’不能使人长命……长命菜不长命,团圆饭不团圆,这并不是什么悲哀的事,而是人间的真实情景。儿时吃‘长命菜’那种欢欣鼓舞,常常宛如生命的掌声,推着我们前行。”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及不屈的意志”、“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真正的爱情的可贵不在于突破创造,而能够平静的相守才是真正的可贵”、“在精神上对一切好的东西能欣赏、能奉献、能爱,而不必把好的事物收藏成为自己专有。”他谈论花与人、情爱与物质,充满深刻而清朗之美。
他以百合寓意情爱冷暖:“这世界,能爱百合花的人很多,能珍惜那纯净、优美、芬芳的品质的人很稀有。”
他建议人可以以大师为启迪,而非以大师为自己的主体。人应该有自己的航道、培养自己的见地、感受、体验,在人生的观点和实践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做真实的自我。如此才不会人云亦云,成为不会思考、失去创意的人。
关于情缘与浪漫,他说:““一切美好的因缘都应有三个支撑点方能长远——重情,守义,惜缘。“来是偶然,走是必然”、“浪漫就是给自己留一点空间,给现在的生活留点空间,给未来的生命留点空间。”
后来因缘与佛学结缘,他更是活出了生命的坦荡与定力:“生命的事一旦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平常”。又说,“对于一个坦荡无碍的生命,到处都是纯净的白纸,写什么文字有什么要紧,生命的遭遇有于水中的飘萍、木草、花瓣、终究会在时间的河流中流到远方。
“我们要了解人间,应该先看清众生的眼睛。”他记录心意路上流浪的老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感知到了对方明净的善意。正所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所有源于静观、不起分别的情感,即是用心,更是智慧;所有来自内心深处最质朴、真实的情感,被他观照、记录并赋予深意,所形成的作品,就是一个人走过的路,射出的箭。
04
“我的写作就是我的观照,我的作品就是我射出的箭。”而这一箭一箭射中的苦的根源、欢的源泉、无的清冽、爱的苍穹,却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努力与辛劳、体验与洗礼。
这份坚持,则来自林清玄先生对‘行深’二字体悟与实践:“八岁的时候,我立志写作,每天写,每天写……转眼间就过去了半个世纪。”
他日复一日的保持高洁清凉之心,并不曾想靠外在的名利、声誉来证明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只是为了将自己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用心去发现他们的质朴、庄严、深意、喜悦、从容、纯粹之美。只是为了让自己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得爱与宽容、更具有精神和灵气。
这样的‘行深’,也使得他在心灵创作的道路上,实现了“般若波罗蜜多”。当然也是一个艰难攀爬的旅程。
任何一个作家都有创作上的瓶颈。林清玄先生也不例外。一次回乡休息,他告诉了父亲自己的苦恼。父亲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又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
如此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的精神,至此在他的内心扎下深根。也让他继承了父母双亲的平凡、乐观、关怀、善良、进取的人生观。这些宝贵的人格精神,在他日后的创作道路上起到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所有因此而产生的愿力,通过一心一境、苦瓜特选、情困物困、夜光流星、百合、落菊、情爱、往事、生平尘缘……完成清理、追溯、自我探索与安顿,最终在生命的流逝、因缘的变化中,成为无畏、忘我、不惑之人。
“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求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情,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道擦身而过。”
至此,他也成为了一位渡船过岸的人。
05
“你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而是你的心的向往决定来你的未来。”读完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八岁就立志成为作家、年少历经世情多演变、中年开始清修得道、年老时感知人生宛如走马灯的觉悟之心。
这颗心穿越至他的人生,也浸透到了他的文学岁月中。不管因缘如何散灭、万物如何荣枯、年华怎样短促、悲欢怎样转停……但在海峡那边的林清玄先生,用心灵的创作,向万千读者流露出了柔软与清明、情义与悲悯、庄严与纯简之美。这是力量,也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祝福他。愿他在这喧嚷斑杂、风云滔滔的尘世,始终保持爱与敏感、柔和与温暖之意,以文字滋养自己的心,也供养天地与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