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私小说》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28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私小说》的读后感10篇

  《私小说》是一本由[日] 水村美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私小说》读后感(一):无关大梦:日语中的灵魂依托

  文/吴情

  移民文学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页。以美籍作家的文学创作而言,文化差异常被书写,文化冲击下,美国梦的实现或破灭常被作为文学表现主题。美国,这一大洋彼岸国家,移民口中的“自由之土”(land of freedom),“金色大门”(the Golden Gate)总为人敞开。移民文学中,有名作品包括黎锦扬的《花鼓歌》、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中国佬》、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等,以及日裔作家水村美苗的《私小说》。

  私小说,日本文学史上一种地位显著的文学体裁。它不同批判现实主义着眼于宏观世界,重视经济政治关系的探讨;相反,它对准人物内心关注人物思维心理上的细小变化。因此,小说的故事情节多半与人物内心的心理波动相联系,人物心中的感情澎湃时也是作品的高潮节点。私小说多带有浓厚自传色彩,虽有感情真挚一面,却也容易走向滥情自怜。

  在美籍日裔作家水村美苗(Minae Mizumura)手中,数十年前的私小说被用来表现移民生活,作品因而带有极强的自叙色彩。水村美苗1951年出生于二战后的日本,12岁时随父母奔赴美国,随即长期在美国生活,先后就读于波士顿美术学校、耶鲁大学高校。取得耶鲁大学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后,水村美苗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学任教,主要教授日语及日本文学。尽管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美式英语、法语,但日语才是她的皈依。

  《私小说》于1995年以双语横排形式出版,震动日本文坛(日语书多数为竖排,英文书、简体中文书多为横排)。故事主人公是两位隔着电话聊天的姐妹:水村美苗和水村奈苗。美苗为即将到来的法语口语考试时刻忧心忡忡,而奈苗则为凡俗人生中的各样波澜焦头烂额。在电话中,她们或回忆过去,或窥伺当下,谈人生、谈理想、谈爱情、谈股票、谈父母亲朋,内容跳跃而又有迹可循,感情时而平淡时而激昂。不同于感性过度的姐姐奈苗,美苗的人生相对而言富有理性,却也时时泛起不少涟漪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洋彼岸的美国成为一代人心向往之乐土。那里似乎充满了工作岗位和人生机遇等待着每一个人前去创造自己奇迹。即便童稚痴顽,美苗却时常念叨着“我们马上就要去美国了呀”。在美苗的想象中,美国存在着一切可能性遥远距离反而拉近了美苗急欲与之亲昵心思。然而,当在美国生活时,问题接踵而来语言不同、习惯差异、思维距离、价值观念的冲突,被掩盖在美好想象下的挑战渐次袭来,奈苗、美苗姐妹俩始终疲于应付。

  在疲于应付的同时,美苗内心愈发思念着日语和日本。说日语,阅读日语小说给她以安慰,“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只有阅读日语书籍,才是唯一不感觉到自己是不幸的时候——在那段时期,唯有这些时刻是我感到无上幸福的。”她甚至产生决心用日语写作小说的念头。美苗坦言,我“对日语,刻骨铭心地迷恋着”。而双语形式创作的《私小说》,既是文体创新,也是两种语言和思维的磨合与斗争。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母亲,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只能带着“被抛入感”进入这一陌生世界。而语言,一套约定俗成符号系统,也是无法人为选择的,而是像母体一样始终与人牵绊。《私小说》无关乎美国梦,却关乎异国游子对母国日本的思念。离开你越久,我便越想你,远在他乡的祖国母亲。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私小说》读后感(二):那些存在于血脉中的牵绊

  那些寂寞孤独的异国夜里,连梦都会变得清冷不安,血脉里缓缓流动基因是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缠绵。水村美苗用一本《私小说》在与自己的对话、与血脉交流讲述着那些年身在异乡的漂泊感,和终究要归去的心。

  水村美苗的《私下说》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横排的双语小说,获1995年野间文艺新人奖。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美苗”一家赴美二十周年的这一天为开端,回忆了二十年里美苗在异乡的生活,对日本深深的思念和对日语难以忘怀宿命,依旧巨大的文化差异,都让她在二十年的美国生活里不能找到归宿感。与姐姐奈苗大相径庭性格成长轨迹里,不断追问自己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虽然自己从来不认同奈苗的生活方式,但紧紧相连的血缘关系,让他们成为了彼此唯一的依靠,尤其是在父亲病重,母亲另结新欢离开美国后,两姐妹靠着一根电话线,两种不同的语言却诉说着同样的孤独感。

  一个人存在血脉里的印记往往不需要刻意寻找,因为他时时刻刻存在于意识里,提醒着自己从哪里、要到那哪里去。初到美国的美苗,度过了最初的兴奋后,开始感到孤独和隔阂,于是她开始逃避,沉浸在父亲从日本带来的书籍里,读着日本的文字,回忆过去的日子。她不能接受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能将英语融入生活,也不能用英文完成她想写一本小说的梦想。二十年间几度回到日本,虽然和想象中大不相同,但对于想要回到日本的心情却一直不能忘怀,也许这就是存在骨血里对于故乡的眷恋,即使离开再久,依然要回去,因为心安处才是归处。

  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需要归属感,心安定人才踏实。在以自由为名的美国,虽然敞开了怀抱迎接每一个异乡人,但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总能让人产生隔阂,即使过了二十年,也不能抹除美苗对于美国的陌生感。在美苗的回忆里,在她与姐姐的对话中,美国人或者说西方人对于东方人或是有色人种的区别对待一直隐隐存在于生活里,即便是努力适应美国生活的姐姐奈苗,因为巨大的文化差异,也有依然不能摆脱的尴尬

  孤独感,是整本书从头至尾都不能拜托的影子,也是美苗对美国生活最大的感触。作为一直不能忘记日语的美苗,虽然取得了留在美国的通行证,却是个一直无法适应美国生活的日本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孤独感。家乡的孤独,与美国的孤独那么不同,每天晚上姐妹俩长久长久的电话,是因为“孤独带来的恐惧”,在美国“是不存在‘人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大前提的”,每个人都变成了一座孤岛。与美国的开放、自由、独立不同,不仅仅是日本,东方人似乎对于家、家人都有着更深的羁绊。所以在阅读的过程里,这本小说很自然的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也许对于犹太人来说“故乡本非回归之所”,但对于美苗来讲,“故乡啊,那是唯有来到远方才会思念的地方”,正如中国人对落叶归根的执着一样,日本是存在于美苗血脉里难以割舍的牵绊,所以家乡才是她唯一也是最终的归宿。

  《私小说》读后感(三):彼处没有故乡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一个独有概念,它们主要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描写人身琐事和心理活动的作品。私小说的“私”,日语是“我”的意思,正如评论家小林秀雄的论定:“日本私小说的‘私’是一己之私,没有像西方那样社会化。”

  水村美苗《私小说》使用这一标志性概念,来表明整部作品所描写的完全是从“我”出发的个人所听、所见、所闻、所想。小说中的美苗在美国求学,心中始终对日本充满眷恋。她在封闭的空间里,除了和身在曼哈顿的姐姐奈苗通过电话保持联系,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身处异国的孤独与寂寞,学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使美苗的生活停滞不前,她只能用日复一日的书写来稀释内心的挣扎。《私小说》正是记录了在美苗来到美国整整二十年的那一天的生活。

  从“我”的角度出发,《私小说》可谓是一篇超长的“日记”,具有特例性;而作为一部小说,它则从一个身处异乡的个体感受中凝练出一类人的情感共鸣,具备了普遍性。水村美苗的东方身份,为整部小说用双语写成奠定了基础,夹杂着英文的中文(原文是日文,翻译过来则是中文),非但不会让人产生“show”的联想,反而加深了读者对东西方文化反差体验

  虽然水村美苗并没有刻意强调自己家境优越,但能够在六十年代举家出国,并从小接受钢琴、芭蕾舞等训练可想而知家庭环境之优渥。而无论何时在其他人看来,能够全家人一起出国在美国生活、学习都是很风光的事情,但在这种令人艳羡的生活背后是怎样的迷茫与挣扎,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

  美苗是始终无法融入美国社会的代表。除了语言的差异,整个高中和大学时代她都在承受着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她喜欢读日本小说,却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她写出优秀作文《我最喜爱的秋天的时刻》表达对日本的思念之情,受到凯斯先生夸奖并被允许和快班一起上课,但是凯斯先生还是强调她“要努力学习英语”。小到筷子的使用、出门购物,大到交朋友、找工作,生存的压力无处不在

  相对于无论如何不肯融入美国社会的美苗,姐姐奈苗则是努力尝试融入当地生活的典型。学生时代她刻意晒黑皮肤,漂白头发,搜集美国大学校旗,高中戒指成年后,吸烟、酗酒,不停地换各个国籍的男友,但却依旧过着落魄艺术家生活,甚至无法养活自己。

  美苗、奈苗来到美国二十年,也经历了二十年的挣扎,始终没能下定决心回到日本。小说中的“公子”、香苗则代表了另一类人,他们在美国生活过,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故乡。同样和奈苗学钢琴出身的香苗还收了学生,当上了名钢琴家,令奈苗既羡慕又嫉妒

  姐妹之间的通话内容、美苗对过去的回忆、偶尔出现的黑白照片,小说正是通过事无巨细的生活细节和回忆瞬间,将“在美国生活”这一光鲜表象背后的痛楚书写殆尽。两姐妹甚至多次发出“还不如死了好受些”的感慨。这不仅仅是因为小说家通常怀有悲观倾向,更因为在美国独立、自由的背后,确有不为人知的生存困境

  正如美苗的分析,在美国,并不存在“人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日本式孤独的大前提,美国的孤独是真正的孤岛般的分离,“如果无法忍受,那么精神就会一点点地失去平衡,最后只会落得个被社会抛弃的下场。”疯了的丽贝卡是证明,想要写小说的莎拉也是证明。

  小说的结尾,美苗最终下定了决心,在尽快完成博士口头答辩后就会回到日本。这对于她个人是一种解脱,同样也意味着会将久居敬老院的父亲带回故乡。而姐姐奈苗则如同被“流放”般无法选择回去,她有自己的苦衷,但同时,也代表着另一种渺茫的希望。

  在日本文学史上,《私小说》因其“横排双语”的独特形式挑战了日本文学的权威性,也因其对东西方文化冲突、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心灵归宿等问题讨论震撼文坛。二十年间,斗转星移,如今到国外留学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私小说》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回答必然否定的。这恐怕也正是我们现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意义所在。纵然大多数人都对“远方”有一种美好憧憬。但,在异国他乡短暂生活学习,感受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新鲜感,和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仍旧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这已经不单是“从左到右”还是“从上到下”的问题,还牵扯着个人理想、家庭生活、职业道路等等方面

  总而言之,假如有一天你离开了适合自己生长土壤,要么千方百计回去,要么,干脆忘掉自己来自何方吧。因为——彼处没有故乡。

  《私小说》读后感(四):当日本人遇见美国

  十年前,当水村美苗和她的姐姐水村奈苗在日本面对旁人质疑她们为什么不去上学时,兴奋而自豪地说着“已经在日本退学,不久就要去美国”时,不知道她们是否有想过,去美国真的能带来幸福与荣耀吗?

  这个问题在后来的二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印刻在美苗的脑海里,直到当她和家人迎来了在美国度过的第二十周年,她最终做下了离开美国、返回日本的决定。《私小说》的故事就是围绕着美苗举棋不定的这段时间写成的,时间跨度很短,大概就是水村美苗从准备参加法国文学研究生口试的夜晚,一直到她鼓起勇气告诉姐姐奈苗自己要返回日本的深夜结束。同样的雪夜,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二十年来对于美国的爱与恨,对于家人的情感纠葛,对于故土怀念与害怕,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以至于这部小说读来,更像是一段截取的人生回忆录

  在整个故事中,水村美苗虽然是叙事者,却常常引而不发的,就像她腼腆内向的性格,在经历了美国最初留给她的惊奇之后,她毫不意外地进入了一种在语言学上被称为“文化休克”的阶段——不想和美国人深交,每天只想着钻进日语小说的世界里玩耍。这也导致她对于日本、日语越发依恋,对于美国和美式英语更加排斥。但与之相比,她充满浪漫主义的姐姐水村奈苗却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美国的怀抱中去——不断地想要晒黑自己的皮肤,漂白自己的头发;不断地交不同的男朋友,证明自己的性魅力;在美国买下了一个阁楼,几乎呈定居状态。明明是一对姐妹花,对于美国的态度却是如此之大。

  但是美国对于她们的态度呢?在美苗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到一种淡淡的歧视。比如她在文中写道:“在美国,贫困的最大标志就是没有汽车;另一个标志就是——不是白人。”她们所以为的“美国式友好”,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俯视,或者称之为怜悯。其中美苗最无法接受的则是美国人分不清中日韩,因为在他们眼里似乎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亚裔黄种人,都是有色人种。于是,她在整本书常常抱怨这个事实,并且感到“屈辱无比”。而她的姐姐奈苗,虽然一心一意地想要融合到美国社会中去,却也不尽人意。和一个波兰的美国移民同居,对方却几乎是一个“流浪汉”;和同居的男人去高档一点的酒吧,甚至被调酒师给赶了出来,因为他们“不是有资格能够来到这种地方的人”。点点滴滴的辛酸,都在姐妹花的深夜电话里来来往往、回回荡荡,而这种痛苦最终衍生成了无法掩饰的孤独。

  但是日本的孤独和美国的孤独是不一样。美苗认为:“日本人是‘自由但孤独’,美国人却是‘孤独但自由’。”两者看似相似,其实本质却完全不同。在美苗眼里,很多日本人来到美国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保有一颗完完全全的日本心,所以很多从小生活在美国的日本男人,都会被送回日本读大学,而日本女人则必定是要嫁给有着纯正日本血统的男人,这也是为什么奈苗有很多男朋友,但几乎都是日本人的原因之一了。

  因此,当一个纯粹的日本人遇见美国,他(她)是必定不可能为之停留的。

  但如果换一种角度来说,这种所谓的“不可停留”之下,是否也隐藏着深深的伤口?因为害怕拒绝,因为无法承受差异所带来的蔑视,因为从未在心底相信过可以真正交流。《私小说》里,除了可以感受到美苗发自内心的呐喊与渴望,现实表现更多的,却是疏离而冷漠的人物关系,甚至于和姐姐奈苗之间,也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渠。那些深夜毫无意义的“电话粥”之所以不曾间断,也许并不是因为心与心的沟通,而是因为害怕寂寞、害怕孤身一人、害怕迎来永恒的孤独吧。在这种角度之下,美苗返回日本的心情更像是一种逃避,逃避一家人来到美国之后不幸的人生,逃避到那个记忆中温暖的日本躯壳里。当美苗遇见了美国,又逃离了美国,她究竟会不会真正获得幸福呢?答案恐怕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私小说》读后感(五):纠结的故土情结

  纠结的故土情结-评《私小说:从左至右》

  文/信实的精灵

  莎士比亚在他的经典著作《哈姆雷特》中写道,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翻译为对应的汉语即为: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睡去……”

  对于日本作家水村美苗来说,回到朝思暮想、根植于血液中的祖国日本,或者继续留在美国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这是一个问题。回到自己的祖国,或许就是生;而留在美国,生不如死。美苗(Minae Mizumura)作为1963年(当时她年仅12岁)就走出日本来到美国的比较早的一代人,她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殊时代交替时的价值观念扭转,经历了多年的纠结,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归宿,那就是她的日语,她的祖国,她血液里面流淌着日本人的故国精神。就如《落叶归根》中唱到的,“远离家乡,不甚唏嘘,幻化成秋夜。而我却像落叶归根 坠在你心间。几分忧郁 几分孤单 都心甘情愿。我的爱像落叶归根,家 唯独在你身边”,她最后选择了回家。

  美苗作为日本女作家、文学评论家,她的文字中透着一种犀利,即使是跟姐姐奈苗煲电话粥中的每一句话在她看来都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她敏感,她多情,她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生活方式,绝不仅仅是眼前的这个样子。所以,她在徘徊、彷徨的泥淖中反复挣扎,当看到她终于愿意主动申请参加口试并且通过口试后就回国这一幕时我才忍不住为她松了一口气。

  作者美苗在书中写到,“我是比奈苗更贴近日本而成长至今的。我喜欢日本,喜欢日本饭菜,喜欢日本人,喜欢日语,喜欢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书写成的日本文学。我一直想象着有一天我会回到那个充斥着我喜欢的所有东西的日本,而每当那时候,我会恰如其时地摇醒迄今为止被我硬生生地让它沉睡下去的那份对愉悦和欢喜以及无上幸福的欲望,放声高歌人生并意欲开始活下去、开始活下去。就这样想象着,就在这想象期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我这今生今世只有一次的自己这个人生却在远离日本的天空、远离日本的大地、远离日本的人群的日本之外的土地上度过的。”

  在异国的土地上,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回到自己熟悉的故乡。作者将她对她的祖国日本的那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完全地表达出来。对于我们这些上没有机会走出去的国内的人来说,对国外的生活是深深向往的;可是像美苗这样真的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她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根深蒂固的爱。而她就一直被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情撕裂着,与其同时,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执拗,甚至于不愿意与当地人交流,成为彻头彻尾的一个孤独者。而她认为解开这种现状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回去。

  正如她自己所写道:

  “我置身于一个我所不该在的地方,

  而我该置身于彼的地方却没有我。

  To return or not to return?……

  只有回到那里,我的人生才会真正开始。”

  九十年代时,一部关于特殊人群的纪录片《彼岸》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人走出了国门,奔向所谓的伊甸园。可是,在他们梦想中的天堂——美国的日子并没有她们最开始想象的那么美好,虽嫁作美国人做妻子,与此同时,为了取得绿卡,她们匆忙结婚,几乎都是选择了比自己大很多岁的美国人结婚,她们中,有人几年后离婚,有人婚姻味同嚼蜡。这部纪录片正是采访了这样一群人。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可是,异国他乡,有自己的孩子降生,也就只能将就着这么过完一生,大部分人选择美国当地人的信仰——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而国内的人看过这部片后也开始重新反思自己想要走出去的动机,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后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氛围当中,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

  不可否认,这本书读起来很需要耐心,几次有读不下去停滞的现象。因为说是“私小说”,我更愿意理解为作者的“自传”和“日记记录”(诚如作者自己所说,在美国的这么多年里面,P116页,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电脑上打出来称之为“日记”的东西作为对自己的惩罚——今天一天也是,什么都没干。),一大堆碎碎念的东西。萧红因为一部自传性文学作品《呼兰河传》让呼兰县走进大众的视野,她的深刻令人震惊;水村美苗因为这部清晰表达自己对故国挚爱的作品奠定了自己作家的地位,她对故国那种挥之不去的爱恋,即使死也要回去的感情让国人折服。在美国漂泊的二十年时间里,她反复阅读日本文学,恰好为她将来的文学之路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说明本书中的主人公美苗的生活状态,作者几乎花费了整本书(要知道整本书有27万字,中文译本462页)八分之一的内容来讲述自己跟姐姐奈苗的一通电话。其实两姐妹都过着无聊到极致的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每天除了两三个小时的电话外,生活似乎在他们面前变得黯淡无光。姐姐依靠着不断更换男朋友,努力想要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却屡屡碰壁。

  结合于简介里面提到的这本书出版的缘由,在1995年水村美苗竟然借助于这本双语形式的小说获得野间文艺新人奖。据说当时那本书的全书是日英文并用,而且与传统日文书籍从上而下的编排方式不同,采用从左至右的横排方式,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横排的双语小说”,从一发表就震撼了日本文坛,被看作是对支配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权威性概念的挑战。目前我所看到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引进的中译本,也是中文和英文夹杂出现,在我一个英语过了六级的英语外行专业的人看来都显得甚为啰嗦。明明很简单的一个词汇,作者喜欢用英语来表达,比如breakfast room(早餐室)一样,这样雷同的文字在书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大大降低了阅读兴趣,甚至于初读觉得作者似乎有炫耀英语的嫌疑。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跟一个曾经有过留洋经历的人在一起聊天时,她如果时不时夹杂着英语来考验自己对面的听众的忍耐力,那她绝对就是大错特错的,纯正的本国人特别不喜欢这种说话方式。作者也在书中对约定俗成的日本现代文学提出了质疑,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心灵的归宿等诸多问题。这一切都包含在她对于想要回却推迟了二十年才回去的祖国的感情中。

  北岛说过,“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对于主人公美苗来说,世界仿佛在他们举家搬迁决定定居在美国的时候停滞了。她人生的前三十多年,在纠结,在挣扎,在思考,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很庆幸,她找到了,自此,终于尘埃落定。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私小说》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