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读书术》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7 20: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读书术》的读后感10篇

  《孤独读书术》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一):读书,就是要挑好的读,重复

  知乎上曾有个提问:读过的书大多数都忘记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有一个答案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同:“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数都排出了身体,剩下的成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读书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体,应该是一个道理。”

  思想和精神都是无形无质的,读书获得的东西一样。虽然它不能直接用金钱明码标价,但就如答案所说,你读过的书,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你忘记了大部分内容,也不能让你马上就成功,但是它会给你你思考机会

  思考,就是你认识世界和与自我对话基础,也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无形的事物,让你能保持清澈头脑看待自己人生和这个世界。

  在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叔本华。叔本华是19世纪上半期,欧洲最伟大哲学家之一。如果你不认识叔本华,那你一定听过黑格尔,他就是黑格尔所在教书大学李,隔壁办公室同事。叔本华瞧不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认为黑格尔只会用华而不实语言,说一些车轱辘话,还骂黑格尔是哲学老师里的江湖骗子

  如果你说对黑格尔不熟悉,那你一定熟悉另一个人——尼采。这位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先河的著名学家,是叔本华的学生。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时,似乎收到了某种灵魂感召,用14天时间,把这本巨著读完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天才魔力之下。”叔本华的思想精髓,还被另外一个牛人所继承,那就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有关本我的观点完全来源于叔本华的思想体系

  在哲学领域,叔本华是其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普通大众随波逐流各种各样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命令平民。这本《孤独读书术》,就是他通过读书以及思考的结晶

  叔本华在书中写道:读好书的先决条件是,不读坏书,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们又有哪些方法来辨别好书?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判断好书的方法,而是从写书作者的角度,将他们分为了三类:第一类写作时没有任何思考的,我们暂且将他们称为记录者;第二类是写作时才思考,思考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赚钱,我们暂且将他们称为劳动者;第三类是写作前就开始思考了,他们从事写作,只是为了分享他们的思想,无关乎金钱和名望,我们将他们称为思想者。

  叔本华告诉我们,应该去读第三类作者的书。为什么呢?。在叔本华看来,第一种作者的书,就像是流星,在时代天空里,闪一下就没了。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会知音杂志,以及武侠小说,里面的情节你还记得多少?现在,大量抄袭,洗文的八卦故事,你还记得多少?再看看从公众号里摘录的假大空鸡汤合集,你又记得多少?与其花时间阅读这些刹那芳华书籍,不如将时间节约下来,读点好书。

  对于第二种作者,叔本华也不建议我们读。因为第二种作者的书,常常是为了收入而写,写作目的和写作时的状态都不纯粹功利性和目标性太强,容易失去内容的真实。西班牙谚语告诉我们:荣誉和金钱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袋子里。就是这个意思。要知道,为了取悦大众审美,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旁观者清,阅读快感就会将人们的思维永远禁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还不自知,这是最可怕的。

  武侠小说扛鼎人物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当年创作就与稿费有莫大的关系。金庸的小说端庄大气,跌宕缜密,动辄就是百万字的大长篇;而古龙的小说剑走偏锋,诡秘精巧,很少有大长篇。其中主要原因是,金庸当年创作小说,稿费是以字数计算,古龙的稿费却是以行数来计算。金庸注重字数,他的小说大段铺陈,对任何描叙都穷尽笔力,全篇百万字的篇幅丝毫不稀奇;然而古龙的小说极为注重行数,从不肯大段的铺设,多以长短搭配为主,几个长篇字数加起来还没金庸一部书的字数多。

  而第三类作者的书,他们不会写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半真半假的东西。因为他们会会重视自己的思想,而屈不挠地发掘最明晰、最有力、最引人瞩目表达方式。所以,第三类作者写的书,才是我们愿意倾注时间去读的好书。

  有人说,如果你看了书,听了音频,看了公众文章……这些只能说你了解了信息。当你把这些信息内化吸收,转变行动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所以,读书有思考,才算是学习,否则就是阅览。叔本华认为, 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才是是获得幸福安乐源泉。而读书,是获得智慧与幸福安乐最快的方式。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联系

  关于读书思考,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鲁滨逊漂流记》里曾这样记录,在远洋轮船抛锚之后,鲁滨逊冒着生命危险,用了13天时间,将船上一切可以搬运的东西全都运上了孤岛。这些物资既包括了能够解决眼前温饱问题面包饼干、酒、干羊肉等,也包括了再生产所必须的麦子(可做种子)、小斧、大钳子、大剪子、十几把刀子等生产与生活工具;不仅有保障安全的枪械、弹药和旧刀剑,用来对付可能的危险和隐患,甚至还有《圣经》、一条狗和两只猫。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这本书,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丹尼尔·笛福不厌其烦叙述这些细节,罗列各种物件,不嫌麻烦吗?然后就快速地翻阅到下一个情节。然而,善于思考的人则会分析,是什么让鲁滨逊创造了28年的生存奇迹。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看,这些物资不仅解决了鲁滨逊基本的温饱问题与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他的精神需求。

  马克思说:“孤零零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具有社会力量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往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显然,鲁滨逊就是这样的“已经内在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他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行动力,凝结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与能力;而他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也凝结了人类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积累和创造的文明成果。鲁滨逊的的生存,不仅是他个人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这也在特定的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总能跻身于最受欢迎经典行列

  叔本华在书中说,读一本书感受到的变化越多,积累越多。不管你的胸心中的知识有多么渊博,如果不进行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远低于那些,你所知不多,但能够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叔本华说,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原著中国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也说过,读书的感觉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境界提高而变化的。二月河说他在读《聊斋志异》时,前前后后读了有60多遍,起初搞不懂作者的意图,文言文读起来也觉诘屈聱牙,好不难受。慢慢地,当他能够驾驭这本书后,想法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书的把握也从字面上升到剖析总体结构和人物性格比如说,他发觉《聊斋志异》就像一个个短篇的、文言版的《红楼梦》,是从积极浪漫主义到积极的现实主义过渡环节感叹文言能够写出那么深刻的人物对话和思想情愫,简直就是奇迹。这就是读经典的收获

  我们读书学习,掌握知识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真正独立思考。读书,仅仅是在自己人阅历不够丰富情况下,增加一种了解事物本质渠道,更是一种滋养灵魂的有效方式。我们要想将书中的只是,变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式,做更多的努力。如果你也想做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做一个精神的君主,那就一起来吧,我们在书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二):老光棍的读书观

  自古文无第一,大佬们尤其互相瞧不上。

  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表面上是告诉别人“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实际上却充斥着他对各色文风的不满和对各路作者的看不惯。

  中文版的《孤独读书术》是由台海出版社于2017年9月出版,豆瓣评分高达10分——没错,就是满分

  我其实挺怀疑这些评分的人到底有没有好好读过这本书……

  全书一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

  偷走你时间的人、 爱她的纯粹、假如思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象征地看,文学就是一面镜子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各路作家乃至写作手法点评,第二部分是对各类文学体裁的赏析,第四部分偏重于对诗歌介绍和品鉴。

  只有第三部分,也就是“假如思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一章节,谈了一些读书术,总结一下有3个要点

  1、光读书不行,要思考。

  2、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3、好书要重复看。

  其实说来并没有什么新鲜的,毕竟大道至简——至少从这点上看,叔本华没有滥用和辜负他的历史地位和业内名声

  而除此之外,全书就只剩下了他的愤懑讽刺

  “每个作家,一旦开始为收入而写作,就会写得很坏。”

  “我们图书馆书架上一层一层地保留着过去的错误,像地层中一层一层地保留着古代生物的遗骸一样,而对错误所作的解释也保存了下来。”

  “凡是草率写作的人,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价值。”

  诸如此类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几乎都有。不知道这老家伙是不是骂着骂着上头了,捎带着连绘画雕刻艺术也给批判了一番:

  “一般人对绘画、雕刻,反应冷淡,因此,造型艺术效果也甚为微弱,一些大画家作品,往往出现在隐蔽场所或为私人收藏,那不是被人故意隐匿或当作珍品般藏之名山,而是一向就不受注意也就是说从来就不曾显示有任何效果,只是偶然地被人发现而已。”

  以至于,不光是对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本身叔本华都是不满意的:

  “我真希望全世界那些不学无术,没有任何特长的人完全不存在。”

  大有一副要搞种族灭绝的即视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文学本身,叔本华的要求是那么高。

  他认为文学家应该洞悉人生和世界,读者本身也应该脱离低级趣味,而对于阅读,叔本华要求尤其高,他认为应该多读古典名著,甚至要去读“宇宙万物”。

  说起来在整个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都没想明白,到底是谁、到底是哪部作品得罪了叔本华 ,以至于他要这样文青加愤青的口诛笔伐几乎整个文坛

  此外,叔本华的有些观点,即便放到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也一样适用:

  “出于对他们职业考虑,一切报纸作家都是大惊小怪家伙,这是他们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兴趣的方法。可是,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就像小狗一样,只要任何东西动一动,就会大声狂吠起来。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他们的惊慌,我们要清楚地明白报纸是放大镜,只有这种放大镜才会尽量把东西放大,报纸往往捕风捉影。”

  这些评价,对于今天的各类报纸以及已经转到线上的各类新闻网站大小媒体平台而言,精确的就像狙击。

  说到底,对于读书对于阅读,叔本华其实并不认为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或独到见解,甚至他认为读书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推崇的。

  他一向都认为,读书只应该发生在思想的源泉枯竭的时候,他认为思考才是第一位的,读书本身并无实际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这本书叫做“读书观”更为恰当。而叔本华的读书观,可借由他对于读书的态度窥见一斑。

  “...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此培养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天赋为先决条件。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别无利益,充其量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确实。书籍,记述的毕竟都是别人的思想,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它只能充当引路石和敲门砖,却并不是财富本身。真正的财富,是我们尚未被发掘的天赋。

  而这,我想才是叔本华这个老光棍,在他这本表面上是“读书术”的小册子里,所内涵的“读书观”。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三):不一样的读书方法

  读书总是孤独人的孤独事。

  孤独让人变得更冷静,也不会被更多事项干扰,让自己变成一杯清水,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最透彻的,若此时捧起你珍藏许久的书,便能从书里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将会像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叔本华用象征的方式把作家分为三种,第一种像流星,第二种像行星,第三种像恒星。

  “流星类”作家产生短暂的效果,我们注视着它们,大声地喊着:“看呀!”然后,它们永远消失无踪。

  “行星类”作家维持的时间较久。它们与我们比较接近,所以往往比恒星更为明亮,无知的人便误把它们当作恒星。但是,它们也会很快地空出自己的地位,而且它们只是反射别处的光,而它们的影响范围也只限于自己的同伴之间,即限于它们同时代的人之间。

  “恒星类”作家是唯一永恒不变的,它们固定于苍穹之上,发出自己的光芒,各个时代都受它们的影响。当我们的观察点改变时,它们的外观不会跟着改变,它们没有视差。

  “恒星类”作家与其他两种不同,它们不只属于某一天体,不仅仅属于某一国家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但是,正因为它们如此高远,它们的光往往要许多年以后才能到达地球。

  除了在孤独的心境中读书外,就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理、杂乱无章的话,它给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胸中的知识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我们如果想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和诸方面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求上进,不断学习。

  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所谓的“思考”,可就不是这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刺激它,并且持之以恒、不可懈怠。

  但是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消失殆尽,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

  “孤独读书术”是叔本华高效读书的核心,他认为在不思考的前提下读很多书,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四):读中思,行中想,不滥读,时间不能被偷走

  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将会像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他认为在不思考的前提下读很多书,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混乱,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诚然,我近年读书较多,但缺乏思考,只有了量的积累,也曾傻傻地记载过年阅读册数、字数,仿佛很有成就感。因没有深度思考,很多书的内容已遗忘,读过白读,无甚收获!

  叔本华认为优秀的作品因有思想、具真理所以不可能冗长乏味,也不会含混模糊,根本不会令人生厌。因为真理是完全赤裸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单,真理的影响便越深刻。

  首先,使人索然无味,如同嚼蜡的作品,究其原则是作家没有进行充分的思想,他们用文字一知半解地表达自己,他们的作品没有任何具备本身特色的明确观点及清晰的思路。缺乏清晰思想的作品除含混模糊的文字外,还会夹杂流行的词句、陈腐的语句和时髦的惯用语……

  其次,叔本华疾呼,应取消匿名写作,匿名写作可以庇护各种文艺上的无赖。因为这个时代不乏许多没有原则胡说八道的人,产生了许多低劣而无益的作品。叔本华一言中的地说:”每个作家,一旦开始为收入而写作,就会写得很坏。“

  作家、出版社的利益联合、勾结,使文化、艺术市场形成了互相支持,彼此捧场的局面,这就使赞扬坏作品形成了气候。而他们还不耻地冠以走进百姓、大众的旗号,仿佛大众的品位本低,他们貌似在迎合一样。

  因此叔本华倡议大家不要滥读,读古书、读伟人已有定评的名著,品思想,不要让宝贵的时间被贪图金钱、谋求官职的作者偷走。

  《孤独读书术》的主旨在于倡导大家思考,书籍仅起到”引绳“的作用,牵引你将所学的一丁点儿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使自己变得有主见、有判断力。因为放弃思考的人会掉入从众心理、惯性思维和固执己见的陷阱。亦提示大家不要经常耽于书卷中,眼睛永远不要脱离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的素材比书籍更丰富、更鲜活,在读中思,更要在行中想,培养思考的习惯,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人,成为不人云亦云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读书术》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