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童话里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12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童话里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

  《童话里的世界》是一本由蓝蓝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一):“藏”在童话中的秘密

  记得小时候,童话书是陪伴成长的唯一书籍,我只是会随着故事里的快乐悲伤变化而已,很少思考着童话中深刻含义。随着长大,童话书也只留在了小时候,《童话里的世界》出现有勾起了人们儿时的回忆,并重新让人认识了童话,那些“藏”在童话中的秘密。

  作者蓝蓝,当代抒情诗人,首位获得“‘诗歌与人’诗人奖”的女诗人。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童话中的精髓,作者收集了中外童话共三十七篇,其中包括了名家的卡尔维诺,托尔斯泰等,又在每篇故事中插入图画,使得在读文章之后,面对图画又一次思考。童话看透了现实中人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贪婪自私,面对爱、幸福、死亡等。

  本书与其他童话书不同,它不是以童话的故事为中心,而是以作者的角度观点来参透童话的寓意,给人以画龙点睛作用,带来了耳目一新感觉同时让人们看到了童话不仅仅是儿童的书籍,也是大人们的书。

  《童话里的世界》让我重新认识了童话。在笔者《幸福的条件》中,托尔斯泰的童话《沙皇和衬衫》赋予了幸福的含义,也在告诫着人们,幸福不是拥有百万的财富,像书中的大臣们,贪婪、自私,这并不是幸福,而连一件衬衫都穿不起的农民感到幸福,因为贪念、欲望少,只要有一点点的满足就是幸福。不禁想到现实中的人们,新闻总是在一些贪污腐败事件,难道只有拥有金钱权力才是幸福吗,其实幸福也许就是一顿饱饭,也许只是睡到自然醒,只要欲望少一点,满足拥有的,那就是幸福。

  在童话中,很少涉及到死亡一词,而本书收集了两篇关于死亡的童话《活了100万次的猫》《长生不死之地》,无论在哪篇文章中,作者在表述观点时,都在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死亡,爱与死亡共同存在。人都会生老病死,大多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面对“死”,而死亡是大自然规律而已,如活了100万次的猫,最终还是要死亡而已;死神追上了可怜年轻人,死亡也随之降临。

  同时,童话中也透着无尽的爱,如《我爱你》《我会把你治好的》等,作者在这些童话中向人们展示着友情爱情,那些人世间美好情感。而《宙斯与绵羊》《山羊》的故事中,又暗示着人们的两面性,有善良也有自私和邪恶

  《童话里的世界》像一面人类镜子,仔细地照一照,照出真正的自己,改正不足的自己,又要寻找着未来的自己!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二):5岁的颜值加99岁的智慧 ——《童话里的世界》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她养了两只猫。一只白猫,一只黑猫。黑猫捉白老鼠,白猫捉黑老鼠。黑老鼠偷吃白面包,白老鼠偷吃黑面包。白炉子烤黑面包,……”

  “嘿嘿”孩子一下笑了,正在发蔫的眼睛也闪动起来,故事一开头就令她惊喜

  也许,给正在生病的6岁小女孩,读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再合适不过了。

  “太好玩了,都是反的,妈妈你再讲啊!”

  以往,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就不得不努力拼凑起已经碎了一地的耐心,好吧,待老身从头来过。可这一次,我倒是很乐意给她多读几遍,不觉得腻烦,因为实在有些气不过了,这是个什么故事啊,区区几百字,却让人琢磨不透。

  欺负我没文化,玩高冷?

  到了,我也没整明白,还是乖乖地去翻了一下故事前的作者解读。

  关于这本书里所选的故事,作者蓝蓝在序言里写道:“有5岁孩子的天真,也有99岁老人睿智。”

  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吗?

  我常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大多数时候,要么她喜欢不得了,我觉得无聊死了;要么我正读得眉飞色舞,她听了一会儿却说“妈妈,我困了。”

  能同时让我们发笑,同时“叮”的一下惊讶到合不上嘴,这样的故事真少啊!

  可是,你相信吗,在《童话里的世界》居然有许多。

  我是个普通读者,不懂得怎么解析故事,只有一个简单标准:听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更加开心一点,更加乐观一点,甚至更聪明一点,又或者更加悲伤一点。如果有,我认为就是个好故事,值得一读。

  在《童话里的世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

  《我会把你治好的!》是一个小老虎生病的故事。恰好,女儿也在生病,这么应景的故事,非读一下不可啦。(良心提醒,以下有深度剧透。)

  小老虎生病了,他可是一个难伺候的病人,一会儿要包扎,一会儿要吃美味饭菜,一会儿要睡丝绒沙发,一会儿又想要朋友们来探望他,关心他。当他一本正经地对正包扎他的小熊说:“头别包,因为我必须咳嗽咳嗽。”时,我们都笑了,一只老虎怎么可以这么嗲?

  他的好朋友小熊却一点不嫌弃他,他抱小老虎回家,仔细地给他包扎,给他做饭,尽管只能点一道菜;不断地安慰他,让他睡丝绒沙发,还要盖上一条豹皮的被子。后来去医院时,还不忘带上这条被子。

  “我会把你治好的!”每次小老虎觉得“更加难受”时,小熊都这么给他打气。

  然后,又来了许多小动物,为小老虎的“病”各种着急忙碌。由狼、山羊、大象、鹅、兔子、驴一大群动物组成了一支雄壮的队伍,护送小老虎去医院,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虽然不长,可故事的画面感极强,很多细节,让我不断地脑补各种场景

  大家忙得团团转,终于一切就绪要出发去医院了,小熊一面说,你们抱他的时候一定得小心,别让他摔了;但是,他就是不放心别人,最后还是他亲自抱了。还要嘱咐鹅阿姨把那条豹纹的被子取来。

  居然还有这么鸡婆的熊!

  还有医院里狐狸,明明是偷鸡时夹断了胳膊,却要编瞎话,说自己是跟狮子打架时弄断的,不过他打赢了。小老虎打针时,偏要虚张声势地吓唬他。

  故事里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个性,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他们是在自己开口说话,一个个像在眼前一般。

  查来查去,牛蛙大夫终于查出来,原来小老虎的病是有一条斑纹错位了!

  这也太可爱了吧!可我身边的小朋友更可爱,她没笑,而是马上抱起书,翻到画着小老虎的那一页,开始仔细辨认,是哪条斑纹长错了。

  “妈妈,就是这条,这条长错了,你看!”瞧了一会儿,她指着老虎的脖子,蛮有把握地对我说。

  那时,真希望自己也是6岁啊,可以非常认真地和她一块研究那条斑纹,说不定还要吵上几句。“是你个头啊,明明就在屁股上嘛!”

  可我已经长大了,“嗯,很有可能,我想应该是这条。”我只能这样假装地回答她。

  “显然,小老虎患的是渴望爱的疾病,而能够治愈这种病症方法,唯有无条件的爱。对于故事里所有的人物来说,这是一场严峻考验,而小老虎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经受住了考验……。“

  作者的这段话,是对故事的解析,也向每一个当父母的提出了一个大问题——爱的教育和爱的能力

  最让我感到意味深长的是结尾。

  “明年,”小熊说,“该轮到我生病了,然后你来给我治病,照顾我,怎么样?”

  “那还用说嘛?!”小老虎说。

  无条件的爱是对所有人的,不管你是兔子还是狼,是一头笨驴还是一条快要臭掉的咸鱼,个个都渴望得到这样的爱。作为一个妈妈,如果我不能无条件的爱老人、老公,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那么我怎么可以自以为能给孩子这样的爱?

  “千万不要小觑童话,因为童话是高智慧的教育方式,在我看来成年人需要这样的教育。”蓝蓝本是个诗人,诗人除了喝酒外还偏爱童话,她说“童话写作是一项伟大而值得骄傲事业。”

  这本书是从她十多年的阅读中,精选出近四十篇优秀的童话寓言故事而成。很多都是我从未读过的,读过之后又起一身鸡皮疙瘩的。翻回去看看,都是什么人写得啊,我的妈呀,托尔斯泰、黑塞、安徒生、王尔德、莱辛、卡尔维诺、宫泽贤治,竟然还有我喜欢的谢立文。

  我们给孩子挑书,通常考虑的是孩子的发展阶段兴趣需求,其实照顾成年人的阅读也很有必要。所谓亲子阅读应该孩子和成人一起读,是两个世界的交集,也是相互的打量。只是这样的书太少了,只要有,就算是欺负我读书少,我也要买买买。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三):看别人是如何读童话书的

  按说,看书是很私人的事,怎么看,看什么,有什么感想因人因时而异。相同的一本书,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就像俗语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看别人怎么看书也是一种学习

  《童话里的故事》一书精心选取40篇世界各国的童话、寓言、诗歌,配以作者蓝蓝的细心解读,从现代心理学哲学角度入手,结合儿童的年龄性格特点分析故事内涵,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育儿理念,非常值得那些想引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家长们学习。

  很多家长都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但有些家长是不知道买什么样的书给孩子看,有的家长是买了很多书,却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一本书买回家,扔给孩子就算完成任务了。殊不知,有很多童话书尤其是绘本故事,不仅语言中有故事,画面里也有故事,一些好玩的地方是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去寻找,去发现的,如此,才能体现出亲子阅读的乐趣

  这本书严格来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挑选出的童话故事。作者本身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对孩子的喜好非常了解,也有作家对故事的敏感,是一个对读者负责的好作者。她在前言中说,为了挑选这些故事,她“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编选”。书中的故事有的是完整的,有的是故事梗概,但不管怎样,这些故事、寓言、诗歌都很有代表性风格不同,表现形式多样,思维活泼,没有说教性,深受孩子们喜爱。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书单,按图索骥,甚至以此为方向帮孩子去挑选图书,发现更多可供孩子看的好童书。

  书的另一部分是作者对书的解读。你说是读后感也罢,是书评也好,都在内容基础上,从一定深度对文本进行了剖析。解读没有仅仅停留在故事表面,也没有对画面进行分析,更多的是从故事引申开去,探讨故事背后的心理现象和哲学意义,从而引发读者对文本的进一步探索。对照故事看这些解读,你会发现很多隐藏在书中,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细节和线索,从而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一些原来不明白的地方现在也迎刃而解。作者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旁征博引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名家作品脱口而出,结合文本,层层剖析,把读者带入思想殿堂。这对于读者扩宽知识领域开阔思维意义深远。一些感想和理论,乍看之下觉得延伸得有点远,但仔细一想,又会发现这些延伸对你理解故事的深层意义非常有帮助。

  当然了,家长不是专家,没必要把每篇童话都读得这么透。但要想给孩子讲出故事的精髓,多学、多看绝对是没错的。

  除了对文本的解读和延伸,作者还思考了中国儿童文学现状和儿童教育状况。她在《一阵神秘的风来了》这篇导读中说:“我一向痛心于中国儿童诗创作沉重功利,拘泥于现实目的的教化,是其‘沉重’下坠,而不能让孩子想象力飞翔原因。简单的善恶道德判断倾向,同样也禁锢着孩子们活泼心灵的飞升。”我想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儿童诗领域,整个中国儿童文学都面临这种状况。好在,它已经引起了有责任感的作家的重视,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开始投入到儿童文学创作中来,并且创作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作者极力主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多一些“深刻的”“没有惩罚教育”的好作品。她认为权威和惩罚威胁的教育“完全忽略了每个个人应该得到的尊重,也扼杀了他们个性自由发展和心智成长的天赋潜力”。这种思想不仅儿童作家、老师社会应该重视,家长也应该重视并在日常的阅读和生活中实施,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发展。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整本书内容丰富,有读有解,看得非常过瘾。只是有些绘本因为篇幅关系,没有配图,实在是有点遗憾。单就内容来说,看这本书,可以帮我们在阅读中取长补短,更全面地了解一本书的涵义。自然了,这种解读个人色彩是非浓厚的,其中的观点你大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舍。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四):那些让我有感触的童话

  缘起:因为前段时间比较关注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恰巧又受到一位做编辑朋友推荐,所以就找来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花了十多年的时间选编了这40篇童话,这40篇作品几乎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儿童文学作品。每一篇作品的前面,作者有一篇既是导读,也是读后感的文章帮助读者理解接下来的这一篇作品。(不过我都是先跳过这个作者评论性的导读,先看原作的,因为不想受影响,随后才返回看看作者的评论)。作者的阅读之广之深,令人钦佩。

  下面说一些书中提到的,我本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比较喜欢的童话作品吧!

  1. 开篇选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黑羊》。还记得我第一次听说卡尔维诺是因为王小波,在一次访谈中,当提到南欧作家的时候,王小波曾直言不讳地说卡尔维诺是自己比较欣赏的作家。第一次读完《黑羊》的时候,感觉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大家之作。

  “从前有一个国家,里面人人都是贼”,这篇短篇,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们只是哈哈大笑,觉得好玩。但是大人们读完以后,我敢保证必定都是忧心忡忡的。很多时候,我们也曾是杀死那只“黑羊”的沉默大多数之一。极少数的时候,我们自己亦是那只唯一遵守规则,最后却饿死的“黑羊”。

  2. 捷克 卡雷尔•恰佩克的《邮差的故事》

  一个小邮差,因为发现了信里的小秘密,而和小矮人们玩起了纸牌游戏。

  “最小的牌,二点,是那些对人撒谎的信

  次小的牌,三点,是一些例行的公文和宣传单

  四点,则是一些礼貌性的应酬信

  ……

  至于J是好友之间充满友爱的信

  衷心想帮助别人的信是王后

  国王则是爱人之间的情书。

  而最大的牌A,是掏出整颗心写的呢!像妈妈写给孩子的信,这种牌是压倒一切的的牌。

  不需要打开信件。摸一摸便知道是哪一种信。没有感情的信是冰凉凉的。相反,感情越深,摸起来越热。”

  说真的,读完这篇故事的时候,真的有让我想提起笔给某人写一封滚烫的信的冲动。

  3. 日本 佐野洋子 《活了100万次的猫》

  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经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不死亦不会有声。”死亡是活着的参照,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

  当虎斑猫有了爱和责任的体验,有了被爱和被需要的幸福。到后来,那只他深爱的不能像他一样起死回生的“白猫”死去后,虎斑猫悲痛欲绝、嚎啕大哭。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

  4. 伊塔洛•卡尔维诺 《长生不老之地》

  这则童话来自于意大利的维罗纳,此地恰好是莎士比亚的主人翁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生和死从来也是矛盾统一的。

  谁都逃不了那只死亡之手,谁也不知道死神将会在何时何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然而故事的结尾,最惊悚也最耐人回味的部分便是,因为动了恻隐之心,而被死神抓住。

  当人有了情感,便开始接近死亡。但也只有有了感情,才能真正算是活过。

  5. 中国 汤素兰 《驴家族》

  有点中国版的《变形记》的意思。自我的差异性。

  6. 凤凰的对比 : 意大利 达芬奇的《不死鸟》 VS 德国萨拉•基尔施 哀歌二《不能再飞的凤凰》

  7. 山羊的对比 德国 高特荷特•埃•莱辛 《宙斯与绵羊》 《山羊》

  所有的武器都意味着仇恨,哪怕是防御的武器。

  8. 中国 肖定丽 《四大名蛋》

  9. 法国 杰侯姆•胡里埃 《黑色的王国》

  悔过书

  10. 中国香港 谢立文 《我来,是要给大家幸福》

  读完以后,真的特别的忧伤。爱的悲伤瞬间逆流成河。

  11. 俄罗斯 鲍•谢尔古年科夫《姑娘和三个朋友》

  12. 英国 奥斯卡•王尔德《快乐王子》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五):以诗的名义进入童话

  以诗的名义进入童话

  ——读蓝蓝随笔集《童话里的世界》

  童话还是那些童话,因为解读者带着不一样的“眼镜”而变得色彩纷呈。面对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或许心存疑惑——诗人会以怎样的笔触去对待呢?蓝蓝是随笔集《童话里的世界》的作者,而她首先是一位诗人,出版过多部诗集,曾参加过“青春诗会”,在诗歌方面建树多多,获得多种奖项。笔者曾在网络上读过她的诗歌作品,今年第一期文学期刊《青春》还推出了她的童诗系列。她的诗歌整体倾向于抒情色彩,注重想象力的开拓,而童话本身就是施展想象力的世界,这两者即是相通的一类艺术。诗人顾城曾写过许多童诗,算是童话和诗歌相结合的践行者。蓝蓝在书中也提到了顾城的诗《土拨鼠》,并与加缪的西西弗斯荒谬论相提并论,正是凭着诗人的视角延伸拓展而来的。土拨鼠看似一味盲目地挖土,只要挖下去,才有挖到深层宝藏的希望不是嘛?

  《童话里的世界》精心集结了世界各地的名家作品36篇,其中6篇属于国内作品,其余国外作品除了收录安徒生、格林兄弟等童话大师的典型作品,也有很多作品是国内不常读到的,比如托尔斯泰、卡尔维诺、王尔德、黑塞、达·芬奇、高尔基之名流。亦有以前未曾涉及到童话领域的文学作品,皆因蓝蓝的深入解读,犹如产生新的光合作用,多了一些属于童话色彩的寓言和哲思韵味。蓝蓝的简评随笔放在每一篇作品前面,统领了初步认识,然后带你轻松进入童话世界。在这里也要提到书中的插画,刘永琨的风格独具个性,看似简单粗糙,黑白色彩掺杂几丝淡蓝,与每一篇作品相契合,与文字交相辉映,制造了一个幻化的童话世界。

  第一篇就将卡尔维诺的名篇《黑羊》呈上来,很少有人从童话角度来分析此文,皆是解读为一个关于人性的寓言故事,更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细微处所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欺诈虚伪,同时隐喻了国家体制和贫富等一系列问题。与此类寓言性质相近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同样都在超常态的形式下掩埋着深刻的政治主题。蓝蓝亦为此惊出一身冷汗,无法咽下悲哀,“盖因我既不是一只令人尊敬的黑羊,也绝不愿意当麻木变态的羊群中一只寡廉鲜耻的白羊。”她以此时时反省自己,而这篇作品的优点就映证了蓝蓝的说法——好童话都是现实主义小说。

  诗人蓝蓝对作品敏锐的洞察力成就了一篇篇名作的集结,赋予每一篇作品个人化精准的解读,注重更深层面的剖析和启迪,区别于大众庸俗的浅显层面。因此,童趣倒是成了次要的,深层的人性和哲思翻转上来,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动机。是的,可以这么说,蓝蓝所针对的“童话”只是在寻找一个切入点,主旨仍在深入剖析文学的精神“世界”。

  正义与邪恶的抗争,善与恶的对立,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童话的常态表达,而在这之外的深层寓意需要更深层的挖掘。童话早已不再属于只为孩子带来单纯娱乐效应的东西,不是那些国内教育机构有意识翻译成浅显易懂、说教为主旨的残次品,而忽略了真正人性的深刻诠释,因此,非黑即白、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此类说教已无立足之地。蓝蓝也提到自己后来才意识到《海的女儿》应该上升到救赎与神学思考的高度,这些在教科书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说白了,这还得归于理念的曲解,如果回头再去梳理这些年我们误读的童话故事,不排除会有天翻地覆的感慨。

  蓝蓝为此所能做到的是,提高读者的认识,重新为童话定位,抬高作品的寓言价值,使得读者看到不一样的高度。蓝蓝在诗歌的维度上呈现的是抒情结合讽喻,随笔亦是如此,以诗人哲思构建童话的深度,那是一个更深刻的世界,不至于随波逐流,敷衍在童话的表面乐趣。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蓝蓝在前序里提到“想要真正读懂一篇童话,你得拥有长到99岁的智慧。”

  蓝蓝为我们打开感知童真的另一个通道,仿佛深邃幽暗的隧道,你将在那里找到不曾见过的东西,留下你的回味和思想。蓝蓝还提到过,她会时常把好作品分享给双胞胎女儿,笔者随之想到,也要把书中的经典童话讲给自己的孩子,连同所体会到的深刻感悟。如此美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六):阅读童话是一场寻找灵魂的旅途

  ——读蓝蓝《童话里的世界》

  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作家毕淑敏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她在不同年龄阶段读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的不同感受:8岁左右读到人鱼公主变成了大海水泡而泪流满面;18岁情窦初开之时,读出了爱情;28岁当妈妈时,竟深深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时再读,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48岁再读时,仿佛天眼洞开,感悟到人鱼公主毅然离开家庭,乃是为了寻找灵魂。文章最后,毕淑敏感叹:“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毕淑的观点——不论是对于《海的女儿》,还是对于童话阅读,与诗人蓝蓝的观点不谋而合。蓝蓝在《童话里的世界中》提到很多年后再读《海的女儿》,忽然明白“安徒生写下的不仅是一个童话故事,还是对于救赎与神学的思考”。她还说:“童话是一个神秘的套盒,你几乎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你再打开它时,它会有什么样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对于童话,大家并不陌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故事等等,很小的时候,这些著名童话书籍的很多篇章,我们已耳熟能详。但是,在成年、踏上社会之后,为生计、前程、名利奔波过程中,能够继续阅读童话故事的人,想必不会太多。毕竟,童话故事不是成功学,具有“指导人生”之功效,也非工具书,需要时随时可答疑解惑,更非心灵鸡汤,让你立马喝到“人生感悟”。说起来,它对你的工作、前程真是毫无用处。何必读它!?

  但诗人蓝蓝却倔强地花了十几年时间,编选了一本童话故事集《童话里的世界》。书中所选40篇童话故事,并非图书市场司空见惯的篇什,但作者很多是耳熟能详的大作家、艺术家等,比如托尔斯泰、卡尔维诺、黑塞、高尔基等。可见诗人蓝蓝阅读之广,选材之精。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诗人蓝蓝几乎给每篇童话故事配写了千字左右的解读、感悟。这些解读和感悟,以诗人的敏感和开阔的视野,以及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童话故事的寓意,让读者领悟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尽管如此,大人们也未必有期间去阅读童话,更鲜有时间去思考。在《童话里的世界》中,诗人蓝蓝之所以如此浓墨重彩去对每篇童话去解析,去写出自己的思考,也许正是希望大人们无论从教育小孩的功利角度,还是从发现、认知自我的哲学角度,都能够燃烧起阅读童话故事的热情。因而,可以说,书中对每篇童话的解读均是为“懒惰”或“粗心”的大人准备的,毕竟文中所涉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观点和理念,并非儿童所能理解的。

  其实,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童话作家,在写作中都将大人列入了他们的读者范围。美国童话之父、《绿野仙踪》作者弗兰克-鲍姆说:“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而安徒生在其自传中直白:“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在阅读《绿野仙踪》时,我们看到了智慧、勇敢、爱心的力量,而在阅读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时,蓝蓝和毕淑敏两位母亲、两位大人都同时看到了人鱼公主寻找灵魂的过程。

  毫无疑问,童话故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意、感动、启发和哲学。小孩在里面找到想象,大人在里面找到哲理。当作为大人的我们,在谋生的仆仆风尘、委曲求全中,再次翻开书阅读童话,阅读其中的纯与真,美与丑,善与恶,不正是一场寻找灵魂的旅途吗?(完)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七):童话里的世界如是观

  我喜欢童话里的世界,正如,我喜欢《童话里的世界》。

  《童话里的世界》,可以看作是著名诗人兼童话作家蓝蓝的三十八篇(含序文一篇)关于童话的文论集;也可以视为是她编选的一册童话选集。在书中,诗人精选了四十篇古今中外的童话,或具有童话意味的诗歌,并在几乎每一篇之前都撰有导读。编选者的诗人身份,使这些篇什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童话稍许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童话选集。一如蓝蓝在序言〈为什么要读童话〉中所谈到的,四十篇选文的作者不仅包括格林兄弟、安徒生、宫泽贤治等童话作家,更多的「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诗人、作家、艺术家,还有科学家、博物学家、戏剧大师、演员」。而我注意到,在近四十篇导读中,另一些哲学家、诗人、作家,还有各个学科的学者与科学家、博物学家的名言,那些原本处于童话世界边缘的真知灼见,经引用而熠熠闪光,或许该这么说,是诗人之手,消解了那些名言警句与童话间的遥远距离,让它们相互贴近,产生共鸣。

  童话里的世界,是真的有别、甚至大相径庭于我们的智慧与理性笼罩下的真实世界么?要知道,「童话」一辞中的「话」,并不是指言语本身,而是中古汉语中「故事」的用法之孑遗,与神话、佳话,以及作为名词的「笑话」一辞中的「话」字同义。那么,童话也就是孩童的故事咯?可是,因为汉语(以及深受汉语影响的日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童话」一词可以被认为是关于孩童的故事,包括孩童气的故事,适合给孩子看的故事,以及以孩童为主人公的故事、呈现孩童世界的故事,或者以孩童为叙述者的故事等等。最后一种,使得我们若以今日「话」作为「言语」的意思来曲解「童话」一词,把它理解为「无忌」的童言,也能歪打正着。事实上,童话还不止包括了上述的所有状况;有时候,它还用作是fables以及folktales除了民间故事之外的另一个对应的译词,譬如《格林童话》和卡尔维诺所编的《意大利童话》,都是民间故事或者也称之为民间童话;如此,依据民间故事流传悠远、经久不衰的特征,以及它作为作家撰写的童话源头,这样的「童话」可谓是关于人类文明处在孩童时代的故事。尽管我们在指称「真实世界」时,基本上指向成人主导的现实,成熟的经验包括漫长人生中的曲折经历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复杂体验;但除了那少部分对天真抱有偏见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已然认可,童话里的世界并不是现实世界的一种低劣镜像,一个幼稚而简化的版本。童话里的超现实呈现出最初与最大的神秘,魔法或者说巫术、万物有灵,使得那个世界异常丰富,而更加立体。

  在这种情况下,童话里的世界近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各学科见识卓越的智者们的重视,在这本书中,蓝蓝搜罗与编集的那些童话的作者们,其身份之驳杂也许出人意料,却可以映证这一点。而另一方面,至少有一些优秀的作家,对童话更加朴素单纯而直指人心素有所感知,而往往施以更多的关注与更高的评价,并不吝放下向壁虚造的笔,打开各种书籍,甚至自己去田野里,把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童话排沙简金,编选成一册又一册具有经典意义的文集:这方面我们至少可以列举出爱尔兰诗人叶芝、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以及英国女小说家安吉拉•卡特。

  在这种情况下,《童话里的世界》可以看作是《爱尔兰民间故事》、《意大利童话》以及《精怪故事集》的同类,并且,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似乎更接近最后那一本。安吉拉•卡特这位怪才独特的文学趣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精怪故事集》的面貌,因此中译本干脆把她的名字作为前缀,赫然作为书名《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刊印,以示该书深深地打上了编者的痕迹。可以说,蓝蓝和安吉拉•卡特都有着更宽阔的视野,在整个世界,而不止一个文学传统、一门语言的内部,或是一国的范畴之内来作选择,她们面对的是星空之下所有的好童话。然而我却觉得,在这里更有必要揭橥蓝蓝与叶芝和卡尔维诺的相似之处;那两位文学巨匠各以一种童话选集丰富了他们的母语,将那两种语言所呈现的文明中的古老精粹重新擦亮,其功能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的个体化表达特征;而蓝蓝的用心则也自始至终都明确地立足于于当下现实,而并没有沉浸在童话里单纯的世界留连忘返。编者的意图并不只针对孩童,这本书不止是给孩子们看的成长之书,也对成人读者有所禆益,对审视各层面意义上的「童话」,及其与现实的关系,可谓是让人继续成长的书。

  因此,在《童话里的世界》中,童话里的世界是某种原型,是一些镜子,是几个路标,是讨论现象与现实的若干论据。四十篇童话因此构成了四十个往返与映射的进程。不论是未成年还是成年的读者,皆能通过反身诉求童言以及孩童故事寻求给养,面对现实,呼吸成长。所以,这部童话选集还近乎我们在个人成长史上最早遭遇的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文选,它们同时因为拥有在教育过程中的「经」的地位而意义非同一般——我指的是「语文课本」。四十篇的长度,也近乎一册课本中课文的数量(当然,也是一个选本合适的数量,在二十世纪之前数百年间最风行的小说集「三言二拍」及其缩编本或称「精华本」《今古奇观》,每种都是四十篇)。正如我们深有体会的那样,语文课本除却对语文能力的促进之外,它还构成一个人的早期记忆,对心灵成长的意义自不待言。而这本书当然也超出了一本普通的语文课本,除了它同时面对成年读者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童话集,而不曾兼带了识字以及认知古典文化、政治家名文、文学史名作等种种附带的意图;它是一位诗人,而不是一个编委会选出来的。如此,它恰恰合乎教育的本义,一次个人之间的授受,一种心智的传递。

  本文刪節發表于5月18日的《中華讀書報》: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6/2016-05-25/273049.html。

  略有排版效果的版本見此:https://www.douban.com/note/560907304/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八):以诗的名义进入童话

  以诗的名义进入童话

  ——读蓝蓝随笔集《童话里的世界》

  童话还是那些童话,因为解读者带着不一样的“眼镜”而变得色彩纷呈。面对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或许心存疑惑——诗人会以怎样的笔触去对待呢?蓝蓝是随笔集《童话里的世界》的作者,而她首先是一位诗人,出版过多部诗集,曾参加过“青春诗会”,在诗歌方面建树多多,获得多种奖项。笔者曾在网络上读过她的诗歌作品,今年第一期文学期刊《青春》还推出了她的童诗系列。她的诗歌整体倾向于抒情色彩,注重想象力的开拓,而童话本身就是施展想象力的世界,这两者即是相通的一类艺术。诗人顾城曾写过许多童诗,算是童话和诗歌相结合的践行者。蓝蓝在书中也提到了顾城的诗《土拨鼠》,并与加缪的西西弗斯荒谬论相提并论,正是凭着诗人的视角延伸拓展而来的。土拨鼠看似一味盲目地挖土,只要挖下去,才有挖到深层宝藏的希望不是嘛?

  《童话里的世界》精心集结了世界各地的名家作品36篇,其中6篇属于国内作品,其余国外作品除了收录安徒生、格林兄弟等童话大师的典型作品,也有很多作品是国内不常读到的,比如托尔斯泰、卡尔维诺、王尔德、黑塞、达·芬奇、高尔基之名流。亦有以前未曾涉及到童话领域的文学作品,皆因蓝蓝的深入解读,犹如产生新的光合作用,多了一些属于童话色彩的寓言和哲思韵味。蓝蓝的简评随笔放在每一篇作品前面,统领了初步认识,然后带你轻松进入童话世界。在这里也要提到书中的插画,刘永琨的风格独具个性,看似简单粗糙,黑白色彩掺杂几丝淡蓝,与每一篇作品相契合,与文字交相辉映,制造了一个幻化的童话世界。

  第一篇就将卡尔维诺的名篇《黑羊》呈上来,很少有人从童话角度来分析此文,皆是解读为一个关于人性的寓言故事,更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细微处所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欺诈虚伪,同时隐喻了国家体制和贫富等一系列问题。与此类寓言性质相近的作品,可以追溯到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同样都在超常态的形式下掩埋着深刻的政治主题。蓝蓝亦为此惊出一身冷汗,无法咽下悲哀,“盖因我既不是一只令人尊敬的黑羊,也绝不愿意当麻木变态的羊群中一只寡廉鲜耻的白羊。”她以此时时反省自己,而这篇作品的优点就映证了蓝蓝的说法——好童话都是现实主义小说。

  诗人蓝蓝对作品敏锐的洞察力成就了一篇篇名作的集结,赋予每一篇作品个人化精准的解读,注重更深层面的剖析和启迪,区别于大众庸俗的浅显层面。因此,童趣倒是成了次要的,深层的人性和哲思翻转上来,为读者带来新的阅读动机。是的,可以这么说,蓝蓝所针对的“童话”只是在寻找一个切入点,主旨仍在深入剖析文学的精神“世界”。

  正义与邪恶的抗争,善与恶的对立,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童话的常态表达,而在这之外的深层寓意需要更深层的挖掘。童话早已不再属于只为孩子带来单纯娱乐效应的东西,不是那些国内教育机构有意识翻译成浅显易懂、说教为主旨的残次品,而忽略了真正人性的深刻诠释,因此,非黑即白、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此类说教已无立足之地。蓝蓝也提到自己后来才意识到《海的女儿》应该上升到救赎与神学思考的高度,这些在教科书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说白了,这还得归于理念的曲解,如果回头再去梳理这些年我们误读的童话故事,不排除会有天翻地覆的感慨。

  蓝蓝为此所能做到的是,提高读者的认识,重新为童话定位,抬高作品的寓言价值,使得读者看到不一样的高度。蓝蓝在诗歌的维度上呈现的是抒情结合讽喻,随笔亦是如此,以诗人哲思构建童话的深度,那是一个更深刻的世界,不至于随波逐流,敷衍在童话的表面乐趣。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蓝蓝在前序里提到“想要真正读懂一篇童话,你得拥有长到99岁的智慧。”

  蓝蓝为我们打开感知童真的另一个通道,仿佛深邃幽暗的隧道,你将在那里找到不曾见过的东西,留下你的回味和思想。蓝蓝还提到过,她会时常把好作品分享给双胞胎女儿,笔者随之想到,也要把书中的经典童话讲给自己的孩子,连同所体会到的深刻感悟。如此美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九):唯有爱和信任才能使生命充满意义

  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计划一年读一遍,读到老的童话书。

  世界上的爱有许许多多,但不是所有的爱都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有的爱会让人窒息—当它以占有和支配别人为目的;有的爱会让人产生仇恨—当它没有教会人奉献、宽容和等待。但是,能给人快乐和幸福的爱同时也会使人悲伤—当我们失去它的时候。这不是悲伤的爱,这是爱的悲伤,也是爱的幸福。

  虽然每一篇都是蓝蓝写的解读,但是每一篇都有不同的感受,读到第三篇时,已经能有与作者不同的感受迸发出来了。这本书在故事之外教会你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去理解同一篇童话,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在阅读这本书时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思考方式。不到两千字的童话里,重复了十二遍的一句话在作者看来是信徒们不断重复的祷告,推动着命运转了个弯。但在我看来,这是训练孩子提问的一种方式。对同一个回答,如何提出十几种不同的问题,在故事中让孩子学会发问。

  《童话里的世界》读后感(十):童话犹在,岁月不老

  顾城在他的寓言童话《土拨鼠》中写道:“土里有土。”这篇寥寥数语的童话诗同样被收录到同为诗人的蓝蓝编著的集子《童话里的世界》中。如若顺着土拨鼠的逻辑,追问童话是什么,大抵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童话里有童话,是想象,是发现,是生命原本应该有的模样。

  写童话的人多有颗柔软的心,而读童话的人则多有纯真的灵魂。从创作到分享,童话并不是仅仅写给孩子的,而是给所有人的礼物。相比跌宕而复杂的故事,童话显得质朴而直白,最纯粹的道理,用简单的情节包装,当一层一层剥开装饰纸后,最终看到一颗最真的童心。这份真诚,承载着想象力的翅膀,让人不禁一读再读,就像想贪婪抓住梦的孩子。

  好的童话需要良人来发现,蓝蓝作为一个诗人,有着训练有素的审美感觉与良好的理解分析实力。而其选编加点评的这本《童话里的世界》同样显露出了她作为诗人的眼光,不求脍炙人口,但求避开庸俗,挖掘小众经典,再加以个性化解读。而正是这些充满个人色彩的“不必读”,由于作品之前没有受到过分关注,仍保留了更接近原本的模样,阅读体验更为纯粹舒适。在《童话的世界》中,读者足够自由,可以直接阅读童话文本,也可以回过头来,与编者蓝蓝交流读后心得,毕竟,在充满诗意的童话面前,我们是极容易与诗人产生良久的共鸣的。

  小时候,孩子总是央求父母一遍遍把故事重读,就像蓝蓝所言,用这样的娇嗔,通过童话,验证父母对自己的爱。而当长大以后,我们亦以不完全相同的方式,一遍遍重读童话,感受这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温暖。一个好的童话故事不会老,也听不厌,每一遍自知或不自知的重温,仍会被轻易打动。无论故事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故事的内涵仍亘古不变。在阅读书中捷克作家恰佩克的《邮差的故事》时,看到邮局中的精灵,不倦寻找没有地址求婚信上年轻情侣的邮差老柯,忽然想起了去年看过的李宗熹导演的话剧《邮差》,虽然加上了台湾的时代变迁作为背景,粗糙的有情人玛莎与弗兰克也被本土化成了淑芳与淑芬,在军营中,邮差林和平一遍遍呼唤着他们的名字,就像另一个时空的老柯,藉由童话的灵魂,他们在平时时空得以相逢,唤醒一脉相承的记忆与感受。而当读到佐野洋子的《活了100万次的猫》,则很容易想起近期热播日剧《伪装夫妇》的开头,女主给孩子们,读了同样的故事。无论是遥远的童话,还是反映现实的时装剧,其精神的内核却异曲同工:没有情感地活再漫长的岁月,不如轰烈爱短暂一生。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同样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与积淀叠加在童话故事上,于是童话与我们一同成长了,变得厚重而丰富。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一次重读,仍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惊喜。

  在蓝蓝选编的这些童话故事里,我好像沉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在如梦似幻的迷人文字里,去体悟爱、体悟生死。那些美好的故事,经得起我们眼含热泪一读再读,而那个童话里的世界,则值得用不泯的童心去郑重呵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童话里的世界》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