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逻辑》是一本由[德] 卡尔·诺顿著作,九州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性逻辑》读后感(一):读《隐性逻辑》,成为生活中的智(贺)者(涵)!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隐性逻辑》这本书,没有时间追剧,昨晚闲来无事就看了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前20集,这部剧刚播出就有网上的朋友在讨论,剧中的情节也成为了社会热议话题。尤其喜欢靳东在剧中扮演的贺涵,一个典型的理性咨询精英,正是他的理性分析,让罗子君诀别了不忠的婚姻,重获了新生。 有小伙伴和我说:“真希望能拥有像贺函这样的理性男朋友”,因为他能够理性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希望让他教一下自己如何理性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过我虽然没有这样的男朋友,却阅读了一本理性分析的书——《隐性逻辑》,它现在就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贺函”,阅读它能够让你成为生活中的智者。《隐性逻辑》这本书的作者是卡尔•诺顿。 「作者简介」 卡拉•诺顿(Carla Norton)是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0年有余。他还是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纽约时报》排行第一的非虚构类畅销书《完美受害者:盒中女孩的真实故事》的作者,她还在《圣荷西信使报》担任专栏编辑,并为《洛杉矶时报》和《旧金山纪事报》等很多报纸和杂志撰稿。她从戈达德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并两次担当爱伦•坡奖(Edgar Awards)的评委。《正常的边缘》是她的小说处女作。目前她生活在佛罗里达州。 看了作者的简介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贺函”的成功,发现理性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都很顺风顺水,而且人际关系似乎也要比感性的人更好,究其原因是他们凭逻辑推理思考和行事做人,几乎不会感情用事,因此虽然表面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待人是极好的。 「概念分析」 要成为智者,首先要了解“隐性逻辑”,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缺少正确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迷信所谓直觉。直觉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些所谓的套路,这种套路的背后所隐藏的逻辑,我们就把它称之为隐性逻辑。 《隐性逻辑》本书开篇提到了一句谚语“智者生来就是赢家,愚蠢的人始终是愚蠢的人,无可救药。”阐述了这本书的主旨是希望读者能够搞懂各种套路背后隐藏着的逻辑,让我们了解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并正确运用思维工具,让我们拥有有效思考的能力。
《隐性逻辑》读后感(二):巨大的过滤器
我看书有个习惯,先看序。一般来说,序的水平虽然不能代表作者的水平,但是这篇序写得有没有质量,是决定我能否继续读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用等到正文,光是序言就是满满一波干货。秋叶大叔的推荐序,他主张只有肯对人用心的人,才会认认真真去研究套路。细想一下,的确如此。
做事要先注意照顾对方的情绪,才能有好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套路”这个词呢?因为很多人的问题是缺乏套路,不肯用心,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是很多人学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具体方法,发现某种方法有效,就一窝蜂地去效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意义和逻辑。
但是真正的逻辑应该是为对方提供有稀缺感的福利,这话说得很正确。
但是更让人惊喜的还在后面,翻开目录,眼前一亮。
每一章的标题不是简练的句子,而是一个问题。问题下面有一行小字,是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刀直入让我们开启新的思考模式。
人的工作记忆区主要位于额叶上的一小块地方, PFC ,这是众所周知的,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对这个系统做过日常研究,并且做了大量的试验。通过特殊的记忆训练可以催生“大脑兴奋剂”,即多巴胺的分泌,它其实是一种奖励性的荷尔蒙,影响前额叶的神经元燃烧样本。
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第一章: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
然而这个推理显然是错的。
街道湿了不一定是因为下雨了,也许是周围楼房的水管破裂,又或者有洒水车经过。
这就是心理逻辑。
但是逻辑语言不等于日常用语,这是心理学家很热衷的命题。因为逻辑中经常会埋伏思考漏洞,他们的兴趣爱好就是找到这些漏洞,看其在众人之间如何奇妙地发展。
如果说章节的第一部分是抛出问题引发我们思考,第二部分就是如何解答问题了。
要考虑所有初始元素,不要盲从成功经验,还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等等,没错,思考其实是要接受训练的,没人会生来知道怎么利用好工作记忆容量,我相信看完第一章,就想开始迫不及待要推理的绝对不是我一个人。
第二章往后如果都是讲逻辑推理,那未免太枯燥了。
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吧?所以结合了理论,在实践中用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如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陷阱与思考陷阱。
很有趣,不是吗?
我相信所有人认真读完这本书,会对周围的有趣现象另有一番感悟。
感谢作者像一个巨大的过滤器,把真相过滤给我们。
《隐性逻辑》读后感(三):深化逻辑思维,让你看见那双隐形的手
经常逛知乎,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回答特别好,就一直在想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答案,怎么会有这么新颖的思维模式.。最近闺蜜小王也因为最近在面试在问怎么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让自己能在分析事物的方面更擅长,以便于能灵活的回答面试官的问题,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较面试的书很多,我相信我的闺蜜也看过不少,当然要推荐一本她没有接触过但对她有帮助的书(为了她的事业,我也是操碎了心)于是我给她推荐了《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德国的卡尔. 诺顿写的。我觉得作者写这本书《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的目的就是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本书大多是以问答的形式完成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后给你解决的方法。感觉这和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隐性逻辑》读后感(四):日常生活,一定要躲开这21种“思维陷阱”!
6月24日,我参加了“全国线下拆书课”,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拆解的书籍是:《故事思维》这本书。没去之前,我心情比较忐忑,有些担心,不知道都会去一些什么样的陌生人,“骗子”、“歹徒”甚至都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
到达活动场地后,首先受到工作人员、老师的热情接待,我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第一个环节“自我介绍”,要求利用现场的一个物品1-2句话形容自己,包括我在内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愣了一下,猝不及防,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小紧张,一圈自我介绍后,我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慢慢降低;在后续的互动中,我的拘束感更是逐渐消失,当时我们小组有美丽的全职妈妈、有外表冷酷内心温柔的文艺时尚女青年、有工作之余参加关爱空巢老人活动的义工,大家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怀着同一目的而来,那就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这次的线下活动让我收获很多,触动很大。
分享我的这次活动经历,我想表达的是,其实有些成长是不需要额外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做的只是拆除自我的篱笆。如果我一直困在“陌生世界都是危险、可怕的泥潭”这种想法里,那么我就不能遇见这些不甘于平庸生活的普通人,不能从他们的故事里得到启发。
我们每天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如何找到最优、最合适的处理办法呢?
《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该书作者卡尔•诺顿,德国人,是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还是一名演员。《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评价“这本书非常有趣,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信赖自己的思维。”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信赖自己的思维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旦大脑形成一个观点,就会用所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为了节省能量,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第二,外部客观原因
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因为紧张已经耗尽了脑力资源,人们会变得迟钝,大脑不会再思考。思考陷阱几乎总是发生在大脑偷懒的时候。
一方面,大脑总是在寻找最快、最简单的方法。
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分心,或者在思考时短暂的失神,大脑就不会再考虑实际的发生情况。
第三,个人主观原因
对于自己我们也有模板,观念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会因为害怕丢脸,而更加维护自己的观点。
看完产生思维错误的三大原因后,是不是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隐性逻辑》告诉我们,不要怕!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切换我们的思考模本。
经研究发现,大脑在思考时,大脑一个特定区域的供血量明显增多,一旦问题被解决,供血量则会逐渐减少。这个特定区域主要位于前额上的一小块地方,称作前额叶皮质(PFC),也叫工作记忆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拓展工作记忆区容量,进而提高思考的准确率和效率。
《隐性逻辑》,列举了21种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错误,每种错误,作者都按照现象描述、原因分析、解决办法三个部分来详细说明,结构严谨。
在这里我选取书中的第四个思维错误“为什么说归纳法是危险的?”,展示如下:
一、存在问题
归纳法是人们喜欢用的一种论证方式。听起来明智,实际上却有问题。其中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1、这个推理从未被最终证实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推理很快。一两次经验就足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模板。
如,《黑天鹅》一书中写到:
在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这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因为它似乎在人们的经验中得到了完全的证实。它说明我们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仅仅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对白天鹅的数百万次确定性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所需要的只是看见一次黑天鹅就够了。
二、原因分析
我们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不一致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之间有三个过滤程序:
2、个人的诠释造成了经验的错位
3、我们会排斥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
以上是思考陷阱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技巧过滤迷雾,向深层结构推进。
三、解决办法——启发法
分析:这句话缺少部分信息——这个推论是从哪里得出的?显然,提议者把单一的经验理解为普遍规则。我们可以问:
“究竟是哪些客户?”或者“从哪里得知他们想要这个游戏”
例句二:“我们的客户不接受我们的报价”
分析:这句话表达不准确。我们可以问:
“你从哪里发现的?”“谁不接受?”“哪些报价?”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发生在我跟妈妈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6月14日英国伦敦公寓大火,28日遇难人数已达80人。妈妈看到报道后,立即打电话给我,非常担心,要求我新房装修不要铺木地板,家里也要少做柜子,总之木头的东西要少用,以免失火后,整个家都烧起来。妈妈语气急迫、从语音中可以听出她的心情非常焦虑。
妈妈肯定是非常爱我的,当她看到高层、大火、80人,想到我的新房子也是高层,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燃烧的画面,整个心立即就焦急起来。
我根据在《隐性逻辑》书中所学到的内容,首先安慰妈妈“高层发生大火”,是小概率事件,也正是因为小概率事件造成了“大火”的新闻点,又因为这次事故影响严重,所以人们对此更加重视。接着,我查找新闻报道,告诉妈妈,这次英国伦敦公寓大火,官方有报道火灾原因,是因为冰箱起火,而易燃外墙材料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虽然,我的解释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妈妈的担忧,但是罗列确定的事实,可以缓解她的焦虑。
不知道生活中的你会不会经常焦虑,会不会经常去忧虑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如果有,你也可以看一看《隐性逻辑》这本书,或者把它介绍你身边的朋友、亲人,它是一个多元思维模式的范本。我们多角度分析、思考身边的事例,不仅可以另我们更加智慧,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加从容的生活。
《隐性逻辑》读后感(五):切换思维模本,绘制更高视角的人生蓝图
思路决定出路。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也正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差距的内在动因。
最近越来越关注理财的话题,所以集中看了一些家庭理财的书籍和分析案例,渐渐发现,人们在追逐财富的同时,也掉入了深深的思维陷阱。人人都知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道理,但还是有很多人天天嚷着没钱拿什么理财?
其实没钱理财的观念也正是一个深渊般的思维陷阱,并且长期禁锢着很多人的思考方式。因为大多数人会选择将收入先用来消费支出,结余的部分在考虑储蓄或者理财,其实只要变化一下公式中各项的顺序就可以打破这个错误的思考模本。将收入先留出结余,剩下的部分再考虑用来支出。
这也正是强制储蓄的基本观念,与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中所倡导的“将收入中一部分先用来支出给自己(储蓄),剩余的再考虑日常消费”,本质上是异曲同工。
正如德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讲师卡尔·诺顿在其所著的《隐性逻辑》中指明的: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其实,人与人之间执行力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看待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和方向不同,结局注定是千差万别的。
时下很流行一个词叫“穷人思维”,也是很深刻地阐明了思维方式对人生蓝图的重要性。为什么穷人很难跳脱出自己现在的阶层?为什么穷人一直很穷?而富人很容易赚到更多的钱?
穷人在对待金钱的态度、消费观念、时间管理、投资自我、社交圈子等等这些决定着财富积累的关键问题上都陷入了无限循环的思维陷阱中。穷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穷人的消费大多无法获得更多的回报;穷人的闲暇时光很少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穷人的社交圈子狭窄,只喜欢和几个熟悉的人交往,不愿结识更优秀的朋友……
再比如,同样是周日的下午,有的人思考的模本是“还有半天的休闲时光要如何充实起来”,然后将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有的人思考的模本却是“就剩半天了肯定什么也做不了了”,然后无聊乏味地东摸摸西看看,时间一晃而过。这就是正向思考和负面思考对生活的影响,久而久之,就是整个人生蓝图的改写。
我们学习、阅读、旅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充实自己,来“富养”自己,是想提升到一个更广阔的格局,用更高的视角过好我们这一生,那么,所谓的格局,不正是一种思考方式吗。
越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越容易采用惯性的思考方式,因此更容易掉入思维陷阱之中。为什么路面湿了就一定是下雨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给别人贴标签?为什么加薪了还是要辞职?为什么相比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隐性逻辑》阐述了如何认识并切换我们的思考模本,同时列举了21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更优思维的例子后面都提供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可以让我们跳出思维的陷阱,在每一个抉择时刻做出正确有效的思考,绘制更高视野的人生蓝图。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们通常认为的一些思维逻辑可能只是假象,看似平常的事件背后往往都深藏着一个隐性逻辑。希望《隐性逻辑》能给每个人更多的启发。
《隐性逻辑》读后感(六):“把大象装进冰箱里”的思考
本山大叔曾经在春晚演过一个小品,宋丹丹扮演的钟点工给本山大叔讲了一个笑话,怎么把大象装进冰箱里?正当本山大叔犹豫时,宋丹丹笑答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欧了……
笑话讲完后宋丹丹忙问,人呢?哈哈,你看我都笑成这样了,你咋不笑呢?大叔回答,笑啥呀你?
这种反差形成了包袱,有了笑料,但若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常常犯“把大象装进冰箱里”的错误,习惯性的轻视问题。
《隐性逻辑》读后感(七):一个人的进步往往是逻辑知识的进步 ——读《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文/岸晓风
我们都知道,逻辑课是大学的必修课。简单一句话,但是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逻辑课是一门必修课,不懂得一点逻辑学,或者说形式逻辑,在生活中其实是蛮可怕的。一个毫无逻辑感的人,你和他的交流将变得相当的困难,通俗来说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甚至是对牛弹琴。相反,拥有一定的逻辑学知识的人,肯定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工作生活也可以让人相信是有条不紊的。
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逻辑学为什么在大学才是必修课呢。高中、初中、小学为什么不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在我们国家,目前没有逻辑感的人大有人在。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发明了逻辑学,写出了《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等六篇逻辑学著作。但是,在我们国家光辉灿烂的文明的光环下,更多的是形象思维,注重儒释道,而逻辑学方面的东西是偏少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为以后我们国家科技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当然,往事不可追。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更多的是应该掌握一些逻辑学的技巧。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大有裨益。今天说的这本书,是德国语言学家卡尔•诺顿(不好意思,还是外国人)写的《隐性逻辑》。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毫无疑问,这本书不是讲多么高深的逻辑学知识,也不是动不动就符号、公式之类的, 而是有益于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日常生活的。
让逻辑学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
这本书一共列举了21个问题。或者说是从21个问题入手解决读者的相关“思维定式”。比如说,“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这个其实很简单,显然,街道湿了,并不一定是因为下雨。但是这个不是目的,这个问题告诉我们,不要过快的下结论。这才是隐藏在这个逻辑问题背后个根本。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要考虑所有的初始因素。只有所有的前提都是正确的,推理才能是正确的;
不要盲从成功经验。尤其是不要轻信权威,只有调查研究才是硬道理;
注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我们的兴趣会影响到我们的职业决定;
要训练工作记忆。这是轻松完成推理任务的重要条件。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例子,书中的更多内容会让人受益匪浅。
《隐性逻辑》读后感(八):能力从逻辑伊始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停地用语言来交流信息,说明想要表达的内容,来达到他人理解的目的,并以此驱使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行为变化。这些信息的如何表达,来源依靠大脑的逻辑分析。对于逻辑分析的认知程度,极大影响着结论、结果的正确与否,造成语言陷阱、思考陷阱。在卡尔.诺顿著作的《隐性思维》一书中,对逻辑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称之为“隐性逻辑”。 书中之概述,逻辑分析误区包含以下几点: 1、归纳法 对待问题、现象,我们经常断章取义的进行分类。 2、常识代替逻辑 3、经验代替了调查研究 等等。 在卡尔.诺顿著作的《隐性思维》一书中,举了几个例子: 1、在马拉松比赛中,你超越了第二名,你是第几名?不免会有人直接回答第一名;超越了第二名你就是第二嘛,又没说超过第一名,对吧? 2、有四张牌,分别为E、K、4、7,每张牌一面子母,一面数字,现说明元音字母牌的背面是偶数,至少翻几张牌、如何翻才能论证这个说明?当然是E、7咯,E是元音字母,背面是偶数,则证明命题正确;7是奇数,背面不是元音,同样证明命题正确。 3、假设1000驾驶者有一人喝酒,检测错误率为5%,那么还有(1000-1)*5%=49.95个测试结果为阳性,即一共有1+49.95=50个阳性测试结果,被随机抽到酒驾的概率为:1/50.95=0.019627,之前师妹没这个歌算法及概念的,在我看来是在特定的范围算特定的概率,排除不相干因素...... 4、还有语言刺激影响人的心理诱导行为,都说金发女人比较笨,一组试验中,对这一说法,金发实验者也不认同,不过实验结果显示告知金发女人笨的实验者明现表现不佳,不及没有被告知的实验者的表现。 5、.......... 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时候一个词“思维发散”,否则就会批评我们脑袋转不过弯儿。老师口中讲的“发散思维”指的就是逻辑分析能力吧。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促使我们快速成长,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做出的决定、选择更具发展性,更有价值,不再闭门造车的进入闭路循环。循规蹈矩、千篇一律的逻辑出现不了爱伊斯坦、牛顿、达尔文、居里夫人等等各领域的天才;对逻辑不断地认知、学习,才有改变、实质性的进步,才可能会大有成就........ 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误会,即使都知道是无心之举,但就是造成不好的影响,俗话说的好,刀子嘴,豆腐心。我们想去改变,但会感到迷茫、彷徨,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也是,对问题的本质都没有了解,如何去改变?于是不知所措的前行,跌跌碰碰的,做不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行为、语言、客观因素、心理等信息分析及思考的层次、结构,在卡尔.诺顿著作的《隐性思维》一书中,都给我们详实阐述了其中的联系,这些会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不足之处,使我们打开另一个逻辑思维之窗、精明于事、聪慧于人。说到隐性逻辑,其实是对人的一种思考。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啊,没有正确强大的逻辑指导,人仿佛就是一个个傀儡,没有灵魂,混沌于世。有时,我们追问过自己,同时入职,为何别人当了领导,你还是员工? 孟子曾经说过: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卡尔.诺顿著作的《隐性思维》中对隐性逻辑的阐述可为真知灼见,值得一读,使读者受益。推荐大家读一读!
《隐性逻辑》读后感(九):知道一些逻辑陷阱,你也未必能够跳出坑
开门见山,个人认为这本《隐性逻辑》可以一读,但不值得细读。
不值得细读的原因,很简单:
其一、一本讲逻辑的书,内容中有很多的逻辑错误。
这有点让人苦笑皆非。
不知道是原作就有这些错误,还是在翻译时,不小心引入的一些错误。
比如在《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这一篇章中,给了一个「酒驾事例」。
这个事例的描述,逻辑上就很乱,计算过程的数据是错误的,以及最后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其二、本书讲述所谓的隐性逻辑,其实是讲述了很多直觉的陷阱,而直觉陷阱,并不是纯粹的掌握逻辑就可能解决的。
同样以《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为例,我们其实并不是相信小概率事件,而是我们相信身边的具体事实,胜过我们对于概率的认识。
概率是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多数人的大脑,对于概率是无感的,只是一堆数字而已,无法直接看到这堆数字背后的意义。
相对的,我们身边发生的具体事实案例,哪怕其概率非常小,但因为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自然就会觉得这事情跟自己关系更加密切。
没办法,这是大脑自然进化的结果。
其三、本书的一些观点,跟很多其他有关脑科学和思维的研究的结果,是有些冲突的。
不知道这本书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真实的根据,也不知道其他的脑科学和思维方面的研究是否正确。
我们相信谁的观点和结论,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品评和判断了。
拿出具体的例证,其中一章节为《为什么我们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这一章节其实提到的是「可用启发学」的思维陷阱。
说它为思维陷阱,也未必正确。因为在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去做逻辑思维和判断的额时候,「可用启发学」是一种很好的思考和决策方式。
举个例子,随便给出国外两个城市,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和帕索,判断哪个城市规模比较大一些?
我们对美国的城市不了解,我们如何给出答案呢?我们往往是根据我们对这些城市的熟悉程度来判断。
我们相对得听说过底特律,至于帕索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我们大体上判断底特律更大一些。
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做判断,利用「可用启发学」正确率超过60%。
而这里说「可用启发学」是个陷阱,我也可以理解,比如在信息相对可能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也许就不能用这个方法来做逻辑判断了。
虽然这本书不值得花很多时间细细的读,但是如果你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功底不够扎实的话,还是可以读一读的这本书。
这里有几个可以一读这本《隐性逻辑》的理由:
其一、罗列了很多的直觉思维陷阱和逻辑思维陷阱。
如果你之前没有了解过这些,或者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可以让你了解很多直觉思维陷阱和逻辑思维的陷阱,让你看到平时自己的思维当中的误区。
虽不能一下子让你改掉自己思维上的问题,但起码让你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后可以刻意的寻找方法,来去改掉这些问题。
其二、书中针对每个思维陷阱,都给出了应对的方法。
这一点是我认为这本书写的比较好的地方。
很多书只是从思维的角度,告诉人们都有那些思维陷阱,让大家意识到思维陷阱的存在,就此就打住了。
估计书的作者很清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很难的,就算是给出来改变思维习惯的方法,要按照这些方法做到改变,是需要付出很辛苦的努力的。这往往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而就不会给出具体的方法。
而这本《隐性思维》却针对每个思维陷阱,都给出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应对方法。只要参考这些方法,打磨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能够逐步改变的思维习惯,避免思维陷阱。
我对其中的一个方法印象非常深刻。
在《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一篇章,在针对信息处理的话题时,提到了一个「PQ4Q」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在信息处理当中,还可以用于一般的阅读当中,包括我们读书。
有关这个方法的具体论述,不妨翻翻书中的这一章节。
其三、书中列出的很多思维陷阱都蛮具有普遍性的,一方面我们自己可以参考用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陷阱为自己「谋利」。
说「谋利」可能显得功利性太强,换个字眼就是,可以利用这些思维陷阱,让我们想做的事情能够做的更加顺利一些。
一样拿书中的例子举例,在《为什么不相关的推荐价格这么相关?》这一章节中,提到了「锚点效应」。
这是个普适性的效应,人们就算意识到了这个效应的存在,也很难避免它的影响。我们就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个效应,在一些谈判和讨价还价的场合,让自己处于优势。
在《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这一章节中,提到针对同样一件事情,「提问题本身就设立了框架」。也就说,同样一件事情,描述也类似,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人们的思考和决策。
我们针对这一点,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仔细的考量自己的每一个问题的表述方式,以谋求自己想要的结果。
给出这些例子,只是想要说明,这本书给出的一些例子,我们可以很灵活的用在很多的地方,只要我们把这些例子读懂了、融汇贯通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这本书值得一读,但是不值得花很多时间细读。
也许这么说更合适一些:需要的时候,拿这本书的一些点来用一下就好!
《隐性逻辑》读后感(十):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1
有套路的地方必然有反转。
最新看新闻,越来越不敢随便下定论了。
之前的大连四岁女童被踹事件刚一出,大家都一边倒的痛诉女学生的行为。孩子的妈妈占据舆论制高点,赢得了无数爱子心切的人心。
结果没多一会儿又放出了饭店的完整视频。发现孩子的妈妈打人行为更加恶劣导致场面失控,孩子被定义为熊孩子,并且女大学生也并没有真的踢到孩子,而只是踢了凳子。
这时候舆论的风向标一转,一大部分人开始声援女大学生,把话题引向熊孩子熊家长的社会问题上。再后来又有多方出来考证,标明态度。大家才相对能够站在客观的态度去评判此事,各执其词。
类似的,记得当年姚晨凌潇肃离婚的时候,最开始,因为大嘴姚之前在银幕上给大家留下的良好印象,和之前经常秀恩爱表现爱老公的举动,让大家觉得这件事有问题的一方一定的男人。并火速挖出男人出轨的第三者的证据。
然而没多久,就有他们的朋友和各方媒体人站出来为凌潇肃喊冤,表明姚晨才是最先出轨,对不起婚姻的那一个。于是吃瓜群众又蒙圈了,赶紧把炮火掉头,从离婚事件之后姚晨的公众形象也一落千丈。
两个人的事也许只有自己清楚,到现在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但我们心中,他们的形象也有了千差万别的定义,皆来自于各种听说和个人推理。
这就是所谓的个人偏见带来的判断,也是所谓的舆论反转形成的原因。
遇到事情,我们总是首先有一个既定的判断,这个判断源自于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社会认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个人的了解等等,然后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但没多久,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了其他的相反的意见,并且很多人都在说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会随着变化。
正因人性如此,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营销和带节奏。 也正因如此,我们长记性了。
以前看到一件事儿很容易慷慨激昂的加入讨论,现在看到一件事儿习惯先看评论是否有反转。以前认识一个人,我们喜欢听别人说说他什么样,而现在,对我来说,保持包容客观的判断之心最难得。
2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有被标题绕晕吗?这是我之前特别喜欢的一本逻辑书的名字。当时看完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思想,觉得非常有趣印象深刻。
里面提到关于道德双重标准的考验,你以为你的道德高尚你的道德就真的高尚吗?提到思想一致性,你以为信仰无懈可击信仰就真的无懈可击吗等等。
时隔几年,又发现了一本类似的逻辑小书叫《隐性逻辑》。我不算是个特别有逻辑的人,但我特别喜欢看这类逻辑的书。特别开脑又有趣。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为什么对象劈腿了,却不选择分手?
为什么经验越多,选择越困难?
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的事件?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所迷惑?
每个问题背后都有有趣的逻辑思维在。
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恰恰印证我前面说的道理,叫从“乐于助人”到“拍马屁的小人”的反转,用三段话来表述:
“皮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他今天帮助了摩根。”
通过这句话,我们给皮特贴上了标签,乐于助人成了他的性格特质。
“皮特今天帮助了摩根,就因为老板摩根自己一个人拿不了高尔夫球杆。”
此刻,我们很容易把皮特看成一个善于拍马屁的小人。
“皮特今天帮助了摩根,因为老板摩根虽然尽力去拿高尔夫球杆,却因为患有腰间盘突出,自己一个人拿不了。”
这时候,皮特既不是单纯的乐于助人,也不是拍马屁的小人,而是获得了一种中性评价。
你看,当我们评价身边人的时候,总是会利用当下掌握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是空穴来风,或者充满了偏见。
而人的特质是,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这些偏见。
用偏见的方式思考是最轻松省劲儿的事儿。所以我们总认为自己认为的是对的,然后按照既定的思路走。
新认识一个人,听说对方是IT男,没见面之前就会自动带入刻板木讷的印象。殊不知对方可能是个文艺爱好者或者超级健身控。
一听说某个人来自偏远县城,第一反应是不是很贫穷或者什么都不懂。殊不知人家走过大江南北穿梭世界各地比你更见多识广。
口碑很好的公众人物和平时没什么存在感的底层工人发生矛盾,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工人的问题。
好学生和坏学生同时被发现抄袭,老师通常会选择相信好学生的解释或者借口,而对坏学生的任何理由嗤之以鼻。
你发没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固有观念经常会让我们看不到真相。
3
贴标签是件很容易的事。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我们都特别喜欢轻易的给某某人某某事下定论,贴标签。
有人喜欢研究星座,于是看到又爱吃又爱钱的就会说,你肯定是金牛座!拜托,你有没有想过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美食更喜欢钱啊。
有人感情丰富很容易被感动,就有人说,你是双鱼吧?其实水瓶座也很爱流泪的好吗。
星座,国籍,城市,职业或者爱好,是最容易快速形成对一个人评价,最容易给一个人贴标签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推理很快。
一两次经验就足以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一个模板。我们总是把个体的经验概括为普遍原理。
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将这个部分视为世界的全部,并且深信不疑。
你小时候可能不不学无术,可是去异地求学工作以后改头换面大放异彩,但回到家乡,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几乎都还是会拿以前的眼光看你,完全不相信,现在站在眼前的那个更优秀的你。
上学的时候你在班级里可能很不起眼,不算聪明也不算漂亮。后来你学会了打扮自己学会了化妆,有了幸福的工作和生活,整个人容光焕发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去参加同学聚会,大家第一反应居然是你是不是整容了。
是不是很可笑?但这就是我们大多数时候的选择。
我们都习惯相信且坚持相信,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真相。
人的大脑一旦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会把这个观点认为正确的,并且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和马克说,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束缚,无法接受新的观点。
《隐性逻辑》里说,“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采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并且很可能掉入思维陷阱中。只有了解自己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并正确运用思维工具,才能正确和有效的进行思考。”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套路,多点理性多点思考。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总要知道:
你以为的可能并非你以为。而所谓的不可能和不可思议里,也可能隐藏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