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凌晨,我终于读完了东野圭吾的《秘密》,这大概是我阅读东野圭吾作品以来最失败地一次体验。不是因为书写的不好,而是因为我在看原著之前特意看了由广末凉子、小林薰主演的同名电影。
以往我都是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个理想型帅哥,然后再带着对男主角的美好印象看原著小说,那是一种陶醉其中的体验。这次则不然,无论是同名电影中的演员广末凉子还是小林薰我都不喜欢,这个结论和演技无关,我只是单纯的不喜欢他们的相貌。而看完电影再看原著时,把电影中的演员形象带入小说角色,令我对《秘密》这部小说的整体评价减分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东野圭吾本人也参演了电影《秘密》,他在其中饰演了一位教授,大概在电影的55分50秒左右有他的镜头。我会在看原著前去看同名电影主要是因为在东野圭吾的自传式著作《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中,他有讲述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的过程,也提到了他自己这段演电影的体验。
电影《秘密》截图
电影《秘密》截图
对于《秘密》的影视化,在《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中东野圭吾指出,“剧本和小说差别不小,最大的差异就是,主角由父亲变为女儿,而且女儿被设定为高中生。这两点都是我事先预想到的,不过,这种变化也为故事的其他部分带来了诸多影响。”诚然电影中呈现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而原著小说中内容更丰富。
《秘密》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妻子直子带着女儿杉田藻奈美回娘家途中,她们乘坐的滑雪大巴因司机疲劳驾驶坠入山崖。直子在送往医院见到家人后去世,藻奈美奇迹般地得救了。这令丈夫杉田平介心情变得很复杂,一方面对于失去心爱的妻子深感痛苦,另一方面又很庆幸女儿死里逃生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正式拉开了《秘密》的序幕。醒来后的藻奈美,虽然有着女儿的身体,但思想意识却是妻子直子的,在临出院时她把实际情况向平介坦白了。回家后,二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对外他们是一对父女,在家中他们仍旧是一对夫妻。
然而,现实的生活对他们二人都是一项新挑战。平介在家中对着女儿的身体仍旧称呼直子,但在外面时,也经常称呼错,让别人都以为他是沉浸在丧妻之痛中难以自拔。而直子虽然心智是成熟女性,但身体外貌都还只是个小学生,总在别人面前说出一些和自己年龄不符、过于成熟的话。那些语言习惯上的问题都还是小事,对于平介和直子二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其实是无法再过正常的父妻生活。
从平介的角度看,在外人眼中他已丧妻,领导鼓励他再去相亲,而藻奈美的班主任老师桥本多惠子也曾向他示好。但回到家中,他的妻子直子还在,只是外表是女儿藻奈美的样子,令他实在无法与其进行夫妻的亲密互动。平介曾一度看杂志时想着桥本多惠子的脸自慰。他在书中藏着运动会时为桥本多惠子拍的照片,后来也被直子发现了。交通事故发生两年多后,他还曾趁出差光顾特殊浴场,却因坚硬不起来败兴而归。他有心在其他女人身上寻求慰藉,却过不了婚内出轨这道心中的槛。
从直子的角度看,她在外人眼中还是个少女,整个世界充满了青春的色彩。她想上私立学校,想尝试男女混合的校园生活,想参加社团活动,想与男同学有正常的互动。但在平介看来,却像是妻子直子被年轻小伙子诱惑随时可能出轨。平介最过分的行为是在电话上安装录音装置,然后每天听直子和同学通电话时的录音,并最终出现在直子与学长相马春树圣诞节前夜见面的地方。但那不只是他眼中的直子,也是别人眼中的藻奈美,她本该拥有的正常的人际交往却受到了限制。
最终,直子假借着藻奈美的思想意识苏醒了的名义,逐渐在平介面前扮演起藻奈美,并上演了直子正式消失的一幕。但在藻奈美结婚的当天还是让平介发现了她其实就是直子。正如书中写的“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幸福 ”。平介始终都是深爱直子的,但是他已经无法继续以丈夫的身份在直子身边继续爱她,过普通的夫妻生活。所以不如让她以藻奈美的身份继续生活下去,这样或许对于他们俩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刚开始看这本《秘密》时,我就感觉这本书中尤其是开头部分,东野圭吾的写作风格和之前读过的他的其它小说不太一样。或许是对于以往看的众多东野圭吾的小说,我都更关注案情的推理或者对现实事物的描写。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心里描写。整本书中对于平介内心的痛苦、纠结、嫉妒、害怕等复杂的情绪描写的很生动。
虽然受同名电影影响,我对《秘密》的原著小说没有像对《白夜行》那么喜欢。但我不得不承认,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内心描写很到位,这或许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所以这本书也确实值得喜欢东野圭吾小说的读者阅读,只是这部小说中没有涉及破案。关于同名电影,我觉得还是看完原著后再看或许更好一些。
在看电影《秘密》时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直到看完原著小说也没有找到答案。我不明白为什么最后平介会同意肇事司机的儿子与自己的女儿结婚?这样的安排是还有什么我没理解的深层含义吗?
《秘密》读后感(二):爱她,就不要睡她
1.
大二深秋,孔子广场举行换书活动。我在书摊角落瞥见《嫌疑人X的献身》。初见东野圭吾,街道两旁的银杏飒飒飘落。肃杀的季节,读到了一本包裹在悬疑外壳下的暖心的书。
中日韩都曾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我看过日本和中国的,完成度很高。从那时起就佩服东野的故事才能。爱她,就为她杀一个人,把自己推向监狱。也许不能用才能形容他,该用“天才”的。
搞笑的是,我直到去年五月才知道他的第三个字读“龟”,而非我一直以为的“亏”。实为不敬。
顺着"嫌疑人",又拜读了他的《白夜行》《恶意》《解忧杂货店》,以及接下来我要聊的《秘密》。
2.
《秘密》成书于东野离婚后的1998年。小说荣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同时入围直木奖。
我一直在研究,怎样创作能够吸引读者的故事?在老板的点拨以及自己的几番论证下,终于得出四个字:性爱,暴力。
性爱,让读者走进角色。暴力,让读者进入情节。角色与情节是故事的核心,当你的故事和读者建立勾连时,就是把读者拽进故事现场,让他跟着你的人物去冒险,去经历一切。
20年前的东野圭吾从一开始就抛出一个兼具“性爱-暴力”结构的故事创意:
平介妻子女儿回娘家探亲,中途大巴坠山。妻子伤重不治,女儿在妻子保护下毫发未伤。等到女儿睁开眼后,平介发现,妻子的灵魂寄居在十一岁女儿的身体里。之后,平介要和“意识是妻子,肉体是女儿”的女子生活。
妻子是合情合法合理的性爱伴侣。女儿大概是天底下最不可能和平介发生性关系的女人。但现在,“合情合理合法”突然与“最不合情合理合法”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场暴力行径:它彻底摧毁了一个男人正常的性爱链条,扭曲了整个家庭关系。
平介以后究竟该如何自处,又如何直视女儿的身体?
3.
故事就从这个道德困境开始。妻子决定以女儿的身份继续活下去。而当女儿回家后,会扮演妻子的身份:买菜,做饭,整理家务。但排斥平介看自己的身体,两人以往的鸳鸯浴也不可能了。因为负担着女儿的身体,所以她还要完成课业。
在这个困境中,最难的就是主人公平介。他是寡人,但无法说服自己续弦。哪怕他对女儿的班主任很是倾心,甚至偷拍过其照片在卫生间自慰。但在他的意识里以及所见,妻子尚在。他不能背叛妻子。
《秘密》中有两条线索一直在推着故事走:
第一,11岁的女儿长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身体越来越成熟。妻子常年以女儿的身份去活,去接触朋友和新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年轻的女孩。她的意识也从妻子在向女儿逐步蜕化。肉体的成熟随之而来的是性爱的苏醒和需求。显然,父亲或丈夫这个具有双层身份的人让她尴尬至极。
第二,平介一直在追查大巴司机疲劳驾驶导致坠车背后的原因。他发现司机疯狂加班但家里依然拮据。原来这个司机一直在给前妻和前妻的儿子打钱。真相抽丝剥茧地展露,儿子是前妻和外面的男人生的。司机戴了绿帽子,因为无法扮演一位父亲,所以离婚。但等到儿子长大上学需要钱的时候,这位无法扮演亲生父亲的“父亲”想通了,爱他,就要让他幸福。对于儿子而言,司机父亲显然要比那位亲生父亲更能带给他幸福。司机拼命加班是因为肩负着两个家庭的生活。
故事进行到女儿与高年级学长暧昧不清,平介不惜窃听女儿的电话。两人矛盾爆发。女儿甚至提出做爱来让自己尴尬的身份与父亲达成和解。但平介,在最后一刻还是止步了。因为司机的故事,他终于想通,要放手,要从心底里开始接受女儿只是女儿,妻子寄居在女儿身体就应该有她全新的一生。
此时,变化发生,女儿的自我意识竟然在女儿体内渐次苏醒,与妻子的意识互相交替出现。两人共用一个身体。在与平介痛哭告别后,妻子的意识彻底隐没。
但在女儿婚礼的那天,平介发现了“秘密”——
原来,这些年,妻子从来都是妻子,她的意识从未隐去。女儿体面地结束了“妻子”,让自己挣脱出来,与父亲两别,走上了这副躯体该走的路。
4.
这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故事。轻微的推理,伦理与爱情结合,暴力使得“平介-女儿-妻子”破裂,随着女儿的长大,三个人的关系慢慢愈合以致最后达成和解。
爱她,但不能睡她。这是平介的尴尬困境,也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原因。
从语言层面剖析,如果再删去5万字,也许整部小说的节奏会更好。2005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与98年的《秘密》相比,在对语言的掌控、故事的节奏、人物的塑造上,显然要老辣得多。
但这本书集中展示了“创作一个好故事”的基本要素“性爱与暴力”要如何编排。东野的故事天赋,令人惊叹。
《秘密》读后感(三):竟然是这样的秘密
前几日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没什么兴致,直到今晚做着面膜翻了翻它,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看起来了,到了睡觉的时间关上灯满脑子都是书里的情节,于是打开台灯继续读完。后面的内容稍有剧透请慎点。 一开始我以为平介会和藻奈美的老师在一起,还在以为男生都是这样朝三暮四而暗自生气,但是到后面的情节并没有平介跟老师的进展,便觉得平介还算是很本分的男人,两年没有与女性亲密相处,甚至去外面找女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想着直子,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偷看直子的信,窃听,也都情有可原,一方面是对他们关系鸿沟越来越宽而产生的深深无奈,还有就是直子有着女儿青春靓丽的外表会招惹年轻男生而感到很不安。最后的结局让人意想不到,总之我是对平介从一开始的稍有讨厌,到最后的深切怜悯,我认为这场事故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他,明明妻子没有死,却饱受着失妻之痛,为她独守一生耽误了自己的一辈子,最后还要看着她跟别人成家永远为她守护这个秘密。结局未免有些凄凉之感。
《秘密》读后感(四):译后记
从大众文学走向纯文学的东野圭吾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名,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无闻。一位作家若是想要作品被人们熟知,一定要有一个标签。而当其名气达到一定程度时,当初的标签就可能成为人们走向他的一块绊脚石。 提起东野圭吾,一定会想到诸如“畅销”、“高产”、“推理作家”、“推理天王”之类的词语。然恕我直言,大多数读者对他的了解仍然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忽略了其内在联系的。不仅如此,我们对推理小说的发展的认识也是非常不充分的。虽然柯南·道尔笔下足智多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1896年就“来到”了中国,周作人先生1905年就开始译介了爱伦·坡……我们阅读西方推理小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认识日本的推理小说也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我们对推理小说的重视可以说还远远不够。当然,在中国推理小说的发展史上,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些作出过贡献的学者和作家,譬如上世纪的程小青先生。在西方,推理小说诞生之初本就是为上层阶级贵族们服务的,为了供他们消遣闲暇,推理小说(或称侦探小说)才独立发展成了一个文类。因此,无论在哪国的文学史上,推理小说都是一种不能和纯文学相媲美的文学类型。纵观世界文学史,大众文学(青春、言情、侠义、悬疑、推理等)总是出现在纯文学(贵族文学)之后的。譬如在日本文学史上,在武家政权之前以京都为中心的文学形式就是贵族文学,诸如物语、日记、随笔、歌物语、和歌等;第一个武家政权镰仓幕府成立之后,贵族阶级没落,人们求安定于宗教,隐者辈出,代表武士文学的军记物语、贵族们全情创作的和歌集以及隐者文学的说话集和随笔集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学形态。直到江户幕府中期,大众文学的开端——所谓“町人文学”,才从街头巷尾之中产生。明治大正(1868-1925)年间,私小说继承了贵族文学的衣钵,继续发挥着纯文学的功能。直到黑岩泪香、须藤南翠、森田思轩、泉镜花、尾崎红叶、岩谷小波、江见水荫、德富芦花、菊池幽芳、冈本绮堂、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森下雨村、江户川乱步、甲贺三郎、安部公房、横沟正史、梦野久作、高木彬光、松本清张等人对侦探小说、悬疑小说、奇幻小说、恐怖小说的继承、创新和突破,日本才形成了推理小说这种文类。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推理小说”不是单纯以解谜为中心的类型(这类型在日本被称作“本格推理”),而是包括了以江户川乱步为首的“本格派推理”、横沟正史为首的“变格派推理”(以渲染恐怖诡异气氛为主)、以松本清张为首的“社会派推理”(以挖掘犯罪动机、联系社会现实、凸显人性和社会深层面问题为主)、以岛田庄司为首的“新本格派推理”(继承本格派并加入了新的元素)、以东野圭吾为首的“新社会派推理”(继承社会派并将其发扬光大),甚至还有警察小说、日常推理、女性推理和儿童推理,以及伊坂幸太郎那种已经被质疑不是推理小说(接近纯文学)的推理小说了。 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名“推理小说家”的东野圭吾的作品自然没有停留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推理小说”,他的作品之间有联系的、运动的、不断发展的。1958年出生的东野圭吾,如今已将近60岁,自他高中时写了第一本推理小说《警告Android》(未公开)至今,其创作生涯将近四十三年。1985年25岁的东野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后,次年他辞职从家乡大阪北上,在东京开始了专职作家的生涯。他每年都有新创作,并积极投稿应征文学奖,然而始终未能如愿。在《最后的致意》(2007)中,东野圭吾在和奥田英朗的对谈中提到那段蛰伏的岁月时说道:“写了二十年的书,却有十四年卖不出去。”寥寥数语,却不能概括他在十四年间日复一日的坚持、希望、失望和等待中内心的煎熬。这十四年包含了他年轻气壮的整个30岁,这是我不能想象的。其间他创作了《毕业》(1986)、《沉睡的森林》(1989)、《恶意》(1996)等优秀的作品。直到1997年《名侦探的守则》获得了当年“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的第三名,东野圭吾才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里。次年出版的《秘密》让时年40岁的东野圭吾提名多项文学奖,并最终获得了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东野圭吾因此跻身一流作家之列,之后又不断创作出了《白夜行》(1999)、《预知梦》(2000)、《单恋》(2001)、《时生》(2002)、《信》(2003)、《幻夜》(2004)、《嫌疑人X的献身》(2005)、《使命与魂的尽头》(2006)、《红手指》(2006)、《黎明之街》(2007)、《流星之绊》(2008)、《悖论13》(2009)、《新参者》(2009)、《布谷鸟的蛋是谁的》(2010)、《麒麟之翼》(2011)、《解忧杂货店》(2012)、《祈祷落幕时》(2013)、《假面前夜》(2014)、《虚无的十字架》(2014)、《拉普拉斯魔女》(2015)、《人鱼之家》(2015)等耳熟能详的畅销作品。其中《嫌疑人X的献身》在2012年更被提名为爱伦·坡最优秀长篇奖,并最终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最高推荐图书奖(推理部门)。看过这些作品的读者应该能看出来这一路来东野圭吾创作重点和技法的变化。前期的作品中以本格(解谜)为主,在凶手的诡计和推理的过程上精心设计,渐渐地在解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案件受害者的人文关怀,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让读者的角色从寻找蛛丝马迹推理解谜的破案者变成了思考现实和内省的哲学个体。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意味着他的作品具有了纯文学的功能;而当他的作品变成畅销书,变成人们阅读趣味的主流,就意味着大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当然,也有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纯文学正在走向死亡”。对此我认为都有讨论的余地。因为文学是什么,文学有怎样的功能,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毋庸置疑,《秘密》这部作品在东野圭吾的创作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于,同之前所有的推理小说都不相同——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设定警察或者侦探,无须寻找线索破案,没有凶手,没有诡计,但仍有谜待解。这个谜就是书名的“秘密”。初读时会以为这个秘密是主人公夫妇二人不为外人道的“家丑”,然而,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最后一句话,合上书,才能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你可能哭了,也可能笑了;可能叹了口气,也可能摇了摇头;可能感慨着命运,也可能直视着人生。我不知道这本书带给你的思考是不是你心目中的文学应该带给你的,但是我能保证这本《秘密》会向你呈现出一个“作家”的东野圭吾。 很庆幸能和东野圭吾处在同一个时代,很荣幸能翻译这部重要的作品,很高兴能向大家介绍我理解的东野圭吾和推理小说。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东野圭吾和他的这部《秘密》。 写在出版前夕 2017.10.13 ———————— 感谢大家的阅读。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作为译后记的,于是只选了一个主题,没有提到其他方面。根据下面读者的回复,我决定挖几个坑,有空来填。时间上会拖得久一点。。抱歉。 1,推理小说这些流派到底是怎么分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日本推理小说史的发展,真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日本推理小说史在源头上还会与欧洲侦探小说、中国公案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打算专门撰文写一下。 2,有读者小伙伴看到开头那句话就评价是“形而上学”,这个好像不太正确。形而上学在历史上只有在一段时间内是站在辩证法的对立面的,而且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大概比辩证法出现的要早一些。关于这方面我正在学习中,应该不会对此专门写文章,请读者小伙伴和我一起去学习西方哲学史好嘛? 3,本文忽略了东野的婚姻状态。 这个本来想到了却没有写出来,因为这绝对是个很大的课题。东野本人的婚姻生活,和他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他之后离婚,作品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作品里的爱情观、家庭观、女性形象 都值得专门撰文来写。 以上,希望大家多多留言交流,我都会看的,再次感谢阅读。
《秘密》读后感(五):东野对男主太狠了
和某位学者聊到《秘密》,我说当然不差,但也没觉得有多好,读过《白夜行》之后,东野的其他书再也没有给过我那种一边全身发冷一边拍案叫绝的感受。
然而,听这位学者分析一番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无看过《秘密》了。
1、关于文中出现的那起事故,本来有六种可能的结果,但东野偏偏选择了让男主最惨的一种,从而暗示了“重生”带给人的诱惑究竟有多大。
第一种:妻女全部死亡。这样男主就有理由也有可能选择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就像书中那位在同一起事故中失去两个女儿(记不太清了,总之是死了两位亲人,不像男主似的,还活过来一位亲人)、最后靠着赔偿金重振旗鼓的男性遇害家属一般。
这个男性角色是东野故意的安排,暗示如果男主的妻子、女儿全部死亡,男主也会像这个男性角色一样,从悲痛中走出,开始新的恋爱、生活。
第二种:妻女都从事故中幸存。最起码还活着,男主也就没那么惨了,不赘言。
第三种:妻子死了,女儿活着。这样男主也完全有理由再找一位女性恋爱甚至结婚。
第四种:妻子活着,女儿死了。如果没记错,出事故的时候,女儿是初中生大小。男主可以和妻子再生一个,或者选择只过二人世界。
第五种:妻子意识死亡,肉体存活;女儿肉体死亡,意识存活,并且活在了妻子肉体中。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男主是一定不可以和妻子的肉体(因为里面是女儿的意识)发生关系的。
但是因为妻子的意识已经不在,所以男主可以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这并不算是背叛了妻子。
第六种:对男主来说最惨的一种,也是书中的那种。女儿肉体幸存,意识消失;妻子肉体死亡,意识还在,并且活在了女儿的身体里。
这样一来,男主不能和外面任何女人发生关系,因为每天在家和男主生活的那位女性就是他的妻子,除了肉体不对,其他都正常,男主是不可以去外面找女人的,这是出轨。
但是,她也不能和妻子发生关系,因为那具肉身分明是女儿的。
所以,东野给男主安排了最苦逼的一种结果。
2、妻子的意识镶嵌在初中女儿的身体里,这令妻子有了“重生”的欲望和野心,她要借助女儿身体的成长,活出另外一个自己,过上和之前迥然不同的人生,比如发奋学习考上医科大学、和学长约会等等,这些都是她之前完全没经历过的。妻子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除了有人“重生”欲望的本能在作祟,也足以见得,妻子对自己事故之前的生活感到多么乏味空虚。
另外,书中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司机疲劳驾驶。
司机为了赚钱供养“儿子”(即便不是他亲生的,而且也和他分离了很长时间,但是司机仍旧认为自己有义务供养“儿子”)过度工作,才发生了事故,引发后面的种种曲折。
所以说,整本书的源头,都是这个“儿子”。
但是,阴差阳错,男主的女儿和这个“儿子”认识之后,居然暗生情愫,结为夫妻。(早在之前,妻子就做了一场戏,告诉男主,自己的意识马上就要消失了,女儿的意识即将回归到女儿的肉体中。之后,妻子就成功地“真正变成”了年轻的女儿。)
妻子为什么要嫁给整件事故的源头?因为,她很感谢他,如果没有这起事故,她不会有第二种人生。
3、书结尾处,男主看到新婚“女儿”眼神的一刹那,便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妻子从未离开过,从头至尾,妻子都在骗他,想要完全抛弃他,抛弃过去,重新活一次。
而当男主意识到这点时,为时已晚,他年岁已大,很难再开始新的恋情、新的人生了。
4、这本书不像《白夜行》那样,有彻底的恶人。
司机,“儿子”,男主,都是善良的人,甚至就因为太善良了,才会有悲剧发生。那么男主的妻子呢?也不能算作恶,她这样选择,对大家来说或许都是解脱。
只是最后,东野还是让男主知道了真相,这点颇为残忍。
他可以让读者知道,但不让男主知道,这样男主就能活在妻子编织的谎言中,沉浸于“女儿”婚礼带来的幸福中。
但东野没有这么做,他安排了一个情节和眼神给男主、给读者,男主和读者同时知道了真相。
所以说,男主经历了不断丧失的过程,丧失女儿,丧失妻子,丧失青春,丧失最好的时光,在最后,可能也丧失了对情感、人性的信任。
《秘密》读后感(六):爱与时光,渐行渐远
热爱东野圭吾的时候,还是手拿全键盘手机的时候,于是就用手机,在被窝里,在公交车上,在餐桌旁,硬着头皮一本一本的看下来,直到现在想起他的书,还是伴随着土豆粉的味道^_^,不能不说这都是很幸福的记忆。当时做为东野无法绕过的代表作,《秘密》也是先睹为快的,却少有感触,几年之后,再拿出来细读一遍,却不自禁地被深深感动,这是一本浸润了岁月感触的书啊。
故事是有关于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次车祸中,妻子直子重伤,女儿昏迷,当妻子去世的那一刻,女儿苏醒过来,诡异的是妻子的灵魂似乎皈依在了女儿身上,丈夫平介不仅要面对混淆的身份,还有无处投放的情感与欲望,却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而另一条支线则是车祸中丧生的司机梶川先生的家庭,由于情感的投入与错乱造成了家庭的悲剧,并间接导致了更多的悲剧。东野圭吾用一个游离于科幻与奇幻之间的略显老套话题做为基底,创造出了一个令人无比沉浸的关于人类情感的故事,当离奇与现实碰撞的那一刻,也是悲剧发生的那一刻。作者事无巨细地描述着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最初可能会如我一般稍感厌烦,待情节一点一点推进之后,才会发现,每个细节都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变化因素,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最后变成我们难以想象的模样,令读者阅读之后不仅深思,在婚姻与爱情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当面对着时间这个不确定因素之时,什么样的改变才是正确的?如果爱着一个人,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作者用两条交错缠绕的线索,娓娓道来的是对于家庭、婚姻、爱情的感悟与探讨。
在文字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东野圭吾对于男女不同性别以及社会中所处角色的各异描述,平介是非常鲜活的文学形象,对于居住在女儿身体内妻子的灵魂的态度,也非常具有层次感,从最初的依恋到无所依托,从嫉妒到不舍,以及之后不得不放手,都让人感受到身为一个男人的深情与无奈,但是男人很难去勉强自己假装做一名父亲。女人却可以假装爱上一个人,或者将这份爱深埋在内心,据说《秘密》是东野圭吾离婚一年之后的大作,或许在书中也蕴含了他对于女性情感的了解吧。
很多人会对于直子这个角色的塑造有所误解,其实相比与平介的沉稳与细心,直子做为一位被间接描写的人物,似乎更具有质感,内心变化也更加丰富,因为亲身经历了灵魂的寄居,她所身受的冲击是最大的,但是作者只是以一句话浅浅带过,而她的内心变化,我们也只能从她的行动上一窥究竟,最初做为成年人的心态与做派,逐渐转变成少女的心情与想法,对于平介从妻子的依恋,转变为对于中年男人的嫌恶,这所有的改变都是如此理所当然而又令人瞠目结舌,尤其是最终决绝地决定更令人拍案称奇,谁能说她内心不是独自背负着更大的痛苦与情感呢?这个角色不仅浸润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精微了解,也是一次对于女性的致敬,直子不再是雪穗或者美冬那样的蛇蝎美女,却在新的生活机遇摆在面前之时,显示了强大的自我觉醒与生活下去的勇气,并且完成了完美的蜕变,或许只有女人才有如此强韧的生命之力吧。
再次阅读这本书,会感叹于作者不知不觉融于其中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在不同年龄的人看来,时间是不同的介质,青年人的希望,中年人的麻木,老年人的苍凉,都各不相同,而当它们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却更令人感到徒然悲伤,毫无疑问,平介与直子是相爱的,在不断闪回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证明着这一点,这份爱毫无疑问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即使明知保持这份感情只会给彼此带来痛苦,却无法割舍,他们在痛苦中改变着自我,去解脱他人,这份爱看来令人伤感,这却也是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刻下的深痕,看完后不禁感慨书中的人用情至深,情感无疑是人类最大的牢笼,可是谁不是心甘情愿地画地为牢?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秘密》读后感(七):??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印刷不行?纸张粘连,裁切不好?参差不齐?表示很失望?出厂不检验下产品是否合格?这就是出厂家的态度?封面和书里面的字是倒过来的?这就是你们的服务态度?读者表示很失望?真的是对纸张无语了,裁切能不能裁好一点?你赶着干嘛去?书的质量好读者才对满意吧?那个印刷厂家真的是很棒的66666给你个赞,以后看到是这个厂家印刷的表示一定要认真看好
《秘密》读后感(八):爱一个人,就是为他选一条幸福的道路。
1.
究竟怎样去爱一个人,才算是没有辜负爱情呢?
如果这个人没办法爱你,那你做什么选择才是最适合的呢?
失恋后,应该怎么样走出被抛弃的阴影,继续充满勇气地生活下去呢?
我周末窝在家里读东野圭吾的《秘密》,朋友当时推荐这本书给我,“如果你对爱情和婚姻感到疑惑,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我从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爱一个人,就是为他选一条幸福的道路。”
我第一遍读《秘密》的时候,很不理解直子的选择,不理解为什么明明相爱却最终以遗憾做结局。可是后来我才意识到,在既定的命运之前,这两个相爱的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为对方选择了一条通向幸福的路。
这有点像失恋,遗憾很多,但更多的是成全。
哪怕我不在你身边,哪怕不能再以恋人的方式与你在一起,只要我明白这样对你是好的,那我衷心的祝福你有无怨无悔的人生。
如果离开我让你觉得幸福,那你就走吧。
谢谢你放弃了不够深爱的我,谢谢你放弃了不知如何再爱的我,给了我去寻找更值得的幸福与爱情的可能。
我失恋了,真是好开心啊!
人不一定是通过恋爱来懂得爱情,有时候从失恋和失去中也会有所收获。
比如我来提供几个思路:
1. 你失去的这个人,是不是意识到在现实情况下和你走下去很难有不好的结局而选择了及时止损?爱情需不需要看清利弊,还是随性为之?
2. 爱情最重要的是某个对象,还是去爱的能力,你以为对你来说重要的是前者,可是时间久了,你在意的会不会变成后者?
3. 是否能得到爱情跟你优不优秀有没有关系?好人一定必须得到爱情吗?
2.
女友杨小树前几天见了一个老家介绍的相亲对象,本来是喜欢的,那男生长得笔挺又绅士,还时不时讲情话撩她一下,恋爱经验不多的她顿时心花怒放,想着八字总算有了一撇,她那颗在生活中毫无波澜的心顿时活泛了起来。
可是异地的问题横亘在两人面前,杨小树在帝都刚刚站稳脚跟,相亲的男生在上海做得风生水起。
杨小树聊天时暗暗盘算着,“只要我们谈恋爱了,我可以每月去看他一次。”
欢呼雀跃像一个待嫁的小姑娘。
可是没过几天,对方突然冷了下来,不再是每天发早晚安,不会每天时不时问候,甚至,连曾经说好的十一假期旅行,也没有了消息。
那段时间女友变成了失恋症候群患者,一天发N个信息给我,“我这算是被抛弃了吗?那个男生是不是在逗我玩!”
疑问是纠缠的,问题是困惑的,感情是求而不得的。
我当时没有时间理她,于是跟她说,“你现在完全不能理性思考,我建议你去把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看一遍,再来跟我聊。”
看完后她又来问我,“我知道你让我看这本书的意思了,但我还是想知道,我这一生中,还会不会遇到‘对的人’?”
“我不知道我们此生是不是还能遇到那个“对”的人,我只是比以前更加相信,比起某个“对”的人,也许拥有爱的能力更加重要。
你问我那个男生是不是在逗你玩,我说不好。或许是他看出来异地恋的担忧和未来的渺茫,而主动以减少联系的方式释放出后撤的信号,他相信你可以理解成年人这种含蓄又死要面子的拒绝方式。
也或许是他在随便撩你,忽冷忽热,让你对他上心,你再看看他后续会怎么做,如果又找时间撩你,那必然是惯犯渣男无疑;如果他选择了就这么冷淡下去,说明是真的以这种方式断绝了恋爱的可能。”
把自己看卑微了,爱情就重了;把爱情看卑微了,自己就重了。
爱情不是是非题,是程度题,不是爱或者不爱,只是有点爱和非常爱的区别,因为不够热烈的爱,才选择及时止损。
3.
这段时间失恋的人好多,像是爱情扎堆失约,把一群对感情满怀信心的人放在了荒原。
有一个朋友长期与男友处于异地,常常因为男朋友不及时回信息而感到抓狂,她发信息问我:“我不是不爱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去爱。他明明知道我需要什么却选择了忽视。”
另外一个朋友对结婚生子感到恐惧,对男友说自己要做不婚族,可是男友一直想要尽快把婚事定下来,她狠了狠心终究选择了分手,打着各自安好的旗号,其实是两败俱伤。
还有一位朋友,爱了男神好久,明知道男神不够喜欢她,却仍旧残存着一丝气力不肯放手。
有情皆苦,无人不冤。
他们是因为不够优秀才遭遇爱情的磨难吗?
他们棒得很。
正是因为不把爱情当做救命稻草,才会认真地思考爱情在生命中的位置,才会正视当下的爱情是不是让自己满意,才不会为了拥有一个“恋爱者”的身份只为得到别人的艳羡。
那个因为不婚与男友分手的朋友问我,“不再爱你的人,是当朋友痛苦还是老死不相往来痛苦?”
我想了想,给了他一个这样的回答。
“之所以痛苦,说起来不过是怕双输。既输掉了对方,也丢掉自己。”
爱你很难,失去你更难。
我好像在这两难之间探索出了一条狭隘的出路。
那就是我给自己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里,我可以赤诚地,勇敢地,不求付出地喜欢你。
喜欢你这件事,本身不是利益的交换,而是真心的萌动。
因为我做到了,不是因为你的回应去爱,而是毫无功利地,因为是你去爱。
这个期限一到,你仍旧不喜欢我。
那真是对不起啊!
因为认真喜欢过,总是没办法做朋友的。
但是你的好,我全部记在心里,爱你的能力,我已经轻车熟路。
我会带着这样的能力,去爱下一个值得我爱,也爱我的人了。”
我爱了你,没遗憾;
你没办法爱我,不强求。
4.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放在爱情里同样准确。
走到最后的爱情总是相似的,半路分开的,各有各的苦衷。
比起怨愤冲天,选择公开diss前任的方式,我宁愿自己痛痛快快在深夜哭过之后,重新承担起自己的生活。
没有爱情也可以同样风生水起的生活。
梁静茹唱《分手快乐》,“分手快乐,祝你快乐,你可以找到更好的。”
我倒情愿把歌词改成,“分手快乐,祝我快乐,我可以找到更好的我。”
安妮海瑟薇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说过的一句话:“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秘密》读后感(九):我花了6个小时把新版《秘密》跟日文原版、老版比了比
说起来,《秘密》算是我读的第一本日文原版作品。
大学翻译课老师要求读些日本文学作品,去图书馆书架上看了一圈,相中了日文版大红色的封面。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翻开第一页,没想到就此陷入东野的漩涡不可自拔。
东叔的中文版作品,基本上有新书出来我就会买,虽然之前已经收了化学工业版的《秘密》,但看到新版出来,又做了精装,自然要买来看看。
原本只想随便翻翻,毕竟原版、化学版都已看过。但是看到这个版本说是“全新完整译本,无任何删节”,瞬间好奇心爆棚。
真的没有删节吗?这个新译本究竟好不好?只能掏出原版、化学工业版和这个南海新版来比一比了。不成想,认真一比,发现了好多问题。且看我仔细分解。
从左至右,依次为:南海版、日文原版、化学版《秘密》第1章,出现大巴事故处,电视里通报事故消息。
日版原文:現在までに発見された人数は、乗客が四十七名、運転手二名となっております。バス会社からの情報によりますと、このバスに乗っていた乗客数は全部で五十三名ということですから、まだ六人の方が、見つかっていないことになります。
化学版译文: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四十七名乘客,两名驾驶员。根据客运公司提供的消息,这辆巴士共载有六十三名乘客,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有六名乘客尚未被发现。
南海版译文:截至目前找到了四十七名乘客和两名司机。据客运公司的数据,这辆大巴共载有五十三名乘客,目前还有六名乘客下落不明。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文写着“四十七名、五十三名”,就是不懂日语的也能看懂这两个数字吧,如此重要的数据,化学版居然给弄成了“四十七、六十三”,之前竟然一直没发现。瞬间感觉被化学版坑了。~~~~(>_<)~~~~
于是开始更仔细地对比,发现在一些小地方上,老版也存在BUG。
比如第2章,平介在医院里看到重伤的直子。
日文原文:平介はゆっくりとベッドに近づいていった。直子は目を閉じていた。その顔は意外にも無傷だった。それが唯一の救いであるように、彼には思えた。
化学版:平介缓缓地靠近床边。直子的双眼紧闭,脸上竟然意外地没有受伤。平介认为这是她唯一值得庆幸的地方。
南海版:平介慢慢靠近,看到闭着眼睛的直子。她的脸竟然没有受伤。这大概是唯一令人宽慰的地方了,平介想。
仔细想想,直子此时意识模糊,性命垂危,如何值得庆幸?而且从她拼命守护女儿的举动来看,值得庆幸的恐怕也是藻奈美安然无恙吧?再看原文,“救い”有多重意思,但有一个重要的释义是令人感到安慰。南海版的译文似乎更准确。
第5章结尾处。日文原文:お葬式だった?
化学版:是我的丧礼吗?
南海版:我的葬礼吗?
第一次见到把“葬礼”说成“丧礼”的,连日语里都是“葬式”啊好不。orz。
再来看第9章的开头,直子开学第一天,平介陪她一起去。
日文原文:いろいろと心配をかけたということで、今日は平介も彼女と一緒に学校へ行き、挨拶することにした。
化学版:平介实在不放心让直子一个人去学校,于是便决定陪她一起去,顺便和桥本老师打声招呼。
南海版:由于让大家一直惦念,平介决定今天和直子一起去学校跟大家打个招呼。
两版译文的重心完全不同。日文原版里,“心配をかけた”是说让别人一直惦记,不是不放心直子一个人去。而且原版“挨拶することにした”,并未单独指出要和桥本老师打招呼。
平介只是因为之前“大家一直惦念”要去回礼而已,此时并未要特意博桥本老师好感,去找她打招呼。
在第21章的开头,又发现了新旧两个译本的明显不同。
日版原文:運転手の運転は慎重を極めていた。最後まで決して気を緩めまいという思いが、サイドブレーキを引く動作にさえ込められているようだった。
化学版:司机谨慎小心地开着车,不到目的地绝对不掉以轻心,连踩刹车的动作都小心翼翼。
南海版:司机一路上都驾驶得非常谨慎。从他操作手刹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不到最后一刻不会放松的决心。
两个版本的时态明显不同,而从原文“だった”可以看出是过去时态的叙述,而非“开着车”。而且原文里也明确提到是“サイドブレーキ”是手刹,并非踩刹车。
再看第28章的开头,原文:久しぶりにインジェクタ工場に足を踏み入れた。
化学版:平介好久没去制造厂了。
南海版:时隔许久,平介再次走进喷枪生产车间。
原文的“踏み入れた”意为踏入、跨进(还有别的意思,如陷入、深入、闯入等),化学版完全没有把这点译出来。而且“インジェクタ工場”也不应译为“制造厂”, “インジェクタ”意思是“喷枪”,此处应指的是平介曾经担任班长的喷枪车间。
比到这时候,已经大致能看出南海版的译文更靠谱,于是粗粗地翻过,可是还是看到了一个让我又生气又好笑的译文。在第36章,这时直子和平介之间已经有了罅隙,直子通常回到家就躲进房间里看书,平介问她在看什么书,此处原文:『赤毛のアン』,是红发安妮的意思。
化学版:《格林·盖布尔斯来的安妮》。还给加注说明原书名为Anne of Green Gables,即便如此,化学版仍旧生造了一个译名,而没有注意到这本书在国内的通行译法是《绿山墙的安妮》。好在南海版没有犯这个低级错误。
至于“无任何删节”,个人感觉南海版也基本做到了这点,贴一丢丢内容给大家对比:
第26章,平介在北海道的风俗店:
原文:女に身体を洗われ、ビーチマットに横たわった。全身にローションを塗った女が、身体をこすりあわせてくる。股間が平介の目の前に来た時があった。女性器を見るのも久しぶりだった。一瞬軽い目眩を覚えた。そのくせ一方では、ああこういう形をしていたっけと冷めた頭で観察している。
化学版:女孩替他洗完身体,再让他躺在垫子上。女孩全身涂满了乳液,开始在他身上摩擦了起来。接着,她的下半身缓缓地滑到平介面前,顿时令他感到头晕目眩。
南海版:女子为他洗干净身体,让他躺在沙滩垫上。女子全身涂满了润肤乳,贴在他身上摩擦。当她两腿间到达平介眼前时,他看到了她的私处。他已经很久没看过了,因此突然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随后冷静地观察着,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顺带一提,化学版把这个女子的名字也弄错了,真是汗颜,枉我安利它那么多年。
整体比下来,感觉新版《秘密》整体比较有诚意,封面好看、译文也更准确完整,就是价格比化学版高,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做了精装的缘故吧。
以上就是花6个小时做的比对结果,到底该选哪个版本,诸位自己斟酌吧。不过我个人认为《秘密》绝对是东野前五名作品,值得一读,选哪个都不会错。(*^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