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针眼》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6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针眼》经典读后感10篇

  《针眼》是一本由[英] 肯·福莱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针眼》读后感(一):我的文笔真是太烂了。。。

  不同于以前看过的小说风格,处处设置悬念,作者好像都倾向于所有信息同时交代清楚,基本沿着时间顺序,每条相关的线同时展开,看似无关的人和事,逐步交汇。这种偏纪实形式手法,和本书二战题材内容相符,给人一种这就是一篇真实战时记录感觉。不以设置悬念来吸引人,所有情节紧凑和惊险,是抓人的关键

  另外,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重要,费伯这个角色行为残忍形象鲜活真实。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对费伯没有多余的负面客户,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为达到目的的间谍,聪明、果断(除了面对露西)。之前看过的电影等,都对间谍有着过多职业之外的刻画,个人主义过重,总是通过大量的外部行为表现人格特征。而这里,除了偶有的心理描述之外,作为战时的间谍,费伯体现出来的,是最低存在感和不外露的性格特征。他就是一部机器,除了完成任务外不应有其他,“残忍”这种掺杂性格描写的词汇都觉得不应该用在这里,可能这就导致了整个前半部看下来,没有引发太对的情绪,对各个觉得没有任何主观倾向。甚至,抛开费伯可能完成任务将对正义一方带来多大的灾难这些问题不考虑,处处为遇到的人事物揪心。当然,这原本也是三条线汇合前,最吸引人的一支。

  人物的刻画,露西也很精彩,露西的出现,让人把倾向费伯的天平开始转向另一个方向,这也是女性魅力。直观感受美丽柔弱的事物,坚强时,更加夺目,布劳格斯肯定非常同意。

  也正是露西,将我对费伯魅力的注意力转移,掰正我前半部分快歪掉的“三观”。

  另外,高德里曼、布劳格斯等人物,都用简要的文字给了成长轨迹,使性格清晰又不至于啰嗦。

  最后岛上描写真的是让人身临其境,全书各处也是细节清晰、真实、精彩!

  本来想给四星,想想还是五星吧,这个间谍也很神,但很真实。

  《针眼》读后感(二):重读经典

  小时候看书的主要途径是去图书馆借阅,(虽然书价还算便宜,但工资低,而且书店的书也少的可怜)庆幸的是书虽然读的不多,但大部分都是经典。那时候没有网络,见不到排行榜,没有同好交流,能把优秀作品不漏掉,简直有点佩服自己好运了。时间过得真特么快啊,三十多年转瞬即逝,忽然有了重读的那些给我带来难忘阅读体验书籍来。在淘宝上搜了一下,还真有,且打折幅度可观。于是果断下手,第一批重启系列的书单成型了。

  《针眼》

  《鹰从天降》(现在改名为《德国式英雄》,费了好多精力才弄清,电影叫《纳粹十六死士》,译名太乱。)

  《豺狼的日子

  《蝴蝶梦》

  《月亮宝石

  虽然是重读,但读来依然从容细致,在感受当初的阅读快感时,又有不少新的的体会。好的作品代入感强烈,虽然未经历二战时的英国,但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随着知识积累年龄增长,这种感觉尤甚。书中每个人物的感情,表现都极符合逻辑,符合在社会中的位置。不论是针眼还是军情五处的官员或者婚姻不幸福的那对夫妇,都让人同情

  现在的版本可能和我当初看的不是一个版本了。

  《针眼》读后感(三):谁绝不放弃,谁就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一场关于生死的较量,一次拥抱希望的搏斗。三位重要的主角分别是费伯、高德里曼和露西。费伯是希特勒极度信任的王牌间谍,他秘密潜入英国,获取能够左右二战局势的重要情报;高德里曼是历史学家,二战后加入英国军队,擅长用研究历史的特殊方式来搜寻敌人,是重要的反间谍专家;露西是寂寞的英国少妇,与喜怒无常的残障丈夫一同在远离英国本土的海边荒岛生活

  这样的三个人,因为命运的偶然被聚集在了这个毫不起眼的荒岛上,在诺曼底登陆的前夜,费伯需要将他获取地能够扭转二战局势的情报送到希特勒手上,而高德里曼需要的是阻止这次情报汇报,夹在中间的露西在国家爱情里将要面对一次抉择

  【一】针眼是什么?

  针眼是一条度蛇,针眼是冷血的怪物,针是一名间谍。

  针的每次动手都会让人觉得冷气从后背直冒,那一瞬间,他仿佛一个杀人不眨眼恶魔干净利索,不留痕迹。而杀人的理由通常只有一个——“你看到了我的脸”,没有人情味的理由,不留痕迹的杀人手法。

  【二】风暴岛上发生了什么?

  所有的焦点仿佛都集中在了这座小岛上,间谍,反间谍专家,寂寞的英国少妇。诺曼底登录的前夜,命运将三人聚集到了这座荒岛上,这样的三个人,命运互相牵扯纠缠,一个一个的人面向死亡,每一次都在与死亡擦肩,坚持,坚持,再坚持,不光斗志还要斗勇,谁不放弃,谁就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三】露西的选择是什么?

  露西,风暴岛上的主角,也是这场风暴的中心。与间谍“针”的纠缠,“他想他是爱她的”而“她想大概她永远不会爱上他”两个身份互相对立的人却在风暴岛发生了致命的纠缠,一边是姗姗来迟的爱欲,一边是亲人,是国家兴亡,露西必须要做出抉择。而“针”这位被奉为传奇的间谍又要如何面对处理任务和对露西的感情。

  一位训练有素的从不会出错的间谍偏偏遇见了致命的爱人,一个普通农场主的女孩,一个反间谍专家的妻子不断成长,刺激紧张的情节,让人忍不住一口读完,不断为书中的人物揪心,那个能够活到最后的人,一定是从未放弃希望的人。肯·福莱特将一段冲突集合在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注定风起云涌,这种冲突集中的写作手法让所有悬念更加集中,曹禺的《雷雨》同样把冲突集中在一天之内,地点和时间的集中都将悬疑感推向高潮

  《针眼》读后感(四):生死只在一瞬间

  这是肯·福莱特所写的一本谍战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展现了他精彩铺陈战争题材的能力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原因有三:第一,据宣传这本书是悬疑小说,但其实是谍战,并无悬疑。从看到“针”的间谍身份之始就已知他的最终失败。因为历史是改变不了。双方追逐较量也没有特别的新意和精彩之处。第二,就是人设的崩塌。在书的前半部分可见针是一个冷酷无情独来独往的间谍,只要他感觉对他的安全威胁,比如“看到了他的脸”,他就毫不犹豫地杀掉对方,不管是多情风骚的女房东,还是上级派来的接头人。但是最后他居然一再犹豫,最终没有杀死“一见钟情”的露西,反而意外死于露西之手,仅有的理由是不愿意毁灭美的东西。007如果这样,早死几十次了。第三,逻辑上有问题。他在拿到了关键情报之后,非要自己携带底片回国而不发电报,贻误时机,最终导致希特勒的判断失误,有失专业。其实他甚至曾试图通过大使馆通道发送消息。不过话说回来,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生死往往是在一瞬间决定的。

  书中对露西的描写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长篇大论最终只是为了给她急不可耐的红杏出墙交代了一个背景。对英国情报人员高德里曼的描写也没有多少高明,除了找到针的照片一处算是亮点,然后就派了个送死鬼去抓针。

  基于对作者世纪三部曲的信任,满怀期待地拜读他的这套“悬疑”经典,不免失望。当然,本书是作者于1978年所写,世纪三部曲是2007年新作,风格上有延续。抛开期望落差,此书还可一读,但它更像世纪三部曲中的一个片段

  《针眼》读后感(五):个体、国家、爱情——三种坚守的碰撞

  毫无疑问,诺曼底登陆登陆在世界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每位对它有兴趣作家大书特书。但是,作为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观者往往将目光聚焦在战争的胜负、历史形势转变等宏大的主题之下,而战争中的个体往往就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记号,永远被铭刻在石碑之上,或者留存于档案名录之中。正如前不久诺兰的新作《敦刻尔克》,从个体或者周围的视角,他试图为我们呈现一个中心,因为正是这些周围组成了这个中心。这个中心,与通常的叙述是如此之相似,又如此之不同。肯•福莱特的《针眼》(The Eye of the Needle,1978)就是这样的作品。

  1978年肯•福莱特以《针眼》一书荣获美国侦探作家俱乐部最佳长篇小说奖,该书使得肯•福莱特名利双丰收。肯•福莱特的突破是从《针眼》开始。这部作品是应英国出版社之邀,他们想出版一部冒险小说,并将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针眼》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卖出了一千万册,而且赢得了埃德加奖。这本书是肯•福莱特建立小说家声望的里程碑作品。此后,他更是继续不断地创作,并写出了多部尤为畅销的作品。“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被如此生动地展现,引人入胜,肯•福莱特是真正的大师!”确实是名至实归。

  故事线索结构非常简单(不喜剧透者请跳过此分割线):

  ---------------------------------------------------------------------------------------------------------------------------------------------------------------

  三位重要的主角分别是费伯、高德里曼和露西。

  费伯是希特勒极度信任的王牌间谍,他秘密潜入英国,受命夺取能够左右二战局势的重要情报。

  高德里曼是历史学家,二战后加入英国军队,善用研究历史的特殊方式,缜密地搜寻敌人,是极被看重的反间谍专家。

  露西是寂寞的英国少妇,与喜怒无常的残障丈夫一同在远离英国本土的海边荒岛生活。

  命运的偶然,让一切都聚焦到了这个毫不起眼的荒岛上,似乎在岛上发生的又是那般命中注定。终究,费伯未能成功将他所获取的可能扭转二战局面的军事情报送到希特勒那里,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计划获得了最可靠保障

  --------------------------------------------------------------------------------------------------------------------------------------------------------------

  一、个体生存意志的搏斗

  战争的冷酷往往被这个字眼一带而过,而个体在战争之中的抗衡与争夺,又因一些理所当然的理由被视作当然。作为这样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而言,生存的斗争无疑是重中之重

  费伯代表着德国,是希特勒亲口担保的重要人物,对德国乃至整个法西斯集团都是关键性的存在。而他的生存之道非常简单——避开,或者消灭所有威胁到或即将威胁到他的人。这是他的求生意志,亦是他的政治任务。

  一开始的寂寞女房东,仅仅为了单纯肉体之欲,希望同这英俊帅气,散发着十足的男人魅力的费伯,来上这么一次疯狂蝶舞。她的动机是如此的“单纯”,但她却不料会为此付出性命。这种为了满足生命之基本需求而迈出的一步,竟成了生命的最后一步。此刻,作为间谍的本能反应,他必须保存自己,消灭这位潜在的告密者 。

  书中还专门刻画了几个费伯为了求得生存而杀掉对方的情节,此种微观的生存意志之搏斗,出于本能,亦出于对国家的忠诚

  二、民族国家的死生之争

  费伯,代表着德国,代表着法西斯。高德里曼,英国重要的反间谍专家,反法西斯的一员。一次次的铺垫,“针”逐渐出现在英军的视线中,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被追逐的对象。高德里曼对费伯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狩猎计划,费伯也开始了他的出逃之路。

  费伯意识到了德国所获取的假情报,并且看似轻松地拿到了盟军的重要军情。就在此刻,故事的发展从以天计转变为以时计、以分计。从英军的角度来说,一旦情报被查获,随时都可能被法西斯获取。对费伯的追击必须得加速——登陆计划的暴露将会让战局出现不可预料的走向。

  此刻,我们看到的并非是费伯在逃,高德里曼在追,而是两个国家、两大势力在角逐。这关乎的不是一两个个体的性命,而是数个国家和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无数次,英方都感觉到费伯的难以对付和难以觅踪;无数次,英方都觉得费伯可能已经逃出了英国,或者已经带着军事机密石沉大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句话是多么简单的一个信念原则,最终让看似希望渺茫的英方,成功保住了这个或将失去的机密。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还看到了爱情与政治、国家的碰撞;爱者之间的碰撞……全部都都小心就与战争发生了千丝万缕关系

  费伯的努力和行动,足以让人看到他为了国家而不惜一切的态度,足以看见他的坚持。而一路错失良机,甚或一路挫败的高德里曼,却也未曾放弃,他竟也料不到,两大势力的争夺,在一个无名的小岛上,会悄然结束。

  三、家国冲突下的个体爱情

  没有爱情的战争似乎读来总觉乏味。爱情永远是暖的,至少曾经会很暖,很暖。

  费伯为了国家的事业,将自己对爱情和幻想和渴望,压抑到了近乎泯灭的程度。就连媚艳的女房东也未曾让他泛起心中的情愫。他竟是如此的铁石心肠。

  在费伯落难到达风暴岛之前,从情感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立体和丰满,也看不到他的其他情感。他冷血如怪物,训练有素地生存着。

  然而,终究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命运安排费伯遭遇风暴,落难漂流到风暴岛;命运也说好了,费伯终究不是绝对的冷血动物,他必须摘下甚或破除他的伪装;命运还说,一切都得在风暴岛发生改变……

  执行任务期间怎能动感情?可他终究未能抵制住对露西的情感。两人的一见钟情,若要在别的地方,或许会是另一番未来。然而他们的爱情发生在风暴岛,一个注定不平静的荒岛。费伯是那样的充满了情感,在露西面前,我们看到他变了,变得不再是之前的费伯,但却更像一个真实的费伯。

  爱情,对于费伯而言是多么奢侈、多么具有诱惑力。露西扩大了费伯内心仅存的一点星火,真正地改造了费伯。费伯也不愿舍弃这种美好,不远放弃已经发现的完整的自己,终究他如愿以偿。他死在了自己心爱之人手上,带着对爱的执着和理想。国家还是爱情,费伯终究还是选择了爱情。

  《针眼》读后感(六):结局,犹如心上扎针

  看完这本书,久久无法平静。这样的结局真的接受不了,无法摆脱肯福莱特笔下的德国人费伯的独特魅力,可是历史是注定了的,所以在最后也没有期待的剧情大反转。

  费伯从人物的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首先他是一位手段老辣而残忍,冷酷但理智的间谍。只要是见过他面孔的人,他都可以狠心杀死。在获取情报同时撤退的途中,他走每一步都是经过充分的分析,设想了各种后果的,可见他的超高智商。但是,他也是人,人无完人。他对美的热爱和珍惜是他的弱点。他有意把关于圣保罗大教堂位置的错误情报传给德国空军,因为他认为圣保罗教堂是美好的事物,需要保护;他也因为爱上了露西不舍得杀害她,以至于最后他死在了她的手上。但是正因为他不是完人,他有弱点,所以这个角色才不只是杀人机器,而拥有了灵魂。

  另外露西的心里变化也富有层次。她对费伯到底是一种什么感情呢?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因为不明白她的心理转变如此之快,对费伯从爱(书中写到是很靠近爱的情感)到恨,只花了不到1天的时间。但是我也能理解她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丈夫,牧羊人,狗均被费伯杀死,她心中为了保护孩子所迸发出的力量;以及经过多年战争,渴望和平和胜利的期许。种种原因,最后她的心理发生了转变,理智战胜了情感。

  在二战的背景下,任何一位平民都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男女主角各自的理智和情感的交织,以及他们背后的德国和英国的暗自交锋,使得故事在人性和历史的层面都得到了升华。

  结尾的设定,毕竟是历史的原因。但是费伯,他犹如他的名字“针”,刺进了我的心里。他的死,犹如抽掉这根”针“,心痛不已,血流如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针眼》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