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贰)》是一本由张辰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一):博物学的生存方式,能否避免中年人油腻?
可是我在鱼身上实在看不出来。它们眼光或是暗淡或是凶狠,但你找不到一块表达感情的面部区域。据说,鱼的记忆力只有七秒,那么它们是不足以表达任何世事沧桑感。在我看来,只有一群鱼一类鱼,只有一斤、半斤的鱼,半死的鱼旺的鱼,我实在无法想象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条鱼的回眸。
鱼是没有表情的。
你家车库里的车更不会有表情。无论它看起来呆萌或是凶狠。
最近稍稍流行“博物学热”,博物学类图书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博物类的书呢?是一群旺盛活力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还是油腻的中年人拿着保温杯在办公室里翻看呢?我想不出来。我喜欢啪啦啪啦地翻翻它们。看看图、看看注释、看到点知识,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坐在酒桌上我依旧沉默。
这阵子趁着睡前,我刚刚翻完《海错图笔记》。他的作品引人注目,因为他的领域,他的叙述方式,甚至一种对中年人生存方式的思考。
这本《海错图》笔记,无论就内容和形式而言,都有鲜明的个性。很多科普类的作品长着一张教材脸,往往只见自然,不见人烟,独独张辰亮把作家的观察力投注到烟火味上了。你可以认为这烟火味,是张辰亮正在准备烤鱼吃,或者是他写的文字见人心、见生活。作为食材的物种,有时会被人类历史和饮食生活扭曲。他用很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海错图中涉及的鱼类。不但考据它们的真实性,辨真去伪,而且淋漓尽致地刻划,让它们从三百年前的作品里游出来。
张辰亮还杂以抒情的笔触,描写这样一类热爱博物学的人。就考据来说,他的作品可能还算不上严谨,但在还原生活而言,它又足够准确。语言洗练、简洁,没有浮泛之笔,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了一个故事或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在眼下追求实业都显得无比罕见的年代,他们保持着纯粹的好奇心、对美食的热爱显得无比单纯。所以他笔下的人不是教科书化的人物,而是瑕瑜兼备的活生生的人,真实的人。别说是一般通俗科普读物,很多作家也写不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海错图笔记》又常常让我想到利奥波德、斯奈德等自然文学作品。读完之后,我仍旧沉默,内心又觉得莫名地欢喜。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二):心心念,再心动。
心心念的海错图笔记2终于到手了,迫不及待打开看,翻到小亮在序后面画的自己坐在飞鱼上看海错图的小漫画,嘴角不禁扬了起来。熟悉而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又见面了。 我大约花了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海错图2(当然是略读哈,不过我觉得有趣的地方都看的很认真哒),现在来谈谈它给我整体感受:言辞诙谐幽默但不失美感+描写细致逼真并附独家写真+行文引经据典又有人情味儿+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的哲学小段最打动人。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亦或捧腹大笑的段子,有三段。 第一次读到笑出声是在讲到海胆背垃圾的原因处,“你看看,不是保水就是护肤,要么就是遮阳,您可是个海胆哎,不要这么“娘”好不好?”读到这里我“噗”地一声笑出声来,之后赶紧小心瞥一眼四周,看到周围认真工作的同事并没有抬起头看我,这才放下心来,心里偷着乐,继续往下翻书。 第二个段子是在讲海珍珠和淡水珍珠的种珠秘术那里,小亮把这两种珍珠的差别和种珠差异讲的很是清晰,让我这个对珍珠一无所知的小白,也略懂一二啦。但是让我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这些“知识点”而是那句:一个海水贝最多只能种2个珠,再多,贝就要难受得死掉了。读到这里心中一阵揪痛,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只贝在死亡前痛苦纠结的样子,不禁眼眶湿润,肃然起敬。 第三段很打动我的是小亮对于河豚值不值得舍命而尝其味的思考。古代人对于危险的河豚却有这极大的热情,虽然河豚含剧毒,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它的绝美食味。而小亮却通过与大家分享他两次吃河豚的经历,提出他的看法:河豚也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有着盛世美味,至少不“值得那一死”。河豚到底好不好吃,我对此没有太强烈的探求的欲望,而最打动我的是小亮最后对河豚味美这件事的看法,不经意间的意味深长的话却让我醍醐灌顶,受益深长。古人吃河豚,那是一种未知的探险,精神的高度紧张让味蕾也变得更加敏感,河豚也有了独特的滋味,而现在人吃河豚,已知安全,即使再用心品味,怕也是难得其味。其实生活中很多事也是如此,有得亦有失。而得失之间品出的或许正是自己最深处的内心。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三):【编辑有话说】如果让你来给“博物菌”做书......
敢不敢比“十万个都知道”更严谨?
和朋友去吃鱼,鱼肉顺口而下。我脱口而出:“大黄鱼啊?!”朋友一脸惊喜:“想不到你这个不吃鱼的人,不但开始吃鱼,还知道吃的是什么了!”
这是真话。我的专业是生态学,跟水生生物研究完全不搭边,也很少关注身边的这一类生物。自从接触《海错图笔记》后,生活中每一个关于海洋生物的话题,都能无意识地激发我的兴奋点。
这种奇妙的转变要从我一本书开始讲起,一本我编辑的书——《海错图笔记》。
1、【是编辑也是演员】
去年9月,拿到《海错图笔记》第一部的稿子(今年刚出了海错图笔记第二册)。为了习惯作者的语言风格,审稿前,我还专门抽空刷了一天的博物微博,一条一条阅读,直到把自己也变成了“高冷”编辑。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猜到了这本书的作者。对,他就是千千万万粉丝心中的“博物通”——张辰亮,迷妹们亲切地称之为“玉亮”,780万粉丝心中的“十万个都知道”。
2、【比“十万个都知道”更严谨】
虽然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但是编辑该做的知识查错、文字审核工作一点都不能含糊。见惯了小亮在微博上打脸各种营销号,这次我要去检查大家眼中的“什么都知道”,压力不小。
好在和小亮沟通以及审稿流程都比较顺利,这本书也就如期和读者见面了。
3、【《海错图笔记》主要讲什么?一个一本正经“不务正业”的人】
看了上面的话,你可能会猜,大概是一本《海鲜大全》吧?
不不不,如果你这样想,那就真是太天真了。这得先从《海错图》这本成书于明末清初的清代图谱讲起。
在我国古代,有那么一些人,要么贫苦又怀才不遇,寄情于诗词歌赋;要么有钱又很闲,交友作文、画画弹琴……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所致,他们总归为后人记录下了许些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自然人情。我猜测,《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大抵属于后者。他整天“无所事事”,最喜欢和渔民“瞎bb”,然后再把自己“八卦”到的有关海洋生物的只言片语稍加想想,创作出了这部图谱。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大概就是一本《清代海洋生物图鉴》。
聂璜,清代人,生猝年不详,除《海错图》外,一生没有留下其他作品,但已经很牛×了。也许,当年他也是吃货一枚或者海洋生物爱好者一只,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连每日所食的鱼虾都不认识,便决定走访民间,自己画一本。这倒是和现在的科学考察有几分相似,这种精神很是值得敬佩的。
古代的信息和交通都没有现在发达,很多海洋生物内陆人压根从来没有见过。这大大激发了聂璜干这件“不靠谱”事情的动力。于是,康熙年间,聂璜游历了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最终,他一共绘成了四册《海错图》。书中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后来,这部“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在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受到了清朝历代皇帝的喜爱,大概是圆了他们赶海的梦。
目前,《海错图》第一册至第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可见其珍贵。
虽然,聂璜把自己在国内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都画在了这部图谱中,但作者张辰亮发现,由于时代所限,书中的记载时有夸张,亦真亦假,并不十分准确。
聂璜在《海错图》里画的“潜牛”
聂璜在《海错图》里画的“美人鱼”
聂璜在《海错图》里画的“印鱼”
张辰亮在运营@博物杂志 时,经常会收到类似“聂璜画风”的艾特提问。比如小时候看到的动物,没有照片,但提问的网友特别真诚地画了他模糊记得几个特征。在普通人眼中根本是哭笑不得的四不像。
鉴定网友的“灵魂画作”与解读聂璜“灵魂画作”倒是有几分相似。
但古代“博物君”聂璜与现代“博物男神”跨越时空的对话,显然更有意思。对比今天科学鉴定出来并命名的物种,要破译出其中的秘密,找到图谱中生物的真正原型,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转发一条微博那么简单。
聂璜在《海错图》里说海粉“咀嚼如豆粉而脆”。那么作者张辰亮就老老实实网购回来这种叫海粉的东西,炖了碗海粉排骨汤吃吃看。
为了精确考证图谱中的原图,作者张辰亮追随聂璜的步伐,重走“沿海”路。“我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不仅如此,他还查阅大量资料、咨询专业人士。因为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很多中国古代有的海洋生物,现代濒危甚至灭绝了,找到相关资料更是难上加难。
作为编辑,要对这些本就“难得的”内容去再考证校对,难度可以想象,查资料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
还好,第一本《海错图笔记》在去年顺利出版,并且迅速在各大图书类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
读者反馈更是一波接一波,看都看不过来。
4、【让读者参与到书里来】
看完第一部,很多读者反映不过瘾。时隔一年,张辰亮对《海错图》的考证又有了新的成果——《海错图笔记·貳》。
我们虚心采纳大家的意见之后,从篇幅上,第二部考证原图更多,每一篇的分析论证更充分,在第二册里,也让作者张辰亮放飞自我,写了不少3000~5000字的文,希望大家看得更过瘾。
从配图上,增加了科学手绘和与《海错图》同时代的古图的比例,看起来更富古韵并且有古今中外的对比,资料更详实。
此外,在装帧上,书封从裸脊线装换成了圆脊精装,满足了一些读者的收藏需求,增加了书脊标识,以方便读者在书架上查阅。
5、【编辑之路还将继续】
目前,两本《海错图笔记》中已考证了70多种《海错图》中的生物,但原图谱中记录的物种共有300多种。我跟所有《海错图笔记》系列的读者一样,希望张辰亮能继续考证下去。我也能继续编辑这系列的书。
很多同学问作者张辰亮,你写书的时候,选海错图原图谱里的生物来鉴定,是怎么挑的?每一册选的物种有什么规律吗?作者也是real耿直:跟微博翻牌子一样,随机挑自己会的。第一册先选了比较好考证的,第二册鉴定的一些生物就比较难了。
一本两百多页的书,没有一块砖头厚,但作者和编辑所付出的心血可不比烧制一块砖头少。作者在迎接更大的挑战,编辑自然也会迎难而上。“从2014年第一次翻开《海错图》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越研究,越发现这本书实在有趣……”看来,张辰亮的考证之路不会就这样轻易结束,我的《海错图笔记》编辑之路也会一直走下去。
最后,就像他说的:“如果你看完后,觉得这是一本有意思、有意义的书,那我就很高兴了。
假如,再贪心一点。如果你看完之后,能引发你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点思考和关注,那么,我们也就很高兴了。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海错图的故事,欢迎观看张辰亮在一席和梨视频上揭秘《海错图》的视频,。
一席:博物君:分析这种灵魂画作我已经是不能再熟悉了
梨视频:啥都认识的@博物杂志 君亮相!揭秘奇葩皇家画谱
希望你也喜欢这2本书。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四):探幽索隐,通俗易懂°
——评《海错图笔记(贰)》 文/蓦烟如雪 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海错图》,起初误认为它是一本绘本。而当我先生给我科普说,它是故宫收藏海洋生物图谱时,加大了我对此书的好奇。先生说《海错图》是明末清初一位叫聂璜的画家所绘,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在这部图谱中,可能内容会稍有夸张,但细节颇有意思,让我去细细品读。 说来,我对聂璜并不知晓,在书中,也仅知道这部书在清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而此书前三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流传多年,且深受喜爱,由此可见,此书内容已不可小觑。 说来清初就有考证之风,早期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就是开山鼻祖,他们敢于辨别古书真伪,提倡疑古精神,因为这个风气,当时还形成一个大学派叫——“乾嘉学派”,而如今作者张辰亮做的也是这番考究之事,他是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科普作者,且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的科普文章,他是众人眼中的“博物达人”,他自称自己有考据癖,在查找过程中发现或多或少的纰漏,针对古籍理解有误和缺乏生物分类的知识,他做了详细的笔记,开启了与《海错图》的缘分。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是一本不乏味且不话唠的考证书,在第一本书他提及了字数的约束性,而第二本可谓放飞自我,有了更为立体饱满的形容,第二册中他考证了39幅《海错图》,集合了24篇,在页数上也比第一册多了24页,甚至在不少篇页中可以看见作者有意思的吐槽点,作者还增加了许多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册,用同时代的记录去挖掘可探知的真相。 作者聊这些海洋生物并没那么乏味的科普,而是先引出聂璜的图解,一步步剖析展开,他用怀疑精神去质疑真的双线紫蛤是否有两条淡淡的浅纹横贯壳面;直言聂璜的海月错画了三个脊,甚至用趣味标题展开西施舌例如“‘闽粤紫蛤,其肉如舌’、‘一位西施,两根舌头’、‘吮彼舌根,如猥娇面’、‘杨妃西施,俱能杀人’”等来描述。而谈及海月,他用“暗室借光萤窗映雪”为题,引出了藤壶,说出了璅蛣腹蟹的来历,他也讲到了养贝人不喜豆蟹,而作者为了找寻答案一遍遍的寻找那个像“太鼓达人”的豆蟹,他才兴奋地让它有了终结。 作者的考究并非是表面性的见闻,而是深入内里的,在解释藤壶的时候,引出了张汉逸说的“业根是水”,他告诉聂璜,藤壶在初生时,是“水花凝结”,可在作者的查证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大部分的藤壶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所以作者这篇文字的标题就直指”业根非水,自备神鞭”,因为藤壶是可以角色互换,且自带——“交接器”的。 说来我对此书也有疑惑的地方,就比如在看《江珧柱》这篇,我就对聂璜说的“大如象棋,莹白如玉”产生过质疑,毕竟我所见到“江珧柱”就只有豆粒大小,可在书中,却也没能清楚解释这层疑惑,而我丈夫就给我说,你去搜一下“日本北海道大元贝”。 果然在一搜之下,才能明白所谓的大如象棋。 我不能说作者说的不够详细,因为我在我看来,作者已是事无巨细地深挖,这么较真的作者已很难得。这些海洋生物虽然有些有毒有些无毒,有些可以如何烹饪有一笔带过,但也希望在第三部的时候,能更为丰富,更为新奇。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五):一部《海错》生物图,两代妙趣博物君
如果那个名叫聂璜的清代画家地下有知,他也许会欢呼雀跃,在三百年后的今天竟然有位志同道合的“博物君”前来切磋,看来,对大自然的热爱古今皆同。不过,倘若他知道这位来讨教的张辰亮这般较真,他可能会分外警醒,把亲手绘制的《海错图》中的三百多种海洋生物再详实勘察一番。 换个当下流行的说法,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海错图》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绘本了。书中绘制并介绍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又妙趣横生,难怪让清朝历代皇帝着迷。而这位聂璜先生也着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君了,游历沿海各地,又是考证又是访问,花去几十年的气力,好不容易完成了自己唯一传世的作品,居然并没有拿给皇上看的意思。还是太监苏培盛居功至伟,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成为历代皇上的心爱之物。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好在,博物小亮——张辰亮来了。两代博物君于《海错图》一书因缘际会,可谓高手相遇,火花四射。
很久没有读完一本书后再想去了解作者的情况出现了,但《海错图笔记(贰)》让我有了这样的冲动,并且,还有再去把第一部也收了的念头,不想错过有意思的东西。尽管时下最不缺的就是资讯,但是,有意思的真是不多。所谓有意思,在我的理解而言,就是肚里确有两把刷子,还能捯饬个明白,那个幽默是骨子里的,不是费劲使出来的。也就是王小波说的那个有趣。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贰)》,目录是纯科学范儿的,介部、鳞部、兽部。介部说的就是贝壳之类的动物,鳞部呢,就是各种鱼啦,兽部是什么海马啊、鲸啊哺乳类的,收录了他对《海错图》当中36幅图谱的考证。但是,此考证非彼考证,在一本正经的目录之后,好玩的标题就出现了。说到“西施舌”,他会调侃“杨妃西施,俱能杀人”;说到“江珧柱”,他会提出“马的脸蛋肉”,说到海月蛤科贝壳,以“暗室借光萤窗映雪”为题,又是一派雅致风流。为雄性豆蟹拍下的“太鼓达人”照令人忍俊不禁,对蠡壳窗的描写如此沉醉,“不论外面阳光多么毒辣,进过蠡壳窗后,都是昏昏柔柔的黄光,把室内的一切,变成了褪色的照片。这种美好,是海月过滤出来的。”
尤其《鲥鱼》一节的书写,可谓精彩。张爱玲的“三恨”,江浙人的爱重与赣闽一带轻视的缘由,围绕皇室贡品的捧腹与其中的腐败,“鲥鱼已经没有了”的悲伤,娓娓道来,能把生物学的文字写得起伏跌宕,抓人眼球,可见功力不凡。
这是寻根溯源的考证,也是纵横开阔的考证,古今中西、自然人文、科技生活,钻得进去,也推得开来,当真不枉“博物”之名。想起聂璜的《海错图》被历代皇帝爱重,也是源于博览万物而又趣味盎然,两代“博物君”算是穿越时空,惺惺相惜。
废话不说,忠实追剧。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六):海错图笔记的笔记
距离我拿到海错图笔记贰已经过去了九天了,原谅我现在才看完(我才不会说是因为去补权利的游戏了呢) 1.主要感觉就是第二本比第一本写的扎实,很多都更加的深入了,内容是丰富了……当然少不了的是要介绍怎么吃,我会给你说某天夜晚看书看饿了叫了外卖?不过我总感觉有那么几篇已经看过了。 2.再一次认识了很多很多鱼字旁的字[允悲]就是会转头就忘。关于字这个事在铜盆鱼那章,有个鲷字注音是tai,百度了一下,鲷这个字好像只有diao 一个读音,这个希望小亮能解惑一下@无穷小亮微博 3.还有,小亮,你接着写,聂璜的棺材板我帮你压着呢,我等着第三本,啥?李时珍他们的?他们的暂时没事,我看着呢,你写你的。 4.最最最重要的还是保护环境保护这些动物,第一本看的时候感觉没那么深,直到第二本看到当初成百上千头一起游泳的鲸鱼现在最多只能看到七八只在一起的时候感觉特别遗憾,还有“长江三鲜”的鲥鱼已经被美国西鲱替代的时候更是遗憾,虽然我不爱吃鱼,我是在为那些爱吃鱼的遗憾! 最后,给小亮提个建议,下次换个排版公司吧,贰的排版确实不好,有些图放在第一页而文字在第二页才介绍,有些图更是直接放在介绍文字前面,这个必须给差评。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七):“生物渣”继续喜欢
因为买过“壹”,所以买了“贰”。 “贰”比“壹”自信(吐槽聂璜的频率大增),内容也显得更加丰富,但本色不改——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深入浅出,老少咸宜。 不爱吃海鲜并有深海恐惧的廿多年前理科生物渣表示:挺好看哒。
1.没想到,由于河豚,张辰亮与张承志有了“交集”——春帆楼和《马关条约》,出现在了张承志的《敬重与惜别》(P1),也出现在了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P2)。 2.“第一恨鲥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彭渊材的“五恨”是张爱玲的“三恨”的源头?!(P3) 3.老妈口中的“加吉鱼”,原来就是“真鲷”。(P4) 4.再次见到“鸔(bǔ)”,果然左暴右鸟是有问题的写法。(P5)
.S. 这套书,打算春节送给外甥女了。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八):揭秘海错,破解笔记
在读这本书之前,读到博物杂志里编辑在杂志中关于海错图内容的专栏,有海错图中的画与文字以及编辑的解说。没想到,这些内容集结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海错图笔记》,这本是贰,回头我得再找壹来读读。
《海错图笔记》的作者正是《博物》杂志的编辑,张辰亮,也是博物官方微博账号的运营者,想到他在微博上风趣幽默的评说,倒真是吸引人的。再回到这笔记中,看他的文字果然一如既往地幽默,读着甚是轻松。而且采用是当下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每段分行空格,排版稀疏,再加上海错图中的图片、文字,以及实拍的科普照片、手绘图片等,错落有致,仿古书的页面装饰,甚得我心。
说起《海错图》,不少朋友都知道,它是明末清初时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不过,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交通、观察手段、设备等种种局限,聂璜绘制和记录在这本书里的生物有些有待考究,想必倒不是聂璜有心杜撰,而是海洋这么大,如非亲眼所见,道听途说的确实真假难辨,再加之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假以时日,仔仔细细研究,很难一眼洞察相似物之间的区别。
说到这,我就想起市面上那些让我傻傻分不清楚的章鱼、墨鱼、乌贼、鱿鱼,或者还有别的一些相似的亲戚。直到今日,人类还不能对大海洋里的生物认识得明白透彻,更何况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时候呢,聂璜能在《海错图》中记录300多种海洋生物实属不易。孩子看了“海错图”三个字,有点诧异,问这“错”字难道真是错的意思吗?非也。海错的“错”,在古文中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在当时那种认知氛围下,三百多种确实算不少了,而且也告诉后人,海洋生物远不止那些,所以也待我们这些后人再多探索、考证。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在《海错图》的基础上考证、分析,破解其中的奥秘,纠正其中的错误。并结合现代的科普考察,给予了更恰当和明了的解说。并且结合现代生活的实情,还介绍了一些海鲜的烹饪料理方式。既具一定科普性,又有几分接地气的生活气息。
《海错图》我没有机会看过,但是能通过《海错图笔记》读到《海错图》中的内容,对我来说也是一大收获。特别喜欢聂璜在《海错图》里写的那些小赞,简短的类似打油诗的小赞,趣味十足,令人印象深刻。而《海错图笔记》对《海错图》的考证亦不失趣味,经张辰亮一解说,我们对海错图里记载的生物的认知更进一步,而且孩子也特别喜欢看这本笔记,兴趣盎然,读完以后还去查了相关的图片资料。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九):一个人与一本书
有一个叫张辰亮的年青编辑2014年偶然买了一本诙谐、通俗的图谱,就是这本名叫《海错图》的奇书激起了他考证的欲望。原来这本由清代画师聂璜绘制的图谱虽然妙趣横生,但美中不足的是里面的图文真真假假,虽然大多系作者亲眼所见,却也有一部分道听途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名资深自然爱好者,张辰亮从2015年开始考证书中的生物,相继写了《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笔记•贰》。
《海错图笔记》推出后,大受读者欢迎。因为喜爱这本书,有读者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似乎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有的篇幅文字偏少,读起来不过瘾。在《海错图•贰》里,张辰亮作了相应修改。
现实中的张辰亮是怎样一个人,我们无从得知。但在这部书中的张辰亮却有着赤子情怀,他满怀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以激情昂扬的心态,或幽默,或郑重,或调侃,或执著,把全部心思倾注在考证《海错图》一书中。可贵的是,张辰亮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是想当然的固执己见,对于一个科普读物的作者,这点尤为难能可贵。我们在阅读《海错图笔记》的过程中,时时可以印证这一点。而《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就要逊色不少,书中个别地方不够严谨,缺乏足够的科学精神。
《海错图笔记》是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之所以取得成功,张辰亮认为自己有两点适合做科普。一是他有分享的冲动和欲望,二是他的兴趣十分大众化,不涉及冷门。在读研期间就尝试写科普文章,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他特别感兴趣的海洋生物也很大众化。
在谈到如何寻找大众兴趣点时,张辰亮深有感触第说:“你得说生活中最常见的、能用得上的知识。”科普读物要做到通俗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专业性的平衡。
比如第一章介部[海荔枝]一则,全文通俗易懂,稍微识文断字的人就可以读懂。文中提到将海胆壳逆光看,就可以看到辐射状的“花瓣",不仅十分有趣,从中还可以了解到这部分"花瓣"就是海胆的布带区,融专业知识于趣味之中。梅氏长海胆从小开始挖洞,等到挖好后,一辈子待在洞里直到死再也不出来。后面介绍背垃圾的海胆,连见多识广的张辰亮也搞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有趣的文字不但紧紧抓住读者眼球,也激发读者热爱生物,热爱科学的兴趣。
这本《海错图笔记•贰》中不时可见调皮的张辰亮对聂璜的调侃,在考证七鳞龟也就是学名石鳖时,在亲验实物后,发现石鳖背板明明八块,聂璜非要说是七块。张辰亮幽默地说:“这种石鳖的最后一块背板明显小于其他背板,难道聂璜没把它算进去?可虽然小,也是没藏没掖,一眼可见啊。算了,不给他找理由了,我看他就是不识数。”哈哈,没这么损人的不是。老先生泉下有知,指不定气成啥样呢。
虽然偶有调皮,张辰亮的严谨、不轻易下结论也着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忘考证《海错图》书中的生物。为了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他不耻下问,甚至半夜三更给打电话向友人求救。
在鲥鱼从中国的江河消失后,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相信,中国的海里还隐藏着一些鲥鱼,静静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它们能等到吗?”读到博物小亮这段话时,我的心弦缩紧了。一个博物爱好者的呼唤那么悲壮,听着让人不自觉地忧伤。曾经壮观的鲥鱼溯江而上,碧波间一片银白。这情景还会再来吗?他的渴望透过文字直抵人心,世间曾有的美好,但愿重现人间。拥有这样美好情怀的人,谁能说他不可爱呢?!
《海错图笔记•贰》在继承第一部优点的同时,也增加了诸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梅园介谱》中的画像,以及西方的博物学绘画。提供了横向对比,使本书可读星更强。不过,也许是相关资料的缺乏,数量上稍显不足,实为遗憾。
对于喜爱庖厨、饕餮饮食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书中有大量精彩的美食制作方法介绍,此外在书中可以学到辨别真假海货的方法,也可以算是意外收获了。
还是第一部里的那个真诚可爱的张辰亮,还是一样令人读之欲罢不能的《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笔记•贰》让你继续一个人与一本书的故事,有惊喜,有感悟,最主要的是有收获。
2017年10月21日
碧月清风/文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十):考据小编博物谈
考据小编博物谈
偷爱警/文
张辰亮的《海错图》考据癖,还是很考究的。锱铢必究的考据态度,令我刮目相看,尤其考据这门功课,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加以夯实论证。现在像他这样的男人真的太少了,不晓得家庭生活里的作者是不是也这么较真,要是如此,男人做的太“吝啬”了,当然对文献历史中的考据资料,去推敲研习,是对历史负责,对知识负责,对历史文献的补充佐证。我个人喜欢这种严谨态度,但生活里的男人千万别这样,媳妇会气哭的。
中信最近年对文博类型的书籍,推崇有加,《海错图》可谓首屈一指。作者是CNG《博物》变价,这本读物青少年科普知识为主,推广自然科学和博物类文化知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者是博物的编辑,对生物学颇有建树。在整部书的内容来看,作者运用了20多万字的内容填补,只看图不说话的空缺,序言中作者也描述了,第一部文字略少,继而为了满足各位读者的需求,在第二部书里面,加入了大量文字。通过作者的介绍,中信出版的推广,我个人了解《海错图》这部藏在故宫里的国宝,虽然未曾窥得真迹,未曾谋面《海错图》的文本,我还是很欣慰的看到张辰亮的笔记,笔记中,《海错图》影印版逐一呈现,既有趣味性,也有丰富的内容涵盖其中,聂璜的见闻,呈现在《海错图》当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可以看出《海错图》的作者聂璜做足了功夫,力求把见闻过的所有海洋生物,都写到卷纸之上,而历史就是历史,博物就是博物,容不下丝毫的马虎与混淆视听。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弥补了这个空缺,考据海洋生物的真实面秒,用现在手法,描画出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历史演变。
在书中,介部描绘了大量的蛤类生物,在生物种群多样性上,蛤蜊美食,还是很常见的,但作者的第一篇介绍当中就让我羞愧难当,西施舌根本无福享受,更没听说过。继续翻下去、豆蟹、蠡( lí )壳窗、藤壶更是新奇好奇。鳞部的鱼类之多,让我头晕目眩,根本分辨不清楚鱼与鱼。兽部里的腽肭脐(wà nà qí)更让我惊讶,是海狗的生殖器。而不是海洋生物的名称,聂璜编撰《海错图》诚如他自己想的,没想到能呈贡皇上,留给子孙后代看看玩,还是不错的饭后读物,没太细考究海洋生物的具体特征和特点,随便写写画画而已。如此海错图,不晓得康熙大帝看后有什么感想,是想按图索骥找点西施舌尝尝,还是想两想弄点鲥鱼进京吃吃鲜,还是选几串珍珠项链,还是用腽肭脐进补一下。聂璜提供了海鲜大餐的菜品种类,却没具体写出海洋生物使用方法和烹调门类,可谓缺憾已,也没有像《本草纲目》那样写出海鲜大餐之后,那些海鲜有毒,那些海鲜味极鲜,中毒有解药没?只做赏玩的海错图,看来不过是谈资消遣的娱乐读本。鉴别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还是很不错的。最起码丰富了文化生活。
对于土生土长的内陆城市的我,没去过大海边捡蛤蜊,没抓过螃蟹,没看过跳跃的座头鲸,闲暇之余,只能通过地理频道和媒体的介绍,解解渴,看看那鲸鱼。可能这部书对南方读者更适合,毕竟从海边长大的娃娃,更喜欢从海洋生物的角度,敬畏的看待大海的烟波浩渺,而对于内陆的娃儿们,对海洋的神秘色彩,更加增添了几份期许和等待。
作者的文笔,通俗易懂,相比之下,我个人更喜欢《海错图》里的提拔,虽然有些拗口难懂,却不失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小赞诗,更是妙笔生辉的小雅之作。期待作者喜得千金之后,继续奋笔疾书,写下去,很好看很耐读的一部小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