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和你》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和你》读后感10篇

  《我和你》是一本由韩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你》读后感(一):韩东和“你”

  我小时候读过韩东的诗歌,后来忘记了,包括标题诗句都忘记了,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直到大一的时候,我去中文系听课,听到那个脸上打着叉的讲师说到他们,好像有于坚,翟永明,杨黎,于小伟这些人,我才想起我小时候读过韩东的诗歌。

  后来我书店看到韩东的诗集“爸爸在天生看我”,我就买了回去。我知道朱文也有一个诗集“他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在我印象里,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标题之二,当然朱文那个我觉得更好。

  (我又懒得写字了。)

  简单点说:

  韩东的小说我不太喜欢,他的小说太像他的诗歌,总觉得不对劲,诗歌不能写的部分在小说里却写了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原来是诗歌的部分也变得别扭了。

  第二个事情,我看见韩东,就想起朱文,我没有读过朱文哪怕一首诗,却看了不少短篇小说。从初中的时候上台大的论坛就开始看,“我爱美元”什么之类的,一直到现在,我看“达玛的语气”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在我的幻想中,朱文写小说是一气呵成废话连篇的,然后开始删减,最后剩下一万来字,就差不多可以定下来了。韩东写小说肯定不是这样,他一定是整天对着电脑憋不出几个字来,折腾很久,很久,然后字数出奇的多,再开始删,删也得删很久,很久,定下来,却还得再改,一个小说,写上三年五年合情合理

  未免误会,我最后得说,我对韩东和朱文的小说都很充满敬意。

  《我和你》读后感(二):诗人的触手

  我不读现代诗歌,顾城和海子几乎腐败了我体味诗歌的神经。当然,除了韩东,他是好诗人。

  年轻时还喜欢徐志摩,喜欢“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现在读来却口舌发腻,也许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之后,“低头的温柔”我早已经不能够。

  好诗人不必吟风颂月悲秋伤春地做词汇练习,他们练习触觉,象八爪章鱼一样触碰每个日常生活琐碎细节,甚至穿越漆黑的尘嚣,轻轻点触你的心。

  读他的诗时,我心里有个声音,“喂,你听到没有?”

  我想,我听到了。

  以前书店里不常有他的诗,因为好诗人未必属于大众曾经一度疯狂地寻找,诗选的版本层差不齐,多有重复。常常只为了几首未见过的诗而买他的诗集,积蓄至今已有不少。

  后来书店里他的书渐渐多了,我心里的韩东却还是那个隐姓埋名家伙

  一如他的诗歌,他的第2本小说,《我和你》。

  语言纯粹得象一杯水,平淡轻盈通透,透过它们,我能看到诗人的心。

  短短几个月,从相识到决裂,竟然有这么多的细枝末节。哪怕痛也痛的如此细枝末节,从心里每一个碎裂的缝隙中渗入,缓慢悄无声息不经意时,抽搐着痛一下,扯着心肺。痛的次数多了,可能麻木,象徐晨的嫉妒;也可能演变成习惯,象苗苗对李彬的爱。

  他没有歌颂爱,却把爱的挣扎自私阴暗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剖开,血肉淋漓。爱,从神话高度,坠入低贱的深渊

  这是一个缺乏信仰时代,我们把爱当作信仰:我们抛弃理想人生的意义,专孜地爱着,以此为生;品味爱的苦痛甘之如饴

  是爱让我们变得贫贱,而我们在贫贱中相爱。

  尼采说,上帝死了。

  韩东说,爱情死了。

  《我和你》读后感(三):最热情的就是最好的

  我最近的阅读标准就是,最热情的就是最好的.实在不想继续看一个40岁的作家冷静下来的东西.满身的匠气和嘴脸,相形之下,我更愿意看他二三十岁郁不得志的矫柔造作,激情不是衡量一个作品的标准,却是衡量一个作家的标准,即使那是梅开二度体验或者瀑满而发的牢骚.看完了好作品还能看什么?好作者,看看透,不光东西写好了,自我安慰能力也得有所提拔,如果作者没有一套安抚自己办法,拿什么去跟读者讨论无处不在危机意识?看看余华莫言都成什么样了.我且把<我和你>看作是韩东这么多年性焦虑的小结,他总结的那么激动,那么疲惫,那么老泪纵横,那么絮絮叨叨言表不一,甚至,他还有一点紧张,从而又那么文艺的忧伤.以至于一帮少年得志操人等身的青壮年们和一群多年不知性欲何味儿的中老年们大肆批判其叙述繁琐和罗嗦重复,他们不曾体验或早已忘记与文艺永远相伴而行的性焦虑是何物,更无与妓女同等共事的勇气,他们只能在书城里记记笔记,在网上时髦一下,搞搞幽雅的一夜情什么的.简洁,快读,优秀的流畅的故事结构,何尝不是大家想参与搞搞的呢?错就错在韩东在一段儿不动声色貌似<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似的简单后,突然撕了众口一词外套,一个人大肆手淫起来.没办法,你看着他爽,可你参与不了,所以,<我和你>从此就不是你的事儿了.这愤怒来的很有理由.它罗嗦,拖沓,被平淡覆盖,被混乱的故事结构和上,又被一堆大家用烂的媒体扣上几顶伪善的高帽子,批评家和自个儿是自个儿的爹的网络砖手们便大有说辞一顿狂哄.将这位隔个十年才对不住大众一次的作家拖向了余华的反面.这,太冤了.您瞧瞧我楼上那些位.......

  总之,我是被感动了,这感动远比他的短篇和诗句来的冲动,尤其在苗苗在被问及与徐晨的分手,说比上次容易点时,我就被感动了,我起码理解了为什么韩东要这么写,他也许就想说这个.他怎么写都成,我是他的读者.

  这也不是评论,这是我自己跟自己干活呢.

  《我和你》读后感(四):我和你

  书名是《我和你》,不是《我与苗苗》,抽象与具象的差别,韩东想走出一己之爱的桎梏?往往,很多现实中的爱的问题根源是我们把对象或对向狭隘化了。

  周末,不用去上班。原本想到图书馆看书,早上醒来后又懒着不愿动,就从床边摸出韩东的长篇小说《我和你》翻看。就那么歪在床上看,没吃早饭,也没吃午餐,整本书看完了已是午后两点多。

  诗歌与小说是两种思维方式,诗人能写好小说的不多。海男还算马马虎虎;多多在远走英伦后写了一些短篇,赵毅衡给了很高评价,不过可能是我愚钝,我读多多的小说找不到感觉,似乎记述性过强;韩东却达到了二者双工。我认真读过的有早期的《西天上》、《母狗》,以及长篇的《扎根》。我喜欢韩东的语言,不张扬,收敛,句子简约但不单薄,语词在密度上疏密有致。韩东一直在以他喜欢表达方式,组合他眼中的真实。当年陈晓明先生曾说过:“迟钝的文坛对韩东那些极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保持了愚蠢沉默。”

  我是在书店里随机买的这本书,还不知道评论界如何看这本书。只在底封的勒口上,见到印了些韩东的诗人哥们的评语。有尹丽川、伊沙、何小竹、李冯、柏桦等,这意味着他们是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他们传阅过手稿。我想他们是一直在关注着韩东,因为很多人熟悉韩东的经历,很多人也都知道韩东在写这本书,他们中很多人的身影也在这本书里闪现。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真好。《我和你》的完成,耗费了韩东大把大把的气力,写完了《扎根》后,似乎就着手写作它,先后用了三年时间。在书的后记中韩东说:“在我的感觉里,这本书似乎永远与改不完了,就像是饭永远也吃不完一样,现在,它突然就完了,真是一个奇迹,我可以喘一口大气了。”终于写完了,一声奇迹的感慨中,道出了诞生的艰难,道出了这本书压在韩东身上的重量,道出创作过程中那漫无涯际的折磨与游荡,道出了一言难尽

  抛开我弄不清的流派与主义,我觉得韩东的大多数作品写的都是身边事,写的是作者经验范围之内的事,按自己心目中的“中性”原则,老老实实地写,从而重新认识生活。但“老实”不能简单地说成零度,“老实”不等于被动放弃想象,老实不等于心内没有波澜。“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和你》依然是韩东的身边事,但是是有热度的,是热病后的痛定思痛,因为这段附骨蚀魂的爱源自韩东本人的感情经历

  读《我和你》,读着“我”与“苗苗”的情感波折,读着韩东一遍遍地对爱之本真的猜解或拆解,我不时地想到北村。对爱情神话的破解,韩东所要表达的这一主旨,应该说在北村的许多作品中都一一说过了,在作品的深度上二人伯仲之间,很难说谁走得更远。甚至我觉得,相对于韩东创作的多元立场,“爱”、“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北村的永恒写作主题。但与北村的寓言式写作不同,韩东最终放弃了故事,放弃了线性,从追忆走向了思辨。北村的深刻在于“准”,北村大夫了解人哪里有病,传染的,与生俱来的,北村把我们放在手术桌上割开,就那么扔在那儿了,不管了,最多,拿本《圣经》念上段安魂曲。而韩东显然不是这样,韩东想把我们再包扎上,韩东说人还是得活着,下结论还太早,还是走着瞧

  《我和你》的阅读,浸透着孤独,琐琐碎碎间的男男女女那么孤独。书里有不少性爱描写,韩东说如果这给人的印象是刺激感官情欲的“情色小说”或以暴露和自恋为目的的“私小说”,那他将完全不能原谅自己。韩东兄,其实你的那些描写依然是形而上的。整个《我与你》中的“我”都是形而上的。难为韩东了,特别是最后一章,反复的咀嚼,整章的思辩,是这本删繁就减的作品很棒的一笔。

  书名是《我和你》,不是《我与苗苗》,抽象与具象的差别,韩东想走出一己之爱的桎梏?往往,很多现实中的爱的问题,根源是我们把对象或对向狭隘化了。

  《我和你》读后感(五):浅读韩东《我和你》

  每段疼痛感情都会被记忆挽留住。或供反省,或供追忆。

  被伤害得越疼越久,越会认定那才是真正的爱情

  受虐者往往会在绝望后寻求出口,或者自虐,或者施虐他人。循环往复

  结果,爱情的本来面目已从美好善意转变为邪恶和破坏。

  背叛谎言。冒险。征服。

  百无禁忌

  渐渐地,再也无法忍受平庸与完满。在不断地破坏中寻求快感与安慰。深深地,迷恋上危险边缘的感情。

  为何不能正常健康的生活?为何总是选择动荡?

  当一切无从解释欲罢不能时,只能归结它为本能

  弗洛依德娓娓地告诉我,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促使我们向上而积极,保存而生生不息。而死本能建构在破坏的欲望之上,否定信仰,藐视规则。于是,我们战争,我们毒品,我们互相仇恨和诅咒。

  《我和你》里的女主角苗苗就是这样一类人。一半天使,一半魔鬼

  她的投入离开都是决绝而自我的。认定的爱情就算是伤害亦愿意飞蛾扑火。

  而爱情很多时候,是盲从和假想。认定的那个人,以为了如指掌,其实一无所知陌生如过路人。苗苗对于徐晨是,李彬对于苗苗也是。

  徐晨以为苗苗属于自己,其实苗苗只把他当作代替。

  苗苗以为与李彬曾经深爱,其实李彬不过把她当性伴侣

  我们是某类人的天使,转身成为另一类人的魔鬼。

  有一类人,必有另一类人。

  一切人性都值得宽恕

  2007,05,06

  《我和你》读后感(六):diaosi男不自知的长篇叙述

  看完通篇,就是一个既没有钱人格又有缺陷长相又不出众的diaosi男的一厢情愿“爱情”故事。

  我们不能看不起一些人格不健全的人,自认为清高,想追求年轻漂亮美女无奈追求得到的女性虽不乏年轻漂亮,但总有一般正常男子无法接受的缺陷,才能落入这类男人的手里。最后的结果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又或者人家稍微耍点小手段就让你服服帖帖,但是你在人家心里的地位只有让众人都摇头的份。

  一个不自知的男人,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女人,而自我陶醉的全情投入到一段不平衡恋情中。恋情中的女主年轻无畏,爱尝鲜,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认为有大叔照着是件有面子的事情,而且能轻易玩弄大叔与鼓掌中,随便能影响下大叔的情绪也很有满足感,只是这感情与爱情无关。男主自认为伟大,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女主,也让我们这些经历过女主心态观众看了哭笑不得

  《我和你》读后感(七):及物的语词、不及物的爱情

  《我和你》,语言没的说,一如既往干净节制。我以为诗人写小说或是散文大多是讨巧的,诗歌是真正对于语言有所苛求,想象五言绝句,区区二十个字,却展示了多少意境,幸亏唐宋古人不写长篇小说,若是拿出一部长篇,不知什么样儿。古人见不到,索性就看看韩东的长篇,写过诗的韩东写的长篇《我和你》。

  想起小时候每每写作文,总是要搜肠刮肚堆砌一些优美的语言,我们的课本中间也是精选了无数的美文,这些文章在语言上的堆砌是无以比拟的夸张和繁复。到今天,我所见孩子的作文中,老师把一些红色的圈圈画在孩子的“优美”的语言上。还有就是领导做报告,把一些声势宏大的语词在一些鼓动性的时刻,说的淋漓酣畅。

  小说是否也要如此。韩东说过“诗到语言止”,小说到哪里为止呢,基本的一条也得是语言,当然还有叙事。但是,最先进入的应该是语言。干净节制的语言更易于进入文本的叙述之中,更能够把小说的本质展示出来。

  所以,在这本小说中和韩东的其他小说一样,没有什么精妙绝伦的比喻,也没有什么夸张拟人手法,让十年前的中学老师,看见这样的一本小说会有些犯难。

  小说叙述的事情很简单,我徐晨和苗苗之间的爱情,从发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期间有我作为作家的贫穷、敏感,有苗苗作为一个与我相差一代人的理想、沉迷,而弥漫其中的是相爱的两个人相处时间久了之后不得不面对的熟视无睹或者是乏味,爱情之后衍变的就是时间累积起来的无聊、无语,相对而言就是对于所有些微事情的争吵。

  在韩东的笔下,爱情是不及物的,尽管,韩东说在没有信仰的时代要把爱情作为宗教来信仰,其实人何以堪呢?爱情的脆弱更是不堪现实一击。宗教信仰更是空虚无聊的,也是不及物的一种,那么爱情呢,必然也是同样。

  韩东笔下的爱情必然走向终结,因为,他们是纯粹的爱情,没有亲情的维系。他把爱情形而上,所以失败只能是唯一的归途。

  “及物”是个好东西,文革是“不及物”的,所及的是灵魂和精神上的无比空虚。及物的语言是优美的,把一句话直接射进你的胸膛。

  《我和你》读后感(八):关于感情的思考

  前面的故事跌宕起伏,最后,男主人公恍然大悟,对于自己的感情来了个深刻剖析!

  爱是来自于本能吗?本能是有的,但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而言的所谓的天然的吸引,而是伤害,是受虐,在爱的问题上受虐和爱是一个意思。伤害得越深,受虐的可能性就越大,爱的感受就越发强烈。

  伤害,惟有伤害,才会使我们如此地肝肠寸断,心如刀割。

  大体说来,我们感情的收支是平衡的。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在一个人那里失去的东西不太可能从他那里收回,“从哪里跌倒在从哪里爬起来”显然是一种谬论。爬起来是可能的,也是必定的,但一定是在别处,从另外的地方收回我们的损失。力量的运行如此,通过我们抵达他人,再经由他人传递出去,返回的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你给出牺牲,将得到抛弃,如果你给出冷漠,将吸引依恋。

  我们越是在某方面努力、用劲就越是失败,越是无所用心、毫不在意就越是成功。也许,这正是人们深感痛苦的根源。就拿爱情来说吧,我们总是习惯和一个人算帐,试图在一个人那里取得收支平衡。但这个平衡,我们应该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也许就真的平衡了。

  爱就是牺牲,就是削弱和消耗自己的一种愿望。但它有一个限度,这牺牲、削弱和消耗不可触及老本,一旦触及老本我们就会感到不适,就有性命之忧。爱着的同时我们也渴望对方像我们一样地牺削弱和消耗自己,以补偿我们。这个愿望就是被爱。在爱与被爱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平衡,量入为出是其基本的原则。当我们付出的多而对方付出的少,不平衡就产生了。在此,可能的选择有两种。一、停止付出,愿赌服输。二、继续追加投入,并指望在将来或者最后一刻一举翻回老本。

  爱情对我们而言不过是日常消费,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没有了它,我们的空虚类似于无聊,痛苦类似于不习惯,忧郁消沉类似于断了酒瘾,疯狂颠倒类似于时差紊乱。唯一的办法就是再爱一次,再爱一个人,管他是谁呢?但不管是谁都是没有出路的。

  《我和你》读后感(九):流水爱情

  韩东在三联的新书见面会,当时没混迹在相当有限的坐席当中,而是游荡在旁边的美术建筑等等盛满艺术书籍的架子周围。不时支起耳朵听了几句破碎的访谈,说到韩东客串的一个戏,提问的人对他的表演很是赞许。得到的回答是,他的表演秘诀遵照导演指示,力求猥琐。看来将这两个字的神韵表现出来也就成就了一个优秀的客串演员。在《我和你》这个由一男一女担纲领衔的剧目当中,身为导演的韩东通过主人公徐晨的叙述,白描了一副恋爱中的宝贝的画像。

  如此记述爱情,没有太多的细节堆砌,更多的是基于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先后的线索。徐晨对于苗苗的痴迷,好奇,追求,在一起的时间,矛盾的出现和最后的不了了之或者叫分手。对于我这样儿的在清心寡欲的生活中看到如此活色生香的描述,不禁还是对这种闹闹吵吵但是充满小日子的温暖的状态心向往之。不过看着看着觉着情况急转直下,苗苗同学还是忘不了忘不了旧爱,分分合合再加上点儿疑神疑鬼,还有不知道怎么就着起来的居民楼大火。这些线头可能在一件两个人都愿意精心维护的玻璃制品上显示不出来是多么突兀,不过当一方热情消退另一方不自觉地对比现在的平淡和以前的激烈,甭管以前的日子是不是被记忆自我篡改美化过,现在只要有一点儿不如意就把存档的美丽心情调遣出来,委屈的不甘的,小火苗一燃烧就蹿的老高。谁都不时吃素的,你和我我和你,怎么着得有个收支平衡。当这种人造的平衡因为一方的厌倦或者是吝于付出遭到破坏,散伙就是迟早的事儿。

  我和你没有不散的筵席。曾经疯狂的小事儿不再是爱情的点缀,而只是用来怀念的数据。

  《我和你》读后感(十):我是我,你是你

  读这本书之前,道听途说过一些关于韩东本人的恋爱史。读后终可断言,尽管作者不讳言小说素材取自个人真实经历,《我和你》仍然是一本跟作者本人相距甚远的书。

  《我和你》是这样一本书,你觉得它早就应该出现过了,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说清说尽爱情的真相。或者,它真的早就出现过。多年以前,在普鲁斯特的斯万和马塞尔那里,在纳博科夫的亨伯特那里,早就出现过,却从未出现地如此纯粹,如此专注,如此单一,如此诚实,如此毫无野心。

  这是说主题。关于爱,人类从来也不肯诚实。原本就是一种始自无平衡的对平衡的狂热与歇斯底里的赴死冲动……人为什么会发生亨伯特式、斯万式、马塞尔式、徐晨式的苦恋?他们希望记下所有细节,以此作为爱曾经存在过的证据,然而,这种回顾式的叙述已经是经过他们的筛选和形容的,经由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mind-style)的棱镜折射过的。

  如此说来,那些沉浸在自我意识中的字词句篇,如果不是囚禁在牢笼中的猩猩画出的根根铁栅,又是什么?

  跳出叙述,你会看到作者冷冷的幽默。虽然是个悲哀可怜的故事,但炼字狂者韩东不愿让你认同。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幽默。在悲哀的果肉外罩上一层反讽的厚果皮。他能真正看清他的爱人么?还是他的所爱的确过分迷离暧昧,将真实情感掩藏到滴水不漏密不透风?我很好奇苗苗为什么说“你怎么可能懂得爱别人呢”,在我们的叙述者付出了全部的温存与尊严之后。同样的故事,如果由苗苗来叙述,恐怕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爱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神话。《我和你》也许打碎了这个神话,至少在他说“温柔良善是不会被听到的,惟有冷酷无情会被听到”时这个神话被真理打碎了。“我”的倾尽所有歇斯底里的爱到头来只成为爱人恋爱史上一段插曲,这几乎是所有未能修成正果的“爱情”的最终形态。而只要气息尚存,生命未止,就有翻案为正史的可能。故事中的刘家明不就是如此么?小说结束,人物的命运仍未结束。“恩恩怨怨,屄屄屌屌”,说得是,却抹杀了那些让人肝肠俱焚、椎骨激凉的细节与瞬间。这样的细节与瞬间,就是“我”所流连痴迷,也是苗苗所不能越过和遗忘、不能摆脱的障碍,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名称,暂且称之为,爱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和你》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