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1 12:2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10篇

  《黄长烨回忆录》是一本由黄长烨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0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一):主体思想的缔造者

  在我看来,作者整体看起来还是一个封建体制下的忧国忧民大臣的形象,为人正直,勤奋努力,严于律己,同情人民,厌恶昏君,但也自命清高,骄傲自负,跳不出封建思想的框子,我想这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悲剧,更是朝鲜这几十年悲剧的体现。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二):客观一点。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与想象中的书的内容很有出入,本以为会介绍到朝鲜的政治,思想以及平民的生活。基本上没有关于平民的生活方面的东西,主要是一本黄长烨本人的升官史。

  书中通过译注很明显译者根本就是在调侃黄长烨,奚落他自诩哲学家,创立全新的理论体系,对黄长烨来说超越马列主义是“人生大事”。更印证了我上面讲的他自负,过分夸大了自己的成就。

  对个人权利和个人独裁的偶像化,教育出现的问题。老师的思想就是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继续的偶像化就不足为奇了,很难有什么建树也是必然的了。

  根本上的制度就是错误的。

  还有让我思考的有两处:;

  一处是黄从他宋宪革身上学到:一个人的才华和善良未必能保证成功,相比而言,独立自主性要比创造性更重要。如果就当时他所处的国度和时期,应该还是没有什么错误的。其实很多事情在当时是自己根本决定不了的。他是一个很善于总结生活的人,通过别人的错误来完善自己。

  还有一处是他访问泰国时官员讲他自己也信佛,因为为了内心的平静,想到死,谁都会恐惧。相信佛,祈求永生。感觉只是自欺欺人,但是让自己内心平静不再惧怕死亡,好好的活好当下,也没什么不好的,虽然我不信教,但是还是很支持这种观点,不知道当我老去的时候会不会信教。

  他有几句话讲的还是很对的:

  1.人一辈子不能活在别人的看法中,不是吗?

  2.永离别让人痛苦,但是,生离别,痛苦永远留在心中......

  并没有看出他有经常写文字,文笔一般,不像是整天写稿子的人?

  怎么讲呢,对于黄长烨本人还是不作过多的评价了,不很了解的一个人,评价出来的只是自己臆想的那个人很多时候与本人是相对立的。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三):不是了解朝鲜真正现状的首选书,花几十分钟翻阅尚可

  在拇指阅读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归入了解朝鲜的最佳书目专辑。

  了解朝鲜神秘的专制统治和领袖崇拜以及朝鲜人民的生活状态是我看这本书的原因,但很遗憾,读了之后发现,其实有意义的内容并不多,书中内容也几乎没有涉及到平民生活,相当于黄长烨自己的一篇小自传。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朝鲜人民生活现状,这本书应该不是最佳之选。

  美国作家芭芭拉的《我们最幸福》篇幅更长,从底层朝鲜人民的视角讲述朝鲜,对朝鲜人民的日常生活描述更多,似乎也更为真实。

  整本书看下来,基本是这样一个核心论点:作者过去虽是金家旧将,但作者根本不想掺和那些政治斗争。作者反对个人崇拜,向往南北统一,对人民遭受的疾苦也十分痛心。所以,最后下决心脱北,以向世界和历史说明朝鲜的真实状况。总体来说,这本书和自己想象的还是有点差距。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四):毕竟是书生

  黄长烨出生于朝鲜的一户书香世家,算得上衣食无忧,父慈母爱,唯一不顺心的是周围小伙伴的欺负,年长几岁的哥哥也总是借故挑衅。但黄把自己描写成每每都能用自己的机智成功化解矛盾,讨得父亲欢心的聪明孩子。由于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勤奋过人,黄顺利考入平壤的商业学校,他的珠算天分也崭露头角,在一次珠算比赛中,黄抱病坚持获胜,这使他意识到了精神之于肉体的强大。后又赴东京中央大学读书,接触到哲学。战争末期入征用军,战后回国,在商业学校任教。之后该校并入金日成综合大学,黄也随之进入金大,并被公派莫斯科综合大学。莫大之行对于黄可谓莫大的幸运,在此期间他努力钻研哲学,为之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与未来的妻子相识相知,并认识了金日成的弟弟金英柱等朝鲜上层人士,他们和莫大的同期学院一起,成为了黄之后平步青云的助推器。

  学成归国后,黄出任金大哲学系主任,并被选入金日成的秘书室,负责记录谈话,起草讲稿。金对秘书非常看重,重要场合不离左右,还会与他们一起商讨问题。黄的政治生涯就这么顺利的展开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随金日成访华,从中央到地方,见证了大跃进的躁动,田中水稻无人收,夜半土炉炼钢忙。金日成尚存理智,只在平壤附近按中国经验建立了试验田,结果严重歉收。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开幕,与苏联决裂后的意识形态之争使社会主义阵营面临分裂。朝鲜一方面站在中国一边,另一方面,金日成以“千里马运动”强调自力更生,并期待通过赋予该运动以理论意义以教育群众,在意识形态上占据一席之地。

  谈论黄长烨,首先逃不开的,就是他的“叛逃”。一人之下的白发高官,为什么要抛弃妻子,投身敌国?

  黄长烨对家人也心怀愧疚。在大使馆里,他写下了一封遗书。和其他部分平淡无奇的文笔相比(或是翻译问题),遗书写的倒是真情流露,他一面怀念家人,责骂自己,一面又自我安慰着“家人的生命高于个人,民族的生命高于家人,人类的生命高于民族。”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哲学家的自诩,可另一方面,不也体现了朝鲜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吗?以人为本,人究竟是一个抽象的集合体,还是千千万万面目各异的生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自己的祸福,还是别人的祸福。读书人的天下梦,到底是志存高远,还是好高骛远?没有答案,有答案的是,五年统一南北的豪言并未实现,而据传他出逃后,妻子和女儿蒙恩自杀,其他亲属全进了集中营。未来的统一朝鲜(韩国)史,是记载他为舍家为国的悲剧英雄,还是抛弃妻子的跳梁小丑?其实也都不重要。

  总的来看,黄长烨的这本回忆录作为朝鲜高层第一视角的第一手信息,很有史料价值,但是书中的苍白描述,详略不当,自我辩白,脱离社会,又不值得普通读者耗费时间。《我们最幸福》一书对于了解朝鲜社会显然更有价值,也更具有可读性。

  本书黄长烨到达韩国后,所撰写的回忆录。从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译者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翻译此书,甚至有一段黄长烨描述自己毕业论文写的是如何出色的段落,因为译者认为黄油自吹之嫌,甚至大段的都没有翻译。 黄长烨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了主体思想的理论化,并因此得到金日成的重用,甚至成为了朝鲜的最高人民会议议长,朝鲜劳动党书记与金日成综合大学校长。 本书主要描写了黄长烨的成长尽力,时代跨越了日本占领期,苏联军队进入朝鲜,朝鲜战争,北朝鲜军退回三八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朝鲜半岛的历史和现状。比较有体会的几点是:1、学习的重要性,黄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单一直在不断的学习,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学习,给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3、作为发动战争的一方,社会主义国民是怎么理解战争的;4、苏联人在朝鲜的暴行(但是究竟是苏联人自身的问题还是全世界的占领军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美国人是不是这样,这个还需要研究);5、北朝鲜国家制度的建立,金家地位的形成(其实从金家在朝鲜地位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人在成果的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打败敌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地位。);6朝鲜至今还依然在维持的原因;7、逃离朝鲜的经过,其中牵扯东北亚的大国关系。

  关于黄长烨出走的原因一直有两种书法:

  1、根据他个人在流亡时所声称,是他在研究主体思想时,洞察到思想的问题,从而推翻自己过去所建立的思想体制[4];

  肯能两个原因都有那么一点,但是我更加相信后面一个原因的分量,因为第一个原因需要极大的人性觉悟,而作为为朝鲜工作多年的文人,突然在年过75岁后良心发现,这个着实很难有说服力的。

  资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9%95%BF%E7%83%A8

  黄长烨,2009年9月

  朝鲜语/韩语名称

  谚文 황장엽

  朝鲜汉字 黃長燁

  马-赖式 Hwang Jang-yeop

  文观部式 Hwang Changyŏp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出走的原因

  3 朝鲜反应

  4 逝世之后

  5 参考资料

  6 外部链接

  生平[编辑]

  黄长烨出生于朝鲜北部的两班贵族阶级,少年时赴平壤商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在日韩合并期间赴东京的中央大学法学部学习两年,使黄长烨具备日语能力,并曾数度与日本媒体对话,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政府征招朝鲜籍日本兵,被迫返回朝鲜半岛入伍中断学业。

  朝鲜半岛光复之后,于1952年赴苏联的莫斯科大学留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在苏联留学期间认识现任妻子,并受到当时朝鲜旅苏学生组织负责人,金日成之弟金英柱的赏识,之后他回到朝鲜,并于金日成综合大学出任教授。1954年担任大学研究院负责人。1958年出任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1965年就任大学总长(校长),直到1979年为止。

  1970年当选成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后得到金日成的信任,一直都担任党内要职。

  1959年任劳动党中央宣传鼓动部副部长。1962年后连续当选为最高人民会议议员。 1972年至1983年4月连续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最高人民会议议长。1980年起 担任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局书记。

  1997年,在日本出席过与主体思想纲领相关的会议后,在北京转机时到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申请政治庇护,前往韩国逃亡。逃亡后,他的妻子自杀,一名女儿神秘地从卡车摔下死亡;他的其他孩子,一子一女,连同孙辈,据信被送到劳改营。[2]

  2010年10月10日早上九点三十分许,黄长烨于首尔江南区住家被人发现在浴室浴缸内断气身亡,享年88岁。初步被警方判定为心脏麻痹原因之自然死亡。巧合的是,黄长烨逝世当日正是朝鲜执政朝鲜劳动党成立六十五周年阅兵大游行的日子。[3]

  出走的原因[编辑]

  现时对于他出走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根据他个人在流亡时所声称,是他在研究主体思想时,洞察到思想的问题,从而推翻自己过去所建立的思想体制[4];

  朝鲜反应[编辑]

  逝世之后[编辑]

  黄长烨的出殡仪式在2010年10月14日在首尔举行;而朝鲜在2010年10月14日首次就黄长烨的死亡公开表态。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旗下网站“我们民族之间”在当日下午发表了题为《背叛者的命运》的评论。文中写到:“当从未有过的苦难岁月来临时,他(黄长烨)背弃我们的党,甚至抛下血脉相连的亲人,为一己的享乐和安逸逃到了南边。死亡是上天对他的诅咒。”“背叛太阳和上天的人早晚都会受到惩罚,这是历史的真理!”[8]

  参考资料[编辑]

  ^ 황장엽, 자택에서 숨진 채 발견,조선일보,2010년10월 10일

  ^ Kaplan, Fred, The Pyongyang Candidate: The Ahmad Chalabi of North Korea comes to Washington, Slate. 2003-10-30 [2007-10-30]

  ^ 朝鲜最高阶投诚者黄长烨死亡,中央广播电台,2010/10/10

  ^ 4.0 4.1 吕宁思:朝鲜刺杀黄长烨或与其内部变化有关凤凰卫视,2010年04月22日

  ^ 朝鲜媒体强烈谴责黄长烨.

  ^ 韩国挫败刺杀朝鲜叛国者黄长烨企图. BBC中文网. 20100421 [20100421].

  ^ 朝鲜就黄长烨猝死首次公开表态 称其死有余辜,联合早报网,2010-10-1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BB%E4%BD%93%E6%80%9D%E6%83%B3

  主体思想(朝鲜语:주체사상,英语:Juche Idea)是朝鲜劳动党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由金日成创立,由黄长烨加以体系化。英文中也称之为Kimilsungism(金日成主义)。

  目录 [隐藏]

  1 内容

  1.1 主体思想的含义

  1.2 主体思想的主要观点

  1.2.1 “革命的首领观”

  1.2.2 “社会政治的生命体论”

  2 产生

  3 苏联解体与主体思想在朝鲜统治地位的巩固

  4 评价

  5 相关

  5.1 檀君神话与主体史学

  6 参见

  7 参考资料

  内容[编辑]

  主体思想的含义[编辑]

  主体思想是阐明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即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开拓自己命运的力量。

  主体思想的主要观点[编辑]

  自身命运的主人是自己,开拓自身命运的力量也在自己身上,故而革命与建设的主人翁是人民大众。更具体的内容包括政治的自主、经济的自立、国防的自卫。

  “革命的首领观”[编辑]

  “作为主人翁的人民应当接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

  “社会政治的生命体论”[编辑]

  “父亲给人肉体的生命,领袖赐予人政治的生命。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

  产生[编辑]

  主体思想的产生始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由于苏联出现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潮,朝鲜劳动党内也出现反对金日成个人崇拜的力量,以“苏联派”和“延安派”为代表。金日成在镇压并肃清这两派反对势力后,提出“朝鲜革命应该以朝鲜党的思想为主体,因为朝鲜党熟悉朝鲜历史、朝鲜地理、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苏联派和中国派采取的是苏联式或者中国式的革命方法,不适合朝鲜的国情”,反对亲华派的“事大主义”和亲苏派的“教条主义”。以此为契机,“主体”这一用语开始出现在朝鲜的政治生活中。

  1972年12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现实的朝鲜劳动党的主体思想作为自己活动的指针”。主体思想在1977年之后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成为朝鲜劳动党和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980年10月,朝鲜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把“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思想、主体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方针”。

  苏联解体与主体思想在朝鲜统治地位的巩固[编辑]

  本章节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1988年韩国以举国之力举办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抵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却集体出席了汉城奥运会。虽然朝鲜坚决反对,但是汉城奥运会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89年苏联允许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陆续与韩国建交。1990年,朝鲜最大的支持者——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韩国总统卢泰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谈,苏韩建交。1992年继苏联之后的朝鲜第二大支持者、在中苏交恶期间与苏联争着给在中苏之间左右逢源的朝鲜援助的中国,也终于和韩国建交,并宣称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下,朝鲜在国际社会更加孤立,只能发出一通通强烈谴责“阶级兄弟国家的背叛”的声明。

  1991年8月苏联共产党解散,同年底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加上之前东欧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垮台(东欧剧变),和金日成私交甚密的东德社会统一党领袖昂纳克被迫下台,罗马尼亚共产党领袖齐奥塞斯库被逮捕然后公开枪决,朝鲜领导层开始担忧这股潮流蔓延到朝鲜国内。

  从此之前的1991年5月,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的干部也被集中起来学习题为《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我国式社会主义不可战胜》讲话。讲话强调朝鲜的社会主义是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独特的“我国式样的”社会主义,其他社会主义可能失败,但朝鲜的社会主义不会失败。也就是说,朝鲜把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归结为运用的错误,同时向国内外强调朝鲜的社会主义体制不可动摇。朝鲜进一步加强了“以贯彻金日成主席的主体思想和推进我国式社会主义为纲领”的思想教育活动,全力防止可能的国内动荡。

  评价[编辑]

  苏联制朝鲜邮票上背景的主体纪念碑

  朝鲜劳动党纪念碑

  该思想号召人民忠诚于君主,但颇为讽刺的是,该思想的提出人之一黄长烨,反而后来叛逃大韩民国,并在2010年被发现在浴缸中溺毙(警方判定为心脏麻痹原因之自然死亡)。

  相关[编辑]

  1997年后,朝鲜的纪年方式由公元纪年改为主体纪年,即以金日成诞生的1912年为主体元年。

  为祝贺金日成七十寿辰,平壤市中心大同江畔于1982年建起了“主体思想塔”,作为“主体思想”的象征。

  檀君神话与主体史学[编辑]

  自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这一命题以来,朝鲜史学家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在许多问题上得出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为了使这些成果固定下来,自1975年12月始着手编写主体史学著作《朝鲜全史》。

  1980年代初以后半岛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1986年朝鲜提出“朝鲜民族第一主义”。1989年苏东剧变后进一步强调“高度发扬民族第一精神”。据此反观1982年出齐的33卷本《朝鲜全史》,认为有些地方已落后于形势。如:

  在内外复杂形势下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宣传5000年悠久历史,灿烂古代文化乃重要内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鲜以后,卫满朝鲜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为史实才副其悠久。此外,传统史学承认箕子“设禁八条”教化民众,主体史学否定箕子东来以后,只有肯定传说中桓雄下凡时帝释之 “弘益人间”的教导,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头。

  传统的朝鲜历史承续表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统一新罗——高丽——朝鲜。以主体史学观之,此表重大缺陷一为有背主体,二是偏重南方。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罗、百济降为割据,统一新罗因有背主体(事唐)失去其历史地位,渤海国虽不在半岛,但被认为是高句丽遗民所建国家,故可承续正统。

  在这个新体系中,檀君占有龙头地位。据此史学新谱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后修复高句丽东明王陵(位于平壤力浦区)和高丽太祖王陵(位于开城松岳山)。汉城是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传统上被视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后《劳动新闻》于这年10月4日发表社论称:“檀君陵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是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中心。”

  韩国学界对新近兴起的“檀君热”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非学术,但也有人认为:“在开放时代,外国文物思潮汹涌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统性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统性和基础定位于檀君……檀君有无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树立主体。”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六):为了信仰!这一切都值得吗?我背叛了我最爱的你、儿子、女儿、孙子们。

  http://pro.yeeyan.org/huangchangye黄长烨回忆录

  ‘朴胜玉’同志:

  我瞒着你,抛弃你,一个人来到了这里,但是我感到的还是我十分爱你,我与你的生命无法分开,我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每当想到你因为担心而低下头的样子,像我这样没有人情的人也快要疯了。

  智贤(黄长烨孙子)被爷爷骂,但是还是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就向爷爷表示抗议,躺在过道的角落里;我向智成(黄长烨孙子)示好,为讨他的喜欢给他讲笑话。想到他们,我的心都碎了。

  因为我,你和我们的孩子们都会遭受无尽的迫害,甚至死亡,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我背叛了我最爱的你、儿子、女儿、孙子们。我不祈求你们的原谅 ,我请求你们最恶毒的诅咒我。

  我背叛了所有依靠我、信赖我、我最亲的人。你们应该骂我“不是人”,我只能内心痛苦,无法向你们谢罪。我不应该再苟活下去,应该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现在我能在平壤该有多好啊!你们在那里,我想见到你们。如果朝鲜劳动党宣布结束现在的非正常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和平统一的道路,即使都是为了逮捕我而实施的策略,我也会回到平壤,回到家人中间。

  与最爱的人生离别,我的内心十分痛苦,我不知道这样的我还能活多久,我的余生只想为民族而活。

  “与个人的生命相比,家人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与家人的生命相比,民族的生命更重要。与民族的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更重要。”

  我想让你知道,我的信念丝毫没有改变。

  我最爱的朴胜玉同志!

  虽然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收到这封信,但是我真不知道我何时会死去,所以给你留下这封遗书。

  1997年2月17日

  北京韩国大使馆内

  黄长烨

  讲述与妻子的相见之前,先说说另一个女孩子。

  我到莫斯科第二年的时候,见到了一个女孩(约会的意思)。那女孩毕业于金日成大学教育专业,来莫斯科读研究生。她在平壤是个出名的美女,很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一个首尔的富商,后来没多久男人死了,她又成了金日成大学副总长(一个苏联籍朝鲜人)的情妇。(副总长相当于我国的副校长 译者注)

  我当时是莫斯科朝鲜留学生的干部,她到莫斯科的第二个月来找了我,她的美貌真是名不虚传!她在莫斯科综合大学教育学院读研究生,见面时她说,“我听说同志您很努力,经常去图书馆学习,以后还请多多指教”。她比我小两岁,我们当时住在同一个宿舍楼里。

  见面之后一个月,有一天我正穿衣服打算去图书馆,她敲我的门,要跟我一起去图书馆。我答应了,以后又经常一起去。

  于是留学生中开始传我们交往了。一位前辈还专门找到我对我说,“那个女人就是个狐狸精,说到勾引男人,她会不止四万种方法,对付你这种书呆子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你最好还是跟她结束了吧。”

  对我来说,她是不是处女,有没有嫁过人都不重要,我看重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女孩对我很主动,有时我正在图书馆学习,她会突然出现,夺走我的钢笔,或是让我放下书和她出去。出去之后,她会在言语中强调关于她的传闻都是假的,跟她在一起会对我有好处。傻子也能听出她在说谎,但是想到她说谎是为了和我在一起,我也就随她了。

  她希望我们的关系再进一步,战争于是开始了。她利用我的心软和正直,而我无法再容忍她对我耍手腕了。我从她身上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与心术不正的人相处,没必要用高尚的方式,对方已经举起武器,而你还空着手,吃亏的肯定是自己。所以,她对我说谎,我也用说谎来回敬她,她说实话,我才坦诚相待。她看出了我的改变,就两手都用上了。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看古典演出。从剧场出来之后,她说,“演出有什么意思啊,还不时拿买票的钱吃顿好的呢!”这简直就是个饭桶啊!我很不高兴,不过我也明白,这跟她长大的环境有关系,我就没有向她表示不快。

  那年冬天,她的高官情人来到了莫斯科。她陪着高官出去了,好几天都没有回宿舍。我也对她下了结论,这是一个旧习难改的女人,我决心和她断绝关系。

  高官走后,她来找我,向我道歉,我没有接受。接下来两个月,她继续缠着我,但是我在心里已经彻底与她疏远了。

  最终,我们没能发展成进一步的关系。有了这一次经历,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不懂女人的学生了。

  下面开始讲和妻子的相识

  1952年5月,我与一个女孩开始正式交往,她叫朴胜玉,就是我后来的妻子。朝鲜战争中,她参军做了一名护士,后来战争结束,她来到苏联学习。我是留学生干部,她是医科大学留学生的班长,比我小九岁。

  按照规定,她需要定期向我汇报在医科大学学习的朝鲜学生的情况,我们就是这样逐渐亲密起来的。我们真心相待,她也没有介意我与上文中提到的女孩的绯闻。得知我们在一起后,留学生们都表示了支持。

  她是个性格开朗,很活泼的女孩。当时在苏联,男人对女人还保留着一种绅士风度,但是她不管这些,不论是在商店还是在剧场,与苏联人交涉或是买东西时搞价钱都是她出头。与政治地位相比,她认为学问和做人更重要。她的父母离婚了,她一直反对,并同情母亲。我们交往时,一位大使馆的秘书一直在追她,但是她选择了我。后来的一生中,不论条件好坏,我们相濡以沫。所以,抛下她们成了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的心病。

  1952年夏天,我作为朝鲜武力部一位大校的翻译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奥运会,我们的任务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朝鲜战争。那也是我第一做飞机,另外,我还意外的了解到,资本主义国家芬兰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

  任务结束之后,我和朴更亲密了。我当时自信满满,情场得意,而且在学术上也如鱼得水。身为留学生干部,我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这一切,将我一直以来的悲愤情绪一扫而光。

  苏联当时是个性关系很开放的国度,我于是也……

  我需要做一个决定:妻子朴胜玉是继续学业还是结婚回国?

  大使馆的领导得知我的情况后,把我们叫到了他的面前,当时我还有一年就读完研究生了,而妻子的学业还有4~5年,他问我们打算怎么办?

  妻子同意放下学业回国。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为她举办一场结婚仪式,然后介绍给我的父母。在留学生的帮助下,我们在莫斯科举办了婚礼。

  然后妻子回到了平壤,那是我第一体会与爱人的离别之苦。当然,那次与50年之后的分别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妻子走后,我埋头学业,当时论文已经交了初稿。……………(原谅,这里略去一部分,作者自夸,相当肉麻)……………教授对我说,他教的学生中,我是第一个论文初稿一字未改就获得通过的。

  我当时认为,关于人生观,特别是关于人的生活目的和幸福本质,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我打算以后在那个领域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一开始最关心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刚到苏联的时候最先开始学的也是认识论。随着哲学素养的加深,我觉得认识论没有再研究的必要。那之后再有人问我有关认识论的问题,我通常这样回答,“认识论的知识,学习一遍就行了,没有再研究的必要”,今天认识论已经不再是哲学问题了。关于人生观,文学家比哲学家更有兴趣。

  我知道回到朝鲜连买书都成问题,于是我在苏联的最后一段时间努力读了许多书。我通常早上很早就去图书馆,直到很晚才会宿舍。就那样,我的留学生活结束了。

  在莫斯科的四年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我收获了知识和爱情,形成了对人类未来的认知。甚至,我今天的悲剧也是在莫斯科时就已经买下了种子。

  北朝鲜是全世界个人崇拜最严重的国家,现在是,当时也是。理由就在于北朝鲜的封建余毒最甚。还有一个现实原因,那就是获得了权力的金日成当时还很年轻,对权力斗争又很擅长。金日成,不,他的本名叫金成柱,1940年末进入苏联远东方面军第88特别教导旅团,为第一教导营营长,军衔是苏军大尉。

  1950年代的金日成

  1958年是北朝鲜历史上很关键的一年。经济上,北朝鲜宣布完成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政治上,金日成肃清了国内的反对派以及延安派和苏联派,完全建立了个人独裁体制。人民的生活与朝鲜战争之前相比,也有了巨大的提高。

  当时我还是很尊敬金日成的,因为他发动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抗。我还是征用兵时,听说了被包装过的金日成的故事。当时我想,如果此生能见金将军一面,死也无憾了。解放后,到底是真是假,我这样想:“不管怎么说,金日成参加了游击队,所以北方人民才接受了他”。我非常敬佩游击队员们的勇气。后来我与游击队员出身的干部们都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金日,崔永建(최용건, 김일, 임춘추, 오진우, 백학림 )等。

  1958年我成为党中央的秘书,那年金日成46岁,每天早起晚睡,没有别墅,到地方考察时与我们一起在车里吃住。早上我迷迷糊糊起来的时候,金日成已经与副官在散步了。金日成当时精力旺盛,通常是我们这些秘书们急急忙忙跟上他的步伐。

  金日成每周主持召开一次政治局常委会,通常只召集相关部门的人参加,但是我们这些秘书一次也不曾缺席。会议上的速记内容和录音材料都保管在秘书室。我们把文件整理好后,呈交给金日成,他下结论,然后作为正式文件发表。金日成的反对者们异口同声的批评金日成将苏联、中国、东欧的援助不用于提高人民生活而是发展重工业。金日成反驳说,如果不发展重工业,朝鲜永远无法独立自主。

  在金日成的重工业政策指导下,1958年北朝鲜生产出了28马力的拖拉机和货车。那年我陪金日成去平安北道、两江道等地考察,军事工厂已经在地下建设完成。

  我的感觉是,写演讲稿与写教科书完全不同。从开始写讲稿到写的顺手,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秘书室工作不久,1958年4月,我被要求写金日成对司法监察的演说稿,我在室长的帮助下写完交上去,但是金日成并不满意,他最后演说时没有用稿子。那是我第一次写稿子,结果以失败收场。最后我还是根据金日成演说的记录整理好了稿子。我将整理好的稿子交上去之后,金日成评价说整理的很好。那篇演说后来收录进金日成的选集。

  金日成的演讲以经济问题居多,大多由其它精通经济问题的秘书动笔。这样以来对我反倒是好事,因为我业余时间就多了,可以继续研究我的哲学问题。其它秘书到了周日喜欢打猎或去其它地方玩,我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秘书们为政治局委员们开讲座,所有的政治局委员除了金日成和崔勇建都要参加,秘书室长负责经济部分,我负责哲学部分。我当时自认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很高。

  1958年11月,我和秘书室长陪同金日成访问中国和越南。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去中国和越南。

  中国正开展大跃进运动,为了迎接金日成,中国派高级干部到了丹东。来迎接的干部中,外交界有朝鲜族同胞。当时是11月,地里的高粱和玉米还没有收割,我就好奇的问为什么。官员对我说,明年我们就会研制出一公顷生产500-600吨玉米的方法,这些玉米农民不要了,就烂在地里了。当时中国声称获得了大丰收,中国还给我们看了照片,孩子们坐在丰收的稻穗上。

  列车经过山海关时已经夜深了,但是铁路旁边还有火光,我问怎么回事,中国官员说:

  “那是在土法炼钢,我们将用15年时间超过英国,全国人民不用现代化的炼钢炉,就用土方法在生产钢铁”。

  到达北京站时,中国总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要员来迎接我们,毛泽东当时在武汉,我们一行也朝武汉出发。到达武汉后,金日成去与毛泽东会晤,我和室长在宿舍准备讲稿。第二天金日成回来说,“毛泽东说,中国将减少三分之一的耕作面积,剩下的做牧场和公园。只需现在耕作面积三分之一的粮食就足够全国人民吃了。”

  第二天,我们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参观了武汉的一个人民公社。途中经过一片棉花田,金日成突然叫停车,下车问社长1公顷地产多少棉花,回答是15吨。我们还被告知,1公顷麦田产量是70吨。当时北朝鲜大丰收时每公顷产量也不过3吨。所以,听到中国一年能产5亿吨粮食,所有陪同人员都很诧异。

  几天后我们去越南,我对越南的第一印象是:胡志明是个很洒脱的人。首相也很谦逊和平和(1996年我第三次访问越南,比他去世晚了90天)。金日成介绍了朝鲜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以朝鲜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自豪。胡志明开玩笑的说,

  “到了其它地方可别再说了,我的人民会说,‘你胡志明在干嘛呀’,会把我赶下台的”。

  几天后我们回国,金日成在党中央委员会上介绍了访问成果,包括国家计划委员长在内的许多官员主张朝鲜也应该采用中国式耕作方式。金日成说,“机械引进别人的经验是很危险的,如果想施行,就现在党中央试验吧,如果效果很好,就在全国推行。”

  第二年春天,党中央在距离平壤20km的地方进行了实验。结果,别说400吨,产量连4吨也不到。那年,北朝鲜因为千里马运动,工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农业不怎么样。第二年,在中国向曾我们介绍农业的官员访问平壤,他找到我对我说,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不是5亿吨,而是1亿8000万吨,粮食不够,很多人饿死了。

  1950年夏天我曾经带领在苏联的朝鲜留学生去匈牙利一个国际休养胜地度过了一个月,当时匈牙利经济困难,我们这些外国人到了那里也吃不饱。但是,这次到匈牙利,感觉一点也不像刚刚经历了动乱的国家(1956年事件),人民生活水准很高。匈牙利从中国接受了大批援助(这家伙不愧是搞文字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啊)。

  匈牙利当时贯彻亲中政策。斯大林已死,匈牙利甚至提出奉毛泽东为世界革命领袖的主张。1956年,中国认为,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批判针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弱化了阶级斗争,所以才导致匈牙利事件,中国认为这一切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直接后果,中国高举反对修正主义的大旗。

  马克思的确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独创性的哲学体系,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虽然在政治战略、战术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在哲学上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任何独创性的发展。通过10月革命,苏联虽然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斯大林并没有权利将列宁与马克思并列在一起。

  更让人无语的是,听到金日成去世的消息,正在住院却没有立即出院的人……等等类似毫无关系的人都受到了处罚。主题科学院的一位博士因为听到金日成去世的消息后还在修理自行车而被处分。在金日成去世那一阵子,哭成了一种竞赛。

  真哭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长久以来相信了党的宣传。金日成7月8日去世,为了纪念这一天,每个月的8号都有人去铜像前献花。金日成去世百日那天,所有人都上街参加活动,街道一度被堵。去外国出访的干部也要先去铜像前献花,外国客人到来,也要去献花。我认为实在是疯狂,别忘了此刻人民都填不饱肚子。

  你要发表的 写完遗书后,我本来就沉重的心情变得更沉重... 因不符合网站的社区指导原则,经管理员审核后不能发表,下面是文章的内容备份:

  写完遗书后,我本来就沉重的心情变得更沉重了。即使我活着,此生恐怕也再无法见到妻子和孩子们了,这种痛苦一直折磨着我。

  我更努力的整理从北朝鲜带来的文稿,这么做哪怕只能稍微缓解一点痛苦。文稿是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写就的,许多地方不通,要修改的地方很多。

  我先修改错误很大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认为“只要有一点错误也要改正”的“主体思想的根本问题”。虽然这么想,但是写字时总是有杂念蹦出来,心情无法平静。

  工作完后,躺在床上还是睡意全无。我每天都会向医生索要安眠药,后来医生说长期服用安眠药对身体不好,不再给我药了。

  但是,不要说对身体不好,我甚至没有再活很久的想法。我对医生说,我能再活一年就行,接着向他要安眠药。

  北朝鲜想强行抢回我和德弘,但是失败了。中国也发布公告,说韩国并没有绑架我们。北朝鲜又发布公告,“变节者想走就走吧”。

  “现在家人生死未知,怎么能举办party呢,请不要再准备了,举行生日宴会只会更痛苦。”

  但是,德弘对我说,

  “大哥如此深爱着家人,却下决断离开和牺牲他们,我会保持这“管鲍之交”的心态毕生伺奉大哥的”。

  “谢谢你,德弘,你的话比任何的生日宴会都让我高兴。事已至此,我们只有抱定必胜的信念……”

  “大哥……”

  到那时为止,我还没有使用过“亡命”一词。当年我支持北朝鲜体制时,梦想着靠北朝鲜的主体思想统一祖国,对我而言,不只是北朝鲜,南北方都是我的祖国。

  但是现在,我反对北朝鲜和它的统治者,来到南部韩国,从此,对我来说,全部朝鲜半岛仍是我的祖国,但是统一的主体已经变成韩国了。

  问题是,以北朝鲜为主体的祖国和以韩国为主体的祖国有什么差别?

  都是以全部朝鲜为祖国,这一点不会有任何人有异议。那么,从祖国的北部土地来到南部土地怎么能说是亡命呢,对这一点我感到不满。亡命指的是背叛自己的祖国去它国。

  然而,现在国际上已经承认南北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称为亡命才符合国际惯例。我虽然不满,也不得不接受“亡命”这一提法。

  3月14日,中国总(经)理李召开记者会,表达对这一事件的中国立场,韩国政府将在1个月内将我和金德弘转移至第三国。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则像是流干了身体的血,吃饭时不像吃饭,睡觉也无法入睡。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自从在华盛顿旅游时与古巴裔美国人聊天后,我就对于那些由于忍受不了自己国家政治环境而逃离出去的人们比较感兴趣。恰好遇到了一本由“译者”jjtily 翻译的《黄长烨回忆录》。全书不长,主要讲述作者出逃前在朝鲜时的成长、出国读书、结婚、党内任职的经历,以及政治观点由赞成、质疑到反对的过程。

  对于朝鲜战争谁先开的第一枪,作者表示他清楚知道是北方金日成发动的,但是当时的他认为:“这是一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质之间的战斗,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讨论谁先开第一枪根本没有意义。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体现出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什么是“口号树”?金日成当年领导游击队从中国东北进入朝鲜境内活动时,曾把树皮撕开,上面刻上“金日成将军万岁”、“祖国独立万岁”等口号,那些树被叫做“口号树”。

  读到此处我不禁联想,这是否是陈胜吴广的“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现代海外版?

  逃亡时,作者先躲进了韩国驻中国大使馆(避免成为国际丑闻,中国政府动员了1000名武装警察以及装甲车来强化大使馆周围的警备),之后被移送到第三方国家菲律宾,最后到达韩国。他最担忧是的他的家人,尤其是与他生活了50年的妻子。最终,作者坚持信念:“与个人的生命相比,家人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与家人的生命相比,民族的生命更重要。与民族的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更重要。”

  抛开政治与意识形态不谈,我非常敬佩作者的智慧与勇气,但是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我难以接受他抛弃亲人的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一切伦理关系的纽带。冷酷到如此,不配作为人类一份子,谈何解救人类?

  黄长烨先生自己证明了在北朝鲜人民忍受着暴政和苦难时,有知识分子站出来勇敢的批判和反抗这种暴政。但是,由于他的“变节”,他的妻子和长女自尽,其余的家人亦被送往劳改营进行“劳动改造”。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八):了解朝鲜的不错材料

  书中充斥着作者的自吹自擂,充斥着他作为主体思想创立者的自豪以及对于主体思想的肯定,这些内容之多以及让人看着恶心的地步。

  本书的唯一价值是介绍了他的发家史,对于朝鲜官场的描述,金氏王朝的发展史,可以满足对于朝鲜的好奇。

  黄长烨本人以哲学家自居,他完全是靠一只笔杆子从一名中专学校发展到朝鲜人民会议议长,国际书记的职位,这种经历的奇葩大概也只有在专制国家才能发生。而且很奇葩的一点事人民会议议长居然毫无权力,在他眼中还不如一个教育科学书记,可见一言堂之下的民主之虚化到何种程度。

  他将朝鲜描述成一个独裁国家,完全依靠一人之好恶而决定万人之命运,而且遍布秘密警察和告密,除了统治者,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看不见的黑幕之下,这样的处境何其悲哀。

  最后关于朝鲜大饥荒的描述触目惊心,无法理解一个国度在经历了如此大的浩劫之后这样的非人性统治还能延续,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朝鲜的现有体制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也完全让我觉得这样的国度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变革都非常艰难。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九):桎梏

  当所有人都在以个体为前提,思考和谈论一个概念时,集体性的绝对共识是不存在的。

  人人面对历史都说自己是最真实、坦荡的,其实呢?

  酸了吧唧的御用文人到哪儿都是被利用的走狗而已。

  这非但不是自身命运的挣扎使然,反而是一个没有深刻和敏锐洞察力的人,如果不能保持自己坚定的自我。那么,就终将被人拿来利用和玩弄。

  唯一的区别无非是:不是被这个利益集团,就是那个利益集团当成工具而已。

  从这个人身上能看到某些朝鲜和韩国人的理论水平与现实改造能力结合起来是多么低能,以及现实短视到什么程度。

  难道是农耕文明的桎梏,让这些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如此抠搜、酸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黄长烨回忆录》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