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14 15:19: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1000字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是一本由[美] 贝文·亚历山大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精选点评:

  ●美国视角的朝鲜战争,作者难得的公正,最后一章看着颇为唏嘘

  ●整个春节8天长假都花在这本书上了,非常值得!内容详实、细节严谨,尤其是对美国高层的政治博弈,写得入木三分。

  ●从美国角度讲述朝鲜战争,很详细了。

  ●20181045

  ●整体不错,对此次战争中美军的思路,政治博弈,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不过也略有美化嫌疑。另外作者对美军去日本买春有一个良好和大段的介绍这事儿还挺耐人寻味的。

  ●对美国的叙述很全面,但对于中国与苏联的叙述却很虚弱,甚至对朝韩两方的关键人物的叙述也很单薄。但作为战史,这本书还比较客观些。

  ●...国家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复杂,就各自出兵的初衷来看到底是美国太自信是天然正义的一方了吧

  ●政治的部分比军事写的好太多。这场战争毁在两个大国的相互偏见上。

  ●开头吹嘘麦克阿瑟过头了。不过也可以看看屁股坐在另一边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三天的时间看完,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的看另一个角度的人所看待的朝鲜战争,算是相对客观的内容,更让人多维度的了解那件事,以及它对中、朝、韩、美之后仅二十年的影响提供了线索。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一):韩战之殇——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

  ↓

  韩战之殇——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二):抗美援朝与朝鲜战争是两个概念

  

和《最寒冷的冬天》可以比较阅读,相比前者通篇甩锅麦克阿瑟和其马屁精参谋,这本书的口吻更加公允全面。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胜利有着清楚的认识,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即把敌对国的军队从鸭绿江边赶走,这里面确实有一个一直在国内网络里充斥的论调,即中国和美国打了个平手,得不偿失。实际上朝鲜战争是个平局,始于三八线终于三八线,而抗美援朝则是我国从鸭绿江推到了三八线,是伟大的胜利。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用贫弱的武器和可笑的补给给一个现代化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之前听一些公知节目,说是艾森豪威尔威胁使用原子弹,中国不得不妥协停战,作者对这一说法也进行了澄清,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有给中朝任何有关动核的最后通牒。而原子弹的威胁从杜鲁门时期就有,也从不妨碍志愿军对美军的有力打击。更难能可贵的是,战后二十多年中美对立的形势,作者归结于美国政军界在朝鲜的深深挫败感而导致的极端仇视中国,早在53年战争刚结束时,美国就制定摧毁共和国的国家政策,一直持续到尼克松上台才有所改变。

看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和另一本美国人的作品冬天中对于6.25到志愿军入朝之前的这部分战争过程涉及不多,而本书用了半本篇幅详尽描述,是前两本书的有力补充,另外对于谈判阶段的双方过招也有几个章节的提及,这也是前两本书没有的,对于一些经典战役也有地图辅助,能够更好的对于态势有直观的了解,而四五次战役,在美方被称作除夕攻势和春季攻势,以及上甘岭(美方摊牌行动)则一笔带过,有些遗憾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2015/10/16

  这是第一次看从美国人的视角观察的朝鲜战争历史分析,有助于多视角认识这一战争的特点和性质。

  贝文.亚历山大采用的基本是美国官方或民间资料,但比较能直视问题——承认战败(极大的装备优势未打蠃)、朝鲜战争中后期及以后美国决策层内心挫败导致的战略失误、战争性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一场全球较量及冷战的先声。但其写作时对事实仍是有选择的——对于美军胜利的战役描写较细,失利的战役则着重描写美军中个别兵士军官的战斗事迹;对于美军细菌弹、虐待战俘的事实,则避免真相确认,视同双方宣传战的问题来处理——其内心则是避免打击美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而已(不信资料如此齐全会缺乏此类事实真相)。

  我从中认识到的则不仅是战争胜败问题,而是如下一些当年的事实或兴趣点:

  1. 披露了大量朝鲜战争前半程即中国参战前的战争场景,有助于了解朝鲜战争的缘起及最初的战场态势。

  4. 美国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空海陆且已经基本一体化、运输能力机动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一流。

  5. 美国军队战役战斗的战场信息化能力——空军战场支援的联络方式(空军在战役中派驻陆军部队的空中战术指挥队)、步兵火力配置炮火支援的组织(连、排、班(?)无线电呼叫系统及位置坐标指示能力)。

  例如:

  空军……因为最初几天里曾误对韩国军队和美军进行了袭击,并因此受到了的批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空军很快成立了战术空中指挥特遣队。每支特遣队里都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一名无线电操作员,一名无线电修理员和一名吉普车司机。这些特遣队开到前线附近,指挥空军对目标进行打击。空军给第二十四师派遣了六支战术空中指挥特遣队。

  6. 美国军队战役战斗组织方式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防御能力极强的环形防御圈组织方式、武器装备配套运用能力和人员与装备组合运用能力。

  7. 美军的情报搜集分析能力及对中朝士兵的审讯分析能力都有长处,需要进行部队的长期保密安全教育和被俘审讯应对方式教育。

  8. 美国决策层战后极其强烈的挫败感可见书中一段描述: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战胜曾经打败过美国的敌人,当时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

  ……有两个事例可以说明。首先,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实际上是禁止与红色中国开展贸易,竭力阻止中国发展成为工业国。这些制裁比对苏联进行的还要苛刻,即众所周知的“中国差别关税”。华盛顿还迫使其他国家也对中国进行类似制裁。……美国却继续了二十年之久。

  美国特别敌视中国的第二个例证,是1953年11月5日(即朝鲜战争结束尚不足四个月时)国家安全委员会所做的决定。该项决定作为美国一项官方政策,旨在摧毁中国共产党的政权,而国家安全委员会对苏联从来都未作过这样的决定。

  为了替这种极端的对抗立场寻找根据,美国只得坚持说红色中国人侵略成性,无可救药。美国领导人在心目中为这种侵略臆造了三个证据,即中国在朝鲜进行干预;北京有意攫取台湾;中国人支持自1946年以来一直支持越盟反法叛乱。”

  这证明朝鲜战争确实把美国人打痛了——在其二战后国力达到鼎盛时期、觉得已经无所不能的时候兜头打了一闷棍。

  9.另外文中引述法国托克维尔描述美国决策性格倾向的部分,事后来看,确实比较合乎事实:

  ……阿利克赛斯.德.托克维尔在18世纪30年代对美国的经典性研究中就集中注意到了美国的现实。他写道:“在美国,被推选为公务员领导人的人,也许时常会不讲信用,或常犯错误,但他们却不敢与大多数人故意为敌。”

  而托克维尔也看出美国还有一种倾向:不是谨言慎行,而是感情用事,常把成熟的计划弃之一边,而听任一时之冲动。……

  更为中肯的是,托克维尔还指出了美国的另一倾向,即不论我们要做什么,不论这件事有多么严酷,多么不公正,或多么前后矛盾,却总要设法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中国参战,抗美援朝,其实在美国杜鲁门宣布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时已经确定了方向,美军侵入朝鲜三八线则是导致不可逆转之出兵决定而已,这是被强加而又不得不打的战争,从书中所述的麦克阿瑟的叫嚣、美国决策层不时流露出的原子弹讹诈就可得到明显的例证。从弊端来说,则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员牺牲物资损失,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家经济建设,全国人民必须继续勒紧裤带支持战争。从利益来说,则是一战确定中国大国地位,巩固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团结调动了人民群众抗美援朝和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中国人民从此真正站起来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