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 上》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一):博而不庸
第一次听说马伯庸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古董局中局》。感“伯庸”二字拟的极好,便去寻来看了。个人感觉格局不小,语言风格连带着遣词造句都是经过推敲来的,值得一读。这本《长安十二时辰》我读的极慢,慢到自己都有点羞于启齿,个人是位女性读者,读男性作者的书本就不多,加之亲王的语言风格又有点逼迫性地让人慢慢去读,无奈写下这点只言片语已是拿到这本书三周以后的事情。 《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书名拟的就很有紧张感,把一环环事件压缩至十二个时辰的长安城中,又要用百万字将其拆分一一诉说。早些年读武侠,读过沧月《七夜雪》,一半的故事集中在七个雪夜中,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将两本书比对了下,觉《七夜雪》是女子写的武侠,情绪细腻格局略不开阔,而《长安十二时辰》从当下而起,场景不住地切换,时间不停地推移,积累却不够深刻,仿佛就是当下那一刻的昙花一现,没有感受到这花开前的积蓄与那一刻的不易。 《长安十二时辰》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尤其在描写方面可谓是千雕万琢的描绘,力求动静间写活人物,这一点是很好的。有些不足的是没有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为求真实而缺失了一些艺术性,有些可惜。主角张小敬是个独眼死囚犯,在这场危机四伏的阴谋中是那样至关重要的存在,让人无法不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令人感到开心的是,书中附带了一份长安城平面图。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时代的一时一景,古楼、车马、落日彩霞,宵禁时长安城只有月色没有灯火,结合书中的点滴情景,倒也添得几分生动。然而场景永远是背景色,要为剧情、人物来服务,点到为止、入木三分,方是大家手笔,令人叹服。 简而言之,此书值得一读,至于其中滋味还需各位看官自己品尝。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二):3.2
1.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天宝三载(744)正月朔改“年”为“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2.【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子初:23时,子正:0时,其他依次类推。
3.拂林-中国史书对古罗马的称谓。波斯是伊朗的古名。
4.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5.唐朝的康国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当时康国为昭武九国之首
7.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
8.李泌(bì)(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
10.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三):大唐24小时
大唐24小时
——《长安十二时辰》,一曲惊梦
上一次这么酣畅淋漓读马伯庸还是中学时代,马亲王那个时候还有连载,因为连载的杂志都已经被我放到床底下,就有点不想翻出来看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对亲王的影响最深刻的是,他总是能够让我们从一个诡异的角度受到吸引,然后忍不住读下去。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分为上下两本,假期里面反而事情杂,昨天有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完整的时间,终于能够按下心头的那种焦虑又欣喜的感觉,一读为快了。都知道书封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基本都把这本书当中最好的东西体现出来,但是《长安十二时辰》完全不是这样,仅仅只是讲了一下这本书的开头背景,隐藏在这其中的故事,完全没法说出那种惊险刺激的感觉——就好像是你给一部明明很好看的片子命名为《神探阿蒙》,然后大家都觉得一脸懵逼,以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哪个老电影,其实这是一部超长超棒的推理美剧一样。
十二时辰就是一天,一天之内会发生多么惊险刺激的事情,但凡是美剧《24小时》的爱好者,都会心中一动,故事会是大唐版的24小时么?还真是,甚至比那个更加精彩。亲王在后记当中也提到了《24小时》,看来也受到了这种形式的启发,不过亲王看过的东西太多了,这里面尽是信手拈来的历史段落,虽然他编写了历史空白处的可能,但是因为他熟悉那些空白,你竟也不能说这些想象是无力的,这些想象,充满了唐传奇的那种酣畅淋漓的肆意潇洒,也尽是那些没有在历史当中留下自己名号的小人物的悲欢。
他写了长安,又不尽是长安。附赠了一张长安的地图,你就可以和那些推理小说家一样,跟着双男主李泌和张小敬的脚步,去追击想要毁灭长安的一群恐怖分子,他就轻易地把自己的设想交给你,亲王自信地去书写他恢弘的大唐气象去了。在他的描绘当中,寻找真相的守护者和目的混乱的破坏者,一同在这物华天宝却又同样有自己的黑暗面的长安城游走,在上元佳节前后的一日之内,发生了没有被记载到史书当中却依然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些游走在街巷的神秘黑影,和站在明面上的书生、女子、独眼死囚、太子、政治投机者等等,一起演绎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可能。
如果说美国人将他们的电视剧演绎成世界的中心,那么在亲王的笔下,那时的长安,那个人人向往的超级之城,才是真正的世界中心,多种宗教、多民族的人群、不同的政治势力……你想象那种可能,因为在历史当中,他们确有其名;但你又肯定类似于“跑窟”之于“跑酷”、岑参随时随地想要出现的诗性,你可以躲在“一骑红尘妃子笑”送荔枝的马匹当中混过安保、执着于纯粹的美的日本匠人等等这些,确实是亲王就这样大喇喇地改写的桥段,但因为它似乎有其合理的背景,竟然也与这包容的长安城融合在了一起,显得那么和谐与真实。
守卫长安的人一个个死去,而真凶却没有出现,在这场阴谋当中,既得利益者是谁?真相到底会是什么样子,你以为马上就要能够找到真相,但是转眼间,马伯庸的笔锋一转,就用还剩下的厚厚的书页告诉你,你想的太简单了!亲王被称为鬼才不是没有道理,在长安的夜里,他奔走在那大街小巷,为这些主角们设置了重重的障碍,而他们不必要有拯救苍生的“大魔王”的理由,他们用市井小民的理想告诉你,他们想要守护的,是普通民众再为普通不过的安宁和祥和。“辛,百姓苦;亡,百姓苦。”蝼蚁草民,蚍蜉撼树,在悲悯与正义之间,救一人与救万人的挣扎,道义与忠诚,夹带私货的亲王到底要讲什么,就隐藏在这字里行间了。
其实亲王的小说真的很有画面感,你甚至能够想象它若是变成一部电影,会是多么的精彩,但是基于拍一部毁一部的现状,你又不会那么希望它获得改编了,还是在梦中与这多姿多彩的大唐相见吧,那座长安城里,有属于一个开放、包容,同时又残酷、血腥的故事,在一个鼎盛繁华的时代的没落的开端,我们依旧能够找到属于那些小人物的试图拯救这个世界的些许努力,那个时候,马嵬坡之变还没有登场,杨玉环还只是一个道姑,贺知章已经告老还乡,有一群人在试图守卫这片刻的安宁,无论多久,无论多难。
y 林怿
2017-2-5 10:31:54
写于御庭园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四):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趁着周末,终于把《长安十二时辰》上下部看完了。
这是从《藏地密码》、《山海经密码》、《清明上河图密码》的阅读期间插进来的一部。这三部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差了,因为都买了实体书,觉得不读完对不起花去的银子,所以一直在咬着牙坚持。
《藏地密码》,感觉是一位60后的大叔用80年代的文风在讲述一个21世纪的霸道总裁组队玩王者荣耀的故事。但情节拖沓、人物苍白。
主角似乎想走霸道总裁的戏路,所以什么金手指都往他身上套,失败得很呐。女主角似乎想走玛丽苏的戏路,一路傻白甜。最让我觉得尴尬的是,还收了两个在役的特种兵做小弟,人物塑造简直是失败者的失败。不仅写成了碎嘴子,还他妈恐高!
读到第五本的时候,实在扛不住了。
这个时候,从一个书便宜的让人忍不住就想烧钱的网站预订的《长安十二时辰》到了。
或许是因为亲王本人自带的祥瑞御免光环,他塑造的主角光环往往会被亦正亦邪的配角给遮掩,如《古董局中局》的药不然比许愿更抢戏,《三国机密》中的司马懿比汉献帝抢戏,而《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李泌、伊斯似乎也比张小敬抢戏。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小敬开始走伟光正的线路了,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名声狼藉的不良帅、囚徒。或许亲王为了突出这个人物邪恶骨子里卓尔不群的正气感,所以写了很多他不良的一面,如为了大局杀“钉子”、杀李泌等,但似乎用力过猛,让人亲近不起来。
倒是那位喜欢岐黄道术的李泌形象更多面化。这是一个类似于梅长苏式的智囊形象,多病,智谋超群,好像还有病来着。感觉整个长安城的安危就是被这样一个年轻人孱弱的肩膀担起着。
他智谋超群,通过细微的线索解开一个个谜团。
他阴沉心狠,为了大局,甚至将自己的恩师贺知章气病,从而独揽靖安司大权。
他孱弱无力,被“蚍蜉”捉住,关了禁闭。
让人看到了一个多面立体的“反恐”总警司形象。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出场不多但总抢戏的伊斯。这是一个流落中原的波斯王子、跑酷高手,喜欢吹牛、自视甚高但做起事来容易砸锅的家伙。其形象有点儿类似于《战狼2》中的张翰,看到他,总想起老林的话:“凡哥,别他妈吹牛逼了!”是个专门搞笑的“哈士奇”。
最后说说张小敬。别看名字里带个小,其实已经老大不小了,应该在四十岁上下吧。长得凶神恶煞,还是个独眼龙。让这样一个人物做主角,亲王,你是打算挑战网文套路的权威吗?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居然还有两个姑娘喜欢。纳尼!当然,那两个喜欢他的姑娘在形象塑造方面,也是一塌糊涂。感觉就是:我不管,你是主角,我就要喜欢你!
没办法,亲王在写感情方面一向是弱项。《长安十二时辰》如此,《古董局中局》和《三国机密》亦如此。
看到他,我总想把关汉卿的一句话送给他: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主要是情节的推进和细节的把控方面太惊人了。
一般来说,一个庞大的故事压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用很长的篇幅去叙述的话,会给人拖沓的感觉。所以,亲王只好用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场景转折不停地推进,推进,让你只注意情节而忽略了时间。
这部小说要拍电视剧了,听说要拍60集,替剧组有点儿担忧呀!
如果排成电影的话,可能会比较好。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五):为自己没买书感到愧疚
手机上看的倒班txt格式,觉得很愧疚,因为挺喜欢马亲王写的东西。前几天在咸鱼上联系了个人,卖十二时辰,书很新就觉定从他那里买。谁知道我付了款,他却说邮费得加,好吧我几块加钱,然后就不联系我了,好几天都没回复,我一气之下就点了退款,百度了txt。诶,祥瑞--虽然亲王不喜欢这四个字,但我还是写上吧,我这小人物他肯定看不见,祥瑞御免。
最早接触亲王的书是古董局中局,那阵子刚看完刘慈欣的所有科幻小说,觉得大刘的东西有时候很现实又很悲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到了古董局中局。起初我以为是讲鉴定古董的穿越异能小说,结果不是,然后越看越喜欢就看了两遍。。。。
额说多了这是十二时辰的书评,感觉书的内容很像美剧,情节特别快,推进很迅速,有点24小时的意思,但是描写又很具体,不知道亲王下了多少功课,是构建了一整个微缩的长安城吗,还是画出了全部的地图?
几天时间就看完了上部,突然有点不舍的看下部了,觉得看完了就没了,但是又很担心张小敬的情况,长安百姓最终救了没?谁是幕后黑手?诶。。。找个时间,一定要看完。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六):长安城中那些人
殿角的铜漏,水滴仍在从容不迫地滴下。无论世事如何急迫,它从来都不曾改变。
故事背景设定
地点:唐朝首都长安城
时间:天宝三载,元月十四日,上元灯会筹备之时。
整个故事从突厥狼卫伪装进城讲起,靖安司准备的请君入瓮,因计划的细节不够缜密,演变成了引狼入室,突厥狼卫曹破延逃脱,整个长安城陷入危机,隐藏在长安的秘密势力也即将登场。靖安司此时尚不知突厥狼卫一行的目的及具体攻击目标。而距离一年一度的重要庆典——上元灯会只剩十二时辰。临危受命的拯救长安城的人是谁呢?直到靖安司的主事徐宾略带几分犹豫说出张小敬的名字,终于揭开这一谜团。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如今阶下囚,这便是张小敬的履历,这份履历打动了靖安司丞李泌。没错,就是那位历史上与肃宗李亨“寝则对榻,出则联镳”的李泌。整本书中一直说要保护的“宫里的那位“便是当时的太子李亨。
整本书的人物设定很有意思,并不是都是虚构的人物,而是穿插了一些历史名人在其中。与马王爷的《风起陇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是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让这些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人物穿插在故事里,却没有违和感,反而多了几分的真实感。但是不同于鬼马的《风起陇西》采用的现代口语,《长安十二时辰》还是比较规矩的用了符合当时语境的半文言文。我们熟悉的贺知章在书中成了圆滑的靖安司令,岑参成了逗比青年,自己的马被突厥狼卫不明不白抢走杀害后,带着哭腔嚷嚷着“抢就抢了吧,为什么要杀了它啊?绿眉多善解人意,跟我这么多年,就这么死在巷子。“连杜甫的好朋友“饮中八仙“之一的焦遂也客串了个角色,只不过刚没出场几分钟就领了便当。因为醉酒,临死前还不忘口里说:“子美,原来你回来了哇,来来咱俩喝一杯”,这下杜甫也算来个客串了。并且因为焦遂与贺知章的酒友交情,死讯被李泌利用,重新夺回靖安司的主事权,同时也让主角张小敬不至于提前下线。这样的安排,在紧张的故事发展中,也让人不由得一笑。不愧是网络上插科打诨的马王爷。
除此之外,几个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还是比较有记忆点的。张小敬的邪气,却在危险面前毫无畏惧,并且选择了保护全城百姓,即使对官府充满了怨愤。对于朝廷,他是一个小人物,但也是一个拯救长安城的铮铮铁汉。而李泌虽然高傲,但聪明有决断。坚持正义的愣头青姚汝能。老好人却有着自己的原则的徐宾,虽然惧怕长官记恨,但是还是想着“当初是他把好友送进靖安司,也必须是我把他送走“,上前搀扶被绑的张子敬。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刻画让这本书的上半部,更有血有肉。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七):长安24小时
看了《长安十二时辰》,感觉真的有点美剧的风格,情节推进刷刷的,虽然我没看过《24小时》,当年念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迷这部美剧。
十二时辰里的主角张小敬也是一个美剧常常设定的主人公角色,个人能力超强,价值观很正,尽管受尽委屈依然初心不改,外在表现又有点离经叛道。就是一个外在痞子内心君子的人设。只是主角光环还是太过强大,主角就算是有死囚的身份,因为性格,因为经历,都可以在种种恶劣的情况下化险为夷。总体来说,故事的节奏感不错,影视化如果能好好拍演员认真选的话应该好看。这也是大家吐槽的一个点,就是感觉影视化的倾向太明显。
而李泌呢,可以算是男二的重要角色,算得上传统的精英角色代表,与太子交情很深,追查案件为了长安百姓安危也为了太子地位稳固。他与张小敬形成了一种做事风格和个人背景上的反差,但是两个人为了同样的目的又可以展开合作。李泌也是个愿意担责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总之他身上的精英光环和处事风格,较之男主更吸引我一些。
书里以每半个时辰为时间节点,制造各种悬念和冲突,层层推进。故事不错,很多人都在吐槽结局,但我觉得结局还挺好的。为了尽忠尽孝不择手段,比明面上的朝堂暗战来得更新。作者也在后记里面写,把故事的背景放到长安最难的地方就是要描写大量的场景,而这些场景还必须要符合历史。相关的人物衣着,风俗、建筑、食物,都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我也去过一次西安,在华清池游览时也在想,到底杨贵妃是怎么样的呢。长安盛景太过诱人,能够用笔墨去细细描绘其中万一也值得点下赞。期待小说被拍成高质量的影视剧。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八):明知是虚构故事,但是好真实啊
我读小说一般会要求自己读满三章,再判断是继续还是放掉。有的故事开头无聊得很,但是确实有料,三章之后就能发现。
但是在遇到《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我在头500字就沦陷了,心里在嚎叫,这可能是2016年看过最好的故事了。
我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但偏偏又很真实。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像真实世界里面一样,没有绝对对错,只有灰色区域。
这是马伯庸的新书,他放了第一章在网上给我们看,看完我就知道坏了,当时只有预购,但是我的好奇心已经被完全勾出来了。赶紧下单,结果赶上大雾霾,所有快递延误,等了好几天才拿到。拿到的当天我就读完了,两本600多页,情节紧凑到我没有任何机会拖延。
相比之下,我看冰与火之歌的时候可是一边回邮件一边刷知乎的。
故事每个人都可以写,那为什么马伯庸的故事更有趣呢?我尽量不剧透的去描述,可能有这几个因素:
1、冲突感特别强烈。整本书是围绕着一个针对长安城的阴谋讲述的,从第一章就开始死人,然后开始找线索,然后线索挂了,继续找其它线索,然后就这么不断找下去,无数个个案构成了整个阴谋。
2、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构建的很明确。这不是一个正派人物无私奉献,反派人物坏到骨子里的设定,无论是谁,他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塑造了角色的人格。有藐视皇权但是关心百姓的,有追求利益不在乎道德的,也有为主尽忠的。这些角色都自带剧情,放一块更不得了。
3、要做出艰难的选择。哈佛正义课曾经讨论过一个命题,就是火车开过来要压人的时候,你是坐视不理任由火车压过一号道的50个人,还是扳动铁轨让它去压二号道的1个人。同样的问题在故事里不断出现,每个人都要做出艰难的选择,自己的理想和友谊和道德不断产生冲突,而答案只能是单选题。
4、对环境和细节的刻画。这个小说是虚构的,这点在买书前我就很清楚。但是越读越真,就好像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事件一样,因为故事里对细节的描述太写实了,比如马车长什么样怎么走的,建筑结构等等。当未来有一天这本书要拍成电影时,道具师的工作会很轻松,因为很多细节已经描述好了,照做就能很好的还原书里的设定。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的过程中相当的紧张,读完很是舒畅,但是唯一的问题在于,主角太能打了。打了十二个时辰,没怎么休息,还受了很多伤,刀伤烧伤等,依然没事继续跑前跑后地找线索。有点超人的感觉,在书里的设定里面有些过强,如果能圆一下效果会更好,比如说用了什么秘药,或者把部分打斗任务转给其它角色等。
很棒的书,有点可惜一天就看完了,期待下一部啊。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九):重塑英雄人物
文/花样年华
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所说是讲述唐代的故事,却有几处不乏今人的幽默,让人读来会心一笑。作者不愧有“文字鬼才”之誉。
作为每每读完小说故事都会融入其中的人来说,作者我不想评判过多,毕竟通过作品评判一个人也又是偏颇。我更多的感触来自作品本身,以及英雄化的主人公。
这部作品虽然才只看了上部,却成功颠覆了我心中的英雄形象,也帮我重构了英雄形象。小时候的我对于英雄化的人物崇拜至极,认为他们绝无私心,是非常纯粹的存在。他们很帅,他们很正直,他们没有私心,他们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他们飞檐走壁,他们不会受伤,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们无所不能。但是马伯庸笔下的张小敬,却是一个——在角色檀棋眼中的样子来描述他正好——“登徒子、死囚犯、凶神阎罗、不肯让女人代死的君子、酷吏、干员、游侠”。这也正是马伯庸表现张小敬英雄一面的真实还原。真正的英雄不一定人高马大、一脸正气,反而是灵活地用脑、用情促使他成为了英雄。人不可貌相,正气在身、机智在脑、刚毅在眼,反而真正的英雄不那么容易被发现。那些徒有虚表的人物,或愣头愣脑、直来直往的人不易成为英雄,因为他们往往死得比较快。我喜欢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重情义、讲义气、重细节、识大局,但是也不会蛮干,随机应变的能力尤为出众。
再说小说整体,个人感觉有的地方略显拖沓,但是节奏感强,环环相扣,构思极巧。人物性格特征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李泌温文儒雅却行事果断;姚汝能一身正气却略显青涩;曹破延忠心耿耿却胸怀屈辱;岑参文文弱弱却也肝胆有义;元载深谙人性却如小人戚戚等等。
美中不足之处便是,我读完上部,却没有太强烈的兴趣想读下部。可能我对此类作品不是很感冒吧。
《长安十二时辰 上》读后感(十):有亮点但还差点意思
九分有些虚高了。先说优点:这本书的创意非常好,把反恐放到了古代长安的背景之下。其次就是情节非常紧凑,布局比较大,内容丰富。再说与这两点对应的缺点:作者对这种古代背景的把控并没有做到完美,很多地方,比如望楼、靖安司,炸药和弓弩,这些设定让人非常容易跳戏到现代好莱坞大片中的GPS导航,作战指挥部,生化武器和手枪。也就是说大背景虽然创新了,但是内容换汤不换药,很遗憾。其实并不是不可以套路,如果情节套路了那么语言描写和气氛烘托就要力求让人印象深刻,这点做的很好的就是古龙了,电影界的例子就是《爱乐之城》。换个角度,如果文字描写并不突出,那么设定就要做到让人眼前一亮。如此互补或兼得,才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可惜的是这部书无论是设定还是文字都没有十分出挑的地方,因此不应该值九分。
还有就是情节安排方面,作者有意把故事发生的时间限定在24小时之内,期间也不停地强调时间的紧迫,虽然在没看之前会觉得这样的安排很过瘾,然而,还是文字功力的问题,作者显然没有达到让读者感到窒息般的紧张感。情节虽紧凑,但全部挤在24小时内则显得过于冗长,就其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来看,难免会有漏洞:一个人就算再强壮,也似乎不可能做到在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奔波、受伤和耗费极大的体力。把时间线稍微拉长一点我觉得反而会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至少不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也许作者觉得24小时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但其实有这样相对庞大的叙事和复杂的情节完全不用担心读者会觉得无聊。
总而言之,作者的文字功力不足以吸引我,情节和设定也不够亮眼,这属于没有仔细取舍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过古代反恐故事这一独辟蹊径的尝试是比较新颖的。
以上,这部书可以得7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