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清单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命清单经典读后感10篇

  《生命清单》是一本由[美国]洛里·斯皮尔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5-11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清单》读后感(一):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记得很久以前单曲循环了很久刘若养的《继续,给十五岁的自己》。要说原因,就是因为这说个告诉你永远不要忘了那个最简单的最虔诚的最初。我们少年时候一定都被问过你以后想干什么?而大多数的人在长大之后都会忘记那个年幼的自己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世上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前一阵有一首歌很火,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很多人在听了之后,都会问,如果每天都诗和远方,那么我们吃什么?显然答案是会饿死。所以很多人会说梦想有钱的专利。仔细思考除了有点愤世嫉俗以外,也确实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人就真的应该忘记梦想么?

  这本书告诉我们了,梦想从什么时候都不晚。布雷德在痛失母亲同时也被同时被通知得不到遗产。甚至也没了工作。而唯一拯救自己办法是完成母亲留下来的一份愿望清单。这份清单是自己在十四岁留下来的。十四的自己只完成了一部分,而现在要完成剩下的十件事。这些年少时看似很伟大的事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幼稚的可笑。但是就在布雷德不得不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她才发现,原来最好的安排都在十四岁的时候安排好了。只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忘了。我们以为再也不会原谅自己朋友,其实从来没把你的伤害放在心里。我们以为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人却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转头就走。我们以为一辈子也无法办到的事也在时间的推动下自己的努力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所以原来只要你愿意世界什么时候都愿意原谅你。这个世界上有谁会一直承受苦难呢。于是你知道了永远不要忘记最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世人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后人才有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布雷德她恐惧胆小,所以她屈从于现实温暖。她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于是拒绝和解。人们总是这样,安于现状,懒得改变。但是生活一直都是件容易的事。爱与被爱都需要你充满勇气敢于寻找。毕竟谁你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平心而论,这本书的文笔只是一般,但是好在内容充实。我已经很久没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所以永远不要忽视梦想的力量。无路你走过多远都请回过头来看看,毕竟年少时的你最美。不是么

  《生命清单》读后感(二):不要将自己的处境归责于他人

  曾经一段时间也许还包括现在,我分不清什么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什么是根据情势应该做的。(经常糊涂,难得清醒啊~)

  周围有很多声音,讲解各自的不同见解经验,描述各自看到的不同的事实。(别人说什么你都听?一千个读者还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出于各种稳妥同时需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我针对每一秒、每一件事需做的选择,再也不是基于自己的感觉或基于自己的需要去考虑,而是会有意无意的加入各种可能进行假设性的考虑。(你确定你脑洞大到可以考虑完所有可能?直接去做呗。)

  于是,各种选择变成了证明题,尽可能的纳入所有条件,然后根据各种条件得出的结论进行选择。(其实数学证明题已经不会做了……)

  各种拖延和迟疑,造成不舍得放弃一种疲于奔命且机械的工作(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毫无收获)、不舍得割舍一段失去信任冷漠关系(冷漠确实是人际关系的最大破坏者),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不高不低的年龄已经不敢去重新开始(但绝不能是出于妥协、忍让,否则一辈子就只能这么过去更可怕……)。

  如果是学生时代的自己,我愿意选择和尝试可能仅仅是因为有助于自身成长、自我发现,可能仅仅是因为毫无理性喜欢和感兴趣,我便可以称之为梦想。

  什么时候开始,我做出选择前,会下意识的计算利弊得失(尽管有时脑袋短路,浅薄的像米糊)。

  什么时候开始,我选择学习新的事物,会觉得自己无法专注、没有耐性。(Why would you assign the meaning of being wrong and abnormal to doing many things?)

  有多少人在抱怨,自己现在错过机会或过得不好,是因为听从谁谁谁的建议、是因为服从谁谁谁的安排、是因为妥协于谁谁谁的压迫?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取别人或多方的意见是供自己参考,用以明辨是非的,不是作为标杆用来指路,不是作为榜样用来模仿,更不作为事实用来相信的。

  靠人人会跑vs众人拾柴火焰高。You can you up,信奉这个,估计只能自己苦逼的做出一个耗时多、考虑面不足的文件或方案。很多事儿都不是靠单打独斗完成的,协作和配合更能高效的完成目标

  哭诉服从安排、迫于压力,别扯了。现在风餐露宿的人多半因为自驾游没做好攻略或者是自个儿想与亲和的自然来个近距离接触。踏实肯干、不断学习的人,即使几经低谷,最后总不会差到哪儿去。机会总是诱人的,自己没做过取舍、没有实际准备和尝试过,永远别觉得别人那是唾手可得。

  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放弃、妥协后作出的选择,就是自己让自己、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生活变得可由可无。放弃了去实现自己的权利,后果就敢作敢当的自己担着,别把自己不好的处境归责于他人。

  《生命清单》读后感(三):你还记得那最初的梦想吗?

  我从来没有如此疯狂完整看完一本外国文学小说,《生命清单》这本书实在太精彩了。

  女主人公布雷特被她的妈妈巧妙地设下了一个”圈套”,一个在她十四岁时随手写下的人生目标,却被要求在一年内完成后才能获得妈妈的遗产。刹那间,女主人公在还没从失去妈妈的悲伤中走出来,又同时陷入了另一个旋涡当中,从一个富家女,一夜间变成一个失去事业,失去爱情,失去亲情的三失大龄女青年。她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如此对待她,她可是妈妈最亲近的人。尽管如此,每天的太阳依然升起,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布雷特是如何面对如此令人不知所措的境况呢?

  关于友情

  人生目标中,第9条.和卡丽做永远的朋友。布雷特看到这条目标时就感到羞愧了,她和卡丽从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惜当卡丽向她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时,年幼的布雷特选择了逃避,从此断绝了与卡丽的联系。在朋友的鼓励下,她主动联系上卡丽,并向她道歉后才发现卡丽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而且现在生活得非常好,一下子布雷特如释重负,她们又重回到多年前无话不说好朋友了。她感谢妈妈的残酷,令她重拾失去多年的友谊

  关于亲情

  女主人公布雷特通过妈妈所留下的笔记本意外得知,她是妈妈婚外情所生的女儿。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多年以来,爸爸对她的漠不关心,而她一直是多么渴望父亲的爱。为此,她卖掉名贵手表和衣服,卖掉名牌豪车,不惜花钱去请侦探帮她查找亲生爸爸的下落。这也是她的妈妈留给她的清单里面的第19条,和爸爸建立良好的关系。尽管花光了布雷特的钱,但结果还是不如人意。在与卡丽的一次家庭聚会中,布雷特意外发现了关于她的妈妈和亲生爸爸过去的事情,更意外的是,她亲生爸爸主动联系上她,并得知她有一个同父异母妹妹,这是她生命当中最甜蜜礼物

  关于爱情

  第17条,坠入爱河。这目标早实现了,我不是在和安德鲁在同居吗?当布雷特看到这条时,嘴角不禁暗暗偷笑。但第1条,生1个或2个小孩呢?安德鲁会和我共同完成并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吗?对于这个,布雷特不能确定,她甚至不能确定与安德鲁的爱情是否还存在,她内心挣扎着,对于34岁的她来说,放弃了与安德鲁的爱情,她就连最后的依靠也没有了。在安德鲁得知布雷特不会安排他进入妈妈的大型美妆公司时,这段感情彻底断裂。后来在哥哥的介绍下,布雷特又再次遇上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几乎完美男人,布雷特以为她会爱上他,”忠于内心的诉求”,妈妈的话语一直的布雷特脑海中徘徊。最后,布雷特却在她的妈妈生日那天意外地遇上了她的真命天子,一位她偶遇到几次,但却不知道是她的学生的心理医生,因为他们是一直通过电话联系。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妈妈的安排?布雷特终于明白妈妈的用意了。

  关于事业

  布雷特的妈妈,在伊利莎伯眼里面,女儿从来不是经商的材料。在宣布完她的遗愿后,布雷特被公司解雇了。”想当初,我可是广告部的执行呢”,布雷特的胃一下子翻腾过去。”最后一条人生目标,做一位很棒的老师,我能完成吗?”布雷特心里面不是滋味。经过多次申请,布雷特终于当上了老师,在医院或家里教那些生病的孩子一对一授课。在当老师过程中,学生赛昆塔因难产生下女儿,并托付给她养育。布雷特深深爱上了这个小女婴,并与赛昆塔的妈妈因抚养权的问题上了法庭,最终布雷特当上了妈妈。她终于体会到当妈妈的喜悦和辛酸,此刻的她明白了妈妈对她的用心良苦,一个母亲对女儿的那种期待,痛爱之情。

  布雷特从来没有想到,妈妈对她的残酷,改写了她的一生,令她重新过了一种新的生活,她享受这种生活,这种忠于内心的生活,这种不必讨好任何人而忘了初心的生活。

  你还记得你那最初的梦想吗?来给我给分享一下呗!

  《生命清单》读后感(四):生命清单

  难得给的五分评价,看到很多人的评价都是觉得无味,没有起伏。

  身家万贯的34岁的布雷特一夜之间没了母亲,没了公司甚至自己原来的亲生父亲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相处男朋友又糟背叛,看似糟糕的人生又因为母亲的遗书中要求布雷特把14岁的梦想清单完成。在绝望挣扎中布雷特也慢慢走上正轨,过着与原来不同却精神充足,家庭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慢慢没有儿时那样目标清晰,身形勇敢了,在奢侈富贵,欲望填充我们渐渐习惯了这种身体上的满足,忘了精神的愉悦,这是一本童真的书,也是一本让人精神富足的书。虽然人生苦多,没有布雷特预先的母亲,遇到的好男友,但是珍惜当下的小幸福也是我们人生的满足。

  《生命清单》读后感(五):美国师太熬了碗重拾旧梦的鸡汤

  初读美国作者洛里·斯皮尔曼首部小说《生命清单》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香港师太亦舒的小说,不知道是译者的文字风格,一行一句便一段的行文格局,还是里面出现的那些唾手可得的遗产、绅士风度的男人、如谜一般的遗嘱等奇情小说、女性小说必备的元素,总是让人误以为亦舒化名去了美国。

  当然故事整体框架还是有东西文化的差异的,文末也未曾像亦舒惯常的做法那样嘎然而止,空留读者看着最后一枚句号,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曾经的语言恢复训练方面的从业者,洛里·斯皮尔曼还是给了读者一个合情合理的交待,虽不够想像当中的那么圆满,但那种苍凉华美的感觉不那么浓烈,取而代之是的浓浓的鸡汤味。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寻找“真我”,而这个故事将所谓的“真我”定义在少年时代那些单纯的梦想之上。少年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不切实际想法,随着岁月的浸染,有些散落在风中,有些被我们坚持下来,未必成功,但奋斗的过程值得记取。十四五岁我们做过的梦,很多人大概都记不得了

  生命清单

  十四五岁,我做过什么梦?好像我在那个年纪还未曾开窍,在一所普普通通的初中念书,成绩平平,然后就想读一所好一点的高中。然后便读了高中,高中的语文老师是八九届的北京师范的毕业生,大概是因为当年一些原因波及,所以没有办法留在北京,回乡教书大概也是让他觉得屈了才。

  再后来,他辞了工作下海,隔了几年,大概是“下海后呛了水”,想再回学校教书,然后校方不同意,在学校闹了几日也是平息了。那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对于生计这件事情感到忧虑。我当时就在想,我将来出社会能做什么,靠什么养活自己。就带着这样的忧虑我读完大学步入了社会。

  高中的时候有过DJ梦,然后也有机会如此地接近,但随后看到这个行业的一些自己所能不忍的地方,也觉得以此糊口大概也是困难,遂而也就放弃了。我大概和很多人差不多,几乎没有追问过自己想做什么,或者想要拥有什么,有过什么梦。然后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在职场里面混了快二十年,走一步看一步,也不曾有过多想。

  我仍然会找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并不将它与生计掺和在一起,在某些场合,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它们割裂开来,细细想想,私下里玩在一起的朋友圈,其实与自己的工作圈关系不大,也没有什么间接的利益关联。只是因为单纯地喜好某些东西而聚在一起的,仿佛最大的数据模型的里面需要合并的同类项一样

  可能主人公布雷特大概在前几十年也跟我一样,仿佛一个被万有引力左右着的小星球,不自觉地活在某个轨道上,如果没有任何的意外事件,也许就这样子一直下去了,从来没有机会问及内心,没有人生的波澜。或许不是她不自觉,也知道这样的生活也有万般的不平,只是舍不得放下既得的部分,人心总归是贪的,舍弃这件事情对于某一类人而言过于困难,但放不下又何谈去寻找“真我”。

  《生命清单》读后感(六):生命清单。

  给满分,因为这本书感动了我,看到那个一直出现的巴宝莉男就是泰勒医生时候,我把书搂在身上笑了。这书放身边很久了,但一直没看,主要因为这书封面太烂,觉得就是一本肤浅读物,但是看下去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很温暖很治愈,看完让人觉得很舒服。看书的时候,脑子里自动转换成了电影场景,很好看的一部治愈系电影。

  看评论说不喜欢女主,因为又是男友、律师、学生的医生还有巴宝莉男,对谁都抱有期待,但是我理解,在那样的年龄,爱情诚惶诚恐,事业重头再来,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又在寻找新的出路,所以她在选择和徘徊,但是她并没有犯错不是吗。与男友分手,那个始终都是你在迁就他的人为他改变的人本来就不是对的人;分手后与律师试好,份律师是朋友,想到可能这是妈妈的安排,我很佩服女主有主动去找律师的冲动和勇气,虽然一时的激情被律师女友的电话打断了,但也让彼此了解了刚才的误会,一直做个朋友才是正确的选择;跟相亲对象尝试,这个博士医生是个很完美的男人,关心她爱她无微不至呵护她和收养的孩子,她也说她是疯了才会选择分手,纠结过怀疑过,但“爱是你永远不能妥协的东西”;巴宝莉男只是在爱情没有到来时的希望;至于泰勒医生,之前一直都没有见面只是彼此有好感,彼此理解又聊得来,早有机会能见面的话也许他俩早就好了,不过当最后在洗衣店得知他就是巴宝莉男时,那种惊喜是值得的,所以他们家庭聚会时忽然而来的人是泰勒一点也不意外。

  很高兴故事最后她完成了自己十四岁时的所有愿望清单。“曾经有人问过米开朗琪罗,他怎么创作出《大卫》这样一个令人称奇的雕塑。他回答说,不是我创造的大卫。他一直都在哪里,在那块巨大的大理石里。我只是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找到了他。”女主的妈妈通过遗愿的方式去掉了她坚实的外表,让那个真实的自己浮现出来。故事最后也没有清楚说明她完成清单能得到什么遗产,但不重要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遇到了爱情,有了孩子,这就是最重要的遗产。

  现实中的我们没有那么一个逼自己去实现的清单,也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真实的自己,即使思考也很少有勇气去改变。我的心被现实蒙上了尘埃,看不透摸不清,其实我很需要这样一份清单。

  《生命清单》读后感(七):梦是唤醒心灵的钥匙

  这本书,最近才看完。看完之后最直白的感受是我如果有一个这样智慧的母亲,我的人生真不用愁了。故事很暖,层层剥开,其实相对于现在还算年少的我来说,若是成年许久以后的我来读的话,定是直击心灵的。因为我觉得那时已经岁月沉淀风霜冲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最开始的布雷特一样,过着现有不愿改变的生活,将就着不是那么爱的人去敷衍爱情,以及友情的遗憾让我们原本愿意修补的心也渐渐去淡之忘掉了…剩下的还有什么?我们活的太现实,太疲于去改变,就像习惯了心脏博动的正常频率,而忘了那加速跳动的心率又多么令人鲜活多彩。布雷特最后的改变无疑是成功的,变相来看,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多晚都不算晚,只要我们还愿意去寻找最初的梦,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人生的意义。

  《生命清单》读后感(八):爱不是忍耐度额的考验

  依稀记得,在某个日子我有拿起过这本书,这本封皮很柔软的书。昨天重新在书堆里找到它,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花了一天的时间,不!确切地说是一个下午加上晚上的的时间读了这本书。这本书和我前段时间读的美国小说一样很有意思。周末的日子读这样的小说,秋天里读这样热的文字,很舒服呦。虽然我至今对外国小说中的人名记得模糊不清。

  美国小说对真善美的歌颂,就是很直白的。收养陌生人的孩子是一件自己的事情,家里人都干涉不了的。三十二岁的女主虽然已经过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但是在她聊那么的时候也都只有她自己挺过来了。甚至她兄长还希望她搬出母亲的房子。确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应该是,也必须是自己的。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虽然说的很鸡汤,但也确实如此,做自己做喜欢做的,并且擅长做的事情,一切都会好很多。人生是自己的,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一次觉得如此自由,特别是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任何想要去尝试的事情。

  为女主有如此伟大的母亲感到骄傲。她妈妈似乎预感到了一切,知道什么样的是适合她的。

  关于爱情,面对适合的甚至完美的结婚对象,唯一的缺点是自己不爱的,没有心动感觉的对象。女主也迷茫,也害怕,也想妥协。最终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也幸好遵从了内心,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爱的人。等待也许很漫长,又或许故事小说也只是虚幻的,现实并没有那么多情和爱。但是在二十几岁这个年纪我选择相信爱。静静地做好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在冥冥中注定,是你的就是你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生命清单》读后感(九):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

  2016年冬至的晚上,原本是我第一节素描课,但是我带着一丝忐忑到画室才得知老师今晚过节没有上课。带着一丝失望,还有一丝侥幸,我往回走。想学画画,这个想法一直在我的内心,总算跨出这一步的时候我又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或者适合这个~所以心情很复杂。没地方去,就去了书店,点了一杯红茶,翻完一本快速学铅笔素描的书之后,我决意找一本能打发多一点时间的书,在书店逛了一圈,就遇到这本~the life list~,不知道是什么吸引到我了,还是一本译本,哈。所以说,一本书你觉得好不好看,决定于自己目前的心境,境遇和书有没有契合点。

  而这本书,和我太投缘了。她失去了她的妈妈,也是因为病痛,我也是,我的妈妈也是病痛不在了,这本是我不想不敢面对的事。那年我25岁,却是我最不懂事最懵懂的年龄,现在的我36岁了,愈发体会到失去母亲的痛。每每午夜梦回,心真的是沮丧的。

  再者,我对我自己有两个打算,一个就是上文说的开始学画画,二就是重新学英语,哪怕每天多背一个单词我也是欣喜的,从四级单词开始,所以最近美剧也看得多,而这几天看的是modern family,对老美的家庭观有些体会,所以对书里老美奇怪的疏离又nice的亲情很有感觉。

  o,非常喜欢这本书,更萌生了买一本英文版本回来的看的念头。

  《生命清单》读后感(十):治愈系

  如果没有这个巴宝莉男呢?不清楚有多少人会等不到ta的巴宝莉男最后独身或者草草收尾?而且不理解为什么她曾今的丈夫在她看来是这么一无是处,而巴宝莉男竟完美到看不出缺点。

  倒是妇女收容所主任的描写很生动,意识到他人的冷漠可能并非就是针对当前这个人,还有她的背景。另外,人又容易像灶台上的猫,被热灶台烫过之后,那只猫不再去碰灶台,也因此错过了冷灶台。

  生命清单,作者起初认为这很可笑,就像我们总觉得曾经是多么幼稚,正如作者母亲所说:这也让我们丢失了肆无忌惮的勇气。而且一个事实可能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机会重头再来,而每次犯错都有成本。anyway,感动于母亲的良苦用心以及作者自我否定之后的改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清单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