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清单》是一本由[美国]洛里·斯皮尔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5-11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清单》读后感(一):失去有时是为了更深层次的得到(有剧透)
拿到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是本小说,也许是因为是一名资深读者,本能的
感觉到内容不像平常的
生活。
于是去百度了一下,才得知这是一本
励志的治愈系小说,作者洛里•斯皮尔曼。
我对作者没有一点了解,看书基本不会去看作者是谁,对外国名字也实在不感冒,人名一长就分不清谁是谁。
富二代女主人公的
母亲去世了,一下子
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她的
世界崩塌了。
母亲的遗嘱中将财产分给了她的两个
哥哥,以及所有人都以为会由她继承的公司总裁位置也给了她的嫂子,只留给她一纸清单。
由于母亲去世前的安排,她失去了工作,为了完成清单,她失去了相恋多年的
男友,因为她面
对了一直
逃避的问题,男友一直想利用她的身份进入女主人公母亲的公司,她一直以讨好的姿态来维持这样的
恋爱关系,现在她终于释放了自我。因此她也失去了住所。
还能更惨一些吗?能的。
她是私生女,他的生父也有自己的
家庭而不愿意立刻见到她。
去前男友公寓取自己物品的时候撞见前男友和女闺密亲密。
这还不够,作者就是要把这一切变的越来越糟糕。
起初完成清单,只为拿到母亲的遗产,却在完成清单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母亲的
良苦用心,找到了一直被压制的自我寻找到了自己的
幸福。
这本书应该
推荐给所有的
女人看,在
男女关系上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难接受,这点不影响全书的主旨。
自强不息的女人才更有
魅力,我们很少有人会像女主人公那么不幸,与其自怨自艾、
痛哭流涕,不如去面对
困难,
放手一搏,还有
绝处逢生的机会。
本书女主人公的母亲,绝对是一个逻辑学很强的人,最起码在我看来,她安排的所有事,看起来
无关紧要、没有联系,却是提前作下的最有用的安排,这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他写的小说也是这样,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却在另一个
时间或是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书以女主人公为完成自己14岁时写下的
梦想清单所做出的一步步
努力而展开,内容紧张结构紧凑,主人公
麻烦一个接着一个,让你忍不住急切的读下去,想要知道结果如何了,
故事中不断出现的好事,让之前主人公遭遇的不幸也变成了
成功前的磨难,
美好的
结局也给这个揪心的过程画上了一个
完美的句点。
《生命清单》读后感(二):别人说什么很重要吗?我们是为自己活着。
01
最近刚读完《生命清单》,这本书讲的是一位母亲突然离世,作为伊丽莎白最宠爱的唯一的
女儿布雷特没有得到母亲的任何遗产,同时自己广告主管的职位也被革职。
母亲将所有财产分给了哥哥及嫂子,留给布雷特的仅是一张她在14岁时写下的梦想清单,而且母亲给她的期限是一年,只有在一之内完成这10项任务,她才能获得遗产。面对那些已经早已抛到
九霄云外的想法,她
内心惶恐,对于母亲这样的安排,她很
难以置信,也心生不甘。
直到最后,她一步一步去完成这张清单的每一项,越来越
享受其中,同时
感恩母亲伊丽莎白为她精心准备的
生命中最惊喜的礼物。不得不更加深爱和
想念这位,
睿智、扇娘、洞察一切的
妈妈。
02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当布雷特再一次上台表演
失败的时候,妈妈的信中对她说道,“你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我知道在某一刻,你失去了
肆无忌惮的
勇气,你变得
焦虑和
不自信。但是今晚,你再一次活过来了,即便是来自
恐惧和焦虑的
激情也比
平淡无奇的一生要好得多。”
这又何尝不是隐匿在众人群中的你和我呢,过着别人眼中认为值得的生活,慢慢的
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追逐的
未来。
我们开始学着生存,学着
过日子,开始被一些物质的光芒闪瞎了双眼,更多的时候只剩下那点
虚荣的攀比和一心只想
满足自己私欲而不断前行的步伐,于是,在自己营造的舒适区里,慢慢卸下自己所有的向往,丢掉了突破现状的勇气。
埃莉诺·罗斯福
曾经说过,每天都做一些让自己害怕的事。不断强迫自己去做那些令你害怕的事,冒险起飞去看看自己会在哪里降落,这样能让
人生之旅更
有价值。
03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
一个朋友,他和我说,
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就要先
懂得放弃。不放开那些错的,又怎么能
遇见那些对的。我们都太容易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以为那些羡慕甚至
嫉妒的眼光就是认同。
当把这些认可而夸耀的赞词当
做人生的
追求时,我们就越发的变得
平庸,也就没
有勇气去追逐自己心底的梦,不敢去完成别人眼中“没
意义”的事情,成了平庸的众生。
我一直很佩服那种一言不合就可以
浪迹天涯,任由自己做在别人看起来特别
任性特别作的事情。你能作,证明你敢作,你
年轻有想法有行动力,如果自己想要什么都还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都以各种借口搪塞自己,那么活着对于你有什么
价值呢?
就像徐静蕾,从2004年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到2010年凭借《杜拉拉升职记》成为“大陆首个票房破亿女导演”,从文艺到商业,徐静蕾一直在尝试
挑战自己的“未知领域”。
她的导演新作《绑架者》在3月31日刚刚上映,这不是她
驾轻就熟的
爱情片,而是以冷静理性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有关绑架者与被绑架者之间
心理较量的故事,一部
动作片。
她从不按照“
约定俗成”出招,总是跳出你的想象。她说:“别人说什么很重要吗?我们是为自己活着。”
04
我们身边不乏“道理都懂,然而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更多时候做不到的根本原因是你没有真的按照自己所想去做。
这就和减肥一样,几乎每个
女孩子都说过要减肥,为什么有人减了下来?就是因为她真心想减,其他人都是口头减肥派。
所以,你的生活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别的嘴里和眼里;每天给自己灌入一点不一样,做最初的自己,挑战更多地不可能,
自信善良而
勇敢地
坚持,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会对你越来越好。
《生命清单》读后感(三):不要将自己的处境归责于他人
曾经好
一段时间也许还包括现在,我分不清什么是我
发自内心想做的,什么是根据情势应该做的。(经常糊涂,难得清醒啊~)
周围有很多声音,讲解各自的不同的
见解和经验,描述各自看到的不同的事实。(别人说什么你都听?一千个读者还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出于各种稳妥同时需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我针对每一秒、每一件事需做的选择,再也不是基于自己的
感觉或基于自己的需要去考虑,而是会有意无意的加入各种可能进行假设性的考虑。(你确定你脑洞大到可以考虑完所有可能?直接去做呗。)
于是,各种选择变成了证明题,尽可能的纳入所有条件,然后根据各种条件得出的结论进行选择。(其实数学证明题已经不会做了……)
各种拖延和
迟疑,造成不
舍得放弃一种
疲于奔命且机械的工作(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毫无收获)、不舍得割舍一段失去
信任且冷漠的关系(冷漠确实是人际关系的最大破坏者),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不高不低的年龄已经不敢去重新开始(但绝不能是出于妥协、忍让,否则一辈子就只能这么过去更可怕……)。
如果是学生时代的自己,我愿意选择和尝试可能仅仅是因为有助于自身
成长、自我发现,可能仅仅是因为毫无理性地
喜欢和感兴趣,我便可以称之为梦想。
什么时候开始,我做出选择前,会下意识的计算利弊
得失(尽管有时脑袋短路,浅薄的像米糊)。
什么时候开始,我选择学习新的事物,会觉得自己无法专注、没有耐性。(Why would you assign the meaning of being wrong and abnormal to doing many things?)
有多少人在
抱怨,自己现在
错过机会或过得不好,是因为听从谁谁谁的建议、是因为服从谁谁谁的安排、是因为妥协于谁谁谁的压迫?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取别人或多方的意见是供自己参考,用以
明辨是非的,不是作为标杆用来指路,不是作为榜样用来模仿,更不作为事实用来
相信的。
靠人人会跑vs
众人拾柴火焰高。You can you up,信奉这个,估计只能自己苦逼的做出一个耗时多、考虑面不足的文件或方案。很多事儿都不是靠
单打独斗完成的,协作和配合更能高效的完成
目标。
哭诉服从安排、迫于压力,别扯了。现在
风餐露宿的人多半因为自驾游没做好攻略或者是自个儿想与亲和的自然来个近距离接触。踏实肯干、不断学习的人,即使几经低谷,最后总不会差到哪儿去。机会总是诱人的,自己没做过取舍、没有实际准备和尝试过,
永远别觉得别人那是唾手可得。
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放弃、妥协后作出的选择,就是自己让自己、自己的梦想、
自己的生活变得可由可无。放弃了去实现自己的
权利,后果就敢作敢当的自己担着,别把自己不好的处境归责于他人。
《生命清单》读后感(四):生命清单。
给满分,因为这本书
感动了我,看到那个一直出现的巴宝莉男就是泰勒医生时候,我把书搂在身上笑了。这书放身边很久了,但一直没看,主要因为这书封面太烂,觉得就是一本肤浅读物,但是看下去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很
温暖很治愈,看完让人觉得很
舒服。看书的时候,脑子里自动转换成了电影场景,很好看的一部治愈系电影。
看评论说
不喜欢女主,因为又是男友、律师、学生的医生还有巴宝莉男,对谁都抱有
期待,但是我
理解,在那样的年龄,爱情诚惶诚恐,
事业重头再来,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又在寻找新的出路,所以她在选择和徘徊,但是她并没有犯错不是吗。与男友
分手,那个始终都是你在迁就他的人为他
改变的人本来就不是对的人;分手后与律师试好,份律师是
朋友,想到可能这是妈妈的安排,我很佩服女主有主动去找律师的
冲动和勇气,虽然一时的激情被律师
女友的电话打断了,但也让彼此了解了刚才的误会,一直
做个朋友才是正确的选择;跟相亲对象尝试,这个博士医生是个很完美的
男人,关心她爱她
无微不至呵护她和收养的
孩子,她也说她是疯了才会选择分手,纠结过怀疑过,但“爱是你永远不能妥协的东西”;巴宝莉男只是在爱情没有到来时的希望;至于泰勒医生,之前一直都没有见面只是彼此有好感,彼此理解又聊得来,早有机会能见面的话也许他俩早就好了,不过当最后在洗衣店得知他就是巴宝莉男时,那种惊喜是值得的,所以他们家庭聚会时忽然而来的人是泰勒一点也不意外。
很高兴故事最后她完成了自己十四岁时的所有愿望清单。“曾经有人问过米开朗琪罗,他怎么创作出《大卫》这样一个
令人称奇的雕塑。他回答说,不是我创造的大卫。他一直都在哪里,在那块巨大的大理石里。我只是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找到了他。”女主的妈妈通过遗愿的方式去掉了她坚实的外表,让那个
真实的自己浮现出来。故事最后也没有清楚说明她完成清单能得到什么遗产,但不重要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遇到了爱情,有了孩子,这就是最重要的遗产。
现实中的我们没有那么一个逼自己去实现的清单,也很少静下心来去
思考真实的自己,即使思考也很少有勇气去改变。我的心被现实蒙上了尘埃,看不透摸不清,其实我很需要这样一份清单。
《生命清单》读后感(五):治愈系
如果没有这个巴宝莉男呢?不清楚有多少人会等不到ta的巴宝莉男最后独身或者草草收尾?而且不理解为什么她曾今的丈夫在她看来是这么一无是处,而巴宝莉男竟完美到看不出缺点。
倒是妇女收容所主任的描写很生动,意识到他人的冷漠可能并非就是针对当前这个人,还有她的背景。另外,人又容易像灶台上的猫,被热灶台烫过之后,那只猫不再去碰灶台,也因此错过了冷灶台。
生命清单,作者起初认为这很可笑,就像我们总觉得曾经是多么幼稚,正如作者母亲所说:这也让我们丢失了肆无忌惮的勇气。而且一个事实可能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机会重头再来,而每次犯错都有成本。anyway,感动于母亲的良苦用心以及作者自我否定之后的改变。
《生命清单》读后感(六):梦是唤醒心灵的钥匙
这本书,最近才看完。看完之后最直白的感受是我如果有一个这样智慧的母亲,我的人生真不用愁了。故事很暖,层层剥开,其实相对于现在还算年少的我来说,若是成年许久以后的我来读的话,定是直击心灵的。因为我觉得那时已经岁月沉淀风霜冲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最开始的布雷特一样,过着现有不愿改变的生活,将就着不是那么爱的人去敷衍爱情,以及友情的遗憾让我们原本愿意修补的心也渐渐去淡之忘掉了…剩下的还有什么?我们活的太现实,太疲于去改变,就像习惯了心脏博动的正常频率,而忘了那加速跳动的心率又多么令人鲜活多彩。布雷特最后的改变无疑是成功的,变相来看,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多晚都不算晚,只要我们还愿意去寻找最初的梦,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人生的意义。
《生命清单》读后感(七):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记得很久以前单曲循环了很久刘若养的《继续,给十五岁的自己》。要说原因,就是因为这说个告诉你永远不要忘了那个最简单的最虔诚的最初。我们少年的时候一定都被问过你以后想干什么?而大多数的人在长大之后都会忘记那个年幼的自己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世上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前一阵有一首歌很火,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很多人在听了之后,都会问,如果每天都诗和远方,那么我们吃什么?显然答案是会饿死。所以很多人会说梦想是有钱的专利。仔细思考除了有点愤世嫉俗以外,也确实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人就真的应该忘记梦想么?
这本书告诉我们了,梦想从什么时候都不晚。布雷德在痛失母亲的同时也被同时被通知得不到遗产。甚至也没了工作。而唯一拯救自己的办法是完成母亲留下来的一份愿望清单。这份清单是自己在十四岁留下来的。十四的自己只完成了一部分,而现在要完成剩下的十件事。这些年少时看似很伟大的事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幼稚的可笑。但是就在布雷德不得不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她才发现,原来最好的安排都在十四岁的时候安排好了。只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忘了。我们以为再也不会原谅自己的朋友,其实从来没把你的伤害放在心里。我们以为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人却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转头就走。我们以为一辈子也无法办到的事也在时间的推动下自己的努力下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所以原来只要你愿意世界什么时候都愿意原谅你。这个世界上有谁会一直承受苦难呢。于是你知道了永远不要忘记最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世人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后人才有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布雷德她恐惧胆小,所以她屈从于现实的温暖。她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于是拒绝和解。人们总是这样,安于现状,懒得改变。但是生活一直都是件容易的事。爱与被爱都需要你充满勇气敢于寻找。毕竟谁你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平心而论,这本书的文笔只是一般,但是好在内容充实。我已经很久没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所以永远不要忽视梦想的力量。无路你走过多远都请回过头来看看,毕竟年少时的你最美。不是么
《生命清单》读后感(八):爱的故事
这是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母亲离世,把财产留给哥嫂,留给她的只有一个14岁的人生清单和待拆开的信。
她追逐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勇敢去面对恐惧。
母亲告诉她:“你害怕的时候,抓住这一勇气,甩掉恐惧,因为现在你知道勇气是你的,而我一直都知道”
“你什么时候开始认为自己必须是完美的?我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发现。但是我知道在某一刻,你失去了肆无忌惮的勇气。那个曾经快乐地喜欢讲故事,喜欢唱歌跳舞的小女孩变得焦虑和没有自信
爱是人生永恒不变的宝贵财富,在追逐过程中,她学会了不被过去左右,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寻找自我意识,独自去领悟生命的意义。
结局不免有点俗套,她重新偶遇了巴宝莉男人,找到了快乐的青鸟。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生命清单》读后感(九):生命清单
难得给的五分评价,看到很多人的评价都是觉得无味,没有起伏。
身家万贯的34岁的布雷特一夜之间没了母亲,没了公司甚至自己原来的亲生父亲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相处的男朋友又糟背叛,看似糟糕的人生又因为母亲的遗书中要求布雷特把14岁的梦想清单完成。在绝望挣扎中布雷特也慢慢走上正轨,过着与原来不同却精神充足,家庭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慢慢没有儿时那样目标清晰,身形勇敢了,在奢侈富贵,欲望填充我们渐渐习惯了这种身体上的满足,忘了精神的愉悦,这是一本童真的书,也是一本让人精神富足的书。虽然人生苦多,没有布雷特预先的母亲,遇到的好男友,但是珍惜当下的小幸福也是我们人生的满足。
《生命清单》读后感(十):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
2016年冬至的晚上,原本是我第一节素描课,但是我带着一丝忐忑到画室才得知老师今晚过节没有上课。带着一丝失望,还有一丝侥幸,我往回走。想学画画,这个想法一直在我的内心,总算跨出这一步的时候我又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或者适合这个~所以心情很复杂。没地方去,就去了书店,点了一杯红茶,翻完一本快速学铅笔素描的书之后,我决意找一本能打发多一点时间的书,在书店逛了一圈,就遇到这本~the life list~,不知道是什么吸引到我了,还是一本译本,哈。所以说,一本书你觉得好不好看,决定于自己目前的心境,境遇和书有没有契合点。
而这本书,和我太投缘了。她失去了她的妈妈,也是因为病痛,我也是,我的妈妈也是病痛不在了,这本是我不想不敢面对的事。那年我25岁,却是我最不懂事最懵懂的年龄,现在的我36岁了,愈发体会到失去母亲的痛。每每午夜梦回,心真的是沮丧的。
再者,我对我自己有两个打算,一个就是上文说的开始学画画,二就是重新学英语,哪怕每天多背一个单词我也是欣喜的,从四级单词开始,所以最近美剧也看得多,而这几天看的是modern family,对老美的家庭观有些体会,所以对书里老美奇怪的疏离又nice的亲情很有感觉。
so,非常喜欢这本书,更萌生了买一本英文版本回来的看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