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10篇

  《鸟,看见我了》是一本由阿乙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一):所有对文学有点小兴趣的人都应该看一看

  这可能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一个作家

  只看了一半 我就知道我会像当年追随村上一样追随他今后的作品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二):造梦者值得拥有温暖的死亡

  赵法才的梦想是老去的青春

  金琴花的梦想是被别人需要。

  狼狗的梦想是时间退回到和小孩打架前。

  艾国柱的梦想是逃离极度无聊的永生。

  于学毅的梦想是从未开始和走出的初恋

  小瞿的梦想是善待不欺负他的哥哥

  李继锡的梦想是回老家打上那一针。

  陈明羲的梦想是治好病重的父亲

  朱求是的梦想是砍死庞大的时间。

  单德兴的梦想是鸟不会说出他的秘密

  范吉祥的梦想是不存在的梅梅。

  巴礼柯的梦想是再听徽敏拉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卫华爹的梦想是还回别人托付的命。

  施坤的梦想是看到李爱民来。

  周灵通的梦想是德永跪倒在现在的他面前。

  吴军和何大智的梦想是,爱情

  最终没人能活着见到他的梦成真。放下这本蓝的有点可憎的书,回想阿乙创造的每一个小人物,他们居然每个人都有梦想,并且都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们居然让人有点羡慕。

  他们中有的死了,抱着永不会来到的温暖的梦,有的没死,却再也伸不出迎接明天的手臂。

  造梦者值得拥有温暖的死亡,无梦者不曾在乎冰冷的今世。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三):14年读过的国内最好的短篇小说

  先说阿乙其人。读《鸟》过半,就去搜索阿乙,看了凤凰卫视的采访,加了阿乙的微博。在我印象中,对于一名作家,应该是越神秘越好,越深沉越好,那就如同神一样的人物,怎么能走下神坛,走到我们凡人之中呢。阿乙就是这么一个走下神坛的人,他在采访中还要教大家“写作的角度”,在微博中也是将各种的读书心得、学习心得发布出来,他甚至会看豆瓣并推荐自己喜欢文章。也许就平凡人来说,他们会焦虑于阿乙,他们会想我们喜欢的作家怎么会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应该是武侠小说中的隐居高手一般才对。更有人会想,阿乙其人也喜欢“招摇过市”,总有点显摆的意思。其实无论是我们还是作家倒也大可不必,其一,就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这样的大作家也有许多——甚至是在当今都让人无法接受的——缺点,但这也正是组成这些作家的一部分。其二,对于这些作家,在成功的路上(绝大多数时候)往往要靠自己,对他人的意见也不必过分在意。其三,我们应关注的是作家的作品,作家的人品还是交给广电总局去关注吧。

  说了这么多关于阿乙的事情,回头关注一下最应该关注的作品自身。对于部分作品,能看出作者故事的布局做了精心的布置,也运用了很多的技巧。拿开篇的《意外杀人事件》来说,先是总起一段,在分为六个故事,在高潮处又汇为一处,将许多不相干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再看《鸟,看见我了》,将同一时刻的事情用不同人的视角诠释了一遍,读起来也让人耳目一新

  巧妙的布局本身也仅仅是一种技巧而已,单纯的炫技也只能博得一时的眼球,之所以说是14年读过的国内最好的短篇小说,因为这本小说集中的某些故事却是深入到了灵魂的深处。说某某小说深入到了灵魂深处,这本就是很“微妙”的评价,一方面,这种评价非常的高,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契诃夫时也许会用到,另一方面,这种评价又很暧昧,解释起来很不容易,有偷懒取巧的嫌疑。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深入灵魂呢?我觉得那一定是深刻的、直指人心的,甚至有一点潜意识味道。那也许是人类最根本的、最脆弱的、最阴暗的一面,是让人读过后会后怕的一种心理。这种灵魂深处的东西,对于作家来说,要不写不出,要不不敢写,因为它就像潘多拉的宝盒,里面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东西。它太过直白,又像贴在墙上的希腊神话中的裸体女神,每个人都能看到却又假装看不到,但绝不会有人承认自己心底真实想法。那就是皇帝的新衣,有时很简单却难以去除那块遮羞布。

  比如在《鸟,看见我了》一篇中,捕鸟人之所以捕鸟,就是因为“鸟,看见我了”——鸟看见我杀人了。这是一种多么原始的欲望,夹杂了许多复杂的情感——憎恨、矛盾恐惧等等心理。如果是我们来考虑这样的故事,一定会觉得那仅仅是一种动物,既不会看懂我们的所作所为,又不会告诉别人事情的真相,那么我们就是那写不出灵魂深处文章的人们。首先人性复杂的,那是千百万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无法一窥究竟。而事物也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去判断,你无法知道哪一件事情会给人留下哪一种印象,那本无标准。当犯人告诉我们捕鸟的真相时,我们没有了那种经理性的判断,觉得原因不可理喻,反而觉得是那么的合情合理,简单直白的直至完美。我们明知道这是虚构的小说,却发现难以抑制的相信生活中一定会是这样的。我觉得这就是深入到了灵魂,它抛去了理性的外表,一层一层剥开繁杂生活枷锁,到完全暴露出最根本的“欲”。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轻易的接受了这个答案,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更为准确的是,它敲中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那就是我们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是我们的潘多拉宝盒。再看《意外杀人事件》、《巴赫》、《情人节爆炸案》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像在扒衣服,扒到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之下,让读者看看那皮囊之下到底是什么。

  回到阿乙身上,尽管他是如此的平凡,但却实实在在表现了他的写作天赋,在《鸟》中,在某种程度上,他也确实达到了灵魂深处。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四):生活的意外

  我想可能很多有一点文学梦想的人看到《鸟,看到我了》的时候,或许会跟我一样不自然地撇撇嘴,心中暗想,若是我经历相同的生活,我也可以写出同样精彩的故事。

  但我想所有这样做的人也都会明白,这是一个谎言。我们缺少的不是精彩的生活,而是足够敏感心灵,足够锐利的眼睛

  阿乙的故事其实都很简单,如同警局里封藏的档案,细密的描述着故事一切的细节,偏僻的县城,不甘心的青年,麻木枯死的中年,你仿佛能看到那种城市里看不到的阳光,无知无觉又无处不在的照下来,所有人都变得懒散,极少数的人变得愤怒

  我想每个人都注意到他每个故事都是荒谬的,仿佛荒谬就是生活本身。你可以平淡的接受他描述的生活,但你很难接受这种不断在酝酿的荒谬感觉

  每一篇小说里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敏感而隔阂的生活在故事里,还有什么?还有各种卑微生命,以及残酷的故事,这种残酷是我们觉察不到的生活本身。

  很多人在故事里画着一个圈,乡村-县城-城市-省会-首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过去,最终被命运之手轻巧的拨弄,回到一切的开始。也有些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死在这里,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他们的生命仿佛是一本日历,每一页都是制定好的规格,一页一页的撕去,直到最后一页的来临。但这些都不重要,他们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一件一件不重要的事情无意间被一条看不清的线穿起,蜿蜒着游走,最终打了一个死结。

  这是真正的好故事,大部分的人是不懂得说话思考与记录的人,是这样的,他们活着,他们老去,他们死亡,他们偶然因为命运的意外发生了完全不同于寻常的故事,然而他们都保持沉默,带着这样的秘密,埋葬于死亡,消失于记忆。作家是带着一些任务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背负着特殊的天赋,作为交换,他们要负责记录与传诵那些生活中的意外。

  大多数的写作者不知为什么,如果没有沉溺入生活,便是放逐出生活,生活本身仿佛可以被视而不见,偶尔他们会抱怨,但却像是与看不见的对手作战,完全不知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而阿乙看到了一些东西,我想这是他真正应该值得珍视的力量,他看到了那些寻常的轨迹与意外的火花,我想大多数的卑微生命,在他平凡的一生中,自觉地或者是不甘心的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圆圈,但极罕见的情况下,他们或许有跳出这种束缚的想法,或许是意外的相遇,或许是多年前的一个许诺,或许正是某种只属于年轻人的不甘,于是意外发生了,但总还是会归于平静,这正是生活本身,但这也正是他文字的力量之源。

  我悄然打量着我身边的一切人,与之前相同,一无所获,因为我与他们隔离在两个世界,我羡慕阿乙的职业便利,但我知道,这跟我在做什么毫无关系,我只不过是拒绝生活本身,也因此被生活拒绝。但我想我会开始思考一些不同的东西,在我面前的每个人,这些皱着眉头的、不停抱怨的、傻傻微笑的、哀伤愤怒的每个人,在他们的平静麻木的表情背后,或许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五):形式影响内容

  最近两年很少看国产小说,多是因为鲜有佳作。流行的不是对党国旧事的批判,就是对市井的性情描绘。阿乙的这本却有不同之处,让我在色彩斑斓的当代小说中看到了一丝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但小说也有遗憾之处。与前面诸多专家称道不同,我个人认为炫丽的写作技法反而影响了部分小说的价值,最明显的就是《鸟,看见我了》,过短的篇幅,描写了七八个人,以致于一个简单的事件,人为的复杂起来。相反,铺陈而开的《先知》和《情人节爆炸案》明显水平要高些。

  本来准备打个三星,但阿乙人性闪光的地方吸引了我。本科阶段的我自以为读了些书,加上记忆力尚可,总以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到什么都能吹嘘一番。阅历的增加尤其是读研的经历,使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钝。许多我需要费力思考的事情,在聪慧者眼中本就如此。遇到这种事情越多,我便越能看清自己的优缺点。阿乙的文章透着自己的思考,但总感觉深度不够,深入而不能称深邃。但行文却又能看到他持之以恒的不断前进。尽管天分有高低,但勤奋善思确是显见的闪光点。这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虽然悟性不如人,但前进的脚步却不能停下来。就凭这点,也要打四星。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六):“我有我可以”和“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闺女六岁爱认字,点着我手中蓝得瘆人的书的封面,念曰,乌看见我了。我笑骂她,不是“乌”,是“鸟”哦,多一点和少一点是不一样的。

  确实不一样。

  起初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北岛啊罗永浩啊程益中啊溢美这本《鸟,看见我了》时,多少有些将信将疑:阿乙?何许人也,没听过啊,也许,又是小圈子里惯常的抬轿子游戏?读了之后才晓得,这回居然真不是。

  罗永浩所谓阿乙是“被他所处的傻逼时代严重低估了的不幸的天才”一说或者稍嫌夸张,至少北岛是认真负责的,他说,阿乙“对写作有着对生命同样的忠实与热情,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成名作家应感到脸红”——虽然这话搁在如今这个“傻逼时代”听起来难免有点傻逼,但却准确命中了阿乙和大多数成名作家的命门:有些东西,多一点和少一点,就是本质上的差别

  形式主义的猫给我讲过一个段子说,一猛男跟一太监赛跑,起初猛男领先,得意曰,“我有,我可以”,之后太监反超,笑称,“轻松一点,胜人一筹”。窃以为,今日之国中作家,多不外段子里所述两种,要么就是一开始是有点什么、所以还能写出点什么、但很快就写不出了的“猛男”型,要么就是在“轻松一点”的路上一路狂奔、名啊利啊的也真的“胜人一筹”、但归根到底没有终究是没有的“太监”型。阿乙是个异数,他比猛男少一点虚妄,比太监多一点厚重,或者也可以用网友的说法,“他内敛,才气逼人,稍有自卑但更自尊”。

  程益中说,目前中国所谓的艺术家有愧于这个时代,他希望阿乙能成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大作家。他的希望会成为现实么?这是一个问题

  说起来,国中其实并非没有出现过有望成为“大作家”的作家,譬如余华,一度因下笔始终飞翔着想象的翅膀而备受称道,以不可能的方式卖血的许三观的故事,更是讲述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几可说是达到了现代汉语小说的一个惊人高度,可是之后呢?之后十年磨一剑,磨叽出一部垃圾。饶有意味的是,按照个人的一点浅陋看法,如今的阿乙作品之节制之含蓄,似对血腥味有好感,但又总是在血腥味还没来得及形成暴力倾向前就及时转向审美领域,跟早年的余华多有相似之处,剩下的问题只是在于,之后呢?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七):猜不到结局的故事

  在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了阿乙的另一本书《下面我该干什么》,最初的印象是书的情节很一般,而且感觉在结尾的时候还和其他的作品有些雷同(死神那段的描写)。想这个作者真的只能用凑合来形容。

  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前两个故事真是硬着头皮读下来的,虽然故事内容和情节很不错,但是描写的方法真是看起来很累。但是慢慢看到后面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想着如果我是主人公的话我会怎么样,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但是阿乙的故事结局往往超出我的想象。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八):我,看见了鸟

  其实很难想象警察张峰与乡村汉子单德兴的思维同步率能够如此高度一致,鸟看见了我-是单德兴的犯罪自白,而偏偏张峰就能从中嗅出一点犯罪气息,抛砖引玉般上演了一出闹剧。

  在书中,单德兴在实施犯罪过后,曾经尝试过用石头丢,或者撼动树干,以达到驱赶鸟的目的。但很显然,鸟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以一种造物者的眼光俯瞰着你,无声无息地像是你的影子。一路跟着你,一路念着你。鸟是一种比我们高的意识形态的存在吗?可能不是,我觉得鸟就在我们身边,不远于1米,哦不,更准确地说不远于5厘米,因为,它就躺在我们的胸腔里,在我们左胸第五根肋骨中里,有时安然睡着;有时拍着翅膀高叫着,它也叫做良心,是我们一切罪恶感的来源。

  鸟是道德规律、封建世俗赋予世人的精神枷锁,它不容忍有一点违反文明的背叛行为,一但越过那道道德白线,鸟就会叫,你就得被吹红牌。可怜的单德兴,在一种名为人类元冲动的驱使下,不幸踏过界了,他被文明世界抛离了,他必须被打上坏人的标签,他必须感到羞愧。羞愧感就像停不下来的警报哔哔作响,羞愧感在岁月的调剂中逐渐扭曲,就像一项未知的化学公式在产生作用,单德兴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他发誓要将世界上那所有会飞的鸟打下来,如果再病态些,可能鸡鸭甚至连鸵鸟也不放过,他要用一种有形的暴力形式来对抗一种无形的世界潮流,杀鸟的救赎之路在他眼中就是唯一的出口,他不得不低头走下去。

  也许,鸟就是你,你就是鸟,鸟人一词不是笑话,而是人性与自我相伴而行的比喻。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九):我没有看见鸟

  我知道这本集子里收录的故事大多能在阿乙的博客上看到,我还是买了。因为在我的心里,好的文字必须要印成铅字。3年前看了《情人节爆炸案》,我就认定那是好文字;《灰故事》出来之后,我毫不犹豫地买了。

  《灰故事》里的一些故事在阿乙的博客上读过不下3遍,买来书再读,依旧如新。那些文字滞涩、踌躇、犹豫、怀疑、痛苦,充满了力量。阿乙用近乎笨拙的方式一刀刀刻画着那个灰暗的世界和人性。我知道阿乙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乖巧的博尔赫斯。

  可是在《鸟,看见我了》这本集子里,《灰故事》里的那种笨拙和跌跌撞撞少了,倒是多了些轻巧。这些轻巧主要不是文字——我依然对阿乙的文字保持着喜爱——而是在叙事方式和结构上。开篇的第一个故事《意外杀人事件》,阿乙也用了近来电影里流行的多线条叙事,我不抵触这样的叙事方式,但是之前的几个人物都是用全知视角来叙述,而到了最后的警官出场,叙述视角变成了第一人称——我不禁纳闷,“如果讲故事的人是‘我’——这个一直呆在红乌镇的警官,之前怎么会像上帝一样俯瞰着这个世界,跟我们讲述着其他几个人的故事?”

  我感觉《鸟》中的很多故事都失去了《灰故事》里的叙事味道——是的,我更喜欢《灰故事》。虽然豆瓣把更高的评分给了《鸟》,我依然觉得从故事本身到书本装帧、设计,《灰故事》更胜一筹。或许《灰故事》之后,阿乙想对自己写作做一些改变。或许出书之后,心态多少有了变化,于是创作中有了用力的痕迹。

  阿乙在自己的博客上说《鸟》要比《灰故事》更精致。可我还是喜欢“糙砺”的《灰故事》,就像那个封面,一个人的两只手缠绕在一起,用刀互相切割——对我来说,这就是无与伦比的力量,是对《灰故事》最好的描述。而《鸟》的封面上只有两片若隐若现的羽毛,还有书末收录的一篇旧作——《情人节爆炸案》。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十):转帖汪庆红老师的评论

  这一次,我真正感觉到阿乙的文字感染力,但这不是重点。

  阿乙的文字中,有哲学家的影子,这个人就是他喜欢的加缪。

  阿乙曾建议我读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我读了,但是很明显,也很遗憾,我对加缪的感觉,无法与他相比。

  我始终觉得,为其他人的作品写评论,大多时候是扯淡。上学的时候,很多的评论,证明了我的这个感觉。

  好的作品不需要评论。

  那我还在这干什么?

  扯淡!

  加缪的哲学思想,荒诞贯穿始终,不管他跟萨特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还是他在创作他的小说《局外人》的时候,甚至是他在一场车祸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加缪的观点其实很简单,一句话:透视世界的荒诞,思考人的尊严。

  阿乙明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鸟看见我了》中很多人的尊严是无从谈起的。

  那个卖身的老女人,被一个她经常认为很和蔼的女警察重重踢了之后,痛哭。她那可怜的自我构建的尊严,彻底消失,支撑她站立的骨架瞬间倒下,她只能哭。

  那个因为与嫌疑人有牵连的女人,受审时告诉警察自己当晚正在与嫌疑犯戳逼。警察根本不信:你说戳逼就戳逼啊?她有个屁尊严!

  那个日后发迹、风光无限的周灵通,在当乞丐的时候,有的只是到处找吃的,尊严与他无关。

  混迹江湖的狼狗,想当年多么风光,可是面临新生代狼狗出现时,他可怜的要命,哪里还有尊严可言?

  阿乙的文字冰冷,有时候都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歧视他的人物。

  阿乙刻画了卑贱。

  与《灰故事》相比,阿乙这次的小说要成熟很多。文字更加精练,对结构的膜拜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结构主义色彩仍旧明显。

  此前的阿乙,是个地道的结构崇拜者。

  这次,阿乙对结构还是那么精心安排,有时候到了担心读者不能察觉而似乎要站出来提醒的地步。

  不过,这次,他的部分小说,并不是为了结构而结构。内容上升到第一位,是个好事。当然,结构同等重要。

  对结构的膜拜,有时候会影响到内容,因为有时候你会面临要结构还是要内容的境地。

  记得我们一起看完电影《通天塔》后,阿乙大赞导演的牛逼,结构的牛逼。随后,他在《体育画报》编辑文章时,使用了这一手法,读后虽然有些许生硬,但尝试获得了很大成功。

  与阿乙私下交流,他认为《两生》最差,而我认为那是这本书中最牛的、最能体现荒诞哲学的一篇。

  他之所以不喜欢《两生》,绝大多数是因为《两生》的结构普通,没有精心设计的东西。

  可是,忘记了荒诞,加缪什么都不是,阿乙也一样。

  上面这句话,阿乙可把它当成屁放了,连臭都不臭的空气,当真何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