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s Last Dancer》是一本由Li Cunxin著作,Berkley Trad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7.00,页数:4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ao's Last Dancer》读后感(一):读书只是为了包容和思考
这个题目真是恶心的自己也要看不下去了。就好像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几次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了,但是这是老板借给的书,不看完还回去不太好,借了大半年还不看完还回去很不好,借了大半年三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看完就还回去实在是太不好了。废话了这么半天,言归正传。
其实这本书,怎么说呢?容我卑鄙一些,或者容我小人心度君子腹一些,其实这本书通篇看下来,似乎是一个弘扬我大美帝国的一本书。一个中国的农民出身的小男孩,相信党相信毛主席相信共产主义,然后一接触了大美帝国,piata!所有的信仰土崩瓦解,见识到了自由世界,6个礼拜颠覆了16年还是18年的信仰,然后为了重新回到大美帝国的怀抱,几乎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了。再回去之后,不惜背信弃义,不惜舍弃父母,不惜把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置于危险的地带,也要留在美国。然后美国副总统为了帮助一个追求自由的中国男孩出面解决,然后这个中国男孩在美国创出了一番天地,住上了大house,扬名全世界。
我勒个去,作为我老板那个大美帝国的忠实自豪者,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书?
但是作为一个自称世界公民但是很显然还是不太乐意别人说自己国家不好的——严谨的说,不是不太乐意别人说自己国家不好,而是不太乐意自己国家的人跟别人说自己国家不好,我有点儿受不了这个,虽然说不清楚是为了什么。所以,我实在无法喜欢这个作者,无法喜欢这个故事。尤其当我觉得,mlgb你也太幸福了吧,说好的以前的婚嫁经常有瘸腿的断手的,咋地你爸妈就郎才女貌恩爱一生?说好的孩子多了就是事儿,咋地你们就兄友弟恭,互相扶持?说好的艺术圈的乌七八糟咋地你就那么成功?——好吧,我只能说,人家这种人的人生写出来的就是自传,我的人生写出来就是阴暗到不行的一个剧本。
在他描述童年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准确的说,想起了我的姥姥。作者的娘应该是跟我的姥姥比较类似的年代。小时候总觉得姥姥实在是太节省了,节省到一个让我曾一度回想起都不能容忍的状态,尤其这种节省并没有改变她的生前或者身后。看了这个,发现,还是那句话,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他们从那样的一种生活中走过来,对于物质匮乏的恐惧恐怕是怎么都无法愈合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宽容的人,能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至少,也能做到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角度。但是其实,你对别人的生活到底了解多少,你对别人的行为原因到底懂得多少,你根本不知道别人,有什么资格去谈包容?唉,感觉这个话题可以展开很多去说。
现在更想说的是后半段让我想的一个事情。男主(感觉不应该用男主这个词来形容)后来为了留在美国,真的是放弃了所有的家人放弃了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而且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很危险的境地。当时我在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谴责他,怎么可以这么自私?怎么可以这么自私?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的所谓的自由所谓的追求,去放弃周围所有的人?难道他没有想过,他这个选择,带他来北京的ben会怎么样?为他去美国做了那么多努力的那几个老师会怎么样?他的家里人会怎样?他的兄弟的前途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样的事情,即便在今天,我都觉得会可能发生,更何况是那个年代?但是,他就那么自私的选择了自己的未来,还美其名曰为了爱情。你这么对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别人为了自己的未来,不顾你的处境,你会怎么样?
嗯,是的,这就是我一贯的处事原则。如果你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给别人。如果你想要的东西,先给别人。
但是后来,我突然想到另一个方面,好像在某天从卧室出去上厕所的路上想到的。是不是,其实,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处境,事情就会简单很多。
情况可能会变成这样: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同样的,你在做出某个选择的时候,你也并不需要考虑我的感受。我们每个人只需要做让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我对于父母子女的定义的。父母生下来子女,他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去过自己最开心的生活,而不是让父母最开心的生活。同样的,父母也别天天的好像要为了子女牺牲什么似的。大家各自追求自己的幸福就可以了。可是这个也能同样应用于其他关系吗?
所以这样的状况其实是最和谐的相处方式?我可能会牺牲你去满足我自己,同样的,我也assume你会牺牲我去满足你自己。如果你牺牲我去满足你自己,我不会有任何怨言,那么我牺牲你去满足我的时候,你也应该乐意之极。
坦白说,这样冷漠的世界,才符合我对人际关系的定义,才满足我这个冷漠的心。可是,如果真的这样生活的话,总感觉哪里怪怪的。不是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爱,才是最重要的吗?我真的对这个有点儿困惑。
嗯,好吧,硬生生扯到主题上。虽然这本书的故事没什么意思,写作也谈不上文采(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我一个英文一般的中国人看的中国人写的英文,我去,也真是醉了),但是能让我想想这样两件事儿,也不枉白熬了那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了。
《Mao's Last Dancer》读后感(二):李存信的政治嗅觉
背景:
李存信,山东青岛某小村里人,1961年出生,根正苗红的贫农。72年左右,江青控制下的北京舞蹈学院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芭蕾舞人才,李被选上,11岁离开家来到北京。度过7年的求学时光。文革刚结束时,被选为第一批中美交换生去美国休斯敦芭蕾舞团工作一年。一年合约期满时,与一个美国女孩结婚,未按原定计划回国。自此被视为叛徒,禁止回中国。后来通过美国高层斡旋,多年后准许其父母来美探访,继而被允许回国探亲。李在美国的舞蹈生涯很辉煌,在38岁左右退出舞蹈圈,做了一个证券经纪人。与第二任妻子生育有三个孩子。这本书在西方世界里非常成功,后来被拍成电影。
豆瓣上有篇书评,名为“一生忙碌换来的出类拔萃”,我认为这只道出了李“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中的一个:勤奋。他真的非常勤奋。记得高中历史老师说:历史上很多伟人,并非因为有着超人的智力而成就伟业,而是因为有着超人的毅力与坚持。李存信大概符合这个特点。在此我更想分析的,是他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这对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peasant boy(李经常以此自称)来说,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天赋。
李的生涯有几次重要的分水岭:
1 十一岁时被北京舞蹈学院选上。从他的传记里可以发现,他之所以被选上,除了有着外形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超常的对身体痛苦的忍受力。村里人都有个模糊的概念,能被选上是件好事。所以这件事上,他的对时机的判断力还没有突显出来。
2 十九岁左右被北京舞蹈学院选为两名学生中的一名,去美国交流。这个吸引了我不少的琢磨。一般对这个契机的获得会解读为两个原因:实力和幸运,可我认为,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李,早已是一个非常会表现政治忠诚度的学生。当时选拔出国的交流生,政治思想这一块儿是重中之重。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学生,不管他舞蹈的实力有多强,能被选上,直接说明了他在领导层眼里是一个政治态度非常端正、可靠的学生。In fact,在他自传里也提到,在他拒绝离开美国时,当时的中国驻美国领事说,李是这些交流学生中最没想到会出现变故的一个。他来美国之前,他的几位老师向文化部保证,李肯定不会受到西方社会影响,并且将会为国内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人对他的信心从何而来?!那必然是他外在呈现出来的一种印象,而且这种印象非常深刻而“真实”。
3 向波斯顿芭蕾舞团的负责人,当初邀请他来美国的Ben,隐瞒和第一任妻子恋爱、结婚的事实,并且在出发当天早上秘密离开Ben的家(他在美国时住在那里)。当时初读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他要向Ben隐瞒这段关系,后来才明白,他是多么的先知先觉!!Ben是早期致力于中美芭蕾舞交流的先驱者,如果这段关系被Ben知道,他势必是不赞成的。因为如果李滞留不归,中国政府会认为Ben在当中起到了作用,这样必然影响到Ben与中国政府的下一步交流合作。于是,通过在离开日期的前一天与美国姑娘结婚、在最后一天出其不意的躲到另一个朋友家里,然后通过电话向Ben宣告这个消息,迫使Ben被迫接受这个事实,为下一步留在美国铺路。
写了这么多,并非是对李存多么大的不满。个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有一些谋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唯一让我不甚赞同的是:书里力图把作者自身刻画为一个中国政治的牺牲品,被美国自由的空气而吸引,为爱情而离开。可事实上是,李是当时国内政治环境的一个巨大受益者。如果没有当时特殊的背景,北京舞蹈学院怎么会超出常规、直接跑到全国各地的小村子里去选人?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李又怎么可能获得去北京学习的机会?李抱怨国内芭蕾舞训练的严苛与死板,可他自己也发现,在初到美国的时候,他的舞蹈在技术层面上完全不逊于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们。从这个意义上看,作者是否可以从更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当时国内的芭蕾舞教学?或许李在内心里明白这一切,但是他是用英文写书,目标市场在西方国家。他只不过是更多倾向于西方读者所持有的视角和希望看到的内容而已。
仍然会推荐这本书。作者的勤奋、毅力和坚持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作者与家人(父亲、母亲和其他六个兄弟)之间的深情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数次落泪。At the end of the day,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普普通通然而却是最珍贵的亲情。从流行的社会定义上看,李是时代的幸运儿;当然,这些幸运的机会只有碰上机智和勤奋,才能造就出这位最后的舞者 - Li Cunxin
《Mao's Last Dancer》读后感(三):清醒的人無法再沉睡
此書的側重點不是在描述cultural revolution的政治鬥爭。作爲出生清白的貧農家庭,他們算是不在浪潮裏。不過極度貧困,吃不果腹的童年,讓他後來面對西方的物質豐盛驚訝不已。
作者“幸運地”被選作Madman Mao組織的芭蕾團,算是被體制培養成長。相比起來,他比呆在農村的兄弟幸福多了。但這實在是“極糟糕”和“一般糟糕”的比較,並不是什麼幸福的生活。我感興趣的是,這樣一個“國家培養的優良分子”,爲何會逃到美國去?爲何沒有被洗腦得徹底?他付出什麼代價?
因爲他優秀,被選作去休斯頓學習交流芭蕾。這是他第一次出國,而這次出國的感受是震撼、驚訝、迷惑。他從小聽到的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人民水深火熱”“資本主義極度墮落”,propaganda給他們洗腦說中國纔是最幸福最強大的國家,Chairman Mao解放了全國人民,帶領人民邁向幸福,讓人們吃飽喝足。但他親眼看到的是:資本主義國家人們不會餓肚子,能夠隨意買衣服穿,有那麼多迷人的娛樂,人們可以批評甚至譏笑總理,可以說話自由和行動自由,人們生活得那麼幸福,簡直無法令人相信這是“水深火熱”。他第一次知道,水深火熱的是中國人民,他一直活在謊言裏,他的生活,乃至所有中國人的生活,都是在party control裏。他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如果生活中這樣的環境,會有更大的作爲,而在中國,他永遠是一個傀儡,一個樣板戲,一個畸形的“殘疾兒”。
但第一次出國,並沒有讓他產生“逃離”的衝動,而是回國後他才感到強烈的不滿和逃離感。因爲他已經意識到謊言,他無法全心全意去相信party說的話。他想再一次去感受一下自由的感覺,猶如喝有毒的美酒一樣,既害怕卻又不要命地渴望着。但是官僚主義讓他希望幾近破滅,本來許諾的第二次出國簽證批了,卻不給護照,理由不明,估計是害怕他不再被洗腦了。中國人就是活在這種不明不白的環境裏,因爲法律服從於Party的意志,根本沒有效用,人沒有有依據的權利,自己陷入不幸,也說不清楚什麼回事。他感到在中國,個人是非常脆弱的 ,就好像一隻螞蟻一樣,讓你生,讓你死,都很容易,但人卻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但有着強烈逃離慾望的人,是能夠抓緊機會的。他終於獲得出國的第二次機會,這次就是他命運的轉折點。他成功脫離中國,依賴於他的人際關係,要不是他認識芭芭拉布什和那麼多社會名人,他是不可能留下的。在領事館裏的一幕真是驚險又恐怖,但估計是礙於美國政府的壓力,中國也不好太過強硬。但是這就意味着,他是被中國流放了,不能回國也不知家人生死。人總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感受,即使是有各種風險,連累了很多人,也是無法回頭。
有一次我跟朋友討論,我說外國有中國沒有的自由,行動和精神的自由。朋友說,我覺得沒有誰是爲了自由而出國,而是爲了自己或子女有更好的生活而出國。我想了想,也對哦。但後來再想想,這是沒衝突的。作者當然不是光光爲了自由而“叛國”,而是爲了自己能過安穩滿足的生活。這是最初動機,但誰不是爲了自己?在中國你爭我鬥,也是爲了自己,不是麼?讓自己過得更好並不可恥,人的力量很微小,救不了國家和全國人民,至少可以救自己,讓自己的家庭過得好。但是在自己過好以後,這種自由感覺尤其強烈。國外更爲自由,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而這種自由,能夠讓人更好發揮能力,這就是爲什麼國外華人一般過得不錯的原因。而在自由和善的環境裏,人才更加願意去幫助別人,去將自由之光傳播。
體會到自由的感覺,回頭望望國內的生活,就特別強烈感覺到被束縛被操縱的事實。多年混混沌沌,現在一下子看清楚。清醒的人在無法再沉睡,再無法回到謊言的世界裏。我理解作者的感受,這種微妙的心裏變化。
最近跟黃貓討論,出過國跟沒出過國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人。不是什麼優越不優越,而是親眼看到其他國家是什麼樣子,自己國家是什麼樣子。人不再看着井口的一片天,而是知道天外有天,中國這樣的生活不是必然的,世界上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現在中國開放了很多,這是作者那輩人當年不可想象的。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能夠出國留學、旅遊,思想想必更加開放。我們對以往的歷史,覺得不可思議,又覺得荒唐可笑。但可笑中,也感到一絲無奈和痛苦,一種壓抑感。現在的中國,其實還在償還“當年的債”--因爲飽受物質缺乏的悲慘,人就更加狂熱去追逐物質、金錢和權力,只有成爲既得利益集團內,才能得到相對的安穩。這導致了中國病態一般的發展,不惜一切的發展。霧霾這是這種狂熱的不可避免的結果。而在精神上,人們的不安感還沒有消失,始終害怕說話說得太直白,害怕言論控制,對國家命運迷惑和懷疑。這種不安感印在幾乎所有華人身上,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可以看到痕跡。這些不安的痕跡,至少在外國經過幾代的洗刷才能消失。
《Mao's Last Dancer》读后感(四):Last Dancer and First Hope
To begin with, I have to admit that I have no experiences of writing an English book comment. And there is an old saying ,"Everything's hard in the beginning. "Supposing that I just put my reading notes together, what will the comment look like? In my imagination, it must be an interesting article.
Like other normal Chinese boy, Li grew up in a harsh circumstance .However, he was also a lucky representative because he was chosen to study in the Beijing Dance Academy. In Mao's era, it tended to be a family event which could make one's ancestors illustrious. After he entered the academy, he was asked what Art Philosophy actually was and the answer given by teacher was that Art Philosophy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the arts. It was a revolutionary guard, a dedicated and faithful servant of Chairman Mao's great crusade!
Li refuted this point after he went to America, and he gradually understood that Art Philosophy was not related to politics, on the contrary, it represented freedom, that is to say, to dance was without restraint, just like a free bird fly in the sky. How foolish this viewpoint was!!!
When studied in Beijing Dance Academy, Li always felt tired and confused. Teacher Xiao, who may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him, encouraged him with the story of mango. Teacher Xiao hoped Li would admire the unique shape, notice the colour, enjoy the smell, then would feel the weight, cut the skin and savour the fragrance. That is to say, Li needed to enjoy every step of the process, taste the many layers of the fruit and enjoy it for its full value. The mango story triggered his imagination and Li challenged himself to go a step further, to experiment with new feelings. He poured his passion into it and he started to enjoy each step of the process. Every time he was confronted with difficulties ,the mango would remind him and help him overcome difficulties.
Due to his wonderful performance, before the graduation, he was selected to study at Houston Ballet Academy. It was a pretty unbelievable opportunity for him. What surprised him is that America was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ld him before. So it was tough for him to accept the truth. He knew he had to believe w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anted him to believe, or at the least he had to pretend to. All this made him even more afraid. He was never supposed to question his communist beliefs and he never, ever thought that he would.
Just like me. I remembered that when I first saw something pretty bad about the China Communist, I almost got mad. I pretended to tell myself that it is exaggerated and my strong communist faith would be always unbreakable. Nevertheless, I came to know the fatal defects of this regime step by step. Honestly, I usually feel depressed about it. More terribly, when I recognized it ,I have become a formal communist and I can change nothing unreasonable about it. It is just like a joke.
Finally, he decided to stay in America, although he missed his family ,his teacher, his friend and everything associated with his motherland, however, as a dancer, what he pursued is freedom, which could motivate him and raising the level of dancing. More importantly, he enjoyed the feeling of freedom, which is the basic right of human being. Well, Li has ever said, “The world is pretty big, but what is actually important is to remember motherland in mind ,not just to talk about slogan.”Another thing I learn from this book is "Loving motherland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loving party."
Of cours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impressive paragraphs in this book, however I adore one that Li's father said in his youngest brother's wedding most. Regardless of what difficulties you have ever encountered, family is always the last harbour. It also tends to be a fortune for me about having such a big family like Li. I will treasure the whole family forever.
At last, Li mention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Deng's policy on Chinese people. Today is Deng's birthday. Whether you like him or not, you have to admit that he deserves to be remembered by Chines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he made is to design and promote th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lthough somebody criticized him about his relieved duties about Hu and Zhao, which means that he is supposed t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at. But nobody can deny that without him, Chinese people tend to suffer painful life much longer.
Li is one of the last dancers in Mao's era, but to many people he brings them first hope.Cause I will go to Melbourne to further my study. I hope I may have a chance to meet Li, if so, I think it will be a wonderful experience.
《Mao's Last Dancer》读后感(五):李存信的时代和他这个人
第一次看完这么厚的英文书。400多页啊
李存信的时代是中国很特殊的时代,他会说自己生活艰苦没有自由被蒙蔽欺骗。
看这本书时,我对他的观感一直是好的,直到他的defection,我很理解他在那个特殊时期做的这种举动。只是受不了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可能危及自己父母兄弟生命后还是defect,还要口口声声的说多深爱亲人。受不了他说和Elizabeth结婚不是为了绿卡,我相信他凭自己是有资格申请美国绿卡,可是他的才华绝对不能保证他当时能不回国。
或许是我偏激,虽然我能理解他的作为,可是受不了他的掩饰。
不过我还是承认,他是个意志力智商都很高的人。
《Mao's Last Dancer》读后感(六):一生忙碌换来的出类拔萃
终于读完了李存信厚重的,处处启发人的自传《毛时代最后的舞者》!真是一个一生忙碌,充满传奇的人生,怪不得被拍成电影。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世界舞台,还有对我这样平凡的读者的改变。无法想像一个从文化大革命时期最穷困的村庄走出来的“乡下仔”,是凭着什么样的毅力,恒心,和坚决,从开始一个字也不会,普通话也说不好变成在世界上有一席地位的芭蕾王子;用完全正确的英语攥写自传;知道迟早要从舞蹈界退休,刻苦学习金融而今成为成功的股票经纪;因其特殊经历被邀无数次为西方各大小公司,学校等演讲;2009年荣获澳洲最佳父亲一奖,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华裔;养育着三个聪慧的混血子女,其中大女儿先天失聪,在他和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学讲话,跳芭蕾舞,还学会说中文!是这样伟大的父爱让他获奖的吧!如果有最佳儿子的殊荣,他也无愧获得这一奖!直到2010年他的前半生被拍成电影,他的故事仍然继续着......
就算知道李存信的故事我也推荐读他的英文自传,他的描写非常简单,有助于学好英文。正如书背面的一则评语
“it takes skills to write simply” -- 写得简单而生动并不容易。他的自传绝对不是流水帐,每一段故事都非常好看。英语虽简易却没有语法上的错误,我觉得比充斥了一大堆修饰的文章要引人入胜得多。简单的用词却把故事说得很动听,跟外国人写的感觉不一样,很直白,真真切切就是一个中国娃儿的故事,比如他对无比快乐的描写就非常中国化,“in ninth heaven”,意为登上九重天;直接用“paper tiger”来描述中国人俗话说的纸老虎;直译我们童年的寓言故事比如井底之蛙等,读起来一直有种熟悉的氛围。
所有的书评都说自传的高潮是李存信因被软禁在领事馆不得不背叛国家;我认为最感动的一段则是背叛后经历了快10年的孤独最终获得中国政府批准,他的父母可以飞到休斯顿第一次看儿子在芭蕾舞台上的表演。那一刻我感觉他们超越了时空距离政治因素的阻碍,见证了爱能征服一切的真理!还证明了那时候,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主人翁来美的那段很幽默,让我想起我刚来美时的情形,怎么相隔20多年却没多大变化啊?比起美国,中国的发展实在超神速!原来小邓同志从小毛同志手中接管后的天朝才正式开放了,先后对比差异如此之大!
我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不能深入理解那种迫害和无奈,在书里我能够感受到一些。虽然我绝不赞同小毛同志的个人崇拜主义,但我认为有必要发表一下自己对以下两点的看法:
•因为背叛事件和种种关系,李存信有幸和那时还是副总统的老布什夫妇交流,是他们改善了他后来和中国的关系。我很能理解他的感恩心态,自然想要拿美国高层的亲和力比较还在北京学习时文化部主管说什么都不愿接见他,听他诉说希望再次出国深造的想法;因为他们已经做了决定,中国高层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但我觉得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想想,布什夫妇抽身和他接触那是在他取得成功,在新闻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啊。如果是其他张三李四,相信他们的态度也不必中国高层的好多少。反之,现在的李存信要再回国跟同样的高层打交到,一定会享到不一样的待遇!
•我很感激作者虽然明显偏爱西方自由的生活,然而在书中并没有对祖国有过多的批判。人权问题是会一直跟着中国很久很久的;发达国家的生活虽自由,风纪和管教却不够严格。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天朝,特别是独生子女制度后的这一代已经不那么能吃苦耐劳了。试想想,李存信若不是在这么一个逆境中走出来,被生活所迫,行为被严格约束,他大概就不会有这等毅力和坚持,兴许世界会少了一个杰出的人才,多了一个平庸的凡人。我很庆幸自己从小接受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过有规律的住宿生活,即便那不是最人性化的系统,我学会了如何约束自己。出国后遇到许多同龄的美国人,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想做的事情,结果就是成天泡在酒吧里无所事事。当然这是片面的,我也不能说自己就比他们成功多少,但至少我不会虚度光阴,我有想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心和能力,而非自私自利自由地只为自己而活!
2010的再版在初版后面添加了这些年作者的新经历,包括08年来北京参观奥运和给父亲送终等,对心理路程的揭晓和初版里的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添加了这些使得他的故事更人性化,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就存在在我们的身边。
如果我是老师,会把此书列为必读教材,因为它非常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