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默博物馆》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默博物馆》的读后感10篇

  《沉默博物馆》是一本由(日)小川洋子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一):逻辑奇怪 心理变态 为了收集遗物不择手段(包括杀人)是对死者的亵渎而不是纪念

  在一个边陲小镇,想留下每位死者的一件遗物,以代表他的一生,挺美好的事,可是为了建一个收集这些遗物的博物馆,让一个从其他地方雇来的懂的博物馆学的人完全家人断了联络是为什么?为了遗物故意杀人,还留下乳头当遗物!有没有想过那些莫名因此而死的女人愿意用这些当遗物吗?

  这里太偏远,写信都送不到,那个被雇来的懂博物馆学的人写信联系不上家人,这不怪你们 可是为什么都不让人回去!暂时回去看哥哥刚出生的孩子不行?就只是觉得他负责了很重要工作,博物馆离不开他,这个建好后一直没人参观的博物馆是真的要5个人寸步不离吗?(还有其他固定工作人员生活在这个小镇的)收集遗物的事一定要他做吗?文中只用遗物的故事只有收集者才能说好这样的话搪塞原因,只是个老人的偏执而已。她的女儿明明也长期在博物馆工作,就不能让她一起管管,或者学习博物馆学?!

  还有收集东西总用偷得,这是为了亡者还是建立这个博物馆的人自己为了完成目的的私心,凭什么由你决定什么最能代表亡者的一生?

  5个人中有一个能干的园丁,因为建博物馆中他帮忙很多,所以都帮他隐瞒了杀人,他杀人因想用他的刀切一些没切过的美丽而有内涵的东西。

  这样的不择手段是对死者的亵渎而不是纪念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二):对生命的特殊祭奠

  “沉默博物馆”,到底是怎样一个博物馆?作家小川洋子在自己的小说中构建了一座收藏日本某一个村落中每个死者遗物的特殊博物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每个人在思考“生命”这个问题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小川洋子笔下的这座博物馆便是为了记录一个生命存在过的证据而诞生的。

  这个独特构思的由来我想在小说中能够窥出一二,那就是贯穿于整个故事的一本书——《安妮日记》。《安妮日记》一书是作者安妮-弗兰克二战时期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密室时生活与情感的记载。对照作家小川洋子的介绍可以得知其:早期作品多以描述人性阴暗面和残酷见称,但三十岁之后,她为《安妮日记》前往德国奥斯威辛集中营采访时,感受到了“人类可以那么残酷,却同时也那么伟大”。写作风格也为之转变,并且开始撰写与记忆有关的主题。《沉默博物馆》就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

  小说记述了一段离奇、荒诞的故事:“我”应客户要求来到一座村镇,计划在此建造一座博物馆。客户是一位脾气古怪的老妇,她希望建造一座收藏小镇每个死者遗物的奇怪博物馆。在建造博物馆期间,我一方面记录下老妇以前收藏的关于每一件遗物死者的故事,一方面用各种方式收集新近死亡者的遗物。在这个期间发生过很多波折,但收集死者遗物的工作始终继续,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抛开故事本身的奇特不谈,《沉默博物馆》中还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同寻常的地方。小说中出现过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姓名,几个主要的人物分别用:“我”、老妇、少女、园艺师、少年来指代。不过这一点倒也不难理解,作家创作这本小说本质上是在写一种情绪、讲一个道理,而不是在写故事、写情节,因此这种简单的人物刻画会让读者更容易去理解故事的内涵,而不仅是读一个故事

  整个小说在结构上也颇为奇怪,除去建造博物馆、为死者收集遗物这个主线情节,书中的很多支线情节似乎与主题都没什么关联。无论是与沉默传教士有关的情节、爆炸案、凶杀案,如果把这些小说中剥离出去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我只能做出这样的解释:沉默传教士的修行与沉默博物馆的主题有一定的切合,而凶杀案的发生既为故事提供了死者,又增加了一些悬疑、紧张的元素,让故事不那么平淡

  可以说《沉默博物馆》这个故事是作家小川洋子对于生命思考的一种文学体现。尤其是作家在阅读了安妮日记,在奥斯维辛采访过之后,自己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才产生了“沉默博物馆”这个思新颖又深刻的构思。用博物馆来收藏死者遗物,这样的形式既体现了作家对于生命的尊重,又能够传达出生命平等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借书中人物之口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文关怀:“不管多危险,也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那东西被保存到我们博物馆,这些个善恶是非就会统统一笔勾销。”

  对于纳粹种族灭绝的历史我并不了解,《安妮日记》这本书我也没有读过,但是我的家乡南京却能给予我类似的体验。阅读完《沉默博物馆》,我不禁回想起以前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种种场景。可以说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一座能够证明三十万生命存在过的“沉默博物馆”。一直以来东亚国家都并不重视人的生命,阅读我们的历史书动辄会出现“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两脚羊”之类的文字记载,日本文化亦是如此。而小川洋子能够对于生命及生命的价值做到如此地步的思考,实在难能可贵

  不过类似于“沉默博物馆”这样深刻、沉重的话题,小川洋子的笔力略显单薄了。可以说她的文字、她的故事并不能把这样一个主题展现的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很多设定都有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风格,但是作家既无法做到完全架空又无法完全记实。对于这种写作能力上的硬伤,我们只能抱着宽容心态去看待,希望作者以后能将一个好的创意诠释地更加精彩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三):搞错名字那么多年。。

  这本书很冷门,豆瓣也没有条目。(事实上我记错名字了Orz

  看扉页说作者早期的书尖锐,将人类的丑陋展露,如今软化,试图添加人性的温柔

  题材也很冷门,说的是博物馆技师的故事。他去到乡下,客人是一个奇怪的老婆婆,所要建的是遗物博物馆。

  证明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沉默博物馆。

  开头展现的是当地的一些风情,纳税墙与耳朵、蛋雕、沉默传教士这些东西描写得很有趣。

  尤其是沉默传教士,引用原文,他们是沉默修行的人,最终理想是在彻底的沉默中死去。

  有一个镜头,是传教士站在中央,女人慢慢靠近,犹豫紧张地吞吐,到最后急速而漫长地诉说。而传教士都只是沉默着沉默,将所有话语封印在他的皮毛大衣中,沉默从他身上扩散到周围的空气

  后来技师开始记录遗物的主人,那也是一个个沉默许久的故事。

  结局出乎意料

  这种大团结反而让人生寒。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四):我会留下什么?

  整体故事情节还是不错的,讲的是一个收集遗物的博物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先看了书评再看的书还是什么的,总觉得它是想表达的东西很好,但语言撑不起来。

  读书的过程中我思考的最多的是每个人都因为有自己的特长所以有了最具含义可以包含其一生的遗物,可是想想自己,好像真没有什么,既没有什么特长,又没有什么始终坚持如一的东西,心里飘过蛋蛋的忧伤,心塞塞。

  作者生平介绍说它这本书是以一种人类是善恶共存体的态度来写的。我倒是没体会到很明显的善恶对比,也可能是因为没读过小川洋子之前风格的书,所以这本书并没让我觉得人类的伟大,但会让我在觉得生命也不过如此时感叹下它的变化多端,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遗物,就算遗物相同,含义也从不一样。看到这种情节,总会有一种熟悉感,当你走进沉默博物馆,每件东西都是一个人生,就好像一本本放在博物馆里的书,一个个小小的大大的奇幻无比的人生,静静的待在书架上等着我们去看。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不是那些没名字的人物,而是白岩野牛。如果以后别人问我你下辈子想做什么?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告诉她,我想做只牛,一只站在人类十字路口的白岩野牛。藏在自己厚厚的白色皮毛下,沉默着,不说话,用所有的感官静静的感受这个世界。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五):典型的日式主题小说

  西单购置的十几本小说中的一本,也是读的第一本。作者对生死、博物馆的描述让人没有意外之感,毕竟是日本文化最为滥觞的一部分。故事里的核心人物雕刻感不强,未浮出纸面,尤其是对少女、沉默修行少年的刻画,让人印象不深。

  但是,将遗物作为博物馆藏品这一想法,的确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主线故事之外游离支线若干,但可惜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着力去铺陈开来。

  文中留有最深刻印象的有两处:

  一是,大意是,人的死法犹如亮光,反倒照亮了其一生。

  二是,主人公最后为老妇挑选的遗物,拐杖和年历——拐杖支撑肉体,年历引导精神

  小说中的村镇,仿佛电子游戏中设置的一般,非真实不舒服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六):虛無的幸福感

  像是童話的一本小說 發生在某個被遺忘的小鎮 一群平凡的人 沒有什麼作為的主角遇到了奇怪的老太太 於是主角波瀾無驚的生活開始有了變化----但讀完之後的感受就是 由於地點人物的不具體性(小說人物幾乎不用名字稱呼 地點也只是某個不知名小鎮)和後面情節的不合理性的衝突 會有一種這一切都是作者的妄想的感受

  最後主角也沒能離開小鎮而是留在那裡經營博物館 小鎮仿佛變成一個陷阱 所有與之牽連的人或物都將染上其透明性不再與世事有牽連 就像是遺物博物館保存的遺物只是為了紀念“存在”一樣 就算有所殘存 其背後的血腥事實也是無法掩蓋 而主角無法逃離這個世界 為了與之共存只能選擇將自身融入其中 總的來說是一部看了之後感到很空漠的小說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七):沉默不是宿命,沉默是信仰

  是在图书馆等人的时候,偶遇的一本小书。随手翻了很多书,唯独一翻开这本就被吸引住了。

  没有看过作者的其他书,但书名和开篇空冷的氛围很吸引我。

  而全书最吸引我的部分则是沉默修士和园艺师杀死多个少女的悬疑设定。

  主角第一次跟随少年去沉默修道院时写到,“唯有无边的沉默”。

  文中用沉默修道院影射这个小镇,用少年一步步踏上沉默修行影射自己逐渐与凡尘与兄嫂脱离慢慢融入全然与世隔离的小镇。

  可以隐隐感到少年与少女之间隐晦的情感,曾经暗暗希望少年会为少女放弃修行,虽然也知道这与全书精神是全然相悖的。就像希望主角能收到哥哥的回信一样。希望他们与沉默相抗,回到温暖的尘世之中。

  而少年至始至终未曾放弃沉默,而是拥抱沉默,走进沉默,将少女关在自己沉默的世界之外。沉默不是他的宿命,沉默是他的信仰。

  反观主角,他对于兄嫂未曾回信以及生病错过请假回家时间的态度都是有些过分迟钝的。以至于最后读到主角发现出不去这个小镇时并不会让读者太过讶异。说明他像少年一样,虽然是被动地接受这个空寂的小镇,但并不抗拒留下,甚至可以说他是愿意的。所以最后他出不去时,他就将母亲的书与哥哥的显微镜收藏进了博物馆,说明他选择留下,接受了他回不到尘世的事实

  因此,全书读来总是清冷而乏温暖。唯一暖的是少女,她看起来开朗活泼、不谙世事。但其实她也不是全然无知遇见少年的时候,她就应该知道了彼此没有结果命运。但她至始至终没有戳破也没有挽留。却反而应合了全书清冷的氛围。最温暖的少女在沉默前也放弃挣扎,也可以说她没法温暖这个清冷的世外桃源,暖不了少年,暖不了自己的母亲。

  全书每个人物都被沉默笼罩,却未见一处过分的挣扎,像日本那一群跳轨的女高中生,看似无法理解的行径,不过是他们遵从了内心。也可以说,他们被某种怪力控制,却不自知,也不挣扎,选择顺从。像老妇的,所谓无论何种手段都要拿到遗物的态度,就是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强权。

  而关于园艺师,我的理解是其实他在以怪异的姿态与这个小镇叛逆着。他承袭了他的父亲他的爷爷,用他漂亮的斩刀杀死了多个少女,割下她们的乳头。他是个几乎全能的人物设定,不光是园艺师,他还是水电工、木匠师、打铁匠等等,光看他一个人帮助主角修建了一座博物馆就可以看出来。他无事的时候就打把斩刀消磨时光,可是他无数把斩刀在平时却全然无用武之地,这座小镇囚住了他,这座大宅囚住了他。所以他以这种方式宣泄,像他的祖辈一样,用病态的方式将少女们最美的姿态留下。所以当他知道主角试图与外界联络时,他相似讥讽一样,并不避让地在主角面前烧掉主角寄给哥哥的书信和礼物。我的祖祖辈辈都未曾出去,你又何必做无谓的念想,安稳地和我一道留下吧。

  全文笼罩着一种清冷的气氛,像明知温暖在侧,却不改空漠的态度,独自沉默地修行。沉默不是宿命,沉默是信仰。

  同时很喜欢这样的故事设定,有独到的趣味性。

  《沉默博物馆》读后感(八):请不要给任何作品归类

  在写这篇心得前

  我看了豆瓣上《沉默图书馆》的另外两篇书评

  我始终没有明白的是

  作为读者

  一定要给作品进行归类和比较吗

  我发自内心的讨厌

  将某个作品和另外作家的作品作比较

  对任何一位作家来说

  奉献出来的作品

  都是最好的

  比较或者归类

  是一种无聊的作法

  题外话就说到这里

  我喜欢这本小说

  当然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情节看小说

  那么你肯定不会喜欢这本小说

  一个居住在山村的老妇

  从中年时代开始

  收集同村逝去者的遗物

  很奇怪的遗物

  一位妓女的避孕环

  一个医生的剪耳钳

  最后,她又留给自己什么样的遗物?

  一个少女

  温柔天真却认真而无知的生活

  一位少年

  最终走上沉默修行者的道路

  一个园艺师

  却是杀害妇女剪掉她们乳头的凶手

  以及叙述者

  从远方来

  却一直不愿意回到远方去

  日语的韵味

  在这部小说中

  依然彰显怡然自得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们身边的人

  往往就是小说里面这样的人

  有人看起来奇怪

  有人骨子里奇怪

  有私欲

  有善良

  生活是这样

  生命也是这样

  但是每个人

  都在收集这一生的物件

  是否会在生命逝去的时候

  给自己一个庞大深厚的回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默博物馆》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