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崖白鹿记》是一本由沈璎璎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50元,页数:584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崖白鹿记》读后感(一):江湖梦远 故人情近
说来也奇怪,当年去书店非常勤快,有新则看,多是古代小说,当时哪有什么安利和推荐,不过是看着顺眼的封面和简介就买下了。但渐渐,也有几位喜欢的作家脱出,成为我的常在。沈璎璎就是其中一位,但《青崖白鹿记》我却是第一次看,家中有《逝雪》、《云散高唐》、《江山不夜》,唯独缺这一本,如今可算一门团聚。
又觉惭愧,至今,我还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武侠爱好者,因为我不曾通读金古梁温,也不敢说自己有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当年读武侠,也很局限,偏爱这些女作家的,爱看她们写对酒当歌,夜船听雨,琴剑飘零,名山大川之类的情节,如今看,深觉自己格局不大,但仍然喜欢那一幕幕婉转起伏,悲欢离合的场景。
其实已很久不看武侠,一是兴趣转移,二是无处可觅,无处可觅的是一种感觉,具象点来说,大概就是文笔格调这类。其实今人应该眼界更广,也懂得如何取悦读者,但却很少再看到心怡如沈、沧这类写武侠的作者。
大概还是有一层故人滤镜,十年前我读沈的故事,很多处不甚明白,比如她的形容词、她的人物心理,她在写故事之外铺陈的时代风物和诗词典故,都让我觉得,很厉害,阅读面真广,以及有一种古早味,就是几乎不见流行的网络词汇和今人口气,她坚持着去模仿甚至还原一种古人的生活情境,连着描写情欲场面也是点到为止,不越底线。这种克制,我非常喜欢。
《青崖白鹿记》有很多人说如同水墨画卷,这种比喻我觉得有点抽象。如果通俗来讲,我觉得可以归类为故事设定、人物描写和作者本身。
先说设定,时代是五代十国,吴越国境,偏安一隅。故事中男主出生洞庭,一路行来桐庐、天台、嵊州、庐山,南京、无锡、杭州等地都是南方,有几处正是江南,人们说起江南,想起的便是烟雨迷蒙的样子。我想,我喜欢沧沈这一派的武侠,可能也和她们爱把故事设定在南方有关系,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山川地貌,乃至气候植被饮食,我却是十分在意的。而且武侠本身与刀光剑影相关,读多了不免觉得苍凉凄惶,若多一些温山软水,吴侬软语的调和,会觉得阅读体验舒服许多,这个道理,我觉得身为医生的璎璎应该想到过。
故事里很喜欢她写的天台山居的环境,山水花树,幽藏隐逸,还有白鹿为伴,沈蒋二人初次情事也在于此,正是良辰美景……
再说人物。沈瑄大概是我近年看过的古代小说里最理想化的一个了。琴棋书画,还通医术,武艺也好,若说缺点,可能就是优柔寡断些了。他这一路从隐居到入世再到成名,并不十分主动,都是被各种机缘裹挟,他也目的不明,随遇而安,随心而为。大概这就是一派天真的赤子之心吧。很喜欢他和蒋灵骞这段情缘,先是隐约好感,再是患难扶持,感情水到渠成。后半段命运又似神雕杨龙,只是重逢后还是无法相守,因为上一代恩怨而相忘江湖。
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我感知所致,总觉得这最后的相望相闻不相见,也是很自然的结局。江湖儿女,又有各自使命,不沉溺情感纠葛,大概也是一种超脱。
总之,看到日后担当起门派重任,教授弟子的中年沈瑄,我虽遗憾他不完满的情感,却也敬佩他的取舍。
此外,楼荻飞这个人物我也喜欢,他和男主的这段友情正有高山流水的情怀啊。而且他正是开头引子里的小楼,与主人公早有联系,后头果然相见相合,也是缘分。(强烈求番外)
番外里的小谢,陈缘令人印象深刻。小谢出现在好几个故事里,隐隐出彩,却并不算第一主角,性格像当年的蒋,爱憎分明,灵动真性。而小谢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当年剑歌里的红颜剑主。陈缘对葛倾有情,仿佛当年的薛青茗对萧忆情,然而终究是惘然的。那副药方,出自红楼冷香丸。读来莞尔,算是我和作者的又一契合。
再说作者,从青崖白鹿到江山不夜,璎璎似乎是从江湖走到了庙堂。这种变化,其实一开始我是不太理解的。就像原本一个习惯浪迹江湖,快意恩仇的人忽然收敛安分,循规蹈矩起来。不过想想我自己,也不是走了一条从读武侠到红楼再到世情小说和文人笔记的路子,所以大概可以理解,这其中的心路历程。随着年纪增持,阅历积累,明白了有许多无可奈何的事情,武侠世界虽可自我放逐,隐居遁世,但终究都要归于现实,人情世故,人情冷暖,避无可避。
我曾对友人说过,璎璎的文笔有一股冰雪气,使人读来清冷淡然,却不出戏,可能还是当年武侠的遗风,所以显得人物冷静克制,场景寂寂如画。像她写: 时近子夜,三醉宫中再无人语,洞庭湖上风涛喑哑。长夜如海,浩渺得没有尽头。无边黑沉之上,只得这一室如舟,一灯如豆,载沉载浮,照亮壁间小小一方雪白。 读来很有画面感,镜头从远处全景推近到局部,便如看一山水画,先揽大局,再品细节。
如今的她,收起刀剑,洗去风尘,仿佛自废武功(笑),其实仍然是有内功在的,从青崖白鹿记里我似乎感觉到她想以文技来表现人物,比如沈瑄的琴、医,书法,她用了一些篇幅来写琴谱,书法和招式的关系,我读过觉得,不是泛泛。
《江山不夜》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想强调一种既定的规则,江湖以强者为胜,庙堂却不简单,要考虑多种因素,时代,制度,局势等等,这不好写,需要作者戴着镣铐起舞,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规则,维持秩序,不能随心所欲。这种自我约束下的表达,也正是目前我喜欢的。
《青崖白鹿》却正好相反,正是江湖之远的故事,人物自由洒脱,可以随时起事,又可四处游历,不必担心住处,盘缠和风霜雨露。这种早年喜欢的写法,如今再看,居然有种不可得的怅然。
揣摩作者心理,可能有些不敬,还请包涵。不过作品本身也是作者境界的一种投射啊。
默默期待《江山不夜》中下本。
补遗:和友桃花聊,我们算是被沈这一代写手奠定武侠审美的人,当年看他们结社连诗,拈词为题,各成其文的韵事竟然有遥不可及的敬慕感,如今,时过境迁,再也没有那种意气了吧。他们这一代写手的古典功底是很好的,比今人高出太多,也懂得含蓄婉约,点到为止。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对比,真是不可再得。
《青崖白鹿记》读后感(二):虐到的人,总得有那么点,自己回想起来也很虐的回忆
及时下单抢到了第一批签名版,书到手还未重看时最开心,仿佛这些年踏过的时光回来了。打开看后觉得作者笔力较当年稳准狠了许多,当年书中人物称呼还没有这样古,沈瑄妹妹的名字也变了。当年因为幼稚而躲过去的虐点也都一一扎了心。《青崖白鹿记》读后感(三):无情有恨何人见
没记错的话,第一次读《青崖白鹿记》,是在2006年的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分作了“青崖记”和“白鹿记”。在高中偶尔闲暇的间隙匆匆一瞥,只记住了天台的清奇风光与江南的水泽迤逦。想来骇然,已是过去了十一年。《青崖白鹿记》读后感(四):诗画江湖
第一次看《青崖白鹿记》大概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刚刚从学校解放,看了很多的书,多是电子版的。那时并没有太多惊艳的感觉,相反,那些短篇的武侠故事更为精彩,大概,一颗少女心还在的时候,更喜欢惊世绝俗的故事。《青崖白鹿记》读后感(五):镜花水月,不可言说
说起青崖白鹿记,就不能不顺着时间的暗流,想起初识璎璎。我应该是在一两年前,无意通过云荒读到了云散和中短篇,意犹未尽,颇有何见之晚的叹惋。后来总是不死心的缘故,常常上网翻翻找找,便看到了沈璎璎这个ID的由来介绍,惊奇的发现还有这颗遗珠,于是赶快找来一读。当时仅是匆匆一瞥,只觉得气氛很好,意境犹如一片空翠。虽还有早年笔力的稚拙之处,私心里依然是喜爱的。之后,就跳进了蓬莱这个大坑┭┮﹏┭┮······青崖具体的细节,倒还是随着岁华流逝,只剩下些痕迹了。
其实也不算过了很久,也没料想到此番有幸收入新版。说来还是书刚到手时候,心底里欢喜爱悦都分分明明,只管揣测清丽的封皮下藏了怎样一番江湖天地。等到展卷合书,只如镜花水月,终究不可言说。此间故事里的人事,更多的是万分惆怅。
沈瑄和蒋灵骞,自然是我喜欢的。沈瑄善良正直,醉心医术,不爱名利纷扰,应当挺身而出时也敢执言。而蒋灵骞则是天才而自由的女郎,一路追寻自我不向命运低头。想起八九章里她闹得风雨双侠一身煤灰大眼瞪小眼,再看她捉弄楼荻飞,真是古灵精怪,到后来素手裂红裳,一番誓言掷地有声,又是任情任性。他们两人都有着我心底暗暗喜欢的性情模样。行文中每每读到二人相处的词句,都有天然美好,口齿生香之感。仿佛他们天生就该是对方的伴侣,一言一行契合得再圆满也没有了。可是,所有的故事都不能忽略这一个可是。于他们,是江湖多烦扰,人人生来即在尘网之中,那么多年的恩怨情仇,名利争端,一浪接着一浪,生生分离了二人。且放白鹿青崖间,终究成了一场昙花一现的梦罢了。
还好郎君千岁,妾身长健,纵然第三个愿望,岁岁常相见成了岁岁不见,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那之后,他们各自都有自己很长的一段人生要走,那只能是一个人的孤独。更何况,故事的尾声里,并不是一味的悲苦,还有些温暖的底色。我尤其喜欢“他一时怔住。他想看她的头发是不是已经白了,想看她是不是憔悴如斯。她说‘永不相见’。他也曾想‘永不相见’。这一步很短,却如隔云端。中间经过了千山万水,再也无法安然回到起点。这不是真的。对面那个单薄的形影,对他来说是一生中最浩大的水月镜花,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二人隔水相望,碧桃花又簌簌落了一地。
至于故事的其他人,高傲者也天真自持,阴狠者也可怜可叹。夜来夫人,大抵是作者不忍心把她写得太失气度,她的狠毒多是从旁人口中道来,只在第九回中逼问黄云在师兄弟显露得淋漓尽致,可但看她全然是拼命的打法,连自己性命也不顾,想来在这么浓烈的爱恨下,大仇不得报的辛酸实在是可怜。到了死前得知自己误杀亲女更是可悲。 乐秀宁固然阴狠,那一句我喜欢的,别人碰过了,我便不要了,也不是不感触的。吴霜先执着于爱后执着于孤独,季如蓝的暗恋终成一场空,还有很多很多,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里兜兜转转,这人世终究不如人愿。
此外楼荻飞这个人物很有爱啊哇咔咔,高山流水的友情真真难得。故事里他最后也是失望透顶的吧。
番外里的药,就和那个出自红楼的,很美但是无用的药方一样,陈缘的心事也是枉然的。只是看到那些白芙蓉,想到原来什么都留不住,留不住的,也还是忍不住难过。突然想起离离的生日也是二月十二,就如黛玉,可不又是一处巧合,不禁莞尔。
屏上暗红蕉,则是一直印象深刻,初看时见薛华存走向复仇觉得有种痛快,固然陆希潘和江枫也是一对可怜人,也没有这样虐待旁人的道理。只是故事到了头,究竟三个人都是越走越远,最后的最后,是在掩藏了怎样不平静的睡眠才能换来。
一直都觉得璎璎文中有种气息,像是不夜里清冷的冰雪气,像是旧文里久远的味道,三言两语真难描绘,想来就是这种气息,让人难以忘怀又暗生惆怅吧。
期待不夜啊不夜!
《青崖白鹿记》读后感(六):最好的结局
以前看小说时总希望是大团圆结局,觉得生活中已经有种种的不完满,因而希望在小说故事中有着团圆的结局,皆大欢喜。悲剧虽然给人印象深刻,却不忍再看第二次,而大团圆结局却能令我多看几次,因为无论书中人物的历经多少磨难,最后都有苦尽甘来的一天。不管多大的悲欢离合,还是希望最后能有欢能归于合。现在发现,大团圆也未必是好的结局。世事曲折,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可以选择忘却,却不能当它不存在过。有些爱恨情仇产生了,又怎么能放下,放不下也是正常的。一笑泯恩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洒脱,有放下的,也有放不下的,这都是正常的。皆大欢喜有时候也是一种勉强,勉强自己放下,勉强自己原谅,大团圆结局却不是好的结局。